原子弹爆炸瞬间跳进水里能够活下来吗?日本幸存者给出答案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没多久,当时时间上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进入到了冷战时期。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可以说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接近毁灭的时刻了,因为这次事件差点就让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入到了核战争。若不是当时身处现场,绝对是很难体会到当事人的恐惧的。因为二战末期在日本爆炸的两颗原子弹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深刻了。

当时的情况就像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些末日题材的电影一样,人们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美国就认为地下掩体就是非常好的躲避场所,相信玩过游戏《辐射》系列的小伙伴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当时,很多普通美国人都在为爆发核战争做着准备,几乎家家后院或是河边都有修建地下室结构,目的就为了预防随时可能爆发的核战争。而且美国国防部还专门向民众配发了修建地下掩体的工程手册,动员民众尽快修建地下掩体。
之后肯尼迪总统接任美国总统后也认为修建地下掩体是非常必要的,若是整个美国都开始修建地下掩体的话,那么这也就意味着相当于把整个北美大陆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混凝土掩体。不过有的人对于修建地下掩体持有者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地下掩体根本就不能保证安全,要是想在核爆瞬间活命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立即跳入到水中。
对于这种说法感觉很匪夷所思,但是在历史上却真实存在着案例。而这个案例就是当年二战末期在日本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幸存者亲身经历。1945年全年8月9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第三天,美国向长崎扔下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这颗原子弹造成了日本长崎8万人死亡,60%以上的建筑物被夷为平地。1955年日本为了纪念这些死难者,还专门在原子弹爆炸的核心区域修建了和平公园,在公园里喷泉前方的石碑上写着“喉咙干得不得了,但是水面上浮着一层黑油似的东西,但是非常非常的想喝到水,终于和这黑油一起喝了进去。”
这句话是当时核爆过后一名幸存者少女的回忆,当时她所在的位置正好是核爆中心点不远的地方,她就是在核爆的一瞬间进入水中幸存下来的。但是事实上,在核爆附近的人跳进水里能够活下来的寥寥无几,因为核弹爆炸后所产生的后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承受的就是光辐射,其次就是强大的冲击波,最后就是高温气焰以及空气中带有辐射的尘埃。
那么这也就是意味着,也许你暂时躲避了光辐射,但是随后而来冲击波所造成的巨大浪花很可能会对幸存者造成巨大冲击,这种压力一个常人是肯定承受不了的。就算你侥幸躲过了辐射以及巨大的水压,随后而来的高温和缺氧至少要持续十分钟。试想一下,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正常人能够在水下憋气这么久吗?当然了,这也完全不排除会有奇迹的出现,而这个女孩能够活下来就是个奇迹。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44 

原子弹轰炸后100年不能住人,为何广岛长崎还能住那么多人?

有很多都说,受到原子弹爆炸的区域,由于辐射的原因,至少一百年之内是不能正常住人的。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这两个城市,自从1945年遭受原子弹的轰炸后,仅仅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就陆续有人住进去了。而且这两座城市在几十年之后已经非常繁华,人口众多,新式现代建筑林立,草木生长茂盛。广岛市甚至还在1994年主办了亚洲运动会。那么这是为何呢?

其实,核爆炸其实没那么恐怖。上图是日本广岛现在的夜景,相当繁华,一点也没有70多年前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样子。
日本的长崎、广岛两个城市当然是遭受到美国货真价实的原子弹打击。可能有部分阴谋论爱好者会认为日本根本没有遭受到原子弹袭击,认为美日两国当初是在配合演戏等等。但熟悉二战的人都知道,和今天美日之间如胶似漆的关系不同,二战时期美日两国打得真是你死我活的,属于势不两立的死对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国内有一些个“大东亚主义”者激动万分,这次终于可以和白人一决高下了。美国如果没有两次使用原子弹让日本国人的心理防线彻底瓦解,当时狂热的日本帝国怎么会甘心投降呢。1945年8月,美帝国主义在日本广岛扔了一个“小男孩”,然后又在日本长崎扔了一个“胖子”,当量分别是1.7万吨和2万吨TNT,日本差点儿被炸得永世不得翻身。两枚原子弹直接导致日本放弃了抵抗,无条件投降。
如今长崎、广岛两个城市都已经基本和普通城市一样繁了,只有少部分核爆区域被保存下来以警示后人。那么,长崎、广岛两个城市为什么能够在遭受到原子弹打击后能够在70多年后恢复如初呢?
原子弹对广岛和长崎的打击相当可怕,1945年8月6日当天,广岛市内的日本第二军人数为23000人,另外还有2万名新应征军人正在经广岛中转前往外地,原子弹爆炸时,他们正位于爆心附近,距离爆心只有一公里远。
核爆发生时,瞬间就有近两万名正在广岛城旁边的陆军大操场上举行朝会仪式,或在食堂内用早餐的日本军人化为乌有。没有当场死掉的士兵,则全身严重烧伤,耳朵、鼻子全都烧掉,抬头看核爆火球的人眼睛被烧成窟窿。
不过,广岛和长崎在战后很快恢复,并没有受到原子弹的太多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这两次原子弹打击行动都并不完美。例如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是“小男孩”,它属于一枚铀弹。由于铀实在是太少太珍贵了,当初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美国在从未进行过任何一次铀弹实际试验时就将其投入到了实际作战中去。最终实际使用后美国才发现“小男孩”的威力并没有全部被释放出来,如果稍做改进,“小男孩”的打击威力至少会提升10倍。
而投放在长崎市的“胖子”则属于一枚钚弹,受长崎市多山地形影响,其爆炸冲击波被基本限制在较为平坦的浦上区这个区域,最终杀伤范围并不理想。所以这两次核打击都属于不完美的核打击,日后两个城市才得以迅速重建。
而且当时两次核打击都采用了空爆的模式,以增强瞬时打击威力。不过这也大幅度减少了地面的放射性沾染,明显降低了核打击后地面的放射性污染程度。加上两座城市都属于沿海地区,在季风的帮助下,放射性落尘很快就被吹散到大海,所以在核打击后数年后,两个城市的放射性污染程度就已经很低了。
而核泄漏就不一样了,以著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为例,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发生爆炸,相当于400枚广岛原子弹的放射性威力。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导致了9万人死亡,至少27万人患病,最终受到核辐射影响的人数可能高达500万人,有数据表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辐射中心区域在500年内都不宜住人,这主要是因为核电站泄漏的是没有参与过反应的铀-235等放射性物质,非常难以被稀释消散,所以这些区域就很难被恢复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44 

在希特勒的计划当中,击败苏联后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的战斗力确实令全球军迷们都刮目相看,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挑战了整个欧洲的列强,同时还包括来自北美非常强大国力远在德国之上的美国。事实上,所谓德国的同盟国日本和意大利,从根本上来讲,就从来没有帮上德国什么忙,在莫斯科战役打得如火如荼之际,希特勒请求日本出兵夹击苏联时,但日本却始终无动于衷,将希特勒的请求置之不理。

意大利,似乎更是德国的累赘,由于侵略希腊等国失败,希特勒不得不派兵进攻毫无战略价值的巴尔干半岛,拯救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军队,导致“巴巴罗萨计划”推迟了一个多月,将近百万大军毫无意义地干耗在了巴尔干半岛。
此外,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仆从国的军队,也没有什么像模像样的战斗力,德国国防军反而像救火队一般,经常要去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捞出来,反倒严重拖了德国军队的后腿,所以二战时的德国拥有的全都是猪一样的队友。希特勒攻击苏联目的,一是看中了乌克兰的天然粮仓,能够提供德国国内取之不尽的优质食物;二是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能支撑德国庞大战争机器的运转;三是看中了苏联的人力资源,以弥补德国国内劳动力的紧缺局面等。
一旦征服了苏联,就回顾头来全力以赴对付英国,所以英美两国政府对希特勒的企图是门清的,尽管和苏联有意识形态的冲突,但此时希特勒德国成了他们的共同敌人。
苏联斯大林政府绝对不能倒台,苏联绝对不能亡国,一旦苏联灭亡了,那么,德国就成将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宰,将补齐德国最大的短板-海军,此时,即便英国皇家海军也难以阻挡德军在英吉利海峡的登陆,一旦征服英国,那么德国最大征服对象就剩下美国了。
于是,1941年6月27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不久,英国就组织了规模空前的PQ-17船队,顶着恶劣的天气从冰岛出航,运载了20万吨战争物资支援苏联,用来抵抗德军的入侵。
当德国彻底打败苏联以后,下一个目标是英国,然后接下来就是美国,符合希特勒分三步走,瓜分全球的战路目标,即建立包括中欧的大德意志帝国;击败法国和苏联,成为欧洲的统治者;在拥有整个欧洲的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源以后,迅速向海外扩张,打败美国以后,从而称霸全球。
但进攻苏联的失败,英美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让希特勒的理想打败苏联、征服英国、最终打败美国,称霸世界,沦为了空想。
毕竟德国的国力无法与美英苏等国相提并论,战争打到后面就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最终,德国失败了,希特勒蛇吞象的野心终归无法实现,征服世界的三部曲,终止在征服法国,只是完成了一部半而已。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43 

为何织田信长会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受欢迎的人物?因为他说了四个字

我们都知道,咱们中国是如何从当年一个黄河流域的小米粒部落开始,一直发展成为现在雄霸整个东亚的大公鸡。从轩辕黄帝到秦始皇,从李冶到乾隆,他们都为我国这庞大的疆土做出过不朽功勋。但是小伙伴们知道吗?日本又是如何从一个小米粒发展为现在从北方四岛到琉球群岛一个长条却不相接的国家呢?为什么在如此狭长的群岛上没有分裂出好几个国家呢?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日本是如何变成日本的这件事。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拥有庞大疆土的,正如没有一只鸡能直接从鸡蛋变成会下蛋的鸡。根据考古挖掘,日本脱离部落文明进入农耕文明应该是公元前300年左右,也就是日本的“弥生时代”,此时正好对应的也就是我国周朝末期。
和全世界所有智人的后代一样(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就代表着“土地”成为了人类这种从骨子里就透露着自私的生物的抢夺品,于是原本闲散的部落开始集结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也正是这个时候日本开始出现了“国家”。这在我国的《论衡》中也有记载,即:
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倭人贡鬯草(古代酿酒的香料,郁金香草)
很显然这个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前来朝贡的日本人是当时日本哪个国家的,并统一称呼为“倭人”,即“山下之国”的意思。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日本这个时候有个叫做“狗奴国”的国家派遣使者到洛阳朝贡,并带回去一块“汉倭国王”的金印,不过两者交际并不是很深。
毕竟那个年代要横跨日本海到达中国还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想一想即使到了唐朝,鉴真和尚东渡都花费了整整11年,6次渡海才成功,然而等到他到达日本的时候却已经成为了瞎子。
到了三国时期的魏明帝曹睿在位期间,这个时候日本又一个叫做“邪马台国”的国家来到中国,并向当时的魏国求助,说自己常常遭受一个叫做“狗奴国”的国家攻击。没错,这里的狗奴国就是汉朝时来进贡的那个国家。也是由此我们知道了此时的日本基本就相当于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小国大国征伐不断,一片混乱。
不过我们这里要注意的是,不管是邪马台国,还是狗奴国,他们所处的位置都是现在的日本关西,也就是日本古代的京畿地区(现在日本大阪、京都、奈良一带),其地位相当于我国的中原地区,是日本文明和文化的发祥地。而且能够从东汉初年打到三国时期,并有资金和技术支持使者渡海,这说明不管是邪马台国还是狗奴国都是当时整个日本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这有点类似战国时期的秦国和赵国。
当然了,我们的曹睿自己都要马上皇位不保了,自然没那个时间和精力管邪马台国的请求,封了他们的女王一个“亲魏倭王”的封号就给打发走了。虽然求助没有完成,但是日子还得过,架还得打不是?
就这样大概又是一百年过去了,到了公元4世纪,此时的邪马台国没落,一个叫做大和国的奴隶制国家逐渐崛起(邪马台国和大和国在日语读音里基本一样,但是由此日本此时没有文字,至今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邪马台国是不是就是大和国的前身),在他们的领袖大鹪鹩尊的领导下,大和国重视农业,开垦土地,并积极和东晋建交,整个国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不仅如此,大和国兵强马壮以后开始逐步吞并周围的国家,最后成为当时日本最为强大的国家,并控制着整个关西地区,而大鹪鹩尊正是日本第16代天皇—仁德天皇。
讲到这里很多人应该就明白了,日本的大阪一带就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中原,是日本一切文明的开始。但是直到公元4世纪,才出现一个对当时日本来说当之无愧最强的国家—大和国。并且为了显示大和国的地位,当时的日本人把整个日本分为“五畿七道”,其中大和国直接统治的地区被称为京畿地区,里面有五个令制国(也就是“省”),即“五畿”,除此以外的日本其他地方则被划为“七道”。
这实际上就有点类似周朝时期的分封制了,其中周朝皇室直接控制的地区(河南)被称为“京畿”或者 “中国”,其他地方则被称为“四夷”。当然了,在京畿之外的国家,有些会臣服于大和国的天皇,有些则是反对,这个并不一定。
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从大和国一统京畿地区开始,它就是我们概念中的日本,派遣隋使来跟中国建交的日本是它;唐代初年掺和朝鲜三国混战,企图染指中国的是它;最后成为唐朝小弟的也是它,这就是为什么日本99%的人口都是大和族的原因了。
我们知道从周朝灭亡到春秋战国,再到秦始皇一统中国,仅仅经历了半个世纪多点的时间,但是整个日本的统一却要推迟到公元16世纪初,这个时候日本迎来了他们历史最重要且最辉煌的时期,即“日本战国”。而对日本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战国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织田信长本是京畿地区尾张国大名(贵族)。公元1557年,他带领自己的士兵谋反,并于次年成为尾张国的实际控制者,同时也是这次政变正式揭开了日本的战国混战。于是在各个令制国的心怀鬼胎下,他们开始觊觎起日本实际控制者“室町幕府”的地位,而织田信长在控制当时大和国都城“京都”后正式提出“天下布武”的纲领,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把统一日本作为目标的人物。
那很多人就会说了,织田信长不就相当于咱们的秦始皇么?可惜啊,织田信长有秦始皇的雄心,却没秦始皇的命。公元1582年,就在他即将完成统一日本的前夕,于本能寺中被自己的家臣明智光秀谋反刺杀,这导致了织田氏诸家臣的混战。而在这场混战中,日本另一位传奇人物诞生了,一个本身是贫苦农民的下级士兵,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谋略一步步爬了上来,最终成为丰成秀吉的实际接班人,他就是—丰臣秀吉。
经过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努力,到了公元1590年,整个日本基本完成了统一。不过这个时候丰成秀吉做了一件大蠢事,那就兵发朝鲜,企图染指中国,最终引发了两次万历朝鲜战争。此战不仅令明朝由盛转衰,进入倒计时,更使得丰臣秀吉自己的政权彻底瓦解,被德川家康所代替。而后者最终实现日本的完整统一,建立新的江户幕府,宣告战国时代的结束,同时日本进入江户时期,并迎来久违的和平。
说到这里,熟悉日本的应该知道日本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以及琉球群岛所组成的。相对于来说当时江户幕府实际控制的也只是本州、四国和九州。其中北海道原本叫做虾夷岛,直到明治元年(1868年),日本在同俄国争夺北方四岛领土权的时候才意识到北海道的重要性,并在此设11国86郡,改名北海道进行正式控制。
而琉球列岛上本来是琉球王国,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势力范围,可惜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一败,也自此成为了日本的领土。这就是现在日本领土的由来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43 

古代日本人有多矮?丰臣秀吉只有一米四

东洋矮子,一看到这个外号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就会想到一个国家了,那就是日本。在历史上,我们对弈日本人的影响就是非常的矮。我们通过一些历史上的照片,以及抗战时期的照片对比,日本的矮那是绝对不可否认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在近代历史上日本人就已经算是很爱的了,要是在古时候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人会说,现代日本居民的平均身长也不高,但小解说的"矮"和这个低是有很大区别的,和现在我们对身高的认知有着基础的差距,当你看完小解的介绍后,或许就能一目了然。我们先从一个最著名的日本矮个子说起!
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强盛时代,德川家族第五代将军是德川纲吉,他的身高只有124厘米,一个治国的首脑浓缩得这么精华,总感觉会影响皇室威严啊!不过后世证明德川纲吉是有小儿症的,属于特殊情况,接下来我们讲普遍的情况。
众所周知,周天子的权力被分散后,中国开始了春秋战国时代,其实日本也有一个战国时代,是日本学者完全将中国的名字抄过去用的,其真正的等级评定和战争场面是达不到中国的水平的。在日本战国时代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人物。
丰臣秀吉,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人物,日本战国三杰之一,他的身高只有140厘米,被人戏称为"猴子";他的领导织田信长,也在中国颇有微名,同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差点就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分裂局面,曾控制了大半个日本,身高为170厘米,日本史书上称他身材"魁梧",是一位"巨人"。
一米七称巨人,不知道日本史学家是如何在书上写下这一词语的。其实还有比织田信长更高的,那就是斋藤义龙,号称六尺五寸,即197厘米,但经后世考证其真实身高只有175厘米左右。相差巨大的数据,说明百姓平时见不到这么威猛的人,所以才对斋藤义龙有如此夸大的描述。
除了这些人外,还有很多日本历史人物的身高都普遍较低,比如德川家康156厘米,石田三成156厘米,山县昌景130厘米等等。那么这一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穷,吃不上什么好东西,这个情况不止日本存在,中国历史上基本也都是这个状况,但是比日本要好一点,毕竟日本是一个岛国,耕地面积有限,与外界交流起来也不方便,所以食物来源很不充足,故而才形成了这一奇特的现象。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41 

古代日本人为何要留地中海发型?不觉得很丑吗?

相信关于反映日本古代的影视剧作品我们也看了不少了,心细的小伙伴们肯定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古代的日本人总是喜欢留着一个“地中海”式的发型,而且他们的地中海还不是封闭的,简直是丑到爆,而且这种丑就连现在的日本人自己也这么觉得,给人的印象非常的深刻。那么为何古代日本人要留这样的发型呢?

这种发型在日本有专门的名字,叫月代头。别看我们现在觉得这种发型难看到要命,但是就像所有年代时尚一样,虽然我们不能理解,但是在当时却是非常流行的,只是这种发型到底是从什么开始在日本盛行不好下判断,反正在日本来唐朝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发型还是和我们学习的,后来就演变成了这种发型。
关于这种发型是怎么来的,有这么几种说法。第一种最为普遍,毕竟这种发型一看就像是谢顶导致,说不定就是日本某位高层人士早早秃顶,下面的人为了讨好他,纷纷选择这个发型。因为之前和唐朝学来的习惯当中,秃顶可是让很多人取消的,所以这位高层人士当然不好说出实情,只能说这就是自己选择的发型,下面的人再跟着学,时间一长,就成了一种潮流。不过这说法日本人当然不会认。
第二种说法是,这种发型还是和中国的进展有关,这种“地中海”一般的发型出现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国南北宋之间,女真正好在中国非常活跃,于是日本人看到中国境内的女真人形象,也就以为这是大国最新的发型,然后就搬回到了日本,时间一长也进化成了月代头。但是显然这种说法日本人也不想承认。
既然前两种日本人都喜欢,这最后一种就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了,非常简单,就是为了方便戴帽子,另外前额没有头发对于打仗来说非常方便,不会挡视线,所以这种发现便开始出现在男性的头上,另外幕府那些势力也是这么学来的。尽管这个说法日本人能接受,但是其他人就不能被说服了。
如果真的只是为了方便,不论是戴帽子还是打仗,那光头岂不是更好的选择?更省事不少呢!这种发型不仅没什么用而且还非常难看,所以说显然这种来源说站不住脚。还是前两种最有可能,不过像日本这么嘴硬的国家,肯定不会承认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41 

织田信长被称之为第六天魔王,那么另外五天是指的什么?

说到织田信长,我们都知道他是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名,一生的愿望就是致力于结束乱世、重塑封建秩序;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虽然只是暂时的。通过多年一系列的战争,先后两次打破“信长包围网”,将各个有力敌对大名逐个击破,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领土;而且还推翻了名义上管制日本两百余年的室町幕府。

但是在织田信长准备实现下一步宏伟目标的时候,却因心腹家臣明智光秀谋反而自杀,史称“本能寺之变”;但很奇怪的是,虽然据说织田信长死了,但始终找不到他的尸体;加上织田信长那“第六天魔王”的绰号,别说,还真的有点玄乎的感觉。人这里要说的,就是这个“第六天魔王”。
据说第六天魔王乃织田信长对武田信玄的自称。在公元1572年,当时大名武田信玄上洛时写信给织田信长,署名“天台座主沙门信玄”,自称佛教僧侣与护法者。而织田信长对此粲然一笑,回信时签名“第六天魔王-信长”,以消遣武田信玄,并表示自己对传统与信仰的不羁。不过据说织田信长本人自称皈依日本佛教法华宗,也使用“妙法莲华经”等字样作为军旗。
但是又据说,其实这个“第六天魔王”是日本佛门中人对他的咒骂,因为织田信长的目标是要统一四分五裂的日本,所以难免要与许多阻挠他的佛教门派为敌,如天台宗比叡山、一向宗等,愤怒之下的织田信长,曾一度火烧多座寺庙,使得日本的大多数僧人又惊又怒,就给他起了这么个绰号。那这个“第六天魔王”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第六天又叫他化自在天,乃是佛教欲界六天中最高一层天,又称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居于此天的众生,不用自己乐具变现,而利用下天化作,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据《阿含经》第31卷第863节所说,他化自在天的存在(也不知道叫什么,人?)寿命相当于人间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年。
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而日本的和尚们之所以称织田信长为“第六天魔王”,大概意思也就是织田信长是佛门大恶魔的意思吧。
而第五天就是化乐天,又称化自在天;此天众生于己身诸欲贪念自然不生,得自在乐。所谓自在,就是不被心念绑架控制,自己能自主决定自己的心念趣向。被贪念缠缚,就像心被关进了监狱的小屋,当然不会快乐了。故而此天称作化乐天。
第四天是知足天,又叫兜率天;乃是弥勒成佛的人间净土,是希望的,还在未来,而弥勒所住的兜率天,又同属于欲界,论地区也不算太远。一生补处的菩萨,生在兜率天,当然与一般的凡夫天不同。兜率天的弥勒菩萨住处,有清净庄严的福乐,又有菩萨说法,真是两全其美,成为佛弟子心目中仰望的地方,成佛前所住之地。
第三天是时分天,又叫夜摩天、炎摩天、焰摩天等;意为善时分、善时、妙善。在佛教诸天中,夜摩天位于空居天之最初层,虽然它们也是“天”,但它们的处所并未脱离须弥山,因此被称为“地居天”。相传夜摩天界光明照耀,生于此天界之天人,身体轻盈洁净,相亲相爱,享受种种欢乐。
第二天是三十三天,又叫仞利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 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而第一天就是四大王众天,也就是四天王居住的地方了。四天王分别是北方多闻天,东方持国天,西方广目天,和南方增长天。
在这点,是不是觉得佛教传说有点占道教传说的“便宜”?因为在道教神话中,三十三天和兜率天乃是至高的存在;道教中的至高神玉皇大帝就是三十三天的主宰,而在佛教典籍中,三十三天甚至还不到天的级别,仅仅是第二层而已。而兜率天在道教典籍中,乃是道祖太上老君的居住地,但在佛教典籍中,兜率天也仅仅是第四天而已。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40 

谁是东亚火器战术最强者?

我国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与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是同一时代的人,戚继光只比织田信长年长6岁,双方军事生涯的黄金阶段几乎也是同一时期,他们两个人还都是火器应用的大行家,那么打了半辈子倭寇的戚继光和统一了大半个日本的织田信长谁才是东亚火器战术的最强者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戚继光火器战术的巅峰之作并不是鸳鸯阵,而是他为了击败蒙古铁骑组建的车营。和骑兵人数最多只有3000人的武田军不同(即使是赤备军骑兵数量也只有七分之一左右),戚继光的对手是全员骑兵的蒙古人。因此他的火器战术更注重火力持续性,火器的比例能让织田信长大跌眼镜。
戚继光的车营是火器战车和步兵、骑兵主力组成混编大营,因为车营作为大营战斗与防御的核心所以此得名。这种战术在15、16世纪的欧洲也是相当先进的战术,胡斯教徒利用车垒战术击败过德意志的骑士,匈牙利人对抗奥斯曼帝国的骑兵时也经常采用类似的战术,16、17世纪的俄国军队也经常把把战车连接起来对抗鞑靼人和波兰翼骑兵。戚继光的车营以偏箱战车为主,追求高防御性,和沙俄的车营战术很类似。戚继光的车营也像沙俄车营一样可以变身为可移动的木城要塞,这比织田信长修建的栅栏要强的多。戚继光车营每个独立车组除包含有正、奇兵两队士兵之外,还有两门佛朗机火炮作为火力支援。和沙俄车营类似,戚继光的车营也可以添加骑兵或步兵,可以做到攻守兼备。
在火力构成上,戚继光的车营也强悍异常。戚继光车营战车配备人员数量为2560人,纯战斗人员为2304人(去掉车正和火手),装备战车128辆。每辆战车有正兵十人,一共配有火箭60只;佛朗机手六名,每三人负责操作一门狼机铳,九个子铳,火药铅弹一百发;另外四人是车正、火手和两名镗钯手(镗钯手也负责操作火箭)。配合战车作战的人员奇兵小队也是10人,分别是队长一名,鸟铳手四名,藤牌手两人,镗钯手二人,火兵一人。
一个戚继光战车编组自身携带的弹药数量是三钱火绳枪弹药一千二百发,火箭一百二十支,佛朗机弹药二百发,全车组能发射1520发弹药,全车营一个打完自身携带的弹药总数是194560。如果一个戚继光的车营遇到了武田军,他们完全可以把20吨左右的弹药(并不计算四门威远大将军炮发射霰弹)倾斜到武田军头上,即使信玄在世也难逃一死。
戚继光的车营中操作各种火器的人马是五成左右,此外和车营配合作战的还有以虎蹲炮为主要远程杀伤手段的骑兵营、鸟铳手达到1080人的步兵营,这些火力足以让织田信长胆寒。织田信长1575年消灭武田家主力的长筱之战中只出动了3000火枪手(于此同时戚继光的车营部队在暴打蒙古人),火枪手比例不超过十分之一。在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战争中,日军火枪手的比例也才勉强超过了十分之一,在大型火器方面劣势十分明显。
戚继光的军事改革可惜受制于自身地位和财政条件没能在明军大规模普及,和他比起来,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日本枭雄的火器战术也就是刚及格的水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39 

克里米亚为何要加入俄国?为何不愿意留在乌克兰?

说起克里米亚,相信大家对这个地名不会太陌生了。克里米亚曾经是苏联著名的疗养城市,坐落于黑海和亚速海沿岸,气候宜人,景色秀美。不过这片美丽的土地却是全球最著名的争议领土之一,很多人提到克里米亚半岛,想到的并不是它的地中海气候,而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因为它而产生的各种争端。那么克里米亚为何要加入俄国?为何不愿意留在乌克兰呢?

简单来说,克里默呀的历史是这样的,在15世纪中期,这里是蒙古人的地盘——克里木汗国。到了18世纪末,沙俄将之吞并。1918年,克里米亚顺理成章地成了苏联的一部分,1954年,赫鲁晓夫为了纪念俄罗斯和乌克兰合并300年,把这个“克里米亚州”送给了当时的乌克兰共和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决定把这个礼物收回,乌克兰不同意,争端就开始了。
后来的克里米亚州独立成了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并在2014年进行了一次关于他们留在乌克兰还是“自降国格”加入俄罗斯的全民公投,投票结果呈现出了严重的两级分化——有96%的克里米亚人赞成加入俄罗斯。我们姑且不谈乌克兰和西方是如何拒绝承认此次公投的结果的,我们直说,为什么克里米亚人那么想加入俄罗斯,而坚决不留在乌克兰。
首先是利益的问题,人民永远是最机智的,也是最现实的,跟着谁能吃肉,跟着谁能喝汤,他们心里最清楚,乌克兰是一个本来可以成为强国,却没有的国家,他们当年被安排得大力削减军备,拆除洲际导弹,实现无核化,但是后来的事情证明,西方戏耍了他们,乌克兰虽然表面上有欧盟的支持,但是欧盟却一直不同意它加入。而俄国即使后来颓废了一阵子,但是好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世界级的强国。
其次是民族情感的问题,克里米亚有250万人口,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他们的主要语言也是俄语,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历史、文化也都是俄罗斯的,如果留在乌克兰,他们显得就是一个“外邦人”,而回到俄罗斯他们算是回家了。
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历史上的关系确实曾美好过,但是在俄乌关系走向破裂之后,区区2.5万平方公里的克里米亚共和国是没有办法在这两大国之间保持平衡的,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站好队,而加入俄罗斯似乎是他们能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38 

白起的大秦铁军与列奥尼达的斯巴达勇士哪方更厉害?

说到白起,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之为“杀神”。在中国春秋战国这个战争最频繁的时期,他纵横沙场,百战百胜,整个战国时期下来死亡300多万人,其中三分之一就死在了白起的手里。再来看看古希腊的战神之邦斯巴达,国王列奥尼大率领300位斯巴达勇士再加上1100名底比斯人坚守温泉关,已全部人的牺牲换取了波斯2万多人的上网,堪称军事历史上的奇迹。那么如果将白起与列奥尼达对比的话,谁的战斗力会更强呢?

白起具有狼性,凶残,狡诈,即使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也有坚强的意志,而他率领的大秦铁军在战斗力与意志力在战国七雄中独霸鳌头。
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奖励耕战,在秦国没有战功不得授爵位,士兵只有斩杀敌人才能加官进爵,杀敌越多,爵位越高,所以为了战功与家族荣誉,秦国铁军战斗意识冠绝天下。
列奥尼达与斯巴达勇士是公民兵,,他们从七八岁其,就进入军事学校,进行极其残酷的格斗搏杀训练,他们在战场上的战功能为家族赢得荣誉,因此他们也具有很高的战斗意识。
秦军步兵分轻步兵与重步兵,重步兵身穿重甲,手持戈,矛等长兵器,行军时长矛90度竖起,战斗时,前排士兵把矛端平180度,后排一次往上扬加点角度,形成密不透风的正面杀伤火力网。
侧翼与掩护则使用短矛,每个方阵拥有一名指挥官,杀伤力最大的弩兵排成三排,间距1.5米,每排3万人,前排射完,第二排往前补射,三排如此循环,形成不间断的活力威慑,有效杀伤距离500米。
斯巴达都是重步兵,主要武器都是长矛,前端是尖锐的铁尖,后端是较短的铁尖,斯巴达人身穿防护上半身的盔甲,头盔是黄铜做的,重量大4.5公斤。可以全方位的防护脑袋。盾牌是黄铜做的,尺寸较大,很方便格挡和挥舞。
作战时斯巴达人肩并肩排成4到8排,甚至更多的排的纵深队形,左手持盾,右手拿矛,前排士兵将长矛放平,后排士兵将长矛放在前一个士兵肩上,构成一面矛墙,统一步伐压向敌人。
综上所述,当白起的大秦步兵(不算骑兵)与列奥尼达的斯巴达勇士相遇,如果是单兵作战,斯巴达勇士胜利;如果是两军对垒,数十倍与斯巴达的秦军则必胜无疑。
相比与斯巴达或者说是西方军队,中国军队数量庞大,他们往往以数量取胜,对士兵伤亡的多少不在乎,对单兵作战能力要求也不高,而西方人烟稀少,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战斗力,所以往往以质取胜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