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九子夺嫡整个过程,分别什么下场

康熙九子夺嫡整个过程,分别什么下场
    九子夺嫡,是从弹劾康熙太子胤礽开始的,过程中,太子两立两废,而后进入激烈的党羽之争。
    爱新觉罗胤礽,生于公元1674年,此时康熙皇帝刚刚20岁。其生母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在生他过程中难产而死。胤礽排行第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因此本质讲只是嫡子,并非长子。
    康熙对胤礽的感情很深,这是有两方面原因的。其一,孝诚仁皇后活着时,帝后伉俪情深。其二,太子从小就被康熙亲自教育。这种教育,包括学习、参政与生活:
    胤礽五岁,康熙在明代奉慈殿遗迹上修建了毓庆宫,专门供太子居住。(此地亦是乾隆12到17岁的书房,当乾隆老年禅位后,又主动回到毓庆宫度过晚年)
    胤礽七岁,领导诸王以下、四品官以上、王妃命妇行康熙第二任皇后孝昭仁三年亡忌。
    出阁读书以前(六岁),太子的学习全部由康熙一人监督,于是那段幼稚时光几乎就是:起床、背书、被检查背书、骑马射箭、背书、睡觉。除夕当天可休息一日,所余,父子二人皆不敢轻待。六岁以后,胤礽得到了张英、李光地、熊赐履做导师,以及理学家汤斌。我们从太子的结局评价一生,很容易得出“落魄”“荒唐”的印象,但是只看前半生,胤礽称得上一个出色青年,不仅懂得三族语言,诗词歌赋,礼乐射御书数,无不精通。
    二十二岁,正逢康熙亲征准噶尔,命太子留守京城主持大局,十多个月的监国里,胤礽表现出色,举国上下无不满意。
    但是即便表面一派祥和,也掩藏不住暗流涌动。一切矛盾的爆发,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巡幸塞外的途中,
    由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发难,其余阿哥复议,告发太子暴戾不仁,随后罗列出大量罪状。也是赶巧了,随行的十八阿哥突然患上重病,最后因为救治不善早亡,而此时的胤礽完全没有伤心的样子,不像是死了兄弟,这使康熙非常心寒(康熙二十九年,玄烨生了重病,太子一样没有过关心的慰问)。
    四个月之后,当回到京城,年过55岁的康熙下诏书宣布,太子被废,幽禁于咸安宫内。
    此时胤礽35岁,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被废,而其背后原因远远不止于“暴戾不仁”:
    从有记忆起,太子便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将继承大统,康熙的区别对待也让他感到,自己和兄弟们是不一样的,这也使得他忽视了维系兄弟、臣子甚至父子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随着皇子们慢慢长大、受封、任职,多少分去了部分原本就属于太子的权力,这在皇子之间暗插矛盾隐患。
    索尔图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儿子,太子的叔姥爷,因此坚定地成为太子党一份子,然而在他的安排下,胤礽处处逾矩,甚至享受到等同于父皇的依仗。康熙四十二年,玄烨对这个昔日的“忠臣”忍无可忍,终以“结党”定罪,索尔图死于宗人府,其子其党,要么死,要么罢官。经此一事,太子的“帮手”消失了,父子之情也被烙上了深深的阴影。
    可以说康熙四十七年的废太子事件,实际上是五年以前党羽论的余罪。
    太子这座大山倒塌了,在康熙心间留下的,不是一片新土,而是个大窟窿。
    大阿哥一直不被看重,而且这次弹劾让父皇非常不满,于是退而求其次,拉着几个大臣推出了八阿哥胤禩。
    平心而论,胤禩是出色的,17岁即成贝勒,并且是封爵的皇子中最年幼的,但这比年轻的太子还要出色吗?未必。
    康熙是个重情之人,就在太子被废后没有多久,其余儿子已经跃跃欲试,更重要的,拉帮结派,恐怕有结党营私之嫌,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康熙有生以来说过的最重的几句话之一“你是辛者库贱奴所生”。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太子复立,原因是:“之前所行,皆因大阿哥以魇镇之法加害”(意思是被诅咒了)。理由,是给外人看的,本质还是康熙放不下父子之情,同时觉得索尔图为止,胤礽已经得到了教训。
    然而,就在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次被废,这回一蹶不振了,原因是什么呢?康熙给出了四点:
    一,从被释放以后,性格乖戾。
    二,从小到大,都很轻狂。
    三,不辨是非,丢失人心。
    四,与小人为伍。
    这四点理由,恐怕随后一点才是根本,因为就在不久以前,朝廷中发生了件大事:官吏贪腐千余两银子,其中步兵统领托合齐被判“凌迟处死,挫骨扬灰,不许收葬”。清代的贪污,真的可以判这么重罪吗?原因还是,他是太子党的人,定罪中有这么一条:太子求托合齐等人,帮他早登帝位。
    三
    在“九子夺嫡”的前期,太子倒下了,太子背后强悍的党羽也倒下了,大阿哥、八阿哥被卷进夺嫡事件失去圣心,转而去支持十四阿哥胤禵,与之对应,则是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
    前期中,康熙的态度非常明显,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继承大统呢?答案是:不结党营私;孝顺父亲友爱兄弟。
    因此,无论是胤禛也好,八阿哥等人也罢,在明面上几乎不敢有什么小动作了。四阿哥甚至搬到到圆明园去“躲清静”。
    康熙晚年,十四阿哥被封大将军王,手握兵权,镇守边疆。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去世,由隆科多宣布,四阿哥胤禛继承帝位。
    有许多人猜测,康熙本来属意的是十四,也有人说,隆科多、年羹尧早就在暗中帮助老四,先帝的遗愿究竟是什么谁也不好说。那么这些,就留给真正的史学界去研究了。
    后记:九子夺嫡之后,秘密立储制度建立,雍正登基元年,四阿哥弘历的名字在胤祥的见证下放在了正大光明牌匾背后。


!admin 发布于  2021-12-5 16:45 

狄仁杰和张柬之谁权大

狄仁杰和张柬之谁权大
狄仁杰的权力更大。

狄仁杰是两朝元老,还是阁老,曾经也手握重兵当过副元帅征讨突厥所以在军中也有一定威望,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是武则天最器重的宰相,是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还生于一个官宦之家。

狄仁杰的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

扩展资料:

狄仁杰是中书省(武则天改名凤台)最高长官叫中书令(也叫内吏),职业是根据皇帝授意制定方案。不过张柬之是狄仁杰的门生,是门下省(武则天改名鸾阁)最高长官叫侍中(也叫纳言),职责是审议中书省方案得出不同见解,然后在朝堂上讨论修改皇帝决断后形成最终方案,然后交给尚书省六部执行。

狄仁杰是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柬之是鸾台侍中,如果倘若用今天的档次来衡量的话,那狄仁杰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而张柬之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admin 发布于  2021-12-5 16:44 

唐玄宗更爱武惠妃还是杨贵妃

唐玄宗更爱武惠妃还是杨贵妃
大家一说到皇室之间的爱情,就会想到唐玄宗跟杨贵妃,但其实不然,杨贵妃曾经是唐玄宗的儿媳妇,她是贪恋杨贵妃的美色,才把他提拔为贵妃。而在这之前,唐玄宗有一个老婆名叫武惠妃。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长达20年有余,所以在当时唐玄宗深爱的女人就是武惠妃,只不过后来阴差阳错的碰到杨玉环。而且当时武惠妃已经去世,所以才把他招到宫里作为贵妃。

武惠妃跟杨贵妃在生前都想尽了荣华富贵,唐玄宗对于他们都很好,不过在他们生前他们两个人都没有得到皇后的名分。但是两个人得到这样待遇的原因却不一样,武惠妃得不到皇后的名分,是因为在之前武则天称帝把唐朝给弄得一塌糊涂。导致牵连了他的后代。啊,杨贵妃没能得到皇后的位置,就是因为在唐玄宗的心里一直有武惠妃。在他的心中,皇后这个位置只能由武惠妃来担当。

在最开始的时候,武惠妃其实跟皇后一起争宠。结果到最后皇后却被打入了冷宫,而且唐玄宗也知道这集有三个儿子都是被武惠妃所害,不过却依旧深爱着他,处处为他找理由开脱。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有20多年,却没有产生过审美疲劳,而杨贵妃在进入到唐玄宗的生活之后,唐玄宗依旧会找其他的美女。

在武惠妃去世之后,唐玄宗追封她为皇后,他的葬礼仪式完全是按照皇后的规格来举办的,而杨贵妃虽然被大家一直称赞,在他去世的时候,唐玄宗却是背后的真凶。而且大家口口声声的说唐玄宗深爱着杨贵妃,但是在这一切事态都平稳的时候,并没有追封她为皇后。不吃可见唐玄宗,对于杨贵妃更多的是一种见色起意而不是深爱。或者说杨贵妃是替代武惠妃的人物,在他去世之后这一切也就没有了意义。


!admin 发布于  2021-12-5 16:43 

女性每天吃苹果的6大好处

女性每天吃苹果的6大好处
一:吃苹果能减肥

1个不大不小的苹果只含60~100千卡热量,不含脂肪也不含钠,对于正在减肥中的mm来说,是再好也没有的食物了。

超重的中年女性分成3组,每组每天吃低热量饮食,并分别吃3个苹果、3个梨或3块燕麦饼干(3种食品的膳食纤维含量相等);12周后发现吃苹果和梨的女性的体重减轻了1.22kg,而吃燕麦饼干的女性体重变化不大。苹果为高纤维、低热量食品,常吃苹果不容易有饥饿感且热量摄入少,有助于减肥。

二:苹果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他植物化学成分有助于抗击癌症

女性肥胖不但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和美观,而且还容易患有癌症。女性体重指数越高则患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胆囊癌的危险越大。研究提示,超重或肥胖是女性发生癌症的危险因素。

苹果除了含有传统的营养素和膳食纤维外,还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后者为天然的抗氧化剂;而且与其它水果相比,苹果中游离型黄酮类化合物的比例较高,这样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这些天然抗氧化剂可以使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有较强的抗癌作用。

三:天天吃1个苹果(最好连皮吃)还能防止中风

苹果对健康有利,更是女性健康的守护神。吃苹果最好连皮一起吃,因为与苹果肉相比,苹果皮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也较强,并能防止中老年女性中风。但由于苹果在栽种过程中可能使用了大量农药,在食用苹果时假如不仔细清洗,滞留在苹果表皮。

四:苹果内含多种有效预防心脏病元素

苹果富含叶酸,叶酸是维生素b的主要成分,它有助于防止心脏病的发生。苹果中的抗氧化剂有利于心脏的健康运转,苹果的纤维、果胶、抗氧化物和其他成分能降低体内坏胆固醇并提高好胆固醇含量,让“坏”胆固醇阻塞血管的时间比正常情况下晚一些,而“坏”胆固醇阻塞血管的时间越早,就说明患心脏病的几率越大。

五:多吃苹果能预防骨质疏松

苹果中含有能增强骨质的矿物元素硼与锰。硼可以大幅度增加血液中雌激素和其他化合物的浓度,这些物质能够有效预防钙质流失。停经妇女如果每天能够摄取3克硼,那么她们的钙质流失率就可以减少46%,绝经期妇女多吃苹果,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防治骨质疏松。

六:苹果能中和人体酸性物质

70%的疾病发生在酸性体质的女性身上,而苹果是碱性食品,吃苹果可以迅速中和体内过多的酸性物质(包括运动产生的酸及鱼、肉、蛋等酸性食物在体内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增强体力和抗病能力。


!admin 发布于  2021-12-5 16:42 

李世民有几个儿子

李世民有几个儿子
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
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
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文武兼备,唐太宗一度考虑立李恪为太子,但遭长孙无忌反对。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为专权,对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开迫害,两人被控谋逆,双双被害)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杨氏)


!admin 发布于  2021-12-5 16:41 

嘉庆是乾隆帝的第几个儿子

嘉庆是乾隆帝的第几个儿子
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全名为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嘉庆生于圆明园天地一家春。初名永琰,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颙琰被封为和硕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颙琰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举行禅位大典,颙琰即帝位。乾隆帝亲临太和殿授传国玉玺。颙琰尊乾隆帝为太上皇。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崩,颙琰开始亲政。

乾隆帝曾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乾隆认为“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乾隆即位后,亲书密旨,立永琏为皇太子,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但永琏九岁时死去。

第二位皇太子是永琮。乾隆在永琏病故后,又立皇七子永琮,但他两岁时又因痘症早殇 。

乾隆三十八年,六十三岁的弘历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问题了,这个时候,还活着的皇子只有六人,这六人中,又有两个过继给了兄弟,所以可供选择的就只有四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弘历觉得谁都不是理想的人选,相对而言永琰的缺点最少,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弘历下定决心,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


!admin 发布于  2021-12-5 16:40 

鹌鹑蛋和鸡蛋哪个营养更好

鹌鹑蛋和鸡蛋哪个营养更好
鹌鹑蛋也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种食物,它的个头小巧可爱,大多数人认为它也是一种很好的滋补食疗佳品,被认为是“动物中的人参”。近几年来,我们也发现很多人觉得吃鹌鹑蛋比吃鸡蛋更有营养,而且认为鹌鹑蛋含的胆固醇更少,那么鹌鹑蛋和鸡蛋的营养方面真的有差距吗?

我们首先来说说所含的B族维生素,鹌鹑蛋的含量多于鸡蛋。特别是维生素B2的含量,鹌鹑蛋比鸡蛋的含量多了大约是2倍,它是生化活动的辅助酶,可以促进生长发育。还有这个维生素A,鸡蛋的含量比鹌鹑蛋多了大约4倍以上。其中鹌鹑蛋和鸡蛋中所含磷脂,这个鹌鹑蛋是高于鸡蛋。特别是刚才所提到的胆固醇,其实鹌鹑蛋中的含量是多于鸡蛋的。

其实通过上面的一些主要营养成份比较,虽然鹌鹑蛋的价格是比鸡蛋的价格高2倍左右。但是呢,他们这个营养成分其实是相差不大的,这两种蛋都是属于优质蛋白,这个吸收率都是非常好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以鸡蛋为主吧,这样也就更加经济,而且食用很方便。但是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可以选择每天吃鸡蛋,但是每天要控制在不超2个,毕竟含有胆固醇的,多吃对身体不利。现在你们也应该知道哪个营养更好,其实他们是相差不多的。


!admin 发布于  2021-12-5 16:3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人张之洞有言:“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或经,或史,或词章,或经济,或天算地舆。经治何经,史治何史,经济是何条,因类以求,各有专注。至于经注,孰为师授之古学,孰为无本之俗学;史传孰为有法,孰为失体,孰为详密,孰为疏舛;记号章孰为正宗,孰为旁门,尤宜氛择分析,方不至误用聪明。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书即师也。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由清永瑢、纪昀主编的丛书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汇编成此书,二百卷。收录古籍计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为便于翻检,次年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不收存目书,提要从简。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新印《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四库提要,共二百卷,是中国清代纪昀等编纂的一部大型解题书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著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6793种、93551卷。各书之下编有内容提要,“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详为定辨,巨细不遗;而人品学术之醇疵、国纪朝章之法戒,亦未尝不各昭彰瘅,用着惩戒”,详为考辨。

礼亲王代善之后昭梿评价:“所著《四库全书总要》总汇三千年间典籍,持论简而明,修辞淡而雅,人争服之。”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称:“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词曲之类,其评论抉奥阐幽,词明理正,识力在王仲宝、阮孝绪之上。”

经部总叙

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

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唐)孔(孔颖达)、贾(贾公彦)、啖(啖助)、陆(陆淳)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

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史部总叙

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

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然则古来著录,於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

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二代为多。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赵与峕《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碧云騢》一书诬谤文彦博、范仲淹诸人,晁公武以为真出梅尧臣,王铚以为出自魏泰,邵博又证其真出尧臣,可谓聚讼。李焘卒参互而辨定之,至今遂无异说。此亦考证欲详之一验。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录外,其有裨於正史者,固均宜择而存之矣。

子部总叙

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区而列之,名品乃定;其初亦相轧,自董仲舒别而白之,醇驳乃分。其中或佚不传,或传而后莫为继,或古无其目而今增,古各为类而今合,大都篇帙繁富,可以自为部分者。儒家之外,有兵家,有法家,有农家,有医家,有天文算法,有术数,有艺术,有谱录,有杂家,有类书,有小说家;其别教则有释家,有道家。叙而次之,凡十四类。

儒家尚矣。有文事者有武备,故次之以兵家,兵刑类也。唐虞无皋陶,则寇贼奸宄无所禁,必不能风动时雍,故次以法家。民,国之本也;谷,民之天也,故次以农家。本草经方,技术之事也,而生死系焉;神农黄帝,以圣人为天子,尚亲治之,故次以医家。重民事者先授时,授时本测候,测候本积数,故次以天文算法。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

百家方技,或有益,或无益,而其说久行,理难竟废,故次以术数。游艺亦学问之余事,一技入神,器或寓道,故次以艺术。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观者也。

《诗》取“多识”,《易》称“制器”,博闻有取,利用攸资,故次以谱录。群言岐出,不名一类,总为荟粹,皆可采摭菁英,故次以杂家。隶事分类,亦杂言也,旧附于子部,今从其例,故次以类书。稗官所述,其事末矣,用广见闻,愈于博弈,故次以小说家。以上四家,皆旁资参考者也。

二氏外学也,故次以释家、道家终焉。

夫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余皆杂家也。然儒家本《六艺》之支流,虽其间依草附木,不能免门户之私,而数大儒明道立言,炳然具在,要可与经史旁参。其余虽真伪相杂,醇疵互见,然凡能自名一家者,必有一节之足以自立,即其不合于圣人者,存之亦可为鉴戒。虽有丝麻,无弃菅蒯,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在博收而慎取之尔。

集部总叙

集部之目,楚辞最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词曲则其闰馀也。

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书无称屈原、宋玉工赋者。洎乎汉代,始有词人。迹其著作,率由追录。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遗书。魏文帝亦诏天下上孔融文章。至於六朝,始自编次。唐末又刊板印行。(事见贯休《磾月集序》。)夫自编则多所爱惜,刊板则易於流传。

四部之书,别集最杂,兹其故欤!然典册高文,清词丽句,亦未尝不高标独秀,挺出邓林。此在翦刈卮言,别裁伪体,不必以猥滥病也。

总集之作,多由论定。而《兰亭》、《金谷》悉觞咏於一时,下及汉上题襟、松陵倡和。《丹阳集》惟录乡人,《箧中集》则附登乃弟。虽去取佥孚众议,而履霜有渐,已为诗社标榜之先驱。其声气攀援,甚於别集。要之,浮华易歇,公论终明,岿然而独存者,《文选》、《玉台新咏》以下数十家耳。

诗文评之作,著於齐梁。观同一八病四声也。锺嵘以求誉不遂,巧致讥排;刘勰以知遇独深,继为推阐。词场恩怨,亘古如斯。冷斋曲附乎豫章,石林隐排乎元祐。党人馀衅,报及文章,又其己事矣。固宜别白存之,各核其实。

至於倚声末技,分派诗歌,其间周、柳、苏、辛,亦递争轨辙。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轻。姑附存以备一格而已。

大抵门户构争之见,莫甚於讲学,而论文次之。讲学者聚党分朋,往往祸延宗社。操觚之士笔舌相攻,则未有乱及国事者。盖讲学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时政,其事与权势相连,故其患大。文人词翰,所争者名誉而已,与朝廷无预,故其患小也。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至以严嵩为察相,而以杀杨继盛为稍过当。岂其扪心清夜,果自谓然?亦朋党既分,势不两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辞耳。至钱谦益《列朝诗集》,更颠倒贤奸,彝良泯绝。其贻害人心风俗者,又岂鲜哉!今扫除畛域,一准至公。明以来诸派之中,各取其所长,而不回护其所短。盖有世道之防焉,不仅为文体计也。


!admin 发布于  2021-12-5 16:32 

九色鹿民间故事全文阅读

九色鹿民间故事全文阅读
恒河岸上有一只鹿,长着雪白的双角,九色的毛皮,非常漂亮。它跟一只乌鸦非常友好。 一天,一个汉子掉进河里,在河里一沉一浮地上下挣扎着.他好不容易捉住一根浮木;抬头仰天,怨愤地高喊:“天上地上的诸神啊,你们为何见死不救?”
九色鹿听见他的诉说.便奋不顾身,跳到水里,游到那汉子身边说:”你不必害十白,上来跨在我的背上,用力抓住两边的角,我会把你送到岸上。”
九色鹿驮着溺水的汉子,拚命地游向河岸。当它爬到岸上时.精疲力竭,躺倒在沙地上。那汉子爬下鹿背,立刻葡伏在地,不停地叩首说.
“幸蒙您拯救,我才得以保全性命。请您允许我做您的奴仆,好让我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九色鹿打断了他的话说:“你不必这样客气.若想报答我,就别跟人说我住在这儿。否则.让人知道我住在这儿.他们会为了毛皮和角,来杀死我的。”汉子连声道谢后离去了。
一天,国王的夫人梦见了九色鹿,非常想要它的毛皮和双角,以至于一病不起。国王担忧地问她:“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吗?”
夫人说:“昨夜,我梦见一只美丽的鹿,毛皮呈九种颜色,双角雪白。我很想用它的毛皮做座垫,用它的角做拂尘柄。请你帮我找到那只鹿。如果找不到.我只有一死了。”
那位体贴的国王,欣然地接受了夫人的央求,答应说:“你起来吧!我身为一国之主,寻找一只小鹿.有什么困难。”
于是,国王向全国出示布告,说凡是能抓来九色鹿的人,国王会奖赏他一半的国土。溺水的汉子听到这个消息,早忘了九色鹿的救命之恩,暗想:好运来啦!只有我才知道那只鹿的住处,真是再好不过的机会了。我这就去王宫,准能领奖。鹿不过是一种畜牲,怎知有生死这回事?”他来到街上,揭下告示.并对官差说:”我知道那只鹿的住处,你快带我去见国王。”官差带着这个汉子去见国王.国王满心欢喜,对那个汉子许诺说:“如果真能抓到九色鹿,我会分送你一半江山。你放心,我决不食言!”
汉子也喜不自禁地说:“我一定去将它抓来。只是这只鹿虽然是畜牲.但力量不小.若不动用军队捕捉,恐怕不易到手。”奇怪的是,说这话时,他的脸上突然起了一个小痣。国王率领大军,跟着那个汉子到了恒河岸上。这时候,乌鸦从树上望见这群人,当时就明白他们是来捕杀九色鹿的,立刻大声喊叫树下熟睡的鹿说:“兄弟,不得了啦.赶快起来逃命吧,国王率兵来捉你啦!”
不料.九色鹿依然熟睡不醒。乌鸦只得从树上飞下,停在九色鹿的头上,对着它的耳朵大喊:“兄弟.还不快快起来,国王带人来捉你啦!”九色鹿大吃一惊,飞跃而起,然而为时已晚.它已被国王的军队层层围住,连逃走的空隙都没有。国王身边的士兵们张弓搭箭,正准备射杀九色鹿,国王忽然制止他们说:“且 慢,这只鹿看上去非比寻常,也许是只神鹿。”鹿来到国王面前说:“请你们别急着杀我.我曾对你们国家有恩。”国王不解地问:”有什么恩呢?“我曾经救过贵国百姓的性命。”
说到这里,它跪下叩头,恭敬地问国王:“请问大王,是谁告诉您我住在这里的呢?”国王手一指说:“脸上有痣的汉子告诉我的。”鹿抬头细看那个汉子,不禁流下眼泪.说:“大王呵!前些日子,他掉在河里快淹死了,我奋不顾身把他救到岸上。
他为了感恩.甚至表示要做我的奴隶,我拒绝了他.只说别把 我的住所泄露出去,就是报答我的最好方式.然后他就回去了。可现在他却这样恩将仇报,人类实在很虚伪啊。”国王听后惭愧地说:”我国百姓果然不懂义理。”
转过头来厉声训斥那个汉子为什么要恩将仇报。汉子哆哆嗦嗦,瘫作一团。国王放走了九色鹿,而那个不仁不义的汉子也受到了死刑的重罚。
说来也奇怪,当国王率军队回到王宫时,夫人的病也奇迹般地痊愈了。后来全国各地的鹿,都聚集在九色鹿住的地方,吃草饮水,平安地生活。而这个国家也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古代,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波斯商人的骆驼队因遇风沙袭击而迷路, 忽然出现一头九色神鹿给他们指点方向。九色鹿回到林中,听见有人呼救 。
原来一个弄蛇人在采药时不慎落水 。九色鹿忙将他驮上石岸。弄蛇人感恩不尽,九色鹿只求他别将遇见它的事告诉别人,弄蛇人连连答应,还对天起誓。
波斯商人到了古国皇宫,与国王谈起沙漠中的奇遇,谁知王后听了,执意要取九色鹿皮做衣裳。国王无奈,张贴布告:捕到九色鹿者给予 重赏。弄蛇人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 ,并设计将九色鹿引入包围圈。
当他 假装再次落水,神鹿闻声赶来救他时 ,守候的武士们就万箭齐发。谁知九色鹿发出神光,利箭都被化为灰烬。 九色鹿向国王揭露弄蛇人忘恩负义的丑恶行为,国王深为不安。弄蛇人吓得胆颤心惊,连连后退,跌进深潭淹死,恶人终究得到应有的惩罚。


!admin 发布于  2021-12-5 16:29 

真假美猴王好词好句摘抄

真假美猴王好词好句摘抄
    好句如下:
    1、悟空用计稳住女王,乘机赚得通关牒文,四人逃离。六耳弥假扮悟空想去取经,修成正果,故
    意在唐僧面前打死人,让唐僧将悟空赶走。
    悟空求助于观音菩萨,而遭六耳弥一次又一次的纠缠,两人展开恶斗。
    2、玉帝下令让两人停止争
    斗,六耳弥不服以从命令。
    真假美猴王打到灵山,来到如来佛祖面前,六耳弥终于现出原形,自食恶果。打败六耳弥后,
    唐僧知道自己错怪了悟空,师徒四人又踏上了去西天取经的漫漫长路。
    3、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悟空见一黑汉正与一道士和一白衣秀士商量开佛衣
    会事,遂打死白衣秀士蛇怪,与黑汉熊精相斗。
    4、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
    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观音变为道士,劝熊怪服下悟空变的仙丹。
    悟空在肚内使熊怪痛不可忍。只好交回袈裟皈依佛门。
    扩展资料:
    也可参考以下句子:
    1、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
    妖精。”
    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
    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
    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2、孙悟空道:“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
    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打杀人!”
    然后骂道:“触恼了我的性子,将你打死了,尽你到那里
    去告,我老孙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十代阎君曾与我
    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


!admin 发布于  2021-12-5 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