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改革的内容简述
冯太后简介
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冀州)人,生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汉族。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魏献文帝拓跋弘嫡母,魏孝文帝元宏嫡祖母。
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辽西郡公冯朗之女。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465年),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时值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权臣乙浑,依据祖制归政于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疑为冯太后所鸩杀。冯太后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二度临朝称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10月17日),病逝于平城,葬于永固陵,累谥“文明太后”。
冯太后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颁布俸禄制(即整顿吏治):
北魏百官原无俸禄,官员对百姓的搜刮成风。冯太后与孝文帝班禄以后,官员不可自酬俸禄。贪赃满一匹者处死。
2、实行均田制:
由于多年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大量荒地。冯太后与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三长制、租调制
推行与均田制相配套的三长制与户调制。仿古设立党、里、邻三长以推动实施均田制,征发徭役等。
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国家交一定量的租调。使原本为逃避政府税收而受避于宗主的人户纷纷转向政府,成为政府的编户齐民。
总结:冯太后主持整顿吏制、制定的三长制、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三者配合实行,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富庶打下了基础,初步汉化了鲜卑族。
独孤信的子女有哪些
独孤信有三个老婆,某氏,生独孤罗;郭氏,生独孤善、独孤穆、独孤藏、独孤顺、独孤陀、独孤整明敬皇后元贞皇后;崔氏,生文献皇后独孤伽罗。
独孤信的儿子:
长子独孤罗,官至凉州总管、左武卫大将军,封蜀国公。
次子独孤善,官至骠骑大将军、龙州刺史,封河内郡公。
三子独孤穆,封金泉县公。
四子独孤藏,封武平县公。
五子独孤顺,封武城县侯。
六子独孤陀,官至迁州刺史,封武喜县公。
七子独孤整,官至幽州刺史,封平乡侯。
独孤信的女儿:
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敬皇后;第四女是唐朝元贞皇后;第七女是隋朝文献皇后。在周、隋两朝都进入皇室,三代都为外戚,自古以来,从未有过。
长女独孤氏,北周明帝宇文毓皇后,谥号明敬皇后。
四女独孤氏,唐高祖李渊之母,追封元贞皇后。
七女独孤伽罗,隋文帝杨坚皇后,谥号文献皇后。
南北朝名将陈庆之
陈庆之是今江苏宜兴人,自幼为萧衍的随从。当时围棋风靡一时,萧衍是个棋迷,据说他常常通宵下棋,能奉陪到底的不多,陈庆之是其中之一。因为陪萧衍通宵下棋不困的缘故,很受器重。萧衍起兵代齐自立后,封陈庆之为梁朝主书。在任期间,他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大通六年(公元525年)正月,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不成,在彭城降梁,并请求梁武帝派兵接应。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俊率梁军前去接应。回军后,陈庆之任宣猛将军、文德主帅,并率2000人送豫章王萧综入镇徐州。
五月,魏遣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2万来拒,屯据陟口。元延明先遣其将丘大千筑垒,以切断梁军的进军路线。陈庆之进逼其垒,魏军一鼓便溃。六月,萧综乘夜弃梁军降魏。
天亮后,梁军寻萧综不见,却见魏军在城外说:“汝豫章王昨夜已来,在我军中,汝尚何为”!梁军遂溃散。魏军入彭城,乘胜追击梁兵,复取诸城,至宿豫而还。梁军损失十之七八,只有陈庆之斩关夜退,所部得以全归。
真正使陈庆之的勇名天下皆知,则是在大通年间(公元527年—529年)的事情,这时的陈庆之刚过不惑之年。
当时北魏的朝廷因帝位而产生了内讧,重臣尔朱荣领兵占据洛陽,杀了幼小的皇帝和皇太后独揽权势。而皇族之一的北海王元颢就因此而亡命至梁。当时的梁主萧衍决定出手援助北海王,命陈庆之护卫北海王回到洛陽。其实萧衍的本意也就是命令他攻击洛陽,并让北海王即帝位。陈庆之虽对萧衍的命令觉得无谋,但最后还是接受了。于是历史上的战争奇迹出现了。
当时陈庆之手下只有七千骑,而当时魏境内兵力约有近百万之众,以七千对百万,结果想都不用想,但陈庆之毫无畏惧。他带着他的七千骑兵,从梁边境开始,在魏的领土内进击一百四十日,其间激战四十七回,水、陆、山、城市攻坚作战全部都获得胜利,共攻陷了三十二座城池,击灭十万余兵力,击败退约三十万兵力!造成了洛陽极大的震撼。“陈庆之来了!”这句话让魏朝廷闻风丧胆,连军队都放弃了洛陽逃走,更别说是皇帝和尔朱荣了,洛陽就这样变成了一个空城。
更让人吃惊的是陈庆之占领了洛陽后所率的七千骑几乎没有损伤!以至于当时就有人评论“以七千兵即能陷落洛陽的人,古今仅此一人”。陈庆之占领洛陽达六十五日,后由于孤军深入,只好向南撤退。自认为胜利的尔朱荣亲领了三十万大军追击,然而又令人不敢置信地,十一次的会战都为陈庆之所击退,直到梁军渡过一条河后,因为涨水淹至桥上,尔朱荣才放弃追击,不过这次不算是完胜。当陈庆之带着他的部队到达建康(南京)时,七千的兵数还剩下一半,这已经是相当的不错了。
陈庆之攻魏的作战虽因孤军深入,后援无继,而以失败结束,但也不能因此否定陈庆之的军事才能,陈庆之仅以7000之众北伐,连克魏军,以少胜多,占领了洛陽等30余城,自古用兵未之有也。所以梁武帝在陈庆之回建康后,仍封他为右卫将军,永兴侯,邑一千五百户。
此战以后,北魏国力大衰,大权握在尔朱氏手中。中大通四年(532年),高欢诛杀尔朱氏(参见高欢击尔朱氏之战),夺取北魏朝政大权。中大通六年(534年)和七年(535年),高欢和宇文泰先后立元善见和元宝炬为帝(参见北魏分裂之战),史称东魏和西魏,北魏从此灭亡。
北伐之后,陈庆之依然为梁战斗着。后来,北朝大将侯景曾以北朝将军的身份领了七万兵力攻打梁,与陈庆之的一万梁军作战而遭击溃,只剩他一个人逃回。
陈庆之在担任予州刺史的时候,由于农作歉收。有许多人饿死,他除了打开官仓,将储存的米麦分配给民众外,还从丰收之处急运米粮前来。予州的人民为这位将他们从饥饿之中拯救出来的刺史建立了祠堂,还称呼他为“仁威将军”。
陈庆之为人谨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射箭却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于骑马,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更为难得的是陈庆之出自寒门,在梁朝历史上能达到这样成就的,只有他和俞药(官至云旗将军,安州刺史)。
南北朝是什么朝代
南北朝是对我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的统称,具体指的是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这段时期。南北朝又分为南朝和北朝,其中南朝包括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北朝包括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和北周。
南北朝指的是夹在魏晋和隋朝中间的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我国呈现出各个国家分裂割据,互相对峙的局面。
历史上东晋的灭亡也是南北朝大分裂的开始。虽然局面分裂,但是北朝基本上被强大的北魏所控制,而南朝中最强大的,就是灭了东晋的刘宋王朝。刘宋王朝几乎控制着黄河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坐镇南方的刘宋王朝,历史上还有过几次北伐,不过后来都失败了。
不过渐渐的到了后面,南朝就开始没落了,尤其是南梁和南陈时期。而控制着我国北方的北魏也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后来宇文泰、高欢篡权,北周和北齐悄然崛起,之后的历史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了,北周宇文邕统一北方,后来杨坚又篡夺了北周的政权,建立隋朝。隋朝又灭掉了南陈,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
梁武帝为什么要灭佛
大概是梁武帝研究佛法,所以变得太慈悲,晚年的梁武帝不仅自己吃素,还要求百姓吃素,甚至不许百姓用牲畜来祭祀。不仅如此,因为投入了太多精力在佛法上,梁武帝已经没有再多的精力处理朝政,任用的大臣也越来越煳涂,对忠臣更是苛刻。
勤于政事的梁武帝已经成为历史,此刻的梁武帝已经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老人,对国事的不上心和多次错误的决定终于招致“侯景之乱”,梁武帝失了都城,被软禁,最后死在台城。
后世皇帝吸取梁武帝的教训,实施灭佛的活动,因为梁武帝兴佛而招来后世皇帝的灭佛,他虽然没有灭佛,但是灭佛确实因他而起,正如我们所说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样的道理。
正如小编所说,这么酷爱佛法的一位皇帝究竟为何要灭佛呢?不是梁武帝要灭佛,而是梁武帝的所做作为导致了后面的灭佛运动,他的行为看似是在推崇佛法,但实际是在把佛门推向深渊,这样的事件发生,我想并不是梁武帝想看到的,但那时候的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梁武帝为什么要灭佛
大概是梁武帝研究佛法,所以变得太慈悲,晚年的梁武帝不仅自己吃素,还要求百姓吃素,甚至不许百姓用牲畜来祭祀。不仅如此,因为投入了太多精力在佛法上,梁武帝已经没有再多的精力处理朝政,任用的大臣也越来越煳涂,对忠臣更是苛刻。
勤于政事的梁武帝已经成为历史,此刻的梁武帝已经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老人,对国事的不上心和多次错误的决定终于招致“侯景之乱”,梁武帝失了都城,被软禁,最后死在台城。
后世皇帝吸取梁武帝的教训,实施灭佛的活动,因为梁武帝兴佛而招来后世皇帝的灭佛,他虽然没有灭佛,但是灭佛确实因他而起,正如我们所说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样的道理。
正如小编所说,这么酷爱佛法的一位皇帝究竟为何要灭佛呢?不是梁武帝要灭佛,而是梁武帝的所做作为导致了后面的灭佛运动,他的行为看似是在推崇佛法,但实际是在把佛门推向深渊,这样的事件发生,我想并不是梁武帝想看到的,但那时候的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梁武帝为什么饿死
梁武帝统治南朝的时候,曾经收留过一个降臣叫侯景。没料到,没过多长时间。侯景就起兵作乱,反过头来打梁武帝。梁武帝措手不及,被侯景围困在台城里,身边只剩下一个心腹太监。这个太监也要去打仗了,他知道皇帝胆子小,手脚又笨,临走时,把他藏在台城的城门洞里,还替他弄好了米和柴,又把鸡鸣寺里的长明灯点着了拿来挂在城门洞里。安排好了,才出去打侯景。
那时,两边打得正热闹,谁也顾不得来看梁武帝。梁武帝一个人在城门洞里,等了一天一夜,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想吃东西,望着现成的柴和米,就是不晓得怎么烧。又等了两天,梁武帝饿得浑身无力,倒在石凳子上,两眼望着那盏长明灯发呆。
到了第四天,侯景的兵退,那个心腹太监急忙赶回城门洞里来看梁武帝。进去一看,嘿,锅里有米,灶里有柴,还是原样子,梁武帝呢,躺在石凳子上,饿得动也不能动了。他连忙拿柴凑到长明灯上点火烧饭。梁武帝睁开眼睛一望,才懂得灯上也能点火,叹一口气说:“早知道灯与火一样,我也饿不成这个样子了。”说完,头一低,气绝身亡。
梁武帝为什么提倡素食
在古代时候,最令人向往的职位应该就是要当皇帝,身为皇帝可以拥有金钱和美女还有权利等,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担当的,因为当皇帝的风险性还是很高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个高寿的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在年幼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能,在位期间更是政绩显着,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的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的用好人才,而梁武帝很喜欢的东西则是佛法了,在位期间多次出家要当和尚,而且40年的时间里为碰过他的妃子。
他的第一次出家耗费了3天时间,回宫之后就开始就下旨要大赦天下,希望可以凭借他的善心感化那些做坏事的人。他第二次穿了僧人服打算出家,知情的臣民对他的做法很是慌乱,后来他被臣子用金钱从佛祖那边赎了回来。那之后这位又进行了两次出家,不过最后都是回宫再次做皇帝,而臣子们因为赎回他花费了4亿多的钱财,可以说梁武帝对于出家是很向往的。
大概是梁武帝研究佛法,所以变得太慈悲,晚年的梁武帝不仅自己吃素,还要求百姓吃素,甚至不许百姓用牲畜来祭祀。
刘备称帝后为什么不给关张封王
桃园三结义是人们熟知的经典故事,它说的是,东汉末年决心匡扶汉室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为了共同的理想而结拜成了兄弟,最终,他们一起漂泊、一起努力,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尽管在史书中,这三人并没有真的结拜,但也有着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记载,可见,不管是史书还是小说中,刘备与关、张二人都是十分亲密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在夺取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并将关羽、张飞二人分别封为前将军、右将军,并都“假节钺”,也就是赐予他们战时遇到状况自行决策的权力。后来,刘备又在两年后登基,当了皇帝后,张飞被升为了车骑将军。可是,我们知道,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将开国功臣中的许多都封为了王,而关羽、张飞在蜀汉建立过程中居功至伟,却没能封王。那么,刘备为何不肯给关羽、张飞封王呢?
其实,这一切还要从“白马之盟”说起。秦朝刚灭亡后的天下形势,原本是西楚霸王项羽占据优势,而刘邦为了取得胜利,便大肆拉拢其他诸侯,最终,汉朝虽然统一天下,但刘邦还是不得不将许多功臣、诸侯封为王,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彭越、英布、韩信等。尽管分封之初中央与诸侯王之间还算和谐,但时间一久,问题便产生了。
一方面,刘邦内心并不信任这些诸侯王,另一方面,确实有些诸侯王不满足于自己的待遇,于是心存异志。不久,或是因计划败露,或是被刘邦逼反,曾经的诸侯王们便被刘邦先后剪除。到了刘邦晚年,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他召集群臣,杀白马来进行约定,其中的一条内容便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之后,汉朝传承近四百年,只有吕后专权时封诸吕为王、东汉末年曹操独揽朝政,逼汉帝册封自己为魏王等少数情况下,才没有践行这一约定。刘备自诩皇亲国戚、汉室正统,他当然不会不顾先祖刘邦定下的规矩,硬要册封并非同姓的关羽、张飞为王了。所以,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刘备不肯,而是为了尊重祖制,刘备不能封关、张为王。
当然,践行白马之盟是主要原因,但或许并非是唯一的原因。毕竟,曹操、孙权都先后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吴王,至少在当时保持着正统地位的献帝都已经开了先河,加上身在乱世,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刘备就算是封几个异姓为王恐怕也招不来太多的非议。笔者猜测,或许他还有着其他的考虑和原因。
举例来说,或许刘备是考虑到,如果将关羽、张飞都封为了王,那么同样立下不少功勋的其他功臣心中难免不满,而要是为了安抚他们而大肆封王,无疑是对祖制的大不敬,要是只封一个两个,那么还算是特殊嘉奖,而一旦王位成了“烂大街”的东西,无疑会造成权力泛滥,影响朝政的稳定。
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揭秘
一提起女皇帝,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这可能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了。但是你知道吗?其实武则天之前,还有个女人当过皇帝,只是因为各种因素她们不被后世承认。
北魏太后胡充华本是北魏宣武帝的妃子,宣武帝久居帝位却无一子,因为北魏有一条在现在看来非常残戾的规矩——但凡妃嫔为皇帝生下孩子,为防止后宫干政,生下孩子的女人都会被处死。
胡充华仗着宣武帝对她的宠爱,当他人都处心积虑研讨避孕的方法时,她却英勇的生了一个儿子元诩。按理说应该秉承祖制送胡妃归西了,宣武帝却一反常理,留下了胡充华的性命。直到元诩登基,胡充华成为太后,便再也没有人敢让太后去死。
当时的元诩只有6岁,胡充华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实际掌握了北魏最高政治权力,然而她并没有什么政治远见,在坐拥皇权后,其天性中追求奢靡的阴暗面很快就暴露无遗,她大肆崇佛却又荒淫无节,将朝政之事交予自己的男宠。
北魏在短短十余年间逐渐走向衰落,直到引发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北魏分为成东西两魏,一代艳后才殒命河川。然而就在河阴之变前夕,其子孝明帝逐渐年长知事,深感胡太后所为势必将王朝带上毁灭之路,决心自己执掌国政。但胡太后却继续宠用私党,常借故诛杀孝明帝的近臣。
公元528年,孝明帝的潘嫔生了一个女儿,胡太后却对外宣称生了—个皇子,并大赦天下以示庆祝,后又将孝明帝毒死,宣布‘皇子’登基为皇——这就是史上第一个女皇北魏殇帝。
然而不久胡太后又立下,自己的幼子元钊为帝,而这位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襁褓中被胡太后毒死,这也是她不被后世承认为皇的原因。这位女皇匆匆登基又匆匆退位,在位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因此历史上关于这第一位女皇的记载并不多,但是她作为第一位女皇的历史事实却是不可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