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千年的古莲能发芽

为什么千年的古莲能发芽
0世纪50年代,在中国辽宁省新金县的泥炭土层中出土了一些坚硬如铁的古莲子,通过同位素测定,它们已经在地下“沉睡”了千年以上。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古莲子被送到大连市植物园进行培植后,竟然发芽长叶,还绽放出美丽的莲花!千年古莲开了花,立时被称为奇迹而到处传播,并引来无数市民争相观看。

为什么千年的古莲能发芽

更令人吃惊的是,21世纪初,俄罗斯科学家在西伯利亚一个地穴中发现一些古植物种子,它们居然是3万年之前的生命!经过精心培养,古植物种子得以萌发,还开出了白色的花朵,据植物学家鉴定,它是一种与兰花很相似的草本植物。

“沉睡”千年的古莲子为什么还能获得新生?科学家解释说,这与莲子的结构有关。莲子的外种皮坚硬致密,如同一个完全封闭的小屋子,将种子密闭在内,既不允许外面水分和空气渗入,也不允许种子内的水分和空气散失,使莲子一直处于休眠状态。此外,千年古莲依然能保持生命力,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它们的周围是厚厚的泥炭层,具有很强的吸水防潮性能,不仅如此,泥炭层的上面又有很厚的泥土覆盖,等于再增加了一层密闭防护。在这样的环境中,古莲子才有可能保存生命力。还有些学者提出,古莲子长寿的秘密与土壤辐射有关,但还没有更多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支持这个假设。

而俄罗斯科学家在解释万年种子复活的原因时说,那些种子位于西伯利亚极为寒冷的永冻层下,而且是在离地面40米深的洞穴中,那样的特殊环境不仅对古植物种子,也许对其他古生物来说,都是一个最佳的生命储藏之地。


!admin 发布于  2021-3-13 17:47 

植物有哪些自卫武器

植物有哪些自卫武器
在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病菌、昆虫和高等动物每时每刻都在向植物侵袭,但有趣的是,地球上的植物依然郁郁葱葱。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千百年的生物进化历程中,许多植物为了能在自然界生存,进化出种种奇特的防身方法。

植物防身最犀利的武器是体内产生各种各样的毒素,不明真相的动物啃咬之后会感到很难受,甚至丧命。它们的悲剧也是在告诉同伴,千万别碰这种植物。有趣的是,植物的毒素往往不是遍布全身,而常常集中在叶片、果实、花萼等容易受到动物攻击的部位。科学家对大量的植物毒素进行生化分析后发现,它们大多是生物碱或酯类等有机化合物,能给中毒动物带来各种难熬的痛苦。

例如,常春藤体内的有毒生物碱,会引起动物皮肤红肿、奇痒难忍。还有亚麻叶和一些蔷薇科植物的种子中含有氢氰酸,能麻痹呼吸和血管中枢神经,动物不慎吞食后,轻度表现为异常兴奋、呼吸急促、腹泻和痉挛,严重的会出现心跳缓慢、昏迷、失去知觉,甚至死亡。金丝桃科的一些植物,还会分泌一种非常奇特的“光敏毒素”,动物一旦误食之后,在遮阴处不会有什么反应,可一到明亮的阳光下,立即就会感到难受,如果时间久了还会有性命之忧。

植物有哪些自卫武器

有些植物本身没有毒性,或者毒性很微弱,但它含有难以入口的刺激性物质,有时还会发出难闻的恶臭。这也是植物用来防守的一种方法。一旦动物尝过这种又苦又涩的味道,就会牢牢记住该植物,以后再也不会去吃了。

味道和气味关系密切,植物释放出各种难闻的气味,动物闻到后,还没吃就已经认为它肯定难吃。具有怪味的植物有茴香、烟草、水毒芹等。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原始森林中,有一种花朵巨大的植物叫大王花。它能散发出一种尸体腐烂般的恶臭味,人和动物闻到后,都会掩鼻躲避。有趣的是,这种臭味却能吸引小昆虫来帮它传粉。看来,大王花的臭味既能抵御食草动物,又能吸引昆虫帮助传播花粉,真是一举两得。

当然,植物最直观的武器还是锐利的尖刺和荆棘,使动物不敢贸然靠近。

能够适应恶劣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付食草动物的方式之一。例如在干旱地区,气候条件极差,食草动物稀少,但耐旱植物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因为它们早已“锻炼”出一套对付干旱的本领。对它们来说,食草动物比恶劣气候更可怕。

除此之外,植物还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御敌方法。例如有些植物的叶片边缘长有硬硬的锯齿,这能刺痛动物的嘴巴。有些植物虽然没有锯齿,但叶片中充满二氧化硅沉积物。如很多禾本科的植物叶片又粗又硬,叶缘还薄得像刀片,动物嘴巴碰上它,很容易被割得“唇破血流”。

我们了解了各种植物的自卫本领后,必须牢牢记住:植物的种种奇妙防御手段,都是在极为漫长的进化岁月中,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逐步形成的。


!admin 发布于  2021-3-13 17:46 

“昙花一现”是为了自我保护吗

“昙花一现”是为了自我保护吗
“昙花一现”是老少皆知的成语。意思是昙花的花朵非常美丽,但开花时间只有3~4小时,与普通植物相比较,实在是太短了。所以,自古以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美好的事物、景象或风云人物,出现了一下又很快消失。昙花的开花时间为什么那么短暂,其中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呢?

昙花属于仙人掌家族成员,但与普通的仙人掌植物相比有个很大差别,那就是全身上下没有尖刺。它的老家在干旱的热带荒漠之地,那儿的气候非常炎热,雨水稀少,而且阳光特别强烈,但昙花天生就具备忍耐高温酷热的本领,完全能够适应。可是,昙花虽然不怕烈日曝晒,但是它绽放出的花朵却很害怕火辣辣的阳光。因为热带荒漠的白天气温特别高,烈日酷热难挡,而到了晚上却一下子凉快了下去,昼夜温差相当悬殊。如果在白天开花,或者开花期较长,很容易受到曝晒灼烤,娇嫩的花朵会有灼伤晒焦的危险。根据“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选择原理,那些白天开花的种类渐渐被淘汰,而选择在夜晚开花的昙花种类则得以幸存。久而久之,“昙花一现”的特性便一代代遗传下来了。


!admin 发布于  2021-3-13 17:45 

花卉为什么爱把叶片伸出窗外

花卉为什么爱把叶片伸出窗外
如果你家中种有观赏花卉,将它们放在靠近窗户的地方,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它们的叶片都会朝向窗户方向生长,仿佛充满了伸出窗外的渴望。解释这个现象似乎并不困难,因为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有了充足的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果将窗外和室内相比,植物当然选择前者,因为在窗外才能沐浴到更多的阳光。可是,植物的叶片不像人的手可以随意运动,那么,究竟由谁来帮助植物叶片去追求阳光?这个问题就要科学家来回答了。

很早以前,进化论先驱达尔文就已经注意到,当室内植物的幼苗破土而出时,都朝着透光的玻璃窗那边倾斜,他觉得植物体内也许有什么东西在控制着植物的向光运动。根据直觉,达尔文认为这东西可能在植物顶芽附近,于是,他就把幼苗的顶芽削去一块,结果情况完全变了。幼苗虽然还继续朝上生长,但再也不会倾斜于阳光相对充足的窗户了。这个实验使达尔文相信,肯定有一种神奇的物质在操纵植物的生长方向。很可惜,在当时的研究条件下,还没等达尔文发现这种物质,他就与世长辞了。

直到1928年,荷兰裔美籍植物生理学家温特终于发现了这种神奇的物质。温特设计了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实验。他使植物的胚芽鞘一面受到光照,另一面对着黑暗,结果胚芽鞘的生长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渐渐朝着有光照的方向弯曲。接下来,温特开始对胚芽鞘内的物质进行了全面分析,终于分离出一种化合物,它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植物生长素。再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生长素具有促使植物生长的功能。当胚芽鞘受到光照时,生长素就像害怕明亮的小家伙,纷纷躲藏到遮阴的那一侧。随着生长素越来越多地聚集于遮阴一侧,使这一侧的生长速度大大加快,而受光一侧因为缺少生长素而生长缓慢,结果导致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于是温特认为,植物茎或叶片的向光性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在组织内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现在终于搞清楚了,室内花卉爱把叶片伸出窗外,原来是受到了生长素的控制。


!admin 发布于  2021-3-13 17:44 

为什么牵牛花生长总是右旋而上

为什么牵牛花生长总是右旋而上
牵牛花又叫喇叭花,是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植物。它有一根又细又长的茎,看上去非常瘦弱,必须依靠缠绕在其他物体上才能向上生长。如果你能仔细观察的话,看看它缠绕在竹竿上的细茎,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牵牛花都是沿着顺时针方向(右旋)向上攀爬的,而另一种缠绕植物蛇麻藤则恰恰相反,它是以逆时针方向(左旋)朝上生长的。这是为什么?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却很难回答。

虽然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已经有科学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假设。科学家推测说,我们地球上缠绕植物的祖先,一类生长在北半球,另一类生长在南半球,植物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而跟踪东升西落的太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两种相反的旋转方式。如果这种说法正确的话,一些起源于赤道附近的缠绕植物,就不可能有固定的缠绕方向。后来,科学家真的发现了左右都能旋转生长的中性植物,它的起源地就在阿根廷的赤道地区。


!admin 发布于  2021-3-13 17:43 

仙人掌放在计算机旁真能防辐射吗

仙人掌放在计算机旁真能防辐射吗

不少人听说过仙人掌放在计算机旁边可以防辐射的说法,这种说法靠谱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计算机辐射。打开计算机机箱,你会发现里面布满了主板、CPU、硬盘等各种零件,这些部件都需要通上电才能工作。计算机工作的时候,里面各个部分都有电流通过,还在计算机的周围产生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场。这些电磁场向外传播时就产生了计算机辐射。这些计算机辐射对人体会不会有伤害呢?

其一,同手机辐射类似,计算机辐射主要是“非电离性辐射”,这类电磁辐射与核电站产生的辐射和能致癌的大剂量X射线辐射不同,它的振动频率不足以破坏人体细胞内的“化学键”,不会造成基因变异和癌变。

其二,计算机辐射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像微波炉一样的“加热效应”,但是计算机辐射的强度很低,不及微波炉辐射强度几十万分之一,没有能力给人的身体“加热”。

其三,计算机辐射只有在使用的时候会有,计算机关闭之后就会立刻消失,不会有“残留微粒”。另外,对于计算机辐射值,国内国际都有一些相应安全标准,大多数家用计算机的辐射值远远在这些限制以下,即使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我们也大可放心地使用计算机。

既然计算机辐射对人体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包括仙人掌在内的各种防护措施也就是多此一举了。既然坐在计算机旁不需防护措施了,那仙人掌到底有没有防辐射的功能呢?

仙人掌虽然外形独特,其实并没有任何能力降低辐射或防辐射。计算机的电磁辐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场”,不像空气中飘扬的灰尘。如街边的树木能吸收灰尘,却不能吸收电磁场。辐射在哪个位置强,哪个位置弱,是由辐射源头决定的,仙人掌从计算机那里接收到的辐射与人体从计算机那里接收到的辐射并没有多大关系,仙人掌没办法帮你分担、吸走或者屏蔽辐射量。

对于手机、计算机和其他各种电器,降低辐射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保持距离。因为辐射的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离计算机50厘米的位置受到的辐射量只有距离10厘米位置的1/25。因此,只要不离计算机太近,就完全不用担心辐射的问题了。

在计算机旁摆放一盆仙人掌,绿化环境,增添情趣,让人心旷神怡,缓解一下工作疲劳是有好处的,但是防辐射就实在是“强仙人掌所难”了。


!admin 发布于  2021-3-13 17:42 

普洱生茶是生茶好喝还是熟茶好喝,怎么判断普洱生是熟茶还是生茶

普洱生茶是生茶好喝还是熟茶好喝

生茶会好喝一些,熟茶的味道有点怪。普洱茶生熟的主要区别就是熟饼经过卧堆,并适度发酵,可以直接饮用,茶饼呈现深黑色,汤色呈红褐色、汤色较红亮。

青饼,也可以俗称生饼,是比较传统的加工工艺,当年的茶叶直接压制成饼,不经过人工发酵,靠时间和岁月的流逝,自然发酵,一般5到10年的茶才好喝。汤色呈金黄色,比较透亮,生饼霸气十足,起到刮油的功效,不建议餐前饮用。 减肥效果好些。

普洱生茶好喝还是熟茶好喝 怎么区分普洱茶的生熟

怎么区分普洱生茶的生熟

1、从口感区分

生茶的味道和绿茶很相似,有苦涩味。熟茶的滋味是甘滑柔顺,绵甜爽口,有明显回甘。

2、从气味上区分

生茶闻起来是茶叶本身的清香味,熟茶则是一种特殊的陈香味,若是湿仓陈茶或渥堆发酵没掌握好的还会有点霉味。

3、从茶汤颜色区分

生茶所泡出的茶汤颜色为透明的黄绿色或金黄色。熟茶的茶汤则为板栗色或红褐色,甚至到近似黑色,如发酵不充分则还会有点淡黄色。生茶的陈茶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茶汤的黄色变淡,红色加深,后变得红浓明亮,茶汤表面还会有油气。

4、从颜色上区分

生茶通常是黄绿色或墨绿色。熟茶则是红褐色,甚至是黑色,这主要是受渥堆发酵程度的影响,并且新生产的熟茶还会有点灰蒙蒙的感觉。自然发酵的生茶则随着发酵进行,出现叶边、茶梗发红、发紫,然后逐步变红,黄绿色逐步消失,后变为板栗色或红褐色,并有油亮的感觉。


!admin 发布于  2021-3-12 12:26 

酒驾标准是喝多少酒,喝完酒多久可以开车

酒驾标准是喝多少酒,喝完酒多久可以开车

酒驾是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醉驾是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一般来说,喝1瓶左右啤酒、半两50度左右的白酒,或一两左右的12度红酒、就能达到酒驾标准。

酒精在人体中一般消散时间为10-20小时。有时候夜里喝完酒睡一觉第二天一早没什么事,就开车出门结果被查酒后驾驶就是这个原因。生理上是没什么反映了,但酒精依然在体内没排干净,所以喝酒后10-20小时后再开车是比较科学的。一般来说,如果头一天喝得比较多,我们建议第二天最好别开车,至少得歇24小时,这样稳妥一点。一般24小时以后不太会出现问题。目前尚未发现饮酒24小时后被查出酒驾的案例。

因为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不一样,而且和很多因素有关,就算是同样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环境下的酒精代谢速度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在前一天夜里喝完酒,第二天早上觉得什么事都没有,但是却被查出了酒后驾车,这就是因为酒精还没有排干净,虽然自己生理上没什么感觉,可就是被查到酒后驾车。


!admin 发布于  2021-3-12 12:22 

龙鱼是金龙鱼的祖先吗

龙鱼是金龙鱼的祖先吗
有一种灭绝的鱼类名字叫龙鱼,听起来和金龙鱼很接近。它们和金龙鱼是什么关系呢?

这类鱼最早被研究者翻译为“蜥鱼”,但后来因为叫起来不顺口而换成了“龙鱼”这个响当当的名字。龙鱼有一个非常长的尖嘴巴,细长的身体呈流线型,乍看跟爬行动物还真有些相似,也因此而得名。它们的身长从不到10厘米到1米多不等,化石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最早的龙鱼化石在中国浙江长兴晚二叠世的地层中被发现,三叠纪是龙鱼大发展时期。迄今为止已确立的龙鱼类就有3属近40种。

龙鱼跟金龙鱼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龙鱼并非金龙鱼的祖先,它们分别属于辐鳍鱼类两个截然不同的类群。

龙鱼是比较原始的辐鳍鱼类,与现生的软骨硬鳞鱼—鲟鱼的演化关系最为接近。近年来在中国云南、贵州等地中三叠统地层中发现的龙鱼类分异度很高,同一地点发现的龙鱼化石居然能够分出好几个不同的属。这在鱼类化石中是很少见的,却也说明当时龙鱼存在多样化的生态适应模式。尽管侥幸躲过了二叠纪末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但所有的龙鱼在大约2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就全部灭绝了。

而现在人们在观赏鱼市上见到的金龙鱼,是比软骨硬鳞鱼更进步的真骨鱼类骨舌鱼目的代表。骨舌鱼类是一支残存的古淡水鱼类,因它的舌头上长有骨质小齿而得名。最早的骨舌鱼类在1亿多年前首次出现,之后在全球都有分布。现在的骨舌鱼类主要分布在热带,因为身子侧扁像带子,所以在当地也被叫作腰带鱼。


!admin 发布于  2021-3-11 17:55 

剑齿虎是如何捕食猎物的

剑齿虎是如何捕食猎物的
剑齿虎奇特的头部形态使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与现生老虎的差异,但两者又有显著的相似之处。实际上,剑齿虎代表猫科动物中一种灭绝的类型,在某个地质历史时期曾经非常繁盛,一直到距今约1万年的更新世末才灭绝。而老虎则是猫科动物的现生代表。剑齿虎与现生的狮子或豹子差不多大小,但与其他猫科动物不同的是,剑齿虎的上犬齿又长又扁,截面是菱形的,像两柄长剑,这也是“剑齿”二字的来源;而其他猫科动物的上犬齿截面是圆形的,像锥子一样。已发现的最长剑齿从齿根到齿冠竟达26厘米,最短的也有20厘米长。剑齿的前后缘形成锋利的刃嵴,有些剑齿的刃嵴上还具有发达的锯齿,在现生的动物中找不到这样的牙齿。

剑齿虎是如何使用这种匕首样的上犬齿去捕杀猎物的?这个谜题一直困扰着古生物学家。有关剑齿虎的剑齿,几乎所有能够想到的使用方式都有假说提出过。

有人认为,剑齿具有罐头刀样的开启功能,适合捕杀披有盔甲的动物,如南美洲的雕齿兽;有人认为,剑齿能像登山用的冰镐般用来帮助爬树;还有人认为,剑齿与海象的牙齿有类似功能,剑齿虎很可能也适应水生生活;更有一些人认为,剑齿可以通过紧闭上、下颌的方式来刺杀猎物;另一些人则认为,剑齿可用来切割动物肉体。不过,有人提出巨大的剑齿对于自身的进食并不利,因为大的肉块将无法通过两枚上犬齿的间隙而进入口内,剑齿虎正是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而导致灭绝的。在形形色色的假说中,“刺杀说”和“撕裂说”的拥护者最多。

“刺杀说”认为剑齿具有穿刺的功能,是刺杀猎物的有效武器。持该假说的人详细分析了剑齿虎头骨的结构,发现它们能运用巨大的力量使上犬齿作向下的刺穿运动。剑齿虎下颌开启的角度远远大于现生的猫科动物,最大可以达到150°甚至180°,简直可以与蛇张开的大嘴相比。因此,剑齿虎可以完成完美的刺穿动作,并有效地利用自己扑向猎物时产生的动能。

持“撕裂说”的人认为,剑齿太长、过于侧扁,而且弯曲度太大,非常容易折断,因此剑齿虎应该不会采用刺杀这种高度危险的行为方式。实际上剑齿虎在运用上犬齿之前,应该与猎物搏斗并逐渐控制住猎物。在这种状况下,剑齿虎才能更好地寻找精确的刺入点,同时尽量避免因猎物猛烈抗争而导致上犬齿断裂。因此,控制猎物对剑齿虎自身安全有重要作用,而剑齿虎强壮的前肢骨和可收缩的爪子则是这种控制过程能够进行的基础。在这方面,剑齿虎的行为与现生猫科动物是一致的,即利用前肢和爪子抓握猎物,使其无法扭动和挣脱。剑齿虎上腭表面发育的沟嵴表明,它首先吸食猎物的血液,然后头部向后切割并撕裂猎物的皮肉。


!admin 发布于  2021-3-11 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