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分明什么意思?恩怨分明典故介绍

曹操在赤壁之战战败以后,只能带着几名将领狼狈逃走,此后还遭到了吴蜀联军的追杀。当时诸葛亮算出曹操会往华容道逃走,于是让关羽前去镇守。此后关羽果然遇到了曹操,但关羽念在曹操此前对他有恩,所以决定网开一面将他放走。有人解读诸葛亮此举是故意让关羽还曹操一个人情,但这件事在正史中并没有发生过。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恩怨分明”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回,发生在赤壁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程昱、关羽和曹操。原文如下: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周瑜火烧赤壁,曹操大败,又在逃跑途中遭到张飞和赵云的追杀,狼狈不堪,好不容易才逃到华容道,谁知又遇上了关羽。众人皆知如果与关羽硬拼将全军覆没。这时,谋士程昱献策,希望曹操能对关羽动之以情。曹操依言而行,结果果真打动了关羽,众人才逃出生天。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程昱口中的“恩怨分明”,意为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曹操兵败赤壁并败走华容道,这是历史的真实。但究竟是不是像小说中所提到的被关羽放走呢?答案却是否定的。关于这段历史,在《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这段记载道出了一个事实:曹操兵败赤壁后,刘备的确派人在华容道放火以求彻底歼灭曹操。只可惜曹操技高一筹,抢在刘备之前离开了华容道,令刘备的图谋难以得逞。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59 

血流成河什么意思?血流成河典故介绍

刘备三顾茅庐在演义中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刘备通过自己的真诚顺利打动了诸葛亮。此后诸葛亮决定辅佐刘备,为其制定了隆中对。不过这个故事如果仔细推敲,也能发现不太符合常理的地方,诸葛亮当时只是一名隐士,并没有任何经验,为何刘备会如此相信他呢?正史上可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那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血流成河”背后的典故故事,算是诸葛亮交给刘备的第一份成绩单,一起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发生在博望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于禁、夏侯惇、关羽和张飞。原文如下:
(李)典谓禁曰:“欺敌者必败。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倘彼用火攻,奈何?”禁曰:“君言是也。吾当往前为都督言之;君可止住后军。”李典便勒回马,大叫:“后军慢行!”人马走发,那里拦当得住?于禁骤马大叫:“前军都督且住!”夏侯惇正走之间,见于禁从后军奔来,便问何故。禁曰:“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可防火攻。”夏侯惇猛省,即回马令军马勿进。言未已,只听背后喊声震起,早望见一派火光烧着,随后两边芦苇亦着。一霎时,四面八方,尽皆是火;又值风大,火势愈猛。
曹家人马,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回军赶杀,夏侯惇冒烟突火而走。且说李典见势头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时,火光中一军拦住。当先大将,乃关云长也。李典纵马混战,夺路而走。于禁见粮草车辆,都被火烧,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正遇张飞。战不数合,张飞一枪刺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走脱。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隆中不久,曹操便派夏侯惇率领十万人马杀向新野。在诸葛亮的巧妙布置下,刘备大军在博望坡巧设埋伏,火烧曹军,令夏侯惇大败而回,其部将夏侯兰也被张飞所杀。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刘备战胜夏侯惇时的场面,叫做“血流成河”,意为死者的鲜血像河水一样流淌,形容被杀的人很多,多用来修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隋朝祖君彦《檄洛州文》中的“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
博望坡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三国志•先主传》载:“(刘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李典传》亦称:“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
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不过,结合《三国志》的相关传记来看,这场战斗并非如小说所描述的那样发生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是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因此,夏侯惇在这场战斗中面对的对手并非是诸葛亮而是刘备。小说不过是为了人物塑造的需要才将刘备的功劳移植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最后来谈谈在小说中被张飞斩杀的夏侯兰,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不仅如此,他与赵云还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载:“先是,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这也就是说夏侯兰的确参与了博望坡之战,但并未死在战场,而是被俘。因为夏侯兰与赵云是发小,赵云才向刘备求情饶了夏侯兰的命,夏侯兰也因此归顺刘备,后来被刘备任命为军正。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58 

心惊肉颤什么意思?心惊肉颤典故介绍

刘备封王以后,便传来一个噩耗。关羽进攻襄樊,不仅丢了荆州还败走麦城。得知二弟死讯,刘备既难过又愤怒,不顾他人劝阻誓要讨伐东吴。关羽战死对蜀国来说已经是重大打击,没想到张飞竟然又被自己的部下杀害,这对于刘备更是雪上加霜,一连损失两位结拜兄弟。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心惊肉颤”,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发生在张飞遇害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张苞、吴班和刘备。原文如下:
却说二贼当夜割了张飞首级,便引数十人连夜投东吴去了。次日,军中闻知,起兵追之不及。时有张飞部将吴班,向自荆州来见先主,先主用为牙门将,使佐张飞守阆中。当下吴班先发表章,奏知天子;然后令长子张苞具棺椁盛贮,令弟张绍守阆中,苞自来报先主。时先主已择期出师。大小官僚,皆随孔明送十里方回。孔明回至成都,怏怏不乐,顾谓众官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
却说先主是夜心惊肉颤,寝卧不安。出帐仰观天文,见西北一星,其大如斗,忽然坠地。先主大疑,连夜令人求问孔明。孔明回奏曰:“合损一上将。三日之内,必有惊报。”先主因此按兵不动。忽侍臣奏曰:“阆中张车骑部将吴班,差人赍表至。”先主顿足曰:“噫!三弟休矣!”及至览表,果报张飞凶信。先主放声大哭,昏绝于地。众官救醒。次日,人报一队军马骤风而至。先主出营观之。良久,见一员小将,白袍银铠,滚鞍下马,伏地而哭,乃张苞也。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得知关羽被害的消息后,不顾赵云等人的劝阻,调集大军东征孙权。张飞奉命回到阆中,进行战前准备。不料,部将张达和范疆将张飞暗杀并逃往东吴。不久后,刘备也得到了张飞遇害的消息,当即昏厥于地。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心惊肉颤”,意为十分害怕不安,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描述的张飞遇害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凶手确为张飞的两员部将。据《三国志•张飞传》载:“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张飞为何被杀呢?虽然该传中没有明确的说法,但该传中却有“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的说法,据此推断极有可能如小说所言是张飞虐待将士而招致杀身之祸。
至于谈到历史上张飞死后刘备的反应,《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刘备得知当得知张飞手下的都督派人送来奏章时,仅仅说了四个字:“噫!飞死矣。”为何刘备如此肯定张飞死了呢?其实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上面提到的刘备多次提醒张飞“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这番话。
从这段话也可以看出,张飞虐待手下将士的情况非常严重,令刘备深感不安,担心张飞迟早会因此丢掉性命。其次,既然张飞身在阆中,有事情也应该是他本人亲自上表,突然出现其手下都督上表这样越级的事情,自然是张飞出了事。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58 

望梅止渴什么意思?望梅止渴典故介绍

望梅止渴是曹操发明的成语。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曹操带兵伐吴,行军途中士兵们口干舌燥,曹操便说:“前方有梅林”。士兵为了吃到新鲜的梅子便又有了前进的动力,但这实际上是曹操的谎言。但士兵此后却发现了一条水源,虽然被骗但水还是要比梅子好的。所以这次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望梅止渴”,背后的典故故事大概就是如此,下面就为大家来一个详细解读,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发生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和刘备。原文如下: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歼灭吕布后,曹操将刘备带至许都。刘备心惊胆战,担心被曹操所害。一日,曹操派许褚前来邀请刘备去府中见面。见面之后,曹操与刘备说起一年前征讨张绣的一件往事。曹操告诉刘备,大军在行军途中时,将士们口渴,但附近却没有水源。曹操便欺骗将士们说不远处有一片梅林。将士们听到这句话后,立刻想到了梅子的酸味而流涎,不再口渴。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大家所熟知的“望梅止渴”, 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南北朝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
小说中描述的这个“望梅止渴”的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可见这个故事流传已久,并非《三国演义》作者的首创。
说到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后来的一些地方志资料中有所提及。例如《读史方舆纪要》及《明一统志》上有认为此处名叫梅山,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含山县梅山村。至于谈到这个故事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历来争议颇多。有人认为这是曹操聪明才智的突出体现,也有人认为这体现出曹操的奸诈。笔者认为其实并没有这么复杂,曹操只不过是用了一个巧招化解了将士们的口渴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用不着上纲上线。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57 

掩面大哭什么意思?掩面大哭典故介绍

王允和貂蝉计划上演连环计,想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王允先是答应吕布把貂蝉许配给他,此后在拿董卓看上貂蝉为由,将貂蝉送入董卓府上。这样便能离间吕布和董卓之间的关系,加上貂蝉时不时在吕布身边吐吐苦水,增加吕布对董卓的怨念。最后吕布终于忍不住,亲手除掉了董卓。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掩面大哭”,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来讲讲这背后的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回,发生在王允利用貂蝉离间董卓和吕布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李儒、董卓和貂蝉。原文如下:
(董)卓入后堂,唤貂蝉问曰:“汝何与吕布有染耶?”蝉泣曰:“妾在后园看花,吕布突至……正在生死之间,得太师来,救了性命。”董卓曰:“我今将汝赐与吕布,何如?”貂蝉大惊,哭曰:“妾身已事贵人,今忽欲下赐家奴,妾宁死不辱!”遂掣壁间宝剑欲自刎。卓慌夺剑拥抱曰:“吾戏汝!”貂蝉倒于卓怀,掩面大哭曰:“此必李儒之计也!儒与布交厚,故设此计;却不顾惜太师体面与贱妾性命。妾当生噬其肉!”卓曰:“吾安忍舍汝耶?”蝉曰:“虽蒙太师怜爱,但恐此处不宜久居,必被吕布所害。”卓曰:“吾明日和你归郿坞去,同受快乐,慎勿忧疑。”蝉方收泪拜谢。
次日,李儒入见曰:“今日良辰,可将貂蝉送与吕布。”卓曰:“布与我有父子之分,不便赐与。我只不究其罪。汝传我意,以好言慰之可也。”儒曰:“太师不可为妇人所惑。”卓变色曰:“汝之妻肯与吕布否?貂蝉之事,再勿多言;言则必斩!”李儒出,仰天叹曰:“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司徒王允施展连环计,故意先承诺将貂蝉嫁给吕布,却又把貂蝉献给了董卓。此计成功离间了董卓与吕布。吕布心有不甘,趁着董卓上朝之际与貂蝉见面。两人正在交谈之际,董卓突然出现,吕布仓皇而逃。谋士李儒建议将貂蝉送给吕布,却遭董卓断然拒绝。此后便有了吕布与王允密谋诛杀董卓之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掩面大哭”, 意为捂着脸哭,比喻人遇到难过之事后伤心流泪。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汉晋春秋》中的“或掩面而泣,悲不自胜。”
与真实的历史相对比,小说中的这段故事情节有真有假。首先,王允离间董卓与吕布是真,但利用貂蝉实施离间计是假,因为貂蝉这个人物并非汉末三国时期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元代杂剧中出现的艺术形象。王允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靠得并不是貂蝉,而是自己与吕布的特殊关系。对比《三国志•吕布传》及《后汉书•王允传》可以发现,王允和吕布的籍贯都是汉末的并州,王允便利用在这层“州里”关系拉拢吕布。
董卓与吕布之间关系出现裂痕,主要原因出在董卓的暴虐性格上。《三国志•吕布传》载:“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而吕布也很不地道,“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一直想铲除董卓的王允乘虚而入,说服了吕布,最终铲除了奸贼董卓。
至于谈到小说作者在这个故事情节中的设计,有一处非常有趣。例如提出将貂蝉送给吕布时,董卓表示赞同,但貂蝉三言两语又令董卓改变了主意。于是便有了董卓再次见到李儒时的表态:“汝之妻肯与吕布否?貂蝉之事,再勿多言;言则必斩!”单单从这一个故事情节,就能看出董卓难以成就大事。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56 

盘点一些被人误以为是褒义词的成语,其实都是贬义词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可不是就这么说说的。尤其是在我国的语言文化以及文字方面,更是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词语或是成语去形容事物或是人,而这些词也分为褒义词和贬义词,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些经常被人们误以为是褒义词的成语,其实一个个都是贬义词。

倾巢出动
释义: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或指全部出动(贬义)。
误用:书记、市长严令当地公安机关限期破案,公安倾巢出动,设卡排查,当夜就抓获了小偷,巨款如数追回。
重整旗鼓
释义: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摇旗和击鼓是古代进军的号令)。褒义词。
误用: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同心同德
释义: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多用于褒义。
误用: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摩托车。
弹冠相庆
释义: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误用:运动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又取得了惊人的好成绩,人们无不弹冠相庆。
无所不为
释义: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含贬义。
误用: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趋之若鹜
释义: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
误用: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中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处心积虑
释义: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误用: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蠢蠢欲动
释义: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贬义。
误用: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始作俑者
释义: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
误用: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伟大旗手,而且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有口皆碑
释义:形容人人称赞。褒义词。
误用:侵华日军在南京疯狂屠杀中国平民,这是有口皆碑的事实,任何狡辩都改变不了。
罄竹难书
释义: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贬义词。
误用:多年来父母倾注心血抚养我,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真是罄竹难书。
叹为观止
释义: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褒义词。
误用:沙河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蔚然成风
释义: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褒义词。
误用:班里的不良现象已经蔚然成风,再不治理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巧舌如簧
释义: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含贬义。
误用: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56 

水陆并进什么意思?水陆并进典故介绍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北伐最大的敌人变成了司马懿,实际上正史中诸葛亮北伐之战并没有遇见过司马懿,两人根本就没有交手的机会。其实司马懿在带兵方面的才能根本没办法和诸葛亮相比,如果两人真有交手恐怕历史将会被改写。但在演义里司马懿成了最后的赢家。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水陆并进”,就和北伐一役有关,下面就来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发生在北原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司马懿、诸葛亮和王平。原文如下:
懿唤诸将议曰:“孔明如此设施,其中有计:彼以取北原为名,顺水来烧浮桥,乱吾后,却攻吾前也。”即传令与夏侯霸、夏侯威曰:“若听得北原发喊,便提兵于渭水南山之中,待蜀兵至击之。”又令张虎、乐綝,引二千弓弩手伏于渭水浮桥北岸:“若蜀兵乘木筏顺水而来,可一齐射之,休令近桥。”又传令郭淮、孙礼曰:“孔明来北原暗渡渭水,汝新立之营,人马不多,可尽伏于半路。若蜀兵于午后渡水,黄昏时分,必来攻汝。汝诈败而走,蜀兵必追。汝等皆以弓弩射之。吾水陆并进。若蜀兵大至,只看吾指挥而击之。”
各处下令已毕,又令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引兵救应前营。懿自引一军救北原。却说孔明令魏延、马岱引兵渡渭水攻北原;令吴班、吴懿引木筏兵去烧浮桥;令王平、张嶷为前队,姜维、马忠为中队,廖化、张翼为后队:兵分三路,去攻渭水旱营……却被魏兵抄在背后,一声炮响,一齐杀来,火光冲天。王平、张嶷引兵相迎,两军混战一场。平、嶷二人奋力杀出,蜀兵折伤大半。孔明回到祁山大寨,收聚败兵,约折了万余人,心中忧闷。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兵出祁山,企图在北原一带伏击司马懿。不过,诸葛亮的这一计策被司马懿识破。司马懿随即下令由张虎、郭淮、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在渭水一带埋伏。战事打响后,王平、张嶷所部遭到司马懿大军痛击,伤亡惨重,只得突围而出。战事结束后,诸葛亮清点人数,竟然损失了一万多人。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水陆并进”,意为水上陆上同时进兵。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先主传》中的“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北原之战,在三国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据《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了最后一次北伐,从斜谷口进入曹魏雍州扶风郡一带。此时,诸葛亮发现司马懿大军主力正在向渭水一带运动,随即以一部兵力立即向渭水北岸的北原地区进发,力争抢在司马懿前面攻占这个北岸的战略要地。不料,诸葛亮的这一战术企图被一员曹魏将领一眼识破。
据《三国志•郭淮传》载,得知诸葛亮兵出斜谷口后,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立刻意识到北原将是诸葛亮争夺的目标。该传称,郭淮对司马懿及其他曹魏将领表示:“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郭淮认为,如果诸葛亮抢先渡过渭水占领北原,就可以和北部山区的叛乱势力联合起来,切断通往陇西的道路,届时雍州地区到处战火弥漫,将会对曹魏军队非常不利。因此,郭淮主张立即出兵坚持抢占北原。最终,司马懿采纳了郭淮的意见,命令郭淮立即率部前往北原固守,防止诸葛亮大军的突袭。
由于郭淮的准确预判,司马懿得知调兵遣将赶到北原。《三国志•郭淮传》载:“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诸葛亮突袭北原受挫,被迫改变部署,将主力驻扎在五丈原一带。郭淮此举的重要性不仅仅挫败了诸葛亮的攻势,同时逼迫诸葛亮放弃了经北原进入雍州地区的图谋,导致占据出现重大逆转。至此,诸葛亮大军被司马懿三面围困在五丈原地区,双方陷入僵持阶段。这也使得诸葛亮再也无法突破司马懿的防御圈,最终病逝于五丈原。郭淮的这次成功预判,足以令诸葛亮抱憾终生。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55 

钟鸣漏尽什么意思?钟鸣漏尽典故介绍

田豫是三国时期曹魏将领,早年田豫跟随刘备,后来因照顾母亲选择回乡。此后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被击败后才正式加入曹操。田豫生活清贫,经常把朝廷奖赏的财物发给部下,而且收到赠礼也都登记入府,从不拿回自己家中,所以便有了“田豫俭素”这一说法。不过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是“钟鸣漏尽”,也是和田豫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田豫传》,时间是在曹魏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主人公名叫田豫。原文如下:
景初末,增邑三百,并前五百户。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外胡闻其威名,相率来献。州界宁肃,百姓怀之。徵为卫尉。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豫书答曰:“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遂固称疾笃。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魏景初末年,朝廷增加田豫的封邑三百户,连同以前的合计五百户。正始初年,田豫被晋升为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封振威将军,兼任并州刺史。塞外各族都知道田豫的威名,不断前来进献财物给朝廷,州界内平静整肃,百姓非常感激他。
后来,田豫又被调入朝廷担任卫尉一职。他多次请求退休,太傅司马懿认为田豫依然非常强壮,不予同意。田豫上书说:“年过七十的人还占据着官位,就像晨钟已经敲响,漏水的壶也已滴完,但黑夜还没有结束一样,这是国家的罪人啊!”于是,他坚称自己病重。后来朝廷下令任命他为太中大夫,享受九卿的俸禄,于八十二岁时病逝。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田豫在上书中提到的“钟鸣漏尽”, 意为晨钟已经敲完,漏水的壶也将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这也是由田豫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田豫是汉末幽州渔阳人氏,早年与刘备关系密切,并随之来到豫州。后来因母亲年迈,田豫回到家乡,被公孙瓒任命为东州县令。随着曹操统一北方地区,田豫又在曹魏集团为官近半个世纪,历任丞相府军谋掾、南阳太守、护乌丸校尉、护匈奴中郎将、并州刺史等职,威震北疆,是曹魏帝国功绩卓著的封疆大吏,深受百姓爱戴。
除了政绩卓著,田豫还有一大特点值得后人反思。当他年过七旬后,主动要求退休,甚至不惜假装病重。他在给司马懿的上书中有一句话可谓振聋发聩:“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54 

竭力尽忠的典故和意思介绍

诸葛亮北伐出师不利,又多次败在司马懿手上。此后诸葛亮打算联合孙权,对魏军一并发起进攻。孙权答应诸葛亮的提议,但也告诫诸葛亮魏延此人心术不正,还说杨仪、魏延等都是小人也,一旦哪天诸葛亮不在,蜀汉内部必会大乱。孙权说这番话也是耐人寻味,不知是真为了诸葛亮好,还是想要趁势打破人心。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竭力尽忠”,就和孙权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发生在费祎出使江东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费祎和孙权。原文如下:
权拆视之,书略曰:“汉室不幸,王纲失纪,曹贼篡逆,蔓延及今。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尽忠: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伏望陛下念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取中原,同分天下。书不尽言,万希圣听!”权览毕,大喜,乃谓费祎曰:“朕久欲兴兵,未得会合孔明。今既有书到,即日朕自亲征,入居巢门,取魏新城;再令陆逊、诸葛瑾等屯兵于江夏、沔口取襄阳;孙韶、张承等出兵广陵取淮阳等处:三处一齐进军,共三十万,克日兴师。”
费祎拜谢曰:“诚如此,则中原不日自破矣!”权设宴款待费祎。饮宴间,权问曰:“丞相军前,用谁当先破敌?”祎曰:“魏延为首。”权笑曰:“此人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祎曰:“陛下之言极当!臣今归去,即当以此言告孔明。”遂拜辞孙权,回到祁山,见了孔明,具言吴主起大兵三十万,御驾亲征,兵分三路而进。孔明又问曰:“吴主别有所言否?”费祎将论魏延之语告之。孔明叹曰:“真聪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为惜其勇,故用之耳。”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再度出兵北伐,却在北原一役中被司马懿击败。为了减轻战场压力,诸葛亮派费祎出使江东,希望东吴能在淮南一线发动进攻,牵制曹魏的兵力。孙权满口应允,答应派遣诸葛瑾、陆逊等人出兵。在与费祎的交谈之中,孙权指出,魏延心术不正,日后必定生乱。回到前线后,费祎将孙权此言转告给诸葛亮。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这个在给孙权的信中提到的“竭力尽忠”,意为用尽气力,竭尽忠诚。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屈原《卜居》中的“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
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在北原遭曹魏大军击败之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郭淮传》载:“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此战也令诸葛亮战前制定的北进战略破产,只得固守五丈原,与司马懿形成了长期对峙。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费祎出使东吴的故事情节,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三国志·费祎传》载:“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诸葛恪、羊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当时,陪同费祎一起出使的还有蜀汉宣信中郎董恢。也正是在这次出使期间,孙权提到了魏延和杨仪。
据《三国志·董允传》注引《襄阳记》载:“孙权尝大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
对于孙权的这番言论,费祎错愕不已,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幸好董恢及时出言化解。董恢告诉孙权,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只是私怨,并非有野心。“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孙权听了董恢的这番解释,一笑而过。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对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孙权一清二楚。孙权防患于未然,尽早解决,否则后患无穷。等费祎和董恢回到蜀汉后,将此事告诉了诸葛亮。只可惜诸葛亮没有听从孙权的建议,在魏延和杨仪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等到诸葛亮病逝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激化,终于酿成大祸,最终以魏延被杀、杨仪自尽的悲剧告终。如果诸葛亮当初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及早解决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这样的悲剧就可以完全避免。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54 

恨气填胸什么意思?恨气填胸典故介绍

曹真是魏国名将,曹操的养子,曾担任魏军最高统帅。在演义中,曹真实力被弱化了很多,多次击败诸葛亮北伐的功劳也被算在了司马懿身上。而且曹真最后还是被诸葛亮给活活气死,感觉诸葛亮气人的功力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然在正史中,曹真绝对没有如此不堪。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恨气填胸”,就和曹真有关。下面就来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回,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魏延、陈式和曹真。原文如下:
却说孔明大驱士马,复出祁山。劳军已毕,魏延、陈式、杜琼、张嶷入帐拜伏请罪。孔明曰:“是谁失陷了军来?”延曰:“陈式不听号令,潜入谷口,以此大败。”式曰:“此事魏延教我行来。”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将令已违,不必巧说!”即叱武士推出陈式斩之。须臾,悬首于帐前,以示诸将。此时孔明不杀魏延,欲留之以为后用也。孔明既斩了陈式,正议进兵,忽有细作报说曹真卧病不起,现在营中治疗。孔明大喜,谓诸将曰:“若曹真病轻,必便回长安。今魏兵不退,必为病重,故留于军中,以安众人之心。吾写下一书,教秦良的降兵持与曹真,真若见之,必然死矣!”
遂唤降兵至帐下,问曰:“汝等皆是魏军,父母妻子多在中原,不宜久居蜀中。今放汝等回家,若何?”众军泣泪拜谢。孔明曰:“曹子丹与吾有约;吾有一书,汝等带回,送与子丹,必有重赏。”魏军领了书,奔回本寨,将孔明书呈与曹真。真扶病而起,拆封视之……曹真看毕,恨气填胸;至夜,死于军中。司马懿用兵车装载,差人送赴洛阳安葬。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陈式不听诸葛亮的将令,贸然出兵,结果被曹军击败,伤亡惨重。诸葛亮一怒之下,下令将陈式斩首示众。此后,诸葛亮得知曹真患病不起,便让一名被俘的曹军士兵给曹真送信。诸葛亮在信中嘲笑曹真是无能之辈,屡战屡败,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曹真看完信后,被活活气死。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恨气填胸”,意为愤怒之情充满胸中。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唐代赵元一所撰《奉天录》中的“筑垒清野,秣马训兵,愤气填胸,誓雪国耻”。
诸葛亮与曹真的较量,在《三国演义》中并非重头戏,更像是为后来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做铺垫。在小说当中,曹真可谓不堪一击,多次被诸葛亮击败。然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曹真却是诸葛亮的劲敌,曾多次击败过诸葛亮,无论是街亭之战还是陈仓之战,都是在曹真担任曹魏西北战场主帅时期取得的大胜。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曹真率部进犯汉中的故事情节,虽然是历史的真实,但过程却大相径庭。据《三国志•曹真传》载:“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
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从该传及其他相关传记的记载,曹真发动的此次入侵汉中过程很不顺利。因为大雨不断,双方并未发生任何战事。因此,也就不会出现如小说所言的曹真被诸葛亮击败的情节。
说到曹真之死,在《三国志•曹真传》中也有着明确的记载。该传称:“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此时的具体时间是曹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曹真是在返回洛阳后病逝的,并非如小说所言是死于前线。
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出了在战场的运筹帷幄、屡屡获胜之外,其书信的力量也不可小觑,东吴名将周瑜和曹魏名将曹真都是被诸葛亮的信给气死的。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诸葛亮却并非如此厉害。无论是周瑜还是曹真,都是患病而亡,与诸葛亮毫无关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