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为什么叫狼烟?

很多文学作品当中出现“狼烟”两个字,我们就知道,这里说的是“烽火”,古代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点燃了烽火台上的烟火,等到诸侯率领大军前来护驾,才发现自己是被耍了。而烽火狼烟,都是代表“战争”的意思,也是同一个意思,那为什么要把烽火叫做狼烟呢?狼烟难道是燃烧狼粪之后冒出来的烟吗?

长城上有烽火台,烽火示警要用狼烟,而狼烟一般被认为是狼粪烧出来的烟。
为什么非要用狼粪来烧烟,第一个做出解释的是一位晚唐著名诗人,他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这个解释后来还引出了更离奇的解释:狼烟的直来自于狼肠的直,肠子直了,便便产生的烟也就直了,这样一来,烽火的烟就能“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这样的歪理邪说听起来很有道理,连大名鼎鼎的李时珍都信了。他在《本草纲目》中就郑重其事地说:狼啊,肠子直,所以最后便便产生的烽烟就“直上不斜”了。
不仅医药学家李时珍信了,戚继光这样的大军事家也信了。他居然在自己对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书籍里说:南方狼粪少啊,只好点一把草,“火燃不久,一里之外,岂能目视”!他的意思是,还是烧狼粪产烟的效果最好,虽然他并没有烧过。
“狼烟”就这样以讹传讹,贻害千年。其实,狼烟是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但“狼烟”一词却直到晚唐时才见诸文献,在这之前都是“烽火”“烽燧”“烽烟”。

故事得从那位用自己生命来哄他的亲亲宝贝褒姒开心的周幽王说起。周幽王在史上留下了大手笔的“烽火戏诸侯”典故,而“烽火”指的是“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烽”就是烟,用木柴杂草烧出来的烟。
早在唐朝,兵部就明文规定:每年秋天之前,要采集艾蒿、茎叶、苇条、草节,“为放烟之薪”。显然,烽烟是由燃烧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等产生的。
至于如何做到烟柱上冲、风吹不斜,唐朝也有明文规定:在烽火台上做烟囱。这种烟囱的大小、高度、建造方法,甚至于烽火的操作细则都写得非常详尽,以做到“烟直而聚,风吹不斜”,让下一个烽火台看到。
在唐朝,烽火的传递速度也是有规定的,“一昼夜须行二千里”。这在那个交通、通讯均不发达的时代已经是最为迅捷的信息传递方法了,所以国人一直用它,直到清朝。
如果烽火台真的用狼粪来烧狼烟,最大的问题是——狼粪实在找不着!长安、洛阳距离850里,这是唐帝国的腹心地带,连皇帝都经常在两京之间往返。所以东都洛阳和京师长安之间驿站密布,烽火台也密布。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的叛军攻陷潼关(在今两京之间)的那一天,由于烽燧吏卒皆溃,没有人能够发出烽火信号,因此至夜幕之时,“平安火不至”。正是这个信息使得唐玄宗下定决心逃往蜀地。这个故事说明,当时长安、洛阳间的烽火台设施非常完善,随时可以正常使用。
按照唐朝设置烽火台的规定,长安、洛阳间的850里至少应有30座烽火台。假设每座每月需用狼粪2斤的话,则每座每年需要24斤狼粪,30座烽火台每年就需要720斤狼粪。
这就麻烦了,因为狼是众所周知的野生动物。首先,狼先生们可不好找;其次,即使你找到了狼,还得保证自己不被它吃掉;第三,你还得等着狼先生们上厕所;第四,狼先生们上完了厕所,你还得第一时间上前去打包……
狼先生一次便便的量假设为1斤狼粪——这就算是狼先生们中的“大胃王”了,这样,就算每个烽火台只负责自己的24斤狼粪,那每个烽火台也必须至少派出一个专人来负责狼粪这个事。

要么,你一次性找到24条狼,等着它们各拉一次狼粪;要么,你等着一两条狼,每条拉上十次狼粪。麻烦先不说了,就危险性而言,这简直就是拿生命去换狼粪啊!
而且,唐朝每个烽火台的人员编制是八个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职务,根本就没有专门负责收集狼粪的岗位及人员。
既然狼烟并非由狼粪燃烧而来,两者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那“狼烟”一词中的“狼”字从何而来?这恐怕与唐朝开国以来的国际形势有关:当时不断制造边患的周边少数民族都跟“狼”多少沾点儿边。
唐朝前期的主要边患是突厥,而突厥正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民族,经常在旗纛上放一个金狼头。
突厥的狼图腾曾经让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羡慕不已。他喜欢说突厥话、穿突厥衣服,也学着造有五狼头的 旗纛,并且胸有大志:“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顾不快邪!”这是要把大唐天下送给突厥人的节奏啊!最终,唐太宗没有容忍李承乾因为狼图腾而引发的瞎胡闹,把他废了。
唐朝后期的边患变成了回纥和吐蕃。回纥与突厥同俗,同样以狼为图腾。吐蕃虽然不以狼为图腾,但其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属“狼星”的分野,也跟狼沾上了边,所以唐人对其有“狼蕃”之称。
这样一来,遇上突厥、回纥、吐蕃等外邦的虎狼之师入侵唐帝国领土,烽火台燃起烟火示警,也就是传递“狼来了”的信息。因狼而燃烟,两者合在一起,这才诞生了“狼烟”一词,其实和狼本身没有什么关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6 

莆田为什么一年过两次年?

过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年一次的盛典,在过年期间可以获得一年当中最长的一次假期,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见到很多久违的亲朋好友。不过,对于莆田人来说,一年中竟然可以过年两次,这是怎么回事?莆田人过年过两次有什么历史渊源呢,他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一个过年的习俗的呢?

莆田从明代开始有一个独特的民俗,过年要做两次岁,即三十暝和初四暝。莆田初四(仙游部分地方为初五)要和大年三十一样,重新过一次大年,规模一样隆重。这是因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岁"。至今,很多莆田人在外地工作的,总是能拖到大年过完上班,尽量拖到大年,以纪念四百多年前这段真实的惨痛历史。
这种特殊的过年方式,无论莆田人在哪里生活工作都会按该风俗,这也是全国唯一只有莆田有这种风俗。
地处闽东南沿海的莆田市,因历史上的原因。农历要过两次年,一般的,过两次年的习俗,原只原“兴化府”,即今天莆田市(四区一县)范围内流行。如今,则延伸到操用莆田话的绝大部份区域,旅居在外的莆籍人士;目前,如今,连在莆田定居、工作的外地人(如许多中铁二局的职工临时人员)也入乡随俗了。

除夕,如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要办理年货,贴春联(一般传统是白额春联,原因单独跟贴说明)。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吃个团圆饭。
正月初一:莆田人称“初一早”,跟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踏青、游春、访友,或参加各类活动;
正月初二:[南峰友情提示:初二莆田人不喜欢亲朋到家访问、本人虽然不在莆田定居,也谢绝朋友在初二这天造访]一般只参加户外的活动,而如果是初一就在亲戚家过夜的,则另当别论;
正月初三:为正常春节假日,可以到朋友家游玩;
正月初四:这是莆田人(绝大多数,个别地方为初五)一年中最大的日子,相当于除夕夜,补过一次围炉,莆田人俗称“做大岁”,除了春联外,一般比除夕那天要隆重、热闹。

正月初五:相当于正常时的正月初一,但现今社会,这一天一般是莆田人春节假日的最后一天,一般正月初六就开始上班了,所以现在不很隆重了。
正月初十至二十:过元霄,与闽南大部份地方,莆田人有闹元霄的习俗;所不同的是,一般没有固定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但热闹程度绝不亚于闽南地区,这也是本人每年均在元霄回乡的原因。
莆田古称兴化,系八闽古府之一,历史上人才辈出,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由莆仙两县组成的古兴化府,进士就超过两千人,是历史上有名的科举名邦。不仅如此,莆仙当地的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且独具代表性,其中不少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至今,成为莆仙人津津乐道的精神财富。

几乎每年,莆田都有民俗文化被列入非遗项目。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莆田入选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9个项目涉及四个类别,即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曲艺。分别是梆鼓咚、春节做大岁习俗、贤良港海祭、钱四娘信俗、壶公信仰、兴化米粉制作技艺、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仙游竹雕、仙游彩绘技艺。
春节,对莆仙人来说具有双重的含义,莆仙人更加注重传统意义上春节外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做大岁”。在莆田,过完除夕,正月初四或初五,莆田人还会隆重地再来一次“做大岁”。莆田“做大岁”风俗全国独有,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该风俗将可歌可泣的抗倭英雄史与传统民俗相结合,很自然地将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5 

古代化妆之后怎么卸妆?

化妆之后需要卸妆,这是现代人化妆之后的通识,毕竟化妆品残留在脸上,对皮肤是有很多害处的,是药还有三分毒呢,更不要说本就是含有很多化学成分的化妆品了。不过,现代女子化妆需要卸妆,那么古代的女子们,她们化妆之后并没有我们现在所用的这些卸妆水,她们又该如何进行卸妆呢?或者说,她们需不需要卸妆?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古代的女子同样也是需要卸妆的,但是之所以要有这样一个问题,原因在于古代化妆品的成分上,大部分情况下并没有现代化妆品那么多的化学成分,她们所使用的化妆品,其中的成分大多数都是纯天然的,从植物等当中获得的,比如花汁、蜂蜜、炭粉、珍珠粉等等,对皮肤也没有什么伤害。

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朝代会使用铅等对身体有害的化妆品,“洗尽铅华”就是如此,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无害,有一些甚至可以滋养皮肤的,简单地说,就是化妆和护肤都能用。不过,卸妆、清洁仍旧是不可少的一步,而古人因为化妆品大多数都是易溶解的,所以不需要使用太过复杂的卸妆产品。

首先就是最简单获取的淘米水,淘米水的护肤作用,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经常用淘米水洗脸的话,能够让皮肤变得光滑细腻,就像大米一样白嫩有光泽,重要的是这里面当然没有化学成分,都是从土地里面生长出来的。另外就是澡豆,可以理解为现代的肥皂,用来洗脸洗手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还有一种你可能想不到,那就是花生油,这种是专门用来卸掉戏曲妆容的,因为戏妆的油彩不溶于水,就只能用油来进行溶解,相比其他物品卸妆效果要好很多。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4 

古代的劳动节会放假吗?

过了这么多年五一,你有没有想过,既然这一天叫做劳动节,但是为什么却要放假而不是劳动呢?其实像是劳动节这样的日子,在我国古代也有,只不过和今天不同但是类似而已,而在这一天,即便是皇帝也是要劳动的,那古代的劳动节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劳动节”只是一个简称,它全名叫做“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属于全世界的劳动人民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而就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在1890年的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且将这一天定位国际劳动节,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劳动节的诞生,但是其背后却是无数被资本家剥削的工人们抗争的结果。

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996工作制,其实也与此有关,我们熟悉的“八小时工作制”,是19世纪时期,工人们反对资本家要求的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而且工资非常低,简而言之就是“剥削”,因此罢工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但是初期效果并不明显,政府的命令在资本家面前成了一纸空文,工人们在1886年5月1日再一次总罢工,35万工人在美国要求停止这种非人的工作方式。

这是一次持久的,伴随有流血事件发生的事情,与八小时工作制和五一劳动节都有关系,所以才会有很多人认为,现如今所谓的“996”,满足的不过是企业的需求,满足不了工作人员的需求,自己在身强力壮的时候如此为工作奉献,却不能在自己因工作累倒的时候得到工作单位的相应的补偿,实际上,任何的补偿都是不可能挽回工作人员的损失。

再来说说古代的“劳动节”。古代并没有明确的劳动节的概念,但是有二月二下地耕作的传统,在上古时期,这一天不仅仅是普通的部落成员要劳作,上至部落首领,比如神农、伏羲等等,他们同样都要下地,而有了这样一个先例,那么后世的帝王又怎么会不去效仿?所以这一天,后世的皇帝们也会带着文武百官亲自下地耕种,是真正的全民劳动。

而古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俗,其实还是源于农耕社会的生存基础,农业在古代一直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产业,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最重要的产业,现如今虽然从事农业生产比之前简单了很多,因为大部分都交给了机械化的操作,除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后续又发展出了第二三产业,可在古人的眼中,时间越古老,农业的重要性越强,最初甚至只能依靠农业。
因此,有皇帝带领百官亲自下地,也就不稀奇了。不过,古代的“劳动节”和现在的劳动节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劳动节为的是纪念那些在争取合理工作时间上牺牲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古代的劳动节是为了鼓励耕作,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劳动节,都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历程。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3 

凉面的发展历史介绍

炎炎夏日吃上一碗凉面,凉凉的口感吃到嘴里,也是非常舒爽的。不过,这样一道美食,能够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它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呢?古人的夏天里会不会也有这样一碗凉面,可以解暑消热?一起来看看,凉面是如何从古代发展到今天的?

有关食物的传闻,总是会和一些历史名人尤其是皇帝扯上关系,比如总是被各种小店印在墙上大海报上面的“乾隆”,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他多次下江南,给了人们“攀高枝”的机会。而关于凉面,同样与一位皇帝有关,不过这个皇帝不是别人,正是唯一的女帝武则天。别看武则天处理政事手段强硬,但是却也有被人“蹭流量”的一天。
相传武则天在还没有进宫的时候,经常和自己的情人一起吃面,但是有一次却被热汤烫了舌头,从此萌生了研究凉面的办法,最终终于出现了夏日消暑神器凉面。这个传说自然只能是传说,毕竟武则天入宫的时候才十四岁,在没有入宫之前,年龄只会更小,她的父亲又是唐朝一代开国功臣,会允许自己女儿胡乱出门还结交情人吗?
而且,“面条”这种食物虽然历史悠久,甚至出土过四千年前的面条,但是这个名字却是后来才有的。面条最初叫做“饼”,只要是水加面粉制作而成的食物都叫饼,哪怕是条状的面条也叫做饼,而“面条”这个词出现的时间是宋朝,这时候才正式开始流行,也就是说,那些武则天研究出来凉面还取了什么“面”的名字的,都只是传说。
唐朝虽然出现了凉面,但是当时还叫做“冷淘”,并不叫凉面,知道了这些,以后再看到有电视剧在宋朝之前就“卖面条”的,也就知道那都是现代人的误解,或者说历史储备实在是匮乏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2 

揭秘顶上三花削掉会怎么样?

大家再看封神演义吧,不知道大家看到哪了,但是小编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是,话说先前小编看旧的封神榜的时候好像记得云中子是有三花聚顶的,但是这个十二金仙却没有,那么这件事情就有点尴尬了啊,话说这个三花剧顶是好事,但是这个顶上三花削掉又会怎么样呢?先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看看顶上三花削掉到底会怎么样吧!

顶上三花削掉会怎么样?
传统文化中有句名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道教文化在谈起修行时,会说“三花”聚顶,通俗的讲,神仙的“三花”,与人的“精、气、神”相通。既然是神仙三花,其实就是说的你成仙必须要这三个花,如果削掉这三个花的话,那你的神仙本身都没有了,就变成了一位凡人,也就是说你几千年的修行化为乌有,如何还想成仙的话,那就得又重新修行了,这个就真的是有点惨了啊。所以削掉三花之后会怎么样大家知道是啥情况了吧。
一、何谓三尸不斩?
“斩三尸”或“三尸不斩”一词,不仅在《封神演义》中有出现,在四大名者《西游记》里也是多次出现。而齐天大圣孙悟空,正因为斩了“三尸”,才成圣成佛。
民间神话神话传说中,凡人因欲望不止,特别容易犯“贪、嗔、痴”!
中国的道教文化也认为,人的肉体内存有“三尸”:上尸好华丽装饰,这或是在人的头部或思想;中尸好滋味,这又或是人的嘴和腹部; 下尸好淫欲,应与人的肾部有关。
因此,道教倡导修行的人要六根清静,无欲无为,神静性明,才能积德行善,才能成仙成道。
反之,人死后,“三尸”就会从人的肉体中脱离,处于游离状态,就是人们所称的“鬼”。
这就是所谓的“三尸不斩”!
二、何谓六气未吞?
中国的传统《易经》文化,就将阴阳五运六气,运用在了中医领域。
运气以五、六为万物规律,是对《易经·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的继承。
传统文化里,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其中,甲己合化土,配以土运;乙庚化合金,配以金运;丙辛合化水,配以水运; 丁壬合化木,配以木运;戊癸合化火,配以火运,这就是五运。
而“六气”,则指12生肖或地支之间,每隔6位,就会有对冲的现象。其中,子午相冲,配以少阴君火;丑未相冲,配以太阴湿土;寅申相冲,配以少阳相火;卯酉相冲,配以阳明燥金,戌辰相冲,配以太阳寒水;巳亥相冲,配以厥阳风木,统称“六气”。
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
《黄帝内经》中,也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因素作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因素,称为六气。
元始天尊说弟子们六气未吞,指的便是他们的仙体内,没有将五行六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好。
三、何谓顶上三花?
传统文化中有句名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道教文化在谈起修行时,会说“三花”聚顶,通俗的讲,神仙的“三花”,与人的“精、气、神”相通。
四、何谓胸中五气?
上面曾谈到过五运六气,这与胸中五气,有相同地方,又有不同地方。
在修行成道时,还有一句话叫做“五气朝元”。
天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体有五脏:心、肝、脾、肺、肾。仙人们的“五气”就与上面的五行有关。
从上面的几点知识中,我们可以得出一种结果:元始天尊的弟子和徒孙们,虽然九死一生,保得性命,却伤得十分的严重。
不仅修行千年的法力消失,和凡人俗体没有区别,如果没有太上老君相救,这些神仙的命就危在旦夕,严重者或会魂飞魄散。
奈何三界封神大任尚未完成,姜子牙也仍有生死之惊险,还需要弟子们继续辅助。
因此,九曲黄河阵后,元始天尊安排南极仙翁破“红沙阵”外,又临时赐给了遭劫难的门徒们纵地金光法,他们仍可以像神仙般日行数千里,只是法力和常人无二。
还好12金仙各自的武器和法宝都还在,三界正道仍存。
“从修顶上三花现,返本还元又是仙。”
度此一劫,12金仙却也是有舍有得,四圣大破“万仙阵”后,12金仙各回道场洞府:从新再修身命,方得真仙之体。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2 

古代人数最多的姓是什么?古代八大姓氏介绍

古人的名字分为姓、氏、字、号等,很多人都不清楚姓和氏的区别。其实氏可以当做是姓的分支,姓代表你的祖先一脉,而氏只是家族的称号。不过在秦汉以后,姓和氏几乎已经融为一体,所以此后统称姓氏。那在古代哪个姓氏的人最多呢?其实和我们今天的情况有所相同,几个比较常见的姓氏都是人口大姓。那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古代的八大姓氏,看看它们的起源还有分布都和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位,李姓
相信大家对于李姓的第一印象来自唐朝,没错,李姓是唐朝的国姓。李姓的名人实在太多,唐太宗李世民,诗仙李白,药圣李时珍等都是李姓的代表人物。
今天的李姓集中分布在河北、四川、河南等省份,同时还是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第一大姓,总数早已超过一亿人。
第二位,王姓
2014年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
据资料显示,目前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但是王姓在中国分布不太均衡,东部和中部的王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王姓人口的65%。
王姓始祖王子乔,在历史上还出过一位皇帝王莽。
第三位,张姓
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就姓张,张百忍--这个应该算最佳代表了吧?
这个起源于弓箭的姓氏如今人口已达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张挥为该姓始祖。
第四位,刘姓
汉朝国姓,北方第二大姓。历史上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蜀汉刘备都是汉朝有作为的皇帝,也是刘姓的代表人物。
第五位,陈姓
始祖陈胡公,是上古圣王舜帝之后。这个姓氏跟前几个还不一样,虽然论人口只能排名第五,但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陈姓的后人甚至在越南、新加坡等地建立过政权,实在让人佩服!近现代的陈氏名人有革命战士陈独秀,新中国十大将军之一的陈赓,数学家陈景润等。
第六位,杨姓
这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说到这个杨国大家可能不熟悉,这里就是今天的山西洪洞县,明初大移民的始发站,代表人物有战国思想家杨朱,东汉文学家杨震。
第七位,赵姓
宋朝国姓,《百家姓》第一位,如今也是北方大姓。
纵观宋朝,除了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没有值得赞颂的皇帝了,不过宋朝的经济文化还是比较发达,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大儒朱熹等也是来自宋朝。
第八位,黄姓
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黄姓人口约有3000万,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等地,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国被楚国所灭后,族人就开始南迁了。
代表人物:宋朝书法家黄庭坚,楚国春申君黄歇。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1 

天下第一蒸笼能蒸多少食物?

蒸,是一种我国独有的烹饪方式,馒头、包子等面食,米粉蒸肉、清蒸鱼等菜品,都是要靠蒸才能制作出来,而蒸的方式在我国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了,从炎黄时期就已经诞生了这种手法。我们经常也会看到一些蒸笼,但是有大有小,大的也就是在食堂里会用到的那样蒸馒头的蒸笼,但是你听说过天下第一蒸笼吗?这是最大的蒸笼,直径有近十米,高度也有近六米,这样的蒸笼如果开笼,会有多少食物呢?

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作证了食物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美食,往往一口下去便能让人永远记住那个味道,不过你能想象,几千份的美食可以在同一时间在进行蒸煮吗?在湖北仙桃,这一大胆的想法就可以实现。
2019年4月27日,湖北仙桃梦里水乡文化旅游区,不少食客面对直径9.9米、高5.9米的天下第一蒸笼——“九五至蒸”垂涎欲滴。在别具江汉平原风情的祈福仪式后,吊车吊起蒸笼盖,现场雾气缭绕,香味弥漫,混杂着“蒸鱼、蒸肉、蒸菜”的沔阳三蒸的独特香味,勾人食欲。据了解,这个国内最大蒸笼被誉为“天下第一蒸”,一次可蒸3000碗美食。
鳝鱼米粉是仙桃当地的名小吃,早餐必备,相当于武汉的热干面一样。粉细如丝缕,汤汁浓稠、爽滑可口,滋味鲜香,熬汤的料要选用野鳝鱼骨、猪腿骨和肉皮,熬出来的汤鲜,味长,将新鲜的大米泡制8小时,泡好的米磨成米浆,这样汤汁浓稠。 鳝鱼米粉,原名糊汤米粉,是流传在沔阳(现仙桃市)的一款著名的风味小吃。传说在清朝末年,沔阳一位寒门孝子,无钱为卧病在床的母亲抓药治病,听老人说黄鳝(鳝鱼)吃了可以补身体,补血气,于是自己下河堤捉了十几条,买了一点骨头,生姜熬成汤给她母亲喝,来调养身体,他母亲喝后说:儿啊这是什么汤这么鲜美,儿子听后非常高兴说,这是儿子自己捉的黄鳝加骨头熬的汤,于是儿子就天天下河抓鱼熬汤给母亲喝这样半年过后母亲竟然病好了,康复后的母亲将自己田里的米磨成浆,做成米线,将鳝鱼汤加入米浆和儿子开始在街边叫卖糊汤粉,由于味道特别,鲜味十足,一传十、十传百,渐渐成了沔阳家喻户晓的风味早点。
沙湖豆皮是沔阳(今仙桃)的传统食品,和沙湖盐蛋一样受到人们的喜爱。豆皮状如四方包袱,外黄内白,外酥内软、香气扑鼻,味道可口,余香无穷。沙湖豆皮是民间传统佳品,在宫廷膳食中也有一席之地。清末沙湖人李绂藻在朝为官,将沙湖豆皮制作工艺带进京都,命厨师做好后,献给慈禧太后食用,老佛爷品尝后,圣颜大悦,赞不绝口:“沙湖盐蛋一点珠,沙湖豆皮包珍珠,水乡尽出宝啊!”
名产名吃,凡上得口,吃得有滋有味,往往令众人喜爱,毛嘴卤鸡号称荆楚一绝,在大江大北赢得美名美誉,之所以好吃,就因为毛嘴卤鸡熟而不烂,嚼之不腻,嚼得你嘴巴、鼻孔、眼睛等全身都是香的,吃剩的鸡骨头也舍不得丢,最好咪几遍,连骨头都是香的。 真正的毛嘴卤鸣选料讲究,一要土鸡,不吃饲料的那种,乡里人房前屋后放养的;二必须是公鸡,母鸡脂肪多,公鸡全身是肌肉,吃起来有劲口,吃后人更有劲。 酒是陈的香,卤水是老的好。毛嘴卤鸡有多少年历史我不清楚,但人们都说卤水时间越长越好。过去无冰箱、冰柜,炎热季节如何存放保质,生意好的天天开锅无妨,生意不好的一天不用恐怕要变味。
说起仙桃的地方风味,有一道菜比沔阳三蒸还有名,只不过被人给淡忘了,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倘若告诉你,你就会大感兴趣,甚至垂涎三尺,巴不得一下子就能品尝品尝,看是何等滋味。这道菜究竟是什么菜呢?它就是我们想吃而又怕贵一道名菜,先辈们独创的“沔阳黄古蒿菜汤”。 沔阳黄古蒿菜汤,在仙桃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道名贵佳肴几乎家家餐馆都有。黄古蒿菜汤是湖中蒿草苞芯与沟湖中生长的黄古鱼在铁锅中烧煮而成,汤为奶白色,肉嫩味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美食家欢迎。
藕梢子,又称藕梢、藕尖、藕带和藕鞭,仙桃人还有个稀奇的叫法——“藕肠子”。它是莲藕长大前连结荷杆基端最嫩、最脆时采集的一种水生菜,也是我们平原河湖地区生长历史悠久的一种土特产。历史上,就因莲藕一直是进奉皇帝的上等贡品,藕梢子也被人们视为席中珍品而闻名,尤其以湖泊野生的藕梢子生长期短,产量不高,最为难得,藕梢子到了莲蓬上市的季节,就难觅芳踪,是名副其实的时令菜。所以,物以稀为贵,最为人们所喜爱。
“仙桃蒸三元”是湖北沔阳的传统菜之一,具浓郁地方特色。是沔阳民间,婴儿满月,婚丧喜事,生日、祝寿等酒宴上必不可少的主菜。 “仙桃蒸三元”,即蒸肉圆、蒸豆腐圆、蒸珍珠圆(又名素衣圆子,糯米圆子)。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
“沔阳三腊”:腊肉、腊鱼、腊鸡,是沔阳的一大风味,它与“沔阳三蒸”齐名,享誉荆楚,驰名九州,独具特色,堪称沔阳饮食文化中的杰作。沔阳人一提起腊肉炒藜蒿,腊鸡煨火锅,就会口中“泉涌”,咕咕哽咽。 肉、鱼、鸡之所以都冠以“腊”字,是因为这些食品都是在腊月腌制而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令性。 “三腊”在制作上有许多考究。首先在选料上,肉以猪、牛、羊为主要原料,其它动物肉也可以腊制,不过还是以猪肉最为普遍,实属家喻户晓,人皆会做。猪肉不可太肥或太瘦;牛肉不可带筋;羊肉不可带油。 鱼以鲭、鲩、鲤为主要原料,尤以鲤鱼为最佳,鲩鱼次之,鲭鱼再次之。这三种鱼个头大,肉厚实,水份少,蚀耗小,味道好,最适宜腊制。 鸡,泛指鸡、鸭、鹅,尤以家鸡和野鸭为主要原料。家鸡又多选用公鸡,这不光是人们留下母鸡待来年产蛋,更主要的是公鸡个大体重,肉多油少,腊制更为划算。
红庙酥饼的产地是湖北仙桃特产,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据史料记载,红庙酥饼创始于清朝。经清朝乾隆皇帝品尝之后红庙酥饼闻名遐迩,并以它独特的风味,闻名遐迩。特色 红庙酥饼的独特关键在于红庙的水质优良。红庙老街后面有坑曰“四方坑”,终年水清透明,气味纯正而略带甜味。用这里的水制作酥饼,香甜酥软,有口皆碑。 制作 它以熟面、精糖、麻油为主料,用适量的清净温开水兑进香油将面粉调和,再用精糖拌少许熟面作包心,以手工操作,捏成小圆铜板形,然后进锅温烤而成。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0 

古代后宫开销有多少?

别总以为古代的皇帝坐拥后宫佳丽,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要知道,后宫那些佳丽,可不像现代的女性那样,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即便是一个官员家里有妻妾,这些人还都是要靠官员来养活的,更不要说后宫佳丽那么多了,对于她们来说,作为妃嫔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俸禄,那么从皇帝的角度来说,养活一个后宫又需要多少钱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皇帝虽然也有工资,但是,皇帝的工资不等于国家的钱,国库所有的资金和皇帝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固定了每个月给皇帝发放的月钱数量,所以说,皇帝也是老老实实拿工资的人群。后宫妃嫔也是要拿工资的,不过发工资的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当时的管理财务的机构。
比如清朝时期的户部,总管国家财务,而管理皇家财物的称为内务府,如果皇帝缺钱了,只会去找内务府,找户部是没用的,就算是皇帝也没用,因为那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而当时后宫妃嫔的年薪其实并不高,皇后一年才一千两银子,折算成人民币大概十万元,这样一比,放到现在也不算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而且品级越低工资越少,答应一年就只有三千块钱。
所以才会有人说,那些清宫剧各位妃子为了争宠斗来斗去的,其实都是瞎扯,明明是为了工资而已,等级太低连自己都养活不起,只有混到最高层的皇后,一年才能拿到相当于十万人民币的工资。所谓术业有专攻,皇帝并不了解一些事情需要多少开销,所以会遇到内务府敲诈皇帝的钱的情况,道光皇帝就是如此,被人坑了还不自知,这皇帝也是够厉害。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就是说,皇帝自己没什么钱,养后宫出钱的其实是内务府。但这是清朝,其他朝代情况不一样,工资折算方式也不一样,但是出钱的并非皇帝本人,而是有专门的机构,毕竟以皇帝一人之力养活几千几万人的后宫,妃子宫女都要他养活,那也实在是不可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10 

古代老公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其实在古代,真的就有“老公”这个称呼。现在妻子称呼丈夫为“老公”,是一件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只不过古代称呼丈夫,却不是这样,电视剧里面演绎出来了一部分,例如“相公”“官人”等等,但是还有很多称呼并没有展示出来。而且“老公”这两个字,在古代可是用来称呼一个特殊群体,太监的。

“老公”一词,是出自《三国志·魏志·邓艾传》,里面说道:“七十老公,反欲何求!”不过这里的“老公”是老人的意思,句中是指七十岁的老人。只是这个称呼同样让人感觉怪异,原因也很简单,我们现在的称呼习惯与古代人不同,所以如果一不小心穿越了,话可不能乱说,你听不懂古人的话,古人同样更听不懂你说的话,尽管说的都是中文。
老公是民间对宦官的称呼,不过他们在其他场合的称呼就是不一样的,从官职上来说有寺人、黄门、貂珰,如果表示尊敬的尊称也有内官、内臣、中官、中贵等,不过,其实就算是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之下,意思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指的是老年人,有时候又是对老年人的蔑视,有时候也指父亲,当然也有时候指的就是丈夫,和现在是一样的,老公老婆两个词都有。
那么,除了老公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用来称呼丈夫的词吗?相公、官人什么的都已经太寻常了,各种电视剧里面全都是这样叫的,今天来说一些不常见的。郎君,这个词其实是来源于“郎”这个称呼,因为很多女子不太容易只叫一声“郎”,一个字显得太过甜腻,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叫的出口的,所以就会在后面在加上一个字,变成了“郎君”,我们可以自己试试,郎和郎君虽然都是在叫丈夫,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良人,这个词我们大概只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看到过吧,或者歌词、诗词等等这种文艺气息很重的地方,但是在一段时间内,不管是丈夫称呼妻子,还是妻子称呼丈夫,其实都是叫“良人”的,也算是男女比较平等的一种展示,这个词现在听来有点“作”,但是当它流行的时候,却是夫妻之间称呼的主流。
还有一个“老爷”,但是这个词不能乱用,那必须是在官宦人家当中,才可以对丈夫这样称呼,以显示男主人的地位尊贵,所以有些电视剧里面不管是不是当官的,但凡有个宅子有妻有妾的都叫做老爷,那是不合理不符合史实的。看来了解好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才能够很好的发展古装影视剧行业,知来处方能明去处啊。
其实古代对于丈夫的称谓还有不少,还有近现代的称呼,每个时代都有独属于自己时代的很特别很有时代感的称呼,而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正是“老公”这个词,所以也不要觉得别扭,毕竟都已经成了习惯了,而且一个词是什么意思,也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