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01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 02 忙年 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03 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04 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最开始的时候祭灶的日子并不是在小年日。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传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地方习俗:江苏苏州乡贤宋朝诗人范成大有《祭灶词》传世,生动描写了宋时苏州人家送灶的习俗,其诗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据老苏州人回忆,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宝"外,还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纸马、灶帘、灶锭等。 05 除旧迎新 "岁"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挨年近晚、岁穷月尽",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此期间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圆饭、守岁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祭祖大节。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除旧布新、迎接新年。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清扫庭舍、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在我们这个年龄
十六岁,人生的花季,如同美丽的春天,生机勃勃,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蓬勃向上的朝气仿佛把在冬天中都沉睡的生命都唤醒了,尽情地展示着生命的魅力。
我们,就是其中的的代表。任何地点都是我们表演的舞台。在我们这个年龄,充斥着对知识的渴望,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会扑在知识上方,大口地吮吸着我们的精神食粮,如同饥饿的婴儿,吮吸着母亲的乳汁。
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感受到了成功带给我们无尽的喜悦与欢乐,看到了一张张洋溢着兴奋的笑脸,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遭遇挫折时沮丧与悲伤,明白了人生的路依然漫长和坎坷。但是。我们并没有放下,正因这不是我们十六岁的作风。我们拥有昂扬向上的斗志与激情,我们不服输,不会轻易向困难低头,我们会想困难证明十六岁的我们的强大、坚韧的坚定信念。
在我们这个年龄,同时也明白了感恩与回报。还记得吗,在我们身处困境时,是否有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当然,再我们解脱之后感到了生活的完美与人与人之间的那温暖。我们十六岁了,不再是从前的那些无知的小孩了。我们也同样懂得感恩与回报,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共同筑造了社会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在我们这个年龄,拥有着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在不一样的年龄面前,相同的问题很可能有着不一样的思路。若是年纪较大的人,可能只会走同样的路。而十六岁的我们却不一样,不会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我们的头脑灵活,我们懂得创新,懂得举一反三。正是有了创新,社会才会进步,才会发展,你是否在我们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与期望?
此时的人生,如同一张洁白无暇的纸,十六岁的我们正在用五颜六色的画笔,尽情地在上方作画,描绘着十六岁的我们那光明、完美的未来。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
01 刘义庆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作者是刘义庆,他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喜爱文学,著作有《世说新语》、《幽明录》等,其中《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02 《世说新语》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03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04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 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优柔寡断是什么意思
01 优柔寡断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ōu róu guǎ duàn,意思是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出自《韩非子·亡征》。 02 成语出处《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03 近反义词 近义词:犹豫不决 举棋不定 反义词:当机立断 斩钉截铁 04 优柔寡断的造句: 1、他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是个很积极的人。 2、因为即使你已经解决了问题,你还是会给人优柔寡断或者是无法面对压力的不良印象。 3、要克服优柔寡断我们需要对我们的直觉有信心。请牢记有的时候重要的不是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去做一件事。
日积月累
河流不因山石的羁绊而放下流淌。
绿野仙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01 《绿野仙踪》主要内容是讲述了小姑娘多罗茜的好的小狗托托被一阵威力无比的龙卷风吹到了一个遥远而又神奇的国度奥芝国。为了回到家乡,回到亲人的身边,多罗茜遭遇了种种惊险,经历了千辛万苦。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多罗茜陆续结识了想得到聪明头脑的稻草人、想要一颗真心的铁皮人、拼命想要获得勇气的胆小狮。一路上大家互相帮忙,克服种种挑战与磨难,一齐度过了不可思议的奇特岁月,最后实现了各自的心愿,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02 《绿野仙踪》问世的时代正是美国文化及美国文学渴望从英国文化及英国文学中独立出来的时代,这个时期被称为美国的现代文学时期。 03 美国的自然主义在19世纪90年代战战兢兢地开始发展,在20世纪的前50年中成长为美国最流行的文学态度。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也是美国文化大建设时期。诗人惠特曼、学者爱默生等很多文人都以构建美国文化及美国精神为己任。 04 弗兰克·鲍姆也不例外,因此《绿野仙踪》既有世界儿童文学的共性,也具有独特的“美国性”,体现出“美国价值观”。如“美国梦”及“美国精神”所宣扬的冒险精神和团队意识。
方兴未艾的意思是什么
01 方兴未艾,汉语成语,拼音是fāng xīng wèi ài,意思是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出自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02 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虏人非有方兴未艾之势,而何必用此哉!" 译文:大学的道理,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来学习的人已经有几千了。 03 近反义词: 近义词:方兴未已、方滋未艾 反义词:日暮途穷、穷途末路 04 方兴未艾造句: 1、 小叔的生意方兴未艾,全家人都很支持他。 2、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方兴未艾。 3、 直排轮是近来方兴未艾的休殒活动,时下年轻人几乎无人不会。 4、 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正方兴未艾。 5、 冬季长跑运动在我市方兴未艾,今年时间之长,参加人数之多都超过往年。 6、 近年来尤其在我国,拱坝建设方兴未艾,开展拱坝的体形优化设计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逾期是什么意思
01 逾期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úqī,意思是指超过还款时间,一般所指银行,贷款公司,等。逾期会产生利息和征信,严重的会被法院起诉、坐牢 。该词语在《江都县主簿王君夫人曾氏墓志》和《霍小玉传》等文献均有记载。 02 超过规定的期限,如:逾期违规、逾期三天。只要超过期限一天,即为逾期。亦作"逾朞"。亦作"逾期"。过了一年,到了第二年。 宋 曾巩 《江都县主簿王君夫人曾氏墓志》:"天乎!吾哭伯姊姑,逾朞,又哭吾妹而志之。" 03 信用卡逾期并不是说过了最后还款日不还,而是指到了下个月账单日不还才算逾期。逾期不还款会影响征信和产生违约金、利息,严重的会被法院起诉、坐牢 。 04 征信逾期记录主要分三种情况:1、如果个人因为信用卡还款或年费等原因造成的不良信用记录,只要态度诚恳,主动联系银行,说明原因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银行通常也会帮助客户消除不良信用记录,但这个时间一般不能超过90天。 2、如果想消除信用卡不良记录,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根据信用记录的刷新覆盖的制度来消除负面记录及其影响,由于信用卡记录基本只显示最近二十四个月的记录,以往的记录是难以查询。只要在接下来的的两年中按时还款,不再出现新的不良记录的话,原有的负面信用记录就会被覆盖,重新形成良好的信用记录。 3、若是超过90天信誉污点进入央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库了。对于这种不良记录,《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下一句是什么
01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下一句是“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诗出自杜牧的《清明》,诗意是江南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02 《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03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04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有哪些?
01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2、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3、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4、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5、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惠能 6、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02 7、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8、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03 9、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0、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04 11、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2、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惠能《菩提偈》 14、有道者得,无心者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