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古墓的时候,会不会遇到机关?

我们经常在一些盗墓题材的小说影视里面看到,主人公进入一个古墓之后,会遇到很多的机关陷阱,这些机关设计的都很巧妙,而且也曾有过不少盗墓贼因此受伤甚至丧命。这虽然是小说的情节,但是现实当中,考古人员进行考古进入到古墓当中的时候,会不会像这些情节一样遇到一些机关陷阱?有没有人因此受伤呢?

其实,现实当中,古墓是会有一些机关的存在的,但是这里所说的“机关”并不等同于小说里面那种“机关”,一个人走过去踩到一块地砖,就会触发万箭齐发,或者是无意之间碰到了一个什么东西,就会打开一个新的大门,这种完全是人们的想象,就算真的有,古墓早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上千年了,还能发挥作用吗?
真实的古墓机关,其实与这些是很不一样的。就比如李煜的大周后的懿陵,就发现在顶部有一层防盗的石板,形成了一个巨石阵,有十七块石板,通过沟槽和榫卯的方式咬合在一起,很难通过这些石板去打开古墓,所以想要从这里盗墓,是非常难的,而这只是古人防止盗墓的办法之一。
还有,就跟传说中曹操的七十二疑冢那样,设置很多疑冢,虽然曹操墓并没有这些,但这也是一种防盗的办法。疑冢的设置,就是一个障眼法,让人找不到真实的墓究竟在哪里,就像秦始皇当初外出的时候准备了好几辆马车一样,刺杀他的张良虽然做了准备,但是他根本无法判断秦始皇究竟在哪一辆车里,只能选一个最豪华的,但是没想到秦始皇根本不在里面。
另外,设置很多耳室,这其实和设置疑冢是差不多的,只不过一个是多建几个墓,一个是多建几个墓室,这些耳室里面也会放一些宝贝,但是一般都不怎么珍贵,真正最珍贵的都在主墓室里,这里的不过就是打发一些道行浅一些的盗墓贼,而高明一些的盗墓贼,则可以通过耳室的线索,找到真正的主墓室。
为了防止盗墓贼,古墓在设计的时候也会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比如一些“积沙墓”“浇浆墓”等等,例如积沙墓,就是如果有盗墓贼进入古墓的话,那些在墓道和墓坑上埋起来的流动的沙子,就会把盗墓贼埋起来,保护古墓的安全,而明朝中期的浇浆墓就是在木棺之外用各种材料加固,有些浇浆墓里还有很完整的服饰,尸体甚至都还有弹性。
所以说,那些小说里面设置的各种“机关”,一般来说都是不会出现的,一来未必会有,二来就算真的有,时隔数百上千年,那些金属材质的武器可能早就生锈了。而且,被埋在地底下多年,空气成分都会有所变化,贸然打开古墓可能还会遭遇大火,这不是古墓本身有的,而是因为产生了易燃的沼气,所以考古的时候都要慎之又慎。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27 

封神榜等级最高的神是谁?此人没有参与伐纣却被封为最高神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总共封了365位正神,那在这三百多号神仙中,谁的等级是最高的呢?黄飞虎被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职位是五岳之首,掌管幽冥地府十八层地狱,伯邑考是被封为中天北极紫薇大帝,乃道教四御之一,仅仅位居玉皇大帝之下。不过他们都不是封神榜中地位最高的神仙,其实这位最高神并没有参与过伐纣,他就是柏鉴。柏鉴被封为了三界首领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光看头衔这么长,就知道这个清福正神的来历不简单。不过三界首领不是玉皇大帝吗?难道清福神就是玉帝?其实《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当中的神仙体系是两种,封神里并没有玉帝,那这位柏鉴究竟是谁,为什么他能够被封最高神呢?

在《封神演义》中,柏鉴专门负责接引魂魄入封神台,因为封神只封死人,柏鉴的任务等于是把其他具有封神资格的灵魂给想办法收集起来。不过多数的神都是因为伐纣有功最后才被姜子牙列入封神榜,柏鉴并没有参与伐纣,为什么他的仙职反而是最高的呢?柏鉴是轩辕旧部,在黄帝大战蚩尤的战役中战死,但他的灵魂一直在北海飘荡,最后被姜子牙救了下来。因为柏鉴缺乏肉身,所以也没办法到人间帮忙伐纣。
不过柏鉴在此前的战役中算是立下汗马功劳,《封神演义》原文有写到:“今奉太上元始敕命,尔柏鉴昔为轩辕皇帝大帅,征伐蚩尤,曾有勋功;不幸殛死北海,捐躯报国,忠荩可嘉!一向沉沦,冤尤可悯。幸遇姜尚封神,守台功茂,特赐宝箓,慰尔忠魂。今敕封尔为三界首领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之职。尔其钦哉!”看来把柏鉴封为清福神还是元始天尊的意思,毕竟黄帝战胜蚩尤更为重要,不然也不可能有后来的商朝、周朝。
所以柏鉴算是初代功臣,这样看来的话他的功劳的确无人能比。那这个清福神到底是个什么神呢?从头衔来看清福神是三界首领,和玉皇大帝属于同等地位。不过《封神演义》中只是刚刚建立了三界的雏形,并没有像《西游记》里的三界一样,各个分支体系已经趋近成熟。所以两者也不能完全画上等号,而且柏鉴上面还有元始天尊,他的地位总不会在天尊之上吧。
所以柏鉴的神职应该还是象征意义更大,落到手中的实权恐怕并没有多少。此后不知道又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把三界体系真正给建立起来,到了那时谁才是货真价实的三界主宰便可见分晓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26 

20世纪初的英国海军有多强大?

近期,我国为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我国在山东青岛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海军节”。此次海军参阅的规模非常宏大,而且还有来自俄罗斯、越南、印度、泰国等10余个国家近20艘舰艇参加。可以说,此次海军节规模空前,展现了中国海军日益强大的实力。不过这次海军参阅让小编不由自主的想起了20世纪初,海上霸主英国的海上大阅兵,当时英国的海上大阅兵的规模和场面也是相当震撼的,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随着欧洲局势的骤然紧张,英国决定举行海上大阅兵来震慑德国及其盟友,同时为盟友鼓劲打气。大阅兵在靠近英国朴茨茅斯的斯皮特黑德湾举行。斯皮特黑德湾地形开阔,海上气候条件良好,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风平浪静,非常适合阅兵,是英国传统的海上阅兵海域。

在这次阅兵中,英国出动了200艘战舰,仅仅战列舰就有60艘,蔚为壮观的舰队绵延60余公里,整个斯皮特黑德湾密密麻麻的都是战舰,就和蝗虫一样。而这些军舰仅仅是英国海军的本土舰队,不包括英国在远东和地中海等地的分舰队。60艘战列舰什么概念?1907年美国出动16艘战列舰进行环球航行,当舰队开到日本的时候把日本吓得差点尿裤子,当时牛哄哄的日本战列舰总共才6艘,其中还有不少是买来的。1914年,英国装备了29艘无畏舰,比美国和日本加起来都多,日本的无畏舰数量还不到英国的零头。当时的无畏舰就和现在的航母差不多,是国力和实力的象征。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别管是美国海军还是日本海军,都得绕着走。英国表示:老子在家里巡逻的战列舰就有60艘,就问你怕不怕!

当时英国一直保持着“两强海军”的标准,第二和第三加起来都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这次阅兵充分彰显了英国海军的强大实力,向世界各国展示了英国海军雄健的肌肉。两年后,著名的日德兰大海战中,英国仅仅出动了这次阅兵一半的兵力就把嚣张一时的德国公海舰队打趴下了,英国海军的实力可想而知。在当时,英国海军绝对是独领风骚,一支分舰队就能击败任何来自海上的对手。当时英国海军的地位比现在美国海军的地位有过之而无不及。1914年英国的海上阅兵堪称大舰巨炮时代的巅峰,给人们的印象不仅仅是强大,而是震撼。

1944年,也就是英国1914年海上阅兵三十年后,英国人再次向世人展示肌肉,英国人出动800余艘舰艇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海上大阅兵。这个纪录直到现在都没有被超越。尽管当时的英国海军已经衰落,但其爆发出的海军底蕴和海军实力不容小视。当然,这次阅兵也是英国海军最后的辉煌,因为二战结束后,英国的海上霸权被美国取代,英国丢掉了海上霸主的地位。经过数十年的沉浮,如今的大英帝国已经虚弱的不成样子,早已不复往日的雄风。而中国这个海军新秀正在日益崛起,此次海军节彰显了中国海军的自信和实力,中国海军走向大洋、称雄海上只是时间问题。也许若干年后,中国海军也能像英国海军那样纵横海上,用强大的实力捍卫祖国的海疆和国家利益。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25 

抗战时期日本为何总想着要与中国和谈?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1937年7月7日,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铭记于心的日子,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战争爆发后,日本就对中国发起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当时日本人口出狂言“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抗战爆发打仅仅一年,日本人打到武汉之后就打不动了,在中国战场进展非常缓慢。于是日本人因此不断的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希望能够与中国和谈。

其实日本之所以想和中国和谈也是没办法。别看日本表面上看风光无限,但其实也是有苦难言。战前,日本人乐观的认为,以日本的实力只需要三个月时间就能灭亡中国,让中国政府向日本屈服。但没有想到抗战爆发后,局势的发展完全超出了日本人的预想。抗战爆发后,一盘散沙的中国竟然凝聚到了一起,不管是各路军阀还是土匪民团,全都拿起武器一致对外。淞沪会战,几乎所有的军阀部队都派兵参战,中央军和很多地方部队甚至把压箱底的部队都拉了上去,日本打了三个月愣是没有啃下来。中国军队表现出的爱国热情和勇敢顽强让日本人大吃一惊,战争的局势完全不是他们预想的一触即溃、各自为政的情况。
尽管日本利用自己绝对的优势打的中国军队节节败退,疯狂向中国内陆推进,但日本明显越打越吃力,打到武汉的时候已经打不动了。因为日本人发现中国是如此的大,中国军民抵抗的是如此的激烈,日本的兵力和资源完全不够用。抗战爆发后,虽然日本进行了全面战争动员,兵力激增到250万,但250万军队除去留守的,可用机动兵力不超过200万。这200万军队不仅要面对一线顽强抵抗的数百万国民党部队,还要对付遍地开花的八路军和游击队以及驻守辽阔的占领区。200万军队对于当时的战争局势不过是杯水车薪。如果没有伪军帮忙,日本人在中国根本站不住脚,没有足够的兵力日本连城都不敢出。更让日本头疼的是,日本不仅兵力不足,资金和资源也同样严重匮乏。
日本是个地域狭小的岛国,资源有限,财力也不是很富裕。持续的战争使得日本的财政不堪重负,1937年日本财政收入不过47亿日元,但当年的侵华战争支出高达33亿日元,日本大部分财政收入都用在了和中国的战争上。随着战争的不断加剧,日本军费开支不断攀升,到1938年日本财政已经不足以支撑侵华战争的开销,所以日本政府只能发行公债,向国内和国外借款。但由于日本人发动的侵略战争触及到了列强的利益,所以日本人在国际上根本借不到钱,所以日本只能向国内民众下手,在国内大肆发行公债,通过掠夺老百姓来弥补战争经费的不足。但日本百姓也不富裕,日本人掠夺了两波后就把羊毛薅光了,焦头烂额的日本人只能采取不得人心的以战养战的办法。
但日本人发现,这种办法效果也不怎么样。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国,不能生产日本战争急需的工业品,日本只能掠夺一些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以及需要加工的粮食、棉花等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日本无法把他们迅速转化成财富和战争资源。同时,这种掠夺激起了占领区人民的激烈反抗,敌后游击力量日益活跃,日军被整的焦头烂额。虽然日本控制着县城,但广大农村仍然是敌后武装力量的天下。这样一来,日本不仅不能有效的消化和巩固占领区,还要不断投入资金和资源剿灭敌后武装力量。日本想依靠在占领区掠夺以战养战的计划因此破产。随着战事的不断加剧和升级,日本人省吃俭用攒的家底日渐枯竭,国内百姓又被薅的没油水了,在占领区以战养战的计划也无法实现,因此日本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和财政危机。到1940年,仅靠国民捐献和发行债券已经无法满足日本军费的需要,外汇以及掠夺的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也在购买美国军事物资中消耗殆尽,日本因此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实际上,日本前期打那么猛,进展那么顺利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从国外购买了大量的资源和设备。
但随着战争的不断白热化,日本的资源和外汇储备逐渐枯竭,日本已经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资继续支撑日军的疯狂侵略。而美国人意识到日本人没钱后,开始收网,不仅开始减少甚至切断对日本的资源供应,而且向中国开始提供援助,导致日本处境日益艰难。日本人没钱继续扩大战争,而美国又切断了资源供应,日本人想打也打不动了。没有美国的石油和钢铁等资源,日本的机械化部队就会成为废铜烂铁,军事优势很快就会荡然无存,日本的工业生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面对人力资源丰富、不依靠机械化装备的中国军队,日本根本没有任何胜算,很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被中国拖垮。所以日本人一心想要和中国和谈,但问题是中国根本不鸟日本,就是不和日本人和谈。
日本人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但日本人打不动了,想要继续维持战争,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抢富庶的东南亚,依靠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资源以及财富支撑战争。虽然日本人知道希望渺茫,但日本人还是决定赌一把,打了那么多年把家底都打空了,日本人怎么能轻易放弃。如果接受美国的条件恢复战前状态,日本人这么多年就白折腾了。所以日本决定放手一搏,狗急跳墙的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趁机占领了东南亚。不过虽然日本人占领了东南亚解了日本的燃眉之急,但却招惹了一个超级巨无霸美国,日本还没来得及消化东南亚,就被美国人干掉了。日本折腾了那么多年,不仅没实现称霸亚太的梦想,反而连家底都赔上了,最终白忙活了一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23 

太医随意出入皇宫,为什么皇帝不担心?

皇宫中自然是不允许有皇帝之外的男性出现的,所以诞生了太监,但是在太监之外,还有宫廷侍卫,只不过侍卫都有自己的职责,不能随意离开。但是在他们之外还有一类人,他们可以随意进出皇宫,而且还不会遭到皇帝的怀疑,他们就是太医。可是为什么太医进出皇宫皇帝就会不怀疑呢?太医是什么特殊人群吗,为何会免于皇帝的猜疑?

我们现在看的宫斗剧里面似乎都有这样的戏码:“救不了紫薇、小燕子、甄嬛、香妃,我就让你们整个太医院陪葬”。太医作为古代皇宫里高风险职业,表示已经习惯了。
太医,也称御医:是专为皇家贵人等上层人士服务的医生,由多位医术精湛的名医组成一个团队。从隋唐开始,御医的来源主要是官办医学机构培养和征召,经过系统的培养,层层考核,其中医术最为精湛之人才可以成为御医,为皇家人员服务。
低贱的职业
自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士大夫阶层崛起,唯独医生这个职业不升反降,更是沦为社会底层的职业,从“贤君子”沦落为“贱工”。自此,医生这个职业在封建社会就此定位。
在古代,御医也是官员一种,但品阶却不高,历史上的御医官职分为:典御、奉御、院使,这个职位不过四、五品,普通的御医更是只有七、八品。
高危的职业
对于御医这个职业,电视剧没有欺骗我们,他们真的是每天都在玩命,历史记载了御医的一些典故:
嘉靖二十年,宫女杨金英密谋勒死皇帝,皇帝被勒后就快断气了,御医们怕出事不敢给皇帝下药。当时的太医院主事许绅只能硬着头皮上,开了一剂猛药给皇帝喝,过了两下皇帝突然吐了几大口紫血,才算救了回来。回想下,如果当时嘉靖没救回来,估计这些太医们都要跟着嘉靖一起去了。事后,许绅因救皇帝有功,被封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官居一品,但没过多久,许绅就死了,死亡原因就是过度惊吓。(这御医的压力太大了)
曾御医给宋宁宗诊脉后也惊吓而死,死在宋宁宗去世的前一天。
唐朝时,同昌公主病死,唐懿宗怒杀二十多位御医。
秦鸣鹤想为唐高宗针灸,武则天担心,便怒喝秦鸣鹤好大的狗胆,直到后来针灸见效。如果当时针灸方法没有奏效,估计秦鸣鹤人头也不保了。
皇上很放心之看病
回归正题,有人会问,御医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会不会跟某个娘娘私通?或被另外的嫔妃收买后下毒给她人?
其实宫廷里面对方面的问题有很详细的防范,因此对于太医这个群体立下了非常严格的制度:清代时御医上班的地方叫太医院,地址在天安门的东南部,平日是7天24小时都有人在紫禁城轮值,以便随时为皇宫的人治病。
《太清会典》记载,太医院分为九科:大方脉科、小方脉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病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
太医院每日都有人值班,宫内如果有人需要诊治,会有御药房的太监带领太医会诊,不会让太医一个人出发。
太医出诊为“请脉”,请脉结束后,太医要在太监、内局的监督下开药方,药方的下面要附上自己的名字,封好后再送到御药房煎药。
此时,太医还要把药方、药性、治疗方法、何年何月何日、自己的署名,写成奏折递到皇上那边,请皇上批示。批示结束的奏折存放在清宫档案库,如果病人发生意外,可以追究太医责任。
太医看病时的每个流程都被会旁边的太监全程记录下来,如看病、诊断、开药方等,这些记录都会被保存,以便事后追其责任。
就以上这一套程序下来,太医想做点什么,说点什么都会被记录,给太医们十个胆子也不敢乱来,皇上更没什么好怕的。
皇上很放心之服药
宫廷的煎药与服药也有另外一套制度,
首先,太医是没有制药的权力的,宫内需要的药材都有专员负责采购,然后由内务府管理,太医手里不能有药材,需要时也要拿着药方让人去药方炮制。
其次,领药的过程中先要经过首领太监的把关,接着另外两个御医、总管太监、御前太监、宫女等多人一起见证。
其三,炮制的药剂做制两份,一旦病人服药后情况严重,可以查询样本发现原因。煎药的过程中,也有太医和太监们一起监视这御药房的每个动作,御药房会煎好两分药。
其四、药煎好后分两碗,一碗给太医、太监及院判辩毒,确认没问题的情况下,才会把另一碗的药给病人服用,如果辩毒的时候发现药有问题,那位请脉的太医是要被责罚的。
雍正七年,皇帝下了个十分严厉的谕旨:
“尔等严谕御药房首领知悉:药物关系重大,嗣后凡与妃、嫔等送药,银瓶上必须牌子标记。至所用汤头,亦须开清,交于本宫首领太监,即将名字记明,庶不至舛错。”
综合以上这套程序,从请脉、诊断、药方、拿药、煎药、辩毒、服药、备案、批示、全程记录、宫女太监层层把关,太医每走一步都有至少两到三个人跟着,皇上有什么不放心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22 

二战真的是在1945年结束的吗?

1945年5月,纳粹德国虽然已经无条件投降了,这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但是在一个小区域中,战火还并没有停止。这个地方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库兰半岛。库兰半岛虽然很小,但是它却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最后的辉煌。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在1944年秋天,对于这个时候的德国人来说,胜利的曙光似乎是无影的了,它已成为一种渴望。苏联红军继续进攻,德国人只能继续撤退,战斗力已经耗尽。在苏联的库尔兰地区,有超过30个德国师被苏联包围,而其他的德国人则被苏联人从该国赶出。
1944年,苏联军队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获得成功,德国军队失去了大量军队,德国中央集团军已经被分裂和包围,因此德军的东部防线完全崩溃。此时,库兰半岛上的港口至关重要。当时,数百万需要撤军的德国士兵和德国国民正在从港口撤退。因此,坚持库兰半岛是德国人最后的战略要地。但不要忘记希特勒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选择放弃。他的私欲与他的野心一样大,所以他选择坚持库兰半岛而不是退却。希特勒相信只要德国人能够完整地保存海军在波罗的海的潜艇基地,邓尼茨的潜艇部队将把西部阵线的最终胜利带到德国。 这将在可以改变战争的方向,德国人依然会有可能打败苏联, 库兰半岛也将成为战争胜利的关键点。
苏联当然知道德国人的野心和总体计划。当然,它不会让它的领土继续被德国占领并让它们有机会咬一口。 1944年10月9日,苏联军队进入库兰半岛。当时,德国人有23个德国师。为了更好地抵御苏联的袭击,他们严格地策划了这些袭击。他们放弃了外围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半岛上,因此德国指挥官将部队撤回到半岛。
1944年10月15日,苏联军队率先开炮并主动攻击。但历史告诉我们,这场战争将持续到1959年,这对德国和苏联来说都是意想不到的。 10月11日,苏联军队投入了80个师。由于德国防线只有12公里,苏联军队认为它可以突破。然而,苏联仍然有一个很大的想法。尽管实力有10比1的优势,苏联队只占据了4-12公里的狭窄地段,这使苏联军队陷入了尴尬局面。
1945年1月15日,德国北方军队正式更名为库兰德集团军。希特勒改变了他的策略并从库尔兰半岛抽调走了七个师,这是为了本土防御战的需要。毕竟,他不能忽视德国的防御力量,这时,库尔兰半岛还有超过20万的部队。
在1945年2月12日至3月16日期间,苏联人对库尔德半岛的德国人发动了三次袭击,考虑打破德国防御。但是,德国军队非常顽强,坚定地坚守防线,苏联的防线未能突破。相反,它造成15万人伤亡,并遭受重创。这种战争形势已经被扭转了太多。这可以说是苏联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遭受的最大的伤亡。战争结束后,苏联人没有力量攻击德国人。另一方面,由于损失惨重,德国人不想反击。此时,库兰集团军仍然有27个师和1个旅,但面对苏联红军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支部队只能勉强防守,顽抗到底也是无何的一种选择。
战争最终到达了1945年5月8日,希特勒已经死去,新上任的德国国家元首邓尼茨,向全体德军下令无条件就近向盟军投降。最终这支在库兰半岛战斗的18万德军就近向附近的苏联军队投降了。设想一下如果德国不投降,库兰半岛的德国人能否承受世界级军队的猛烈攻击?我们还不得而知。
在德国投降后,一些顽固的SS士兵没有选择屈服,而且还固执坚持着地面防御线。 党卫军军官莱科斯汀和11名德国士兵继续在库尔兰对苏联进行了14年的游击战。 在此期间,这支军队中不断有人被杀害并被捕,但党卫军军官莱科斯汀的战斗并没有放弃。 直到1959年,他才在库尔兰半岛的森林中死去,而库尔兰战役终于结束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21 

蛙人大战是怎样的?胜者英雄,败者割头

纵观世界海军史,军舰最难以防范的其实并非敌方的军舰飞机导弹或者潜艇,而是微不足道的“蛙人袭击”。对于动辄千百吨级甚至上万吨级别的军舰来说,单人独骑的蛙人就像海底漂浮的一粒“尘埃”,来无影去无踪,就连声呐也探测不到,雷达也捕捉不到,可是这“水鬼”一样的海底幽灵,却能用一颗小小的炸弹,就轻而易举的把军舰龙骨炸个大洞,让千吨巨舰瘫痪甚至沉没都不知道什么原因造成的。

出人意料的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蛙人“前辈”居然是意大利的蛙人部队,与沦为世界笑柄的意大利陆军不同,意大利蛙人在一战、二战中都有绝佳的战绩。他们驾驭一种载人鱼雷,静悄悄潜行海底,接近敌船后,由蛙人将一颗炸弹固定在敌人船底,以这种方式炸毁敌军的巨舰。
所以,“蛙人”“水鬼”这种成本低廉到可以不记的“极不对称”战术,才是世界各国海军最应该防范的侵害,尤其是在表面上“和平年代”,最容易遭受不明不白而又损失巨大的“阴险暗算”!
新中国成立后,漫长的沿海却一直处于战备状态,不时有美蒋军舰飞机骚扰袭击,然而这并不是沿海军民接触最多的入侵事件,我军及民兵应战最多的反而是那些神不知鬼不觉就在某一片海滩登陆的“蛙人”“水鬼”,他们就是美蒋派出的从事窥探、骚扰的特工或者潜伏偷入内地,从事敌特活动的特务。
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从山东半岛一直到广东、海南,漫长的海岸线都曾经留下蒋军“蛙人”特工的足迹,海岸线也成为我军民同蒋军“蛙人”斗智斗勇的特殊战场。
蒋氏退守孤岛之后,受美国军事顾问影响,非常重视“特种作战”,陆军海军都成立一系列特殊训练的“特种部队”,能潜水能登陆的双栖特种部队成为重中之重,蛙人水鬼从此成立岛军的“招牌部队”,那些领受机密任务的特务更是偷渡潜入的“高手”。
我方军民则针锋相对,也组建了技术过硬的蛙人部队,与蒋军水鬼在波涛潜流中殊死搏斗,甚至登上对方占据的岛屿进行侦查袭扰活动。以至于蒋氏紧张得把所有海滩都进行封锁,连渔村的孩子在海滩玩耍、抓螃蟹都不许。足见他们对我方蛙人同样畏惧重重。
同行是冤家,冤家路又窄,所以,双方的蛙人、水鬼经常会在同一水域、沙滩、礁堆处相遇,这样就会展开一场无人知晓但激烈异常的“龙虎斗”!
双方都受过过硬的格斗训练,所以他们最爱使用匕首一决雌雄,赢者生,败者被割头!蛙人之间的较量非常血腥惨烈。
这种战法对美蒋特务非常不利,因为他们的人数少于我军蛙人,我军蛙人一般分“小蛙”“老蛙”之分,“小蛙”就是刚刚受训的战士,“老蛙”则是技术娴熟的老兵。遇到蒋军水鬼,“小蛙”就主动上前与敌过招,也不恋战,只是先消耗对方体力,然后我军“老蛙”上前,三下五除二将对方水鬼一一生擒!
岛军水鬼最后不得不妥协,不敢再与我军蛙人硬拼。双方甚至达成一种默契,岛军水鬼见到我军蛙人,就扔掉军帽表示投降,血淋淋割头的搏杀少了许多。
这种事情现在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直到多年后对抗趋于缓和,蛙人较量搏杀的细节才逐渐被外界所知。
据后来岛军版本的说法,我军的蛙人部队,训练结业的条件就是必须潜游到对方岛屿,取得一件对手使用的东西比如衣服(当然如能取得一支枪最好)来证明。而定下这一规矩的,正是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20 

如果古代没有丢失过土地,到现在我国有多少面积?

我们知道,从很遥远的古代算起到现代,我国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在这些时间里,建立起了很多个朝代,但是每个朝代的领土版图都是不一样的,有一些自始至终都是我国领土,但是有一些在一开始却并不是,也有一些是后来丢失了的。那么,如果从一开始,我国就没有丢失过土地,一直到现在,我国会有多大的国土面积呢?

在历史上,我国的领土面积便处于变化之中,由于朝代的演变与战争的发生,令每一个朝代的领土都不同,若是从秦朝算起的话,我国没有丢失一块土地的话,到现如今我国的领土面积将有多大呢?现如今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是很大了,相比于其他国家,若是一点都没有丢失的话,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我国土地便有了一次扩张,那时嬴政也是很注重开拓疆土的,曾派多人去南方与北方进行开拓疆土,在唐朝的时候,国力强大,土地也很多,疆域辽阔,并且也时常与外国人交流。自秦始皇开始我国才有了统一全国的说法,但那时秦朝的疆域也仅仅是三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已,特别是唐朝,疆域有1200万平方公里。
唐朝之后便是宋朝,其面积与唐朝时期相比较,小的让人可怜,仅有280万平方公里。那时宋朝的经济繁荣,令人向往,我国领土最大的时候便是元朝。成吉思汗率领着蒙古铁骑大征战四方,几近统一了亚欧大陆,但是由于士兵们患有疾病,才未成功。不仅是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都在疆土里,整个面积有1800万平方公里。
到了明朝末年,女真人崛起,占领了蒙古进而统一了北方,之后南下击败了农民起义军与南明,由此一来,清朝也与元朝一般,以北方少数民族的名义统一了全国。清朝鼎盛之际,其领土面积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若是你看到1860年的领土,就会发现我国现如今,消失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晚清之际,有一些国土是不该失去的,例如外兴安岭等等,我国各个朝代的领土算来的话,至少有1500万平方公里。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的领土面积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因为战争与改朝换代,每一个朝代的疆土面积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从秦统一开始算起,加上我国没有因为一些原因失去土地的话,现在我国的领土有多大呢?
秦始皇自统一六国之后,我国领地就有了一次扩张,当时嬴政很注重开拓疆土,曾派出过很多人去往南方和北方进行拓展国家的领地,但当时的面积也才三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秦朝的统一奠定了我国领土的基础,之后的朝代都是以秦朝的疆域为基础增加或减少。而在唐朝,国力雄厚,经济与文化都处于前列,于是周围众多小国都会安排使臣来交流学习,这时的疆域已经扩张到了一千两百万平方公里。
唐朝之后就是宋朝,不过,其面积与盛世唐朝比起来就相差了很多,甚至少的可怜,区区两百八十多万平方公里。虽然那时宋朝的经济发展繁荣,但是武力受到限制,实力不足,到末期根本扛不住敌国的进攻,很快就走向灭亡。我国领地面积扩张最大的时期是元朝,当时成吉思汗率领手下征战四方。可惜就快要统一亚欧大陆时,大部分的士兵出现水土不服,都开始生病,这才没有成功。不过当时的领土已经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万平方公里。
到了明朝末年,女真的崛起占领了蒙古,并将整个北方统一,此后南下,有打败了南明和起义军,同元一样有北方民族珠统一了全国。而在清鼎盛时期,国土面积并没有像元朝发展的那样扩大。到了清末,盛世唐朝的状态已经不再,经济、文化都开始止步不前甚至开始下滑,而那些向往中国对中国充满羡慕的国家也逐步减少。后来在清朝末期发生战争,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割地赔款,让很多原本属于中国的领土不断流失到西方列强的手中。而最让人遗憾的是,有些领土本来是没必要失去的,比如外兴安岭,但是最后还是丢失了。
总的来说,历史朝代的所有国土面积加起来能够达到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这里不算成吉思汗虽然开拓了但是没有人去接管的土地,因为那些土地虽然名义上是攻下了,但是我们没有真正的去使用。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20 

大赦天下是什么?所有犯人都会被赦免吗?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情节,皇帝过生日,太后过生日,或者遇到什么特别令人开心的日子的时候,皇帝会颁布这样一道命令,“大赦天下”。这样一听,就好像是只要在监狱里面的犯人,不管犯了什么罪,似乎都会被赦免一样,但事实当真是这样吗?如果是那些十恶不赦的犯人,难道也会在大赦的范围之内吗?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大赦天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白,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很多人都知道,李白一生郁郁不得志。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西逃,太子李亨登基,是为唐肃宗。永王李粼在南方拥兵自重,李白也被招为幕僚。他在《永王东巡歌》中写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政治抱负。
后来,唐肃宗派兵击败永王粼,李白以造反罪被投入监狱,后来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眼看着诗仙就要在荒芜的边疆度过余生,这时候正好遇到天下大赦: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侥幸逃过一劫。史书记载他“遇赦而还”。
《水浒传》中,宋江杀了阎婆惜,梁山好汉邀请他入伙。可是宋江宁愿被流放也不愿意上梁山,为什么?
因为被流放之后,宋朝每隔几年就会大赦天下,到时候他又会变成无罪之身。而上了梁山呢,就洗不白了。那么在古代,什么情况下会大赦天下呢?大赦天下时都会赦免哪些人呢?
大赦天下
大赦天下,顾名思义就是对天底下的所有罪犯进行赦免,对他们之前所犯下的错误既往不咎,一笔勾销。那么,皇帝为什么会大赦天下呢?所有人都会得到赦免吗?
古代监狱所关押的犯人,大都和皇帝没有任何关系。能被关到监狱,自然触犯了法律,破坏了王朝稳定,那么皇帝又为什么会实行大赦天下呢?
要知道,皇帝进行大赦天下,并不是突然“善心大发”,实际上它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那就是为了加强统治,给人民施舍一些恩惠,让百姓记住皇帝的好,以显示自己的贤能。
从《史记》《汉书》中统计可知,汉高祖在位12年,大赦天下9次;汉元帝在位15年,大赦天下10次;汉哀帝在位6年,搞了4次;而汉平帝在位只有5年,也搞了4次。东汉灵帝在位22年,搞了20次;汉献帝的哥哥刘辩在位仅仅半年,就搞了2次。
以上不难看出,封建王朝统治不太稳定时,大赦天下的频率就会高些。而统治相对稳定时,大赦天下的次数就会减少。所以汉文帝在位23年,也就大赦天下4次;汉景帝在位16年,大赦天下才6次。汉明帝在位18年,大赦天下也就3次。
那在具体哪些情况下,皇帝会进行大赦天下呢?
新皇帝登基或者立太子
新皇帝登基或者立太子,在古代,无论对于封建王朝,还是对于广大百姓,都是一件大事。此时如果大赦天下,会显示出显示统治者的胸怀宽广,仁慈贤能。
皇太后、皇后、皇帝的寿诞。
并不是每年寿诞,都会大赦天下。而是一些重要年份,比如五十大寿、六十大寿等,皇帝为了表示孝心或者纪念,也会大赦天下。
皇宫内有重大喜事。生了皇子或者公主,或者皇子成婚、公主出嫁,立妃、立后等皇家喜事,皇帝心情高兴,为了显示出皇帝对家人的关爱,给天下做好榜样,自然也要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旧唐书·中宗睿宗》就曾经记载:“甲子,立妃韦氏为皇后,大赦天下,内外官陪位者赐勋一转,大酺三日。”
《新唐书·中宗八女传》也记载:“公主满孺月,帝后复幸第,大赦天下。”
遇到重大天灾人祸的时候。
自从董仲舒创造“天人感应”学说之后,皇帝的行为就和上天联系了起来,皇帝是代表上天来统治人们的。平常时节还好,可一旦国家发生了重大自然灾害,很多人都会疑惑,这是上天对施政者的不满。而此时的皇帝为了笼络人心,自然也会进行大赦天下。像李白遇赦而还,就是因为当时关中遭遇大旱。
古代进行大赦天下时,所有的犯人都会赦免吗?答案是否定的。上面也提到过,皇帝进行大赦天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像一些造反之类的罪犯,肯定是不会赦免的。那么在进行大赦天下时,哪些人不会被赦免呢?
十恶不赦
有个词语叫做:十恶不赦,很多人都很熟悉。就是这十种罪过,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赦免的,分别是:
谋反,这种要推翻王朝的罪,是不会赦免的。当然了,像梁山好汉这些造反的人,在招安前都会和朝廷谈判,之前的一切犯罪,都要进行赦免。只有双方谈妥了,才敢招安。不然,小命不保。
大逆,破坏皇帝的宗庙、陵墓和宫殿。这些行为都是对皇帝的不尊敬。像雍正年间著名的西北将领年羹尧被判刑时,就有一条大逆罪。
谋叛,暗中策划背叛朝廷的行为。这条罪名和谋反比较相像,是谋反的前奏。像明初宰相胡惟庸,就是被朱元璋以“谋不轨”株连九族。
恶逆,对亲属的杀害行为或殴打行为。朱棣造反时,为了不背上上杀叔叔的恶名,建文帝就下旨,叮嘱将士不得伤害朱棣,这才使得朱老四在初期造反过程中,有了保护伞,多次幸免于难。
不道,违反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
大不敬,不尊敬皇帝的言行。电视剧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太监恐吓、勒索大臣时比较常见。
不孝,对直系尊亲属的忤逆行为。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很多都被用来老子教训儿子。
不睦,亲属间的谋杀、出卖、殴打或控告的行为。
不义,违背封建仁义道德的犯罪行为。
内乱,违反封建伦理纲常的奸污行为。
不道、不义和内乱,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伦理纲常。
古代除了大赦天下之外,还会进行特赦。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带领属下全体士兵造反。当魏延被杀死之后,手下士兵就属于叛军。但是由于人数众多,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士兵哗变。所以后主刘禅就进行大赦天下,赦免了造反的士兵,这才稳定了军心。不论是李唐攻破窦建德,还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都有大赦的记录。
无论大赦天下,还是特赦,其实都是封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一种工具。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19 

母语起源于北方,中国最初的语言是什么样?

我们每天都在说着自己的本国语言,汉语,虽然说汉语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我们不可分割,但是我们的语言究竟起源于何处,一直以来却都是一个谜团。虽然现在普通话得到了推广,但是不难发现,很多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还夹杂着浓重的方言,尽管各地方言不一样,但是却都是属于同一个语系。而最近,语言学家们证明了,我们的母语正是起源于北方。

如果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类文明。作为中国文明载体的汉语,承载着中国人对世界的独特体验,蕴藏着中国智慧。但是汉语从何处来?又是怎样演化的?一直以来在语言学界充满着各种假设和争论。
今天,在学术期刊Nature中,中国科学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结合遗传学、语言学、考古学等证据,首次确认了包含汉语在内的汉藏语系起源于大约4000-6000年前的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而汉语是最早从汉藏语系中的分化的语族,这一时间可以追溯到大约5900年前。
1.南北起源之争
汉藏语系是语言学家按照谱系分类法划分的一组语群,按照使用人数计算,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它包含超过400种语言和方言,总使用人数达到15亿左右,汉语、藏语、缅甸语都属于该语系。
对汉藏语系从何处何时起源,之后又是如何演化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史前的语言发展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了解语言的演化过程对于回答欧亚大陆东部人口迁徙等问题也至关重要。
此前,对于汉藏语系起源于何时何地,语言学家们一直存在争议。一种假说认为,它起源于大约4000-6000年前的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研究人员认为来自黄河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的人们说的是汉藏语系的祖先语言,在4000-6000年前,一部分人向西迁徙到了西藏,向南迁徙到了缅甸,他们成为使用藏缅语言的祖先;另外一部分人向东、向南迁移,最终成为说汉语的汉人。这种观点被称为“北方起源假说”,大多数历史语言学家倾向于这一假说,并认为汉藏语系的扩张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一种被称为“西南起源假说”的观点认为,汉藏语系起源于至少9000年前的西南部地区,主要包括现在的中国四川西南部、云南以及印度东北部一带。这种假说进而又分为两种假设,一种认为说汉藏语言的人群起源于13500年前的四川西南部,在大概9000年前分化为两支:一组人群前往印度东北部,另外一组人群向北前往黄河盆地地区,后一群人被认为是当代中国人的前身。另外一个假设认为汉藏语言起源于大约9000年前的印度东北部。
2.证实北方起源假说
此次,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金力及同事对109种汉藏语系语言词汇中词语的字根意义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北方起源假设”一致,同时研究人员得出的结果与遗传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收集的证据能够相互验证。
研究人员认为,汉藏语系的分化主要与中国北方的两种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关。汉藏语系分化为汉语言首次出现于约5900年前,发生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而藏缅语的分化大约出现于4700年前,发生在马家窑文化中期。同时,藏缅语言的分化时间与来自Y染色体的遗传证据一致。2000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汉藏语言人群的Y基因组之后,认为在一万年前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活的古代人群,发展了东亚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他们是现代汉藏人口的祖先。
考古学证据表明,汉藏语言的分化与两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可能归因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农业的发展。黄河流域的大量考古遗址以及森林砍伐情况表明,在大概6000年前这一地区出现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一情况在5000-4500年前加剧。
此外,研究人员认为,汉藏语言的传播可能与小米农业自6000年前起的地理分布有关。小米(又称粟)农业的发展主要出现在的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之后并向西部、南部,沿着青藏高原边缘传播。
此次研究的作者之一、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学博士后张梦翰表示,在史前,语言的分化和传播都是依赖于人的活动来进行。所以能够看到在史前,语言的分化或多或少也能反应那些群体或者说这些语言的先民的活动情况。
语言学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潘悟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东亚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他们向北迁移,在黄河中下游形成汉藏语系的祖先。这些祖先一部分向东南迁移,到达中原地区,形成汉语。第二部分向西南迁移,主要就是藏民。此后,由于气候和北方长期战乱的原因,汉族的分布、迁徙大部分是从北向南,“我们的语言反应出来的大体上也是这个情况。”潘悟云说。
3.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钥匙
在同刊发布的评论文章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Randy J。 LaPolla表示,这一研究成功在很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对汉藏语系的研究历史远没有印欧语系时间长,因此,关于汉藏语系很多基础性的关键点一直以来并不确定,比如汉藏语系的起源问题。“此次研究,作者加深了人们对汉藏语系基础性问题的认识,这可以让其余学者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索这一语言家族地历史,”Randy J。 LaPolla写道,“除此之外,这项研究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比如考古学及历史学。”
从方法学上来说,此次研究也是一次创新与突破。据潘悟云介绍,此次研究采用了贝叶斯系统发生学方法,取代了传统的语言年代学方法,使得语言年代的确定从猜想走向实证。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论文作者之一严实认为,此次研究对未来进行汉藏语研究以及中国各种语言的演化研究做出了一个理论框架,知道了汉藏语系,包括中国、缅甸、印度的源头在哪儿。通过这个问题未来还可以研究很多语言学的其它问题,比如考古学、民族学,甚至还可以拓展到社会演化、文化演化等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之后的目标还是通过语言学和遗传学来继续研究整个中国、东亚地区的人群起源、混合、发展、演化的过程。”严实说。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1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