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卷首词是谁写的?

每每说起《三国演义》,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是某一个人物让人唏嘘扼腕,还是某一句话让人彻夜难眠,是某一章节让人反复品味,还是某一时刻让人记忆犹新?或许这些都有吧,如果没有这些令你难以忘怀的文字,《三国演义》也不可能成为经典,流传到现在,以及未来。但是,有一样,一定每个知道《三国演义》的人都有所耳闻,就是那一首卷首词。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这首词是罗贯中所做,其实不然,这首词的作者另有其人,并且,书中的只是原词的一半。那么,这首词的完整版,又是什么样的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卷首词,相信很多人在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尽管没有读出来,但是在心里,已经默默地想起了杨洪基。旧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正是将这首词作为主题曲,为它谱曲,将他演唱出来,到了现在,尽管三国题材的影视剧和歌曲多如牛毛,也很难改变这首歌在很多人心中的地位。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三国”的代名词,成为“三国”的一张有声的名片。
既然是放在小说的开篇,可能就有很多人以为,这首词是罗贯中的原作。其实不然,这首词的原作是明朝时期的杨慎,但是也并不是罗贯中的抄袭,因为杨慎在罗贯中死后八十多年才出生,所以“抄袭”这种事情是并不存在的。
杨慎,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这明代三才子的另外两人是解缙、徐渭。作为大学士、吏部尚书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从小就能够接触到非常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自己天资聪慧,自小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文学修养,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写出“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这样的警句,让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红极为赞赏。十三岁之时跟随父亲入京,一路上写了不少诗赋,一首《黄叶诗》令他名动京城。
二十四岁时,杨慎考中状元,正式登上明朝的政治舞台。只是,杨慎的性格耿直,这在官场之上是很难做的,因为皇帝的不理朝政,他辞官,因为皇帝的一意孤行,他被贬,这一路去往滇南,路上还有人买通亡命之徒伺机杀害他,幸亏小心防备,才终于保住性命,可是到达永昌卫的时候,毕竟已经行程近万里,差点因病一命呜呼。他的流放生涯长达三十多年,但是他却拥有作为耿直之臣的傲骨,寄情山水,悉心著述,也正因此,他现存于世的约两千三百首诗中,尽管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但是思乡之情所占的比重却是非常大。
朱厚熜一生中有六次大赦,可是每一次想起当初杨慎对自己的反对,朱厚熜都没有免掉杨慎的罪责,即便按照法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是杨慎,却没有人敢受理。终于,七十二岁那年,杨慎在戍所逝世,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的巡抚云南的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杨慎殡殓入棺,还葬故乡新都。离别故乡半生,终于能够在死后,又回到这片他记忆开始的地方。
杨慎的文学作品非常之多,对每一种体制的文学都有涉猎,而关系到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是他谪戍云南时期所作,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传世后易名为《廿一史弹词》,被誉为“后世弹词之祖”。因为他是明朝人,所以他能写的也只有明朝之前的事情,后来也有人续作,加入了明朝、清朝等的内容,称为二十五史弹词。这其中有两首,被放在了两本古典名著的开篇,一首就是《三国演义》那首开篇的《临江仙》,另一首是《东周列国志》的开篇《西江月》。
只是,《临江仙》也不是杨慎专门给《三国演义》写的,而是清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父子,拿过来安插在《三国演义》的开篇,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大部分都是以毛宗岗的版本为基础,因此这首词自然而然就保留了下来,以至于很多不是特别了解的人,都会误以为卷首词是罗贯中自己写的。
只不过,现在人们熟知的《临江仙》,也不是完整版本,它的完整版讲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摘录如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转回头,翻覆手,做了三分。
前人创业非容易,后代无贤总是空。回首汉陵和楚庙,一般潇洒月明中。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因为一般格式的“临江仙”只有我们通晓的那几句词,所以后面这些并不为人熟知。但是正如词中所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之势莫不如此。仅仅靠着八个字,就给后人勾画出了有喜有悲,有乱有和的千年历史,也难怪这首词,会成为至今为止所有“临江仙”的词中影响最大的一首,千古流传。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8:29 

古时候的女子有什么礼仪?大家闺秀是这样炼成的

中国礼仪之邦的名头,绝对不是白叫的。翻阅古籍文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对于各种礼仪的要求。礼与仪,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礼是概念,仪是表现。可能很多人都对“大家闺秀”有过自己的想象,但是,作为大户人家的女儿,绝不是仅仅出生在大家族,就可以被叫做大家闺秀的。在注重礼仪的古代,女子们有专属的礼仪要求,而今天要带来的,就是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俗称“大家闺秀练成法”。

并不是所有大户人家的女儿都叫做大家闺秀,我们来看一看“大家闺秀”的定义:指世家望族中才貌双全、品行优良的女子,也泛指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不管是哪一种,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出身。出身于名门望族,这只是成为大家闺秀的第一步,不过这都是在等级制度比较严格的古代,放在现代来说,即便家庭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家,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教育,同样也是能够拥有“大家风范”的。
这也就提到了,大家闺秀的第二步,良好的教育。这里所说的教育,决不简单只是文学方面,虽然文学也很重要,但只是一方面,另外一点,就是礼仪。我们常常用来形容的词有什么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三从四德”,但是,尽管学习古代的礼仪也需要明白,这些都是封建社会制度之下产生的规则,适用于古代,并不适用于现代。曾经有过人用这些当做教条,教导现代女性,这是很落后且不合时宜的,可以去了解,但是不值得去学习。
说到具体的“仪”,不仅现代有解读的书籍,古代也有。限于古代女子的地位和普遍现象,所以古时候的礼仪书籍,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在妇德、妇职和闺门礼仪等方面。因为女子没有办法像男孩子们一样出门去读书,只能在家里接受一些教育,或者是父母,或者是亲属,也有专门在外面聘请的老师进行教授。
女孩子们学习所用的书籍,也有很多种。比如,为妇女立传的《列女传》,宣扬遵守礼法的妇女的同时,也赞扬了很多关心国事、具有很高的才学的女子。再比如讲道理的《女诫》,从理论方面讲明女子立身处世的道理,并且对女子言行进行了具体的规范和约束,被奉为是古代女子教育的经典。
除此之外,《闺范》《女论语》同样也是为女子教育而写,还有帝王后妃、重臣名儒所写的读本,比如长孙皇后的《女则》,武则天召集士人所写的《孝女传》,明朝数位皇后的《女训》《女鉴》等。
讲述女子礼仪的书籍非常之多,不仅有面向皇宫后妃的,还有面向官宦闺秀的,也少不了面对普通人家的女子们的,各个阶层不尽相同,身处不同阶级,学习自己该学的礼节。
这些礼节,要求都是很严格的,比如露脚的问题,古代女子,尤其是还没有结婚的闺秀,绝对不能轻易在外人面前露脚,尤其是陌生男子。走路的时候,要“步从容”,不急不缓,落落大方。站立的时候,不能够站在门口,这样会妨碍到别人,而且显得非常不端庄。
走路遇到转弯的时候,拐的角度要大一些,免得碰到棱角,或者其他不必要的伤害。从尊长身边离开的时候,动作一定要缓慢,表达出一种不舍和敬重的感情。而如果是自己在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面前经过的时候,要低头弯腰,小步快走,表达自己的尊敬。
这些规则,有一些对于现代人,不论是男还是女,都仍然是很有意义的,比如离开尊长的时候要缓步,虽然并不是一定要这样做,至少能够有一些教育作用,也就是一直提倡的尊敬长辈。尊敬其实只是一个理论,毕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那么怎么样才是具体行动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很多古籍当中去寻找答案,小编就不多赘述。
但是,毕竟这些规则诞生于封建社会,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够适用于我们,比如不能随意抛头露面,或者前面提到过的露脚问题。如果按照这种理论来看,现在每一个女性都是“有违妇德”的。所以,辨别好坏,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只不过,历史上却总会出现几个一反常态的女子,小编印象最深的,当属李清照了。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如果按照一般概念来说,她的出身也足够她成为一个大家闺秀。但是,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却不按常理出牌,书香门第的教育之下,她却成为了一个赌徒、酒鬼,可是,偏偏却又有着世人无法比肩的才情。这样的女子,同样是大家闺秀,只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同寻常的大家闺秀。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8:28 

唐诗七言绝句谁最强?是七绝圣手王昌龄,还是春风十里的杜牧?

说到唐诗其实那当然就是在唐朝这个时候是非常的发达的呀,既然是发达那就是这个东西应该就是扎堆的存在的,那就是会出现谁是最厉害这件事情了,那么到底谁最厉害呢?今天我们就拿唐诗里面的七言绝句来做比较吧,看看到底谁更加的厉害,谁更强!感兴趣的网友也一定别错过了,欢迎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王昌龄在世时就享有诗名,被誉为“诗家夫子王江宁”,把他比作诗歌中的孔子,后人还称他为“七绝圣手”。
绝句这种形式在王昌龄以前并不是最常见的诗体。南北朝时期都是以长篇大作,或是五言诗为主流,当时的鲍照开始大力的推广七言的诗。
到了唐朝初期,绝句也不是很流行。王昌龄爱做绝句,他一生留下了七十多首诗,其中大部分都是七言绝句,如果没有王昌龄,七言绝句恐怕在后期不会这么流行。
但是在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的七言绝句条目下,王昌龄只有三首入选,入选最多的是晚唐杜牧,多达九首。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九首大半都是挺脍炙人口的佳作,其它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没有收录,从诗的艺术性和传诵度来说,杜牧确是挺强的。那么问题来了,七言绝句到底谁最强呢?我们再来看王昌龄的,入选《唐诗三百首》的有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怨》: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王昌龄入选的这首《春宫曲》好多人都很陌生,这就涉及到蘅塘退士的选诗标准:“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估计他免不了以儒家知识分子的眼光看问题,收录了不少质量一般的应制诗和宫体诗,而好多在百姓间“脍炙人口之作”却没有入其法眼。比如王昌龄的其它堪称千古绝唱的七言绝句。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从数量上,王昌龄似乎确实不如杜牧,但是,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价文人的作品第一往往会有很大的争议,对于王昌龄和杜牧,到底谁的七言绝句最强,历代评论家都各执一词,大家觉得如何呢?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8:27 

满船清梦压星河为何会出现在全唐诗中 寓意是什么

不知道大家读没读过唐珙的诗《题龙阳县青草湖》,这是一首被很多人都误认为唐人所写的一首元代古诗,堪称是元代末年最有意境的诗词作品。唐珙的知名度不高,但是他的诗句却受人追捧千年。那么接下来吾爱诗经网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赏析一下《题龙阳县青草湖》这首诗吧。

这首诗非常特别,特别在,因为写得太好,而长期被认为这是一首唐诗,《全唐诗》在编写时,毫不犹豫将其归入其中,我想,除了考证不严谨之外,就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太美,太有意境,导致编者“自然而然”的认为元人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于是,将其归入佳作如云的唐代诗坛,但其实,经人考证,这首诗的作者叫做唐温如,是一位元末明初的诗人。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据说其诗在乡里十分有名,“豪于诗”,但是他传世的作品不多,生平事迹也少有文献记载,这首《题龙阳县青草湖》是他最富盛名的诗歌。
虽然,历史上只有关于唐珙只言片语的记载,但是,他却因为这首诗,同样流传千古,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了他,也足以称为风流人物了。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绝美的意境,还能看到诗人特有的精气神。诗很简单,却带给人深刻的印象。
诗题中的“龙阳县”,在今天的湖南汉寿,“青草湖”,在今天的洞庭湖东南部,因为湖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有一小点需要注意的是,诗中写到了“洞庭”,是因为两水相连的缘故。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开头两句,以虚幻的神话结合现实中所见到的壮阔景象,展现出了一幅凄美的湖上秋色图,诗人说,“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秋风飒飒,广阔的湖面上,泛起了层层波浪,萧瑟的秋景仿佛让美丽的湘君一夜之间,变成了满头白花。传说中,舜帝死于苍梧之野,湘君听闻后,不及追随,于是啼竹成斑,化身湘神。诗人在这里,以这种新奇无比的构思,表现了看到洞庭秋色时那种触目惊心的感受,另外,也暗含了一丝诗人的迟暮之感、衰败之意,寄寓了丰富的感情。
后两句写梦境,描绘的十分成功,“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入夜时分,风停云开,水面平静如镜,诗人在舟中饮酒,不觉醉倒,半夜醉眼朦胧地醒来,发现天上的星星仿佛都压在了水面上,那景象,就像是在银河中停舟一般!
“满船清梦压星河”!夜色迷人,诗人半醉半醒之间,感觉自己像是置身银河之中,诗人将梦境写得犹如童话一般,真是美到了极致。梦本无形无质,但是人却说清梦压船,将幻觉写得如此真切美妙,古人写梦境的诗词佳作不少,但是能够写得如此清丽新奇又意境独特,能够千古流传,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唐温如的这首诗,笔调清灵,构思巧妙,虚实相间之中充满了绝美的“梦境”,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让万千读者印象深刻,也难怪这样的好作品,会被错认为是诗歌鼎盛的唐代诗人所写了。另外,诗中对洞庭湖秋景的描述、对梦境的迷离和留恋,似乎也流露出诗人在现实中的一丝失意和无奈,但总而言已,这首诗情景交融,缥缈奇幻,可谓绝佳之作!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8:26 

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拯救"单身狗"的呢?

单身的问题不只是在今天,在古代也同样存在。虽然古代会把婚姻作为一项政策来实施,到了合适年龄没有结婚就算犯法,可是毕竟也不会所有人都能够顺利结婚的,有时候是出于经济原因,有时候是整个社会环境。李世民时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意颁布了一道诏书,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解决单身人群的问题吧。

单身狗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网络俚语,指那么没有恋爱对象或没有结婚的单身男女。特别是最近几年,单身这种社会现象越来越普遍,在中国古代也虽然实行的是早婚制度,男女通常在十几岁就成婚,但仍然存在不少单身的情况,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拯救那些“单身狗”的呢?
历朝历代都提倡早婚、多生的政策,甚至制定法规,严惩那些一直没有成婚的男女。比如在南北朝时期,朝廷的法令规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也就是说,如果您家有女孩年满十五岁,但还没嫁出去,那您一家人就准备坐牢吧。除了坐牢外,朝廷还要进行严厉的罚款,“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当然当时的朝廷也明白,造成单身的原因并非是男的不想娶、女的不想嫁,更多的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男女结婚要经过“三媒六聘”,期间男方除了家境不错外,还要向女方提供大量聘礼,否则是不能成婚的。如果男方连房子都没有,女方父母怎么会同意这门婚事呢?
特别是在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更没有经济实力来成婚,唐太宗李世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话说在隋朝开皇年间,全国人口达到4600多万,但经过隋末战乱,到唐朝贞观初年,全国人口仅为1200多万。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可以说人口就是国家的财富与支柱,人口少,劳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国家赋役的征收以及兵力的来源,这也是历朝历代皇帝们为何鼓励早婚生育的原因。为了拯救“单身狗”,李世民在即位初年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颁布了著名的《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来帮助广大单身青年,解决婚姻问题。
李世民在诏书中表示“朕肃奉天命,为之父母”,也就是说朕是仰承天命,做了皇帝,就是所有百姓的父母,所有你们的婚姻大事,朕也很关心。李世民首先关注的是那些没有房子、没有家业的青年男女,当然主要是男子,“其庶人之男女无室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娉娶,皆任其同类相求,不得抑取”。
换言之,没有家业的男女的婚姻问题,由当地“州县官人”们负责,“以礼娉娶”,而且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不得“拉郎配”。李世民还明确规定了男女成婚的年龄,“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另外对于广大贫困青年,李世民也没忘了他们,“若贫寠之徒,将迎匮乏者,仰于其亲近,及乡里富有之家,衰多益寡,使得资送以济”。
对于不能提供聘礼的人,由他的亲戚以及同乡之中的富户负责出资,帮助他们成婚。李世民还把“婚姻及时”、“户口增多”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李世民的这项政策得到了广大群众支持,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贞观末年,全国人口增长到1900多万,为唐朝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8:25 

姑姑帽是什么?蒙古妇女戴的姑姑帽起源于什么时候?

蒙古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还是有很多自己的特色。蒙古以前也叫做匈奴。后来,中国古代被蒙古人成吉思汗所统治,成立了元朝,元朝可以说就是蒙古的天下,后来,成吉思汗死去,朱元璋上位,成立了大明朝,说到蒙古,现在依然是一个自治区,蒙古人民自己治理自己的领土,今天,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姑姑帽是什么?其实,姑姑帽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服饰,还是非常的漂亮的,具体的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啊!

“姑姑”一词,因译写之故又写作“罟罟”“顾姑”“固姑”等,是指古代蒙古女性的头饰或帽子,其蒙古语又称之为“孛黑塔”。
十三世纪中期,欧洲有一个叫威廉•鲁不鲁克的旅行家在蒙古草原上见到了蒙古族妇女几乎都戴着一种称之为“鲍卡”的帽子,十分特别而新奇,让他十分感兴趣。便在自己著的《行记》中记载:“鲍卡”用自然界中的桦树皮、柳枝以及铁丝等物制成骨架,高约一臂(约是一尺半左右),帽顶制成四边形,上面插着一根用草杆或翎羽或细苇做成的“枝条”,也有一臂高。
“枝条”上端装饰着孔雀羽毛或雉鸡尾、鹤羽等禽类羽毛,四周装饰着珍贵的宝石。
这位鲁不鲁克生动地描述到:“当许多妇女一起骑马行进时,从远处望去,宛如一群戴着盔,举着长矛的土兵”。头盔是指那“四方形”,长矛是指“枝条”。
有关“姑姑”帽,在十三世纪史料书籍《蒙鞑备录》中说:“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春真人西游记》中也记载丘处机在漠北途中看到“妇人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如鹅鸭(鹅鸭的毛),名曰故故”
从元到明,都有零星记载,也引起诗人们的吟咏。明代朱有燉《元宫词》中吟到:
罟罟珠冠高五尺,暖风轻袅鹖鸡翎。
史学大家王国维在其《笺证》是解释:“此所云故姑之制乃蒙古旧俗,至元末则上下通插雉尾。”
据说这“姑姑”帽可分大中小三等,显示不同的身份,普遍牧民妇女只能戴野鸡毛的。文献虽然对“姑姑”帽形制有异,分贵贱,有奢俭,但饰以雉尾、野鸡毛或其他禽类羽毛是其基本特征。
但看这些资料眼前很难出现准确的“姑姑”帽的形制,还好,一九七四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南面的王梁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姑姑”帽,这些“姑姑”帽呈长筒状,高约一尺左右,用桦树皮制成,外面包裹着花绸子,嵌缀着各种珍珠,插着蓝色孔雀羽毛。其中一个比较特别,顶上安了一根三四寸高的木棍子,上端连着一个圆球。
“姑姑”帽,是元朝蒙古族妇女最流行的帽子(头饰),具体这帽子始于何时,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但从成吉思汗时期,就十分普遍,并且逐渐演变成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8:24 

隋唐时期男性怕老婆是怎么回事?

在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的古代社会,“怕老婆”似乎是一件比较丢脸的事情,可是在隋唐时期,非常多历史有名的人物都怕老婆,比如房玄龄,还因为这件事情传下来一个“吃醋”的典故,当然这个词当时的意义与现在已经有很大差别了。那么,除此之外,还有谁怕老婆呢?为什么隋唐时期男性多怕老婆?

今天非常流行的一个说法,将男女关系上的妒忌称为“吃醋”,就来自房玄龄怕老婆的故事。
唐代笔记小说《隋唐嘉话》记载了这个故事:房玄龄的夫人非常会嫉妒。所以,唐太宗赐给美女,房玄龄总是推辞不受。于是皇帝让皇后召来房夫人,告诉她,高官享有媵妾陪侍,这是有制度规定的。而且玄龄年纪大了,这是皇帝的优宠之意,希望房夫人不要阻挠了!对皇帝旨意,房玄龄总是言听计从,房夫人却根本不理会。皇帝一生气,就说:“你是宁可妒忌而死,还是不妒忌而生?选一个吧!”房夫人很硬气:“我宁妒而死!”于是皇帝派人拿了一壶酒(其实是醋)给她,说:“既然这样,这里有壶毒酒,你喝了吧。”房夫人面不改色心不跳,一饮而尽。李世民叹道:“我都怕了她了,何况玄龄。罢了罢了!”后来这个故事就逐渐流传开来了。
《隋唐嘉话》的作者刘是著名史官刘知幾的儿子,唐玄宗时期人。所以这个故事的可靠性还是比较高的。房玄龄怕老婆,不仅可信,而且著名。
不过,在那个时期,怕老婆并不是罕见的现象,而是颇为流行。而且越是高官,越怕老婆。最著名的是皇帝,如隋文帝怕独孤皇后,唐高宗怕武则天,中宗怕韦后,都是典型例子。另外,唐初名将张亮、任瑰等,都是酷怕妻子。贞观时期,还有一个桂阳令阮嵩,与客人宴饮时,请了几个女奴来唱歌助兴。妻子就拿着刀子,披头散发跑来拼命。客人四散逃离,而阮嵩则吓得趴到了床下面。后来因为太怕老婆,居然被上司批评并遭解职。
之所以流行怕老婆,关键在于这个时代女性地位高,特别是一些能干有见识的女性,往往就成了主心骨。贵族高官家里,女性厉害的尤其多。如隋文帝的独孤皇后,经常是在朝廷上垂帘听政,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是她来拍板定夺。隋文帝也很依赖于她。
房玄龄和夫人的性格正好相反,房玄龄比较温和,而其夫人却很刚烈。夫人姓卢,据说是非常贤惠,而且姿色出众,气质高雅。还在年轻的时候,有次房玄龄生了重病,眼看不行了,于是他跟夫人交代说:“我死了,你还年轻,不要守寡了。”房夫人哭着进屋,居然挖了自己一只眼睛,给房玄龄看,以表明自己矢志不再嫁。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8:24 

隋唐时期被称之为“小关羽”的是谁?他有多厉害?

说起三国时期的关羽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当年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手握青龙偃月刀杀伐四方,在三国时期无数战将都死于他的刀下。然而在三国这段历史之后,隋唐时期又出现了一位被称之为“小关羽”的人物,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到底有多厉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最成功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形象,这些英雄有很多都也成为了后世的偶像,最成功的当然是关羽关二爷,在生活中,关帝君的形象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而在其他艺术作品中,关羽也是众多小说话本中的重要元素,即使很多书中无法出现关羽本人,但作为关羽的崇拜者,或者是关羽的后代,他们都是相关书籍里面让人眼前一亮的重要人物,一看他们这个扮相,便知道此人一定是高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水浒》中的大刀关胜,另外,像是隋唐系列评书中,也有这样一位“小关羽”,此人便是瓦岗五虎上将之一的大刀王君可。
特别是在《兴唐传》中,王君可武艺非凡,论实力,绝对是瓦岗五虎将之首,这样更加对得起他的形象,面如重枣,五柳长髯,绿袍金铠,手持偃月大刀,胯下枣红马——这点实在是没法复制了,毕竟赤兔马是独一无二的。这活脱脱就是关公再世,即使王君可不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但他的武功也不可能太低,这也跟关羽在三国中的地位一样,他虽然斗不过吕布,但轮武力,那也是超一流的。因此,王君可作为“小关羽”,他自然不可能跟关老爷一样,不光是打不过公认的隋唐第一李元霸,就连属于超一流行列的第二名宇文成都到第八名杨林这几位,王君可都不行,所以王君可只能算是《兴唐传》的一流高手。
那么,隋唐的一流高手应该是什么位置呢?从各位好汉的排名上看,从排名第九的花刀将魏文通,一直到并列排名第十三的秦琼和尉迟恭,那都算是毫无悬念的一流高手。说到这,也许有人会不认同,王君可可以跟这些人比肩吗?在《兴唐传》的故事中,此人真的可以,这也是有具体例子的。当时是杨林率四路大军攻打瓦岗山,在各位英雄大展文韬武略,退了三路隋军后,只剩下作为核心的最强敌人,靠山王杨林和他率领的中央大军,这支敌军里,不仅有超一流的第八条好汉杨林,还有一流之首的第九好汉魏文通,这样的强势,秦琼他们很难应对,即使徐茂功使出“阴招”,气病了老杨林,还有花刀将在阵前讨敌,想要一仗不打是不可能的了。
于是,瓦岗军中脾气最火爆,能耐也能排进前三的赤发灵官单雄信坐不住了,催马抡槊直取魏文通,可是花刀将这绰号可不是白叫的,魏文通刀法精奇,招数变幻莫测,即使单雄信也是武力可以排进隋唐英雄前二十名的高手,但是他跟魏文通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两人斗了十余个回合后,魏文通一招回马花刀,虽然被单雄信躲过保住一条命,但单雄信的战马却躲不开了,直接被魏文通砍掉马后胯,单雄信只剩下坠马待屠的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关羽”王君可二话不说,瞬间杀奔战场,手中的偃月大刀一架,直接挡住了挥向单雄信的魏文通的大刀,单雄信这才回过神来,死中得活的他,立刻拔腿就跑,捡回一条性命。这时,王君可已经跟魏文通战在了一处,两人势均力敌,斗了三十几个回合,王君可知道自己拿不下对手,便想用关老爷的成名技拖刀计克敌。可魏文通这花刀将真不是白叫的,他早已看出了王君可的路数,便全力配合地陪王君可“玩耍”,目的当然是拆穿他。结果也毫不意外,当王君可诈败,使出拖刀计的时候,早有准备的魏文通一个镫里藏身,躲开了这致命一击。由此可见,魏文通在与单雄信力战之后,还能应对王君可,连王氏拖刀计,都能轻松化解,说明魏文通的确要比王君可更高一筹,王君可当然也知道这点,索性见好就收,退回瓦岗山了,这还保住了自己战平过魏文通的美名。
这个故事在武将单挑故事中,还算精彩,不过大家听故事仅仅是听个热闹而已,毕竟王君可在历史上的原型叫王君廓,魏文通更是一个虚构的高手,所以隋唐历史上,也不可能有这段故事发生,但有些道理还是值得大家咀嚼的,那就是王君可的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打不了魏文通,上战场也只是为了救单雄信的被逼无奈,但是既然承担了重任,就要想尽办法解决,但最终的结果并不是他能力范围内实现得了的,所以平安撤退,又不失好名声,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借鉴的。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8:23 

唐朝全盛不及隋朝,隋朝究竟有多富有?

有一种说法认为,唐朝即便是在全盛时期,也是比不过隋朝的,更有说法认为,隋朝时期留下来的粮食,竟然让唐朝吃了五十年。很明显,第一种说法是真是假,还能从史书当中寻找答案,但是第二种说法就很明显不靠谱了,太过夸张。那么隋朝时期到底是多富有,短短一个十五年的王朝,竟然让后世一个数百年的王朝在全盛时期都无法超越?

1.隋炀帝的挥霍无度
首先,关于隋朝的富有程度,我们可以从侧面来看,最有名的就是隋炀帝的一生了。他用计使杨勇失去太子之位,成功登基之后,做的一些事情,虽然劳民伤财,残暴无度,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劳民伤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钱有人,修大运河需要投入多少钱财,建造豪华游轮需要多少钱,沿途的建设、旅游花费又需要多少,这可都是钱啊。
隋朝如果没钱,这些事情怎么可能办的下来,运河给后世带来了多少便利,基本上可以说是一劳永逸,但是它前期需要投入的财力,也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难以估计,但是它真的就这样修出来了,可见隋炀帝背后的隋朝国库该是多么富有。不仅如此,杨广还征伐高句丽多达三次,打仗也是非常烧钱的行为,可是这两件事情加起来都没能搬空国库,隋朝的富有可见一斑。
2.隋朝到底有多富
隋炀帝的无限制炫富,让后世人诟病的同时,也从侧面展示了一个极其富有的隋朝,那隋朝到底多有钱?在《文献通考》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古往今来,能够被称为是通过励精图治使得国家变得赋予的,也只有隋朝的。这本书成书于元朝,虽然不能判断隋朝会比后来的朝代更富有,但是超越唐朝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唐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应该属于唐玄宗的开元之治,那个时候全国人口一共有820万户,但是隋朝开皇之治时期却有890万户,而且唐朝所拥有的很多东西,包括社会制度、文化等等方面,都是从隋朝继承下来的,相比于两个朝代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也是隋朝的影响力要更大一些,不得不承认,做到这一切的隋文帝,当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3.隋文帝是怎么做到的
那隋文帝又是如何做到的?首先应该是隋文帝本人的勤俭节约,上行下效,皇帝带头这样做了,下面的人自然少有会贪赃枉法的。还有就是政策制度,隋朝开始设置粮仓,储存粮食,用于调解粮价和对付灾荒,这项制度一直都被沿用下来,另一个沿用的还有科举制度,选拔好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而且隋朝赋税也很低,国库并不是靠收税撑起来的。
隋文帝和秦始皇一样,结束了一个动乱的年代,也同样统一了货币,这对经济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他还建立新制度,踢掉那些没能力的人,换上一批有能力的臣子……种种举措的加持,隋朝想穷都不可能。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8:22 

李世民有鲜卑族血统4分3,汉族血统4分1,那么李世民到底属于不属于汉族?

说到李世民其实大家都知道,没他就没有唐朝,但是其实如果对李世民有很多了解的人会发现,其实李世民是有鲜卑族血统4分之3的,而汉族血统只有4分之1,那么这个李世民到底是属于汉族还是鲜卑族呢?其实这个问题很明感,下面跟随小编一起再看看具体是怎么说的吧!

对于这个问题,宋朝的朱熹曾提出过:“唐源流出于夷狄”,但引起最大争议的还是民国的陈寅恪。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明确说,李唐皇族有鲜卑的血统。
如果说得再严谨一些,李世民的血统并非3/4来自鲜卑,而是1/4鲜卑,1/8匈奴,5/8汉人。也就是说,李世民身上只有3/8胡人血统,汉人的血统占得更多。因此,不管是按照血统比例,还是按照父系继承来算,李世民,或者李唐皇室,都应该算作汉人。
1.李世民1/4鲜卑血统是怎么来的?
李世民的外婆,是北周宇文泰的第五个女儿宇文氏(襄阳长公主),她有100%的宇文部鲜卑血统。她下嫁上柱国窦毅(汉人)后,生下女儿窦氏。窦氏有1/2鲜卑血统,她嫁给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窦皇后生下了李世民,因此李世民有1/4的宇文鲜卑血统。
2.李世民1/8匈奴血统是怎么来的?
这要说到独孤家族的由来。公元1世纪,两汉经过300年的持续鏖战,终于彻底打败匈奴。此后匈奴人的去向分为三支:一支南下,投降汉朝,被称为南匈奴,逐渐融入汉族;一支西迁,数百年后进入东欧;第三支没走,约有几十万人留在匈奴故地(即蒙古高原),整体加入了占据该地的鲜卑。这第三支就包括独孤部落、呼延部落、赫连部落。因此,独孤姓、呼延姓、赫连姓都是典型的匈奴姓,但对外宣称自己是鲜卑人,这是基本公认的事实。
来自匈奴的独孤家族,后来出了个高官独孤信,官至柱国大将军,封卫国公。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也是唯一的“三朝老丈人”。独孤信有七个女儿,其中三个成了皇后:长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四女是唐高祖李渊的老妈(被追封皇后),七女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
好了,终于说到李渊了。因为李渊的外婆是汉人崔氏,外公是匈奴人独孤信,所以李渊的老妈,也就是李世民的奶奶,有1/2匈奴血统;而李渊的父亲李昞是汉人,因此李渊的身上就有1/4匈奴的血统。李世民出生后,也因此遗传了1/8的匈奴血统。
3.李世民正是因为身上有部分胡人的血统,但又在儒家文化中长大,因此能够平等地对待各族人民。
李世民登基后,对待各少数民族很宽容。他有一句名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因此李世民在位时,受到了各游牧民族的衷心拥戴,共同给他上尊号“天可汗”,承认他是天下各个民族的最高领袖。大唐帝国的宽容、开放与大气,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也都未能超越。
因此,我们不必纠结于李世民的血统到底有多少汉人的成分,有多少胡人的比例,只要他能够使国家繁荣富强,使人民安居乐业,那他就是一位伟大的帝王。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