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贡森林战役有多艰难?一只叫做彻尔·阿米鸽子为何被称为民族英雄?

1918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到了尾声,以英、法、美为核心的协约国已经取得了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已经开始进入了大反攻的阶段。而另一方的德意志与奥匈帝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则是像是发疯的赌徒一般,不惜用千百万人民的生命以及财力作为赌注孤出一掷。这场西方世界帝国主义之间狗咬狗的战争已经快要结束了。

美军总司令潘兴将军,命令第一集团 军77 师继续前进,向法国崎岖的阿尔贡森林发动进攻。而此时,友军法国人已经给拉下了一段距离。潘兴断定,在森林里很难保持通讯联系,他要求每个部队“不要考虑损失,也不要考虑各侧翼所面临的情况”而向前推进。
在这种情况下,靠军鸽送信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英国信鸽爱好者协会送给美军600 只信鸽,这些信鸽曾为美军之间的通讯联络,立下过汗马功劳。
10 月2 日清晨6 点半钟,美军308 步兵师第1 营首长惠特尔西,和第2营营长乔治,率部进入了夏尔沃山谷。但行进不到2 小时,他们就遭到了德军炮火的猛烈袭击。美军90 人丧命,2 个连队在森林中失踪。又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第2 营和第1 营又打散了。第1 营营长惠特尔西写了封求援信, 让部下将信缚在军鸽腿上放飞回去。
师部接到求援信后,立刻派兵增援。但只有纳尔逊上尉的K 连设法穿过漆黑的森林地带,到达惠特尔西的营地。惠特尔西营长要求纳尔逊率K 连, 去察看一下他们刚穿过的山头是否又被德军占领了。K 连一上山,就遭到两侧机槍的猛烈射击以及背后森林里狙击手的射击。敌人不仅占领了198 号山头,而且筑了工事。
同时,惠特尔西派卡尔中尉率领50 名士兵,去找那两个失踪的连。他们遇到了德军强大的火力,只有20 名士兵生还。到了3 日上午,他们确信无疑, 他们全部被包围了。这时,第2 营已和第1 营靠扰,但只剩下550 人。惠特尔西起草了一封给亚历山大师长的求援信,由乔治营长一并签上名。他们把这封信放于系在一只军鸽脖子上的金属盒内。士兵理查兹饲养了8 只军鸽。
这只军鸽安全地飞到了师部,但亚历山大将军毫无办法。他的所有后备部队都在战斗。德军加紧了进攻。惠特尔西下令分配了最后一点食品,率部队打退了德军又一次进攻。他又放了一只军鸽,要求派飞机空投食品和弹药。
他的部队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亡或重伤,药品已用完了。那天晚上,第2 营营长乔治从这个连爬到那个连,给士兵们打气。
按“协约国”预定的作战计划,阿尔贡战役于10 月4 日清晨5 点半开始。
这次,为了趁德军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没有使用大炮。战斗打得异常残酷,德军从战壕里用机槍不断进行扫射,美军步兵成批倒下,尸体堆积如山!在整个前线,美军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但孤军深入的惠特尔西和乔治的部队仍被包围着。
这天上午,惠特尔西从剩下的军鸽中选了两只送了信,报告他的两个连依然失踪,他急切需要医药补给及食品。他在信的最后说:“形势使我们迅速减员,士兵在挨饿受冻,伤员的伤势恶化。请火速提供支援!”
亚历山大接到军鸽送来的再次求援信后,便命令炮兵袭击惠特尔西和乔治周围的德军。几小时后,一架飞机飞临被包围地区美军阵地上空。当驾驶员发射一枚火箭时,被围困的士兵高兴得跳起来了。他们被自己人发现了。
不一会儿,附近响起了爆炸声。有人大叫起来:“是我们的飞机!”他们一直在欢呼,直到炮弹向他们移动。随后,炮弹直接落在他们这一小块阵地上。
惠特尔西为了消除大家的恐慌,镇定自若地大步走出战壕,举起步槍向空中舞动着。而乔治则一直安慰大家说:
“别紧张,不会长久的!”
但是,炮弹可没长眼睛,不断向自己人的阵地倾泻下来。一颗炮弹击中了惠特尔西的传令兵、第一营中士盖德克,他的身体被炸得粉碎,他的战友们找到的只是他的钢盔和手槍。
惠特尔西连忙又写了一封信:“我们自己的炮兵在向我们开火!务请立即停止开火!”当二等兵理查兹从鸽笼抓出一只军鸽时,它挣脱了他的手飞跑了。这一来,只剩下一只名叫彻尔·阿米的黑色雄鸽了。这是600 只军鸽中平平常常的一只。
理查兹把惠特尔西写的那封信,牢牢地系在彻尔·阿米的脖子上,然后把它扔到空中。它在空中飞了几圈之后,停在附近一棵树上。惠特尔西、乔治和部下们急红了眼!他们挥动着步槍和头盔让它飞,可是彻尔·阿米不理不睬,开始啄自己的羽毛。
惠特尔西大声叫着:“嗬!嗬嗬..”但这只固执的鸽子仍然无动于衷。
他们扔棍子,扔石头,彻尔·阿米终于展翅了,但却飞落到另一棵树上。查理兹嘟哝着说:“怎么搞的..”于是他往树上爬,摇晃着树枝,直到彻尔·阿米飞走为止。但它又开始在他们头上盘旋。当理查兹向它喊口令时,德国人开始向信鸽射击了。彻尔·阿米瞎飞了几圈之后,最后飞走了。
这只军鸽成功地飞过槍林弹雨,看来是个奇迹。它一度摇晃着,绝望地扑腾着翅膀,随后又振翅继续飞翔。它的一条腿被子弹击中,但它继续执行它的任务,最后,它终于飞到目的地。它像石头一样坠落 下来,左胸首先着地。它晃动着身子,左右摇摆,最后用一条血淋淋的腿跳到门边。
一个养鸽的士兵在门边逮住了彻尔·阿米,解下系在它脖子上的小金属盒子。同一颗子弹打穿了它的胸骨,它胸部的羽毛被血粘在了一起。那士兵连忙拿了些面包屑和水喂它,它咕咕叫着,似乎是说:“我完成任务啦!”
彻尔·阿米立刻被送到军医那里治疗。亚历山大将军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治好它的伤。后来彻尔·阿米彼送回美国,一年后才死去。它的体内被填上防腐料,做成标本,放在史密森协会展出,至今,它还作为民族英雄供人瞻仰。
再说多亏了彻尔·阿米,美军炮兵立即停止了向自己人开火。但这并没使这两个营的痛苦结束。德军又发动了步兵攻击,晚上9 点钟左右,从四面八方飞来的手榴弹纷纷落到被包围的这块地区。在片刻的沉寂中传来德国人的喊声:“投降吧!”美军立即回敬道:“狗杂种,还是向我们投降吧!”
接着又是更激烈的战斗。
第二天,即10 月5 日,美军增援部队终于击溃了包围第1 营和第2 营的德军。和友军会师后,惠特尔西第一个急于打听的情况,就是彻尔·阿米怎么样了?当听到彻尔·阿米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仍然冒着槍林弹雨把信送到后,这位身经百战的少校、这位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竟忍不住流下了滚滚热泪。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4:09 

加利波利战役是怎样的?揭秘奥斯曼帝国最后的辉煌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了君士但丁堡,神圣罗马帝国覆灭,从此君士但丁堡成为了伊斯坦布尔。随着苏莱曼大帝的统治,奥斯曼帝国达到了颠覆,成为了中东最强大的帝国。从19世纪开始,随着西欧各国列强的崛起,奥斯曼帝国也开始逐渐衰落了,甚至还被戏称为“欧洲病夫”,不断受到列强们的欺压。

一战时期,对英法忍无可忍的奥斯曼土耳其加入德奥阵营,很不幸这次它又压错宝了,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被彻底肢解,其核心部分成了现代的土耳其,但不是说奥斯曼人就是彻底一败涂地,他们也有自己最后的辉煌——加里波利战役!
1915年,协约国英法联军有一个很大胆的海军行动: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
这个行动可能带来的回报很高,但风险极大,不过没办法,因为在欧陆战场上英法和德奥在法国和比利时一带陷入了僵局,英法的目的是,先让土耳其出局,减轻俄罗斯高加索山战线,同时打通黑海,以支援自己那个不争气的盟友俄国,开辟南部战场,打击奥匈帝国,1915年1月2日。英国接受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请求,决定在达达尼尔海峡展开一条新战线,剑指土耳其。
英法投入大量海军增援,1915年2月19日开始,联军舰队炮轰达达尼尔海峡,3月18日,16艘军舰强行闯入狭窄的海峡水道,但是有4艘军舰触雷,联军慌忙撤退,事后证明这次撤退是愚蠢的,因为奥斯曼总共只布置了26枚水雷,继续打下去胜算很高。
陆地上,奥斯曼军队遭到突然袭击后纷纷退却,英军突击队冲上了海岸,但事情可没完,奥斯曼只是撤退,还不是兵败如山倒,德军顾问火速调动军队增援,指导土耳其军队建立了强大的防御体系,其中包括非常凶猛的炮兵部队。
英法联军上岸之后准备趁胜追击,扩大战果,结果却在奥斯曼军队的防线上碰得头破血流,1915年3月3日,联军的首轮登陆行动宣告失败。
这下子英国人清醒了:只靠海军是打不下海峡的,要陆军一起过来支援,于是英国老大一声令下: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等地的士兵陆续抵达战区,主力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团,他们的对手是人数达八万余人的土耳其新编第五集团军。1915年4月25日夜,登陆开始。
这次登陆是个噩梦,地形,火力,人数上土军都占据优势,澳新军队没怎么受过训练,对地形更是一无所知,海滩成了血腥味道屠宰场,之后双方僵持,5月1日,奥斯曼军队大举反攻协约国部队最南面的一个登陆场,英海军多艘军舰被打沉,被迫撤退。协约国丧失火力优势。
但战斗还在继续,双方在不断地增兵,战场尸横遍野,打到了冬天,协约国部队在严寒中挣扎,无数人被冻死冻伤,11月23日,英国国防大臣基钦纳视察战场后,知道大势已去,不得不下令按阶段撤退,这次撤退很成功,9万军人秘密撤离加里波利,而土耳其人完全没有发觉。但是,撤退的成功也意味着整场行动的失败。
此战协约国共计投入了50万兵力,11个月共有71,985死亡,96,937受伤,可谓损失惨重(近20万人),土耳其人的损失与之大致相当,但土耳其人获得了胜利。由于此战澳新军团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澳新军团登陆的日子(4月25日)被定为澳新军团日,为纪念加里波利之战牺牲的联合军团将士。今天,澳纽军团节已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4:08 

一战中德国有哪些黑科技?

战争虽然血腥残酷,但是我们都知道,战争就是科技进步的温床。尤其是过去那个战争年代,为了能够赢得战争,双方都会竭尽全力的去研究更加全新的武器投入到战争当中。而在一战当中,也有不少尖端的“黑武器”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搅动了当时的战局。

当萨拉热窝事件爆发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地开始了,而交战的双方为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和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两大阵营为了赢得战争,提高作战效率和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推出了不少让敌人防不胜防的“黑武器”,而在这一方面,德国人无疑是走在最前列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涌现出的最新技术手段包括化学武器,火焰喷射器,坦克,超远射程大炮,飞艇,轰炸机和潜艇等,上述的这些武器中,除了坦克之外,其余均为德国人首先使用的,这些新式武器的出现确实在短时间内令对手惊慌失措,甚至于士气低落和损失惨重,而与此同时,步枪,机枪,火炮和通信器材等就是武器的性能也得到了大大加强。
在1914年,德国飞机第一次出现在了巴黎上空并进行了轰炸,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空袭,炸的法国人民惊慌失措,惶恐不安,同年12月21日,德国飞机从比利时机场起飞对英国多佛地区发动了空袭,而在25日的圣诞节当天,德国飞机又轰炸了伦敦郊区。
据资料统计,在一战期间,德国总共派出了502个飞行器(包括飞艇和飞机),其中分别向巴黎和伦敦投掷了1028和902枚炸弹,严重威胁了英法两国首都的领空安全,更是给英法两国造成了巨大损失,毕竟从天而降的炸弹谁也无法预知。
而相比于飞机轰炸的伤害,德国军方使用的化学武器所造成的后果更是令人惊悚,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方在伊博尔小城周边的战场上投放了十个内装液态氮的毒气罐,这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潘多拉魔盒,化学武器首次正式被运用到了战场之上,英国人随之也对德国发动了血腥的化学武器进行报复,可是德国工业界又发明了光气,芥子气等其他化学武器,这使对方更加的措手不及。
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工业制造能力,在1915年7月,德国军队又推出了另外一款战场“神器”——火焰喷射器,这个新式武器虽然给对手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但产生的心理震慑效果却十分惊人,那恐怖的火舌四处喷溅,沾上非死即伤,把人吓得是魂飞魄散,当时的协约国军队甚至不知其发射距离小和影响时间短的弱点,一时间竟找不着克制之法。
1916年,德国军方决定研制出能够从130km远处开炮的超远程大炮,想要以此来震慑法国巴黎的居民,当战线推进至离巴黎120km处时,德国人的秘密武器——超远程大炮开始发威,在长达44天的时间内,德军共向巴黎发射了303枚炮弹,其中有183枚命中巴黎,虽毁伤效果不大,可却带来了惊人的心理震慑威力。
这种超远程火炮令巴黎牺牲了256人,受伤620人,可却使得近百万人逃出巴黎城,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而在海上,虽然德国海军无法与英国皇家海军相匹敌,但德国人巧妙地采取了大规模使用潜艇的办法来震慑敌人,除此之外,他们还使用装满炸药的遥控船舶,其中甚至有一艘船被引进到法国港口,摧毁了一部分岸上的建筑物。
当然了,面对德国人来势汹汹的“黑武器”,协约国方面自然也不甘落后,英国人借鉴利用了奥匈铁道兵团中尉布尔斯蒂恩的设计方案,推出了坦克这种体型庞大的新式战场“巨兽”武器,这对诸兵种合成战斗和作战艺术带来了深远影响。
到1916年9月,英国军队已经拥有了近50辆重型坦克,而在攻击法国弗廖尔的德国守军时,英军共用上了32辆坦克,虽然当时的材料制造技术并不完善,加之缺乏使用经验,并未取得很大的战果,可这种庞大的战场巨兽还是给德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战斗的不断进行,双方对坦克使用的经验也不断的增加,在法国康布雷市附近爆发的战斗中,英军共投入了324辆坦克参与战斗,并取得了极佳的战役战术效果,在这次的战斗中,共俘虏敌人8000余人,缴获大炮将近100门,物极必反,在之后战斗中,随着大炮和工程器材等反坦克兵器的问世,坦克所造成战斗也突然性大大减少,并开始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总而言之,在一战时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新式武器和技术发明,而工业强国德国则利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基础,顺利而且大规模的保障了对敌方的“技术突然性”优势,而在此前并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够催生出如此之多的新式武器,虽然德国在“黑武器”方面占据优势,却并未真正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并未能够影响一战的结局。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4:08 

美国打越南那么难?为何打伊拉克那么容易?

最近很多人在说一个事情,那就是这个美国当时打越南的时候是真的难,但是后来打伊拉克就简单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为什么美国打越南那么吃力打伊拉克却很容易?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咋一看,的确很奇怪,当初的越南穷得叮当响,和我们“小米加步枪”时代一模一样,愣是和美军在丛林里摸爬滚打15年,赔了5万条人命才狼狈退出越南。
反观伊拉克,靠石油发迹,军队人数一度达到120万,空军有750架战机,其中上百架都是从苏联购进的先进战机,2600辆坦克、4000辆装甲车、3000门火炮,号称中东第一军事强国,结果被美国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打的屁滚尿流,丢盔弃甲。
同样是“欺负人式”的非对称战争,美军为什么遇弱变弱,遇强变强呢?

其实,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是靠山不同
有人将越战的胜利归功于越军的英勇善战,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军被解放军打的满地找牙怎么解释,他们的勇气去哪儿了?
其实越战和伊拉克战争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越南背后有两个“老大哥”,而伊拉克则是单打独斗。
虽然当时中苏关系紧张,但在支持胡志明领导的北越上态度确实高度一致,中方向北越提供了可以装备230个营的武器装备(飞机170架、舰船140艘、坦克500辆、汽车1.6万辆、火炮3.7万门、枪支216万支、子弹、炮弹12.8亿发,越战没用完,和中国打仗时还在用),并派出铁道兵、工程兵、高射炮兵和扫雷、船运志愿军,负责防空、铁路维护、通信设施和沿海扫雷,解放军在北越部署了16个防空师,1968年,先后派出援越部队32万人,最高年份17万人。苏联虽然没有直接派兵,但是派出了大量情报人员和军事专家,提供了大量战斗机、轰炸机,美军其实在和中、苏、越三家在作战,能不吃力吗?
朝鲜战争时,毛泽东警告美国不要越过三八线,美国不服,结果很严重,越战时,毛泽东同样在北纬十七度画了一条线,这次美军学乖了,一次都不敢越过去,所以美军在越南打得畏首畏尾,相当的郁闷。

我们再看伊拉克,中东强人萨达姆一心想当地区霸主,发动两伊战争、科威特战争,四处树敌,让周边国家感到阵阵寒意,美军进攻时,没有一个国家帮他出头,就连萨达姆和两个儿子逃亡时,也没有国家愿意收留他们,最终只能往老家提克里特跑,惶惶如丧家之犬。
2、是环境不同,时代变了
虽然同为热带地区,但是越南是典型的热带雨林国家,森林覆盖率极高,为北越军队提供天然的藏身之地,只要钻进森林,美军就感到无比的头痛,很难逼他们现身,尤其是著名的“胡志明小道”,成为越南的一条“大动脉”,成了一条炸不断的“生命线”,美军最后只能大量抛洒落叶剂,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转入丛林的越军让美军感到无从下手,处处被动挨打。
而伊拉克没有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只有遍地黄沙,天天都是晴空万里,美军的现代化装备和精确制导武器和地面部队无缝衔接,发挥出了最大的优势,伊拉克军队被追的毫无藏身之地,伊军的坦克成了美军阿帕奇直升机的活靶子和活棺材,逼的伊拉克把坦克埋到沙漠里宁肯不用,伊拉克成了美军新式武器的试验场、新的战争理论的试验田。

此外,越战时,美军的战略战术依然是演习的二战战略战术,投入大量地面部队,1966年达到了惊人的42.9万人,依靠强大的兵力和一边倒的火力,期望建立压倒性的优势,但是越军游击队就像泥鳅一样,让强大的美军无从下手。
如果说海湾战争时美军的战略战术还带有二战的影子的话,那么伊拉克战争时美军的装备和战略战术给全世界上了一堂课,将空袭上升到战略高度,仅仅依靠少数地面部队就已经实现完胜,26天就攻陷伊拉克,推翻萨达姆,黑客技术摧毁伊拉克空军指挥系统。
3、是战斗意识相差甚远
美军借二战后的余威对越南实施大兵压境,北越游击队并没有被吓住,反而是越挫越勇用,最终演化为全民皆兵,让美军陷入其中无法拔腿,越军的这些士兵大多是在反抗法国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人,无论是战斗经验还是战斗精神,都是美军不具备的,虽然越南伤亡上百万人,却绝少有成建制投降的军人,反而在与美军的战斗中培养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越战也充分暴露了美军的缺点:缺乏明确而坚定的战斗目标,指挥体系紊乱,驻越美军司令不但要受参联会的指挥,还要受太平洋美军总部指挥,战法不适合越南,美军的后勤人员是战斗人员的8倍。

我们再看伊拉克战争,虽然萨达姆号称有百万大军,但是与伊朗的八年两伊战争,伊拉克损失惨重,死亡30万,伤60万,伊拉克军费开支2000亿美元,欠下巨额外债,结果一无所获,士兵士气低落,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严重,国内隐患重重。
经过这么多年战争的洗礼,结果却是,美军如入无人之境,百万雄师顷刻瓦解,空军没出战,海军没影子,结果发现,伊军15%的将军被金钱收买了,人们期待已久的科威特巷战没有出现,让中国的一些军事家预测失败,大跌眼镜。萨达姆最信任的表弟,负责巴格达防卫,结果选择投降,坐着美国飞机走了,留下巴格达任人宰割。
伊拉克军队看起来十分强大,其实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4:07 

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为何忽略了比利时方向?这背后暗藏了什么玄机?

自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连接世界各地的全球秩序体系便初步建立了起来。英国凭借着先进的工业实力和海上的霸权成为了能够左右全球事务的主导力量,史称“不列颠治世”。不过随着1871年普鲁士对德意志土地的统一,欧洲的均势秩序就被打破了,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迅速崛起,并向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发出越来越强烈的挑战。

到了1914年之前,德国工业产值超过了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并先后在一战和二战中与英国交战。如果说德国是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敌人,那么法国则可以称得上是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盟友。20世纪上半叶,当美国、德国、日本和苏联相继崛起之时,法国与英国一样正处于一个漫长的衰落期。二战期间,法国是整个同盟国阵营中唯一遭受灭国厄运的大国,这不仅勾起了人们对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惨败印象,甚至让其苦心经营的马其诺防线沦为笑柄。
人们关于二战初期法德战局的评论有许多,有人认为法国之所以战败是因为德军装甲部队出其不意的绕过了马其诺防线;也有人认为集中使用坦克是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重要因素,法军对坦克的分散部署弱化了防御硬度;还有人则站在对军队的管理层面进行点评,认为法军士气低迷、政策混乱,因此不堪一击。这些观点所专注的领域各不一样,却不约而同的将最终的落脚点放在了马其诺防线的部署上,认为法国正是实施了这样一个“愚蠢”的计划,才导致开战之后迅速落入下风。
颇为诡异的是,一战中按照“施里芬计划”行动的德军就并未将主力放在法德边境,而是部署在了北部的比利时方向,并且一战以后德军总参谋部的对法作战构想中,依然是以“施里芬计划”为主要蓝本,甚至英法两国军方也都做出过精准判断,认为德军将故伎重演的从比利时方向进发。既然如此,法国为何还要忽略一战时的前车之鉴,在20世纪30年代比利时反复呼吁法军加强边界堡垒工事的情况下,选择视而不见呢?
法国对比利时方向的“选择性失明”,一方面源于比利时政坛多股势力相互掣肘、政策多变的现实环境,另一方面则处于宏观战略层面的考量。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法德两国天然成为欧洲大陆中心的地缘竞争对手。自中世纪后期以来,尤其是英法百年战争之后,法国逐渐从封建领主制度步入君主集权制度,影响力持续上涨。然而鉴于法国海陆两个战略属性的原因,在英法持续对抗的大背景下,法国必须确保中欧的德意志地区保持分裂状态,这样才能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之中。
神圣罗马帝国后期逐渐陷入分崩离析的局面,拿破仑战争时期迫使神罗皇帝取消帝号,德意志地区旋即成为法国、奥地利和沙俄之间的缓冲国。但是自此以后,法国不论是人口、工业增长速度还是军事改革上都远远不如德意志各邦,普法战争法军的惨败即是明证。也正是在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军方开始重拾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的传统,逐步强化了以战略防御为主的要塞工事。
不过,既然普法战争色当战役中,法军能在法比边界被普军打的惨败,法国自然不敢再度与德国单打独斗了。恰在此时,处于对崛起中德国的忌惮和对威廉二世外交政策的恐惧,英、俄等国相继被法国拉入到了一个反德阵营里去了。不过,即便如此,法国也未必能将英国拉入到对德作战中,分担自己的战场压力。更为重要的是,法国在一战爆发初期犯下了一个战略性错误。本来按照德国“施里芬计划”,德军不得不取道比利时,践踏中立国原则,绕道袭击巴黎,但这样做的代价是招致国际上的巨大压力。不过,如若法国在法德边界主动出击,一切都将迎刃而解,但专注筑造要塞几十年的法国又怎么会主动出击呢。
让德国人大跌眼镜的是,一战初期法国确实主动出击了,他们无法遏制自己对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欲望,发起了“第17号计划”直奔法德边界而去。法德边界的德国一方防御工事同样非常密集,尤其是随着机枪等新型武器的运用,导致法军付出了大量无意义伤亡之后才幡然醒悟。所幸的是德国人犯下的错误更大,为了绕开法国的防御工事,他们选择大体按照“施里芬计划”推进战争,攻占了比利时等低地国家。然而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这三个低地国家自西班牙王位继承人战争(波旁王朝与哈布斯堡王朝争夺西班牙所有权)之后,始终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成为英国维护本土安全的欧陆桥头堡。德国的行为无疑将英国推到法国一边。
随着英国参战,尤其是后来美国处于经济、政治利益的考虑对德宣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战败也是必然的了。虽然法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这却是一场惨胜。法国虽然成功拉拢到了足够的国家分担法军在战场上的压力,但工业重心所在的东北地区却遭到了战火的疯狂摧残、伤痕累累。战后法国军政界精英经过了深刻反思之后,认为未来如若法德战火重燃,既需要避免与德国单独对抗、再度建立一个反德联盟,也需要竭尽一切努力的将战场放在国境之外展开,并且要善于发挥防御优势。
既然想确保法国工业区的安全,御敌于国门之外,就必须主动攻击,但同时法军决策层又认为未来战争依然是防御占优,势必形成以防守为核心的作战计划,这两者是相互冲突的。更重要的是,战后英国同样遭受的是一场惨胜,英国民众普遍厌战,纷纷呼吁放弃欧陆责任,重新奉行光荣孤立。另外,由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于苛刻,英国内部认为要警惕法国新拿破仑帝国的声音若隐若现。在此背景之下,想要拉拢英国成为自己的盟友而继续共同对抗德国是谈何容易。不过,随着事务的进展,法国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形成了一个符合以上要求的战略态势。
法国在法德边界部署马其诺防线,却故伎重演的忽略了比利时方向,诱使德军日后重启施里芬计划。一旦德军施行施里芬计划,势必再度出兵低地国家,从而威胁英国。为此,英国不得不保持与法国在比利时方向的密切军事合作。如此一来,法国既将英国重新拖入反德同盟行列,又能够将战争的主战场预定在比利时,兼顾了进攻和防御两个方面的要求。换言之,比利时既是法国对英国的诱饵,又是法国对德国所指定的战场。
马其诺防线的存在,是法国对德国的一次战略挤压,这要求德国在两个方向上必须做出抉择。是选择绕过马其诺防线践踏低地国家从而惹恼英国,还是放弃西线转而向东与苏联对抗。在法国看来,不论德国最终做出何种选择,法国都将立于不败之地。不过在法国的计划之中,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法军南部的马其诺防线与北部比利时方向的结合部,由于地理环境而存在一个兵力防御相对脆弱的缺口,那就是阿登山区。
阿登山区面积逾10,000平方千米的欧洲西北部森林台地,范围包括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一部分,以及法国的默兹河谷地。这里崎岖难行,非常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并且缺乏铁路系统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即便德军穿插了阿登森林,又将遭遇默兹河天险,而法军却在此遭遇整装待命。换言之,法国在战前非常清楚德军装甲车有穿越阿登森林的可能性,并基于此设置了一个陷阱,就等着德军钻入口袋阵中。
在法军看来,德军一旦到达默兹河,势必需要等到火炮、辎重以及步兵作战单位的集结,而后才能发起强渡作战。因此英法方面就将拥有5到6天的时间从巴黎(西)、比利时方向(北)和法德边界马其诺防线(南)三个方向夹击德军,而此时的德军却背靠默兹河,进退维谷,必将全军覆没。
当然,二战西线战事爆发之后,德军的确按照法国人的剧本在走,甚至当法军高层获悉德军真的从阿登山区挺进之时,欣喜若狂。许多军官认为大局已定,德军必然一败涂地。然而随后的局势一落千丈,德军并未按照法国原先设想的那样整顿军队后再渡河,而是装甲部队在工兵(搭建浮桥)和空军(弥补火炮缺失的不足)支援下迅速穿过了法军的多层防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英法联军的分割包围。此后联军在指挥慌乱和后勤不足的情况下,遭到德军从东西两个方向的碾压,虽然敦刻尔克大撤退逃离了不少有生力量,但欧陆却被拱手让给了德国。
综上所述,二战之前法国在法德边界修筑马其 诺防线,却选择性忽视对法比边界的要塞修筑,既是希望将未来战争的战场设定在比利时,又是从战略上引诱英国入局参加对德战线。即便阿登山区是法国整个防线的军事部署中最为脆弱的一环,但凭借一战的经验,依然认为可以作为剿灭德军的陷阱。然而在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的精妙设计下,德军充分发挥了机动性优势,巧妙的突破了联军的层层防御,从而导致法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
正所谓“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法国凭借自身的战争经验,忽视了德军战术、技术层面的进步,从而导致整个防御计划遭到破坏,马其诺防线也因此沦为笑柄。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4:06 

越南战争中美国投入了多少军队?伤亡了多少人?

相比于更早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给予美国人的心里阴影要更加的深刻。二战期间以及二战之后的婴儿们已经都成长成人了,本应是幸运的躲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却撞在了越南战争。那么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动用了多少兵力呢?伤亡了又多少人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975年美国媒体发布了一份统计数据,20年的越南战争让美国一共投入了1410亿美元,有250多万军人轮番上阵并有58220人死亡,303635人受伤,其中2万多人需要终身医疗或完全丧失生活能力。
战争中美国通过多种形式将大量资金注入给了当年的南越,主要包括经济,货物、武器装备以及燃料等生活物资等等的免费援助。
然而,1410亿美元的数额不是最准确的数字,美国还通过日本,泰国或韩国等国向南越进行投资,估计金额可以达到数千亿美元。
有了这么多的战争资金,美国军队就向越南投下了大量的炸弹;甚至美国在越南 - 老挝 - 柬埔寨投掷的炸弹数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国家使用的三倍。
具体来说,美国在战争期间向越南、老挝和柬埔寨投掷下去610万吨炸弹,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与国才投下了210万吨左右的炸弹。
美国还向越南喷洒了总计2000万加仑(7500万升)的除草剂,这些除草剂的数量导致2万平方公里的越南森林被烧毁,还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耕地受影响;为此美国在战后不得不做出赔偿(金额未知)。
此外,美国必须为这场战争的后果投入大量金钱进行善后如为退伍军人提供社会和健康福利以及一些心理补救措施,而这大概需要9000亿美元左右。
因此根据计算越南成为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投入资金最多的一场的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花费了大约4万亿美元。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4:06 

历史上打的最久的内战是哪一次?到现在都没有结束

在人类的历史当中,从古至今,战争就从来没有结束过,不论是什么时候,战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区别战争的规模就是看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大小。即便是现在,非洲还有很多依然是在交战当中。叙利亚内战还在持续,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亚等国,恐怖主义形势严峻,冲突流血事件时有发生,随时都有人在袭击或者冲突中丧生。这就是影响力不大,却一直在持续的战争。

但我们今天要提及到的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从二战结束后一直持续到今天,国家尚未统一,各种帮派林立,武装割据占据某一方发展,政府无能为力统一全国,而冲突却是有发生。
这个国家就是我们的西南邻国“缅甸”,缅甸虽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到了1824年,英国对缅甸发动了殖民战争,到1885年英国先后发动了3次侵缅战争并占领了缅甸,并于1886年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缅甸被殖民直到1948年1月4日才离英联邦宣布独立,成立缅甸联邦。缅甸虽然实现了独立,却面临着无数的问题。即使到了今天,缅甸依旧没有实现统一政党,统一全国。这才是为何缅甸采用联邦共和国体制的原因。
截至目前,缅甸依旧有10万余人的反政府武装组织。其中包括佤邦联合军,克钦独立军,德昂民族解放军,克伦民族解放军,掸邦东部民族民主联盟军,北掸邦军,南掸邦军,孟民族解放军,果敢同盟军,克耶解放军等等。
这些地方武装组织多数活跃在缅甸的北部边区,控制着大片领土,同时还拥有属于自己的兵工厂。这些地方武装组织的存在,同政府之间难免会存在纠纷,缅甸政府也渴望统一全国。
在此背景下,使得缅甸政府和地方武装组织时常发生军事冲突。然而,缅甸政府的国防实力也有限,要想统一全国,打败10万人的反政府武装似乎不可能。最终导致缅甸国内的政府和地方武装武装经常发生冲突,并持续至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缅甸政府和地方武装武装虽然实现了停火,走向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但就现状来看,缅甸国内早晚还要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军事冲突意味着国民穷酸潦倒,在缅甸独立后的这几十年时间里,过去因为战争和冲突,使得平民百姓过着流离失所和刀耕火种的生活,吃饭都成问题。
直到今天,缅甸实现停火后,同时在得到外界支持的背景下,生活都成问题的局面才有所改变。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4:05 

大佐仅仅只能统兵3000,为何还那么多日本人争着当呢?

反应抗战时期的电视剧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了,在日本军队中“大佐”这个军衔的军官相信是经常听见的,也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角色,而且几乎每次出现的时候都是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通常情况下是骑着高头大马,身边一群士兵拥护着,看起来很是威风。但是我们知道,大佐并不是日本军中最高的官职。

在二战期间,日本的军衔以此分布为:最高的是大将也就是总军司令、然后是方面军司令中将、方面军司令、军司令、师团长少将、然后才是大佐。
后边的则是联队长、师团参谋长中佐、大队长少佐、大队长大尉、中队长中尉、中队长少尉、小队长准尉、小队副曹长、分队长军曹、分队长伍长、分队副。
大佐的排名在大将还有中将以及少将之后,在大佐下面还分布的许多的职位。可以看出来大佐应该是一个不小的官职,但也不是最大。可是为何很多日本人宁愿争着当大佐也不做少将呢?
这个就要从“大佐”这个职位的称呼说起了,我们知道,日本的许多文化都是从中国的引用过去的。 公元603年,日本天皇第一次派遣了使者来到了中国,当时的中国正值唐朝时期。日本人来到中国后将一系列的先进文化带回了日本。
出了文化和科学技术之外,还有一些官僚管理制度等。他们按照唐朝的制度来分封百官,其中便出现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官职“佐”,即辅佐的一个官职。在唐朝一般为副官所用,日本便沿用了这个称谓。
在二战期间,大佐这个官职可以担任的职务十分的丰富,有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等等。首先在统兵上,日本大佐通常统帅的是一个连联队,日本的步兵联队人数大概在3000人左右。
这3000人的联队全由大佐所率领,即可以单独的攻城掠地,又能够配合其他的联队进行大会战,可谓是游刃有余。所以日军大佐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军职,需要具备极为优秀的军事素养才能担任。
而且同样是大佐,担任不同的官职,实权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师团参谋长这个官职,便是在师团长 也就是中将身边工作的,虽然职位是大佐但是实际权利却要比少将还要更大,就算不是师团参谋长,少将也管不了大佐。因为日军的联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级作战单位,而这些联队便都由大佐来管辖的。
中国战场上那些有名的战斗,大都是以联队为单位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要对付的敌人,其实主要就两支,一支是濑谷支队,一支是坂本支队,而这两个支队的支队长,恰恰也都是大佐级别的。再比如说九一八事变,实际上便是关东军高级参谋版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策划的,而他们都是大佐的官衔。可以说大佐在日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日本人都争着当大佐也不愿当少将的原因。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4:04 

为何天宁岛的日军不投降?天宁岛战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太平洋上发动过很多次对日本守军的躲到战役,数量之多估计连美国人自己都数不清了。不过有这么一座岛屿,美军在歼灭了岛上的日军主力之后仍然是有很多残余的日军部队在继续战斗。即便是美军已经修建好了针对日本本土的机场,但是这些日军残余还是在继续打着丛林游击战。这起战斗持续了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让美国人头疼不已,这就是著名的"天宁岛战役"。

美国海军陆战队涉水登陆天宁岛
天宁岛位于塞班岛南部约6千米,属于马里亚纳群岛,全岛面积101.1平方千米,可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岛。美军在塞班岛战役中与日军激战三个星期,最后于1944年7月9日彻底拿下塞班岛,随即美军马不停蹄进攻天宁岛。
但天宁岛上日军的防卫森严,日军绪方敬志大佐和海军航空队司令角田觉治率领8千名士兵,奉命固守该岛,一步也不后退。
天宁岛在太平洋上所处的位置,距离日本首都东京的直线距离是2368千米
但天宁岛全岛地势并不崎岖,和冲绳不一样,天宁岛除了海拔稍高的岛南,北部几乎是一马平川,极其有利于美军海战陆战队展开登陆作战,所以在1944年7月24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2师和第4师采用"声东击西"战术突袭天宁岛。美军先在北方的塞班岛不断炮击该岛西南部,日军随即中计并分兵增援岛西,阻止佯攻的海军陆战队第2师超过100艘两栖登陆艇登陆。趁此时机日军被从北部突袭登陆的美军主力打得措手不及,配合西北方同时登陆的第4师,美军占住滩涂阵地并不断向岛上填兵。
日军采取与塞班岛同样的顽强守岛战术,白天避战休息,晚上夜战突击美军。7月24日深夜2500名日军发动夜战突击美军,但是美军不停对空发射照明弹,导致日军失去夜战优势而败退,美军还击毁4辆日军坦克,2位日军军官因此阵亡。随着7月31日美军攻克岛上淡水补给设施,日军的覆灭已经成为定局,日军司令绪方敬志大佐在8月2日最后一通电话中向总部通报"已经弹尽粮绝"后,率众决死。
8月3日黎明,岛上已经没有日军的枪炮声响,美军宣布实际占领天宁岛。
当时以为就此结束的美军绝对没想到,一切才刚刚开始,正在美军大举建造天宁岛并将其打造成对日本本土轰炸的机场时,陆陆续续的偷袭导致数名美军士兵死亡,这个时候美国人才发现岛上仍然有日军余孽残留,并没有放弃抵抗乖乖投降。事实上如今的天宁岛仍有数百名日军士兵躲藏在丛林里,由日军上尉山田锦一带领部队继续作战,从1944年8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末,他们从未放弃狙杀美军士兵的行动,甚至在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仍然如此。
悲剧的是,由于收音机损坏,山田锦一根本不知道当时的战时情况如何,甚至在天皇下诏投降时,仍然认为能够等到援军的到来并反攻,但显然这不会发生。得知岛上仍有日军的美军,就从天宁岛上刚刚建好的机场起飞轰炸机,向南部丛林投掷凝固汽油弹,通过燃烧树木的方式来直接清除日军,但效果并不好。
山田锦一盼望着从日本本土能够派来援军,但殊不知最讽刺的是,正是从该岛起飞的数架轰炸机将日本彻底击溃——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和长崎的B-29轰炸机,就是从天宁岛机场起飞的,所以岛上残留的日军可能目睹过轰炸本土的载有原子弹的B-29从自己头顶飞过,而对此丝毫不知情。
图为B-29"超级空中堡垒"重型战略轰炸机,正是这款轰炸机从天宁岛起飞并在日本本土投下了原子弹
1945年8月末,日军开始陆续投降,但天宁岛本岛上幸存的一个日本兵藤田峻治仍持续向美军作战,最后向美军投降时已经是战争结束8年后的1953年。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4:04 

智利的伊基克市市如何诞生的?与中国的太平军有着什么关系?

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灭亡之后,其实还有大批大批的余党就这么消失匿迹了。那么这些人都去了哪里呢?而这些余党其中的一部分就随着欧洲船只当做华工去了南美洲。这批余党去了南美洲之后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在南美洲这块大路上横扫多国联军,而且还打出了一个中国城。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
1864年8月,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然而,首领或者被抓或者被擒,残兵去哪了?一些人为了活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当猪崽被卖到国外当“契约矿工”,太平军余部约三万人选择了这条唯一的生路。一万多太平军余部连同他们的亲属被运到南美秘鲁的伊基克,从事挖鸟粪和硝石矿工的营生,他们多次想反抗但四周都是荷枪实弹的洋人,想要回中国去,又怕被杀头,所以也只能默默忍受,因此病死和自杀的人很多。
1866年,智利和秘鲁、玻利维亚发生了硝石战争,这一万太平军余部终于看到了希望,推举湖南人翁德容和广东人陈永碌为领袖,以太平军原有的编制进行了整编,西拉皮佐少将任命翁德容为少校,陈永碌为上尉,将太平军武装编成智利第6边境纵队 “褐衣军”,命令他们协同智利军在秘鲁塔拉帕卡省的作战,配合伊洛和帕科查港登陆,占领莫克瓜,并和智利军一道攻取伊基克市。
1868年太平军按智利军队的要求展开军事行动。他们没有按照智利军事顾问的要求按西方编制进行改编,而是采用太平军的方式建立了两个军,并设立师帅、旅帅、两司马等太平军官职。
500名太平军打扮成当地的印第安人混入波内达要塞,一举俘获了300名秘鲁军人和要塞司令,接着他们又与闻讯赶来的玻利维亚军队展开激战,约1000名印第安雇佣兵投降,太平军此役缴获甚多,这就是著名的波内达要塞伏击战。1869年为配合智利帕科查港登陆,太平军在陈永碌的指挥下在莫克瓜再次同秘鲁-玻利维亚联军展开激战。
由于太平军的军事行动给秘玻联军以很大的牵制,根本无暇应对帕科查港的战事,以致智利军顺利登陆,伤亡轻微。第二次莫克瓜战役,太平军终于同智利军并肩作战了,西拉皮佐少将(时为中将)会见了陈永碌,授予陈永碌上校军衔,并参观了他的军队,经其授意陈永碌将三角旗上的太平二字改成了智利国徽。
莫克瓜战役中太平军不畏牺牲奋勇杀敌,将秘玻联军打得很惨。
当日指挥秘玻联军的司令官几乎发疯,战场上到处是被太平军砍杀的秘玻联军,太平军也有400人伤亡,他们夺取了4门大炮和15面军旗、大量的辎重和200余匹战马。西拉皮佐授予陈永碌智利国会勋章,并给予阵亡太平军家属抚恤金。接着太平军又在塔克纳和阿里卡两次战役中配合智利军队彻底打败了玻秘联军,至此,智利军队已占领了玻秘两国太平洋沿岸全部硝石产地,玻利维亚失去了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并实际上退出了战争。
战争结束以后,智利政府决定将伊基克赠给太平军余部,成立一个自治镇,但条件是继续帮助智利攻打秘鲁,但太平军不愿意继续为异国当炮灰,他们没有接受,甘愿融入当地社会。
据说今天的伊基克当地人口中有1/4的人有华人血统,那里的饮食文化也深受中国影响,当地语言中餐馆叫“其发”(广东话吃饭),混沌被称为“完蛋”(浙江话混沌)。
1881年1月17日,智利军队攻占秘鲁首都利马。1883年10月20日,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部安孔城签订条约,结束了太平洋战争。根据安孔条约,秘鲁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并将塔克纳和阿里卡两地区交给智利管辖10年。玻利维亚则先后于1884年和 1904年与智利签订瓦尔帕莱索协定和 “和平友好条约”。
150多年过去了,伊基克已发展成为南太平洋之滨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成为南美洲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经这运入南美的货物,近4成来自中国,并且在2008年与太平天国发源地我国的广西南宁缔结为友好城市,生活在这里的太平军遗民终于再度与祖国联系在了一起。但许多人并不知道,伊基克这座城市与中国太平军之间的牵连,历史有时超出人的规划和设想,充满了戏剧性。

清歌 发布于  2022-1-21 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