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哪两个美称?

香港有哪两个美称?
香港的美称有“东方明珠”、“不夜城”、“亚洲四小龙”等。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全境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等3大区域组成。它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

气候

香港为四季分明的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3℃。冬季温度可能跌至10℃以下,夏季则回升至31℃以上。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全年雨量充沛,四季花香,春温多雾,夏热多雨,秋日晴和,冬微干冷。 

此外,香港市区高楼集中而密布、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气候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有明显的气温差别,高层大厦林立的市区让空气中的“悬浮粒子”较难吹散。


!admin 发布于  2022-4-7 10:37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有:

1、首先是程邈创隶书的故事,相传隶书就是由此人所创而成。程邈是秦朝时期的人,因为犯了罪被关押在监狱中。当时的秦朝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但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小篆书写的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

小篆形体较为繁复,书写速度很慢,于是程邈便产生出了在小篆基础上革新出一种新的书体的想法。他通过十年在牢狱中书写的实践,创制出了新的书体并报告秦始皇。

古时犯人也被称作“徒隶”,因而这种书体被称为“隶书”。程邈所创的隶书,不仅让秦始皇赦免了他的罪行,还成为中国古代书法史具有里程碑的一次书体创新。

2、其次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故事。

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名扬天下,他的书画同壁,并在书法中融入绘画的技法。他自称其书法为“六分半书”,这是因为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各种书体成分掺杂,使得本来八分的隶书只剩六分半。

这是他书体创新也是他独到怪绝的一面,从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扬州杂记》便是其代表之作。他还体恤百姓,知晓民间疾苦。

在他当官为政的期间,县城遭遇了自然灾害,老百姓们颗粒无收,生活艰难,郑板桥看到这种情景,心急不已,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

有人提醒他此举必须获得上级批准才可,郑听后勃然大怒,严厉呵斥道,“百姓们饥亡无数,等获批准时不知还要死伤多少”并且承诺他一人承担此举的所有举动。

发放的粮米救济上了百姓,老百姓们感恩戴德,称颂他的政绩。可惜,郑板桥的性格在仕途中并不受人欢迎,最终还是结束了为官生涯,此后他以卖画为生,过上了他的“糊涂”人生。

3、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

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看。

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彩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

4、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5、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

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admin 发布于  2022-4-7 10:36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指什么?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指什么?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指《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历史价值

《永乐大典》有关宋元的史料极为丰富,清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批准,并专门成立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书处”,开始时人员为30人,后又增加9人,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参加了这项工作。

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总计385种、4946卷。4620至14629收有《吏部条法》一书,这是一部有关宋代官吏铨叙、考绩制度的档案汇编,所记载至南宋理宗一朝,可补《宋会要》修至宁宗朝为止的这一段空缺。


!admin 发布于  2022-4-7 10:36 

iso9001是指什么?

iso9001是指什么?
ISO9001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类标准的统称,是由TC176(TC176指质量管理体系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是ISO12000多个标准中最畅销、最普遍的产品。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是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多年来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发展的总结,它体现了一种管理哲学和质量管理方法及模式,已被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

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成熟的一套管理体系和标准,是企业发展和成长之根本。

ISO9001的适用: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适合希望改进运营和管理方式的任何组织,不论其规模或所属部门如何。然而,要获得最佳的投资回报,公司应准备在整个组织中实施该体系,而不是只在特定场所、部门或分部内实施。

此外,ISO 9001可以与其他管理系统标准和规范(如OHSAS 1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ISO 14001 环境管理体系)兼容。它们可以通过“整合管理”进行无缝整合。 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原则,因此选择整合的管理体系可以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admin 发布于  2022-4-7 10:35 

云缨台词是什么呢?

云缨台词:

1、六尺之内,我是无敌的。

2、枪心如火,枪如我心。

3、掠火神枪最终式,燎原百斩。

4、保持干劲,继续前进。

5、有什么麻烦,尽管找我好了。

6、闹事儿的排好队,我会好好照顾你们的。

7、过了朱雀门就是鸿胪寺,那儿可热闹的多。

8、嘘!感受到了,是大案要案的气息。

9、唉,别误会,我可不是暴力分子。

10、小贼们,嘿嘿,我来了。

11、我已经然起来了。

12、哼哼,大理寺执勤中,闲杂人等回避。

13、吾乃百兵之王,额...呃,我,我是说枪啦。

14、美好的一天,从巡街开始。


!admin 发布于  2022-4-7 10:34 

好似喵好似喵是什么梗?

好似喵好似喵是什么梗?
好似喵好似喵的梗是用来表达幸灾乐祸。意同好似。

出自虚拟主播永雏塔菲,在某次直播玩舔狗游戏时说“伤害taffy女神的人必须死,好似开香槟咯,好似喵”,塔菲的形象是有猫耳的,类似于猫娘。

最早网上是有“好死”这个梗,用来表达幸灾乐祸。后来流行写成“好似”。永雏塔菲说话夹子音,还喜欢句尾带喵,所以永雏塔菲说好似肯定是“好似喵”。把好似喵重复了两遍,所以很多人说的时候也是“好似喵好似喵”。

网络用语,常出现在综艺节目及网络中。所谓“梗”的意思是笑点,铺梗就是为笑点作铺垫,系对“哏”字的误用。

一般来说,梗用于流行事物比如综艺、动画剧、动画电影、真人剧、真人电影、漫画小说、电子游戏等。“梗”字的词义被不断扩大引申,大到某个时间段,小到情节插曲,乃至故事中发生的片段都可以叫“梗”,比如“身高梗”、“经典梗”、“撞脸梗”、“言情梗”、“创意梗”、“幽默梗”等。


!admin 发布于  2022-4-7 10:27 

清华大学里四个特殊班是什么?

清华大学里四个特殊班是什么?
清华大学里四个特殊班是“姚班”,“智班”,“钱班”和“世文班。

1、姚班

“姚班”是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简称,是当年图灵奖的获得者创办而成,为的是培养计算机的牛人,为我国该领域不断输入高材生。

在姚班,上课方式也备受人们瞩目,这里汇聚了世界级的名师,课程是全英文交流,专业一共分为25门,想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学习强度,非“大神”级别人员莫属。

2、智班

“智班”与“姚班”性质类似,但培养方向为人工智能领域,主要侧重于信息学领域,希望学生能够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从20年录取信息来看,一共有30名同学被选为智班,其中有14个保送的,12位是通过清华自主选拔被录取,还有4名通过高考录取的同学,大家可想而知竞争有多么激烈。

3、钱班

“钱学森力学班”作为唯一一个定位在工科基础的特殊班,在清华大学一直很受重视,它的特点是高度开放、学科交叉、国际化办学。

所以基于未来从事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在学院招收方面格外严格,自从09年开始招生后,每年仅录取30人,还是需要清华学子在大一大二期间进行申请才能进入。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的“钱班”配置来看,更偏爱于航空航天学院的同学。

4、世文班

最后一个特殊班级为“世文班”,也是这四大特殊班级中唯一一个文科的班级,这个班级成立时间较短,在2015年才正式成立。在清华这所理工科出名的学校设立文科班,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总结:

清华大学里的四个“特殊班级”,汇聚了顶尖高材生,相信很多学生都知道智班和姚班,毕竟这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人才的“理想”,能从这两个班级走出来的学生,都不容小觑。

而对于“钱班”和“世文班”可能大家有所不知,其实这两个班也是人才聚集的场所,当然,想考上清华不容易,能考进“四个特殊班级”的人更是高手中的高手,也希望这些人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


!admin 发布于  2022-4-7 10:24 

六耳猕猴的真实来历是什么?

六耳猕猴的真实来历是什么?
六耳猕猴的真实来历是:和孙悟空是一个人,准确的说是孙悟空心魔。

这个解释其实在《西游记》原著中是很清楚的,在五十八回中,此时的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已经在西天打得不可开交,旁白的诗句有:“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

而后如来对西天诸佛说了一句话,将六耳猕猴的来历说得明明白白:“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不仅是修行,更在于修心。孙悟空因为与唐僧发生误会,心中暴虐情绪幻化为心魔,分裂成了“二心”的状态。六耳猕猴的真实来历就是孙悟空的心魔,这也不难解释他为何要抢了唐僧的行李,组成“取经团队”,因为就算是孙悟空的“心魔”,也还是想要修成正果的。

至此,两人为何几乎一模一样的谜题解开了,谛听知晓这二人其实就是一个人,害怕两人继续在地府战斗因而不敢多言,而“真假美猴王”互相争斗,其实就是取经路上孙悟空斩去心魔的故事。

六耳猕猴的相关介绍:

六耳猕猴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角色,如来佛祖所言的“混世四猴”之一。

趁唐僧赶走孙悟空、师徒生二心之际,变化成孙悟空的模样,为非作歹,打昏唐僧、夺走行李包裹,还自己变化出一队唐僧师徒,意欲自去取真经成正果。

六耳猕猴的本事和孙悟空一般无二,孙悟空久战不能与六耳猕猴分胜败,观音菩萨、诸路神将、唐僧师徒、幽冥众仙尽皆分辨不出真假,只有谛听和如来佛祖能辨认六耳猕猴的真身。

最后如来佛祖揭穿六耳猕猴本相,以金钵盂生擒,孙悟空一棒将其打杀,绝此一种。


!admin 发布于  2022-4-7 10:23 

小故事励志及感悟有哪些?

小故事励志及感悟有哪些?
1、哲理小故事1: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小故事大道理】: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2、励志小故事2:所长无用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励志故事感悟】: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3、哲理小故事3:袋鼠与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哲理小故事感悟】: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

4、哲理小故事4: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小故事大道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5、哲理小故事5:救人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

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admin 发布于  2022-4-7 10:23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故事有:

1、首先是程邈创隶书的故事,相传隶书就是由此人所创而成。程邈是秦朝时期的人,因为犯了罪被关押在监狱中。当时的秦朝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但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小篆书写的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

小篆形体较为繁复,书写速度很慢,于是程邈便产生出了在小篆基础上革新出一种新的书体的想法。他通过十年在牢狱中书写的实践,创制出了新的书体并报告秦始皇。

古时犯人也被称作“徒隶”,因而这种书体被称为“隶书”。程邈所创的隶书,不仅让秦始皇赦免了他的罪行,还成为中国古代书法史具有里程碑的一次书体创新。

2、其次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故事。

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名扬天下,他的书画同壁,并在书法中融入绘画的技法。他自称其书法为“六分半书”,这是因为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各种书体成分掺杂,使得本来八分的隶书只剩六分半。

这是他书体创新也是他独到怪绝的一面,从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扬州杂记》便是其代表之作。他还体恤百姓,知晓民间疾苦。

在他当官为政的期间,县城遭遇了自然灾害,老百姓们颗粒无收,生活艰难,郑板桥看到这种情景,心急不已,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

有人提醒他此举必须获得上级批准才可,郑听后勃然大怒,严厉呵斥道,“百姓们饥亡无数,等获批准时不知还要死伤多少”并且承诺他一人承担此举的所有举动。

发放的粮米救济上了百姓,老百姓们感恩戴德,称颂他的政绩。可惜,郑板桥的性格在仕途中并不受人欢迎,最终还是结束了为官生涯,此后他以卖画为生,过上了他的“糊涂”人生。

3、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

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看。

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彩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

4、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5、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

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admin 发布于  2022-4-7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