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后湖北军都督是谁

  推举的都督是黎元洪。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百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度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知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道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回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答革命。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08:49 

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区别

  1、范围不同

  (1)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是发生在在湖北武昌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

  (2)辛亥革命,是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多场革命运动。

  2、时间不同

  (1)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

  (2)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

  3、结局不同

  (1)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意识开始积聚,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08:48 

中国最专情的皇帝是谁

  这个世界上最专情的皇帝是哪一位?是明朝皇帝朱佑樘。

  提起封建帝王,大家总能联想到文武百官,佳丽三千。可是历史总有意外,总是有人能让后世所景仰,这个例外就是明朝的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

  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比较勤政,尊敬大臣,做了很多为民的善政,史称“弘治中兴”。更为后世传颂的是他一生只有一个张皇后,从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明明可以多人运动,却始终独宠一人,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俩人有两个儿子,只有一个长大成人,就是明武宗朱厚照。

  在多用史笔贬低明朝皇帝的《明史》中也很是称赞朱佑樘:“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这位明朝“中兴之主”不仅在政绩上让人景仰,更在人品忠贞中让后人敬佩。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08:48 

殷商三仁是哪三位

  箕子看到商纣王吃饭用了一双象牙筷子,忧心忡忡地说道:“对于任何能影响国运的小事,我们都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大王既然改用象牙筷子吃饭,说明他有了追求享受的心思,既然如此,接下来必然会抛弃陶杯,改用犀角杯或玉杯饮酒。然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既然改用象牙筷、犀玉杯,必定不会再穿着粗布短衣,坐在茅屋中吃饭,接下来,大王肯定会营造规模宏大的宫殿,坐在高高的亭台上享受美酒佳肴。”

  箕子叹了口气,然后继续说道:“其实国君有一些超出常人的享受也可以理解,可令我深感忧心的是,大王就此会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走上穷奢极欲、苛酷暴虐之路,彼时社稷恐有倾颓之忧。”

  比干、微子觉得箕子的担忧不无道理,为此三人便联合向纣王进谏,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劝说他要加以克制、收敛。可纣王是个“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的主儿,对于三位贤人的劝谏,或者虚与委蛇,或者巧言争辩,总之就是抱着一副“虚心接受、拒不改正”的态度,依旧我行我素。

  果然没几年时间,不断膨胀的纣王便开始建造酒池肉林,天天在里面纵酒狂欢,把朝政大事抛到九霄云外。不仅如此,为显示威严、压制臣下,纣王还设置炮烙酷刑,将看不顺眼的臣民残忍处死,令天下敢怒而不敢言。比干见纣王越来越无法无天,便挺身直言极谏,结果触怒纣王,最终竟被剜心而死。

  孔子称赞箕子、微子和比干是殷商“三仁”。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08:48 

南越王是谁

  始皇帝统一中原后,派大将蒙恬领30万精兵驱逐匈奴,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外患。公元前219年,命任嚣、赵佗两员大将领大秦军队50万平定岭南。打了4年,终于打赢了,岭南归大秦版图。秦始皇设南海郡,任嚣、赵佗驻守。

  之后没有多久,秦始皇在沙丘去世,由于秦始皇生前大肆兴建土木,百姓哀声哉道,民不聊生。秦二世继位没多久,又加上赵高推波助澜,指鹿为马。激起民愤,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相继项羽、刘邦判秦。那么秦朝覆灭当时,王离等人领兵20万来援,虽然兵败被俘,但是当时秦国北边军队,加上南海50万大秦军队,如果当时来援中原叛军真的不是太大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公元前208年,时任南海郡尉任嚣病重,叫来赵佗并嘱咐:“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邦等兴军聚众,虎争天下,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于是临终任命赵佗为南海郡尉。

  这是任嚣当时候嘱咐赵佗的,封关,绝道,不接受来使,秦国无道,百姓民不聊生,可以利用山险之势,隔绝南海自成一国。后来赵佗率领大军攻占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国,自称为“南越武王”。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08:44 

赵佗活了多少岁

  黄帝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中最主要的一个人,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开始实行了皇帝制度,这一制度从此一直延续到我国最后一个封建政权清朝,中国封建皇帝制度一共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时间,中国历史上大约一共出现了400多位皇帝。其实活得最长的的就是他了。

  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一共活了89岁,但其实不然,中国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是,南越武帝赵佗,据记载赵佗从公元前203年继位,一直活到公元元前137年。

  赵佗这一生活了103岁左右,赵佗年轻的时候是秦朝的一个大将军,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平定南越,赵佗当年是随行的副帅,战争胜利后,赵佗便留在了这里,赵佗一共治理岭南81年,他一直活到了汉武帝建元四年,也就是公元137年的时候去世,所以赵佗才是中国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08:43 

赵佗为什么不救秦国

  1、赵佗不救秦,首先的原因是任嚣临终前的叮嘱,很多人任务是始皇帝某种密诏,从这里看来是不可能的,若有密诏,任嚣就不会这样说了。

  2、赵佗的私心,赵佗本来是赵国人,跟赵国皇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当时秦皇暴虐,赵佗也是受尽苦难,必定怀恨在心,对秦没有好感,从当时任嚣叮嘱之后,有旧秦军官起哄想回去平叛,赵佗把这些人都杀了,杀鸡儆猴,杀一儆百。也就没有人敢再说。

  3、士兵的问题,当兵为了什么,建功立业,荣华富贵,打下南越之后,这里的资源得以分配,金钱,美女等等,士兵满足乐不思蜀,谁愿意回去中原跟叛军拼个死活。

  4、距离问题,岭南是今天的湖南、广东、广西、云贵、福建一带,秦都当时是咸阳,那么赵佗带兵支援,要是按照今天能坐飞机就快了,但是50万军队靠两条腿跑,那没有个把月不行,还不考虑粮草运输等问题。

  5、经费问题,刚打下南越一带,几十万军队每天吃喝拉撒睡的开销每天得多大,养活军队不容易,恐怕没打到叛军,自己军队人都跑光了。

  6、周围形势不允许,当时赵佗南越地区周边三郡,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恐怕你这边军队一走,后面老巢就给人家端了,到时候进退两难,后方有狼前方有中原乱军,必败无疑,赵佗不敢冒险。

  最后赵佗在南越自立为王,到汉朝想汉称臣,后来与汉朝不合称帝为“南越武帝”活了103岁,最后南越被汉统一。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08:43 

清朝秘密立储是怎么回事

我们都知道,在康熙末年,九子争嫡,把一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最终的结果是,老二太子被废,老大软禁,老三学问最好,又没有竞争的实力,老八老九老十,虽然有实力,但手段不够高明,做人也不够狠。最终被一个隐藏很深的老四把皇位给弄到手了。

坐了江山之后的雍正,依然要和八爷党们斗智斗勇。他自身有了这个经历之后,就制造了一个秘密立储制度。就是生前不立太子,把遗书藏在金銮殿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到他死后才能揭晓答案,这样就减少了太子之争。真相真的有如此简单吗?这完全都是扯淡。

首先从雍正所谓的秘密立储开始说。乾隆之所以能够坐上皇帝,其实那是秃子头上的屎壳螂,只要不是眼瞎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更有野史秘传,康熙之所以能够看中雍正,其实就是和朱棣一样,观望的是皇孙。乾隆占了这么多先天性的优势,其他皇子还有与他抗衡的资本吗?

这种早就内定了的潜规则,还能谈得上秘密立储吗?同样是儿子,乾隆早早就被封为了亲王,而且受到重点培养。还让他自己拉了一帮人,为他以后的接班打下丰富的人事基础。其他皇子敢这样做吗?从这一点来看。所谓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压根就不存在。

别说是复杂而又阴险的皇家了,就是一个地主老财家,老爷子想把继承权指定给某个儿子,有那么容易吗?曾经有部电视剧叫白银谷,里面几个儿子为了继承家业争权夺利,斗得也是你死我活。而作为帝王之家,比那些大门大户的地主家要险恶多了。李世民能够制造出玄武门事变,老爹立的太子有用吗?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少太子被人弄死了?老皇帝就是活着的时候,不一样无能为力吗?

更不要说一个死人躺在那里,靠几个字儿就能够让下面的人听话吗?那不是开玩笑吗?就算今天,法律制度那么健全,某位明星死后,不是因为财产继承问题,家人闹得不可开交吗?这点来看,秘密立储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其实宋朝之后,皇权和太子的地位就基本上已经平稳了下来。不再像唐朝那样,动不动就太子造反,能够直接威胁皇权。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皇权越来越集中,太子反而成了最危险的一个职业。如果太子工作做得太好,受到众多同事的赞美,会引来老爸的猜忌之心。如果工作干得一塌糊涂,老爹又会认为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也可能被废。所以从宋朝之后,太子就是一个特别危险的职业。明朝的嘉靖,就把太子虐得几乎快疯了。在这种环境下,遗书还能起到作用吗?

之所以说秘密立储是清朝御用文人吹出来的玩意,是因为当时清朝那个大环境,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力来指定继承人。上面一个眼色,下面的人就心知肚明了。接班人是谁,你知我知大家知。而且从小就有特殊待遇,哪个不长眼上来争,那只会死得更快。之所以留一个遗书,无非就是搞个形式,走一个过场而已。这样做的目的,既显得符合法律程序,又把潜规则搞成了明规则。御用文人之所以吹捧这些东西,无非就是告诉世人,皇帝有多聪明,多值得人去崇拜。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而且手段更加强制而已。综上所述,所谓的秘密立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样总结,有人反对吗?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08:43 

清朝什么人能穿黄马褂

在一些清宫戏当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皇帝要赏赐某位功勋卓绝的大臣的时候,经常会说:“赐双眼花翎,加太子太保,赏穿黄马褂”。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剧中看到那些皇帝身边的侍卫也都是身穿着黄马褂的。那么这黄马褂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直到清朝,才有了黄马褂的出现,马褂原本只是满族特有的民间服饰,因为马褂的宽松款式设计比较适合骑马打猎,日常生活穿上它也很方便。所以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清朝皇室成员参加各种大典、重要场合的一种特殊服饰。也就是后来的“黄马褂”。

职业装

在最开始,黄马褂只是一种职业装,上班的时候需要穿着,但是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当你离开了这个职位,黄马褂就被收回了。《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中有这样的记载:“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也就是所有皇帝身边服侍的人都要穿黄马褂,如果是皇帝出巡,大臣们也要穿着黄马褂,其作用就是制造一种“御气”,彰显皇家威严无比。

赏赐宗室群臣

皇帝恩赐宗室、近臣和奖赏武职官员的黄马褂,其中赏给武官的,要不是在八旗骑射比武中夺魁,要不就是得胜回朝,皇帝让他们高人一等;偶尔统治者高兴,也会赏赐给身边人,比如,慈禧就曾赏赐一件黄马褂给她的火车司机。

其实作为官服,穿上黄马褂,意味着是皇帝身边的人,因此,文武百官均已得到黄马褂为荣耀,受赐黄马褂者可以在隆重场合穿。而黄马褂的得失之间,也体现着奖惩的示范意义。可见,在清朝,能获得赐穿黄马褂代表着皇帝的宠信,是个人极大的荣耀。

行围马褂

清咸丰前,清帝每年秋天都会到木兰(今河北省承德市北400里处,现名“围场县”)打猎20天,进行“行围”。而在行围打猎的过程中,只要参与的文武官员射得猎物,或者是打猎完毕遇到献禽的蒙古人时,清帝一般都要赏穿黄马褂。

当然这种行围马褂其实与职任马褂差不多,它只有在行围的时候才能穿,其他时候皆不能穿,只能是将它供奉在家中。而一旦违反,私自将其穿出去,则会被以觊觎皇权罪论处。

清朝皇帝最擅长将不值钱的物件赋予皇家恩典,作为赏赐臣子的无上荣耀。清朝的三眼花翎,就是有三个圈圈的孔雀羽毛,被清朝皇帝包装成了皇亲国戚才配拥有的高级官员的象征,能获此殊荣的外姓臣子不过寥寥数人。黄马褂也是如此,在清朝“赏穿黄马褂”是足以让臣子光耀门楣的赏赐。

太平天国崛起后,“赏穿黄马褂”大多都是赏赐给镇压太平天国的有功者。清朝末年黄马褂也烂大街了,得太后欢心就能得到。再后来爵位、顶戴花翎都可以买卖,黄马褂自然也是有钱就能买来穿穿。

“黄马褂”在古代并没有什么特权,但是却代表着皇家的最高荣誉。只要能获得“黄马褂”不是重臣就是权臣,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不一般。因此这也具有一种精神上的象征意义。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08:41 

日本是什么时候侵占台湾的

台湾是在1895年4月被日本占领的。1894年(清光绪20年),甲午战争战后和谈处中国与日本因为朝鲜主权问题而爆发甲午战争。

次年3月20日,战况呈现败象的中国,派出李鸿章为和谈代表,并以全权大臣身份赴日本广岛与日本全权大臣议和。到达之后,李鸿章要求先停战,但谈判没有结果。

最后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清廷一方面承认朝鲜独立;另一方面也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割让予日本。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二战结束。台湾确定结束日据时期。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随着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世界进入海权时代,欧洲新兴的海权国家纷纷往亚洲拓展势力。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1624年生于今日本长崎县平户市,早年以厦门为根据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延平王。因进攻南京受挫,后回师厦门大修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台湾的荷兰人,收复国土。

明郑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逐步演变成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今属福建漳州)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协定重新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dmin 发布于  2023-3-13 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