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句】“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出处】唐·王维《酬张少府》。 【翻译】我晚年只喜欢清静,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王维这首诗描写自己的老年心性,只爱好悠游闲静,不再多过问世事。现今常用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两句诗,来形容老年人恬淡悠然的心境。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到了晚年喜 欢清静,对许多事都不闻不问。[例]这 种“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想法, 王维以诗抒发于前,后代文人学士也继 之于后,可说是人之常情。(曾敏之《林 泉之乐不易求》) 【鉴赏】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年)《酬张少府》诗的首联。大意是:年纪老了,只是爱好闲静,对那万般世事,我已不再关心了。原诗描写作者远离尘世,在松间月下解带弹琴的闲情逸趣。“晚年”两句反映出王维晚年的心态。王维是开元九年进士,官至右拾遗,安史之乱后心情逐渐消极,信奉禅理,在辋川别墅中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他也是杰出的画家,又擅长音乐,能将诗书音画融于一体。现今常用“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两句诗,来形容老人恬淡悠然的心境。 【全诗】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鉴赏】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居辋川时与友人的应和之作。 全诗着意自述 “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首联起始便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看似极端消极,但一个“惟”字暗示了作者一种不得已的情绪,似乎这个“静”也是不得已的。为什么呢,诗人在下一句作了解释——“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联系诗人王维的生平,在他早年,也曾有过效君报国的志向,但在奸相李林甫当政的时代,这样的志向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诗人感叹“自顾无长策”,以己之力无法改变这样的社会局面,且年也到晚年,只好“空知返旧林” 了。 但是,诗人的情绪仅仅是一沉,随即想起隐逸生活的情趣。诗人很巧妙地选取了隐居生活中一个相当闲适安逸的场景来写。“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松风”、“山月” 皆是象征高洁的意象,暗衬诗人的形象。作者不停留于写景,而是在写景中融入了自身的活动——在徐徐的清风中轻解衣带,在皎洁的月光下独坐弹琴。一“吹”,一 “照”,便将 “松风”、“秋月” 写活了,它们似乎是有意地参与诗人的活动的呢。情与景,人与境于此便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前句“君问穷通理”,照应标题,“君”指的是 “张少府”。面对友人问及穷困或显达时该如何面对,诗人却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不答作答。“渔歌入浦深”化用《楚辞·渔父》典故: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这个典故在人们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画面: 一个渔人撑着小舟,慢慢逝于烟波浩渺处。隐隐地,我们似乎可以听到渔歌的回响,问什么穷通之理呢,还不如就像我这样归隐去吧,以安宁的心境来面对一切。全诗以这样的末句收结,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却又发人深省。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8 

【诗词曲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疏疏的影子横斜地映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香味在朦胧的月光下飘散。

宋林逋 《山园小梅》 诗: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中国历代诗歌选》 下编 (一) 570页)

宋周紫芝 《竹坡诗话》: “林和靖《赋梅》诗,有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之语,脍炙天下殆二百年。” 宋许凯《彦周诗话》: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大为欧阳文忠公称赏。大凡《和靖集》 中,梅诗最好,梅花诗中此两句尤奇丽。” 清王士祯 《带经堂诗话·赋物类》: “古今咏梅花者多矣,林和靖 ‘暗香、疏影’ 之句,独有千古。”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十三: “其 ‘疏影暗香’ 一联,已关千古咏梅之口。何则?疏影,梅之魂也,横斜,其姿也; 暗香,梅之气也; 浮动、其韵也; 陪衬之以清浅之水,烘托之以昏黄之月; 梅之为梅,尽于此矣; 是义之至也。‘清浅’、‘黄昏’,两皆双声,‘疏、斜、水、香’,亦双声字,‘疏、浮’,‘影、横’,‘浅、暗’,则各为叠韵; 是又辅之以声音之美也。而诗歌尤高,淡然静穆,有神仙之概焉。”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7 

【李白的诗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出处】 唐·李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译注】 我已经醉了,你也十分欢乐,大家心旷神怡忘掉了一切。 【原诗】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集评】 清·王夫之:“清旷中无英气,不可效陶,以此作视孟浩然,真山人诗耳。”(《唐诗评选》) 清·沈德潜:“太白山水诗亦带仙气。”(《唐诗别裁集》卷二) 【总案】 李白诗中有相当一部分受到六朝诗人的影响,在这首诗中则明显地有着陶渊明的影子,风格平和朴直,意境冲淡自然,都和陶诗相接近。但它和陶诗又不完全相同,它在平和中显出飘逸,自然中显出清新,这种清新、飘逸,也就是王夫之所说的“英气”,沈德潜所说的“仙气”。于此可见,一个伟大的作家,即使在刻意摹仿别人风格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来的。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7 

【诗词曲名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名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采集得百花酿成蜂蜜以后,为谁的甘甜享受而辛苦呢?诗句通过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的自然现象,比喻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的成果养活了剥削阶级。借物为喻,发人深思,启人觉悟。

唐罗隐 《蜂》 诗: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罗隐集》 133页)

宋洪迈《容斋随笔十一·唐诗戏语》: “士人于棋酒间,好称引戏语以助谈笑,大抵皆唐人诗。……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诗也。” 傅庚生 《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五: “罗隐《詠蜂诗》 云 ‘不论平地与山尖……’ 则借物为喻,蓄蕴较多,感人悟人,弥以深矣。”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7 

【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出处】唐·杜甫《望岳》。 【意思】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山色 都赋予了泰山,背着太阳的一面昏暗, 向阳的一面明亮,两面判若刀割。造 化:指天地或大自然。钟:聚集,专注。 阴阳:指山背阳和向阳的两面。晓:因 日光照射而明亮。 【鉴赏】 自然的造化,天地的灵气,全都聚集在这座泰山上; 山势高耸,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一面昏暗,一面明亮。造化: 是指天地,自然。钟: 是指聚。望岳: 在这里是指仰望泰山。古人一直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大的山,山南叫“阳”,山北叫 “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诗描写泰山的巍峨高耸,气势雄浑,气象万千,是自古以来歌诵泰山的名句。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晴空下山林 等地阴阳分明的奇丽景色。[例]一道 宽平、有钢铁栏杆、可同时行驶数辆汽 车的大桥,架于陡峭峡谷深涧之上,两 岸山岩丛树簇拥,红翠交辉,往桥下看 呢,流泉飞瀑,幽深、晦暗。这样的景色 正应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古 诗。(涂光群《北美秋色》) 【全诗】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唐代杜甫的诗集里有三 首以《望岳》为题的诗: 一写西岳 华山; 一写南岳衡山; 一写东岳泰 山。这里介绍的是写泰山的一首。 开元二十四至二十八年(736—740) 间,杜甫在齐、赵一带漫游,写了 这首诗,当时他还没有登过泰山。 原诗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 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 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岱 (dài代) , 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所以 尊称为岱宗。齐、鲁,春秋时的两 个国家,在今山东省境内。造化, 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山北面 为阴,山南面为阳。决眦(zì 字) ,张开眼睛。诗中说,泰山 是怎样的?它青葱的山岭,从齐到 鲁,连绵不断。大自然的神奇秀丽 都集中在它那里,山南山北明暗的 不同,好象早晨和黄昏的区别。层 云涌起,荡滌胸怀; 张大眼睛,归 鸟尽收眼底。当你登上顶峰远眺, 群山都会显得渺小。诗写出了泰山 的雄伟高大,意境开阔,格调昂 扬。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7 

【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唐·杜甫《望岳》。 【意思1】一定要登上泰山极顶,到那 时再俯瞰四周群山,它们将显得十分矮 小。会当:唐代人的口语,定要。一释 为“应当”。凌:超越,登上。绝顶:最 高峰。 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化出,笔力雄健,意境开阔,泰山的峻伟和诗人胸怀的博大于此可见,因而金圣叹《杜诗解》卷一说“如此作结,真是有力如虎。” 【意思2】 会当: 合当。凌: 登临。绝顶: 最高峰。句意: 将来当我登到泰山极顶的时候,居高临下一看那周围的群山,一定显得非常矮小。诗句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后多用这两句诗说明立足点高,能容易观察事物的本质,困难问题也易于解决。 【鉴赏】登上山顶,从泰山峰顶俯视天下,众山都会显得渺小。此诗 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当时诗人漫游齐赵,经过泰山作了此 诗,这是目前所存最早的一首杜诗,写尽泰山的雄伟高峻。此句诗歌中, 诗人由望岳而产生了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即“一定要”,因此 诗句不仅表现出泰山的雄伟壮丽,还表达出诗人不畏艰险、敢于攀登山 顶、俯视天下的雄心壮志。 【评析】 杜甫著名诗句。 两句写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周围的其它山峰便都在脚下了。“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 却有深刻的含义: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 顶峰的誓言。会当: 应当。凌: 登上。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 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 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 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明王嗣奭 《杜臆》 卷 一: “公盖身在岳麓,神游岳顶,所云 ‘一览众山小’ 者,已冥搜而得之矣。” 清金圣叹 《杜诗解》卷一: “如此作结,真是有力如虎。” 清浦起龙 《读杜心解》 卷一: “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位居峰巅 等极高之处,鸟瞰四周,顿觉万物低矮 渺小。[例]我曾经在一个明朗的早晨 登上电视塔,鸟瞰晨雾弥漫的上海城, 那真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整个上海,仿佛都匍匐在我的脚下 了。(赵丽宏《上海抒情》) 二、用以比喻 取得最高成就或殊荣,傲视一切。[例] 小将们把眼睛紧紧盯着乒坛的“珠穆朗 玛峰”,渴望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山小”。(王丁《祖国荣誉高于一切》) 三、用于比喻取得了卓越成就或具有崇 高理想、远大志向的人会觉得一般的理 想和目标是那么短浅渺小。[例]“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扔掉个人主 义的包袱,站在共产主义的高度,才能 看清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从而树立起 坚强的革命信念。这时再回首看那自 私而可怜的个人主义,必然更觉渺小, 只不过犹如人们脚下的一抔黄土而已。 (黄胜平《“渺茫”与“渺小”》) 【全诗】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官宦家庭出身。35岁进京城长安寻求人生前程,但很不如意,穷困中渐渐与下层人民接近,慢慢地走上了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他的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和民间疾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风格沉郁苍劲,讲究格律形式,对后世影响很大。今存诗1400多首。岳:指东岳泰山,又尊称“岱宗”等。钟:聚集。神秀:指奇特的景物。阴阳:山北和山南。决:裂开。眦:眼眶。 该诗杜甫早期的名作;写泰山的名篇之一。明代诗人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且立片论 此诗是诗人青年时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后写的泰山名篇,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诗篇之一。诗是押仄韵的古律,很多地方不合平仄,不是标准的五律。 此诗表达青年的壮怀,主题在结尾两句,是仰慕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表达。因为有这样的壮怀,所以诗写得景象阔大,雄奇神俊。首联一问一答,就将泰山绵延广远的气势写出来了。如果用白话解释,那就是“伟大的泰山究竟是怎样的山呢?它的郁郁葱葱的山色简直将齐鲁大地染成青绿的一片,还无边无际地扩展得更远了”。“青未了”三字可见诗人的写作天才。颔联赞美大自然把神奇的景色都集中到泰山来了,泰山的高峻将山北山南分割成明暗的天色,一山之中也不同。后一句与王维的“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意义相近。颈联想象登上泰山高处的感受,看到云卷云舒,让自己心胸激荡。目送飞鸟远去,一直到看不见为止,大瞪着眼睛好像眼眶都要裂开一样。这两句不是登山之后的所见,而是在山下望而心想的内容。这样的心想,其实表明了青年诗人欲登高望远,纵观天下的抱负。两句的词序都是倒装,是“生层云荡胸”和“入归鸟决眦”。尾联说明自己将来一定要登上峰顶,去感受放眼望去,众山在泰山之下变得低而矮小的壮景。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6 

【李白的诗句】“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出处】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意思】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全诗】 清平调词三首 [唐] 李白,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赏析】 李白四十二岁时,被玄宗征召入宫,供奉翰林。唐玄宗所看重的,只是李白的诗才,政治上并不重视他。所以,李白徒有“愿为辅弼”的志向,却不能实现。《清平调三首》就是在长安宫中奉旨制作,以供配乐的歌辞。 第二首的起句仍是以花喻人,杨贵妃之美是无以伦比的,和这样的美人在一起,胜于楚王梦中与神女的幽会。即使是绝代佳人赵飞燕,也还得倚仗着新妆,她哪里比得上杨贵妃的天生丽质呢?这种抑扬有别的笔法确实压低了神女和飞燕,抬高了杨贵妃。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6 

【诗词曲名句】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名句】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坎壈(lin): 困顿不得志。 句意: 只要看看自古有盛名的人,他们多是终生困顿不得志的。

唐杜甫 《丹青引》 诗中云: “将军画善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 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 终日坎壈缠其身。”( 《杜诗详注》 一三卷1147页)

明王嗣奭 《杜臆》 卷六: “盖盛名之下, 坎壈缠身, 自古皆然,何疑於将军哉! 余谓此诗,公借曹霸以自状。”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卷二之二: “结联又推开作解譬语,而寄慨转深。”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6 

【唐诗宋词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别亲送友·叙述离别”类的诗句。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为离别而感伤,更何况在冷落的清秋季节作别呢,这实在叫人无法忍受啊。句中用加层翻进的议论方法表现离情,本来人之离愁,自古皆然,可是偏偏秋天分别,无疑火上添油。宋玉“九辩”在悲秋的描写中就有:“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之句。

柳永“雨霖铃” “全宋词”第21页。

繁体: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是關於描寫“場景記敘·別親送友·敘述離別”類的詩句。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都為離別而感傷,更何況在冷落的清秋季節作別呢,這實在叫人無法忍受啊。句中用加層翻進的議論方法表現離情,本來人之離愁,自古皆然,可是偏偏秋天分別,無疑火上添油。宋玉“九辯”在悲秋的描寫中就有:“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之句。

柳永“雨霖鈴” “全宋詞”第21頁。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6 

【李白的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出处】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意思】在家乡蜀地曾时常听到那子规鸟的哀鸣,现今到宣城又频频见到 杜鹃花,令人念及家乡的子规鸟。想起子规的悲啼,叫一声令人肠断一 回,我在这阳春三月天情不自禁又思念起故乡三巴。此诗结构,对法别 致,语言清浅生动,如谚如谣,寓情于景。“一”、“三”的复沓运 用,真实地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注: 子规,即杜鹃鸟。其鸣凄恻。宣城,在安徽南部。三巴,此 指四川。 【全诗】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鉴赏】
李白二十五岁出蜀后,至老也没有再回故乡。但在他的作品 中,我们很少看到他流露思乡情绪。乡土之思即使偶尔闪现在诗中,也是 非常轻微的。不过,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满怀信心与期待的,这 使他的诗风旷放而飘逸。然而长期漂泊,屡屡受挫,人老年衰,壮志难酬, 一向乐观的诗人也难免会情绪低落,乡思也会涌上他的心头。这首诗应 该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 姹紫嫣红的暮春三月,杜鹃花花团锦簇,满山遍崖,灿然若火。想当 年,诗人在家乡的时候,每每看到杜鹃花盛开,就会听到阵阵的杜鹃鸟声。 提起杜鹃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从而激起思乡 之情。古代蜀中之帝杜宇,又称望帝,自以为德薄,不愿意窃据帝位,为避 位而出走,死后精魂化为杜鹃鸟,每到暮春时分,就啼叫起来,没完没了, 似乎在呼喊着“不如归去”。看着宣城艳丽的杜鹃花,诗人耳旁顿时响起 了杜鹃鸟凄恻动人的啼叫声,好像在提醒他也“不如归去”。但诗人又怎 能这样空手而归呢? 当年意气风发,仰天大笑出门而去,自以为功名俯拾 可取,唾手可得,谁知一再受挫,一事无成。看着眼前的朵朵杜鹃花,想着 家乡亲人的苦苦期待,诗人又怎能不愁肠寸断呢? 诗的前两句,巧用花、鸟、地名,形成自然的对仗,以空间的延伸和时 间的延续,真实地再现了诗人乡思涌动的过程。“杜鹃”一语双关,诗人借 花写鸟,借鸟抒情。由眼前的实景,写到记忆中的虚景,思绪由安徽宣城 而飞越千里回到蜀国的故乡,环环相扣,虚实相生,远近结合。三、四两句 巧用数字,进一步渲染浓重的思乡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颇能 引起游子的共鸣。


!admin 发布于  2023-3-4 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