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朝真的还存在吗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也是世人广为认可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至今为止关于它的记载仍然不多,无法彻底佐证它的存在,但是这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怀疑,人们还是认为夏朝是真实存在的一个朝代。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但是又有一些专家认为,夏朝并不是中华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在夏朝之前竟然还存在一个王朝,它延续世间一千余年,在《韩非子·显学》中都有关于这个朝代的记载:“虞夏二千余岁。”据历史典籍记载,夏朝有五百年的历史,那么这样算来,虞朝的历史延续了一千五百余年,是中华历史上存在最为久远的王朝了,这个发现可谓是颠覆认知,让人们对中华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虞朝,是唐尧死后建立的王朝,他继承了唐尧时期的一切政治遗产,包括人才的任用和国家的体制,都是延续着唐尧时期的制度。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使国家的管理制度更为完善。

经查最新的永济地方志,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蒲州知府杜崧年《续补永济县志序》的上首句就是:"蒲坂自虞帝以来经天纬地之人,历代层见迭出,昭著史册,目河中为人文之蔽"。既然称说虞帝,可见认为就是一个朝代。

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时人还言之凿凿。不幸的是春秋以后文献散失,有关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没,战国以后文献中所述的虞史传说又大半经过了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

近代辨伪思潮兴起以后,古史辨派的学者们索性从信史中将虞代一笔勾销,将夏以前的古史一股脑儿归于"神话传说时代"。现今通行的大中学校历史教科书以夏朝的建立作为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说的影响空前扩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说与虞属原始社会说的合一。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有言:“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后“者,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异姓也。“三后”中夏商二代均为独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须例外?不仅如此,由于虞为朝代与夏商无别,所以西周建国后对其后裔优予礼遇。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陈与宋、杞合称“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礼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历史地位相埒的确证,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

专家对于虞朝这个发现一直在寻找佐证,但是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几乎没有出土过关于这个时代的文物,人们也只能从史料中来推测验证虞朝真实存在的事实。春秋时期对于虞朝的存在可谓是言之凿凿,确信不疑,可到了战国年间,各国之间战火不断,很多典籍被烧毁,这也让关于虞朝的记载大量被毁,增加了考古的难度。


!admin 发布于  2023-3-12 12:02 

黄帝的女儿是谁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蚩尤唤起了浓密的大雾,使得皇帝的士兵们无法辨别东南西北。无奈之下,皇帝只好让应龙云布雨来制服蚩尤。但是没料到的是,蚩尤请来了雨师与风伯,先弄出了猛烈无比的大风雨,吹的皇帝军队连脚都站不住,纷纷逃散。站在山顶上观战的黄帝见情景,只得叫旱神女魃上阵助战。

据说这个女魃,是黄帝的女儿,住在昆仑山的共工之台上,常穿一件青颜色的衣服,传说还是秃头。女魃身上储存着大量的热量。她来到战场上,狂风暴雨马上消失,紧接着便是烈日当头,比酷暑还要炎热,蚩尤的弟兄们刹那间惊惶诧异,不知所措,应龙趁机扑上前去,把蚩尤的士兵杀得鬼哭狼叫,四处逃跑。

女魃在帮助其父诛杀蚩尤的过程中,大概由于用力太猛,身体受到严重损害,结果再也无力飞上天空,只好留住在地上。她居住的地方,常常是旱云千里,滴水不降。附近的人民由于备受旱灾的折磨,从而也都非常痛恨她,称她为“旱魃”。人们千方百计地赶逐她,她被赶来赶去,到处躲避。

后来周民族的始祖后稷的孙子叔均向黄帝述说了女魃在人间的悲惨遭遇,黄帝便把她安置在赤水以北的地方,并让她永远固定地呆在那里,不许乱跑。可是,由于女魃长期以来过着游荡的生活,不习惯固定地呆在一个地方,因此,尽管黄帝不让她乱跑,她还是常常东游西荡,到处奔走。这样,老百姓又要遭受旱灾。据说,只要人们向她祝祷说:“神啊,快到你赤水以北的住家去吧!”她便自知惭愧,迅速回到她的老家,人们也就不再遭受旱灾的威胁。


!admin 发布于  2023-3-12 12:02 

孟婆是谁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位女子是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婆婆,不过在很多故事中她还被描写成一位风姿卓越的大美女。不管是老婆婆还是大美女,六界之中的各路神仙鬼怪都不敢随便欺负她,甚至对她都是毕恭毕敬。有人觉得是因为她自身能力很强,可以将他人拖下地狱,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她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夫君,那么她的夫君又是谁呢?

首先,在大多数的眼中,孟婆是一个冥界的工作人员。她每天守在奈何桥边,而踏上奈何桥的都是一些已经亡故的人,她负责让每一位路过的人喝下自己特制的“孟婆汤”,将前尘所有的记忆全部清除,不带任何留恋的进行下一次轮回。因为她的“工作性质”,很多人都觉得她只是一个小喽啰,但事实上她的来头不小,主要有以下3种说法:

1、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姜女,当初她悲痛而死之后,上天怜悯于她的真心,于是教会了她制作“孟婆汤”的方法,希望她喝下自己做的汤后可以忘记一切的烦忧,并且让她留在奈何桥边工作。

2、原本她是天宫的一个小官,为了让人们消除痛苦,就在桥边支起大锅开始熬汤,久而久之就一直留在了那里。

3、西汉时期的有一位“剩女”,她直到年纪非常大了还没有嫁出去,于是就被留在桥边成为了孟婆。

但是,在《山海经》中,她的身份更是不一般。据说,她原本是尧帝的女儿,当初她和自己的姐姐都被父亲许配给了舜帝。她和姐姐身份尊贵,受到了很多人的敬仰,但是没想到丈夫不久就去世了。她和姐姐非常悲痛,日夜在湖边哭泣呼唤自己的丈夫,后来,她就成为了孟婆。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她的身份却是不一般,尧帝是她的父亲,舜帝是她的丈夫,这样的背景一般人根本比不上怪不得六界之中谁也不敢对她轻举妄动。


!admin 发布于  2023-3-12 12:01 

远古婚姻形态是男方嫁到女方吗

母系氏族公社时,一个母系氏族就是一个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由一位始祖母所生的若干代最亲近的亲属组成一个血缘群体,世代居住在一起,血肉相连,生死相依。

氏族成员在一位母系族长的领导组织下,生前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互相帮助合作;死后不分地位高低葬入氏族墓地,彼此永不分离。

母系氏族公社从距今1万年左右的中石器、新石器早期始至距今5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止,母系氏族公社组织进入了大发展的繁荣期,到了距今5000年至4000年期间,随着新的氏族形态父系氏族公社组织的诞生,母系氏族公社组织便逐渐走向衰落和解体。

发展繁荣期的母系氏族公社组织形态,除保持早期的有共同女系祖先、母居制,世系为母系、财产按女系继承,共同劳动、分配、女子在生产经济上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等等基本特征外,并发展出在婚姻制度上的对偶婚,在丧葬上的族墓地等新特色和新内容。

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表明,发展繁荣期至衰落期的母系氏族组织规模,已不是早期的、简单的两邻或两分组织,它们在两邻、两分组织的基础上,通过自然选择原则,已进一步分化发展出若干的母系家族大、小集团,又逐渐发展成规模更大的氏族集团。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其规模可谓是盛况空前,呈现出在全国范围内到处开花结果和星罗棋布的流行发达态势,并以此构成了规模宏大的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使身强力壮的男子起了更主要的作用,男子生产的劳动产品比女子多,一些急难险重的事情也由男子承担,逐渐把一些简单的物品存为私产。但按传统,妇女是氏族的领导,血统按母系计算,女子只能留在母亲氏族中。男女在生产和氏族中地位的改变,终于促成了继承制度和婚嫁习俗的改变。即女子出嫁到男方氏族中,和男方氏族的一群同龄男子集体成婚,孩子留在男方氏族中,血统由父系继承。从此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族长由女子担任转变为男子担任。

在父系氏族公社里,私有制已经产生,男性对女性的奴役、族长对氏族成员的剥削由此产生。所以,恩格斯说,母权制的颠覆、父权制的产生,是妇女遭到的一次最大失败。

衰落期的母系氏族组织,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组织形态出现所带来的冲击,其组织形态的部分特征除了转移、溶合到新的形态中外,绝大部分特征均已名存实亡,为新的父系组织形态所削弱并取代。

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婚姻形态由群婚形态和对偶婚形态下的从妻居改为从父居,由男方的集体出嫁转变为女方嫁到男方氏族中,不稳定的对偶婚逐渐向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过渡,妇女从在生产中占主要地位逐步下降为从事家务劳动,变成为男方生儿育女的工具。

总体看,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虽然生产资料公有制还占主导地位,原始平等关系基本得到保留,但是私有制已产生,阶级对抗已形成,妇女沦为附属品,原始宗法制度已经开始萌芽。


!admin 发布于  2023-3-12 12:01 

上古时代的爱恋为什么都发生在河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过程极其费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而结果也并不美好。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求之不得,则幽怨不已“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甚至在河里赌咒发誓的,“泛彼柏舟,在彼中河。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样的题材很容易联系到汉水文化之类的,但为什么美好的情感不能与壮阔的江河长存。

1、汉广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原因是“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以江河之广之深来比喻不切实际的爱恋吗?

古人对自然的畏惧比今人多些吗?但是征服自然的意志是人的天性。远古时代开天辟地的力量如今看来更具一种神的光辉。进化的是文明,爱或者恐惧本质是没有变过。所以,“汉之广矣,江之永矣。”讲的是爱的本质。不是不切实际,而是爱本身的宽泛和深广。

仅仅从小儿女两情相悦,情意相合的角度去看整场情事,正是苦痛和思虑的源头。就像是大江里的一朵小浪花,风平浪静的时候它跳跃着细小的音符,唱着欢快而轻灵的歌声。稍有风浪来袭,它就被卷入浪潮,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这样的情事本来就是微乎其微的,又何必伤怀呢?

2、在水一方

关于河边的爱恋,《蒹葭》是顶峰。伊人也被推崇为仙女之始。

细看伊人,她的背景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是蓬莱仙境,鲜花乐园,是一片凋零苍茫清冷的秋色。白露是将近冬日的信号,可见内心的寒意也逼进来了。而伊人站在秋风萧瑟的江面上,“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清晰可见,渴求与她相会的心思依然强烈。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过程是艰难而绝望的。“道阻且长,道阻且右”,整首诗低回婉转,不绝如缕。让人追寻不已,叹息不已。

如果不是一首诗,只是一个事件。那这是一桩无望的情事。从头至尾透着深深的寒意。甚至可以用“溺水和惨烈”来演说。

哀到尽头,就成了诗。成了若影若现,可遇不可求的神仙眷侣。

还有了意境之说。一步步成了空灵,形而上的另一种学说。

而《蒹葭》本身的寒意被超脱了,情爱被架空了,从理想、追求、境界一路无限地夸大了。

这是文人的清高和自救,说到底还是避世的。

谁也不肯承认《蒹葭》里的情感是失败,是绝望,是无穷无尽的悲鸣。

爱的本质里本来就有这一种宿命,它和春去冬来,生死轮回一样的无奈和冷酷。

上古的爱恋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实际。它的哀叹很原始也很真实。

我们赖以生存的是长江黄河,情感只是其中的一小朵浪花。


!admin 发布于  2023-3-12 12:01 

大禹治水是不是真的存在

史前大洪水是指史前地球北半球突然被来历不明的洪水包围,近千米高的洪峰,以雷霆万钧之势,咆哮着冲向陆地,吞没了平原谷地,吞没了这些地方的所有生灵。高山在波涛中颤抖,陆地在巨变中呻吟……全世界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这些记载集中在北半球,而且内容惊人的相似!

《圣经》上对于大洪水的记载:“在2月17日,天窗打开了,巨大的渊薮全部被冲溃。大雨伴着风暴持续了四十个白天和四十个黑夜”。而诺亚的方舟,也足足在水中漂流了四十天,最后才搁浅在高山之巅。

3500年前的苏美尔泥版文书:“那种情形恐怖得让人难以接受,风在空中可怕的呼叫着,大家都在拼命的逃跑,向山上逃去什么都不顾了。每个人都以为战争开始了……”

玛雅圣书:“这是毁灭性的大破坏……一场大洪灾……人们都淹死在从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

奇马尔波波卡绘图文字书:“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了洪水之中……”

古巴比伦的《季尔加米士史诗》: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

华夏:《山海经·海内篇》记载:“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

《孟子·滕文公》记载:“当饶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淮南子·览冥训》曰:“望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泱泱而不息”。

在世界诸多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有取材于大洪水的故事背景,而中国的洪水传说版本就是大禹治水!

在尧舜禹时代,黄河就一直都是洪水泛滥,尧作为部落的领袖就下定决心想办法治理洪水,尧召集各个部落的首领商议如何治理黄河的洪水,最后各大首领推出了大禹的父亲——鲧(gun三声)来领导他们治理洪水!鲧利用堤坝来抵御洪水,可是刚建好的堤坝第二天就被洪水冲垮了,修堤坝的泥土被洪水冲到下游,把河道都堵塞了,导致其他地区也开始发洪水,鲧用这种方法治了九年,毫无成效。

到了舜即位,因为鲧治理无效杀掉了鲧,接着又效仿尧召集部落首领开会,这次他们推举大禹去治理洪水,大禹也算子承父业,继承他父亲的遗志!大禹总结了鲧治理失败的原因,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耗时十三年,终于解决了洪水的问题!

大禹治水是真的么?现代我们发现的喇家遗址,还有黄河改道的时代与大洪水的时代吻合,也与大禹神话中描述的持续数十年洪水泛滥的时间一致,许多研究和发现都表明,那场大洪水可能真的存在!- 1.


!admin 发布于  2023-3-12 12:00 

火神祝融的传说

  祝融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广泛祭祀的火神。据罗泌《路史前纪》卷八中说:“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传说祝融不但是管火的能手,而且发现了击石取火的方法,还发明了火攻战法。

  祝融原名叫黎,传说他诞生在氏族社会,是氏族首领的儿子。黎从小就特别喜欢火,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识很缺乏。有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石头。

 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却取不出火来,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几颗火星。聪明的黎见了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他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火苗。这就是后来的击石取火方法。因此,当时黄帝封他为火正官,并赐名祝融。

  火攻战法传说也是祝融最早发明的。当时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叫蚩尤,经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讨伐。蚩尤人多势众,非常强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个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处放火,把蚩尤的队伍烧得焦头烂额,仓皇溃败,他们乘胜追击,终于打败了蚩尤,立了大功。为此,黄帝重赏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镇守南山。

  火神祝融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但它反映了人类同火灾作斗争的一种希冀,寄希望于火神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幸福,驱除邪恶,消灾免祸。然而,要真正预防火灾,避免火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祭神求佛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智慧才能战胜火灾。


!admin 发布于  2023-3-12 11:59 

禅让制是什么朝代的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分别叫尧、舜和禹。

  尧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明君,他不仅能使自己的部落内部亲近团结,百官各尽其职,而且能使各地部落首领心悦诚服,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尧老了的时候,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便召集各个部落首领来商议。问他们说:“谁能够继承我的事业呢?”一个大臣说:“您的儿子丹朱是个聪明的人,可以继承您的帝位。”尧叹了一口气说:“我熟悉丹朱的为人,他品德不够好,又喜欢跟人争吵,不合适。”另一个大臣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做得不错,可以用。”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很老实,内心却很傲慢,也不能用。”

  在这以后,尧继续寻找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部落首领找来商量。尧对他最亲近的四个大臣说:“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都能廉洁奉公,就由你们来接替我的位置吧!”四位大臣都谦让说:“我们德行不够,担当不起管理天下的重任。”大家都向尧推荐说:“民间有个名望高的贤人,名叫舜。我们觉得他德行很好,能继承您的帝位。”

 尧点点头说:“是,我也听说这个人很好,你们能不能详细说说他的事迹?”大家便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舜的生母早已去世,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也傲慢得不得了,父亲却很宠他。他们都对舜非常不好,只要舜有一点点的过错,就要受到重罚。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却仍然对父亲和后母非常孝顺,对弟弟十分和气,凭借自己的孝道跟他们和睦相处,并能使他们上进、不干坏事。所以大家都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尧听了很高兴,说:“那好,让我考验一下他吧。”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修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

  舜娶了公主后,叫两个公主放下架子,和他的父母住在一起,遵守做媳妇的礼节。公主在舜的家里从来不敢以公主自居,特别讲究妇人之道。尧很赞赏舜的做法,于是又让他管理国家事务,各项事务舜都料理得井井有条。尧还派舜到深山和大河里去办事,舜进入深山老林,即使遇到狂风暴雨也不迷路误事。这样,尧考验了舜三年,经过考察,尧认为舜确实是个品德好又具有非凡智慧的人,于是就把首领的位子传给了舜。

  舜帝即位之后,过了二十八年,尧去世了。百姓非常悲痛,犹如痛失了自己的父母一样。三年时间里,天下人都没有演奏音乐,借此表示对尧的悼念。尧在生前就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器,不能把天下传给他,于是把帝位交给了舜。尧知道让舜做天子,会有益于天下百姓,只会使丹朱一人不高兴;而如果让丹朱做天子,则会使天下人受害,只有丹朱一人得利。尧不愿损害天下人而使自己的儿子得利,所以把管理天下的大权交给了舜。

  舜即位后,和从前一样勤劳、俭朴,跟老百姓一起劳动,受到大家的爱戴。尧逝世之后,舜守丧三年,然后主动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却隐居了起来。可是,部落的成员们都不愿意接受丹朱的领导,人们有了纠纷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解决;歌颂政绩的人们也不歌颂丹朱,而都为舜唱颂歌。在这种情况下,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后来舜年岁渐大,部落成员又推举禹出来兼管政务,舜对禹考察了十七年。舜死后,没有传位给他的儿子,而是传位给大家一致推举拥戴的禹。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指将王位传给贤能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子孙。其实,在氏族社会时期,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admin 发布于  2023-3-12 11:59 

山顶洞人距今多少年

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以前。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通过采用科学家新的测定结果,将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由以往的距今约一万八千年改为距今约三万年。测定结果表明,山顶洞文化年代应介于距今2.7万年左右至3.4万年左右之间,中学历史教科书取了一个中间数。

中国北京郊外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中曾发现多具北京猿人化石,但在山的最顶端石钟乳洞,即山顶洞中,1933年有新人阶段的化石人骨出土。称此为山顶洞人。地质年代相当于欧洲旧石器晚期。至少为7个人体的人骨,年龄范围自新生儿至老年。

其中三个头骨保存良好。根据魏敦瑞的主张,其中男性老人与欧洲克罗马农人相似,成年女性头骨A是美拉尼西亚人,成年女性与爱斯基摩人相似。魏敦瑞从这一事实出发,认为远古时代人的个体差异较之今日的人种差异为大,这是由于各地方的人经过选择,而产生了今日人种的变异。

在山顶洞人遗址内发现装饰品共141件。穿孔的小砾石一件,各类穿孔的兽牙125件,包括狐狸的上下犬齿29枚,鹿的上下犬齿和门齿29枚。

野狸上、下犬齿17枚,鼬的犬齿2枚,虎的门齿1枚,还有2枚残牙可能是狐狸或鼬的;穿孔的海蚶壳3个,钻孔的青鱼眶上骨l件以及有刻道的骨管4件和石珠7件。


!admin 发布于  2023-3-12 11:59 

山顶洞人发现的地址是哪里

山顶洞人发现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zd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

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境和在当地的情景相似。

山顶洞人文化遗址是1930年发现的,1933年和1934年进行了发掘,已挖完。山顶洞文化的底层直接堆积在“北京人”遗址的第1层上。山顶洞洞口向北,发掘时被拆除,所见向专北的口是人工开凿的。山顶洞遗址由四部分组成:属洞口,人室、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都发现有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下窨只发现完整的动物化石。

山顶洞的洞口高4米,下宽约5米;上室东西长12米,南北宽8米,上室西部有一陡坎,向西倾斜,表面有厚层的石钟乳,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下窨在下室深处。

在山顶洞发现了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化石以及其他解剖部位的化石多件,总计有10个个体或稍多,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人类化石最多的。


!admin 发布于  2023-3-12 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