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有什么症状

肥厚型心肌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心绞痛、心悸、头晕,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一过性的晕厥,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猝死,常见并发症有心内膜炎和心肌梗死。

典型症状
本病男女间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更加明显,主要症状有:
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呈端坐呼吸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心绞痛
常有典型心绞痛,劳力后发作。胸痛持续时间较长,用硝酸甘油含化不但无效且可加重。
晕厥与头晕
多在劳累时发生。血压下降所致,发生过速或过缓型心律失常时,也可引起晕厥与头晕。
心悸
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强烈,尤其左侧卧位更明显,可能由于心律失常或心功能改变所致。
其他症状
肥厚型心肌病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占50%。恶性心律失常、室壁过厚、流出道压差超过50mmHg是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并发症
心内膜炎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内膜炎发生率约为5%,患者应注意感染性疾病或手术、创伤等有并发心内膜炎的可能,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已发生心内膜炎者,应根据血培养的结果针对性应用抗生素,必要时需要外科的介入。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肥厚型心肌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室性心动过速导致的心室颤动最为常见,严重的心动过缓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清歌 发布于  2022-1-23 02:30 

肥厚型心肌病病因有哪些

肥厚型心肌病有遗传家系,主要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和内分泌紊乱。本病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好发于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遗传史、患有嗜铬细胞瘤的群体。上呼吸道感染、体力活动、剧烈运动均可诱发本病。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
肥厚型心肌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遗传异质性。目前已发现至少18个疾病基因和500种以上变异,约占肥厚型心肌病病例的一半,其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为β-肌球蛋白重链及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的编码基因。肥厚型心肌病的表型呈多样性,与致病的突变基因、基因修饰及不同的环境因子有关。
内分泌紊乱
嗜酪细胞瘤患者并存肥厚型心肌病者较多,人类静脉滴注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可致心肌坏死。动物实验,静脉滴注儿茶酚胺可致心肌肥厚,肥厚型心肌病可能与是内分泌紊乱有关。
流行病学
肥厚型心肌病国外报道人群患病率为200/10万,我国患病率约为180/10万,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播途径
本病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
好发人群
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遗传史的群体易发病。
许多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可合并肥厚型心肌病。
诱发因素
上呼吸道感染
由于病毒入侵,对心肌细胞造成伤害,引发心肌炎,而体液、细胞免疫反应的存在会使心肌炎发展为肥厚型心肌病。
体力活动、剧烈运动
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和剧烈运动会使得心脏负荷过重,引发肥厚型心肌病,近半数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死于强体力活动。

清歌 发布于  2022-1-23 02:29 

什么是肥厚性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是以左心室肥厚、室间隔不对称性增厚,心室腔变小,舒张期心室充盈受限及左室流出道受阻为特征的一种类型。本病常有家族史,约50%病人有基因异常,多为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上出现心排出量下降,引起心悸、心绞痛、肺动脉高压导致的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晕厥甚至猝死。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疾病别称:
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心内膜炎、心肌梗死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治疗
临床症状:
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头晕、心悸
好发人群:
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遗传史者、患有嗜铬细胞瘤者
常用药物:
维拉帕米、普萘洛尔、双异苯丙胺
常用检查: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共振
疾病分类
肥厚型心肌病根据左室流出道(LVT)有无梗阻可分为非梗阻性与梗阻性,而且按照梗阻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二尖瓣水平梗阻、左心室中部梗阻、心尖部梗阻、右室流出道梗阻。另外,根据2003年ACC/ESC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专家共识,肥厚型心肌病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梗阻型,安静时压力阶差>30mmHg。
隐匿型梗阻,负荷运动后压力阶差>30mmHg。
无梗阻型,安静和负荷后压力阶差均低于30mmHg。

清歌 发布于  2022-1-23 02:28 

怎样预防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筛查很重要,吸烟的成年男性每年进行一次血管超声的体检。另外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易患因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进体育锻炼,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早期筛查
对于高危人群,宜及早开始进行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筛查,吸烟的成年男性每年进行一次血管超声的体检。
预防措施
动脉硬化的预防首先是控制易患因子,如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锻炼及降糖药的使用,如有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胆固醇饮食,对超重者应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如有高血压,则应给予合理的降压治疗。
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低度酒,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
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益,是预防本病的一项积极措施。

清歌 发布于  2022-1-23 02:27 

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平时该怎么护理

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身体放松,保持心情舒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及时有效处理并发症,并监测血脂、血压变化。

日常护理
戒烟:吸烟是导致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尼古丁收缩血管损害血管内皮。
控制血压、血脂水平:若果有糖尿病,应积极控制糖尿病水平。
适量运动锻炼,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机体恢复以及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水平。
避免寒冷潮湿刺激,以免引起血管痉挛,加重肢体缺氧。
病情监测
术后家属应注意严密观察患者切口的敷料有无渗血,如有渗出及时告知医护更换。若术后血压急剧下降,警惕吻合口大出血,立即报告医师。
无论患者是否进行手术,都应观察肢体远端血供情况,如皮肤温度、颜色,岀现皮肤温度降低或发绀等情况,及时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
术后需观察吻合口局部是否出现搏动性包块,是否可闻及血管杂音,是否还伴有红、肿、热、痛等,以判断是否出现了术后并发症吻合口假性动脉瘤。出现此类情况须及时告知医生处置,给予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心理护理
日常生活中,对患者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要注意安抚患者情绪,避免激动生气。
特殊注意事项
家属及患者术后应注意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避免术后感染。需要观察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甚至出现败血症,出现此类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处置。

清歌 发布于  2022-1-23 02:26 

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饮食需注意什么

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饮食调理应限制胆固醇及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把血脂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改变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

饮食调理
控制总热量
达到热量的摄入与消耗平衡,避免肥胖。
采用低脂饮食
严格控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动物性脂肪含饱和脂肪酸多,可升高血脂;植物性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多,有利于降低血中胆固醇。
低糖饮食
蔗糖(白糖、红糖)、果糖可升高血脂。
多食具有降脂作用的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食物都具有降脂的作用,如大豆及其制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卵磷脂,三者均可降低胆固醇,并具有减肥和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又如玉米含丰富的钙、镁、硒等矿物质以及卵磷脂、亚油酸、维生素E,具有很好的降胆固醇作用。鱼类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其降脂作用是植物油的数倍,对中老年人的心血管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其他如牛奶、鸡蛋、燕麦、荞麦面、大蒜、洋葱、黄瓜、芹菜、韭菜、茄子、空心菜、香菇、生姜海带、魔芋、茶叶、菊花、山楂等者有明确的降脂减肥功效,可多食用。
宜食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
摄入微量元素,如钙、锰、镁、铬、钒等,对心脏功能有益。
宜食含水溶性纤维素的食物
水溶性纤维素可降低人体的胆固醇含量,对于防治冠心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含水溶性纤维素的食物有柠檬、大麦、燕麦、大豆和豌豆等,其中以燕麦和大豆含量最高。
忌烟酒
酒可影响肝脏功能,扰乱脂代谢,升高血脂;中医认为酒性热,少用活血舒筋,多用易助湿生热、损脾胃、伤肝肾。因此,高脂血症患者最好不要饮用白酒。烟草有损肝脏,干扰脂肪代谢,应忌用。

清歌 发布于  2022-1-23 02:26 

动脉硬化闭塞症预后注意事项

预后与采取的治疗手段、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等有关。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都不能彻底治愈该病。本病诊治及时者不会危及自然寿命,建议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

能否治愈
本病无法彻底治愈,现有的治疗手段只能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无法彻底防止再次闭塞的发生。
能活多久
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及时,护理得当,预后良好,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复诊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血管超声,了解有无复发或加重。

清歌 发布于  2022-1-23 02:25 

怎样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闭塞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外科治疗、药物治疗及一般治疗。外科治疗最常用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合并支架术,药物治疗包括应用降血脂、抗凝药物等,一般治疗则包括低脂饮食、适当运动。

治疗周期
1个月
一般治疗
低脂饮食,控制体重。
戒烟戒酒。
适量活动,避免剧烈活动。
保持足部干燥,防止真菌感染。
药物治疗
降血脂治疗,高脂血症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
抗凝治疗,术前准备可选用半衰期短的低分子肝素。
长期抗血小板疗法,选用波立维或者阿司匹林,亦可选用西洛他唑。
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可用前列腺素类、舒血宁、复方丹参等。
手术治疗
目的在于通过手术或血管腔内治疗的方法,重建动脉通路。临床上根据病人的动脉硬化部位、范围、血液流入道及流出道条件和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常见的手术方法: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术,是目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法。
动脉旁路手术。
血栓内膜切除术。
静脉动脉化手术。
截肢术。
其他治疗
高压氧治疗
可提高患者的血氧量,改善组织的缺氧情况。

清歌 发布于  2022-1-23 02:25 

动脉硬化闭塞症就医需注意什么

患者常因出现患肢麻木、苍白、发凉等缺血表现而就诊于血管外科。通过结合多普勒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心电图检查、X线检查等检查以及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确诊,并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等病鉴别。

就医指征
患肢皮肤长期苍白、冰冷情况下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肢体发绀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就诊。
如果出现晕厥症状可以去心内科就诊。
如果出现皮肤溃疡症状可以去皮肤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
患肢是否受过伤?做过手术?
是否出现过以下症状?(如苍白、紫绀,皮肤萎缩、脱毛)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是否有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需要做的检查
肢体抬高试验
病人平卧抬高下肢45°,持续60s,正常者指、趾皮肤保持淡红色或稍微发白,若为苍白或蜡纸样色,则提示肢体供血不足。待病人坐起,将下肢垂于床旁,正常人皮色可以在10s内恢复,如果恢复时间超过45s,进一步提示下肢供血缺乏,可以明确肢体缺血存在。
下肢节段性测压和测压运动试验踝肱指数( Ankle Brachial Index,ABⅠ)
通过测算踝部动脉与同侧肱动脉压比值判断是否存在动脉缺血以及缺血程度。
多普勒超声
一般的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可测出动脉搏动强度及血流速度。先进的多功能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动脉病变部位及病变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佐证,因此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手段。
动脉造影
因动脉造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并发症,且并非确诊本病所必需的方法,故不列为常规的检查步骤。但对于需要手术治疗者可以考虑做动脉造影,它可以在术前了解动脉阻塞部位、范围、血管流出道及侧支血管情况,对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至关重要。
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此为无创性检查,对于诊断和判断下肢动脉病变程度、部位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很有帮助,也可以作为确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目前应用广泛。
心电图检查
可分为运动前、后的检查,证实有无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而受累情况。
眼底检查
直接观察有无动脉硬化,并确定硬化程度和进展程度。心电图眼底检查的目的是除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确诊是否有动脉硬化症。
X线检查
X线平片如发现有动脉钙化阴影,在腹主动脉或下肢动脉显示有不规则斑点分布,在诊断上有特殊价值。整个动脉出现弥散而均匀的钙化或齿状钙化阴影,乃是动脉中层钙化的征象。X线检查可同时发现骨质疏松,尤其对有坏死或溃疡的患者,必须做足部摄片,以确定有无骨萎缩、骨髓炎或关节破坏等病变。这些病变都可能影响预后的好坏,并可作为选定治疗方法的依据。
诊断标准
有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
有早期症状者应做进一步检查,间歇性陂行和静息痛则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体征方面强调下肢缺血症状如下肢下垂和上举试验阳性,皮肤苍白或紫绀。注意趾甲的变化,一旦出现溃疡或坏疽较易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吸烟的男性青壮年,它是一种慢性全身中小动脉阻塞疾病,主要累及下肢的中小动脉,患者多有游走性静脉炎。典型症状有间歇性跛行,伴患肢怕冷、麻木、刺痛。足趾有持续性疼痛,尤其在夜间卧床时加剧(静止痛)。后期出现足部坏疽和溃疡。可通过CT动脉造影、X线检查等鉴别。
多发性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主要侵犯主动脉及其主要动脉分支,好发年龄为10~30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3倍,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弓头臂动脉起始部,其次是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动脉,起病缓慢,全身伴有风湿症状占60%~65%。可通过血沉、C反应蛋白,动脉造影等检查进行鉴别。
腘动脉挤压综合征
腘动脉受异常发育的膝部肌肉结构压迫,引起狭窄或闭塞。患者多为男性,多在青春期至30岁之间发病,表现为突然发生的间歇性跛行,通常由某些紧张活动所引起,有时仅在行走第一步时出现,而在奔跑时并不出现上述症状。动脉造影可以提供诊断依据,表现为狭窄后的扩张或腘动脉瘤,以此鉴别。
糖尿病所致末梢神经炎和坏疽
糖尿病患者多合并有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导致的末梢神经炎和坏疽与动脉硬化闭塞所致的溃疡和坏疽各有特点,但糖尿病患者无夜间痛,本病患者可有,可通过动脉造影等检查鉴别。

清歌 发布于  2022-1-23 02:24 

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什么症状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按法Fontaine分为四期,初起症状为患肢发凉、麻木、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等,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静息痛及组织坏疽、皮肤色泽改变等进行性患肢缺血症状。患者还可并发远端血管栓塞、移植血管闭塞、感染、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缺血性神经炎、坏疽等。

典型症状
Ⅰ期症状
患肢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麻木、发凉的自觉症状,检查发现患肢皮肤温度较低,色泽较苍白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Ⅱ期症状
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根据最大跛行距离分为:Ⅱa(跛行距离>200m),Ⅱb(跛行距离<200m)。患肢皮温降低、苍白更明显,可伴有皮肤干燥、脱屑、趾(指)甲变形、小腿肌萎缩。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与范围较Ⅰ期严重,肢体依靠侧支代偿而保持存活。
Ⅲ期症状
以静息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剧烈且持续,夜间更甚,迫使病人辗转或屈膝护足而坐,或借助肢体下垂以求减轻疼痛。除Ⅱ期所有症状加重外,趾(指)肤色泽暗红,可伴有肢体远侧水肿。动脉狭窄广泛严重,侧支循环已不能代偿静息时的血供,组织濒临坏死。
Ⅳ期症状
症状继续加重患肢除静息痛外出现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或缺血性溃疡。如果继发感染干性坏疽转为湿性坏疽,出现发热、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病变动脉完全闭塞。侧支循环所提供的血流,已不能维持组织存活。
其他症状
患者病情若持续进展还可出现失用性肌萎缩及关节僵硬等症状。髂动脉闭塞的男患者可伴有阳痿。
并发症
远端血管栓塞、移植血管闭塞
血管內动脉硬化残渣、血栓、内膜碎片等脱落易导致远端组织栓塞。
感染
本病患者术后可伴有血肿、淋巴管瘘、皮肤坏死或移植血管感染等。
吻合口假性动脉瘤
此为术后并发症。主要原因为人工血管感染、人工血管材料缺陷、吻合口缝合技术不佳、吻合口张力过大、自体动脉病变脆弱等。
缺血性神经炎
局部血管的闭塞会使神经缺少营养供给,并发缺血性神经炎。
坏疽
病情持续进展可出现患肢的肢端坏疽,并发感染可由干性坏疽转为湿性坏疽。

清歌 发布于  2022-1-23 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