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
01 醍醐灌顶的意思就是指将将牛奶中精炼出来的乳酪浇到头上,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佛家以此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彻底醒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02 醍醐灌顶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03 【近义词】一语中的、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茅塞顿开、大彻大悟、迷途知返、如饮醍醐、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如梦初醒、振聋发聩 04 生活中总是有些不顺的事情,渴求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醍醐灌顶,参悟出正确的方法论和行为观。禅讲究的是悟性,读一些有关禅的故事,开悟的多半是生活的最平常最普通的部分,而这些部分我们总是缺乏一种思维认真辨析,所以那些顿悟于我们便是清新脱俗大彻大悟,绝不是玄之又玄的神秘,禅就是醍醐灌顶的那种美妙。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01 《大道之行也》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02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03 翻译: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奉养自己亲人,不只抚养自己子女,让老年人可以有养老送终的处所,青壮年可以有被任用工作来养家糊口的地方,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一定不是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一定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04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雷斯
雷永远是雨的一个伴奏带。 苍天没有明媚,混沌不堪的河水。雷,为他们伴奏。 雷,你的低音在天地间颤抖,我在聆听。 你是位老者,万年老者,只为使命而生。 雨如泪洒,而你没有流泪,只不过在这天地茫茫间增加了几丝悲怆的音调罢了。如果你断裂了,天空中的雨还会哭得壮烈吗?也不过是变成了江南的一丝丝缠绵而已,无声无息。 成熟的鼓点,能留下多少次无言的悲壮,悲壮着死去,永生不灭的灵魂。如果雷归来,我还要那面雨中的灵旗,奏响生死的战歌。而那些战魂会在雨中醒来,会在雷鸣下复活。 复活的灵魂,在雨中拼杀,民族的符号刺刻在他们的脊梁上,健硕的体魄在雨中显现,那是雷的重生,是部落的归来。
芈月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01 在历史上芈月是秦始皇的高祖母,芈月即是历史上著名的“芈八子”,从辈份上论,秦始皇嬴政该叫她太奶奶的。 02 芈月是宣太后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中国第一位号为“太后”者。 03 芈月奠定了秦朝一统天下的基础,是秦始皇最应当感谢的前辈。而且,据说,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当初芈月希望为自己准备的。 04 芈月她执掌秦国国政四十一年。她坚持商鞅变法,坚持改革,主张国家统一。她让秦国走出内乱,把弱秦变成强秦,秦国在她的手中真正有了无敌的军事力量,令得六国再无反抗之力。如果没有秦宣太后芈月,也许就没有秦国的一统天下。
师说原文及翻译
01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02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 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 苌弘、 师襄、 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03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04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01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02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翻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03 原文: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翻译: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04 原文: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翻译: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05 原文: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06 原文: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描写菊花的诗句有哪些?
01 1.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7.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02 8.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9.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0.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11.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 12.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 13.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14.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03 15.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16.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1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8.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 19.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20.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21.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04 22.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 23.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24.清香裛露对高斋,泛酒偏能浣旅怀。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 25.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26.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27.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28.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描写春天的成语
01 1.春光明媚 2.春花秋月 3.春华秋实 4.春兰秋菊 5.春暖花开 6.春色撩人 7.春色满园 8.春深似海 9.春生秋杀 10.春蛙秋蝉 02 11.春山如笑 12.春意阑珊 13.花香鸟语 14.满园春色 15.枯木逢春 16.柳绿花红 17.雨后春笋 18.有脚阳春 19.百鸟争鸣 20.百花齐放 03 21.春意盎然 22.春风和气 23.花红柳绿 24.春晖寸草 25.莺歌燕舞 26.雨丝风片 27.红情绿意 28.万古长春 29.如履春冰 30.暮云春树 04 31.杏雨梨云 32.时雨春风 33.春宵苦短 34.漏泄春光 35.春去秋来 36.红情绿意 37.文如春华 38.触手生春 39.傍柳随花 40.春蚕自缚
茂盛的近义词是什么
01 1、兴旺:兴盛,旺盛。 2、旺盛:生命力强或情绪高涨;兴旺繁盛。 3、滋生:意思是繁殖,生育。 4、繁荣:指自己的事业蓬勃发展。或者指草木茂盛,也指经济或事业蓬勃发展;经济昌盛,繁荣经济,一件事物发展到顶盛的时期。 02 5、繁茂:意为茂盛的,茁壮的。 6、茂密:茂盛而繁密。 7、茁壮:形容植物和动物成长,还可以解释为某人或某植物与事物成长得很结实。 03 8、富强:(国家)出产丰富,力量强大:繁荣~。国家~,人民安乐。 9、兴盛:繁荣,旺盛,还可以解释为兴旺发达。 10、蕃庑:茂盛。出自《书·洪范》:“曰时五者(雨、暘、燠、寒、风)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廡。” 11、热闹:谓兴致正浓,喧闹繁盛。 12、繁华: 比喻青春年华,繁荣美盛。 04 13、荣华:草木茂盛、开花, 指茂盛的花。 14、发达:兴盛;兴旺。 15、兴隆:兴旺昌盛
狐假虎威的意思
01 狐假虎威的意思是指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02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03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04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 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 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