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得用法的区别是什么?

的、地、得用法的区别是什么?
一、用法公式

修饰限词+“的”+名词

修饰限词+“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

二、“的、地、得”用法小析

①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

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②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

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③ “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

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admin 发布于  2022-1-2 09:17 

雨是怎样形成的?

雨是怎样形成的?
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大量的小水珠形成了云。当云中的水珠达到一定质量以后就会下落至地表,这就是降雨。

由小水滴(小冰滴)构成的云称为水成云(冰成云)。当云为水成云或冰成云时,云能否降水,取决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量足够大的雨滴(一个雨滴约合一百万个云中水滴)。云中水滴形成雨滴的途径有两种。
或者云中水滴自己不断凝结变大,或者云与云之间互相碰撞使得云中水滴相互结合,质量变大。当水滴的质量大到上升气流无法将其“托住”时,水滴下降,便形成了雨。实际上,水滴仅仅靠自我凝结是很难变成足够下降的雨滴的,主要的增长手段是通过水滴之间的相互结合。

在降雨过程中,云层中原始雨滴由于凝结核的大小不同,凝结发生的先后不同,雨滴的原始大小就是不相等的。

大小水滴因水汽压的不同,水分容易由小水滴转移到大水滴上去,使大水滴不断增大,小水滴也会变小。当水滴不断增大,在空气中下降时就不再保持球形。开始下降时,雨滴底部平整,上部因表面张力而保持原来的球形。

当水滴继续增大,在空气中下降时,除受表面张力外,还要受到周围的空气作用在水滴上的压力以及因重力引起的水滴内部的静压力差,二者均随水滴的增长及下降而不断增大。在三种力的作用下,水滴变形越来越剧烈,底部向内凹陷,形成一个空腔,形似降落伞。

空腔越变越大,越变越深,上部越变越薄,最后破碎成许多大小不同的水滴。破裂的水滴又会被其它的大雨滴吞并形成新的大水滴。此外,雨滴所带有的正负电荷也是雨滴之间冲撞结合的原因之一。

水滴在下降过程中保持不破碎的最大尺度称为临界尺度,常用等体积球体的半径来表示,称为临界半径或破碎半径。在不同的气流条件下,临界半径是不同的。如在均匀气流条件下,临界半径通常为4.5至5.00mm,而在有扰动的瞬时气流条件下,临界半径更小。

雨在下落时可能做数次垂直运动,这是由上升气流的强与弱有关的。如果云层含水量少,那么就无法形成雨,而是阴云;如果云层含量大,上升气流强,导致水滴在下降过程中凝结,而凝结成的冰又被上升气流托住而上升,如此反复则形成雹。

主要形式

1、锋面雨(梅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陆地的冷空气相遇,由于冷空气重,暖空气轻,暖湿气流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一条很长很宽的降雨带,这就是锋面雨。

2、对流雨:夏季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局部地区暖湿空气急剧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这就是对流雨,气象学上叫“雷阵雨”,我们通常叫“爆天”,另外,台风雨也是属于对流雨的一种。

3、地形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遇到山脉,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4、台风雨:热带洋面上的湿热空气大规模强烈地旋转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迅速降低,水汽大量凝结成云雨,这就是台风雨。


!admin 发布于  2022-1-2 09:16 

江南指哪些地方呢?

江南指哪些地方呢?
狭义上指代宋朝时的江南东路即江东和两浙路(现在长江流域下游南岸的浙江全境、苏南,皖南及上海地区)。广义上还包括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北岸、江西、福建、广东及湖北、湖南、广西部分地区。古代又号吴越、江东、江左。

中国气象预报的江南地区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岭以北的地区,主要包括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在长江南岸的区域、以及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上海市、也包括福建省中北部。

江南有苏州、绍兴等古都,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如南京、杭州、湖州、无锡、徽州、嘉兴、镇江等。

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物链齐全,是中国综合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虽最早出现先秦和汉朝时期,但仅指江河以南。西晋永嘉之乱后,今中原士族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衣冠南渡,以建康(今南京)为都,是为东晋。自此之后自东晋清谈玄学起至南梁《观我生赋》及《哀江南赋》的出现后,始有文化江南。

相对于北方而言,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

文化

文化上的江南是江南的重要概念。在地域文化上,江南文化常与吴越文化高度关联。泰伯所建之句吴古都梅里被认为是吴文化的源地(无锡),最早的都城建立在今无锡市的梅村一带,于春秋时期迁都至姑苏城(今苏州)。

汉末东吴都金陵(南京),囊括了吴、楚、越广大地区,南朝时期,中华文化繁盛,江南文化名扬海外,佛教文化大放异彩,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首都建康(南京)语言(古代吴语)为基础的“金陵雅言”作为中华正朔,成为中国汉语的源头,更东传日本变作吴音。

江南文化也在变迁,如姑苏(苏州)又称吴都,东吴首都建业(南京),金陵(南京)又称吴京,后来的扬吴政权仍建都南京。

自东吴起的六朝时期以至隋唐,江东士族在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对江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也有重要影响。江南文化对整个中华文化有重要贡献和影响。

自南北朝以及隋唐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江南常被视为古代中原的承替地区,南京常被视为华夏正朔的象征城市,江南地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贡献著中华文明的发展。


!admin 发布于  2022-1-2 09:16 

王楚钦为什么会被称为太子?

王楚钦为什么会被称为太子?
王楚钦是太子是因为教练组的人,还有上面的领导都是比较钦佩,都是比较喜欢他,觉得他实力强的。王楚钦被称为“国乒太子”。表面上是人们对王楚钦的褒奖,实则是因为球迷对于王楚钦的质疑。

其实国乒太子的意思就是下一代接班人的意思,倾斜了很多资源培养,王楚钦可以说是马龙的接班人和男队未来领军者。

这次全运会王楚钦的表现真的是让人无法接受发挥,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更显无语。他的糟糕发挥出现在两场最重要的大战当中,一场是半决赛北京对陕西的比赛,面对41岁的侯英超,王楚钦被花式吊打最终2-3输掉,而且全程表现出来的是毫无经验,关键球能力太差,心态也不好。

确实王楚钦之前虐菜的时候表现不错,面对徐瑛彬3-1拿下,面对江苏队的孙闻3-1拿下,面对福建的比赛,他根本就没有上场。面对辽宁袁励岑的比赛,他3-1战胜对手,接下来就是两场惨败,一共上了5场,输了2场,这表现实在是太让人失望了。而且之前真的很少有打不赢削球的国乒王牌核心,而王楚钦呢?占用了国乒队内这么多的培养资源发挥还是很一般,也就是看着他年轻的份上,毕竟他现在只有21岁,甚至于在犯下大错怒砸球拍的情况下,只被禁赛了三个月。

而且禁赛出来还是有大量的资源倾斜,甚至于还拿下了一张奥运会P卡。这可能是国乒历史上的最差奥运P卡了,要知道樊振东可是里约奥运会的时候拿到P卡的,现在什么实力?在此之前拿到P卡的也是包括了陈玘许昕,这都是什么级别的选手?再和王楚钦比一比,这差太远了。

打削球不行其实体现出来的就是应变能力和算球能力不行,你打一个41岁的老头都不行,还打成这样,那没什么可谓得了。并且从18~19年开始,国家队就已经在重点培养王楚欣了,20年世乒赛又挤掉了林高远,成为了绝对的核心,就是由于他的机会太多,所以王楚钦被称为国乒太子。


!admin 发布于  2022-1-2 09:15 

泊松分布的概率公式是什么?

泊松分布的概率公式是什么?
P{X=k}=λ^k/(k!e^λ) k=0,1,2…k代表的是变量的值。

泊松分布,也就是Poisson分布,是一种统计与概率学里常见到的离散概率分布。其概率函数为:P{X=k}=λ^k/(k!e^λ) k=0,1,2…k代表的是变量的值。

譬如说X的值可以等于0,1,5,6这么四个值,那么久可以分别求:P{X=0} P{X=1} P{X=5} P{X=6}。泊松分布的参数λ是单位时间(或单位面积)内随机事件的平均发生次数。 泊松分布适合于描述单位时间内随机事件发生的次数。

相关介绍:

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台译卜瓦松分布(法语:loi de Poisson,英语:Poisson distribution,译名有泊松分布、普阿松分布、卜瓦松分布、布瓦松分布、布阿松分布、波以松分布、卜氏分配等),是一种统计与概率学里常见到的离散机率分布。

泊松分布是以18~19 世纪的法国数学家西莫恩·德尼·泊松(Siméon-Denis Poisson)命名的,他在1838年时发表。这个分布在更早些时候由贝努里家族的一个人描述过。

在实际事例中,当一个随机事件,例如某电话交换台收到的呼叫、来到某公共汽车站的乘客、某放射性物质发射出的粒子、显微镜下某区域中的白血球等等,以固定的平均瞬时速率λ(或称密度)随机且独立地出现时,那么这个事件在单位时间(面积或体积)内出现的次数或个数就近似地服从泊松分布P(λ)。

因此,泊松分布在管理科学、运筹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某些问题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早期学界认为人类行为是服从泊松分布,2005年在nature上发表的文章揭示了人类行为具有高度非均匀性。)


!admin 发布于  2022-1-2 09:14 

晋国土地制度分期

疫情期间阅读老友邹昌林遗作《晋国土地制度》,不禁浮想联翩。杨向奎先生曾对我说“我的科研成果主要是在70岁以后”;白寿彝先生也曾说过,70岁正是做学问的好时机。满怀献身学术热情的昌林,七旬后终因疾病而离世,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令人无限伤感。现对该书略作评析,作为对老友的怀念。

写作经过及学术意义
20世纪50年代,史学界开展了中国封建制与奴隶制分期问题的大讨论。学界知名专家提出了诸如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和魏晋封建说等说法,正如文史大家郭沫若所说,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直至今日也未能达成一致。向老当时就提出,史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史的认识之所以统一不起来,往往就在于研究者掌握了某一地区某种材料,就用来笼统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社会性质。
向老建议,我们应该划分开来研究,要一个地区、—个地区地解决问题,认清了齐国,认清了三晋,认清了宋、郑,认清了秦、楚,认清了吴、越,然后再说明哪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这样,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才易于获得圆满解决。这的确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向老还身先士卒,通过研究《周礼》等先秦文献及考古成果,得出齐国在西周初年已实行封建领主制的结论。几十年后,唐致卿教授等所著《齐国史》也得出了相同结论。但是,从历史发展来看,向老的建议并未得到认真落实。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有一些学者鉴于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势力的斗争主要围绕土地制度进行,开始重视先秦列国的土地制度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分期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昌林这本书对晋国从建立至灭亡整个历史时期土地制度的内容、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深入阐释了晋国从奴隶制土地制度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的全过程,许多论证颇有新意,为解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带来了新思路。
内容及其贡献
昌林是赞成郭老战国封建论的学者。但他强调,战国封建论未能彻底解决劳动者的身份变化及政权性质演变的道路问题。他把晋国土地制度分为三期:从晋立国到献公在位时为早期,此时晋国处于奴隶制兴盛阶段;从献公到平公、昭公时代为中期,晋国处于土地制度大变动、奴隶制走向瓦解阶段;从昭公以后到三家分晋的战国初期为后期,晋国处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时期。这一分期法是独到的。
昌林认为,晋国早期是一个奴隶制国家,生产方式是以农村公社为基础,劳动者要协作生产,其组织方式是“井田制”。其土地制度可称为公族(诸侯之同姓子弟)贵族土地所有制。晋国早期分封的贵族基本上是公族成员,他们以共同的经济(即“同财”)作为连接的纽带。晋国井田制中的国有土地(公田或称官田)归国家(公室)和公族(或其适子)管理,而私田或分给“国人”(成为自由民),或分给“野人”(奴隶)。因此,当公族势力强大,就毫无顾忌地蚕食公室土地、掠夺与剥削奴隶。这样,晋国主要矛盾就集中在公族贵族与公室之间,双方为此在桓公时期展开了长达67年争夺政权的斗争。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公族贵族土地所有制被大大削弱,“同财”走向“分财”,产生了私有土地,为贵族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昌林还认为,在晋国早期公族贵族与公室间百年的斗争中,奴隶队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是“隶农”的出现。他强调,此时的隶农或因战俘转化而来,或因犯罪、负债为奴,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耕种“官田”的农业奴隶。
自献公始,晋国进入了中期。此时,由于铁器和牛耕登上了历史舞台,井田制被破坏、农村公社解体,导致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并由此形成公室与私门斗争的格局。至惠公“作爰田”,小土地占有制开始确立。惠公时期,把土地不仅赐给卿大夫,甚至连兵丁也有“加田”,相当于后世的“永业田”。而作为“被奴役的对象”的“野人”虽未获得赏赐,但从此实现了个体生产,获得了迁徙自由,逐渐摆脱了奴隶身份。“甿”的出现是“这个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文公时期,实行以尚贤使能、论功行赏为原则的大分封,形成了新的世卿世禄制度,这一制度造成非公族贵族土地私有制的大发展和公室土地所有权的迅速下移。此后,又将赋与税分离变为赋税合一制度,废除奴隶制的采邑制为县制,为非公室贵族的崛起,及摆脱奴隶身份的劳动者成为封建的编户齐民创造了条件。这些措施彻底破坏了奴隶制的土地制度,促成奴隶制加快向封建制的转换,同时也使晋公室的权力衰弱。
昌林认为,自晋平公以后,晋国就进入了衰落阶段:奴隶制全面走向崩溃,封建制度则随着中期的萌芽和发展成长壮大,出现了“晋公室卑,政在家门”,卿大夫执政的局面,最终演变为三家分晋。昌林在这里特别强调,晋平公以后,由晋王室执国命到卿大夫执国命,“不仅是分封权力、任官制度的变化,而且反映了经济制度的变化”。亦即从宗法分封制的土地分配制度,向非宗法分封的非公族贵族土地所有制转化,标明此时期“实际是奴隶制的政权结构向封建制的政权结构转变的过渡状态”。一语讲清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这一时期,奴隶制的贵族土地所有制逐渐消亡,封建国有土地所有制成为国家的主导形式,而随着地租与赋税的合一,地主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至春秋战国之交,劳动者如“甿”彻底摆脱了奴隶身份,成为国家、地主或封建贵族的依附农民,封建生产方式普遍确立起来。
如是,昌林在郭老战国封建论基础上进行了艰苦探索,将作为春秋时期主要大国、在中国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晋国,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全过程,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为学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探讨提供了思路。这是他对学术界的一个贡献。
两点建议
我读完该书后有两点小意见,虽已不能再向昌林请教,但愿提出来供学界研究与参考。一是昌林赞同郭老“完全脱去了必须以奴隶大起义作为社会制度变化的根本动力的公式化看法”,而把各国变法看作“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根本依据”。这一观点值得探讨。古往今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一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变法也一定是受到阶级斗争的影响。
从殷周历史看,如果奴隶阵前不倒戈,西周王朝是建立不起来的。这才有《史记·周本纪》所说,统治者建立西周后,接受了殷亡的教训,“发巨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从而改变了奴隶的地位与身份;又说要“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德”字正如向老所说,在西周是个新字,代表的是奴隶制向封建领主制过渡的一种新的思想意识的反映。正因如此,周王才“封诸侯建同姓”,将封建领主制用来统治全社会。
二是昌林在解决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地位变化问题上略有欠缺。例如,他把“甿”说成晋国中期普遍出现,然而依《周礼》诠释,“甿”在晋国早期,就是“野人”或“野民”,如向老所说:他们“不是农业奴隶,是新来的农民,按照土地等级领到耕地并且可以免服征役。”以上意见不一定对,提出来仅供参考。

清歌 发布于  2022-1-1 21:50 

微信拍一拍朋友圈可以拍吗 微信拍一拍怎么拍

1、微信拍一拍朋友圈不可以拍。

2、微信拍一拍需要先打开微信,点击我,再点击设置,查看自己的微信是否是最新版本,如果不是可以点击更新,更新完成后在微信里选择一个好友,打开聊天窗口,双击对方头像,就会出现拍一拍了。

清歌 发布于  2022-1-1 17:35 

好女人该是什么样的 好女人该是什么样的表现

1、善良是美德,善良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它是人类温情的源泉,它应该是衡量好女人的首要条件。只有天性善良的女人,才能称为好女人。但是,善良不等于软弱,所以善良的女人不是软弱的女人。
2、温柔是上帝赋予女人的天性,是女人与生俱来的美德,温柔的女人象清风,走到哪里都会给人带来一丝爽意。只有温柔的女人算得上真正的女人,只有把温柔发挥的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女人的魅力。但是,温柔不等于娇滴滴,所以温柔的女人不是做出一副弱不经风的样子给男人看的女人。
3、宽容的女人,如同空气里的清新剂,能给人带来一缕温馨、一丝余香。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但是宽容不等于忍气吞声,所以宽容的女人不是可欺的女人。


清歌 发布于  2022-1-1 17:34 

男的适合穿三角内裤还是四角内裤 是什么原因呢

1、四角内裤好,男性穿着四角内裤的时候,则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些不适之感的出现。
2、在这无比放松的状态下,对男性的生殖器官都有很好的缓冲作用。尤其是一些身材过于肥胖的男性,更应该穿着四角内裤,能够比较好的促进私密部位的透气。使得私密部位不再有潮热、闷热的情况出现。


清歌 发布于  2022-1-1 17:33 

师范学校毕业生有没有教师资格证 没有资格证

1、师范毕业没有教师资格证,以后因为政策改动,表现优秀者,可以直接拿到教师资格证。

2、教育部在今年10月26日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新政策,本政策的出台是之前多个师范院校联合向教育部申请的政策,主要是对师范专业院校进行认证分级,共分为3个级别,覆盖中学、小学、学前教育三类专业。通过第一级、二级、三级认证师范专业的院校毕业生,在取得教师资格方式上各有所区分。

清歌 发布于  2022-1-1 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