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婴救孤:赵氏孤儿的原型故事

  程婴救孤故事,围绕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孤儿的生死存亡,程婴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与屠岩贾展开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程婴(?—约前583)春秋时晋国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相传他是古少梁邑(今陕西韩城西少梁附近程庄)人,为晋卿赵盾及其子赵朔的友人。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杀赵,灭其族,朔客公孙杵臼与之谋,婴抱赵氏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孩儿,后景公听韩厥言,立赵氏后,诛屠岸贾,婴则自杀以报杵臼。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赵氏家族遭难。司寇屠岸贾追究刺杀晋灵公的主谋,罪名加在赵朔之父赵盾身上,把赵氏全族诛灭(有一说法是,赵朔当是并未被诛,后被屠岸贾假传灵公之命,而自杀的)。

  当时只有赵朔的妻子幸免于难,因为她是晋成公之姊,在宫中避祸。朔妻身怀六甲,如果生男,则是赵氏不灭。因此,保全和绝灭赵氏的两方,都盯住了这个尚未出生的遗腹子。

  此时,公孙杵臼见到程婴,问程婴为什么没有为朋友殉难,程婴说:“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这时程婴已抱定殉难的决心,但是把保全赵氏后代放在首位。二人心意相通,遂为救援赵氏后代结成生死之交。

  不久,赵朔妻产下一个男孩。屠岸贾风闻后,带人到宫中搜索。赵朔妻把婴儿藏在裤子里面,又幸亏婴儿没有啼哭,才躲过了搜捕。为寻万全之策程婴找到公孙杵臼商量办法,公孙杵臼提出一个问题,个人一死难呢,还是扶持孤儿难?

  程婴回答,个人一死容易,扶持孤儿难。于是,公孙杵臼说出一番计划,请程婴看在赵朔对他的深情厚谊的份上,担当起扶持孤儿的艰难事业,杵臼自己则选择的是先去赴死。

  计划已完,他俩谋取别人的婴儿(一说是程婴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包上华贵的襁褓,带到山里,藏了起来。然后程婴出来自首,说只要给他千金他就说出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告密获准,程婴带着人去捉拿公孙杵臼和那个婴儿。

  公孙杵臼见了程婴,装得义愤填膺,大骂他是无耻小人,既不能为朋友死难,还要出卖朋友的遗孤。然后大呼:“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求把他一个人杀了,让婴儿活下来。自然,公孙杵臼的要求未被答应(应允),他和那个婴儿都被杀了。

  程婴和公孙杵臼的调包计成功,人们都以为赵氏最后一脉巳被斩断,那些附和屠岸贾的人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再不会有人找他们复仇。程婴背着卖友的恶名,忍辱偷生,设法把真正的赵氏孤儿带到了山里,隐姓埋名,抚养他成人。

  15年以后,知情人韩厥利用机会,劝说晋景公勿绝赵氏宗祀。景公问赵氏是否还有后人,韩厥提起程婴保护的赵氏孤儿。

  于是孤儿被召入宫中。孤儿此时已是少年,名叫赵武,景公命赵武见群臣,宣布为赵氏之后,并使复位,重为晋国大族,列为卿士。程婴、赵武带人攻杀屠岸贾,诛其全族。

  赵武20岁那年,举行冠礼,标志着进入成年。

  程婴觉得自己已经完成夙愿,就与赵武等人告别,要实现他殉难的初衷,以及了却对公孙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他其实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迹,证明自己苟活于世,决没有丝毫为个人考虑的意思。赵武啼泣顿首劝阻,终不济事,程婴还是自杀了。

  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事迹,后世广为传颂,并且编成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他们那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钦敬。

  程婴忠实于友谊,公孙杵臼不忘旧主的品格,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5 

北魏为什么会有立子杀母这种规定

  北魏虽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立子杀母的朝代,但却成为制度化了。

  “立子杀母”始于汉朝,在北魏的时候有比较明显的体现,按前朝的规矩,立了皇子的必须杀母,防止其篡权。那么是谁首创了“立子杀母”这个规矩呢?是在什么情况下立的呢?

  “立子杀母”为汉武帝刘彻首创,因汉武帝晚立幼年的儿子作太子,因担心太子年少,日后登基,其母钩代夫人会摄政,使外戚独揽朝政,所以汉武帝晚立幼年的儿子作太子同时赐其母钩代夫人死。北魏立子杀母是效仿汉武帝。

  自此以后便多有沿袭此制者。如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就比较典型地沿用了这个制度。拓跋珪以前的百年之中拓跋族是“母强子立”的局面,新君继位往往依靠母舅族的力量,拓跋珪自己之所以取得政权便在于取得了母族贺兰部落的支持。

  而为了使日后新君的继立不受外族干扰,维持拓跋族至尊无上的地位,道武帝才不得已立下了如此严酷的制度。道武帝的宠妃刘贵人生太子拓跋嗣后即被赐死。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立储制度是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立子杀母”虽然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做法,但是对于加强皇权和推进封建化进程,对于稳定内部和维护皇位传承秩序,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在王位继承过程中,母以子贵固然多有,立子杀母的现象也曾存在过,主要流行于北魏建国初期,其实此种作法滥觞于西汉之武帝。

  “立子杀母”历史由来

  汉武帝是汉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其做了五十四年皇帝,然而他在晚年却疑心病很重.在佞臣江充制造的巫蛊事件中,逼得戾太子最后自杀身亡。汉武帝虽有六个儿子,但戾太子死后,因此为嗣君问题伤透了脑筋。

  最后,他只能把眼光锁定在晚年所得的非常像自己的幼子刘弗陵身上,但其时刘弗陵还只有五、六岁,因此他又担心刘弗陵的母亲会专权而动摇刘氏的天下,于是就盟生了这个立子杀母的念头。汉武遗嘱,令立太子刘弗陵,是为昭帝,而杀其生母钩弋夫人。

  当时有人提出疑问,汉武帝说,往古国家所以变乱,往往是由于主少母壮。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制约,你们没有听说过吕后事件吗?对此,早有论者指出“自古帝王遗命多矣,要未有如汉武之奇者。”(明人张燧《千百年眼》)

  钩弋夫人赐死后,有人对杀母立子的做法不能理解,《资治通鉴》记载了武帝的一段解释:“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立子杀母”后世沿袭

  北魏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就比较典型地沿用了这个制度。当时的后妃都不愿生太子,因为母以子贵成了母以子死。

  道武帝的宠妃刘贵人生太子拓跋嗣后即被赐死。然而孝明帝母胡太后(亦称灵太后),居然能使宣武帝在去世之前立七岁的元翊为太子时,废了这个传统(有人说是因为宣武帝信佛,不忍杀生而废的)。

  元翊继位后,胡太后便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专擅国政,与内宠结党营私,并与其小叔子清河王元怿等人淫乱宫帏,最终竟与人合谋鸩杀亲子孝明帝。真的被汉武帝说中了。

  清朝

  清朝咸丰也差一点行立子杀母之事。咸丰六年,清文宗宠妃那拉氏生子载淳,当立为太子。大臣肃顺等人担心那拉氏一旦成为太后就会恃势专权,劝咸丰效法汉武故事以绝后患。咸丰帝犹豫未决。虽临终时给了皇钮钴禄氏一道密诏,若那拉氏真有越轨行为,即可立即赐死,以绝后患。

  咸丰不能自己在生前绝此后患,却把难题留给了东宫,东宫哪里是西宫的对手呢?所以十九世纪的中国真是祸乱丛生,又一次被汉武帝不幸而言中了。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5 

宇文柔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妓女出身的神医

  说起宇文柔奴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若提起点酥娘,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震北宋京城的歌舞伎。可民间更多的赞美是柔娘,尤其是在岭南一带有口皆碑,被老百姓们誉为“神医”。

  宇文柔奴,即柔娘,点酥娘。此女堪称是很特殊的一位,本身就是色艺名妓,还是一位白衣使者。

  在古代,女人从医是件很稀罕的事。作为妓女出身的神医,就更是一枝独秀了,参考历代文献并不见与之相媲美的。

  宇文柔奴的父亲本是一位御医,不小心被冤枉入狱,死于狱中。她的母亲不堪忍受这突来的打击,急火攻心卧倒在床,不久撒手人寰。可怜幼小的柔娘,面对着双亲的离去,心中无比悲痛。

  然而,更糟糕的是她的叔叔将她卖入京城的“行院”。说起来她的叔叔还算有点良心,没给她卖到妓院,因为行院与妓院是有区别的,行院是以艺娱人,而妓院多以色娱人。

  柔娘天资聪颖,娇艳可人,行院的老鸨很喜欢她,不惜花血本精心培养,希望她将来能成为头牌。经历过家庭不幸的孩子,懂事都比较早。柔娘不负所望,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声名远播了,亭亭玉立的如一朵花一样。但柔娘总觉得行院不是长久息身之地,她要找机会脱离苦海。

  一次,有个姐妹生病了,柔娘陪同前去陈太医那里去治病。柔娘的父亲和陈太医是多年的交情,陈太医听闻柔娘的叔叔将她卖到妓院了,也曾多方寻找,一直未果。他没想到柔娘就在京城的行院里,更没想到会突然地出现在他眼前。陈太医立即托人找政府官员,打点银两将柔娘赎出了行院。

  柔娘很勤快,在陈太医那里打下手,得到了街坊四邻的普遍好评。她喜欢读医书,将父亲留下来的药方仔细研究,结合临床实践,再加上陈太医的亲自指导,一些常见病已能独自诊治了。

  哪个少女不怀春啊,柔娘的柔情对善诗作画的王巩敞开了。这王巩可是个多产的作家,传世的作品有很多,而且在政坛上春风得意,官高爵重。柔娘被他正直的品格和傲世的豪气,深深地吸引了,怎奈王巩家中已有妻室。

  柔娘是真的爱了,宁愿做王巩的歌女也愿意。可就是这位歌女,在王巩落难之时,陪伴他走不毛之地,度过人生最凄苦的时光。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捕,与苏东坡交情颇深的王巩也被处置,被贬到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去监督盐酒税务。当时王巩的妻妾、下人,大多都走了,唯独柔娘愿意跟随着王巩去赴任。

  苏东坡对王巩被牵连一事很内疚,总感觉愧对王巩,经常去信问寒问暖,交流一些诗画方面的知识。柔娘也对苏东坡很熟悉,经常与之交流的是医疗健康的话题,苏东坡可是养生有道,岭南一带多顽疾,曾建议王巩用摩脚心法对付瘴气,每日饮少酒,调节饮食,常令胃气壮健。

  柔娘心地善良,在一段行院生涯中尝尽人间辛酸,同情社会底层弱者,亲自上山采药,开始了为百姓们治病的生涯。

  这一干就是五年,五年的时间足够验证一个人的技艺,柔娘以其一身医道救治岭南百姓,被誉为“神医”,颇受百姓爱戴。

  后来柔娘随王巩回京师,这件事还被传为美谈。苏东坡也早有耳闻,在与王巩叙旧时,特地问起柔娘,“广南风土,应是不好?”宇文柔奴平静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东坡深受感动,当即为之填下《定风波》一词,“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点酥娘的名字由此而传开,还有王巩与柔娘的坚贞爱情,也被人们广为颂扬。

  “神医”并不神秘,柔娘只是一位普通的歌女,但她视岭南百姓如己出,如同她爱的坚贞一样。原来,不管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道与德都是并驾齐驱,共浮沉的。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5 

为什么日本能够近代化而清朝不能

  19世纪中叶,在西方列强优势力量的冲击下,闭关自守的两个亚洲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均被迫打开国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正如我们所知,两国接下来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日本迅速崛起,不仅西方国家用200多年才完成的产业革命,在日本人手上只用了二十几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还通过对西方教育体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全面导入,而使日本发展成为亚洲最早的近代化强国。

  对此,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曾感概,这是一个重大例外!当“所有其他由非西方的土著居民居住的海外地区,都落入欧洲列强的直接或间接统治之下,只有日本人逃脱了被征服的命运。”

  为什么日本能够近代化而清朝不能_中国近代化与日本的比较_中国历史网

  而中国的命运则要悲惨得多: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丧权辱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扭曲发展道路。那段苦难的岁月留给中国人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如果中国能像日本那样,在鸦片战争之后迅速、主动迎接近代化的挑战,是不是就有可能避免近代以来的悲剧呢?以日本的实例来看,理论上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可历史事实是,尽管中国也启动了一系列近代化变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但最终都失败了,成效甚微。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裹足不前,异常缓慢,原因何在呢?

  对这个问题,人们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并给出了很多解答,包括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比如: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盲目自大,闭关锁国丧失了历史机遇,封建专制制度的保守落后,帝国主义入侵带来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等等。

  一些国外学者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也提出了一些比较独特的看法。例如,日本学者山本新就认为,关于中国近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最引人注目的”有以下三点:

  其一,清朝是征服者的王朝。满族统治着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族。

  在山本新看来,清朝曾经是成功的,它收揽了汉族,怀柔了北方的游牧民,出色地解决了两大难题。然而,正当清朝放枕高眠的时候,出现了做梦也想不到的第三大难题,即受到近代西方的挑战,以至无策以对。

  当形势恶化时,征服王朝愈加笨拙,遂比过去的汉族王朝更加丧失威信,进而只考虑维护自己的政权和本民族的利益,而不能站在绝大多数民众一边,从整个国家的利益着想。

  山本新认为,“假如是汉族建立的王朝,就会出现为全局着想的先觉者,发挥先导作用。也可以这样说,明治维新之所以比辛亥革命早发生50年,就在于德川幕府是大和民族建立的政权。”

  其二,清朝的统治阶层是文官而不是武士。

  这一点与当时的日本有很大不同。明治维新的主要推动者,是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日本的军事劣势反应迅速,把“富国强兵”政策作为变革的重点,尤其是“强兵”。而在文官统治传统牢固的地方,不会把军事价值摆在最优先位置。

  山本新同时指出,中国的科举制度不分出身贵贱选拔人才,要比世袭制度好得多;然而,对于熟读传统经书、通过科举考试当上高官的人来说,是不容易接受外来知识和技术的,因为转成“洋学”,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好不容易到手的特权,所以往往会成为保守派。

  其三,中华文明长期保持着无以伦比的绝对优势,因而为自己的传统文化而自豪,当新的文明兴起并与之接触时,就会因高傲自大而根本不承认其他文明的优越性,也不会正视自己的落后及采取相应的对策。

  面对蒸蒸日上的全新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国采取被动的抗拒态度,想置身于西洋文明之外,保持自己的独特文明。而日本却意识到对西洋文明的抗拒不可能成功,于是采取主动接纳的态度,“脱亚入欧”,把自己也投身于西洋文明之中,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4 

古代第一美男潘安是怎么死的

  人们常用“貌似潘安”来夸赞一个男人的美貌,潘安俨然成了千古美男的代表人物。

  那么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又美到什么程度呢?

  潘岳,乳名叫“檀奴”,后世文学中“檀奴”或“檀郎”也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

  潘岳不仅人长得好看还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很小就显露出文学天赋,被乡里称为“奇童”。在文学史上他也占有一席之地,擅写悲情文章。

  生活中潘安是个好男人,十余岁定婚,对发妻杨氏一往情深。后来杨氏去世,潘安写了不少悼亡词,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是中国此类题材中最早的名篇。

  可惜其人功利心太重,后陷入“八王之乱”的政治漩涡之中,终落得身首异处。后世褒贬不一,但千百年来,他已成为美男子的符号,鲜活在成语典故、诗词曲赋、古今小说中。

  潘安这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才子,在仕途上屡屡受挫。司马炎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建立西晋后,22岁的潘安任太尉贾充的属吏,他做了一篇《藉田赋》被司马炎大加赞赏,却招致了朝中大臣的忌妒,由于他们从中作梗,潘安十年没有升迁。

  潘安一生之中做官最高做到黄门侍郎,还做过多年的七品县令。虽然怀才不遇,潘安还是勤政廉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后在政坛屡升屡降,直到元康六年(296年)前后,回洛阳做京官,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活动,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曾经恃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如今鬓发花白,饱尝宦海艰辛,学会了趋炎附势。为贾氏外戚集团进行文字煽惑。

  精彩之笔,当数搞垮太子的阴谋。

  那个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也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

  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为名,联合另外七位司马家的皇族一起发动了兵变,入宫除尽贾氏党羽,史称“八王之乱”。

  潘岳从前就得罪过赵王,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后,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

  潘安和石崇是好朋友,两个人一同被处死,临刑前潘安称石崇为石友,于是后人对潘安的人品多有贬论。

  以元代大诗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之六》最为有名:“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认为潘岳文品与人品严重不统一。倒是他的美貌有口皆碑,于是人们就只记住了他的美貌。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4 

宋朝与明朝经济对比

  从版图面积上来看,宋朝的版图面积相对较小,在北宋时期仅有280万平方公里,而在明朝的永乐时期,国土面积则和新中国差不多,为997万平方公里。从整体的军事实力层面来看,明朝显然要比宋朝强得多。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明朝的经济水平整体上则明显低于宋朝。

  宋朝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亿多人,知名历史学家漆侠等认为,在两宋统治时期,当时的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空前,和欧洲做横向对比也是当时国际上的强者。根据麦迪森,英国著名的史学家的研究,如果根据1990年美元的购买力来换算成宋朝的人均GDP,在赵匡胤时期,人均GDP为450美元,而到了宋末则高达600美元。

  宋朝时期商业的发达水平要显著的高于农业,因为赵匡胤对地主的兼并执行的不干涉政策,所以在有宋一代,宋朝的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要低于明朝。而正是因为地主兼并十分严重,所以很多人变成了手工业者,这促进了宋朝商业的发达。也正是因为宋朝商业的发展,传统的金属货币已经供不应求,所以纸币开始出现。而纸币的出现同样极大的促进了宋朝经济的发展。

  另外宋朝是唯一一个全面取消宵禁政策的朝代,所以在宋朝,夜市极为发达,而且全国的商业城镇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唐朝。即使唐朝版图更大,但是唐朝是一个全面施行宵禁的朝代,对于商业也及不重视,所以商业城镇数量远远没有宋朝多。而作为唐朝主要向周边国家收保护费,所以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宋朝,却要向周边国家交保护费,没办法,只能够大力发展经济去搜刮财富了。

  下面再来分析以下明朝的经济,首先明朝的人口数量,大部分学者认为抵不过宋朝,再加上明朝的幅员辽阔,所以人口密度相对较低,那么商业城镇数量相对于宋朝就相对较少。不过也有极个别的富裕商业城市,主要集中在江南。另外明朝对于商业不够重视,匠人籍的地位相对较低,不能够应试。

  明朝重新启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尤其是在明初时期,宋朝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在明朝延续,相反被当时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扼杀了。只不过到了晚明时期,由于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再加上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又重新开始有了萌芽,但是整体水平还是比不上宋朝。

  而且明朝还执行了海禁和宵禁制度,原来宋朝一年360多日在发达城市的夜市开始进一步缩减,每年可以开启夜市的日子显著减少。另外随着海禁的施行,明朝的海外贸易整体水平也比不上宋朝。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4 

宋朝与明朝的相似之处

  宋朝和明朝是我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我仔细对比了一下两个王朝,发现两者有非常多的相似点。

  一,政治制度上,两个朝代都是重文轻武,都是文官在政治上是主导地位。两个朝代中,出的历史名人都是文官比武将多得多。只不过,明朝的军队战斗力不像宋朝那么弱。

  二,外部环境上,两个朝代都饱受外族的侵扰。长期在和外族做斗争。宋在西北有西夏,在北方前期有契丹,中期有女真,后期有蒙古。明前中期有蒙古,后期有满族。沿海地区还有倭寇。并且都在战斗中打死了对方的皇帝。宋朝在钓鱼城保卫战中让蒙古大汗蒙哥战死。

  明朝在宁远大捷中让努尔哈赤身受重伤而死。在和同外族做斗争的同时,都有皇帝被俘虏。宋在靖康之难中宋微宗和宋钦宗被俘,明在土木堡事变中明英宗被俘。并且都是因为外族的原因亡国,宋朝被蒙古直接灭亡。明朝虽说是李自成攻入北京,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在和满清的战斗中消耗太多的力量。

  三,在对待抗击外敌的中流砥柱的良臣武将上,都有自毁长城的举动。宋朝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明朝也用相似的手段害死于谦和袁崇焕。

  四,两个朝代的皇帝也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宋朝和明朝都没有出现像汉武帝和唐太宗一样流传千古的君王。但是都出过不务正业的皇帝。宋朝的宋微宗喜欢文学,喜欢玩。明朝的明武宗喜欢玩,天启帝喜欢做木匠。两个朝代都出现了太上皇。而且都是被少数民族俘虏的那两位。只不过,宋微宗是自己主动让位,明英宗是被动接受的。

  五,两个朝代都出现了以姓氏命名的军队,并且都流芳百世。一支是抗金名将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一支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并且在国家即将灭亡,大厦将倾的王朝末期,都出现了试图力挽狂澜的英雄豪杰。可惜,都没有成功。宋有文天祥,被俘多年,宁死不屈。明有孙承宗,被俘之后也是向南自尽身亡。

  六,两个朝代都诞生了著名的哲学理论学者,宋朝有朱熹,通过对儒学的理解开创了朱子理学,明朝有王守仁创造的心学。心学和理学的区别在于。理学认为:求天理,去人欲。心学认为:理在心中。并认为去人欲是不可能的,因为欲是正常的。

  七,两个朝代都进行了变法,试图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宋有王安石变法。明有张居正变法。两者的变法都以失败而告终。只不过,张居正的变法比王安石的变法效果要好点。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4 

宋朝与明朝哪个更富庶

  当然宋朝了。

  从版图面积上来看,宋朝的版图面积相对较小,在北宋时期仅有280万平方公里,而在明朝的永乐时期,国土面积则和新中国差不多,为997万平方公里。从整体的军事实力层面来看,明朝显然要比宋朝强得多。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明朝的经济水平整体上则明显低于宋朝。

  宋朝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亿多人,知名历史学家漆侠等认为,在两宋统治时期,当时的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空前,和欧洲做横向对比也是当时国际上的强者。根据麦迪森,英国著名的史学家的研究,如果根据1990年美元的购买力来换算成宋朝的人均GDP,在赵匡胤时期,人均GDP为450美元,而到了宋末则高达600美元。

  宋朝时期商业的发达水平要显著的高于农业,因为赵匡胤对地主的兼并执行的不干涉政策,所以在有宋一代,宋朝的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要低于明朝。而正是因为地主兼并十分严重,所以很多人变成了手工业者,这促进了宋朝商业的发达。也正是因为宋朝商业的发展,传统的金属货币已经供不应求,所以纸币开始出现。而纸币的出现同样极大的促进了宋朝经济的发展。

  另外宋朝是唯一一个全面取消宵禁政策的朝代,所以在宋朝,夜市极为发达,而且全国的商业城镇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唐朝。即使唐朝版图更大,但是唐朝是一个全面施行宵禁的朝代,对于商业也及不重视,所以商业城镇数量远远没有宋朝多。而作为唐朝主要向周边国家收保护费,所以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宋朝,却要向周边国家交保护费,没办法,只能够大力发展经济去搜刮财富了。

  下面再来分析以下明朝的经济,首先明朝的人口数量,大部分学者认为抵不过宋朝,再加上明朝的幅员辽阔,所以人口密度相对较低,那么商业城镇数量相对于宋朝就相对较少。不过也有极个别的富裕商业城市,主要集中在江南。另外明朝对于商业不够重视,匠人籍的地位相对较低,不能够应试。

  明朝重新启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尤其是在明初时期,宋朝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在明朝延续,相反被当时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扼杀了。只不过到了晚明时期,由于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再加上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又重新开始有了萌芽,但是整体水平还是比不上宋朝。

  而且明朝还执行了海禁和宵禁制度,原来宋朝一年360多日在发达城市的夜市开始进一步缩减,每年可以开启夜市的日子显著减少。另外随着海禁的施行,明朝的海外贸易整体水平也比不上宋朝。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3 

宋朝与明朝衣服的区别

  1、特点不同

  宋朝服饰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饰,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饰,是服饰史发展的一颗明珠,其特点是修身适体。

  明朝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2、风格不同

  宋朝服饰别出心裁地设计出许多种装扮方法,追求出新与别致。不但衣料选择考究,而且梳妆也很特别,有的梳大方额,有的扎发垂肩,有的云光巧额鬓撑金凤,贫者还有用剪纸装饰头发,身上抹香,足履绣花等。

  明朝服饰纹样较明前期增多,此半身像可见:乌纱翼善冠增加了纹饰,黄色圆领袍增加了色彩和纹样(加入了十二章纹),两肩圆形纹样红色者为日纹,白色者为月纹,袖子变宽,其上可见华虫(红腹锦鸡),其余章纹见于袍服其他部位。

  明一代的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岀等级限制的严格。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颇多,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3 

宋朝与明朝之间是什么朝代

  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多个朝代,也经过了多次的朝代变迁,而宋朝和明朝都是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朝代。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灭亡于1279年。而明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灭亡于1644年。

  第一个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宋朝和明朝之间还间隔着一个大一统王朝。一般而言,两个王朝之间间隔的都是乱世,但是宋朝和明朝之间比较特殊,因为他们间隔的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时期,也就是元朝。

  我们不难看出,宋朝灭亡之后仅仅过了89年,明朝便建立了,这是一段比较短的时间。但是奇怪的是,对于人们而言,大多数的人却觉得这两个王朝之间相距很远。

  1279年,元军彻底攻灭南宋剩余的势力,一统中国并结束了南宋与金朝南北政权相互对峙的局面。虽然元朝建立的时间仅仅几十年便土崩瓦解了,但是不妨碍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一般而言,大一统王朝都是比较比较长久的,因此人们觉得宋朝和明朝之间距离很久也是没有毛病的。

  宋朝和明朝之间经历了文化断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虽然也经历过少数民族统一汉族的情况,但是一般而言,他们都会被中华文化所征服。

  但是元朝不一样,他继承的是金朝的文化,并且将汉人定义为国家之中最底层之人,这样一来的话,汉人得到的教育便十分有限。等到明朝建立之后,国家的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人们便不会觉得明朝和宋朝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倘若按照时间而言的话,这只不过是相距今天一百多年之前的事情,也就比宋、明两朝的距离多了20年罢了。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