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之后宋军为什么不反抗或者南渡?

说到崖山之战其实真场战役也真的是非常的悲壮啊,虽然宋朝没打赢但是其实也应该是要选择逃跑的,但是都选择了殉国了,他们没有反抗没有选择南渡,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01
话说天下大势,此消彼长。
一方面,宋室赵家偏安于长江以南,继续醉生梦死的繁华生活。
另一方面,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征战各地,铁骑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欧洲战场被草原骑兵们变成人间地狱,而在东边,忽必烈也是步步紧逼。
抗完金,挡过辽,积贫积弱的南宋却再也招架不住蒙古铁骑。
池州赵卯发,饶州唐震、江万里相继殉国。
太皇太后谢氏遂下哀痛之诏,号召天下勤王,张世杰、文天祥、李芾率兵入援。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
老窝已被端了,但汉人,没有投降蒙元的理由。
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
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
宋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病逝,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年号祥兴。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对南宋残军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从南京到杭州,再到温州、福州、泉州,老赵家的幼苗是南迁南迁再南迁,直到背后只剩一片汪洋大海。
退无可退,唯有一战。
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迎来了最后一战——崖山海战。
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
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
背水一战的情景,甚是悲壮。
时任少傅、枢密副使的民族英雄张世杰统领军队作战。可惜他空有项羽韩信的勇气,却没有那个运势,终究没能破釜沉舟。
面对巨大压力,张世杰昼夜苦思破敌之策。
有幕僚向张世杰建议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
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大有壮士断腕的气概。
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元军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
宋军吃干粮十余日,饮海水之士兵都上吐下泻,失去战力。
二月初六早晨,崖门海域风雨交加,元军发动了总攻,宋军血战至黄昏,最终战败。
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张世杰掩护杨太后突出重围。
左丞相陆秀夫见突围无望,走投无路,背着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了海,妻子儿女也一起跳了下去。
大宋后宫及群臣也纷纷投海殉国,一时间“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惨状不忍直视。
杨太后闻赵昺死,也跳海死了。张世杰葬其于海滨,几天后也投海殉国。
四十八年与蒙的抗衡就此完结,南宋彻底灭亡。
02
崖山海战,是空前惨烈的一场战役,说其惨烈,更多的是体现在战役胜负已定之后。
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悲壮节烈流传千古。
后人再看这一段历史时,无不群情激昂, 为这群可歌可泣的忠臣义士所感动。
但咩咩觉得,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尽忠报国的精神虽然可贵,但放到今天来看并不可取。
主要有以下两点供大家讨论:
一、为何不渡船去南洋或台湾,再另寻打算?
二、被元军俘虏,就是死路一条吗?陆秀夫凭什么决定一个8岁孩子的命运?
对于第一点,周总理也有同感,他曾经说过,南宋流亡政权不应该在崖山做殊死搏斗,而应该带兵到海南岛去,带兵到台湾去,在那里继续保留汉人政权。
张世杰也确实尝试过这样做,但这条路很难。
突围后的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
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赵昺的死讯在后直接赴海自杀。
张世杰手中再无可用的本钱,回天乏术,他宁愿葬江鱼之腹,也不为胡虏之臣......
无法面对亡国之辱的张世杰不久后在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投海自尽。
03
再说第二条,为什么说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不可取呢?
刚满八岁的小孩子,他懂得什么?
作为大臣的陆秀夫不该剥夺幼帝活着的权利。
有人可能会说,被元军俘虏也是死了一条,还不如自杀来得痛快,至少不会被侮辱。
但事实是,即使是皇室后裔,被俘也不一定是死路一条。
比如赵昺的哥哥赵显,他就是个传奇的例子。
1274年,宋度宗驾崩,四岁的赵显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称为宋恭帝。
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奸臣贾似道手中。
两年后,元军兵临城下,孤儿寡母投了降。
宋室江山是太祖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
后人写诗讥讽道:
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真是一种可笑的轮回。
小皇帝赵显被抱在母亲怀里投了降,但忽必烈却没有处死他们,反而封他为瀛国公,好吃好喝招待着,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南宋末诗人汪元量《水云集》湖州歌八十一有云:“僧道恩荣已受封,上庠儒者亦恩隆。福王又拜平原郡,幼主新封瀛国公。”
到了1289年,忽必烈觉得不放心,突然赏给19岁的赵显许多钱财,叫他去西藏当和尚。
作为赵家人,文才是有传统的,他在西藏居然混得如鱼得水,学会了藏文,翻译了不少佛教经文,为佛教界做出了许多贡献,成了一代得道高僧!
他的名字也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
关于赵显得结局有两种说法:
据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记载:“是年(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这句话明确了赵显在五十四岁亡故,应是病亡,而不是横死,并且死后享受到了厚葬的待遇。
而明初人们出于反元的心理,多将“是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解释为“灜国公合尊被赐死于河西”。
认为瀛国公是因为写诗怀念故国,遭到了文字狱祸,被元英宗赐死。
不管是否遭遇文字狱,赵显都活到了五十四岁,并取得了很大成绩,是中国历史上游历最远的一位汉人皇帝。
他一生游历四方,也算寿终正寝了。
相比之下他同父异母的小老弟就没这么好运了,居然被迫跳海喂了鱼,生命永远停留在了八岁那一年。
兴许陆秀夫那任性的一跳,断送了未来一位得道高僧的命运呢?
04
当然,这些都是笑谈,历史不能重来。
张世杰、陆秀夫不能算愚忠,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在流浪的小朝廷中起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
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也被后世并称为“宋末三杰”。
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能不让人叹服。
南宋灭亡的这最后一战,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意义重大。
海上浮尸推积如山的悲壮画面象征了中华民族文化大裂层,所以有崖山之后无中华一说。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表面上积贫积弱的宋朝其实是中国古代史上经济最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是我们古代文明的一个巅峰。
随着陆秀夫那一跳,宣告着汉人江山的沦陷,也宣告着中华民族由繁荣兴盛转向衰落,逐渐落后于西方文明。
一直到清末国门被打开才渐渐苏醒。
历史就是这样,成王败寇,不讲一丝情面。
崖山一战南宋虽然败了,但我们败得有气节,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华夏之魂。
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他们舍身取义的精神也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43 

几万清军是怎么打败拥兵百万的阿古柏的?

说到阿古柏其实有的人也是知道他的,话说他真的是有点厉害啊,手下几乎有百万军队,他被誉为是“中亚屠夫”,在当时也是非常可怕的军阀了,但是在清军几万人马的情况下,阿古柏最后却还是败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几万清军为何能大败拥兵百万的阿古柏?首先桃花石杂谈得纠正题目里的错误,因为阿古柏是不可能拥兵百万的,他的总兵力其实是跟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差不多的。但至于军队数量差不多,为何清军还能速胜,这恐怕就跟当时双方的装备等级、士兵素质和民心向背有关系了。
阿古柏的实力
在说清军为何能获胜之前,还是应该先介绍一下阿古柏霸占新疆的背景。首先导致阿古柏入侵新疆的是在公元1864年前后新疆多地发生的民变。当时受太平天国和陕甘回变的影响,新疆各地的豪强也趁机起事,建立了几个割据政权。其中回部首领马木提艾来木先占领了喀什,但却被柯尔克孜族首领司迪克联络回族的首领金相印赶走,而马木提艾来木不甘心失败,想到了找外援这招。
当时在新疆的西边是乌兹别克人建立的浩罕汗国,而浩罕汗国境内则收留了清朝中前期在新疆发动叛乱被平定之后逃亡的和卓家族后裔。于是马木提艾来木去向浩罕汗国求援,希望他们帮自己打司迪克。而司迪克更狠,直接联系了和卓家族的后裔布素鲁克,请他去新疆对抗马木提艾来木,而浩罕汗国也想趁乱捞一笔,于是就派该国的大将阿古柏护送布素鲁克去新疆。
(阿古柏)
结果阿古柏和布素鲁克一到喀什,就先把请自己来的司迪克打跑了,然后就建立了伪政权。开始阿古柏还名义上尊奉布素鲁克。但这个布素鲁克似乎只会荒淫享乐,所以仅仅两年之后,就被阿古柏软禁,之后就不知所踪了。而阿古柏则干脆也脱离了浩罕汗国,自行在新疆建立了自己的伪政权“洪福汗国”。之后阿古柏陆续击败了周边的割据政权,收编了陕甘回乱白彦虎的残部,然后在公元1875年浩罕汗国被沙俄灭亡前后,又收编了大量从浩罕汗国逃亡到新疆的人,所以也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
而且阿古柏建立伪政权之后,被当时正在中亚地区进行世纪“大博弈”的英俄两国看中。这两个国家曾经分别派使节拉拢阿古柏。比如沙俄曾经在公元1873年派商队给阿古柏运送军火,阿古柏则在公元1875年派他的侄子去彼得堡面见沙皇道谢。而英国则曾也在公元1873年派使团到喀什面见阿古柏,并给阿古柏带去了维多利亚女王的亲笔信和各种礼物,还派人给阿古柏援建了兵工厂,并在公元1875年给阿古柏援助了2.2万支枪。另外当时已经日薄西山的奥斯曼帝国也来蹚浑水,也卖给了阿古柏一万多条枪。
(阿古柏回军在进行抬枪训练)
不过阿古柏虽然实力挺强,还得到了几个帝国主义的支持,但有100万军队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因为当时新疆的总人口,注意是总人口,也就是包括男女老幼的所有人口也只有100多万。这方面也是有切实证据的。公元1887年,也就是清军平定阿古柏之后差不多10年,清朝官方的人口统计显示新疆地区当时共有:
……男女大小一百八十三万八千五百八十三丁口。
也就是说当时总共有183万人,这可是男女老幼都算上的,也许不够完整,但人口规模是可以看出来的。所以阿古柏的军队满打满算也不会比十万多,这是当时整个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事实上有很多资料显示,阿古柏的军队只有5万多人。
清军的实力
而左宗棠率领的清军有多少人呢?有8万多人,实际参与战斗的大概有两万多人。光看数字可能还没有阿古柏的人多,但当时左宗棠率领的是之前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的湘军主力。同时在出征之前左宗棠也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用一年时间筹措军饷,屯积粮草,同时还精简了军队。另外他还利用自己的威望以及和光绪和慈禧的个人关系,让朝廷同意紧急从国库拨款500万两白银,并同意他自已借外债500万两,使他在出征之前就把所需军费筹集齐了。
(公元1875年在哈密作战的清军士兵合影)
另外左宗棠为出征还专门在甘肃兰州设立了“甘肃制造局”,专门为西征军制造武器装备。一方面仿制当时比较先进的装备,另一方面还从美国购入了相当数量当时最为先进的后膛火炮。可以说在装备方面是远远超过阿古柏的军队的。在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曾经请一名德国教官到新疆哈密观看西征军的操练,结果这位名叫福克的技师看完之后竟然说:
清军若与俄国交战于伊犁,必获全胜。
(阿古柏军队的训练场景)
当然这话也有一些吹棒的成分,但也足以说明当时出征清军的装备水平和训练水平是完全压过阿古柏伪军的。所以在战前,很多西方的观察家都认为清军将完胜。而且阿古柏的伪政权在占领新疆之后,实行伊斯兰教法,并对农民征收重税,并且为了获得俄罗斯、奥斯曼和英国的承认,签订了很多卖国条约,因此他的统治在新疆也非常不得民心。
(清军收复新疆进军过程)
在左宗棠大军到达新疆之后,在乌鲁木齐以北的古牧地和阿古柏军展开激战,清军用新式火炮很快就在城墙上打开缺口,攻入城内占领了古牧地,并乘胜收复了乌鲁木齐和整个北疆。之后不久阿古柏神秘死亡,他的儿子胡里和白彦虎不久之后也相继逃到境外,“洪福汗国”伪政权迅速瓦解,新疆重回祖国怀抱。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42 

于禁四万大军投降关羽,为什么一直不用啊?

说到于禁其实大家应该知道他的厉害的,在曹魏这边算是顶级级别的武将了,但是他还是败了,败给了关羽,话说当时水淹了于禁七军啊,最后于禁也没办法只能投降了,话说麾下还有四万士兵,但是关羽直到襄樊之战时也没有选择用这四万士兵,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啊?不相信于禁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于禁乃曹操手下大将,公元219年,关羽攻樊城,于禁与庞德一起救援曹仁,此时大雨连绵,汉水暴涨,七军都被大水淹没。于禁和众将登高坡望水,没有可以回避的地方,关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于禁随即投降,被关押在荆州江陵。
孙权破荆州杀关羽后将于禁从荆州获释到了吴国。公元221年,孙权遣还于禁回魏。曹丕表面上任命他为安远将军。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羞愧得病死去,同年去世,谥曰厉侯。
《三国演义》总结他“三十年来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知人未向心中识,画虎今从骨里描。”
其实于禁的被俘军队是有战斗力的。关羽将其俘虏后被逼投降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于禁投降是为了保全几万兵士性命而降,不可能因为自己为了保全个人性命而降。关羽也是知道其心事,这些军队即便用于同曹军作战的战场也还会临阵脱逃甚至倒戈,所以既不能用于战场,又不能用于镇守后方。
第二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么关公为何不斩杀于禁?笔者认为是关羽的仁义。关羽曾经降曹而于于禁算是故交不忍杀之只是关押于江陵。
第三是关羽根本未将于禁的这支败军放在眼里。当时关羽大败魏军,据说曹操吓得要迁都避其锋芒,心高气傲的关羽更不会利用这些个俘虏了。亦或是关羽直接就瞧不起于禁。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41 

水淹七军中的七军是指哪七军?于禁表示相当于7个独立团啊!

说到水淹七军其实还真的是让曹魏损失非常大非常大的一场战役了,但是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毕竟战场就是战场,谁都有输赢的时候,谁都有最惨的时候,但是我们今天要分析的时候这水淹七军中的七军的故事了,话说这七军到底是指的哪七军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水淹七军中的“七军”,是指七支人马,并非每一军都有编号或者名号。
中国古代的军,有时候指的就是军队,有时候则是指一种编制。如按照周朝的军事制度,一军五个师,一师五个旅,每个旅500人,这样一个军就是12500。周天子编有6军,就是75000人,在先秦是一支庞大的队伍。
三国时候,曹操方面也有“军”的编制。一支军队一般由专门的一位将领统帅。不过,具体的规模并无一定。也有时候,一军指代一路兵马。
在史书上,多次记载了以“军”为单位的调遣。例如:
(贾逵传)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曹休从皖,司马宣王从江陵。
这里,贾逵督率了满宠等4军。
(董卓传)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
这里,董卓等6支人马到陇西,只有董卓全军退回。
(王昶传)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
王昶派了五支队伍从大道行进。
(孙权传)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
孙权派吕范等督率五支兵马。
(王基传)基督城东城南二十六军
这里,司马昭讨伐诸葛诞,包围寿春,其中城东和城南两面的26支人马由王基督率。
(夏侯惇传)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
这里,夏侯惇负责督率东南的26支人马。
所以,七军,就是7支人马。其中于禁是其中的最高指挥官,庞德可能是次高的指挥官。
在《三国演义》中,也有对此描述:
遂加于禁为征南将 军,加宠德为征西都先锋,大起七军,前往樊城。这七军,皆北方强壮之士。……董衡曰:“今将军提七枝重兵,去解樊 城之厄,期在必胜,乃用庞德为先锋,岂不误事?”
可见,七军就是七支人马,至于每一军的番号或者将领,史书并没有记载下来。有人说七军是某七个著名将领的队伍,后来让于禁一人统领,这是不正确的。七军就是七路人马,此七军,彼七军,都是七军,并不是说曹操手下只有一个“七军”。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40 

如何评价吴国将领朱桓击败曹仁这一战?

其实在三国时期很多网友应该知道的,感觉这个魏国和蜀国算是主角了,因为总感觉他们一直在打啊打的,但是其实吴国也真的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了,所以并不能小瞧了吴国,最近有关于说吴国的将领朱桓击败曹仁这个事情的,那么这一站我们要怎么去理解呢?下面就着这个事情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朱桓于濡须口破曹仁一战是以少胜多的击溃战,史料记载曹仁有数万人,个人估计是在四到五万之间,朱桓的兵力大约只有万余。朱桓处于劣势兵力下进行反击,虽让曹仁军损失不大,但前军败势已成,已没法再打。
魏国东部方面军已大部分被派到曹休麾下,当时的名将张辽、臧霸都在曹休手下,徐晃、张郃、满宠分到了曹真手下,单单是曹休手下的臧霸就有一万多的水军。曹仁手下虽缺乏名将,但他是当时魏国官职最高将领,总兵力自当高于曹休。曹丕还得派智谋不亚于程昱、郭嘉的蒋济辅佐曹仁。
吴军布局方面,东部方面军的主将是吕范,当时的名将全琮、徐盛、贺齐都在吕范手下,朱桓手里是一员虎将都没有。朱桓是濡须都督周泰的继任者,他那个位置战略性强,位置易于防守,故兵力都集中到吕范那边去了。
曹仁其人历来统领一军是恪守其分,沉着稳重。然调兵遣将需得懂虚实之道,曹仁派蒋济进攻中洲,以此分散朱桓兵力,可能是想学习曹操老哥的技巧,完全不听从蒋济的劝说。曹仁异地作战,对地形不熟悉,不理解当地水道与吴水军的移动能力,朱桓一旦察觉曹仁的行动就马上进行变化,把派出的援军召唤,反主动进攻曹仁的前锋部队,致使其溃败,斩杀敌将常雕,生擒王双,击败曹仁之子曹泰。
结论就是朱桓用兵之才在曹仁之上,曹仁一生中征战,往往都是独领一军稳妥,一旦指挥多军团作战就显出能力不足,他败于周瑜、关羽之手都莫不如此,败于朱桓也不例外。
说一下曹丕三路伐吴各位将领战绩如下:
1.朱然:以五千兵力驻守江陵,承受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满宠等名将围攻一年之久,最终令敌人久攻不下而退兵。
2.朱桓:以劣势兵力击退曹仁数万步骑。
3.潘璋:与诸葛瑾在江陵外围增援朱然,被数次击退,察觉魏军用浮船为桥,打算效法周瑜火攻破敌,当火计准备好前。曹丕的谋士董昭发觉不妥,令夏侯尚退兵。
4.全琮:随吕范与曹休交战,遇到大风,水军大乱。全琮和徐盛修正残军与魏军作战,击杀魏将尹礼(泰山四寇之一)
5.徐盛:随吕范与曹休交战,遇到大风,水军大乱。徐盛聚集残兵,以少量兵力抵御曹休追击,迫其罢兵。
6.贺齐:随吕范与曹休交战,遇到大风,水军大乱。唯独贺齐的水军没有混乱,吴军依靠贺齐部队为倚靠,稳住阵势。
7.韩当:曹真攻打江陵时,韩当率军保守东南方。
诸葛瑾、吕范尽是败绩就不必提了,这些人的战绩中朱然第一,朱桓第二。
朱桓凭借这一战获得孙权进一步重用,与陆逊、朱然、全琮一同成为吴国后期最为倚重的将领。孙权开国时吴将里潘璋、贺齐、吕岱三位老将地位还不如朱桓。陈寿写《三国志》是把朱桓分到朱然、吕范同传,不在十二虎将之列也不在全琮、贺齐传记里。朱然、朱桓、吕范这一传是记载吴国地位次于周瑜、吕蒙、鲁肃的都督,其中朱然、朱桓的战绩也优于程普、韩当、甘宁那些老将。
石亭之战中,朱桓的计策还比陆逊想的更出色,朱桓本献计在夹石道事先派伏兵拦截曹休,这计策被陆逊否定了,但后来还是按照朱桓的思路在夹石道阻击曹休的败军。若不是朱桓有性格狭隘护短的缺陷,他的成就也许会高于朱然。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39 

二战英国在欧洲大陆起到了多大作用?没有英国欧洲早就沦陷了

很多人都觉得在二战时期,英国处于一个比较“酱油”的位置,打又打不赢德国,也只能硬撑着。但实际上加入欧洲大陆上没有英国采取顽强的抵抗,可能整个欧洲就要彻底沦陷了。法国是打都没打就直接投降,在欧洲能限制德国的最后一块堡垒就是英国,如果英国没能拖到美国加入到二战当中,可能当时世界的格局都会发生变化。对于英国来讲,这是他们作为日不落帝国的尊严,所以才会同德国进行最后的死拼。

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不过在二战中,英国表现的并不突出,似乎谁都打不过,搞的和打酱油一样。那么英国真的是打酱油的角色?答案自然不是。用鸠摩智大师的一句话来讲:没有我鸠摩智算什么武林大会。同样,没有我英国,也算不上世界大战。
首先,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新西兰、南非等国家都是他的属地。试想,如果没有英国这个人口和土地占世界四分之一的国家参加二战,还能称为世界大战吗?实际上,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为首的新兴工业强国挑战英国为首的老牌殖民强国,试图夺取英国的殖民霸权的争霸战争。可以说,英国绝对是世界大战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其次,英国是世界老牌霸主,虽然二战时已经衰落,但仍然非常具有实力。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仍然是世界一流的工业国,工业、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实力和底蕴都非常雄厚。二战中,小小的英国本土竟然生产了10万余门火炮和12.6万架飞机,其实力可见一斑。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在二战后一跃崛起为世界第四工业强国,印度、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成了地区霸主,英国的实力可想而知,大英帝国可不是吹出来的,是和美苏平起平坐的一流大国。
最后,英国在二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战中,英国动员了1300多万军队,参加了地中海海战、大西洋海战、法国战役、诺曼底登陆、马来战役、北非战役等各大战役,是盟军在欧洲西线、北非、大西洋、东南亚以及南太平洋等地的重要作战力量。如果没有英国围堵德国和意大利,如果没有英国牵制东南亚的日军,如果没有英国援助苏联和中国,可以想象二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二战初期,英国以一国之力把德国和意大利封锁在欧洲大陆,当时除了英国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个实力。当然,正是因为英国和德意日死磕,导致国力大损,耗光了家底,最终使得大英帝国土崩瓦解。实际上,如果没有二战,美国未必能够那么轻松的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39 

德国闪电战袭击波兰后,欧洲各国民众有何反应?

二战欧洲战场的导火索就是从德国闪电战袭击波兰开始,这也等同于宣告德国对欧洲的侵略正式开始,那在当时其他欧洲国家的民众又是什么反应呢?他们也只能从广播里听到战争爆发的消息,从而漏出惊恐的表情,因为只要欧洲爆发战争基本上席卷的范围会非常广,整个欧洲大陆可能都避免不了。其中英国作为最有实力抵抗德国入侵的国家,也只能向德国宣战,也正是因为英国顽强的抵抗,才没使欧洲太早沦陷。

1939年9月1日伴随着“疯子”希特勒的一声令下,纳粹德国百万大军自德国本土、东普鲁士出发扑向了邻国波兰,试图用锋利的“獠牙”颠覆整个波兰。
对于纳粹德国的进攻,波兰政府也并非没有任何准备。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1939年初波兰政府数次派遣使节向时任世界秩序的奠定者英国“求助”。
面对波兰人的“求助”,出于维护自身世界“老大哥”权威的需要,英国在1939年3月31日向波兰保证自己将全力维护波兰安全,并于8月25日正式跟波兰签订“英波互助协定”,强调英国、波兰是盟友,任何人进攻波兰就是跟英国为敌。
但纳粹德国并未理会英国的“警告”,在协议签订一周之后毅然进攻了波兰。面对德国人的“胆大妄为”,英国在9月3日正式高调向德国宣战,明确表示希特勒贪得无厌的行为让人忍无可忍。
战争意味着“死人”,距离1918年第一世界大战结束才20年不到,绝大数英国人心中战争伤疤还未好透彻,所以当听到政府马上又要打响战争时,普通的英国市民陷入了迷茫之中,他们“漫无目的”的奔跑着。
宣战后奔跑的英国人
而就在英国民众彷徨不知所措之时,英国各地又不合时宜的响起了防空警报,大量英国人原本就紧张的心,一听警报,在保命的意识下飞速的奔跑着。
但防空警报声并不是意味着德国人来了,而是一次测试警报是否过期的“演习”。得知真相的民众虽然很气愤这种“火上浇油”的行为,但在战争的恐惧中忍了下来。
眼睛中只有对战争到来的“绝望”与“无奈”,他们不想战争,只想和平安定过自己的“小资生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37 

太平洋战争怎么爆发的?日本开战原因揭秘

日本偷袭珍珠港使得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也就此爆发。其实很多人都会觉得日本不自量力,简直太膨胀了连美国也敢去主动挑衅。实际上当时美国已经掐断了对日本的能源运输,导致日本能源极度短缺,所以日本才被迫向美国偷袭。不过日本这一举动,反而迫使同盟国注入了一股最强大的力量,也正是因为美国的加入才能顺利压制日本和德国的侵略。美国研发出原子弹后,日本便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美国发动了咄咄逼人的进攻,一度打的美国没有还手之力。但日本人得意没多久,美国人就夺回了战争的主动权,美国人越打越强,把日本人直接按在地上摩擦。很多人感到疑惑,日本和美国实力相差悬殊,日本也自知不是美国的对手,为何日本还要发动太平洋战争?
其实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和美国有很大关系。如果美国不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日本未必会铤而走险偷袭美国珍珠港。日本是个小国,资源匮乏,虽然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增长很大,但底子很薄,对外依存度很高。珍珠港事变前,日本一直在从美国进口物资,日本大部分石油、铜等资源以及大量的设备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可以说,是美国人在支撑日本的工业和对外扩张。如果没有美国的物资,日本立刻就会被打回原形,没有美国的石油,日本的工厂将面临停产,飞机、坦克、军舰等现代化武器都会变成废铜烂铁,日本在中国的战争根本支撑不了多久,日本能不能维持基本运转都是问题。所以面对美国的威胁和制裁,日本人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日本的出路无疑只有两条,一条是向美国屈服,接受美国的条件,从中国战场撤军,恢复战前的状态。另一条就是向美国开战,打疼美国人,让美国人乖乖就范,接受日本的和谈条件。面对美国人的步步紧逼,日本人赌徒性格被激发出来,日本人决定冒险向美国发起挑战。所以日本人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挑起了太平洋战争。不过虽然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但日本人并没有想过干掉美国,因为日本还没有狂妄到认为自己能击败美国,日本只是想通过战争手段迫使美国向日本做出让步,承认日本的既得利益,并解除对日本的制裁。同时,日本希望利用东南亚丰富的资源来对抗美国,增加自己手中的砝码。即使赢不了,也能多撑些时间,多一些谈判的资本。当然,日本也存在着一定的侥幸心理,希望德国能够尽快收拾苏联,和日本合伙收拾美国。如果德意日联手,完全有能力抗衡美国,到时候日本就不怕美国了。
显然,日本人打错了算盘,因为美国人就没打算和日本人谈判,美国人早就想收拾日本,珍珠港事变正好给了美国参战的借口。同时,日本明显高估了自己和德国人的力量。美国参战后,爆发出惊人的战争潜力,美国人一只手就把日本掀翻了。同时,在美国的帮助下,美苏英三大强国联合围攻德国,让本已占了上风的德国在群殴中倒下。德国战败后,日本人自知不是美苏英三大强国的对手,所以没多久就投降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36 

夷陵之战后孙权为什么不趁势消灭蜀国?东吴拿下蜀汉能打赢曹魏么?

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前期最大的转折点,蜀汉步入到了寒冬期,而东吴和曹魏的国力依旧强盛。主要是刘备伐吴实在太过冲动,虽然整备了几年,但似乎太急于求胜,每一步都在陆逊的算计当中,最后陆逊一把火将蜀军烧的节节败退,刘备大军差点全军覆没。按理说,如果此时孙权决定乘胜追击,直接进攻蜀汉腹地,那不是就能直接吞并蜀国了么?为什么孙权并没有这样做呢。其实孙权最忌惮的并不是刘备,而是曹魏,他就是担心吴蜀相争,曹魏在一旁伺机而动,所以孙权提前派人跟曹丕打了个招呼,说自己要是本刘备打起来,你不要出兵偷袭我,曹丕还答应了孙权。不过要是孙权准备灭了蜀汉,那曹丕肯定不会坐以待毙。

赤壁之战结束以后,曹操就把主要矛头对准了东吴,两国此后经常发生摩擦。等曹操拿下凉州以后,也停止了对孙权的讨伐之战,想要养精蓄锐对东吴发起反攻。孙权和周瑜也明白,曹操迟早有一天会找自己算账,毕竟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最屈辱的战役,所以孙权和刘备一直保持盟友的关系。如果他们其中任意一方先被曹操击倒,那另一方也活不长。
刘备再次期间也借势发展壮大了起来,成为能够和东吴、曹魏抗衡的第三大国。刘备在准备汉中之战的时候,让关羽把守荆州,因为孙权对荆州一直虎视眈眈。不过在诸葛亮眼里,保护荆州的最佳人选是赵云,因为关羽为人太傲慢,而且难以听进劝告,因此担心会丢了荆州。果然,关羽在得知刘备拿下汉中大获全胜以后,也突然兴奋了起来,擅自出兵攻打樊城想为刘备助兴。
最后的结果大家应该也都非常清楚,孙权私下联合曹操杀死了关羽。关羽一死刘备愤怒至极,誓死要为关羽报仇,所以发动了伐吴的计划。战败的刘备在白帝城也没能撑上几天,就把整个蜀汉寄托给了诸葛亮,还跟诸葛亮说,你要是想当这个皇帝那我就把位置让给你,此话一出彻底把忠心不二的诸葛亮给感动坏了。可能当时刘备心里也明白,如果此时孙权进攻还需要诸葛亮主持大局,不然蜀国就会灭亡。
但孙权是一位懂分寸的人。如果他打算彻底消灭蜀汉,肯定是一件非常愚蠢的策略。因为曹魏不可能让孙权得逞,如果孙权真的吞并了蜀汉,那曹魏的麻烦就打了。而且成都这个地方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拿下的,持久战对东吴也非常不利。好在诸葛亮聪明,第一时间找到了孙权,要求恢复两国的同盟关系,孙权觉得也有道理,他们两国没理由成为敌人。此后,三国进入到了一个罕见的和平时期,也被称为是后三国的开始。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36 

赤壁之战刘备一共有多少兵力?2万还是2千说法不一

根据《三国志》当中的记载,吴蜀联军一共有5万兵马,曹操有10万到20万兵马,算是一场实力非常悬殊的战役了。不过刘备在此次战役当中,到底是贡献了多少兵马呢?有的说两万还有说两千的。如果刘备只有两千人的话,估计孙权都懒得拉刘备结盟。当时诸葛亮跟孙权说的数字是,刘备有兵马两万人,所以算孙权才答应结盟。不过就算是这样,吴蜀联军这边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劣势,但最终依靠计谋击败了强大的曹操。

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较深,觉得是孙刘联盟齐心协力,才得以击败实力强大的曹操,从而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形势。然而,根据正史记载却并非如此,以当时孙刘兵力之悬殊,只能形成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而并不能形成联盟关系。
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兵力到底是2万左右,还是2千左右?
关於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兵力多少?很多人都对诸葛亮出使江东时,所说的一番话比较熟悉,诸葛亮对孙权言道:豫州(刘备)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故而,很多人都认定刘备一方有两万余的兵力。
刘表在世之时,荆襄的实力与江东的实力在伯仲之间。而江东在赤壁之时,周瑜请兵五万,而孙权却说道: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可见,以江东的实力,筹备五万的兵力都是有很大难度的。而荆襄的兵力在刘琮、蔡瑁等人的统领之下,整体地投降了曹操。而刘备等抗曹派,原本就不属主流,也是蔡瑁等人重点的防范对象,且屡遭曹军追击,能保有两万余兵力就很值得怀疑。
再根据裴松之引《吴书》注解《三国志》的记载:...(鲁)肃曰:"不然。始与豫州(刘备)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
鲁肃说刘备的兵力不足一校,而一校的兵力通常在数百到两三千左右。
接着看裴松之引《江表传》注解《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即是说:刘备与周瑜会晤,担忧周瑜未必能战胜曹军。故不肯尽力,而将自己有限的兵力布置在东吴军队之后,交由关羽、张飞指挥,以作进退之计。而这里提到的兵力既不是两万也不是一万,而是两千。
而《三国志·先主传》则是如此记载:..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
刘备原本就是寄寓在刘表之处,处处受到刘表、蔡瑁等人的提防而未获得信任与重用。而今,刘表已死,刘琮投降,但刘琦尚在,荆襄残余势力没有理由不归刘琦而归刘备。刘备於刘琦来说,终究是外人,未尝不是防范的对象,刘备自身的兵力,应该就是关羽统领的二千多水军。而非诸葛亮所言的“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诸葛亮之所以向孙权含糊其辞,伪称荆襄有两万余的兵力。乃是诸葛亮为促成荆襄与江东的联盟,虚夸己方的实力,以让江东重视己方。再则,过早坦承己方薄弱的家底,也会激发江东对江东的觊觎吞并之心。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