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灭亡顺序

    战国七雄灭亡顺序
    战国七雄先后灭亡的顺序依次是:韩,赵,燕,魏,楚,齐。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1.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国灭亡。
    2.公元前229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灭亡。
    3.公元前225年,秦军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4.公元前225年,秦军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俘虏楚王,楚国灭亡。公元前223年,击破项燕,全面占领楚地。
    5.秦于公元前226年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歼了逃到辽东的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
    6.公元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以上是六国灭亡时间。秦的灭亡时间是公元前206年。
    2战国七雄地理位置
    1.秦国: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内蒙古一小部分,后来势力扩展到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最后灭掉了其他六国,统一中国。国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咸阳一带)。
    2.齐国:今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一小部分。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
    3.楚国:今湖北、湖南大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河南南部、贵州一小部分。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后迁至寿春,在今安徽寿县)。
    4.燕国: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一小部分。国都:蓟(今北京)。
    5.赵国:今山西大部、河北中西部、河南一部、内蒙古部分地区。国都:原来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来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6.魏国:今河南大部、山西东南部。国都:开始是安邑(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后来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7.韩国:今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国都:原先在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灭郑国后迁到新郑(今河南郑州)。
   


!admin 发布于  2021-11-30 13:14 

战国四公子实力排名

    战国四公子实力排名
    战国四公子实力对比,春申君最有钱,平原君最滑稽,信陵君最历害
    在战国晚期的时候,东方六国的贵族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国,纷纷开始招贤纳士,让天下的有识之士能够为我所用。在这一时期东方六国涌现出了4个礼贤下士的贵族,这四个人被我们称之为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公子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着自己庞大的门客团队,并且依靠着这些门客为自己在东方六国中获得了极高的地位。那么从综合能力对比的话,战国四公子,谁的能力最强,谁的能力又最弱呢?
    第四名:平原君,毛遂自荐的故事很多朋友都比较熟悉,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平原君的身上。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平原君是一个空有礼贤下士的名声,却没有真材实料的人。毛遂很有本事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哪怕是他自我推荐,平原君都不愿意给他机会,在历史上平均曾经多次被人羞辱,孟尝君到赵国做客杀了赵国几百人,还毁灭了赵国一个县,平原君却只能忍气吞声的接受了这一现实。信陵君搬迁到赵国居住,平原君一半以上的门客都跟着信陵君走了,平原君也没有任何办法。而且平原君的门客曾经出现过两次以上的大溃逃事件,每当平原君做错事的时候,门客们都会弃他而去。
    第三名春申君,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里面的酱油帝,他的毛病不太多,但是功劳也很一般。春申君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钱,楚国地广人稀物资丰富,所以春申君的门客,每一个人都非常有钱。平原君曾经派出去自己最富裕的门客去同春申君的门客交流,临走的时候还专门给他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戴上金银首饰。结果这些门客到了楚国才发现,春申君最下等的门客都比他们有钱。春申君的门客平常聚集在春申君的身边,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混吃混喝,在春申君被李园杀害的时候,这些人没有一个站出来帮忙的。
    第三名孟尝君,孟尝君的门客非常多,全都居住在一个叫薛的城市里面。孟尝君的门客大多都是一些鸡鸣狗盗之徒,这些人都非常的凶恶,薛地也成为了战国时期不法分子的聚集地。到了汉武帝时期,薛地依然是不法之徒的聚集地。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薛地尽是穷凶极恶之徒,这都是孟尝君门客们的后代!孟尝君被秦国人绑架的时候,他的一个门客披着狗皮偷了秦王的皮大氅,另一个门客学鸡叫骗开了城门,把孟尝君救走了。后来孟尝君被齐王罢免了丞相的职务,他的门客就一哄而散,只有一两个心腹还留在身边。等到孟尝君重新崛起,这些人又都回来了。
    第一名信陵君,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里面的佼佼者,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情报系统,并且有着自己的武装力量。信陵君曾经和魏王一起下棋,魏王听说边境有赵国的军队来进攻,赶紧停下下棋,准备去带兵迎战。信陵君说:你不需要害怕,这是赵国的国王在打猎,我手下的人早就告诉我了。从这件事来看,信陵君手下的门客的确本领高强,有着一个严密的间谍系统。
    而且信陵君的手下门客中既有刺客,也有大义凛然的死士,是战国四公子门客团队中,素质最高的一支门客团队。信陵君本人的军事才能也十分高强,他曾经带领东方诸国的联军,打的秦国15年不敢出函谷关。在他到达赵国之后,赵国地区的名士纷纷依靠他,就连平原君手下的门客都跑了一多半。信陵君去世前,秦国一直畏惧信陵君的威望,不敢对东方六国发动大举进攻。在信陵君去世后不久,魏国就被秦国灭亡了。
   


!admin 发布于  2021-11-30 13:13 

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个

    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个
    一、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魏国第六个国君魏安釐王魏圉的异母弟,由他汇集手下门客思想言论编纂成《魏公子兵法》。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魏国自梁惠王魏罃时的马陵惨败后,国势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邻秦国经商鞅变法、张仪略地,在列国中突起,有兼并六国之势,没有一个国家敢真正抗御秦国,魏国毗邻秦国,受秦害较深。
    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
    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为离间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秦王派人持金万斤到魏国行贿,找到晋鄙的门客,叫他们诋毁信陵君。
    秦王又几次派人假意祝贺信陵君,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魏王因听信谗言,心生疑窦。信陵君则推说有病,日夜以酒色自娱。如此四年,被魏王赐予鸩酒毒死。
    二、平原君赵胜
    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号平原君。
    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指导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
    赵孝成王七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
    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赵平原君虽立大功,却不向赵王请封。
    有一次和秦昭王喝酒,秦昭王想让他杀他的好友魏相魏齐,但他却厉声拒绝了。赵孝成王十五年卒。武安君记叙:“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
    三、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名黄歇,为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
    楚襄王时,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楚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退兵。
    楚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之妹有身孕后,献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而李园之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
    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四、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幺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权倾一时。
    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同时也是权倾一时,孟尝君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与其父亲的墓冢东西排列,为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战国四公子谁最厉害?
    信陵君魏无忌位列四公子之首,其能力也都在其他三位之上,除了个人品质上的无可挑剔之外,为了拯救赵国苍生甘愿接受客死他乡的结果,说明此人忠肝义胆,尤其是在魏国国君犹豫不决时,明白赵国一旦灭亡,魏国也将活不长的道理,表明了信陵君长远的战略眼光,此外还有冷静沉着,善于用人等特点,也都给他加了不少分。
    在个人能力上,春申君可以和信陵君相媲美,尤其是在春申君成为楚国的令尹后,整个国家的实力开始走向强盛,虽然“毛遂自荐”掩盖了春申君在支援赵国上的作用,但是其战略眼光还是值得称赞的也许是在楚国丞相的位置上呆的太久了,或者说是对权力的贪恋。想要和吕不韦一样给大王戴绿帽子的他,最终被门下的李园给阴死了。
    提到孟尝君,自然会想到他那三千人的门下食客,不过,能养活这平时不干事的三千人,我们首先得佩服孟尝君的有钱任性。总的来说,孟尝君没有干出值得一提的大事。
    就对待齐国的内政事务上,孟尝君还是比较看重个人私利。在整个战国历史上,赵国一直是能够和秦国相提并论的强国。不过平原君的才能不仅不如功绩赫赫的信陵君和春申君,也比不上平庸的孟尝君。
    在上党之争中,平原君的目光短浅充分暴露。而让毛遂自荐,也表明自己之前没有知人善用。而且老好人的他,在执政赵国的过程中,政治军事全面无能,促使赵国一步一步走向衰败。
   


!admin 发布于  2021-11-30 13:12 

战国时期韩国历届君王一览

    战国时期韩国历届君王一览
    1.韩景侯
    韩景侯,名雯,韩武子之子。韩景侯是韩国的开国之君。景侯时期,韩赵魏三家牢牢把控着晋国的国政,晋国国君不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际上宛若家臣。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三家终于撕下了最后的伪装,彻底取代了春秋时代的老牌强国晋国,登上了历史舞台。景侯在位期间,多次出兵攻打郑国,双方互有胜负,积怨日深。
    2.韩烈侯
    名取,景侯之子。烈侯时期韩国的国际环境还是不错的,基本没有太大了外部压力。当时韩赵魏三家作为新兴国家,又同样出身于晋国,关系还是十分紧密的。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迅速崛起,不断向西压制秦国,蚕食河西之地,向南又败楚于大梁和榆关。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烈侯也抓住时机,重用严仲子对国内进行了一些改革,使韩国的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3.韩文侯
    名猷,烈侯之子。经过烈侯时期的发展,到了文侯时期,韩国的对外政策越发强势起来。文侯二年,韩国发兵攻打郑国,夺取了阳城,之后又进攻宋国,一度攻破了宋国国都彭城,俘虏了宋君。文侯七年,攻打齐国,到达了桑丘地区。文侯九年,再次发兵攻打齐国。可以说,文侯时期算是韩国少有的强势时期。
    4.韩哀侯。
    名屯蒙,文侯之子。哀侯时期,伙同魏国和赵国瓜分了晋国仅剩的用于奉祀的土地,晋君被废为庶人。哀侯二年,韩国吞并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新郑,这算是韩国整个战国时期的巅峰之作了,之后便慢慢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5.韩懿侯
    名若山,哀侯之子。懿侯继位时联合赵国,趁魏国武侯刚死惠王初立的时机攻打魏国,结果两军意见不合,不欢而散。此后魏国不断出兵攻打韩国。懿侯二年,魏国在马陵击败韩国,懿侯五年,魏国攻打宅阳,懿侯九年,魏国攻打浍水。懿侯时期的韩国已经慢慢的在诸侯的兼并战争中变得越来越被动。
    6.韩昭侯
    名武,懿侯之子。昭侯继位之初,韩国不断遭到秦国、魏国等国的进攻,甚至连宋国也来攻打韩国,并夺取了黄池地区。面对这样的形势,昭侯重用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进行改革,使韩国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诸侯各国都不敢来侵扰,给韩国带来了短暂的和平局面。
    7.韩宣惠王
    名康,韩昭侯之子。韩宣惠王时期,韩国正式称王,此时中原各国的兼并战争已经变得更为激烈和残酷。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越来越强势,与之毗邻的韩国,首当其冲。秦军不断的对韩国发动进攻。处于齐国和秦国夹缝中的韩国,或为合纵,或为连横,反复权衡利弊。但不管是合纵还是连横,韩国已经越来越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
    8.韩襄王。
    名仓,宣惠王之子。襄王时期,秦武王派甘茂攻破了宜阳,斩杀士卒六万人,使得韩国元气大伤。宜阳是韩国的战略重镇,又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宜阳的丢失使韩国一分为三,战略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也吹响了韩国被吞灭的前奏。
    9.韩釐王
    名咎,襄王之子。釐王三年,秦将白起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全歼联军士卒二十四万人,致使韩国精锐全部折损,并且丢失了安邑以东的大部分地区。此后,韩国基本丧失了抵抗能力,秦军对韩国的攻击也越发肆无忌惮。釐王五年,秦军夺取宛城地区;釐王六年,被迫割让武遂和附近地区二百里土地给秦国;十二年,秦军败韩于夏山。
    10.韩桓惠王
    名然,釐王之子。桓惠王时期韩国的形势已经危如累卵,但桓惠王却不采纳韩非提出的变法图强的建议,反而派出了郑国打入秦国内部兴修水利,以图消耗和拖垮秦国。结果,郑国渠的修建不仅没能拖垮秦国,反而使关中之地变得沃野千里。这一时期的韩国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桓惠王九年,秦国占领了陉地;十年,秦国败赵军于长平,占领了上党地区;十七年,秦国攻取阳城;二十四年,攻破成皋、荥阳,二十九年,接连攻占韩国十三座城邑。
    11.韩废王
    名安,桓惠王之子。废王时期,韩国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了。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带兵十万前往攻韩,一路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俘虏了韩王安,韩国正式灭亡,成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兼并的国家。
    韩国从兴起到灭亡,内部上既没有像魏文王、齐威王等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没有像吴起、乐毅、廉颇等能征善战的名将;外部上强敌环伺,魏、齐、秦、赵争相崛起、也没有像燕国一样可以偏安一隅的地理优势。可以说,在漫长而激烈的战国时期,根本找不到翻盘点!
   


!admin 发布于  2021-11-30 13:10 

魏国历届君王一览

    魏国历届君王一览
    魏高帝曹腾(未在位)
    魏太帝曹嵩(未在位)
    魏武帝曹操(未在位)
    魏文帝曹丕220--226
    魏明帝曹睿226--239
    魏少帝曹芳239--254
    魏高贵帝曹髦254--260
    魏元帝曹奂260--265
    (司马氏建晋)
    魏神元帝拓跋力微265--277
    魏章帝拓跋悉鹿277--286
    魏平帝拓跋绰286--293
    魏思帝拓跋弗293--294
    魏昭帝拓跋禄官294--307
    魏穆帝拓跋猗卢307--316
    魏景帝拓跋普根316
    魏哀帝拓跋始生316
    魏平文帝拓跋郁律316--321
    魏惠帝拓跋贺傉321--325
    魏炀帝拓跋纥那325--329
    魏烈帝拓跋翳槐329--335
    (335-337炀帝复位)
    (337-338烈帝复位)
    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338--376
    (被前秦亡国)
    魏道武帝拓跋珪386--409
    魏明元帝拓跋嗣409--424
    魏太武帝拓跋焘424--452
    魏隐帝拓跋余452
    魏文成帝拓跋濬452--465
    魏献文帝拓跋弘466--471
    魏孝文帝拓跋宏471--499
    (定都洛阳后)
    魏宣武帝元恪500--515
    魏孝明帝元诩516--528
    魏殇帝元氏528
    魏幼帝元钊528
    魏孝庄帝元子攸528--530
    魏惠哀帝元晔530--531
    魏节闵帝元恭531--532
    魏顺文帝元朗532
    魏孝武帝元修532--534
    (东魏)
    魏文宣帝元亶534
    魏孝静帝元善见534--550
    (西魏)
    魏文昭帝元宝炬535--551
    魏废帝元钦551--554
    魏恭帝元廓554--557
   


!admin 发布于  2021-11-30 13:08 

赵国历届君王一览

    赵国历届君王一览
    1.赵献侯
    赵献侯,名浣,又称赵献子。赵献子时期虽然韩赵魏三家把持了晋国的国政,晋公空有其名,然而,他们在名义上仍然是晋国的臣子,三家并未得到周天子的册封。直到献侯死后,烈侯继位,得到周天子册封后,韩赵魏才在名义上正式被列为诸侯,而赵献侯的称谓则是烈侯追认的。
    2.赵烈侯。
    赵烈侯,名籍,是赵献子的儿子,也是赵国实际上的开国之君。烈侯是一位比较仁厚的国君,在位期间任用公仲连、荀欣、牛畜等人,使赵国的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另外,烈侯联合魏国,攻打中山,试图消耗魏国和中山国,从中渔利,但是魏国任用乐羊直接灭亡了中山。
    3.赵武侯
    赵武侯是赵烈侯的弟弟,烈侯死后,由于太子章年幼,群臣便拥立武侯继承了国君之位。武侯在位期间修筑了五原到阴山之间的长城,还修筑了云中城。
    4.赵敬侯。
    赵敬侯,名章,是赵烈侯的儿子,赵武侯的侄子。武侯死后,被拥立为国君。敬候迁都邯郸城,为赵国北进打下了坚实的战略基础。另外,敬候和韩、魏一起,将晋靖公废为庶人,彻底断绝了晋国的祭祀。敬候在位期间不断发动对魏国和齐国的战争,进一步扩大了赵国的实力和影响力。敬候虽然不修德行,喜好饮酒与游乐,然而敬候善于用人,使得赵国国内安定,对外用兵也鲜有败绩。
    5.赵成侯
    赵成侯,名种,赵敬候的儿子。成侯在位期间伙同韩国进攻周王室,将东周一分为二。成侯二十一年,魏国任用庞涓攻打赵国,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于是上演了围魏救赵的故事。
    6.赵肃侯
    赵肃后,名语,赵成侯的儿子。肃侯时期,魏国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荣光,齐国和秦国称雄于东西方,各诸侯国间的战争更为活跃和频繁,赵国的战略压力十分巨大。赵肃后在位二十四年,几乎连年征战,但却没有使赵国疲敝,反而悄然兴起。肃侯因病去世时,秦、齐、楚、魏、燕五个大国,派锐师一万,前来参加葬礼,足见肃侯的能力和影响力。
    7.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名雍,赵肃后之子。赵武灵王受其父亲肃侯影响颇深,一生喜好征战。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推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又吞灭的中山国,减轻了赵国北部的战略压力,扩展了领土,还帮助燕国平定内乱,拥立燕昭王回国继位。然而,由于后期在政治上的失误,使得赵国发生了公子章的叛乱,最后饿死与沙丘。一代雄主如此悲惨的结局,着实令人唏嘘。
    8.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名何,赵武灵王的次子。赵惠文王在位期间,从谏如流,知人善任,使得赵国涌现出了许多厉害的历史人物,如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人都是在这一时期提拔和任用的。当时的赵国,向东压制齐国的复苏,向西抵御秦国进攻。在秦国强势崛起,并蚕食诸侯的背景下,赵国成了抵御强秦的中坚力量。
    9.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名丹,赵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时期,由于贪图韩国的上党郡,于是招惹了秦国的嫉恨。秦国发动了对赵国战争,长平之战拉开了大幕。后来,秦国任用白起为将,击溃了赵军并坑杀四十五万赵国士卒,使得赵国被严重削弱,几代国君的积累,毁于一旦。燕国想趁赵国精壮之卒尽死于长平的时机攻打赵国,赵孝成王重新启用廉颇,打败了燕军,并逼迫燕国割地求和。
    10.赵悼襄王
    赵悼襄王,名偃,赵孝成王之子。赵悼襄王在位期间,派乐乘取代正在攻打魏国繁阳的廉颇。愤怒的廉颇率兵攻打乐乘,之后又逃到了魏国,从此淡出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的赵国,重用李牧、庞煖为将,多次出兵攻打燕国,夺取土地。然而,赵悼襄王并没有中兴赵国的能力与雄心,赵国在秦国的兵锋下逐渐显得力不能支。赵悼襄王还废除了长子嘉,反而立昏庸无能的迁为太子,这更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11.赵幽缪王
    赵幽缪王,名迁,赵悼襄王之子。赵王迁继位时,赵国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不断遭受来自秦国的进攻,相继丢失了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等许多城池。公元前229年,赵幽缪王听信宠臣郭开的谗言,杀死了正在抵御秦军的李牧和司马尚,赵国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灰飞烟灭。秦军击败了接替李牧的赵葱和颜聚,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国灭亡。
    12.代王嘉。
    代王嘉,名嘉,赵悼襄王的长子,赵幽缪王之兄。秦军俘虏赵幽缪王之后,代王嘉逃到了代地自立为王,并联合燕军抵御秦国的进攻。但此时的秦国已经势不可挡。嬴政二十五年,王贲率兵攻打代地,俘虏了代王嘉,赵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admin 发布于  2021-11-30 13:01 

燕国历届君王一览

燕国历届君王一览
燕惠侯
前864年-前827年 38
燕厘侯
前826年-前791年 36
燕顷侯
前790年-前767年 24
燕哀侯
前766年-前765年 2
燕郑侯
前764年-前729年 36
燕穆侯
前728年-前711年 18
燕宣侯
前710年-前698年 13
燕桓侯
前697年-前691年 7
燕庄公
前690年-前658年 33
燕襄公
前657年-前618年 40
燕前桓公
前617年-前602年 16
燕宣公
前601年-前587年 15
燕昭公
前586年-前574年 13
燕武公
前573年-前555年 19
燕前文公
前554年-前549年 6
燕懿公
前548年-前545年 4
燕惠公
前544年-前536年 9
燕悼公
前535年-前529年 7
燕共公
前528年-前524年 5
燕平公
前523年-前493年 31
燕孝公
前492年-前455年 38
燕成公
前454年-前439年 16
燕闵公
前438年-前415年 24
燕简公 姬载 前414年-前373年 42
燕后桓公
前372年-前362年 11
燕后文王
前361年-前333年 29
燕易王
前332年-前321年 12
燕王哙 姬哙 前320年-前317年 4
燕王子之 子之 前316年-前314年 3
齐宣王 妫辟疆 前313年-前311年 3
燕昭王 姬职 前311年-前279年 33
燕惠王 姬乐资 前278年-前272年 7
燕武成王
前271年-前258年 14
燕孝王
前257年-前255年 3
燕王喜 姬喜 前254年-前222年 33


!admin 发布于  2021-11-30 12:59 

齐国历届君王一览

齐国历届君王一览
(1)姜齐: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齐太公 姜尚,字子牙 前年—前1000年 在位年
齐丁公 姜伋 (一说姜及) 前999年—前年 在位年
齐乙公 姜得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癸公 姜慈母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哀公 姜不辰 (一说姜不臣) 前年—前863年 在位年
齐胡公 姜静 前862年—前860年 在位3年
齐献公 姜山 前859年—前851年 在位9年
齐武公 姜寿 前850年—前825年 在位26年
齐厉公 姜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 在位9年
齐文公 姜赤 前815年—前804年 在位12年
齐成公 姜脱 (一说姜说) 前803年—前795年 在位9年
齐前庄公 姜购 前794年—前731年 在位64年
齐厘公 姜禄 前730年—前698年 在位33年
齐襄公 姜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在位12年
齐前废公 姜无知(公孙无知) 前686年 在位2月
齐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齐中废公 姜无诡 前643年 在位3月
齐孝公 姜昭 前642年—前633年 在位10年
齐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在位20年
齐后废公 姜舍 前613年 在位5月
齐懿公 姜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在位4年
齐惠公 姜元 前608年—前599年 在位10年
齐顷公 姜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在位28年
齐灵公 姜环 前581年—前554年 在位6年
齐后庄公 姜光 前553年—前548年 在位6年
齐景公 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在位58年
齐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 在位10月
齐悼公 姜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在位4年
齐简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在位4年
齐平公 姜骜 前480年—前456年 在位25年
齐宣公 姜积 前455年—前405年 在位51年
齐康公 姜贷 前404年—前379年 在位26年
(2)田齐: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齐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在位21年
齐废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在位9年
齐桓公 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在位18年
齐威王 田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在位37年
齐宣王 田辟强 前319年—前301年 在位19年
齐愍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在位17年
齐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在位19年
齐废王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在位44年


!admin 发布于  2021-11-30 12:58 

楚国历届君王一览

楚国历届君王一览
1熊绎,鬻熊曾孙,西周诸侯国楚国始封君

2熊艾,熊绎之子,西周时期楚国君主

3熊䵣,熊艾之子,西周时期楚国的第三任君王

4熊胜,熊䵣之子,楚国的第四任君王

5熊杨,楚国的第五任君王,在位期间,主要活动范围,仍限于荆山及古沮、漳河上游地区

6熊渠,楚熊杨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楚国第六任君主,在位时间前886年—前877年,在位年数9

7熊挚,在位时间?~前876年,又作熊挚红

8熊延,在位时间前875年~前847年,在位年数29,原名熊执疵

9熊勇,在位时间前846年~前838年,在位年数9

10熊严,在位时间前837年~前828年,在位年数10

11熊霜,在位时间前827年~前822年,在位年数6

12熊徇,在位时间前821年~前800年,在位年数22

13熊咢,在位时间前799年~前791年,在位年数9

14楚若,氏名敖熊仪,在位时间前790年~前764年,在位年数27

15楚霄,氏名敖熊坎,在位时间前763年~前758年,在位年数6

16楚蚡冒,氏名熊眴,在位时间前757年~前741年,在位年数17,《韩非子》作楚厉王

17楚武王,氏名熊通,在位时间前740年~前690年,在位年数51

18楚文王,氏名熊赀,在位时间前689年~前677年,在位年数13

19楚堵敖,氏名熊艰,在位时间前676年~前672年,在位年数5

20楚成王,氏名熊恽,在位时间前671年~前626年,在位年数47

21楚穆王,氏名熊商臣,在位时间前625年~前614年,在位年数12

22楚庄王,氏名熊侣,在位时间前613年~前591年,在位年数23,出土文献作臧王,《吕览》作庄哀王

23楚共王,氏名熊审,在位时间前590年~前560年,在位年数31,又作龚王

24楚康王,氏名熊招,在位时间前559年~前545年,在位年数15

25楚郏敖,氏名熊员,在位时间前544年~前541年,在位年数4,又作孺子王、嗣子王

26楚灵王,氏名熊围,在位时间前541年~前529年,在位年数12,原名围

27楚初王,氏名熊比,在位时间前529年,在位年数1,又称訾敖

28楚平王,氏名熊居,在位时间前528年~前516年,在位年数13,原名弃疾,又作景平王

29楚昭王,氏名熊轸,在位时间前516年~前489年,在位年数27,原名壬,又作卲王

30楚惠王,氏名熊章,在位时间前488年~前432年,在位年数57,又作献惠王

31楚简王,氏名熊中,在位时间前431年~前408年,在位年数24,又作柬大王

32楚声王,氏名熊当,在位时间前407年~前402年,在位年数6,又作声桓王、圣桓王

33楚悼王,氏名熊类,在位时间前401年~前381年,在位年数21,又作悼哲王、悼折王

34楚肃王,氏名熊臧,在位时间前380年~前370年,在位年数11

35楚宣王,氏名熊良夫,在位时间前369年~前340年,在位年数30

36楚威王,氏名熊商,在位时间前339年~前329年,在位年数11

37楚怀王,氏名熊槐,在位时间前328年~前299年,在位年数30

38楚顷襄王,氏名熊横,在位时间前298年~前263年,在位年数36,简称襄王

39楚考烈王,氏名熊完,在位时间前262年~前238年,在位年数25,简称烈王

40楚幽王,氏名熊悍,在位时间前237年~前228年,在位年数10,一说为春申君之子,一说作隐王

41楚哀王,氏名熊犹,在位时间前228年,在位年数1,一说为春申君之子

42楚王负刍,氏名熊负刍,在位时间前227年~前223年,在位年数5

43昌平君,熊启,任秦国相邦辅佐嬴政、平定嫪毐之乱、清除吕不韦势力,被楚将项燕拥为楚王,在淮南一带继续反抗秦国,王翦、蒙武率秦军来攻,昌平君兵败身亡,项燕自杀,楚国灭亡

2楚国
楚国(?~前223年),又称荆、荆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金文中为嬭姓)、熊氏(金文中为酓氏)。周成王时期(一说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据最新出土的《清华简·楚居》记载,楚人立国之初,在鄀国盗牛祭祀一事,说明建国之初的贫弱状况;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

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攻越国,尽得越国故吴地,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正式灭亡。


!admin 发布于  2021-11-30 12:56 

秦国历届君王一览

    秦国历届君王一览
    秦非子,恶来五世孙,前900年-前858年,在位40余年,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侯,秦非子之子,前857年-前848年,
    秦公伯,秦侯子,前847年-前845年,在位3年,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大略知道他是秦侯与秦非子之后。
    秦仲,赢仲,秦公伯子,前845年-前822年,在位23年,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以秦仲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战败而死。其长子赢也继位。
    秦庄公,嬴也,秦仲长子,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周宣王七年(前821年),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马七千人,击败西戎,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封大骆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
    秦襄公,嬴开,秦庄公子,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秦文公,秦襄公子,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建立新都。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讨伐西戎,西戎败逃,地盘扩展到岐山。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
    秦静公(诤公),秦文公子,,秦文公之子,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太子即竫公去世,赐谥号为竫公。
    秦宪公秦宁公,嬴立,秦静公子,前715年-前704年,在位12年,宁公二年(前714年),自郿邑(陕西郿县东北)迁都平阳(陕西眉县),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荡社(陕西西安)部落。在位十二年而卒,葬西山大麓,其臣下废太子(后为秦武公),立幼子秦出子。
    秦出子,秦宪公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6年,5岁即位,在位6年被杀。秦出子是秦宁公小儿子。
    秦武公,秦宪公长子,前697年-前678年,在位20年,
    秦德公,秦宪公子、秦武公弟,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即位以后将国都迁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宣公,秦德公长子,前675年-前664年,在位12年,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
    秦成公,秦德公子、秦宣公弟,前663年-前660年,在位4年,
    秦穆公,嬴任好,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胸怀大志,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秦康公,嬴罃(英),秦穆公子,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晋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日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秦共公,嬴和,秦康公子,前608年-前604年,在位5年,《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秦桓公,嬴荣,秦共公子,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两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恶战。晋将魏颗与秦师杜回交手,突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俘,魏颗大胜。后来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老人,老人说,我是那位嫁人未殉葬妇人的父亲。我今夭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这是“结草衔环”中结草的典故。
    秦景公,嬴石,秦桓公子,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公然采用了天子葬仪,面积达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秦哀公,秦景公子,前536-前501年,在位36年,前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申包晋向秦国求救,哀公不理;包晋在秦国宫门外赖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竞哭了七夭七夜。秦哀公动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千是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
    秦夷公,秦哀公子,,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秦惠公,秦夷公子,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
    秦悼公,秦惠公子,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时值秦国大乱,后来大将伍封大败秦、巴、蜀三国联军,平定秦国之乱,立秦厉公赢利。
    秦厉共公,赢利,秦悼公子,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秦厉共公在位期间,蜀人、楚人、义渠之戎都曾朝贡献礼。前476年,派兵拔魏城。前461年,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同年,以兵2万伐大荔之戎(今陕西大荔朝邑一带),取其城。前457年,他率师与绵竹之戎(今甘肃天水东)战。前451年,筑南郑(今陕西汉中)城,置县。前444年,他派兵攻义渠之戎,执义渠王。秦厉共公执政期间的这些举措,为秦国的富国强兵作了一定准备。
    秦躁公,秦厉公子,前442年-前429年,在位14年,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hāo]域,被秦军击退。隔年,躁公卒,其弟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
    秦怀公,秦厉公子、秦躁公弟,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继位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长晁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由于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为君,是为秦灵公。
    秦灵公,嬴肃,秦怀公孙、秦昭太子之子,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嬴师隰只有五岁。灵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嬴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秦简公,嬴悼子,秦灵公子,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秦怀公之子。夺其侄嬴师隰位,自立为秦王。在位期间曾在洛水西岸修筑长城,用以自守,史称“堑洛长城”。
    秦惠公,秦简公子,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年,在位的第十三年,对蜀国发动进攻,攻占了南郑。病死,其子秦出公继位。
    秦出公,嬴出子,秦惠公子,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即位时两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将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赢悼放逐的嬴师隰回国都雍城。是为献公。
    秦献公,嬴师隰,秦灵公子,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灵公死后,没有即成位,君位被他的叔叔秦简公抢去了。十岁的嬴师隰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秦献公在位两大贡献:一是: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废除秦国自秦武公以来实行了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制度。二是: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献公将都城从位于秦国西部的雍城迁到了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国在少梁大败魏军,俘虏魏相公叔痤,攻取了庞城。公叔痤早年在魏国对秦献公不薄,献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将公叔痤放回魏国。不久,秦献公就去世了。太子渠梁即位。
    秦孝公,嬴渠梁,秦献公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做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迁都咸阳,其二是任用商鞅变法。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这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后来的商鞅变法,以法治国。从此秦国日益富强,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
    秦惠文王,嬴驷,秦孝公子,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公元前325年,惠文王称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和巴,使得秦“擅巴蜀之饶”,为秦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秦武王,嬴荡,秦惠王子,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发兵进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阳。在周室太庙,武王举周鼎,受伤而死。
    秦昭襄王,嬴稷(则),秦惠王子、秦武王弟,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武王之异母弟,在位56年,其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其实际执政时间仅次于乾隆。在位时,几乎连连对外用兵,先后大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公元前266年,昭王拜范睢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公元前262年,以白起为将,发动长平之战。公元前255年秦灭东周,取九鼎、周王朝亡。从此,山东六国再无敌手,秦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秦孝文王,嬴柱,秦昭王子,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有传说在位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进美酒后猝死)。初封太子,号安国君。
    秦庄襄王,嬴异人,又名子楚,秦孝文王子,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公元前249年,东周君联络诸侯,谋划伐秦。异人获悉,立即派吕不韦统领10万大军,一举攻灭了东周7邑,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东周王朝的最后残余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了大片土地。
    秦王,嬴政,秦庄襄王子,前246年-前222年,首位完成统一中国的皇帝。嬴政13岁即王位,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即他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给自己起名“皇帝”。灭六国后,北驱匈奴;南征百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废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修长城;建直道。他所制定的政策,有些沿用千年。其功堪称“千古一帝”。当然,他的功过,后人争论至今。毛主席曾写过一篇诗词《封建论》,如下: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admin 发布于  2021-11-30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