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排名前十的心理咨询机构

时间:2022-3-3 21:06     作者:!admin     分类:


贵阳排名前十的心理咨询机构
在挫折的干扰下,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当他们不断地受到外部挫折及其他不利情况的刺激时,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怨恨,进而滋生出报复心理。那么,报复心理强的人有什么特点呢?
一、普遍性

报复心理的普遍性具体表现为几乎每个人都有报复心理。不论是谁,当他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增益时,他一定会对后者产生感恩之心,即便这种感恩可能无法付诸行动。可是,当他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损害时,他也一定会对后者产生怨恨之心,甚至会采取行动报复后者。生活中的一些人具有极强的自制力,他们不会把自己对别人的感恩或报复之心付诸行动,但也不能因此就认定他没有报复心理。在当今这个充满交换的社会里,报复心理是支持交换的首要条件。

二、针对性

当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增益时,那么前者就会感恩后者,但不会感恩除后者之外的其他人。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损害时,那么前者就会报复后者,但不会报复除后者之外的其他人。这是因为,除后者之外的其他人并没有让前者产生利益上的损害或增益,两者并不是利益攸关方。

三、对立统一性

如果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一定量的损害,那么前者的报复心理就会期待后者也产生不低于该量的利益上的赔偿或损害,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牙还牙”。而如果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一定量的增益,那么,前者会期待让后者也产生不低于该量的利益上的增益吗?显然不会,因为人不会傻到将自己的所得利益全部让给曾帮助自己取得这些利益的人,如果那样的话,自己等于就什么都没有了。人们通常都是给帮助过自己的人“满意的”利益以示感恩。对比报复和感恩,我们就能发现:报复是为了索回自己被损害的利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被损害。而感恩则是在已经取得一定利益的前提下,拿出部分利益来酬谢帮助自己取得这份利益的人,以巩固自己取得的利益,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被损害。报复与感恩,区别于报复是向利益攸关方索回利益,而感恩则是向利益攸关方支付利益。二者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被损害。

四、债务性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利益产生损害,那么,在前者未对后者的利益损害做出利益赔偿之前,后者的心理状态通常为:这笔账先记着,总有一天,我要让你加倍奉还。此后,后者就会展开报复行为,通常他会要求前者对其利益损害做出赔偿或做出让前者利益也受到损害的行为。直到前者对后者的利益做出赔偿或后者也使前者产生利益损害,后者才会停止对前者的报复。如果前者认为自己对后者的利益损害负有责任,并承诺对后者进行赔偿,那么,后者的利益损害便构成了两人之间的债务问题。同样,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了增益,那么,前者便已与后者产生了某种债务关系。这种债务只有当前者给后者满意的利益时才会消失。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报复和感恩其实是债务产生、债务偿还直至债务消失的过程。这便是报复心理的债务性。

五、焦虑性

如果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损害,那么前者就会表现出焦躁不安、愤怒、呼吸不畅、难受等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只有在前者得到后者的相应赔偿或对后者进行报复之后才会消除。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增益,那么前者会产生担心、忧虑、顾虑等焦虑反应。感恩的这种焦虑反应是前者担心自己失去所得利益的一种表现。感恩的焦虑反应只有在前者让后者也产生满意的利益增益之后才会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