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记载的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的战斗经过,《逸周书·克殷解》有简单的描写:

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即纣)从。武王使尚父(即吕尚)与伯夫(即百夫长)致师(谓单车挑战)。王既誓(宣誓,即《书尚·牧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商辛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于火。

这里说,作战前,先使吕尚和百夫长“致师”。“致师”是单车驰近敌方“致其必战之志”,这在春秋时还很流行,可能起源很早。这里又说,开战时,只是“以虎贲、戎车驰商师”,该是事实。这时武王统率到牧野的军队,主力就是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韩非子·初见秦》和《战国策·秦策一》都说:“武王将素甲三千(《战国策)“三千”下有“领”字),战一日,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素甲三千”就是“虎贲三千人”,“战一日”就是甲子日从早到晚打了一天。当然,在这场大战中,除了“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作为主力以外,也还有西方八国之师,看来数量也是不多的。

《史记·周本纪》说周的方面诸侯来会的有车四千乘,而商的方面发兵七十万抵拒,都不免是夸大之辞。《韩非子·初见秦》和《战国策·秦策一》说纣“将率天下甲兵百万”,“以与周武王为难”,同样是夸张的说法。商在牧野的军队人数,确是大大超过周的军队。《诗经·大雅·大明》说:“殷商之旅,其会(“会”通“於”,旌旗)如林,矢于牧野。”但是不可能多到几十万到百万,这是战国时人用当时战争情况附会的产物。

殷之所以兵多而不堪一击,首先是由于殷贵族生活奢侈腐化,沉迷酒色,政治腐败,重用所谓“暴德”、“逸德”的人,对人民十分暴虐,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以致军队在战场上倒戈而拥戴周武王。《国语·周语上》记祭公谋父说:“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墨子·明鬼下》也说,牧野之战,殷人“众畔皆走(“皆”原误作“百”,从王引之改正),武王逐奔人宫”。这时殷的军队早已丧失斗志,确是如武王《太誓》所说“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引)。

其次是由于殷朝长期对四方夷戎部族的掠夺,和四方夷戎部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不仅这时西方八国随从武王伐商,参与牧野之战;而且西北戎狄早已进据中原,东方夷族也早已“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后汉书·东夷传》),使得殷的统治地盘缩小很多,只有黄河以北的京畿和黄河以南的“南国”,因而军事力量大为削弱。特别是和强大的东夷连年战争,力量消耗很大。所以春秋时人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左传·昭公十一年》叔向语),“纣之百克而卒无后”(《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栾武子语)。

同时,殷和周围方国之间也存在严重矛盾。殷不仅成为不少方国有罪的贵族逃避之所,还成为逃亡奴隶的会集之地。因此这些方国的国君都要讨伐殷王纣。春秋时楚国芋尹(官名)无宇就指出:“昔武王数纣之罪,以告诸侯曰:‘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故夫致死焉(杜注:“人欲致死讨纣”)。”周就是利用这个矛盾,号召诸侯联合讨殷的。

同时,殷和周围方国之间也存在严重矛盾。殷不仅成为不少方国有罪的贵族逃避之所,还成为逃亡奴隶的会集之地。因此这些方国的国君都要讨伐殷王纣。春秋时楚国芋尹(官名)无宇就指出:“昔武王数纣之罪,以告诸侯曰:‘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故夫致死焉(杜注:“人欲致死讨纣”)。”周就是利用这个矛盾,号召诸侯联合讨殷的。

《孟子·滕文公下》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所谓“伐奄三年讨其君”,是周公东征的事。所谓“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是武王的事。这个飞廉,就是《秦本纪》所说善走的蜚廉,“蜚”、“飞”古声同通用。当是飞廉向东撤退,周师乘胜追击,直追到海边才杀死的。可以想见,杀死有力的恶来和善走的飞廉,是经过激烈战斗的。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4 

鬼谷子的真名叫什么

鬼谷子的真名叫做王诩,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非常出名的人物,因为他额头上长了四颗肉痣,这是鬼宿之象,他创立了鬼谷门派。

这个王诩也是真是了不得,他精通兵法,天文星宿,谋略才智更是当世无双,这个王诩这么厉害,但是他却一生隐居,世人知道他的名声,却根本没有见过他去当个什么官之类的,也许鬼谷子自己很清楚,他就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凡尘中,更不可以去朝堂上搅乱各个国家的平衡。

但是他却收了几个徒弟,这几个徒弟,随便找一个都是能改变历史的厉害人物,而这几个徒弟的名字说出来,大家肯定也都知道。这有几个弟子他们分别是孙膑,庞涓,苏秦和张仪。说起这个孙膑,其实大家很多人不太了解你。甚至还有人把它认为是孙子,但实际上,孙子的原名叫做孙武,孙膑就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和庞涓这两个人可以说是既生瑜何生亮,两个人都是非常厉害的兵法大家,但是孙膑却略胜一筹,庞涓嫉妒孙膑就找了个机会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了,但是最后也死在孙膑的手下,苏秦和张仪就更不用说了,有一个成语叫做合纵连横,这个成语就是说这两个人的,苏秦联合六国,拿着六国帅印直接把秦军逼退函谷关,张仪更是建立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之后,为秦王朝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四个人没有一个得到善终,庞涓死在孙膑手上,孙膑的晚年也非常凄惨,苏秦巴齐国搞的一蹶不振,最后死在了齐国的权贵手上,张仪的结局算得上是好的,但却收到了秦王的猜忌,最后不得已离开秦国,郁郁而终。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4 

东周时期有哪些交通工具可以使用

在过去对中国的陆地地形有个说法:“八山一水一分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陆地地形,有80%是山地,有10%是河流湖泊,还有10%才是能够耕种的田地。只有那些荒草丛生地势低矮的平原,才是最适合耕种的地方,可是这些地方又往往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于是就会常常被作为战场。当然,还有更多的战场则可能是在山地和河湖。那么,道路交通在当时是如何服务战争的呢?

在中国人的共识中,殷商时代是名副其实的青铜时代,大量出土的铜鼎,就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印记。而到两周时期的铜车马,则是青铜时代的延续。这些青铜车马奔驰于战场,来往于列国的交通要道上,即成为春秋战国战场的标配,提到春秋战国往往要说到战争,说到战争就会让人们想到车马。

那个时代的车马工具已经到非常发达的地步,墨子就曾说自己制造的车辖“任五十石之重”,而那些航行在河流和近海上的战船,则能载运五十人以上和吃三个月的粮食,所谓“顺流而下,日行三百余里”,可见战争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展,反向又对列国的道路交通提出了严格的标准。

诸侯国君们对道路交通是非常重视的,诸侯国君在中原地区修筑了许多交错的道路,这些道路在当时则被称为“午道”。道路交通不仅服务于战争,更重要的还能够服务于商贸经济,当时最为繁华的那些城池,大多都是四通八达的,比如周天子的洛阳城、齐国的临淄、魏国的大梁、宋国的陶丘、赵国的邯郸等地,皆因交通发达而成为最著名的商贸城市,而也因之于此,这些地区常常受到诸侯强国们的觊觎,周边的道路上常常就有来自列国的军队聚集。

中原大多都是道路交通畅达的地区,战争也便最为频繁。而那些道路艰险的地区,进行攻伐战争的难度则相对更难。比如秦国在攻打蜀国的时候,就曾修筑起架空的栈道,有所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而魏国都城因河流贯通护城,秦国的司马错在攻打魏国的时候,就引来河水“决桥取之”,即是将魏国的桥梁冲断,以决断魏国城池与外界联系,乃至成为孤守之城,最终长久围困之下城池终被攻破。

事实上,诸侯列国在当时都修筑有重要交通要道,以服务战争、外交和商业,在韩国靠黄河北岸的地方,有一条要道名为武遂,这条道路贯穿韩国的黄河南北地区,既具有关塞作用,又为韩国管理黄河南北地区提供支持,南方地区可借此道到达韩国北方的故都平阳,北方地区则借此道南渡黄河到达韩国的重要城池宜阳,并自宜阳到达周天子的都城中。

再往西走还有一条成皋之路,这条大路延着黄河,可达函谷关,五国合纵攻秦时,往往走的就是这条道路。南方的楚国在南阳盆地与伏牛山隘口交界处,则有一条直通中原的“夏路”,战国时代多次经历战火的重要城池方城即在此地。

《史记》有“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后来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举全国之力修建了一条快速道路——秦直道,可从咸阳城直达北方的长城,秦朝铁军可借此道快速增援北方和攻伐匈奴,骑兵只需三天三夜就能驰抵阴山脚下,这条直道为后来汉朝的北伐匈奴提供了巨大便利。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4 

历史上第一个参战的女子是谁

提起“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话,人们往往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其实在历史当中花木兰并不是第一个上战场的女孩子,说起历史的第一位女将军,她叫妇好,是商朝商高宗的妻子,也是皇后。

在古代,女孩子都遵从父母之言去相夫教子,但妇好刚刚就是一个与之相反的人,她武艺超群,力大无比,同时又熟知兵法,能够在战斗中运用自如。有一年,商朝北方战事告急,妇好主动向皇帝请求上战场。皇帝经受不住妇好的再三请求,便答应让她上战场杀敌。

没想到在这场战争之中,妇好率领的军队大获全胜,皇帝也因此任命她为军队统领大将军。在之后的战役之中,妇好屡立战功,为商王朝扩张领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历史上,她是第一位杰出的女将军,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子军事家和政治家。

在商高宗在位期间,他非常宠爱妇好,以至于妇好去世之后,整日陷入悲痛之中。妇好的陪葬品也是极其之多,除去青铜器之外的瓷器,还有各种字画,工艺品......这些艺术品为我国考古商朝得到很重要的资料。

在妇好的一生之中,她不爱“红妆”反而爱“武装”,她以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色彩。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3 

鬼谷子真的这么厉害吗

俗话说,时势造就英雄,在战国时期这一个乱世的时代,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显得更加的传奇,一生的荣耀无数。在战国时期,很多知名人物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师傅,那就是鬼谷子。历史上对鬼谷子的记载是少之又少,甚至有人怀疑这个人真实的存在。

有人说他是穿越者中的一位,但是据仅有的史料记载。其实是一位道家的代表人物,鬼谷门派也是由他一手创建的。他有很多尊称,也是各行各业的始祖。这个人的智慧非常的过人,有着多重的身份,精通百家学问,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物了。说起他的师尊,是历史上人人皆知的老子。老子,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他的能力过人,其徒弟也一定有过人之处。

鬼谷子在当时的名号可是响当当。说起鬼谷子这个人的名字,没有人不知道!但是见过他的人却少之又少,没人知道他到底活了多久,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只是,好像,有点能力的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吧。让人更加诧异的是,整个秦国有出息的人都是他的弟子,着实有点让人不解。但是那些所谓鬼谷子的徒弟,最后的下场却不怎么让人如意。

第一个徒弟商鞅为大家所熟知,他是鬼谷子的一名徒弟。可以说,当时的商鞅变法对秦国政策的影响非常的大。他的老师是谁,这个问题也一直在讨论,也非常的不解,有的人说是鬼谷子。如果是鬼谷子的话,他的下场还真的不好。他当时的改革触及到了贵族的利益,激动了当时很多的士大夫。秦王也是顾及自己的权位,只能交出商鞅,惹的一个五马分尸的下场。这种残忍的处死方式着实让人感到可怕。

第二个徒弟就是庞涓。庞涓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熟读兵书,鬼谷子教他兵法。在作战方面,也是当时的娇娇者,从来是只会赢不会输。他的策略也是令敌人闻风丧胆。但是最后在桂林之战中,却死在自己的同门师兄孙膑手里,万箭穿心而死。这样的下场也是非常的令人感到惋惜。

第三个徒弟就是孙膑。本来开始和庞涓,一起都为魏国效力,但是一山不容二虎。两个人的矛盾不断。居然到了将对方置于死地的地步。对于孙膑的死有很多的说法,据说是被人杀死。

第四个徒弟就是张仪。他是鬼谷子的徒弟,当时也相当的有名。他是一个说客。游说六国想让纵合产生裂缝。跟苏秦对着干,又怎会有好下场呢?最终被无情的赶出了秦国,来投奔魏国,魏国也是更加的讨厌他,不待见他,最后落得一个无家可归地步,一身的本领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鬼谷子不仅自己厉害,而且就连自己教出的学生,都是这个乱世中的佼佼者。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学生也是因为学了一身的本领,才白白丢了性命。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讲,到底是幸运的呢,还是不幸的呢?但是对于战争来说,每个人都是不幸的,又有几个能落的一个好的下场呢。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2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这是中国历史朝代歌中的前四句。

回顾整个东周历史,历史学家通常将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

一般来说,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种说法则是前770年—前403年)。

春秋开始于周平王迁都洛邑,春秋的结束时间,历史争论不同,但主要时间有三大传统强国的颠覆与衰落,包括楚国都城郢被吴国攻克(楚国短暂灭亡)、齐国陈氏取代姜氏、已经三家分晋,标志春秋时期的结束。

至于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结束,也就是约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国可以称得上分裂最为严重、对抗最为持久的历史阶段之一,类似的历史时期还包括三国、南北朝等。

那么,既然东周历史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其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

从表面上来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至少在一百个以上,而到了战国时代,除了秦楚燕赵魏韩齐这七个国家,也就仅存卫国、宋国等屈指可数的几个诸侯国。

如果从春秋和战国时期的主旋律——战争来讨论。

在整个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主要属于称霸战争。

尤其是对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春秋五霸而言,称霸而不吞并土地、人口成为了基本原则。而且还牢牢控制了秦国进入中原之要道,可谓是周王室的结实屏障;秦由于崤函之道被晋国控制,就一心开拓西方之地,与戎狄做着持续而顽强的斗争;楚国实力最强,一心想要颠覆周室,不过就算是楚庄王时期,楚国有着非常难得的机遇,依然还是因为“在德不在险”的价值观所束缚,没能走出最后一步。

换而言之,对于春秋这个历史阶段,所有的战争都不能忽视“周王室依然是老大”这个基本事实,因此任何战争都要或多或少打着维护周天子的旗号,这有点像三国时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战国阶段,诸侯国内权臣叛乱不止,各国的军事斗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争夺地盘为目标,礼乐已然完全崩溃。

其后各国更是相继僭号称王,周王室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最终被秦军轻易消灭。

笼统的说,面对仁义道德,西周时代是遵而行之,春秋最然已经不能遵而行之了,但终究还是言而顾之的,到了战国时代则是舍而弃之了。

在这背后,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礼乐制度的崩溃,更能窥探出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的本质。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1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 最后却晚景凄凉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其母为卫国人。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在大臣鲍叔牙的辅佐下取得成功继国君位。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成就霸业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

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各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此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管仲逝世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桓公说:“竖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人,三人专权。

死后凄清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冬十月七日乙亥(前643年9月12日),齐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对方,齐国一片混乱。

齐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于公元前643年9月12日(鲁僖公十七年十月乙亥)病死。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直到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1 

姜子牙为什么被称为百家之祖

姜子牙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而大多数人所熟悉的还是《封神演义》当中的那个肩负封神大业的姜子牙。但不管是真实的姜子牙还是小说的姜子牙,在后世人眼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甚至姜子牙还被认为是百家之祖。由此可见姜子牙的地位的确是非常高的,那为什么姜子牙会被称作是百家之祖呢?姜子牙究竟有一些什么样的贡献,他对后世的百家有什么启示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姜太公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

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国国君,定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区),成为齐国的缔造者和齐文化的创始人(齐鲁文化最早是由齐国首任国君姜太公姜子牙和鲁国首位国君周公姬旦奠定,周公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和周武王姬发的四弟,孔子主要是继承的周公的思想,所以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周公被称为元圣)。

而后姜太公辅佐周公旦执政,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姜伋嗣位。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姜子牙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

成王时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或坐镇京都、运筹帷幄;或领兵东征、冲锋陷阵;或左右呼应,东西夹攻,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子丁公姜伋继位。齐丁公姜伋继续辅佐周康王,成为仅次于首辅召公奭的次辅,并掌管周王朝的精锐部队三千虎贲,保卫丰镐。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

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称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和历代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武庙就是来源于武成王庙的简称。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被民间百姓尊为“武祖、天齐至尊、光明之神、神上神、众神之神、神祖”。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4:00 

管仲当初差点就杀了齐桓公 齐桓公后来为什么还称他为仲父

春秋时期,齐桓公因为其卓越的功绩被誉为春秋五霸之首,众所周知,齐桓公的成功离不开管仲的扶持,在管仲的出谋划策之下,齐国才能够在纷乱的春秋诸侯之中脱颖而出,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但是,在齐桓公未登记之前,管仲与齐桓公可是两个派系的,并且齐桓公差点死在管仲的手上。

齐僖公去世之后,留下了三个儿子,一个就是齐襄公,另外两个一个是管仲辅佐的公子纠而另一位就是鲍叔牙辅佐的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因为齐襄公与妹妹文姜公主私通而密谋杀害鲁桓公一事,引得众大臣纷纷不满,此后公孙无知发动谋反将齐襄王诛杀,齐桓公才得以坐上王位。

但是坐上王位的路,可是不好走的,齐襄公死后,两个弟弟都有机会继承王位,为了阻止齐桓公继位,管仲曾密谋杀害齐桓公,并成功射中齐桓公,幸运的是,这一箭射在了齐桓公的衣带勾上,保住了一命,并成功继位。

当上齐桓公的小白,本想报一箭之仇,杀死管仲。齐桓公的近臣、齐国大夫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一位大才,无论去哪个国家都足以堪担大任,于是进言劝谏齐桓公。齐桓公胸怀大志,便答应不计前嫌,不但没有杀害管仲,还对管仲礼遇有加,封为大夫,与鲍叔牙一起辅佐自己。并且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是个识大体、有大才之人。对于齐桓公的礼遇有加,管仲便尽心尽力的辅佐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之下,齐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劳作,整顿不良之风,还要求民众学习礼仪之术,在齐桓公的努力之下,齐国摆脱了齐襄公时期的混乱局面,综合国力日渐增强,成为春秋一霸。

齐桓公不仅知人善任,而且还很懂礼节、尊重人才。管仲也正是因为遇到一个明君,才得以活下来,并且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满腹经纶展示出来,齐桓公与管仲的结合实乃天作之合,可以说没有齐桓公的大度就不会有管仲的名垂青史,没有管仲也不会成就齐桓公的霸业。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3:59 

齐桓公叫什么 小白是真名还是外号

为什么齐桓公叫小白,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齐桓公叫小白的这个问题,一起来了解下。

因为齐桓公名:小白,所以有小白一称。齐桓公的别称还有:齐桓公、公子小白、齐侯。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齐桓公在位时致力于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

他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

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推动齐桓公千秋霸业的"幕后英雄":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就让管仲做长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次公子小白的老师。齐襄公12年的时候,齐国发生了内乱,管仲于是就跟随纠逃往鲁国,鲍叔牙随小白逃往莒国(今山东诸城、莒县、日照一带)。

后来齐襄公被刺杀,齐国大乱,纠和小白为了继承侯位分别快马加鞭地赶回齐国。管仲为了阻挡次公子小白回国即位,特借鲁国军队埋伏在途中进行拦截。

双方激战时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箭头正巧击中腰带铜钩上,鲍叔牙让小白立刻仰面躺下佯装已死,驾车带小白飞驰到齐国。等到了临淄城下,鲍叔牙先进城说服诸大夫,然后迎次公子小白进城即位,成为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被自己射死,与长公子纠从容前行,六天后回到齐国时才发现已经晚了。随后鲁国就率领军队拥护纠来争夺王位,齐桓公连忙问鲍叔牙应该怎么办,鲍叔牙说:“以兵迎之。”

鲍叔牙于是率领军队布阵,派两个将领各带兵丁在两边埋伏,另派一队人马与鲁国军队正面交战,假装战败,诱敌深入。等鲁国军队深入埋伏圈后,鲍叔牙亲自率军队迎战,并号令三面夹击鲁军,鲁军大败,鲁国国君鲁庄公偷偷换了衣服才得以逃脱回国。鲍叔牙取得了胜利,齐桓公也巩固了王位。


!admin 发布于  2023-3-7 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