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人为何要留地中海发型?不觉得很丑吗?

相信关于反映日本古代的影视剧作品我们也看了不少了,心细的小伙伴们肯定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古代的日本人总是喜欢留着一个“地中海”式的发型,而且他们的地中海还不是封闭的,简直是丑到爆,而且这种丑就连现在的日本人自己也这么觉得,给人的印象非常的深刻。那么为何古代日本人要留这样的发型呢?

这种发型在日本有专门的名字,叫月代头。别看我们现在觉得这种发型难看到要命,但是就像所有年代时尚一样,虽然我们不能理解,但是在当时却是非常流行的,只是这种发型到底是从什么开始在日本盛行不好下判断,反正在日本来唐朝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发型还是和我们学习的,后来就演变成了这种发型。
关于这种发型是怎么来的,有这么几种说法。第一种最为普遍,毕竟这种发型一看就像是谢顶导致,说不定就是日本某位高层人士早早秃顶,下面的人为了讨好他,纷纷选择这个发型。因为之前和唐朝学来的习惯当中,秃顶可是让很多人取消的,所以这位高层人士当然不好说出实情,只能说这就是自己选择的发型,下面的人再跟着学,时间一长,就成了一种潮流。不过这说法日本人当然不会认。
第二种说法是,这种发型还是和中国的进展有关,这种“地中海”一般的发型出现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国南北宋之间,女真正好在中国非常活跃,于是日本人看到中国境内的女真人形象,也就以为这是大国最新的发型,然后就搬回到了日本,时间一长也进化成了月代头。但是显然这种说法日本人也不想承认。
既然前两种日本人都喜欢,这最后一种就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了,非常简单,就是为了方便戴帽子,另外前额没有头发对于打仗来说非常方便,不会挡视线,所以这种发现便开始出现在男性的头上,另外幕府那些势力也是这么学来的。尽管这个说法日本人能接受,但是其他人就不能被说服了。
如果真的只是为了方便,不论是戴帽子还是打仗,那光头岂不是更好的选择?更省事不少呢!这种发型不仅没什么用而且还非常难看,所以说显然这种来源说站不住脚。还是前两种最有可能,不过像日本这么嘴硬的国家,肯定不会承认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41 

织田信长被称之为第六天魔王,那么另外五天是指的什么?

说到织田信长,我们都知道他是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名,一生的愿望就是致力于结束乱世、重塑封建秩序;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虽然只是暂时的。通过多年一系列的战争,先后两次打破“信长包围网”,将各个有力敌对大名逐个击破,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领土;而且还推翻了名义上管制日本两百余年的室町幕府。

但是在织田信长准备实现下一步宏伟目标的时候,却因心腹家臣明智光秀谋反而自杀,史称“本能寺之变”;但很奇怪的是,虽然据说织田信长死了,但始终找不到他的尸体;加上织田信长那“第六天魔王”的绰号,别说,还真的有点玄乎的感觉。人这里要说的,就是这个“第六天魔王”。
据说第六天魔王乃织田信长对武田信玄的自称。在公元1572年,当时大名武田信玄上洛时写信给织田信长,署名“天台座主沙门信玄”,自称佛教僧侣与护法者。而织田信长对此粲然一笑,回信时签名“第六天魔王-信长”,以消遣武田信玄,并表示自己对传统与信仰的不羁。不过据说织田信长本人自称皈依日本佛教法华宗,也使用“妙法莲华经”等字样作为军旗。
但是又据说,其实这个“第六天魔王”是日本佛门中人对他的咒骂,因为织田信长的目标是要统一四分五裂的日本,所以难免要与许多阻挠他的佛教门派为敌,如天台宗比叡山、一向宗等,愤怒之下的织田信长,曾一度火烧多座寺庙,使得日本的大多数僧人又惊又怒,就给他起了这么个绰号。那这个“第六天魔王”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第六天又叫他化自在天,乃是佛教欲界六天中最高一层天,又称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居于此天的众生,不用自己乐具变现,而利用下天化作,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据《阿含经》第31卷第863节所说,他化自在天的存在(也不知道叫什么,人?)寿命相当于人间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年。
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而日本的和尚们之所以称织田信长为“第六天魔王”,大概意思也就是织田信长是佛门大恶魔的意思吧。
而第五天就是化乐天,又称化自在天;此天众生于己身诸欲贪念自然不生,得自在乐。所谓自在,就是不被心念绑架控制,自己能自主决定自己的心念趣向。被贪念缠缚,就像心被关进了监狱的小屋,当然不会快乐了。故而此天称作化乐天。
第四天是知足天,又叫兜率天;乃是弥勒成佛的人间净土,是希望的,还在未来,而弥勒所住的兜率天,又同属于欲界,论地区也不算太远。一生补处的菩萨,生在兜率天,当然与一般的凡夫天不同。兜率天的弥勒菩萨住处,有清净庄严的福乐,又有菩萨说法,真是两全其美,成为佛弟子心目中仰望的地方,成佛前所住之地。
第三天是时分天,又叫夜摩天、炎摩天、焰摩天等;意为善时分、善时、妙善。在佛教诸天中,夜摩天位于空居天之最初层,虽然它们也是“天”,但它们的处所并未脱离须弥山,因此被称为“地居天”。相传夜摩天界光明照耀,生于此天界之天人,身体轻盈洁净,相亲相爱,享受种种欢乐。
第二天是三十三天,又叫仞利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 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而第一天就是四大王众天,也就是四天王居住的地方了。四天王分别是北方多闻天,东方持国天,西方广目天,和南方增长天。
在这点,是不是觉得佛教传说有点占道教传说的“便宜”?因为在道教神话中,三十三天和兜率天乃是至高的存在;道教中的至高神玉皇大帝就是三十三天的主宰,而在佛教典籍中,三十三天甚至还不到天的级别,仅仅是第二层而已。而兜率天在道教典籍中,乃是道祖太上老君的居住地,但在佛教典籍中,兜率天也仅仅是第四天而已。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40 

谁是东亚火器战术最强者?

我国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与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是同一时代的人,戚继光只比织田信长年长6岁,双方军事生涯的黄金阶段几乎也是同一时期,他们两个人还都是火器应用的大行家,那么打了半辈子倭寇的戚继光和统一了大半个日本的织田信长谁才是东亚火器战术的最强者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戚继光火器战术的巅峰之作并不是鸳鸯阵,而是他为了击败蒙古铁骑组建的车营。和骑兵人数最多只有3000人的武田军不同(即使是赤备军骑兵数量也只有七分之一左右),戚继光的对手是全员骑兵的蒙古人。因此他的火器战术更注重火力持续性,火器的比例能让织田信长大跌眼镜。
戚继光的车营是火器战车和步兵、骑兵主力组成混编大营,因为车营作为大营战斗与防御的核心所以此得名。这种战术在15、16世纪的欧洲也是相当先进的战术,胡斯教徒利用车垒战术击败过德意志的骑士,匈牙利人对抗奥斯曼帝国的骑兵时也经常采用类似的战术,16、17世纪的俄国军队也经常把把战车连接起来对抗鞑靼人和波兰翼骑兵。戚继光的车营以偏箱战车为主,追求高防御性,和沙俄的车营战术很类似。戚继光的车营也像沙俄车营一样可以变身为可移动的木城要塞,这比织田信长修建的栅栏要强的多。戚继光车营每个独立车组除包含有正、奇兵两队士兵之外,还有两门佛朗机火炮作为火力支援。和沙俄车营类似,戚继光的车营也可以添加骑兵或步兵,可以做到攻守兼备。
在火力构成上,戚继光的车营也强悍异常。戚继光车营战车配备人员数量为2560人,纯战斗人员为2304人(去掉车正和火手),装备战车128辆。每辆战车有正兵十人,一共配有火箭60只;佛朗机手六名,每三人负责操作一门狼机铳,九个子铳,火药铅弹一百发;另外四人是车正、火手和两名镗钯手(镗钯手也负责操作火箭)。配合战车作战的人员奇兵小队也是10人,分别是队长一名,鸟铳手四名,藤牌手两人,镗钯手二人,火兵一人。
一个戚继光战车编组自身携带的弹药数量是三钱火绳枪弹药一千二百发,火箭一百二十支,佛朗机弹药二百发,全车组能发射1520发弹药,全车营一个打完自身携带的弹药总数是194560。如果一个戚继光的车营遇到了武田军,他们完全可以把20吨左右的弹药(并不计算四门威远大将军炮发射霰弹)倾斜到武田军头上,即使信玄在世也难逃一死。
戚继光的车营中操作各种火器的人马是五成左右,此外和车营配合作战的还有以虎蹲炮为主要远程杀伤手段的骑兵营、鸟铳手达到1080人的步兵营,这些火力足以让织田信长胆寒。织田信长1575年消灭武田家主力的长筱之战中只出动了3000火枪手(于此同时戚继光的车营部队在暴打蒙古人),火枪手比例不超过十分之一。在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战争中,日军火枪手的比例也才勉强超过了十分之一,在大型火器方面劣势十分明显。
戚继光的军事改革可惜受制于自身地位和财政条件没能在明军大规模普及,和他比起来,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日本枭雄的火器战术也就是刚及格的水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39 

克里米亚为何要加入俄国?为何不愿意留在乌克兰?

说起克里米亚,相信大家对这个地名不会太陌生了。克里米亚曾经是苏联著名的疗养城市,坐落于黑海和亚速海沿岸,气候宜人,景色秀美。不过这片美丽的土地却是全球最著名的争议领土之一,很多人提到克里米亚半岛,想到的并不是它的地中海气候,而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因为它而产生的各种争端。那么克里米亚为何要加入俄国?为何不愿意留在乌克兰呢?

简单来说,克里默呀的历史是这样的,在15世纪中期,这里是蒙古人的地盘——克里木汗国。到了18世纪末,沙俄将之吞并。1918年,克里米亚顺理成章地成了苏联的一部分,1954年,赫鲁晓夫为了纪念俄罗斯和乌克兰合并300年,把这个“克里米亚州”送给了当时的乌克兰共和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决定把这个礼物收回,乌克兰不同意,争端就开始了。
后来的克里米亚州独立成了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并在2014年进行了一次关于他们留在乌克兰还是“自降国格”加入俄罗斯的全民公投,投票结果呈现出了严重的两级分化——有96%的克里米亚人赞成加入俄罗斯。我们姑且不谈乌克兰和西方是如何拒绝承认此次公投的结果的,我们直说,为什么克里米亚人那么想加入俄罗斯,而坚决不留在乌克兰。
首先是利益的问题,人民永远是最机智的,也是最现实的,跟着谁能吃肉,跟着谁能喝汤,他们心里最清楚,乌克兰是一个本来可以成为强国,却没有的国家,他们当年被安排得大力削减军备,拆除洲际导弹,实现无核化,但是后来的事情证明,西方戏耍了他们,乌克兰虽然表面上有欧盟的支持,但是欧盟却一直不同意它加入。而俄国即使后来颓废了一阵子,但是好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世界级的强国。
其次是民族情感的问题,克里米亚有250万人口,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他们的主要语言也是俄语,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历史、文化也都是俄罗斯的,如果留在乌克兰,他们显得就是一个“外邦人”,而回到俄罗斯他们算是回家了。
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历史上的关系确实曾美好过,但是在俄乌关系走向破裂之后,区区2.5万平方公里的克里米亚共和国是没有办法在这两大国之间保持平衡的,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站好队,而加入俄罗斯似乎是他们能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38 

白起的大秦铁军与列奥尼达的斯巴达勇士哪方更厉害?

说到白起,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之为“杀神”。在中国春秋战国这个战争最频繁的时期,他纵横沙场,百战百胜,整个战国时期下来死亡300多万人,其中三分之一就死在了白起的手里。再来看看古希腊的战神之邦斯巴达,国王列奥尼大率领300位斯巴达勇士再加上1100名底比斯人坚守温泉关,已全部人的牺牲换取了波斯2万多人的上网,堪称军事历史上的奇迹。那么如果将白起与列奥尼达对比的话,谁的战斗力会更强呢?

白起具有狼性,凶残,狡诈,即使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也有坚强的意志,而他率领的大秦铁军在战斗力与意志力在战国七雄中独霸鳌头。
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奖励耕战,在秦国没有战功不得授爵位,士兵只有斩杀敌人才能加官进爵,杀敌越多,爵位越高,所以为了战功与家族荣誉,秦国铁军战斗意识冠绝天下。
列奥尼达与斯巴达勇士是公民兵,,他们从七八岁其,就进入军事学校,进行极其残酷的格斗搏杀训练,他们在战场上的战功能为家族赢得荣誉,因此他们也具有很高的战斗意识。
秦军步兵分轻步兵与重步兵,重步兵身穿重甲,手持戈,矛等长兵器,行军时长矛90度竖起,战斗时,前排士兵把矛端平180度,后排一次往上扬加点角度,形成密不透风的正面杀伤火力网。
侧翼与掩护则使用短矛,每个方阵拥有一名指挥官,杀伤力最大的弩兵排成三排,间距1.5米,每排3万人,前排射完,第二排往前补射,三排如此循环,形成不间断的活力威慑,有效杀伤距离500米。
斯巴达都是重步兵,主要武器都是长矛,前端是尖锐的铁尖,后端是较短的铁尖,斯巴达人身穿防护上半身的盔甲,头盔是黄铜做的,重量大4.5公斤。可以全方位的防护脑袋。盾牌是黄铜做的,尺寸较大,很方便格挡和挥舞。
作战时斯巴达人肩并肩排成4到8排,甚至更多的排的纵深队形,左手持盾,右手拿矛,前排士兵将长矛放平,后排士兵将长矛放在前一个士兵肩上,构成一面矛墙,统一步伐压向敌人。
综上所述,当白起的大秦步兵(不算骑兵)与列奥尼达的斯巴达勇士相遇,如果是单兵作战,斯巴达勇士胜利;如果是两军对垒,数十倍与斯巴达的秦军则必胜无疑。
相比与斯巴达或者说是西方军队,中国军队数量庞大,他们往往以数量取胜,对士兵伤亡的多少不在乎,对单兵作战能力要求也不高,而西方人烟稀少,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战斗力,所以往往以质取胜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38 

古罗马军队屡战屡胜,他们是使用的什么战术?

在公元元年前后,罗马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战争洗礼,已经磨炼成为了一个战无不克的超级大国。古罗马军队的单兵战斗力这个不用多说,非常的强,要不然古罗马剑术不会那么出名。若是将这些单兵作战能力的士兵加在一起进行统一战略行动,那将是战无不克。不过战争靠的不仅仅只是单兵作战能力,战术与战略上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古罗马军队是利用着怎样的战术才能做到屡战屡胜呢?

罗马人用很多方法打造着自己的王者之师,比如训练有素的阵型、巧妙的战术以及先进的攻城器械。
在电影《角斗士》中,再现了罗马军队的一个经典战术。先一波弓箭投石机(最原始阶段,是罗马枪兵,投掷标枪),步兵正攻骑兵包抄!
这很像现代战争中的战术,先一顿重武器如大炮轰,尽量摧毁敌军阵地,大力杀伤敌人。如果还不能彻底解问题,就出动地面部队也就是步兵去扫!为了防止地方弓箭部队反击,骑兵被绕道在敌军侧翼或者敌军后方突然出击——稳操胜券。
然而在此电影中,罗马军队步兵是一字排开的阵型,其实这是有失水准的。
罗马人更惯用楔形阵,步兵楔形阵形成一个三角形,前端通常是百夫长一人,喊着口号带领罗马士兵冲入到敌阵。这种阵型对罗马人来说非常实用,他们拿着盾牌,短剑低握,作突刺武器使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罗马士兵从后面的楔形增强攻击推进,敌人数组行可能会被迫分开,甚至可以机动对敌后打击。打破敌人的数组往往是赢得战斗的关键,楔形阵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罗马军队战场战术。尤其罗马军团会专门施加于敌人最弱的部位,企图突破敌阵。
但楔形阵也有失手的时候,那就是汉尼拔(布匿战争)采用凹形阵,让罗马军队看似势如破竹,其实最后被汉尼拔军队三方、四方包围,最后罗马军队损失8万人的惨败纪录。
以上是进攻阵型!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罗马军队的半防御、半进攻阵型——龟甲阵!
“龟甲阵”(Testudo)大致是在公元前200年出现的,这一队形的最原始用途是围攻作战或者巷战,用以在特殊地形内防止来自上方的投射武器打击。
无论哪种战法,罗马一直是高纪律部队,训练有素,这是古代许多国家达不到的地方,也是罗马军队常胜的原因。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30 

为何说奥斯曼帝国的继承法是最残忍的?没上位就得死

奥斯曼土耳其,这个以往强大的帝国的法律是非常奇葩的,就比如说他们的王位继承法。苏丹大帝的父爱往往只会给一个儿子,而其余的都只是备胎。没当新苏丹登基的时候,同时也是他的同胞兄弟、叔叔、大侄子等人提前见真主的日子。早在穆罕默德二世时期,奥斯曼帝国就已经把这个父子、兄弟相残的继承制度写进了法律:“我的儿子中不论谁继承了苏丹皇位,为了秩序的考虑,都应将他的兄弟处死。今后的世代苏丹必将按此执行。”

这就是奥斯曼令人胆寒的继承制Fratricide——“适者生存,而不是长子继承”。
说白了,就是老苏丹众多的儿子“竞争上岗”,没上位,就得去死。
选好继承人后,干掉自己的其他儿子,甚至孙子;或者新苏丹登基后干掉自己的兄弟、叔叔、大侄子们成了土耳其帝国的正式继承规则。
于是,每位新苏丹登基之时,都会“依照法律”大开杀戒,手软了还会受到大臣和长老们的指责,说他不杀兄弟就是违抗祖制。这种残酷手段在1595年穆罕默德三世登基时达到了顶峰,当时,这位新苏丹的19位兄弟、20个姐妹全部被处死,还有老苏丹几个孙子,以及若干怀孕的宫女.....
这种情形下,苏丹是个育种工具,后宫女奴们则是生育工具。然后把儿子们当蛊虫养,都丢一个盆里,最后胜出最强的那个继承一切,剩下的都去提前见真主。
值得注意的是,苏丹都不设正宫娘娘,后宫的女人也不怎么排座次的,没有名分,都是女奴出身。甚至在早期,连生下继承者的女奴都没有名分,虽然是现任苏丹的母亲,但是与苏丹父亲并没有婚姻关系。只有一位例外,就是下图的许蕾姆苏丹。
许蕾姆苏丹原名叫业历山德拉,是乌克兰的基督徒,被鞑靼奴隶贩子绑架,卖到的苏丹后宫,她的男人就是现在土耳其民族的崇拜对象之一——苏莱曼大帝。
许蕾姆苏丹是第一位与苏丹正式结婚,拥有正宫娘娘——皇后身份,还可以与苏丹同时出现在公开场合的后宫女人。这位来自遥远异邦、地位卑贱的女子凭借她的美貌、智慧和手腕,成了苏丹的皇后,和下任苏丹的母亲。她的传奇经历还被土耳其拍成了大型长篇连续剧。
许蕾姆也开创了苏丹女权时期(指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近一百三十年间奥斯曼帝国由帝国后宫的女性运用其特殊政治影响力的时期)。当然,这些位高权重的女性无一例外的都是女奴出身,通过个人奋斗成了后宫和帝国的实际统治者。
对比东亚宫廷,咱们中国的后宫嫔妃们代表着封建贵族各自不同的利益集团,所以我们的后宫很复杂,甚至宫斗能极大的影响着国家的政治走向和前途命运。
然而,除了前面提及的苏莱曼大帝,其余的奥斯曼苏丹都不结婚,更不给女人排座次,不给任何一个受宠的女人名分。这样做,早期有很明显的优势——奥斯曼帝国的后宫相对简单,不牵涉任何政治和家族利益。她们全是从亚欧非各地掳掠来的女奴,早与父母家人失去联系,根本不用担心外戚的家族势力祸乱朝政。
因此,几个世纪以来,苏丹们身上流淌的都是欧罗巴的血统,他们的奶奶和母亲被掠走之前大多是基督徒,但是一点也不影响历代苏丹成为纯正的穆斯林。
另外的优势是,因为这些女奴来自各大洲五湖四海(东欧的特别受欢迎),符合现在的优生优育原则。所以,最初的几百年,苏丹的生殖能力都很强,吃的也好,子嗣众多,存活率也很高。
而且,他们的接班人是通过开放式的竞争产生的。所以,生存的压力和权利的欲望促进苏丹王子们努力提升各自的素质,在战场上也积极表现,异常英勇。
成年的王子一般都会被派往全国各地当总督,老苏丹驾崩后,先赶到伊斯坦布尔的王子,胜出的可能性最大。所以,一般被看好的王子会特意被老苏丹安排在近处,等其他兄弟快马加鞭赶到时,这位早已登基经做了龙庭,等待他们的是携带弓弦(这是勒死王子的刑具)的行刑人。
在差不多同时期的中国明清两朝,皇族人数剧烈增加,几乎吃垮了一个王朝。而奥斯曼通过不断处死皇族的做法,使这个群体的人数受到限制不至于膨胀,人数一直维持在人民可以负担的范围之内。而且,如果不实行Fratricide法,而实行以年龄来决定继承的资格以后,超强生育能力的苏丹众多的儿子会加剧宫廷的动荡。所以,短期内,这种习惯法对于维护奥斯曼的江山社稷说不定真的还大有作用呢。
最终,这个制度只坚持了两个多个世纪,但因为实在过于残忍,从17世纪开始,王子们不再被杀死,而是被软禁,关在Kafes中,不见天日 。这既是为了防止他们威胁在位的苏丹的安全,也是为了防止在位苏丹死后没有继承人,他们是作为备胎而存在的。不过,这种被圈着养的苏丹储君,往往给关成了二傻子,部分导致了奥斯曼土耳其在近代成为“西亚病夫”,雄风不再。
现在想想看,这些后宫的女人们有时会宁愿生女儿,这样起码还能保住母女平安;而一旦生儿子,要么成为苏丹,坐上龙庭;要么被无情地杀掉,提前去见了真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29 

仰韶指纹是什么?

虽然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指纹,而且每个人的指纹也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特征,现代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指纹技术,用于辨别每个人的身份。但是在古代,应该是没有这项技术的,虽然他们也在运用指纹,但是和现在还是很有差别的。不过最近发现的“仰韶指纹”,甚至将我们的祖先使用指纹的时间推到了五千多年前,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什么吧。

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指纹”,近日被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实验室列为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杨拴朝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如果研究确认这些指纹是古人有意为之,将至少让人类使用指纹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
1.5000多年前的指纹被发现
去年10月31日,杨拴朝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渑池县西南方的西河南村仰韶文化遗址进行巡视调查工作。在调查其中一个灰坑时,发现了一枚仰韶时期的陶缸残片,残片上残留着一个造型规整、圆润细腻的鋬(注音:pán)耳(陶缸上的装饰附件),在鋬耳上的横向凹窝内留有一枚指纹。
这枚陶器残片形状不规则,最长处10厘米,有一个2.5厘米×3.5厘米的鋬耳。在鋬耳上的横向凹窝内留有一枚1.7厘米×2.1厘米的完整清晰的指纹。指印摁制一气呵成,独立完整,乳突线纹无丝毫挪动迹象。杨拴朝认为,这形成了一枚仰韶时代居民完美的指纹陶模。而在此之前,他在此处还发现了一个陶器残片上的鋬耳上面同样留有一枚先人的指纹。
2.指纹中蕴含着怎样的信息
今年1月15日,杨拴朝携带这枚完美样本和一些同时期、同类型,且包含指纹的陶器残片,前往海口市拜访了我国著名指纹学家、中国刑事现场统计研究会副会长刘少聪教授。
经分析鉴定,以刘少聪为首的专家团队一致认为,这枚鋬耳上的指纹是一名20—30岁古代男性右手大拇指按压的指纹。
杨拴朝告诉记者,陶器上指纹留痕是常见的。1978年,公安部126所在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指纹印痕。“但这些指纹大多是无意留下的,或是指纹的局部,或细小模糊不清,即使有较完整的,也不是立体的,同时也不在特定的位置。”
而最新发现的鋬耳上的指纹,很可能是陶工有意为之。杨拴朝说:“鋬耳制作时多采用裹布摁压的方式,这样的工艺一是为了美观,二是防止陶泥粘连。在鋬耳上直接横向加摁指印的工艺,必须控制好摁制时间,否则会损坏胚体,费工耗时。所以这种"按指为印"的制陶方法,与实用无关,很可能是古人特意按制的记号。”
这枚仰韶指纹陶模,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已5000多年。杨拴朝说,在仰韶文化之前,无论是岩画上的手印,还是自陶器诞生后,上面有意或无意遗留的指纹,很难证明先民是特意为之。
“但在仰韶文化庙底沟时代,古人以"按指为印"的制陶方式留下的清晰指纹,再结合彩陶上的指印纹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时期,古人确实是在使用指纹。”杨拴朝说。
3.发现小指纹的大意义
据悉,“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将运用高精度CT扫描、3D复原、激光切片等前沿技术,开展仰韶指纹的三维成像研究,重建指纹的三维特征。”杨拴朝说,根据相关科研进展,将适时开展仰韶指纹标本层位的C14测年工作。
杨拴朝说,这些样本的研究对各个学术领域都将有深远影响:在法医人类学方面,对这些指纹样本大小形态的研究,可以分析制陶工匠的年龄结构、性别组成;在纹样演变研究方面,结合对仰韶文化时期制陶研究成果,可实证推演指纹在陶器上从制陶无意留痕,到本真实态有意留痕装饰,再向指纹装饰纹样演变的脉络;在生物遗传学方面,这些实物遗存,在人类指纹遗传学、民族肤纹学等领域,给人类指纹遗传演变、部族迁徙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标本;并且这枚仰韶先民清晰指纹的发现,对指纹学在科技考古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有一定地推动作用。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29 

德国骷髅师官兵都是怎么战斗的?发起疯来连自己都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德军的武装党卫军无疑是表现最为出色的部队了。而在党卫军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骷髅师”了。在1941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间所发生的德米扬斯克战役就足以证明了骷髅师官兵们的作战能力。打起仗来疯狂无比,狂到后来连他们自己都怕。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骷髅师官兵们作战到底有多疯狂。

德米扬斯克战役历尽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在这场恶战当中,骷髅师全师被打掉了一半的人数,但是同时骷髅师也在这场战争当中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耀。在德米扬斯克战役结束之后,当时所有骷髅师的剩余官兵全部因此次战役的出色表现而被授予了“德米扬斯克战役纪念臂章”,并且获得了荣誉称号。这一战之后直接是给苏联军队留下了心理阴影,成为了令苏联部队在苏德战场上最为头疼的一只德军部队。
在德米扬斯克战役进入高潮最激烈的时候,所有德军骷髅师都杀红了眼,忘记了疼痛,忘记了疲惫,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眼里只有一个概念,除了自己人,把一切会动的全部格杀勿论。在当时的战场上,只要是前方会动的东西一律用机枪扫射,管他是人是动物还是鬼,即便是靠近了也会用匕首或是铁锹招呼。遇到苏联人的坦克,这些士兵们地反映并不是躲闪,而是直接扛着火箭筒往上冲,直到跑到坦克的侧面来上一发为止。
坦克被打停了,紧接着后续跟上来端着冲锋枪的士兵会直接攀爬到被击毁的苏联人坦克上,依据高的姿势向着坦克后方寻找隐蔽的苏军进行疯狂扫射,绝对不吝啬子弹。苏军的士兵成片成片的倒地,但是同时也是成片成片的网上补充。每一次遇到苏联的坦克,德军反而不是被打退,倒是会前进一步。因为每一次都会疯狂冲上去机会坦克,对死已经置之度外。每一次击毁坦克后,骷髅军官兵就会依仗着坦克残害作为掩护建立临时防御阵地。只有苏军的火焰喷射器才能勉强克制住骷髅军的攻击,但是哪会有那么多的火焰喷射器呢。
机枪阵地被苏联喷火器消灭,然而身上仍然还在燃烧的骷髅军官兵就会立即接替已经死掉的机枪手,继续向苏军疯狂射击,直到自己战死,或是等到后续部队前来增援。子弹打光了也不怂,就抄起铁锹匕首上去肉搏。匕首铁锹也没有的话,那就拿牙齿啃,抱着苏联士兵死不放手,直到被流弹打死,但是同时这名被抱住的苏联士兵也会被打死。就算两人死了后也是抱在一起的,拨都拨不开,满嘴的牙也啃得所剩无几。
这样的战斗方式使得苏联军队士气大跌,有时候甚至都会被惊的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甚至有时候看着德军的手柄手榴弹被扔在了自己脚下,第一反应不是跑也不是扔回去,反而是趴在一旁哭泣,等待这手榴弹爆炸将自己炸死。德米扬斯克战役的结局就是骷髅师成功的从苏联的百万大军的包围圈中突围出去了。
不得不说骷髅师的官兵用“骷髅”来形容绝对是不为过的。战役结束后,很多官兵被炸断了手腕也是浑然不知的。身上的片体鳞伤,满嘴所剩无几的牙齿他们都感觉不到疼痛。结束后的每一名骷髅师官兵都是面目没有任何表情,表情呆滞,精疲力竭,一部分还在哭泣。这场战斗结束后骷髅师就只剩下6700多人了。后来很多骷髅师的官兵在治疗期间回忆起战斗时发生的事情,只要想起当时战斗时的疯狂行为,都会令很多官兵觉得自己很可怕。不过也不排除一些为自己当时疯狂的行为而感到兴奋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28 

作为中东第一强国的土耳其为何没有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土耳其这个国家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地跨欧亚大陆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土耳其可以说是当时中东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了。在二战期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然而在这个期间,土耳其一直将自己置身事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才装模作样的向轴心国宣战了,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那么当时的土耳其为何没有参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呢?

首先,土耳其很好的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的十次战争的教训,已经不是当时那个强大而轻易敢卷入战争的国家了。俄土十次战争使得土耳其的元气大损,而且在一战当中,土耳其被打的连裤子都输没了,所以二战一爆发,土耳其就能躲多远就躲多远,连看热闹这种事情都不去掺和。
其次,虽说土耳其在当时是中东第一强国,但是对于世界来说,土耳其还是属于比较落后的二流国家。国内是没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的,也没有敢于任何大国叫板的实力。二战爆发的时候,土耳其连一战的创伤都还没有恢复,所以二战期间土耳其选择了继续休养生息,不远卷入战争。因为对于土耳其来说,不论是加入了轴心国还是同盟国,必定是炮灰。
再者,二战期间,土耳其其实与轴心国与同盟国都有着接触,一直都是在两大阵营中间走着钢丝线。不过土耳其从一开始都是亲轴的,甚至还给当时的德军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当然德国也会有着一定的回报。不过土耳其是始终都没有上德军的贼船,他们牢记着当年凯末尔的教诲:如果无法保持中立状态,那么就一定要加入英国的那一方。所以说当时也让其与德国交好的同时与同盟国也是眉来眼去的。
二战爆发初期,土耳其就与英国和法国签署了互助协议,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二号议定书”,这无疑是给土耳其上了个很不错的保险。不过当然了,这个协议在二战期间没能够有效的执行,因为战线的吃紧,英法无能力对土耳其提供足够的装备和物资。不过土耳其也没想着向德国人宣战,所以说双方之间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试图想把土耳其拉下水,试图从土耳其开辟欧洲战场。然而土耳其就当没听见的,二期盟军其他国家也不想刺激土耳其参与战争,因为他们无法保证土耳其会加入哪一方,所以就任由着土耳其两边摇摆。二战末期,轴心国的大势已去,土耳其见状就向轴心国宣战了,并且加入了盟军阵营。愣是在这最后的时刻拿到了进入联合国的入场卷。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