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决定北伐有人能劝住刘备么?诸葛亮为什么说不动刘备?

刘备决定要北伐以后,很多人都劝刘备不要意气用事,但刘备最终还是决定起兵向东吴发起进攻。但最后却是惨败而归,而且还让蜀国的国力大减,如果当时有人能够劝住刘备会不会整个三国的走向也会被改变呢?关键是好像并没有人能够说服刘备,就连诸葛亮也都劝不动,有人说法正在的话说不定可以成功,不过就拿当时的情况来看也很难实现。其实诸葛亮也没想到刘备竟然会输的这么惨,如果知道是这个结果想必拼死也会拖住刘备的。

“夷陵之战”身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虽然规模偏小,但是在三国史上有巨大影响。关羽北上伐曹,孙权突然背盟,袭取荆州。关羽得知消息以后,并没有从上庸回益州,而是想再次把荆州夺回来。可惜最后兵败身死,刘备既失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荆州,又失去一位“威震华夏”的大将。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举兵伐吴,但是却被陆逊火烧四十营,败归白帝城。“夷陵之战”以后,刘备病死,蜀汉的政治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同时荆州被孙权彻底消化,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势的一方。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苦苦阻拦刘备伐吴,刘备不听从,才导致之后的惨败。但是在《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对刘备伐吴的态度。我们不妨抛开《三国演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诸葛亮的态度稍做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首先刘备和诸葛亮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那肯定是要光复汉室,消灭曹魏。光有目标不行,还要拿出可行的计划。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隆中对”。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优秀的大战略,刘备集团也是一直按照这个计划去走,才从身无立锥之地到坐拥荆益二州。可以说“隆中对”是最贴合刘备集团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目标的战略路线。
“隆中对”的具体内容很简单,阐述天下大势没有那么多的繁琐细节。先取荆州再取益州,与东吴修好,等到北方发生动荡的时候,刘备率领大军从益州出兵,同时命令荆州方面出兵北上策应,对曹操进行夹击,中原人口倒向代表汉室的刘备,大事可成矣。
“隆中对”有两个条件,一是荆益两面出兵,二是孙刘联合。失去荆州以后,第一个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不成立,光益州一支军队无法撼动强大的曹魏。所以诸葛亮与刘备一样,极度渴望收复荆州。
第二个条件孙刘联合,看上去是诸葛亮反对伐吴的证据,但说服力并不高。因为“夷陵之战”的前提是孙权背盟。如果刘备没有动作,蜀汉的军威和国威必定受到打击,这是刘备和诸葛亮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三国志·法正传》中记载,刘备伐吴,“群臣多谏。”其中并没有提到诸葛亮。可能因为一把手和二把手都支持伐吴,“群臣”的力量才不足以撼动刘备的决定。《三国志·法正传》中还记载,诸葛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无论是地位还是资历都高过法正。法正能劝刘备回头,诸葛亮劝不回来有些不现实,这句话很可能是诸葛亮的自责。而且从后一句“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以看出,诸葛亮惋惜的更多是战败,而不是出战这件事本身。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34 

薛仁贵为什么会被吐蕃击溃?

说到薛仁贵其实给人的印象就是战神,战无不胜,从来没有败绩,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种形象却在打吐蕃的战役中竟然败了,而且当时薛仁贵可是有精兵五万的,薛仁贵直接被打得溃不成军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其实是吐蕃太强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并不是的背后的原因大多数还是在唐朝内部!那么具体要怎么说呢?下面跟随小编来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

公元670年,在大唐历史上,是转折性的一年。大唐自贞观以来战无不胜的军事神话,将在这一年被吐蕃终结。唐与吐蕃的全面对抗,也由是年拉开大幕。
这一年,吐蕃对大唐发动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闪击战。从四月始,连续攻陷西域十八个州(羁縻州),然后会同于阗国奔袭龟兹,并一举攻陷重镇拔换城。塔里木盆地几乎全部落入吐蕃之手,大唐在西域最重要据点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全部被吐蕃占领。
大唐朝廷迅速作出反应,将最精锐的兵团悉数调往西线。帝国名将、右卫大将军薛仁贵被任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同时也是西征兵团的总司令,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两人为副大总管,下辖十余万人马。
这次西征的作战任务,其一是讨伐吐蕃,其二是帮助吐谷浑复国。唐朝廷要夺回青海湖及其南面的大非川,重建吐谷浑汗国,作为抵挡吐蕃的前缘防线,同时保护河西走廊的安全。
但是唐军最大的问题,是高级将领之间的不和。
军团副司令郭待封看不起总司令薛仁贵。郭待封的父亲郭孝恪是前任安西都护,在西域立下赫赫功勋,但是在龟兹之役中,郭孝恪与儿子郭待诏(郭待封的哥哥)一起战死,所以郭待封乃是烈士之后,出身好,看不起平民出身的薛仁贵;在征高丽时,郭待封与薛仁贵的官秩是相同的,但是薛仁贵很快升任右卫大将军,而郭待封只是左卫将军,军阶比薛仁贵要低,这使他感到愤愤不平。
其实郭待封的本领很是平常,却自视甚高。在西征途中,他每每与薛仁贵唱对台戏,对这位名将之后,薛仁贵也没有办法节制。
这些矛盾为唐军的大败埋下伏笔。
西征兵团沿着河湟谷地向青海湖挺进。吐蕃大将论钦陵深知薛仁贵勇猛善战,不敢轻敌,引军后撤,以避唐军的锋芒。
薛仁贵兵团抵达青海湖后,折向南下,进入大非川。他的战略,是率领主力部队挺进到大非川以南的乌海,寻机与吐蕃大军决战,并夺取黄河上游地带。为此他制订一个作战计划,西征军将兵分两路,一路由薛仁贵率领,以轻装骑兵为主,作为先锋兵团,突进到乌海一带;另一路由郭待封率领,作为后续兵团,与薛仁贵在乌海实现会师。
在高原上作战,必须速战速决,决不可拖拖拉拉贻误战机。为了保持行军速度与机动性,薛仁贵强调,不能把行动迟缓的辎重车队编入进攻队伍中。
临行前,薛仁贵嘱咐郭待封:“到乌海道路艰险遥远,车辆很难通行,而且这一带瘴气很重,这就军事上所称的‘危道’,不可久留,只可速战速决。如果携带庞大而行动迟缓的辎重车队,将失去速战速决的机会,所以应当要留下两万大军,在大非岭构筑两道栅栏防线,将辎重屯放在防线内。我先亲自率轻装骑兵,快速前进,趁吐蕃未备之时,必可大破敌军。”
薛仁贵出发了,他带着数万精兵,携数日口粮,以急行军的速度直奔乌海。在乌海以东的积石河口处,遭遇到吐蕃的军队,吐蕃将领没有料到薛仁贵兵团进兵如此神速,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情急之下,草草上阵,被薛仁贵兵团打得大败。这一战,吐蕃伤亡伤亡颇大,唐军缴获牛羊一万余头。
取得河口大捷之后,薛仁贵抵达预定的地点:乌海,只等着郭待封后续兵团南下会师。
可是就在这时,郭待封兵团出了问题。
郭待封一贯与薛仁贵唱对台戏,主帅要求他留下两万人马防守大非岭,看管辎重,其他部队火速向乌海进军。但郭待封偏偏不干,他把辎重部队一起带上路,这样一来,便严重影响行军速度。正当他慢吞吞、悠悠哉哉地穿越大非川时,吐蕃的侦骑发现了唐军兵团的行踪,马上报告给统帅论钦陵。
论钦陵即刻意识到,一个难得的战机来了。
为了对付天下无敌的唐军,论钦陵丝毫不敢有半点松懈,吐蕃军队几乎倾巢而出。郭待封兵团还未到达乌海,便陷入吐蕃二十万大军的包围之中。
郭待封兵团最多也不超过六、七万人,而且还有一部分是运输部队,战斗力并不强,人数远远少于吐蕃。吐蕃军队占有压倒性优势,几路大军包抄过来,黑压压的一片,郭待封平日也很牛、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只是庸将一个,顿时间魂飞魄散,这仗怎么打呢?
有一点他估计是没有想到,自贞观以来,唐军在一次战斗中遭遇二十万敌军,是非常罕见的,可是这次让他遇着了。战斗的结果没有悬念的,唐兵团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郭待封只得下令后撤,在吐蕃大军的掩杀下,唐军伤亡惨重,辎重车队全部落入吐蕃之手。
薛仁贵听到郭待封惨败的消息后,大吃一惊,半晌说不出话来。辎重被夺,后路被截,这数万大军是绝对无法持久作战,不行,必须马上撤退。
可是迟了。
吐蕃已经集结了四十万大军。
吐蕃名将论钦陵展示出其军事上的极高天赋,这一战,他几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吐蕃所有军事力量全部调往前线。在世界屋脊上展开前无古人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集结如此庞大的军队,足见论钦陵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
这是吐蕃兴衰的关键一战。
重创郭待封兵团后,吐蕃二十万大军已经威胁薛仁贵的后方,而论钦陵则统率另外二十万人马正面压迫薛仁贵兵团。
论钦陵心里十分明白这场战事的艰巨。虽然吐蕃在数十年间不断地向外扩外,但是从来没有遇到一支势均力敌的劲旅,而现在面对薛仁贵,不仅是唐军中数一数二的战将,其部队也是精锐中的精锐。胆大心细的论钦陵要创造历史,他要以优势兵力打破唐军无敌的神话。
薛仁贵此时处境极为艰难。其一,郭待封被击败,他已没有后援兵团了;其二,粮食辎重被夺走,他必须要尽快撤退。薛仁贵退往乌海以北的大非川,但是熟悉地形的吐蕃军队已经大举反击。
一场血战,在高原上的大非川打响。
史书上没有记载薛仁贵兵团的人数,笔者估计应该是在五万人左右,最多不超过八万人,而论钦陵投入的军队则是四十万!
无论是在军队数量、适应高原战斗的能力上,还是对地形的熟悉上,吐蕃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吐蕃统师绝非泛泛之辈,而是军事天才论钦陵。面对吐蕃人如此明显的优势,即便是唐军第一勇将薛仁贵,也回天乏力了。
这场爆发于青藏高原大非川上的大血战,以吐蕃的完胜而告终。大唐精锐之师在吐蕃绝对优势的打击下,数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只有薛仁贵、阿史那道真率少数人马突出重围,与郭待封的残部会合。就剩下一丁点儿兵力了,怎么办,三人凑在一起讨论后,决定与吐蕃统帅论钦陵议和。
论钦陵不仅是一位大将,更是一位政治家,他并不想与大唐帝国断绝关系,于是同意议和。这样薛仁贵、郭待封与阿史那道真等人才得以死里逃生。
这一战,是唐朝贞观以来,唐军的第一次惨败。
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人被朝廷逮捕下狱,免去一切官职,不过仍然赦免其死罪。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33 

官渡之战曹操是如何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的?袁绍惨败不仅仅因为轻敌

官渡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东汉末年最重要的一场战役,特别是对于曹操来说。如果曹操此番输给了袁绍,或许整个三国的局面就不会形成了,可能又会回到战国时期的局面。所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算是促成三国非常重要的战役。但在开战以前,袁绍的兵力多于曹操几倍,曹操是如何完成逆袭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呢?其实在古代,科技并没有多大的差距,所以往往一场战事,人多的一方就能获胜。所以以少胜多的战役总是能成为经典,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曹操是如何击败袁绍的,一起来看看吧。

据说官渡这个地方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在当时,想要从河北进军到河南就必须经过这里,当时的河北是指黄河以北的地方,所以曹操和袁绍为了争夺北方的控制权,此番对垒是没办法避免的。当时黄巾起义已经将汉室内部给重创,汉朝政权也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曹操虽然挟持了汉献帝,但还要啃下袁绍这块硬骨头才能高枕无忧。
当时袁绍占据了整个河北势力,先后击败了公孙瓒等人,如果拿下曹操占据的兖豫,那整个北方就是袁绍的了。因为袁绍曾经跟曹操一起讨伐过董卓,当时袁绍还没有多少兵力,但经过了多年修整能够动员的兵力已达到10万以上。曹操虽然占领都城,但自己的威望还没有全面铺开,所以听令于他的人也不多,而且为了防止有人起义还分兵到四处把守,用来对抗袁绍的兵力就十分有限了。
实际上整个官渡之战打了一年六个月,算是一场持久战了。曹操仅用两万多的兵力就坚持了这么久,最后还打赢了,在当时也算是一大奇迹了。不过曹操也是靠着一奇招,一举击败了袁绍,当时曹操摸清楚了袁绍屯粮食的地方乌巢,然后派了一直部队夜袭乌巢,一把火将袁绍的军粮烧的一干二净。古代打仗粮食是命门,此时袁绍部队的士气已经快要到了崩溃的边缘,曹操只要发起进攻袁绍大军就会溃败。
后来曹操一举歼灭袁绍数万人,袁绍只能退回冀州。其实曹操能击败袁绍,关键还是在于袁绍的士兵并没有统一形成一股战斗力。虽然人数占据了优势,但曹操一点都不慌,因为他知道袁绍的能力究竟如何,只要给他一点时间,找准袁绍的缺点那就能一句击溃他。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正式确立了北方霸主的地位,而三国雏形的建立也在悄然无息的进行当中。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33 

什么叫做天炉战法?揭秘真正的天炉战法意思

说到“天炉战法”其实应该还是没多少人认识和指导的,但是这个战法其实还挺厉害的,因为他能在战场上面做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个天炉战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不妨跟随小编继续分析看看吧!

首先,我们先看看战神自己的解释。
作为天炉战法的发明人,薛岳本人的解释是:“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配置必要之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截击尾击堵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阵地使用优越之兵力,实行反击及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盖为后退决战方法,因敌之变化而变化之歼敌致胜新方略,如炉溶铁,如火炼丹,故名”。
▲“天炉战法”示意图,该截图来源于纪录片《档案》
简单的说,天炉战法就是先在作战地点布成网状据点,对敌军施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不断消耗敌方兵力,直到最后将敌人引入到最终决战区,再以包围之势狠狠歼灭。其作战思路有点类似于现在玩的塔防类游戏,在沿途布好埋伏点一路攻击,并在决战区埋伏重兵将敌军一举歼灭。
提到天炉战法,就不得不提口袋阵,两者都是待敌深入再以包围之势歼灭之。但不同的是,口袋阵是利用各种情报或者敌军动向,判断敌军未来的行军路线,并在路线上设置好埋伏进行打击。而天炉战法则是不知道敌军走哪条路的情况下,抛出诱饵使敌军按照提前埋伏好的路线行军。
在那个时代,我军八路军的情报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可以提前埋伏,用口袋阵消灭敌人。但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并不知道日军将会如何行动,只能牺牲一部队战士诱导日军,并让其按照有埋伏点的路线行进,使得日军大受损失,甚至到最后变成了日军成军以来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的惨败记录,《泰晤士报》还点评此战为:“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的决定性胜利就是华军之长沙大捷”,而薛岳也被日本人称为“长沙之虎”。
战争结束后,薛岳自己撰写了一本书叫《天炉战》,在书中他写道:“天炉战术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穷宇宙之奥秘,为鬼神所惊泣,人事所难测,无以名之,故曰《天炉战》。”
固然,我们不能否认薛岳将军的战绩,但是天炉战法是否有如此奇妙仍然有待商榷。比如1944年的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天炉战法就发挥失算。
那一年,日军重新整顿军力,对中国战场发起了又一场大型攻势,调遣60余万部队同时向我国河南、湖南、广西三地发起进攻,而攻打长沙的军队就多达20余万。
这一次,薛岳又拿出了法宝——“天炉阵法”应战,结果日军早有准备:日记首先将兵力分为两个梯队,进行波浪型进攻对中国军队进行反包围。之后,将精锐部队置于军队两侧,对付想要从侧翼偷袭的部队。再然后,日军绕后掐断中国军队的大型火力掩护,将攻击集中到炮兵身上。事实证明,这三招也确实狡猾,岳麓山炮兵几乎全数战死,负责运动战的中国军队也陷入被动状态。
由此,日军一路高歌猛进打进长沙,致使长沙沦陷,天炉战法败得彻彻底底。事实证明,天炉战法虽然厉害,但是在复杂多变的战场面前都不可能实现“一招鲜,吃遍天”。毕竟双方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手,像这样的奇门阵法偶尔一次还行,多次使用很容易被敌方识破,反而使自己进入被动局面。
资料参考:
《试析薛岳的抗战思想》(李岱峰)
《第三次长沙会战》(李剑一)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32 

一个连史书都不愿提起的“世纪之战”

说起种族同化这个问题,大家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没有汉朝,现在中国会是个什么情况呢?有一种说法说的是,中华民族有着极其强烈的包容性,即便历史上有好多次在军事上不及外邦敌手,但是在文化方面,很多外邦确接受了汉文化的洗礼。蒙元和满清就是最有利的证据。

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文明被波斯颠覆,古埃及文明被罗马人摧毁,古印度文明早早亡于雅利安人之手,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则被日耳曼人创造的文明取代。唯独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难道中华文明就从来没有遭遇危机?当然有!最大的一次危机,当属发生于公元前200年的那一次“世纪之战”。
这一年的年初,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冒着严寒,亲率32万大军,准备放手与匈奴一战,匈奴史上最伟大的冒顿单于也亲率40万大军迎敌。结果是刘邦中了冒顿的诱敌深入之计,率先头部队冒进,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后来有首歌词流传,叫“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一个字:苦!关于这次大战的经过,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但是最终刘邦是怎样逃脱的,史书却全都语焉不详,“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正史的说法是,刘邦用了陈平的奇计,用厚礼贿赂冒顿的阏氏,在阏氏的劝说下,冒顿下令打开一个缺口,把刘邦放走了。这位阏氏也许口才绝佳,但若说是她说服了冒顿,绝无可能。冒顿是什么人?一个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草原之王,会轻易被一个女人说服吗?
冒顿放走刘邦这一行为的背后,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形势所迫,不得不放;另一种是不想放,但不小心给放走了。第一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冒顿为了引刘邦入包围圈,是下了“血本”的,就算汉朝有再多的援军开来,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围的。而当时刘邦军已经七天没饭吃,形同一头困兽,冒顿不会轻易放走。就算不要刘邦的命,抓住他以后当筹码,要什么还能要不到吗?
那么第二种可能性呢?也应该存在。冒顿既然懂得“诱敌深入”,想必也知道“困兽犹斗”“围城必阙”的常识。他打开一个缺口,会不会是想以最小代价抓住刘邦呢?但他没想到的是那一天恰好浓雾漫山,对面的人都看不清楚,加上刘邦又非常警觉,准备充分,这才侥幸逃了出来。如果事实如此,那真是天佑大汉哪!
2218年前的一场“世纪之战”,72万人参战,史书不愿提起。事情能有这样一个结局,实在是万幸!假如冒顿抓住刘邦后率四十万匈奴铁骑长驱直入,那么蒙元、满清入主中原的那一幕会不会提前上演?实在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没有汉朝的存在,中华文明难以延续至今,也许早在2218年前的那场“世纪大战”后就已终结。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31 

辽国高丽战争和辽宋战争性质一样么?

说到辽国其实他在中国的历史上也还是真的有很长的一段历史的,话说他也和高丽国发生过战争,和宋朝也发生过战争,那么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还有辽国为什么不选择吞并高丽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分析看看吧!

公元918年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领土扩张上采取积极北进的战略,大肆拓展领土。92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将渤海遗民(东丹国民) 大量内迁辽东,一时间广袤的渤海故地变得地广人稀。辽国对原渤海地区特别是对今朝鲜半岛北部女真地区控制减弱,高丽开始出兵与辽朝控制下的女真人展开对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争夺。王建经略北边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到他统治的末期,高丽的北境已经远及今咸境南道的永兴和清川江的南岸,疆域大大超过了新罗。
在王建经略北境的全盘战略里,平壤的重要地位是值得一提的。自公元668年被唐军攻破以后,平壤逐渐荒废,王建以防御女真侵扰为由将平壤升格为西京,派遣从弟王式廉为长官驻守。在高丽王朝的早期,西京平壤的长官拥有很大的权力,他只需要对国王本人负责,其部下官员的任免完全由长官自己决定。与此同时王建采取了移民实边的策略:将大量的人口从半岛的南部迁往北部。王建的这些措施增强了高丽北部的边防力量,大大拓展了国土面积。
高丽一面积极经营西京(平壤),一面于清川江以北筑德川,长青,安朔等城,将高丽与辽国之边界由大同江推至清川江,作为对辽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积极讨伐居住于鸭绿江沿岸的女真人,蚕食女真故地。为了防备辽国,高丽建立光军司,编成光军三十万。辽国则于东京设东京兵马都部署司,下设契丹,奚,汉,渤海四军都指挥使司,东京都统军使司与都稳祥司等部,重兵戍守。
王建在正式建立高丽政权之前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有意与契丹交好,曾于辽太祖九年(915年) 派遣使者赴契丹,向辽太祖进献“宝剑”。又在他建立高丽政权的那一年(辽神册三年,918 年) 派遣使者向契丹进贡。那时辽太祖也愿意与高丽交好,曾于神册七年(922年) 派遣使者赴高丽遗骆驼,马及毡等,高丽亦遣使报聘。然而辽国与高丽的这种外交往来关系并没有保持多久,很快即为双方的领土争夺所打破:926年辽国灭亡渤海后渤海故土纳入辽政权直接管辖范围。王氏高丽对此甚为不满,认为自己扩张领土的机会更小了。高丽为了扩张势力,主动吸纳渤海的遗民,自928年3月“渤海人金神等六十户来投”起,渤海人不断地涌入了高丽境内。其中比较著名的有,934年“渤海国世子大光显率众数万来投”,四年后“渤海人朴升以三千余户来投”,979年“渤海人数万来投”。
公元942年(辽会同5年)契丹再次遣使高丽,为修复国交做最后的努力。高丽流契丹使节三十余人与海岛,系其所赠之骆驼五十匹于万夫桥下,不畜而死。高丽李齐贤曾曰:“若契丹者,与我邻境,宜先修好,而彼又遣使求和。吾乃绝其交聘者,以彼国相与渤海连和,互生疑貮,不顾旧盟,一朝歼灭,故太祖以为无道甚,不足与交。所献骆驼皆弃而不畜。其防范乎未然者,有如此也。渤海既为契丹所破,其世子大充显等,领其余众数万户,日夜倍道来奔。太祖悯念尤深,至赐姓名,使奉其本国祖先之祀。其文武参佐以下,皆优沾爵命”。于是辽国与高丽的关系彻底决裂。
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契丹与中原交恶。王建遣使后晋,试图与后晋联合共同夹击契丹,以便顺利向北扩张领土,占领渤海旧地。然不久王建卒,高丽遂罢其谋。王建临终之时亲售训要曰:“惟我东方,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尊其制;殊方异土,人性各异,不必苟同。契丹乃禽兽之国,风俗不同,言语亦异;衣冠制度,慎勿效焉”。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辽应历10年,高丽光宗8年)北宋建立,高丽遣使贡方物,奉其正朔,以为策应。
面对高丽的公开绝交、流放契丹使者、大量招诱渤海遗民、与北宋建立“友好”联盟以及不断向北扩张领土等,辽国曾一度十分震怒。但那时由于辽太宗耶律德光正忙于经略中原,后继者世宗、穆宗和景宗时代,不但内乱不断,而且还要应付后周和北宋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等地的北伐,无暇东顾,只好对高丽的北扩采取姑息态度,不愿用兵高丽,使自己腹背受敌。
公元985年(辽统和3年,宋雍熙2年)辽圣宗初立,萧太后临朝,主少国疑。宋拟乘势北伐,恢复幽燕。宋遣监察御使韩国华出使高丽,欲共谋契丹,高丽王王治“迁延未即奉诏,国华谕以威德,王治许发兵西会”(次年,宋辽爆发燕云之战)。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虽当时高丽与辽之关系不睦,辽仍遣使赴高丽请和。当下高丽虽未敢妄动,辽决意先发制人于当年7月“诏诸道缮甲兵,以备东征高丽”。虽此次征伐因“辽泽沮洳,道阻而罢征”,但辽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决议展开更大的征伐。
公元992年(辽统和10年,宋淳化3年)12月辽东京留守萧恒德率领大军东征高丽,声称“大朝(辽朝) 既已奄有高勾(句)丽旧地,今尔国侵夺疆界,是以来讨”。高丽君臣震动,除于诸边城军镇部署军力抵御外,特遣侍中朴良柔为上军使,内史侍郎徐熙为中军使,门下侍郎崔亮为下军使,帅三军出战,成宗王治亲征督战。
公元993年(辽统和11年,宋淳化4年)当高丽大军进抵安北府时辽军克蓬山郡,俘高丽先锋军使尹庶颜,高丽成宗王治遂遣侍中朴良柔奉表请罪求和。当下辽的主要敌人是宋,对高丽的讨伐只是为了避免高丽与宋合谋,形成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在达到威慑的目的后辽军遂退。
后高丽又遣中军使徐熙来朝,请赐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辽与高丽约定:高丽“奉辽正朔”,向辽称臣纳贡并与宋断交,辽则赐高丽女真故地。高丽得到了其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公元1004年(辽统和22年,宋咸平7年)宋,辽缔结檀渊之盟。辽已无后顾之忧,高丽的噩梦开始了。
公元1009年(辽统和27年,宋大中祥符2年)辽承天太后崩。公元1010年(辽统和28年,宋大中祥符3年),高丽西京留守康肇弑主诵,立王询,是为高丽显宗,史称康肇之变。当年8月,急欲摆脱承天太后阴影的辽圣宗以此为名,吊民伐罪,以树立个人威望。圣宗亲率40万大军,以皇弟齐王隆佑留守京师,北府宰相萧排押为都统,北面林牙僧奴为督监,东讨高丽。辽今欲毕其功于一役,从根本上解决高丽对辽东部边境的威胁。高丽对渤海故地野心勃勃,屡通中原图谋不轨,又筑城屯兵边上。
11月辽军渡过鸭绿江,高丽则以康肇为行营都统使,李立与张延为副统使,率军30万迎战。康肇退保通州,分三营拒辽军。辽右皮室详稳耶律敌鲁率军出击,大败高丽军,康肇及李立被擒,不屈被杀。辽军又克郭州,肃州,饮马清川江。高丽王询上表乞降,圣宗听从耶律瑶质之见--“待其势屈力穷,纳之未晚”。辽军继续南下,连陷霍,贵,宁等州。大军直抵高丽都城开京,又遣乙禀攻西京(平壤)。高丽显宗王询弃开城而逃,避难平州。辽军入开城后,遭到高丽偷袭。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担心高丽反扑,辽撤退。
辽圣宗以皇弟齐王隆佑为东京留守,并于鸭绿江夹江口筑来远城,以燕京骁猛,置两指挥,建城戍守,直属东京都统军使司辖下,强化对高丽的防御。
公元1012年(辽开泰元年,宋大中祥符5年)3月,高丽遣蔡忠顺使辽,乞称臣如旧,辽招王询亲朝。王询遣田拱之奉表称病不能朝。次年6月辽圣宗遣中丞耶律资忠使高丽,索还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高丽拒之,并扣留资忠。
辽遂于公元1014年(辽开泰3年,宋大中祥符7年)命国舅详稳萧敌烈,东京留守耶律团石率军讨伐高丽。辽军架桥于鸭绿江,夹桥筑东西城,攻之,未果;又兵围兴化城,不克。圣宗遂命北府宰相刘慎行为都统,枢密使耶律世良为副都统,殿前都点检萧屈烈为督监,再率大军来伐。辽大败高丽,斩敌将郑神勇,高积余,克定远,兴化二城。又于郭州大破高丽军,斩首万余,俘获无数。大军直至南海,然此时耶律世良卒,辽军遂退。
公元1017年(辽开泰6年,宋天禧元年)5月辽命枢密使萧和卓为都统,汉人行宫都部署王继忠为副统,伐高丽,此役辽军大败。遂与次年十月,再命东平郡王萧排押为都统,殿前都点检萧屈烈为副,东京留守耶律八哥为督监率军十万伐高丽。高丽以平章事姜邯赞为上元帅,大将军姜民瞻副之,率军二十八万八千三百迎战。姜邯赞伏重兵于兴化城,欲以逸待劳,一举歼灭辽军。但萧排押出其不意,迂回包抄,绕过兴化城,直趋开京。此举虽然达成战役上的突然性,然而由于辽军先天不足,攻城能力太差,面对高墙坚城的开京无能为力,乃大掠而还。辽军与姜邯赞所帅之高丽军在茶,陀二河遭遇,辽军诸将皆欲使高丽渡两河而后击之,都监耶律八哥独以为不可,曰:“敌若渡两河,必殊死战,此危道也,不若战于两河之间。”萧排押从之。及战,高丽以强弩夹射,相持未决,忽风雨自南来,旌旗北指,高丽兵乘势攻之,辽师大败。天云、右皮室二军溺毙者甚众,遥辇帐详稳阿果达,客省使酌古,渤海详稳高清明,天云军详稳海里战死。此役辽军惨败,可作为得胜一方的高丽连年征战已元气大伤,无力亦无勇气再战。
公元1019年(辽开泰8年,宋天禧3年)8月战端再起:辽遣郎君曷不吕等率诸部兵会大军同讨高丽,高丽立即遣使乞供方物,求和。更于次年释放耶律资忠,并上表请称蕃纳贡,辽遂允其请。
虽无法收回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辽于鸭绿江东南岸设保,定二州(今朝鲜平安道西北部),并以定远军,怀远军,保宁军戍守,加上来远城一改鸭绿江天险为高丽所制之局,以此二城控扼高丽。终辽之世,此二州为辽之东门。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30 

织田信长麾下的六大军团到底有多厉害?

说到织田信长其实很多网友应该知道这个人给人感觉就是他真的很强啊,话说他真的是无敌一般的存在,说到他想到的就是这个人手拿武器,身披盔甲无敌一般的存在了,其实他个人厉害不算厉害的,要说他厉害其实他麾下的六大军团才是厉害,所以织田信长也被誉为是六天魔王了,所以这个六大军团又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织田信长几乎是日本战国时代一个神话与象征,他使得战国时代的末日夕阳照在了扶桑大地上。
织田原本是尾张国势力比较小的大名,后于桶狭间之战中击破今川义元的大军而名震日本,然后又通过拥护室町幕府的末代将军足利义昭趁势上洛(意思是割据地方的势力率大军前往京都)而逐渐控制京都。“挟末代幕府将军以令诸侯”,将各个有力敌对大名逐个击破,最终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领土。
1575年,织田击溃武田胜赖后,“天下布武”、扫清统一障碍的速度明显倍增。尤其1580年在朝廷天皇敕命讲和下,本愿寺离开大坂,此时的信长几乎已完全平定了以京都为中心的近畿全境。
永禄十一年(1568年)至天正十二年(1582年)间,织田推翻了名义上管治日本逾200年的室町幕府,并使从应仁之乱起持续百年以上的战国乱世步向终结。
可以说,织田信长的威望和势力在一系列征战中如日中天,几乎控制了以京都为中心的最富庶的半个日本,四周割据势力,即便毛利、上杉、北条等藩联合,规模也都远远无法与其相比。
为了加快统一的步伐,信长颇有远见的着手创建了几个地区性的大军团,准备四面出击,扫荡不肯服从的残余诸侯。信长麾下,此时主要有六大军团:
一是东山道军团,由泷川一益担任总大将。攻灭武田氏后,一益进驻上野厩桥城,继任关东管领,着手与北条氏争夺关东地区的统治权。
二是北陆道军团,主将柴田胜家,他统率前田利家、佐佐成政、不破光治等将进入越中,与上杉氏争雄。此时,他正在围攻上杉氏属下的越中鱼津城。
三是南海道军团,主将为信长第三子神户信孝,以丹羽长秀作为辅佐官,负总的责任。这一军团的目标是正快速崛起,即将统一四国地区的长宗我部氏。
四是山阳道军团,总大将是羽柴秀吉,备中国,包围了毛利名将清水宗治守备的高松城。面对汹涌而来的毛利援军,秀吉掘开附近足守川水,以隔绝高松与外界的联系。后世遂有“饿杀三木,渴杀鸟取,不用太刀,水淹高松”的民谣流传。
五是山阴道军团,总大将是明智光秀,他在平定丹波和丹后以后,又从羽柴秀吉手中接管了但马、因幡、伯耆三国的军事。其实他和秀吉所要面对的敌人是一致的,都是安艺的毛利家,因为毛利大军救援高松,秀吉写信向信长求援,于是信长临时终结了光秀的接待任务,命令他尽快集结军队,西向增援。
第六是德川家康军团。德川家康与织田信长是坚固的同盟关系,他协助织田家抵御东边的敌人,此时家康已领有三河、远江、骏河三国,势力比当年的今川义元还要庞大,他将策应甲斐的河尻秀隆和上野的泷川一益,对抗割据关东的北条氏。但在此之前,他应邀与穴山信君同来安土,受到热情款待,并在数日后由织田信忠陪同上洛觐见天皇,然后转往堺游览。
上图为织田信长殴打明智光秀图。本能寺之变,各个军团之间暗生矛盾、争斗不休,明智光秀的叛变,使得织田信长的铁桶壁垒瓦解,促成了又一轮洗牌。当然,也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30 

教科书式的奇袭“李愬雪夜下蔡州”事件经过

说到“李愬雪夜下蔡州”这件事情其实很多人也还是知道的真的是有点厉害啊,把人看得大呼过瘾啊,其实这场战役真的非常的著名知名了,而且这场战役被誉为是教科书式的奇袭,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为什么这样说,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这篇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李愬雪夜入蔡州》讲述的就是李愬带兵奇袭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经典战例。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一蹶不振,不复往日雄风,各地握有兵权的节度使纷纷割地自守,父子相袭,自置官署,不纳赋役,成为唐中叶以后的心腹大患。唐宪宗李纯即位以后,鉴于各地藩镇嚣张的气焰,决心动用武力铲除各地繁镇割据势力,,中兴大唐。
淮西镇辖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申州(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自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节度使李希烈起兵造反,到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已割地自治30余年。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九月,吴元济接替其父淮西彰义节度使的职务,立即与朝廷叫板,气焰十分嚣张。唐宪宗开始想招降吴元济,双方各让一步以换取吴元济名义上的投降,但吴元济断然拒绝朝廷的招抚政策。
公元815年二月唐宪宗调集16路兵马进攻淮西,打响了中晚唐削藩战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战。战争初期由于朝廷用人失误,加之各地兵马为保存实力,勾心斗角致使前线一败再败。征讨陷入僵局,再加上主持削藩宰相武元衡被刺杀,御史中丞裴度身受重伤,局势更加混乱,朝中群臣纷纷请求罢兵,宪宗毫不动摇,裴度伤势刚好就被任命为宰相,主持征讨淮西。将门出虎子,李愬正是当年为德宗皇帝平定泾原兵变的唐大将李晟之子。元和十一年十二月宪宗任命李愬为唐邓节度使,继续征讨淮西镇。裴度和李愬精诚团结,唐军讨伐淮西取得重大进展,最后的决战即将打响,
唐军趁雪夜悄悄进入蔡州城下,李愬命兵士轰赶鸡鸭发出声音掩盖行军的脚步声,麻痹守军。城中守军毫无戒备,唐军趁黑夜登上城墙,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兵,打开城门,唐军迅速占领全城。这时有人报告吴元济,吴元济躺在床上说,俘囚作乱,天亮以后当杀尽这些家伙,紧接着又有兵士报告说城陷,吴元济依然不相信,还漫不经心的说定是有人索求寒衣。直到天亮以后吴元济听见唐军传令应者万人,这才相信,率亲兵登牙城抵抗,但为时已晚,唐军已经基本控制蔡州城,吴元济只好投降。
唐宪宗征讨淮西吴元济本身是得民心的,但是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对于河北藩镇唐王朝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彻底消灭。但是摄于当时唐宪宗的决心以及唐王朝强大的态势各地藩镇纷纷归顺朝廷。唐宪宗最终还是统一了全国,实现了“元和中兴”。李愬也因此战而名垂青史。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27 

大唐怎么做到不费一兵一卒灭古印度的?

说到我们的大唐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繁荣昌盛,王国来朝啊,但是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其实在大唐时期大唐和古印度之间发生了一场战役,战役的内容就是直接是大唐不费一兵一卒把古印度灭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中国和印度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兵戈之争,发生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朝太宗年间。当时中国派往印度的一个小小特使,没费唐朝一兵一卒,便大败印度军队,灭了中印度古国,令东印度国王折服,声势威震整个印度次大陆,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这事还得从玄奘“西天取经”说起。
玄奘法师历尽艰险到达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历谒名贤,求法讲经,行踪遍布整个印度次大陆,其中就曾到访了摩揭陀国。摩揭陀国是当时统治中印度的一个强国。那时的印度,按方位共分成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亦即《旧唐书》中说的“五天竺”,“地各数千里,城邑数百”,国内王邦林立,其中大的国邦有十六个,摩揭陀国即为十六个大邦之一,位于恒河中游南岸地区。摩揭陀一直被印度人视为佛教圣地,因为相传佛陀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摩揭陀国内度过的。所以玄焋西游,必到摩揭陀。在摩揭陀,玄奘受到国王尸罗逸多(即戒日王)的优渥礼遇,玄奘开坛讲经,举办了一场持续十八天的大型辩论会,从此名震五印。
中印建交,玄焋功不可没。除了讲经学法,玄奘法师还向戒日王“粗言太宗神武,平祸乱,四夷宾服状”(《新唐书》,简单介绍了中国大唐的盛况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钦佩之余,不禁对中国大唐充满了憧憬,说“我当东面朝之”(《新唐书》),羡慕得不得了。玄奘回国后不久,贞观十五年,亦即公元641年,戒日王“遣使朝贡”,并向大唐递交了国书,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降玺书慰问”,戒日王“膜拜而受诏书”(《旧唐书》),算是臣服于中国。之后唐太宗多次派使者回访印度,“礼之甚厚”(《旧唐书》),中国和印度的外交关系算是正式建立起来了。
贞观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48年,唐太宗“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新唐书》),又派使团出访印度,结果这次出访却发生了个小小的意外。而正是因为这次意外,引发了中印历史上第一次的兵戈相见。这个叫王玄策的使团团长,没用大唐一兵一卒,仅靠孤身之力,借师南下,就把兵强马壮的摩揭陀国给灭了,一时“天竺震惧”(《旧唐书》),大壮中国国威。
王玄策,汉族,唐朝河南洛阳人,曾于公元643~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发生意外的,是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当时摩揭陀国内已经发生了变故,原来戒日王于同年病死,其臣属阿罗那顺趁机起兵,自立为王,掌控了政权。但是当时通讯不发达,唐朝并不知道,搁现在,早全球轰动、妇孺皆知了。阿罗那顺听说大唐遣使到来,并不买账,于是出兵拦截,拒绝唐使入境。他不但抢夺了唐使带来的礼品,还将王玄策及随从的30人全部俘虏,投入狱中。后来在戒日王妹妹的帮助下,王玄策和副手蒋师仁才“挺身宵遁”(《旧唐书》),侥幸逃脱,跑到吐蕃去搬救兵。
吐蕃是中国西南边陲崛起的强国,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联姻后,松赞干布接受唐朝官位(驸马都尉)和封爵(西海郡王),“吐蕃与大唐和为一家”,关系甚为亲密,民间接触更为频繁,“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新唐书》),可见当时友好亲热的情形。王玄策请兵救援,吐蕃自是大为支持,于是松赞干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旧唐书》),不但派了精锐骑兵,还从泥婆罗(今尼泊尔,当时是吐蕃属国)调遣7000骑兵,全部交由王玄策调遣。
王玄策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印度兵溃不成军,被斩首三千多人,水中淹死上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被副使蒋师仁追上生擒。王玄策声威大震,远近城邑望风而降,连下580余城。阿罗那顺的皇族全部被俘,王玄策“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新唐书》)一时“天竺震惧”。东印度(东天竺)国王尸鸠摩一看这阵势,吓的闻风丧胆,赶忙“送牛马三万馈军”(《新唐书》),并进献珍奇异宝,就此向大唐臣服。
中国和印度在古代史上发生刀兵相见的战争,就只有这一次。作为中印度古国的摩揭陀,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在路卫兵看来,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大唐盛世,国运兴隆,王玄策底气十足,又遭受侮辱,怒发冲冠,人在气头上也就特别有勇力;二是吐蕃刚刚崛起,兵强善战,又与大唐和亲,鼎力相助;三是印度向来崇尚佛教,兵法不济,武力羸弱;四是摩揭陀国适逢内乱,政局不稳。这点从戒日王的妹妹帮助王玄策逃狱不难得出。
后来王玄策又第三次出使印度,到达婆栗阇国(今印度达班加北部),造访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带回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并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27 

拿破仑占领欧洲为什么没能完成统一?

在拿破仑的带领下,法兰西帝国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但为什么拿破仑却没能完成最后的统一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这样的局面,但最后也是没办法把中原和草原统一起来,主要是大家的文化始终没办法融合在一起,或者是太偏袒某一民族,从而失去了统一的意义。在欧洲其实几个国家都是同一名族的人,但也没说必须要在一起建国,但是分开单独成了新的政权。拿破仑当时虽然战力强大,却无法对不同名族的人进行统一分化。

历史课本告诉我们,公元前27年屋大维正获“奥古斯都”称谓开始,这个统治几乎整个欧洲的国家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帝国,奥古斯都即是皇帝,此后400年,整个欧洲便是以罗马帝国名义存续。
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有一件事需要记住,基督教成为国教,教区主教获得了名义上的神的权利,并在罗马设置了大主教的角色,即后来的教皇。罗马帝国的皇帝,即是上帝的指派,形式上即是由教皇来加冕。
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放之欧洲也成立。
历史课本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后来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又很快被北方蛮族入侵而覆灭,东罗马帝国一直以在君士坦丁堡存续至十五世纪,直至伊斯兰文化的奥斯曼帝国入侵,罗马帝国彻底结束。
不过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实际的罗马帝国一直没有消失:北方蛮族入侵并没有消灭西罗马,而是继承,日尔曼人建立起的法兰克王国壮大后,公元8世纪国王查理“邀请”罗马教皇将其加冕为皇帝,称“罗马人的皇帝”,即历史上的查理曼大帝;后来法兰克帝国分裂,这一支血脉在莱茵河流域延续,即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一直延续至拿破仑时代。
而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入侵后,奥斯曼苏丹也以罗马皇帝继承者身份自居,不过由于宗教信仰并不相同,所以处于北方的强大起来的莫斯科大公国也跑来抢东罗马衣钵,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也就是我们说的“沙皇俄国”,这个“沙皇”就是罗马帝国副皇帝“凯撒”的音译,也就是皇帝的意思。
到这,该拿破仑出场了。拿破仑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十多年里,带领法军横扫欧洲,多次击败以普、奥为主的返法同盟,1804年,盛极一时的拿破仑同样把教皇“请到”巴黎,为自己加冕,称帝,随后一年,拿破仑逼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退位,本来就松散的神圣罗马帝国彻底解体,此时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才更具法理上的意义,不过这还是局限于“西罗马”。
按照罗马帝国以来的法理系统,要建立一个统一欧洲帝国,奥斯曼帝国是异族,暂放一边可以不管,可是东边的俄罗斯帝国就不能放任了,那边的沙皇可是标榜着是罗马正统后裔呢。
很多人诟病拿破仑不该去打俄罗斯,而应该治理西欧即可,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拿破仑的野心极大,是要重新建立以法兰西为核心的新“罗马帝国”,所以必须把“东罗马”给收回来,这是其一。
另外彼时崛起的俄罗斯帝国更是野心勃勃,自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以来,崛起的俄罗斯大帝国北上打败瑞典后称霸波罗的海,向远东扩张的同时,对南部的西亚出海口也虎视眈眈,即便拿破仑不去进攻俄罗斯,俄国也随时有可能西进。所以,是以法兰西为主体统一欧洲,还是由斯拉夫人来统一欧洲?当然斯拉夫人血统不够纯正,拿破仑必须进攻俄罗斯。
不过欧洲自罗马帝国分裂以来,就很难再以武力重新统一起来,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各个独立的王国对自身独立主权的贪婪,当某一个势力崛起时,总会被其他联合起来剿灭,拿破仑被俄帝国,英、奥、普的联合起来给打败,强盛一时的法兰西帝国衰败。
后来俄罗斯帝国在克里米亚也遭到了法、英、奥斯曼联合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再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以及第三帝国,也是同样的命运。所以拿破仑不可能统一欧洲的主要原因,是独立王权独立性的需求。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