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经燕燕中的差池是什么意思?

古代有很多诗词歌赋,有描写爱情的,比如“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有思念故人的,比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还有赞美风景的,比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那你知道诗经中的《燕燕》吗?在《燕燕》中有一句“差池其羽”,你知道这个“差池”是什么意思吗?今天小编就来说说这个词吧。

一、诗词原文
燕燕
【先秦】佚名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二、翻译
燕子在天上飞翔,舒展着羽翼。妹妹今天远嫁,送到郊外小路旁。一直在原地观望直到看不到身影,泪水就像雨水一样流淌。
燕子在天上飞翔,身姿忽下忽上。妹妹今天远嫁,相送不嫌路长。一直在原地观望直到看不到身影,伫立满面都是泪水。
燕子在天上飞翔,啼叫声呢喃低昂。妹妹今天远嫁,送你去到南方。一直在原地观望直到看不到身影,实在是让我的心痛哀伤。
二妹诚信稳当,心里的思虑长远深入。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常常想到父王,以前的叮嘱还在我耳边回响。
三、“差池”的意思
1.在这首诗中,“差池”读作【cī chí】,是用来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的。
2.我们现在将“差池”读作【chā chí】,一般是指意外、差错、疏漏等意思。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像这样同字不同音不同义的情况还是很多的,小伙伴们要注意分辨。不然理解错了意思,可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8 

柳宗元的名句城上高楼接大荒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不少人都觉得诗词儒雅有气质,却又不知如何去读。唐宋的诗词大家口口相传,耳濡目染的挺多。诗经的文字很多人又觉得晦涩难懂,不认识的字词太多。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唐朝的一位诗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现存诗文作品600余篇。他的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擅长写景状物,寄托情感于山水之间。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分享他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吧。

一、诗词原文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代】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二、翻译
我独自登上高楼,向远方眺望,只能看见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像海水、天空一样寂寥茫然的愁思油然而生。
急促慌乱的风正在胡乱的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密密麻麻的下起来了,噼里啪啦的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连绵起伏,遮住了我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像我百结千绕的愁肠。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哪想到就这样音书隔绝,人各一方呢?
三、“城上高楼接大荒”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首先这是一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这首诗的开篇写的就是作者一个人登上高楼所见到的景色和对友人的思念的迫切之情。都说站得越高,看的越远。作者登上这可以“接大荒”的高楼远眺,就足以说明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迫切了。
作者极力远眺,看到的不过是远处荒凉凄清、茫然无垠的寂寥沙野罢了。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7 

张谓的名句世人结交须黄金说明了什么道理?

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有很多种类别的诗词,比如描写爱情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再比如描写战争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借古讽今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等。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诗词都蕴含着一些人生哲理,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分享一首《题长安壁主人》。这首诗中有一名句“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讲的到底是什么呢?一起看看下文吧。

一、诗词原文
题长安壁主人
张谓 〔唐代〕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二、翻译
这世俗中的人互相结识就必须用到黄金,黄金用的不多,这交情就不会很深入。
纵然在口头上暂时承诺了什么,没有黄金来作为纽带,实际上他的心就和路人一样冷漠无情。
三、“世人结交须黄金”中的人生哲理
这句话深刻的揭示出当今社会金钱的存在对人情世态的一种“污染”。黄金一直是古代社会的硬通货,而用金钱换“友谊”的事情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都有很多例子。比如“割席分坐”。
总的来说,这首诗就是作者对当今社会中靠金钱为生的人的讥讽和鞭挞。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6 

诗经氓讲了怎样的爱情故事?

唐宋的诗词大家口口相传,耳濡目染的挺多。诗经的文字很多人又觉得晦涩难懂,不认识的字词太多。这就导致不少人都觉得诗词儒雅有气质,却又不知如何去读。大家一般都是对情诗很感兴趣,那大家听过“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句诗吗?这句诗描述的画面很是美好,那你知道它出自哪里吗?今天小编就来讲讲这首诗背后的爱情故事吧。

一、诗词原文
【先秦】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背景故事
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天朗气清的夏末,有一个看起来老实忠厚的男人怀抱着布匹来换丝线。其实他并不是单纯来换丝线的,他把目光投向了我,满脸通红。
我送他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我也想和他一起离去,但是他还没有找好媒人。希望他不会生气,我并不是故意拖着婚期,而是得等到秋天。
终于盼到结婚那天,我登上颓的篱墙,望尽这指向他家乡的小巷。望了很久都没有见到想见到的人,我不仅眼泪簌簌掉下来。终于看到你,我立刻又喜气洋洋。你去卜卦,卦中尽是吉利的话,我们的婚姻必能美满幸福。你用车来迎娶,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就这样,我离开了我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家。父母很心疼我,因为你家家徒四壁。我带着嫁妆,牵着牲口——他们不愿我在那边受苦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桑树上的叶子都不知道落了多少回,枯黄了多少次。我昔日美丽的容颜也慢慢变得苍老,黑瀑布般的长发里藏满了银丝。嫁给你的这几年,我不知道吃了多少苦,但是却换来一个游荡不定、三心二意的你。
我的心就像淇水一样波涛滚滚,可是你却对我不管不顾。也许这就是男人的心吧,我已心灰意冷,看透本质了。都说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女子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我现在才知道父母的深意。
每当家里问起这边的情况,我只是“报喜不报忧”,就连自己的亲哥哥都不敢诉说。我只能装作不在意,说着“只是有点累”这样的话。
哥哥笑道:“你们两个相濡以沫,相互依存,何等幸福啊?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妹妹,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只能假装幸福的笑着,将泪水和痛苦往我肚子里咽。
现在想想,孩童时的我们是那样的不同,你是真诚的,而我是无知的。曾经的“与子偕老”的承诺在现在的我看来,只是空空的一句话。我悔恨啊,这淇水、洼地都总有个岸,而我的痛苦却看不到边。
现在的我回想起年少时的美好,你当时对我还是极尽温柔体贴。现在呢,昔日的海誓山盟还在耳边回响,你就已经违反誓言。你已经和原来不一样了,我也就只能憔悴在岁月中了。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6 

诗经中最唯美的爱情诗是哪一首?

唐宋的诗词大家口口相传,耳濡目染的挺多。诗经的文字很多人又觉得晦涩难懂,不认识的字词太多。这就导致不少人都觉得诗词儒雅有气质,却又不知如何去读。大家一般都是对情诗很感兴趣,那大家听过“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句诗吗?这句诗描述的画面很是美好,那你知道它出自哪里吗?今天小编就来讲讲这首诗背后的爱情故事吧。

一、诗词原文
溱洧
【先秦】佚名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二、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写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诗。
在当时郑国的风俗,就是在三月上巳日这一天,人们要在东流水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宁。而正当青春年华的男女青年也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
三、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古代的情人节,在三月上巳日这一天,青年男女们借着在东流水中洗去宿垢的由头,偷偷见面。此时正是初春时节,是春水涌流的时节,在溱洧之外,暗藏情思的男女在偷偷会面。
这首诗从“大”写起,一句“殷其盈矣”突出了参加欢会的青年人之多。可谓熙熙攘攘、茫茫人海、不可胜数。又从“小”落笔,一句“维士与女,伊其相谑”,写出了这一对看对眼的青年男女的相识、相知、相约同行。两人互相赠送着爱情花,作者用清浅淡墨的手笔,记录下了这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
整首诗的氛围都是很美的,初春时节的美,爱情的美,少男少女纯粹情思的美。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所以说这首《溱洧》算得上是在《诗经》中最为唯美的一篇了。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5 

诗经溱洧中描写的是什么节日?

唐宋的诗词大家口口相传,耳濡目染的挺多。诗经的文字很多人又觉得晦涩难懂,不认识的字词太多。这就导致不少人都觉得诗词儒雅有气质,却又不知如何去读。大家一般都是对情诗很感兴趣,那大家听过《溱洧》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很唯美的,那你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在这首诗中作者又描写了一个什么节日呢?今天小编就来讲讲这首诗中的节日吧。

一、诗词原文
溱洧
【先秦】佚名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二、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写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诗。
在当时郑国的风俗,就是在三月上巳日这一天,人们要在东流水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宁。而正当青春年华的男女青年也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
三、上巳节的由来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在汉代以前被定为每年的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每年的夏历的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结伴一起去往水边沐浴,称为“祓禊”。后来人们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活动民俗。
在这首《溱洧》中,少男少女就是在上巳节的活动中偷偷相会的。上巳节是在初春时节,正是春心萌动的时节哦。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3 

历史上死相最惨的皇帝是谁 谁把他的头颅当成了收藏品

虽然皇帝看上去是呼风唤雨,但是我们从影视作品中也能看到太子之争是何等残酷,而且,如果是在乱世,就更惨了,为人所杀改朝换代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而历史上的这位皇帝,死就死了,头颅还被人拿去当收藏品,真实可怕。

晋国正卿智瑶
春秋末期的时候,当时的晋国由智、韩。赵、魏四家一齐把持着,其中智氏的实力最强。智氏为了削弱其他的三家,于是就以恢复晋国霸业为名,提出了四家都把一些封地归还给国君,智氏以身作则先献出了万户封邑。之后韩氏和魏氏先后献出了封邑,而唯独赵氏不肯献出封邑。于是智瑶率领韩魏一起围攻赵氏,企图瓜分晋阳。
当时智瑶引汾水灌晋阳城,此时的赵襄子快支撑不住了,赶忙派谋臣去策反韩、魏两家。张孟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动了韩魏两家,于是在一天深夜里,韩魏赵三家一起联合击败了智瑶。当智瑶失败之后,对智瑶有深仇大恨的赵襄子把他的头颅做成了饮酒的酒杯,就此收藏了起来。
宇宙大将军侯景
侯景原本是南北朝时期的羯人,自己两度易主,利用梁朝的矛盾,自己开始了招兵买马。当时的梁武帝昏聩不知,侯景也因为梁武帝的绥靖政策迅速的壮大起来。之后公元548年的时候,当时侯景开始了起兵作乱。
直到他攻破了台城,硬是将梁武帝活活饿死,另立萧纲为皇帝,自封大都督。此时的他还不满意,逼溧阳公主做他的妻子,自封为“宇宙大将军。”但是没过多久侯景就被陈霸先击败,自己的尸体暴露街头被别人分食,头颅被上交武库做为收藏品。
穿越皇帝王莽
王莽是西汉外戚王家的主要成员,在王莽没有篡位的时候,他是一个对内赡养孤嫂、叔伯的人,对外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当时汉朝江山一塌糊涂的时候,王莽一度被认为是周公再世的救世主。但是王莽在皇帝早死、大权旁落的情况下篡位了。
王莽篡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类似现代人的改革,结果导致民怨四起,又加上一些天灾的原因,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当绿林军攻入长安之后,王莽就死于乱军之中了。不过他的头颅得以保留了下来,被之后历代皇帝收藏,直到270多年后,洛阳府库遭遇大火,王莽的头颅也被彻底的焚毁。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3 

三国时期各国人口各是多少?曹操真的有八十万大军么?

三国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了,不管你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肯定都不会陌生,毕竟关于三国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太多,你想不了解都难。不过三国时期,魏国、吴国和蜀国人口到底各有多少呢?曹操称自己有80万大军是真的么?蜀国大概只有28万户,就算兵和民1:2来算,那魏国就有160万户了,真实这样想打下蜀国也不需要花这么长时间了吧。

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
一、疆土数据
魏国的疆域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立国后有87郡及十二州,十二州分别为: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北部)、扬州(北部)。据有关文献记载,公元262年,魏国的国土面积达291万平方公里,是三国中统治面积最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再加上天灾频频,人口空前减耗。后来,董卓乱京,火烧洛阳,据记载:“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青州邑有万户者,著籍不盈数百”,“(冀州)得户三十万众”(只及东汉时的二十分之一)。人口减损之多,可想而知。
三、人口统计
曹操得势后,广行屯田,兴修水利,招募流民。这使得黄巾之乱中的无所事事的农民又投身到农业中,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据记载:“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资食有储,而无水害”。曹操对农民的税收也比较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丝织业也得到复苏。而被董卓烧毁的旧都洛阳,到公元240年时已成为“其民四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的繁华的大都市了。
蜀国所在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在诸葛亮“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的政策下,农业亩产量大大提高。纺织业也得到大力发展,久负盛名的蜀锦远销魏、吴两国。成都已是“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的大都会了。当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降书中说:“百姓布野,余粮栖亩”,“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
吴国立国之初,北方人民躲避战乱南下,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扩大了耕地面积;又由于实行屯田和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此外,武昌的冶铸业,沙中(今江苏常熟)的盐业,三吴的丝织业,侯官(今福州市)的造船业都有很大发展。吴都建业有大市、东市,商业繁盛。据记载:“富中之氓,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
因此,综上所述:蜀国人口约有28万户,士兵人数约10万。 吴国人口约有52万户,士兵约23万。魏国人口约有103万户,士兵约50万。自古有言:“得中原者,得天下。”如今看来,所言非虚啊!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2 

御前带刀侍卫官职大吗 御前带刀侍卫里面的人武功高吗

在不少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御前带刀侍卫这种称呼,各个看上去都是武功高强,而且听名字就感觉牛逼轰轰的,但是,这些人到底是多大的官,和丞相之类的比又怎么样呢?还有武功为题,既然是保护皇帝安全,是不是很厉害?

[御前侍卫的第一印象]
看多了清宫戏,朋友们肯定都对“御前带刀侍卫”这一职位在脑海中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印象,有说帅气的、有说威风凛凛的。但是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御前带刀侍卫”这一种说法就是源自于清代的。
“御前侍卫”指的不是某一个人,他是担负着保护皇帝安全这一责任的官职,而“带刀”就是“御前侍卫”的标志和特权。
[“带刀”侍卫早有渊源]
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典故就是“荆轲刺秦王”,说的是燕太子丹请当时的勇士——刺客荆轲前往秦国以献图的名义刺杀秦王嬴政,阻止他一统六国。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秦王拔出了剑杀掉了荆轲。但是在这一次事件中,没有侍卫前来营救嬴政也成了一个无奈的场景:秦国法律严明,在《秦律》就有此项规定有:禁止侍立在殿上的臣下带兵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荡平了六国。由于有过被刺杀的先例,秦始皇专门设置了“卫尉”这一官职,统领精挑细选的近身卫士,负责整个秦宫内外的安全。
汉代则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御前侍卫部队——“羽林军”。羽林,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在《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
作为秦皇汉武的另外一个——汉武帝刘彻,他最先设置了“羽林军”这一支近卫部队。
唐朝时期成立了一支专门负责皇帝安全的“北衙禁军”,这支部队是完全脱离南衙十二卫的存在,在安史之乱之后,被皇帝直接拿下,毕竟马嵬驿,就是陈玄礼的禁军造的反。
元代的中央禁军称为“宿卫军”。在宿卫军之中,也有着及其清晰的划分,皇帝亲自统领的一支叫“怯薜军”,由枢密院统领的一支则被称为“侍卫亲军”。
到了明代,锦衣卫出现了。严格的说,1382年由太祖从拱衣卫改设的锦衣卫只是广义上的御前侍卫,只负责重大事件的仪仗、侍卫工作,他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巡察缉捕之权,说到底和东厂西厂一样是特务机构,真正卫戍皇城、负责皇帝安全是上直二十六卫,其中,“府军前卫”专门负责皇帝近身侍卫,又称为“带刀舍人”。
清代的侍卫机构分得最细,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大内侍卫等,各司其职。其中,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地位最高,职责也最重要,必要时要做人肉盾牌的。
每一代的君主,都有着自己的“亲信侍卫”保护自己的安全,在涉及到安危的时候,这些人都成了他们的牺牲品、人手盾牌。也有不少人通过侍卫这条路走上了人生巅峰,但历朝历代的禁军都少不了参与宫廷政变,充当政治的牺牲品。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1 

安史之乱后大唐是怎样一步步衰败的

说到古时候的唐代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唐代可以说是中国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了,小编刚刚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议论,安史之乱后唐代是怎样一步步衰败的呢?其实,小编觉得还是很有趣的,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有不少的,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安史之乱是谁发动的
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和史思明组织发起了一场政治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亦称“天宝之乱”。
叛乱发生之后,安禄山将他占据的地盘变成了一个独立于大唐的国家。这就是“大燕”。安禄山自称“大燕”的皇帝,不会再听从李隆基的命令了。不过“大燕”在大唐的眼里也不过就是一个在玩过家家的小孩吧。
安禄山和史思明会发起叛乱,就是看到大唐当时的皇帝李隆基不理朝政,专宠杨贵妃,使得国家混乱。最后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没有的到这个江山,也是逼得李隆基杀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
安史之乱全过程是怎样的
安史之乱往简单了说就是一场战争罢了。
在755年时,安禄山就开始蠢蠢欲动。在同一年的11月15日,唐玄宗知道了安禄山叛乱的这一个消息。在几经犹豫之后,他决定任命安西的节度使封常清再同时去管理范阳、平卢的节度使,以此作为对这次叛乱防守的前期准备,还任命了皇六子荣王李琬作为元帅,当时的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作为副元帅东征。
在唐玄宗做了这些准备之后,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到了一些阻碍,不过因为杨国忠没什么本事,使得安禄山就在同一年的12月12日就攻下了洛邑。当时东京的留守李憕还有御史中丞卢奕因为不投降,就被安禄山杀了。河南的尹达奚珣没什么骨气就投降了安禄山。不知是不是唐玄宗因为有人投降了,有些丧失判断。听信了监军宦官的诬告,用“失律丧师”这样的罪名处斩了封常清、高仙芝这两位坚守这的大将。
在天宝十五年的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并改国号为元圣武。此时大燕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就打入了长安。
唐玄宗看到是这样的局势,就马上选择了逃离长安,逃到了马嵬坡这一个地方。在逃亡途中,士兵又饿又累,不愿意再战斗了,于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就请求唐玄宗杀了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这几个祸乱朝政的人。杨国忠其实已经被士兵们乱刀砍死了,唐玄宗看这样的情况就打算为杨贵妃求情,不过士兵们不买账,最后玄宗还是赐死了杨贵妃。这是士兵们斗志高昂,马上就进行了反击。很快就结束了这次叛乱。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是唐朝一个由盛而衰的点,同时,这件事还造成了唐代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经历了一共七年零三个月,虽然这个叛乱最后是被镇压住了,可是唐朝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了这一次的祸事,大唐是大不如前了的。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来看都是处于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从中最直观的可以看出,那时的民间是民不聊生,大家都不知道日子应该怎么过了。
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不再对于唐朝中央机构的命令言听计从。当中央下达命令时,阳奉阴违,并不会好好地、完整地执行命令。更多的情况下,是把圣旨当做一张废纸。这就看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说是下降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低点。
从经济上看,这次平定叛乱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央的财务状况有点被掏空的感觉。而且因为在打战,人们也无法安心地耕作。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了安心耕作的环境,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据很多史料记载,在这次的安史之乱结束后,民间是有了一场大饥荒。这就可以证明,这次战争对于经济的打击是多么的大。
所以,安史之乱即使被平定了,也给了唐朝不可磨灭的伤害,还影响到了后世。
安史之乱的影响
《旧唐书》中提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几乎没有人烟。唐朝诗人杜甫有诗云:“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战乱后的百姓流离失所,很多民众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人们的生产生活一被打乱,那么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其次,边疆不稳定也是安史之乱的影响。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根本无暇顾及边疆事务。唐玄宗为了镇压安禄山叛乱,召回了镇守在边疆的士兵,造成了边防空虚的状态。
西边吐蕃人见唐朝正在内乱,根本无无暇顾及边疆事务,于是他们和安禄山乱兵一起,夺去了河西走廊、陇右。公元790左右,唐朝陆续失去安西北庭,这让岌岌可危的唐朝政权逐渐危在旦夕。除此之外,唐末藩镇割据额局面,也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以及经济中心南移,百姓赋税加重都是安史之乱的影响。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