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25日: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
1941年9月25日(农历1941年8月5日),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
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境内,在它的主峰棋盘陀上,高耸着一座“五壮士纪念碑”,纪念碑上刻着聂荣臻的亲笔题词。抗日战争期间,有五位八路军战士在这里英勇地跳下了悬崖。这五位战士是: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滔滔易水河传颂着战士的英名,巍巍狼牙山铭刻着英雄的业绩。1941年9月(距今78周年),日本侵略军对河北省西部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围剿”。
25日,驻管头、龙门庄、界安的日伪军3500多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分几路向转战在狼牙山地区的晋察冀军区红一团进行围攻。根据对当时敌我形势的分析,部队决定冲出包围,转移到外线消灭敌人。七连担任阻击任务,掩护主力部队、地方机关和当地群众转移。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5人奉命留在最后坚守阵地,拖住敌人。
为了给部队和群众转移争取更多的时间,六班牵制着五、六百敌人边打边退,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把敌人引向三面是悬崖绝壁的狼牙山主峰棋盘陀。马宝玉率领大家依据棋盘陀一带的险要地形,机智勇敢地同敌人战斗了一天,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山坡上留下了一具具敌人的尸体。当他们打退敌人的第四次冲锋后,按照上级规定的时间,已经胜利完成了牵制和掩护任务。
马宝玉带领大家准备撤离,他们刚迈出几步忽然又停住了。他们看到,摆在面前的两条路,一条是大部队转移的路,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赶上大部队,但是这也会把敌人引向大部队;另一条是通往棋盘陀顶峰的路,那上边周围都是悬崖绝壁,再无路可通了。敌人的第五次冲锋又开始了,五壮士毅然决然地向棋盘陀峰顶攀去。敌人疯狂地追了上来,五名战士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向敌人砸去。
最后,他们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宁死不屈,砸碎了手中的武器,纵身跳下高达数百米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和胡福才坠落崖底,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跳崖后被半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带伤归队。为了表彰马宝玉等五位壮士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和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宣布他们为八路军的荣誉战士,并发布嘉奖令,号召边区军民向“狼牙山五壮士”学习。后来当地人民又在狼牙山建造了“五壮士纪念碑”。从此,“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便广泛地流传开来,受到人们无限的崇敬和怀念。
2010年9月25日,本站作者乐府诗去广东省揭阳市馒头山参加了“狼牙山五壮士69周年”纪念晚会,并观看“五壮士纪念馆”。节目最精彩部分是一位87岁的(狼牙山五壮士连)老连长躺在病床上发来的祝贺!这段录音很感人。传递了“狼牙山五壮士精神”!
1945年9月28日:中国军队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
1945年9月28日(农历1945年8月23日),中国军队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
1945年9月28日上午10时,在河内过去的总督府,作为中国第一方面军司令部的大厅内举行了中国军队接受日军投降的仪式,中国方面由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卢汉为首,美军联络总部的司令官加里格少将和另外几名高级军官作为贵宾出席,出席的还有越南各界代表和华侨领袖等数百人。
日本方面则由驻越日军司令土桥勇逸率领数名高级官员作为投降代表。受降仪式简单隆重。首先由卢汉司令官向日军司令宣读了投降条款,并由日语译员翻译为日语,然后交由土桥勇逸签字承认,他签字后随即率领其他官员退席。
然后由卢汉向到场的越南各界代表宣读了《中国陆军第一方面军司令部布告》,说明中园军队来到越南系接受日本侵略军的投降,解除日军的武装,并予以遣返。中国军队不是来征服越南,而是来解放越南人民。要求越南各级行政机构坚持工作,维护秩序。如有危害治安,破坏财产等行为,定将予以严惩,等等。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
1949年9月25日(农历1949年8月4日),新疆和平解放。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新疆,受到当地各界群众的欢迎。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残敌。
7月,开始了解放西北各省的战斗,很快就解放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广大地区。
面对解放军摧枯拉朽的现实,国民党新疆省警备总司令陶峙岳于9月25日发出通电,宣布率全省军政人员起义,新疆获和平解放。宣布脱离国民党反动政府,归向人民。
9月28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回了电报,指出:“我们认为你们的立场是正确的”,“此种态度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我们极为欣慰。希望你们团结军政人员维持民族团结和地方秩序,并和现在正准备出关的人民解放军合作,废除旧制度,实行新制度,为建立新新疆而奋斗!”
从此,新疆就和平解放了!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向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迈开了新的步伐。
10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20日进驻新疆省会迪化,11月7日,王震、徐立清等同志到达了迪化,受到热烈欢迎。
新疆的和平解放,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取得的,对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意义。
1949年12月17日,新疆省人民政府与新疆军区正式成立(图为庆祝大会会场)。
1927年9月29日:“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年9月29日(农历1927年9月4日),“三湾改编”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是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在江西省永新县境内三湾村进行的一次整编。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三湾村地处湘赣边区的九陇山区,是茶陵、莲花、永新、宁冈四县的交界地,有50多户人家,在山区算是较大的村庄。起义部队到达三湾的时候,减员较大,人员不足1000人,组织很不健全,思想相当混乱。
当时,部队没有建立基层党组织,党不能切实掌握部队;雇佣军队的影响还严重存在;加之作战失利,连续行军,斗争艰苦,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改进部队存在的问题,不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不仅难以适应艰苦的环境,而且无法完成艰巨的革命任务。为了巩固这支新生的革命军队,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在到达三湾的当天晚上,就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决定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
主要内容是:第一,资遣一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部队缩编为1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在部队中建立党的组织,做到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第三,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管理,协助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士兵委员会由全体士兵民主选举产生,在党支部指导下进行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组织领导士兵的文化娱乐生活,监督部队的经济开支和伙食管理。
三湾改编,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1926年9月30日(农历1926年8月24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1926年9月30日,开明书店出版了《子恺漫画》,这是以居士风度见称于世人的丰子恺先生的一本随笔即兴式的作品集。丰子恺把自己的漫画创作分为四个时期:
描写古诗句时代,描写儿童相的时代,描写社会相的时代,描写自然相的时代,初期所作描绘古诗词句的画,有《翠拂行人首》、《月上柳梢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丰子恺以自己的孩子为模特儿,创作了《瞻瞻底车》、《阿宝赤膊》、《花生米不满足》等充满童趣的漫画。描写“社会相”的漫画,有以熟悉人物为模特儿的《编辑者》、《明日的讲义》;有以农家、小贩等为题的《话桑麻》、《馄饨担》、《头彩十六片》;有以都市工人、堂倌、佣工、清道夫乃至乞丐等穷苦人为题的《渴者》、《脚夫》、《人如狗,狗加人》等。
在漫画“自然相”时,作者希望自己的眼“从恶岁转入永劫”,他的笔下开始出现《油壁车轻蜀道难》、《满山红叶女郎樵》等风景画。从日本归国后,丰子恺于春晖中学任教。一次,丰子恺信手把春晖中学校务会议上“那垂头拱手而伏在议席上的各同事的倦怠的姿态”画了下来,并把它贴在门背后欣赏。从此,丰子恺不断地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琐事和景象趁兴画出,有时把自己平日所喜爱的古诗句词句也“译作小画,粘在座右,随时欣赏”。
在创作这些小画时,丰子恺并没有想到拿去发表。1925年朱自清在他与俞平伯合办的不定期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首次公开发表了丰子恺的一幅小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郑振锋看到这幅小画后,便向朱自清了解了丰子恺的情况,并通过胡愈之向丰子恺索画,在他主编的《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郑振铎把这些画称之为“漫画”。
民国四大才子是哪四位
民国作为我国近代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才子,其中又以四人最为知名,被后人统称为民国四大才子,那么本期,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民国四大才子是哪四位吧。
邵洵美
邵洵美祖籍余姚,出生于,出身官宦世家。新月派诗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1930年11月“国际笔会中国分会”成立,邵洵美当选为理事,并任会计,1933年编辑《十日谈》杂志,并发表第一篇小说名为《贵族区》。
1934年,邵洵美编辑《人言》杂志。1936年3月至1937年8月主持《论语》半月刊编务。晚年,邵洵美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工作,译有雪莱、泰戈尔等人的作品。其诗集有《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
徐志摩
徐志摩是,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徐志摩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徐志摩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戴望舒
戴望舒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后曾用笔名戴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浙江省人,诗人,翻译家。戴望舒的诗继承和发展了后期新月派与20世纪20年代末象征诗派的诗风,开启了现代诗派的时代,因此被视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他也因为诗作《雨巷》一度被人称为“雨巷诗人”。代表作《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等,另有译著多种。
郁达夫
郁达夫,原名郁文,幼名荫生、阿凤,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精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郁达夫曾经与徐志摩为同班同学,并曾与鲁迅创刊合编《奔流》。
1930年10月1日:中国收回威海卫租界
1930年10月1日(农历1930年8月10日),中国收回威海卫租界。
1930年10月1日,中国与英国历时9年的关于交收威海卫的文涉方告结束。由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了中英交收典礼。英国殖民统治32年之久的威海卫终于归还了中国。在上午正式举行的交接仪式上,曾当过宣统皇帝老师的英国驻威海卫大臣庄士敦将海军及苏格兰陆战队召出举行临别阅兵式。
庄氏陪同王家桢在台上检阅达一小时之久。11时30分,庄氏和他的军队就要上船离去,王对庄说:“请吃过午饭再走吧!”庄笑用华语说:“不行呀!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过了正午就是你们的天了。”英国人已将官房产和一切官家的东西都布置得整整齐齐,打扫得干干净净,但是有价值的东西什么也没留,只将监狱的犯人一一交待清楚。
王家桢到四乡走访一天,乡下的农民勤劳淳朴,只有一点他的印象很深,他竟没有看见一个男人尾不带发辫的,没有看见一个女人是不裹小脚的,这已经是民国十九年了!
1937年9月30日:平型关战役结束
1937年9月30日(农历1937年8月26日),平型关战役结束。
1937年09月30日,平型关战役结束。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
9月23日,第115师派出独立团和骑兵营插到灵丘——涞源——广灵之间地区活动,以钳制和打击增援平型关之日军。24日夜,又以3个团的兵力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等待来犯之敌。
25日7时许,日军第5师团(板垣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全部进入设伏地域,八路军预伏部队居高临下,迅速向敌发起猛烈攻击,顿时打乱了日军的指挥系统,敌军的车辆自相碰撞,人仰马翻,乱成一团。这时,我军战士勇猛地冲向公路,对敌实行分割围歼,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战。经过一天的激战,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
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在当时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节节后退的形势下,八路军首战告捷,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1945年10月1日:陈公博被押解离日返国
1945年10月1日(农历1945年8月26日),陈公博被押解离日返国。
1945年10月1日,逃亡日本的原伪南京政权主席陈公博接到日本政府送他回国的通知,在日本代表冈部长二的伴送下,陈一行7人由京都启程。陈公博乘火车前往米子,准备搭乘何应钦派来押解他们回国的专机。在旅途中,陈公博在车厢里将装有自传履历书的一只信封递给冈部长二。冈部很快地放进自己的公文包,同车的几个人都疑惑不解,可是谁也不便言语。
10月13日,陈公博一行登上飞机前,中方接受官员手持押解名单宣读,喊一个就由行列中走出一个,由其他官员检查行李。因名单中没有陈公博的妻子杨励庄的名字,所以她上不了飞机,虽经陈公博的交涉请求,陈妻哭闹争执,还是不准登机。
陈公博只好对妻子善言劝说,再三叮嘱她日后单独乘船到上海,并要其妥为伺奉自己的老母,教育孩子,随即登机而去。在飞机上,陈公博感到末日将临,遂作诗一首:烽火纵横遍隐忧,抽刀空欲断江流;东南无幸山河在,一笑飞回作楚囚。1946年6月3日,陈公博在南京被处决。
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谁
民国虽然短暂,但在这一时期却出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名人,而其中也不乏女性,其中又以四人最为知名,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那么本期,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谁吧。
吕碧城
吕碧城出生官宦世家,父亲是进士,曾经做过的学政等工作,家里的条件非常不错,所以吕碧城从小就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她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创了好几个第一,她是第一个女子撰稿人,也是新闻史上的第一个女性编辑,她还是第一个动物保护者……开创性的事迹很难用一言半语简单概括。吕碧城一辈子未婚,一九四三年,在孤单的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一岁。
萧红
萧红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里,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因此她的思想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非常反对旧社会的包办婚姻,而在她的一生中,一共有过三段感情经历,但都不是非常顺利。感情上的不顺并没有消减她的才华,她写的《呼兰河传》,是公认的在二十世纪非常出彩的一本小说,她还曾经师从鲁迅,受到了他的指导。一九四三年,萧红被一个庸医认为是患了喉瘤,因此接受了喉管的手术,结果这次的治疗却使得萧红很难进食,身体很快就衰败下去,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石评梅
石评梅,出生在山西,她家里有亲戚是举人,受此影响,她从小就读了很多的书,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字功底,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石评梅的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但一九二八年的时候,石评梅突然发病,她的头开始剧烈地疼痛,病情一天天加重,很快她就开始昏迷,医生认为她得了脑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她死的时候刚刚二十六岁。
张爱玲
张爱玲,原名张煐,原籍丰润,生于。童年在、度过,一九二九年迁回上海。一九三零年改名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香港沦陷后,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
一九四二年,张爱玲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一九四三至一九四四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一九九五年于美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