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
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承袭寒食节的传统。扫墓起源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仿效,定寒食节祭祖扫墓。再后来,清明寒食两节气渐渐融合为一个节日,扫墓就成了清明节的传统。清明扫墓的意义
1.缅怀先人
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注重孝道,而扫墓又是和孝道相挂钩的,所以清明扫墓是慎终追远、孝敬先人的一种表现,是人们借以表达感恩之情,体现血脉相连的亲情之爱的一种活动。
2.铭记传统
清明扫墓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传承。扫墓也是尽孝的一种表现,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孝”的精神,代表不忘本分。先人们所创造的传统文化,是万不可忘记的。
3.尊重历史
清明扫墓的传统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缅怀先人是人们尊重生命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过往历史的一种敬畏,对先人奋斗和辛劳的敬重。我们应当尊重历史,切莫留下人为的缺失。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上茱萸?
古人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插上茱萸以辟邪求吉,避难消灾。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宋元之后逐渐不见了,但重阳期盼避邪消灾祈求长生与延寿的愿望将会一直流存在人们的心里。
端午为什么吃粽子?
01传说公元前340年,屈原不忍面临亡国之痛投河自尽,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粽子便由此改进而来并慢慢成为端午美食,以此纪念屈原。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端午为什么要喝雄黄酒?
传说公元前340年,屈原不忍面临亡国之痛投河自尽。一位老者将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药晕蛟龙并将其杀死,保护屈原尸身。而后有了喝雄黄酒的习俗,藉以眷念这位爱国墨客。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跟砒霜一样是无机砷的一种存在形式。无机砷是一种高毒矿物质,外用也会有潜在中毒性。喝雄黄酒不当,可能引起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者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甚至死亡。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饮用雄黄酒并不可取。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因为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国家,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我们纪念屈原,也是在纪念所有的爱国先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纪念屈原,也是在纪念所有的爱国先驱。这些勇敢的志士身上凝聚着爱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和传统美德。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追溯到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们纪念和传承的就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爱国情怀。它激励着无数后人奋发图强,卧薪尝胆,始终怀抱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决心。
今天,我们过端午节,不只是吃粽子、赛龙舟,更重要的是传承蕴藏在节日文化中的爱国精神。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放鞭炮源于古代驱除鬼怪的行为,人们认为鞭炮能驱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后来这个习俗被流传了下来,并把放鞭炮作为过年的一种喜庆方式。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春节为什么要守岁?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每至年末岁首便要出来害人。人们把年肆虐的这一夜视做关口来熬,祈求平安,直至新年黎明的到来。时间一长,熬年守岁的习俗就形成了。传说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灯光、火光,因此人们在除夕之夜守岁,保证灯火通明,就是为了驱走对人们不利的邪瘟病疫。
为什么春节叫过年?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每到春节期间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掌握了年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找到许多驱赶它的方法。 因逃过“年”这一难关,于是有了过年的说法。古时候,人们认为有两个怪兽,一个叫“夕”,一个叫“年”,前者是个坏兽,专干坏事,后者是好兽,专干好事,这两个兽,前者喜欢冷,后者喜欢热,所以前者在冬天出现,后者在春天才出来。
由于春节正是冬春交替的时候,正是夕睡年醒的时候,所以人们就在这个赶走坏兽,迎接好兽。冬天的最后一天叫“除夕”,就是赶走前者的意思,而迎新年又是指迎接后者。
现在春节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过春节本身,二是迎接新年,后来合起来,就成了“过年”。
春节为什么叫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当天象“斗柄指寅”时,万物苏萌,天下皆春,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为什么都说男左女右?
“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阴阳学说有关: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败北”、“北面称臣”。正因为正南这个方向如此尊荣,所以过去老百姓盖房子,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方向,都是偏东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讳而获罪。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东、西方向上,古人还以东为首,以西为次。皇后和妃子们的住处分为东宫、西宫,而以东宫为大为正,西宫为次为从;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庙,要建在皇宫的东侧。现代汉语中的“东家”、“房东”等也由此而来。
除了东西南北之外,表示方向的前后左右也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皇帝是至尊,他面南背北而座,其左侧是东方。因此就在崇尚东方的同时,“左”也随着高贵起来。三国时期的东吴占据江东,也称江左。文左武右的仪制,男左女右的观念等,都是尊左的反映,有些习俗甚至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