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隐藏了哪些危机

到《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幅北宋时期著名的画作,在绘画史上也是占有非常高的地位的,至今一直都是研究宋朝时期历史的重要的依据。但是在欣赏画作之余,很多人也发现了在画作当中,隐藏着的一些秘密,而且是一些关于北宋灭亡的真相的一些秘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图中到底暗示了哪些灭亡前的危机?

  谈起《清明上河图》,众人脑中第一浮现出的比是北宋汴京以及其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盛景。是的,看图说话是人的本能,透过《清明上河图》,直面而来的就是北宋都市的繁华气息。但如若细致观察,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你从中便会有不同的获得,不同的感悟。那么这幅绝世佳作在表露北宋繁华的同时,又对其社会现状中所存在的弊端有何揭示呢?

  1.盛世之下的民生国情

  画卷作品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民俗风情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将张泽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进行划分,又可分为汴京城郊自然风光、汴河两岸繁华场景以及汴京城内街市的盛世状况。在这三部分图示中,都有着共同便是“人”。《清明上河图》的全,又表现在其中所刻的主体,那画的社会各阶级的社会群体,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阶下平民,其在里面皆有展现,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

  进入画卷,走进汴京都市。眼前浮现的既有鳞次栉比的建筑,恢宏壮阔的街道景观,人流如麻的市井街道、宏伟华丽的城楼、彩楼。除此之外,当然也有让人把不容忽视的简陋屋舍,而在这些简陋屋舍之中,茅屋又多于瓦屋。其实对于这一显现的存在,也并不是多奇怪,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二八定律似乎都存在,贫富差距也尤为明显。

  而这一点也是张择端的高超之处,不为过分彰显北宋都市的繁华而将一些细节略去。在《清明上河图》中,我还注意到张择端所集中刻画的四个乞丐。在汴京城门东面的护城河桥段如此繁华的一段,张折端对四个乞丐的集中刻画,显然是对当时期乞讨现象的真实显露。

  第一个乞丐,他是一个残疾人。他就这样静静的坐在离城门不远处的地上,以祈求行去匆匆的路人能够驻足一会儿,对其施以微薄补助。眼光移至这位乞丐的周边,旁边各色行人,又挑担的,有赶路的、也有驻足停留的。其中都不乏有同情之人看着他,而一位骑驴戴帽远去的妇女也不忘回头回望他一眼。

  第二个乞丐与第三个乞丐,他们是两个一大一小的孩子。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渴望,并不时伸出双手向栏杆外观景之人乞讨,好在一位好心的观景之人侧身递给了大孩子一些钱。

  第四个乞丐,是一位失去双臂的之人。此刻的他正身处骑驴老者与一辆牛车之间,似在说话,或是无言相对。当然,这也只是我的观后所想,具体还有待考证。

  行乞现象不管在哪朝那代,都存在有。但从宋朝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繁华程度而论,在繁华的汴京街头仍大量存在行乞形象,和积贫现象却值得深思。对于张泽端在此处的特写,有人说,这是一种“画柬”,以画为书,将社会尚存弊端加以反馈,同时也是对统治阶级安于享乐,不问民间疾苦的讽刺,针对宋徽宗、蔡京等“丰亨豫大”的讽刺。

  2.城中管理松弛

  汴京之繁华,大家有目共睹。透过《清明上河图》密密匝匝的人流映入眼帘,人潮汹涌,街道之人都是擦肩而行的。再将目光转向造型独特、犹如一弯长虹的汴河虹桥。我想看过《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人对这座桥都会深有印象。为何呢,首先,它是一座木桥;其次,便是这座木桥上的人流量。

  在众人眼里,一听到木桥,首先要怀疑的就是它的坚实度,和承载能力、抗震性等问题。说实话,我在得知它是一座木质桥的时候就被吓了一跳。在我的概念里木桥自是没有石拱桥来的坚固。所以我很是怀疑,如此多的人集在如此一座木桥上真的不会有安全问题吗。后来在考据了《渑水燕谈录》后也就被古代工匠们的智慧所折服了。

  但在这里,我们要着重讨论的是此时汴京城内的人流量管理问题。此刻汴京城街头内的人流量已经超出预算,但显然,我们并没有在图中看到有官府人员在城中维持秩序。众所周知,在城中人流量密集之处,极易出现幺蛾子,比如斗殴或是踩踏事件等都不是不可能发生的,若没有专门的官府人员在周边进行秩序维护,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3.城中治安问题

  将目光转至城门,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城楼之中空无一人,也没有任何防守,城门打开,城内和城外之人都是可以自由进出的。这在古代来说可谓是大忌,假若来的是刺客、间谍或其他不法分子那后果可想而知。

  4.官兵懒散税务重

  在画卷中的军酒输送站旁边是一家税务局,而在这税务局的门前,有四个车夫正在交税,但从细节观看,他们看起来似乎特别苦恼。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晖解释说,他们显然是嫌当时的税额过高了。原由便是当时的统治者宋徽宗开凿运河,在这劳民伤财的情况下,国内的税额蹭蹭的往上飙,人民简直苦不堪言。

  出了城后,也许你会发现怎么有一匹马在院子里懒散的卧着呢,而门口则有九个人或坐或斜躺,旁边也同时放有类似于公文箱的东西。也许你会质问,这些人究竟是干嘛的,从公文箱来看,不会是传送文件的官兵吧。

  没错。《隐忧与曲柬》中解释说,他们其实是一队专门给朝廷传送文件的队伍。而他们在门口呈现这种状况,其实是在等他们的顶头上司,由于等了好久,上司都没见出来,所以就就地坐卧了。由此可见,北宋官员的办事效率还是让人哭笑不得。

  总而言之,每一幅古代画卷其对于现今人们参考古代人文生活,风俗民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其中不管是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都是不可估量的,而其中所包含的内涵和所刻画的北宋汴京城之繁华盛世的同时,也通过细微之处将北宋汴京繁华面纱下的弊端揭露无疑,对于我们后人考究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等情况提供了巨大的借鉴意义


!admin 发布于  2023-3-8 13:47 

历史上的庚戌之变是怎么回事

“庚戌之变”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胡亚会吧小编告诉你。

元朝灭亡之后,残余势力逃亡漠北。此后遁避漠北的蒙古势力和统一中原地区的明王朝之间冲突不断,双方不断爆发战争,难以建立持续的和平关系。在元朝时期,蒙古人统一了中国,享受到中原地区丰富的物资供给,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在北遁漠北之后,由于失去了这些物资的供养,蒙古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当时的蒙古地区铁器急缺,普通牧民都要使用木制的生活器皿,盔甲武器也多是劫掠而得,没有持续生产供应的能力,“分子嫁女,有一锅而各分其半者,此情颇真,亦可悯也”。

对于这种情况,明朝统治者一方面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开展互市贸易,以为“抚驭羁縻”,另一方面又为节省开支计,严格限制与蒙古的“通贡”,“于每年冬季农隙之时,遣使来朝,不得过三、四十人”。并且,为了防止蒙古势力获得铁骑以制作兵器铠甲,更是严格限制其对铁器的采购。

为了满足对于铁器等生活用品的需求,蒙古势力遂不断南侵,以掠夺各种资源,但这样得到的物资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并且会引起明朝进一步的封锁,所以当时的俺答汗意识到“入掠有得失,不如贡也。持符矢,请贡市,不妨再三”,由此开始向明朝请求贸易。

对于俺答汗的请求,明朝政府实际上抱有极大的警惕,从嘉靖十三年到二十九年,俺答汗数十次向明廷遣使求贡,但都遭到了拒绝。其中,在嘉靖二十一年,俺答汗派遣石天爵等人前往明廷求贡,不但没有成功,石天爵也被明廷磔死。嘉靖二十八年,俺答汗再度向明廷表示“以求贡不得,故屡抢。许贡,当约束部落不犯边”,未得到满意答复。

在经过长期的失败尝试之后,俺答汗已经失去了耐心。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开始准备向明朝发动战争。六月,俺答汗兵临大同,大同总兵仇鸯以厚礼贿赂俺答,要求其绕过大同,八月,俺答汗攻破古北口,劫掠怀柔和顺义,兵临通州,直抵北京城下。

面临突袭而至的蒙古大军,嘉靖皇帝十分惶恐,紧急布防,但此时的北京“少壮者己悉出边堠败死,余仅四五万,老弱半之。而总兵、提督、太监役占又万计”,嘉靖皇帝值得到处征集力量守城,并且召集诸镇出兵勤王,但此时的明军防备仍然十分虚弱,此月三十一日,俺答汗军攻入监马御厩,俘获内侍八人。

正在蒙古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俺答汗突然停止了进攻,释放之前俘虏的八名内侍,让他们回去向明廷传达求贡的欲望。围绕着俺答汗的提议,经过廷议,最终嘉靖皇帝采用了大学士徐阶的主张,含混答应了俺答汗的请求,俺答汗也就退兵回师。

次年,明廷于大同为俺答汗开设马市进行贸易,俺答汗对此十分高兴,在开市之日还亲到此地,向明廷献上“九白之贡”,并约束族人,严守秩序,并要保证马匹的质量。此外,俺答也将明朝叛臣“芹及攀隆、得道等三十余人,械至大同塞下,纳译书于总督史道所。”而明朝仍然始终认为这是“城下之盟,岂不辱哉”,从而多有芥蒂。当蒙古人提出以牛羊交换菽粟之时,明廷又以“虏欲无厌,难以满足”为借口,将开设仅一年的马市关闭。


!admin 发布于  2023-3-8 13:47 

苏辙是怎样解决回河之争的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苏辙的仕途坎坷,官场生涯起起落落,他在文学成就上不如东坡,但在官场上位高于东坡。苏辙一生的成就还体现在黄河改道事件。

回河之争的过程

元丰五年(1082年)河归北流后,依然决溢不断。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朝廷命秘书监张问相度河北水事,十一月张问请于南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入孙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回河东流之议复起。大臣文彦博、安焘、吕大防、王岩叟、王觌和都水王令图、王孝先、吴安持、李伟等,都力主回河东流;右相范纯仁和苏辙、曾肇、赵瞻、范百禄、王存、胡宗愈等则主张维持北流,反对回河。

元祐三年六月皇帝下诏称:黄河未复故道,终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议,已尝兴役,不可中罢,宜接续工料,向去决要回复故道。三省、枢密院速与商议施行。

苏辙面对回河加速之势,连上三疏,极力反对,大意谓:议复故道,事之经岁,役兵二万,聚梢桩等物三十余万。方河朔灾伤困弊,而兴必不可成之功,吏民窃叹。今小吴决口,入地已深,而孙村所开,丈尺有限,不独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况黄河之性,急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行之理?纵使两河并行,未免各立堤防,其费又倍矣。

在疏中他又针对北流致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恩、冀以北,涨水为害,公私损耗,河徙无常,万一自契丹界入海,边防失备等三说进行了反驳,极力主张停止回河之役。元v四年正月,朝廷下诏停止回河及修减水河;七月,冀州南宫等五埽危急,都水监仍坚主东流或二股分行,以纾下流之患。

八月,苏辙再次上疏称:夏秋之交,暑雨频并。河流暴涨出岸,由孙村东行,盖每岁常事。而李伟与河埽使臣因此张皇,以分水为名,欲发回河之议,都水监从而和之。河事一兴,求无不可,况大臣以其符合己说而乐闻乎?臣愿急命有司,徐观水势所向,依累年涨水旧例,因其东溢,引入故道,以纾北京朝夕之忧。故道堤防坏决者,第略加修葺,免其决溢而已。

至于开河、进约等事,一切毋得兴功,俟河势稍定然后议。元v五年二月、九月,苏辙又两次进言谏阻东流,并要求罢吴安持、李伟都水监差遣,正其欺罔之罪,甚至以修河司若不罢,李伟若不去,河水终不得顺流,河朔生灵终不得安居之辞相警告。但以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v七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

这次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流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积极主张回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投之远方,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


!admin 发布于  2023-3-8 13:46 

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

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但辽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影响

  积极

  一、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二、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三、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消极

  一、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二、同时,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admin 发布于  2023-3-8 13:46 

苏辙为何要反对青苗法

青苗法,亦称“常平新法”,是中国宋朝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下面胡亚会吧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王安石为相,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命苏辙入三司条例司。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时多有抵触。

王安石拿《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议论,说:“有不便之处,就告诉我不必疑虑。”

苏辙看完了之后说:“把钱借给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钱到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唐代刘晏掌管国家财政,从没有借钱给百姓。有责怪他的人,刘晏说:‘让百姓侥幸得钱,不是国家之福;

叫吏员靠法催督还债,对百姓不利。我虽然从不发放借贷,但四方的丰收和灾荒谷价的贵贱,从来能及时知道。有谷贱处就收购,有谷贵处就发售,所以四方没有太贵、太贱的弊病,岂用发贷款?’刘晏所说的,就是常平仓法。现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顿,你真能有意于百姓生计,就整顿实行,那刘晏的功绩可以立刻见效。”

王安石说:“你的话有理,我当慢慢思考。”从此后一月之间都不谈青苗法。

那么青苗法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10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不超过十五贯、二等户十贯、三等户六贯、四等户三贯、末等户一贯五百文。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2分,实际有重达4分(利息40%)的。

从目的上看,王安石主张推行青苗法最初的动机是“富民”、“强兵”。

王安石希望通过青苗法的施行,使得政府在不动摇官僚体制的情况下,避开冗官现象,通过“理财”,在财政上的“开源”来解决现实中“积贫”困境,并同时改善民户生活,使其避免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最后通过使国、民都富裕后,达到“强兵”的目的。

从客观效果看,青苗法一方面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对其“富国”、“强兵”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民,但另一方面,由于青苗法实施过程中官吏个人意愿及目的、地区差异、腐败、制度缺陷等等因素的影响,总体上民户深受其害,并未能够实现王安石最初“富民”的目的。

南宋人士对青苗法和王安石变法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其中就包括苏辙,他认为青苗法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admin 发布于  2023-3-8 13:46 

辛弃疾为什么被罢官

1170年,宋孝宗在临安延和殿召见了时任建康府通判的辛弃疾。为了这次召见,辛弃疾挑灯夜战,作了充分的准备。召见时,他向宋孝宗上了《九议》《应问》《美芹十论》等一系列治国强军的良策。特别是《美芹十论》,简直是一部句句精辟的军事专著,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10个方面,阐述了南宋对金是否可战以及如何战胜的军事方略。其中许多观点,都是南宋历代名臣名将从未提到过甚至还未曾想到过的,其识见的精当、准确、全面、深远,可以说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辛弃疾虽然提出了如此切合实际的战略,然而,宋金刚刚议和,时机不允许;宋孝宗刚刚因北伐毁掉了仅有的一点兵力优势,他心存犹豫和畏惧;加上宋高宗虽然退位了,但他还想保持安逸的现状,不想拿他太上皇的帽子去作赌注。所以,辛弃疾一腔热血,浑身胆识,换来的只是一声叹息。

  之后十数年,辛弃疾先后出任过滁州知州、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等职。在这些任上,辛弃疾作为地方官,薄征赋、招流民、教民兵、屯田地、平盗贼,所治之处,政绩不凡。

  1180年,在湖南安抚使任上,辛弃疾以“湖南多盗”为由,开始白手起家创建军队。不久,一支2500人的“湖南飞虎军”组建成功。此军经过他的精心训练后,军纪严明,军备精良,军力强大,成为南宋地方武装中最著名的一支劲旅,《宋史》称其“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然而,辛弃疾直率果断的性格和对于北伐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对外胆怯、对内倾轧的政治氛围中,却成了别人眼中的“出头鸟”,关于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议论甚嚣尘上,一些不满他的人开始在宋孝宗面前弹劾他,他旋即遭到罢官。

  从1181年冬天遭到弹劾罢官到去世的20多年里,辛弃疾除了偶有三两年被起用到福建、浙东等地任安抚使外,其他时间基本都在江西上饶带湖边自己兴建的新家——“稼轩”,过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诗意栖居的生活。

  诗意栖居,对于常人应该是一种美好,但对于辛弃疾,却是另外一番心境。辛弃疾并非天生的诗人,他天生是一个将士,对于一个手握宝剑时时准备跃马扬鞭上沙场的将士,有马不能驰骋疆场、有策不能行军布阵、有剑不能奋起杀敌、有志不能报效国家,这才是人生最苦闷和最痛苦的事情。

  此后20年,朝朝暮暮,辛弃疾时刻都没有忘记北伐,“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这首《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就是他赋闲期间苦闷心情的写照。如果说《鹧鸪天》中所谓“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还只是他的自嘲或牢骚的话,那么那首《贺新郎》中的“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则简直是他浓缩了悲痛和愤懑如雷霆霹雳的呐喊!

  在闲得无聊的漫长岁月里,辛弃疾最后真的迎来了一次北伐的机会。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宰相韩侂胄开始起用主战派人士,辛弃疾也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又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塞京口。

  1205年,韩侂胄发动了“开禧北伐”。对这次北伐,辛弃疾虽然精神上为之一振,但此时他已经66岁,年迈体衰,疾病缠身,已经不可能杀敌于疆场了。而更让他忧虑的是,韩侂胄这次北伐主观上是为自己身上贴金,军事准备又不够充分,胜算太少。辛弃疾还因此创作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其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达的便是对北伐的担心。后来“开禧北伐”最后果然以失败告终。

  1207年,辛弃疾因病去世,临死口中还在大喊:“杀贼!杀贼!”


!admin 发布于  2023-3-8 13:45 

1368年9月14日:中国元朝灭亡

1368年9月14日(农历1368年8月2日),中国元朝灭亡。

1368年9月14日,明朝军队浩浩荡荡开至元大都齐仕门外,攻城而入。元顺帝闻讯惊慌失措,带着他的妃嫔逃离皇宫,远走漠北。这一天,昔日横扫一切的蒙古铁骑沦为了惊弓之鸟。这一天,曾经盛极一时的元王朝轰然倒塌,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1368年的9月14日在历史上是中国的元朝灭亡日,这一天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占了元朝的首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在明军入城的前夜,元朝最后一个皇帝——荒淫无道的元顺帝趁夜逃出城区,奔向蒙古草原,虽然后来元顺帝还在草原上继续称帝,他的政权被称为北元,不过已经丧失了统治天下的能力。因此这一天就意味着统治中国90多年的元朝就此灭亡。

元朝在大都建立自己的首都这也是北京首次成为全国性政权的首都,元朝的统治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但是它的残暴的民族压迫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大起义,而进入中原地区的蒙元军队由于骄奢yīn逸,过去习惯于弯弓射大雕的这些骑手们只经过一两代人就已经fǔ败的拉不开弓、跑不动马了。而进入了中原的当时的蒙古贵族在军事上又不能进行及时的改革,对本族武装还保持着原有的部落兵制,青壮男丁全部为军,而且军队的职务是世袭,家属随营,脱离了草原放牧生活之后,他们完全由朝廷供养。

他们这些人进入内地之后完全利用特权任意享受,终日沉醉于酒肉之中,由于他们脱离了草原也没有放牧生活,所以官兵都不习骑射,完全丧失了过去的尚武传统。而蒙元军队收编的汉族和其他各族军队又对蒙古军的特权一向怀恨在心,士兵逃亡严重,许多军队只有空额没有实兵了。原来十分强大的元朝军事力量只经过几十年就已经到了fǔ朽不堪的地步,1351年全国范围内爆发了反元大起义,蒙古军进行镇压的时候,连战连败。

还出现过一万多名官兵被36名起义者击败的战例,就反应出昔日纵横欧亚无敌手的蒙元军队它已经严重腐化丧失了战斗力,因此当时元朝政府只有委任和收买汉族军阀作为镇压农民起义的主力。在反元大起义中,出身乞丐和尚的朱元璋在南方崛起,他消灭了南方各派军阀于1368年建立起明朝,接着就进行北伐,明朝军队大举北伐之后十分顺利,其中徐达部从德州水陆并进,先到通州击败了元朝守军。元顺帝听说通州失守之后,惊慌失措,他也再没有了一百年前祖宗那样的威风带着他的嫔妃们从建德门也就是如今的德胜门以北逃出了大都。

9月14日这一天,徐达率军占领大都基本是和平占领,他查封了府库。随后按照封建迷信观念,为了扫平元朝的王气,拆毁了元朝的大明宫,不过还是保留了元代城市的大部分格局,明朝收复了大都之后把它改为了北平,由于当时北元政权仍然存在,因此明朝太祖朱元璋就封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为燕王,驻守北平城。朱棣严格讲起来是朱元璋的蒙古妃子所生,此人雄心勃勃,他不满足于燕王的封号,后来从他的侄儿手中夺取了政权,后来就成为明成祖,年号为永乐,最后把首都由南京迁回了北平,由于首都迁到了这里,北平又改名为北京。

元大都被明朝军队占领之后变成北平,后来又变成北京,中国的历史从此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admin 发布于  2023-3-8 13:45 

庞吉在历史上真的是奸臣吗

我们经常能在各种电视剧中发现,很多的历史上的事情,剧组都会进行最大的程度,去还原这个真实的历史。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宋朝时期的有一个大臣,他所在的年代就是宋仁宗时期,国家安定,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景象。在这个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的文人能将,他们很多都是非常的才华横溢,有着欧阳修、范仲淹等等大人物都在这个朝代出现了。而我们可能从别的渠道听说过有一个大臣,名为庞吉,他就是庞太师。

他在各种地方给别人的印象似乎都是老奸巨猾的,为人非常奸诈,并且一生中做了非常多的坏事,还有自己的大野心。他还有着源源不断的钱财为了满足他自己的私欲。而且这也就算了,他还要去追求更高的权势和地位,曾经在名著里面被黑的很厉害

说他曾经徇私舞弊,在科举考试里面暗暗操作,所以使得很多有才华的人都被埋没了。让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没有办法再去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还经常跟别的大臣一起拉帮结派的,并且企图去把握整个朝代的朝政。除了这件事情以外,他自己的儿子犯错了,就赶紧找各种关系打通,想要保住他的儿子。甚至拉着家人一起去陷害包拯的侄子。

这样的事情,可真的是罪大恶极了,而且一看感觉就是那种只会满足自己的自私家伙,所以虽然庞太师在各种文学作品里面都出现了,可是他很少能有个好的结局,每一个结局都非常的惨。

当时是有一个让他成为了庶民,然后一辈子都不能进入朝政里面当个官,后来另外一种,那就是自己和家人都被杀掉了,这就是株连九族的罪。

但是这个庞太师叫做庞吉,大家总是把他跟有个名宰相给弄混了,这个有名的宰相就是庞籍。这俩人是刚刚好重名了,但是很多人都弄混了。当时历史上的庞籍是宋仁宗时期的一个很有名的宰相,他本身出生在一个当官的家里,而且幼年的时候刻苦学习,后来科举及第,又受人提携入朝为官。

我们都知道做官的俸禄也没那么多,而且也有很多的诱惑等着他,可是他始终保持初心,就只想为朝廷做贡献。除了这个,还曾经跟狄青一起镇守边疆,抵御西夏的侵犯。到了他老了的时候,由于宋仁宗子嗣稀少无继位者,他又赶紧去劝仁宗尽快选宗室子为太子,要以江山社稷为重。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忠臣,是勤勤恳恳的过完了一辈子,最后因为生病所以就去世了,一辈子度过了76岁。

所以他只是被借了名字,而真正的奸臣原型其实是张晓佐,他仗着皇帝宠爱,各种嚣张跋扈,干了很多坏事。所以其实庞籍的名声莫名其妙的受损了,就是因为这个文学作品,所以我们平时看任何的东西都要有着自己的想法。


!admin 发布于  2023-3-8 13:45 

苏轼都有哪些朋友 大文豪的朋友圈揭秘

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与其有着深入交往的前辈,如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是名垂千古的文史大家。

“他的交友非常广泛,既有名人高士,也有贩夫走卒比如酒坊的老板、西市卖药的人等等。”祝勇解释,苏轼和当时的很多文人名士都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除了老师欧阳修等人外,还有学生辈的黄庭坚、秦观等等,都是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名人。

苏轼和黄庭坚名为师生,也是很要好的朋友,在书法上彼此推崇、欣赏。祝勇提到一个故事:苏东坡的字字形偏横,黄庭坚的字“偏纵”,两个人经常互相开玩笑,嘲讽对方的字。苏东坡说黄庭坚字像树梢挂蛇,黄庭坚说苏东坡的字像石压蛤蟆,说完两个人就一起哈哈大笑。

祝勇说,再比如这次展出的《新岁展庆帖》和《人来得书帖》都是苏东坡写给他的好朋友陈季常的,“陈季常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河东狮吼’典故里,那个怕老婆的主人公。”

陈季常和苏东坡是同乡,两家可以说是几代人的交情,《宋史》里说他“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是个“任侠之士”。

“苏东坡曾经为他写过一篇《方山子传》:苏轼被贬黄州时到陈季常,陈季常请他到家里做客,苏东坡一进门,看到虽然陈家家徒四壁,但其家人都是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苏东坡非常欣赏陈季常这种淡泊潇洒的性情。”祝勇说。


!admin 发布于  2023-3-8 13:44 

岳飞死后被埋在哪里

 1142年(绍兴十二年)岳飞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秘密杀害在大理寺的牢狱之中。也是在这个寒寂的夜晚,小狱卒隗顺做了一个勇敢且疯狂的决定:他用布匹把岳飞元帅的尸骨包裹好绑在了自己的背上,在夜幕的掩护下,穿过了重重障碍,冒死翻过了临安城冰凉刺骨的城墙。长途跋涉令隗顺疲惫不堪,但他丝毫不敢懈怠,一口气从城墙下跑到了九曲丛祠,趁着夜色将岳飞的尸骨和岳飞生前最珍爱的那块与妻子订婚的玉牌一起,郑重地掩埋了。因为不能立碑,又在坟前栽种了一株桔子树,方便以后辨认。

  这对于隗顺来说何其危险,在那个为岳飞辩白一句都要论死的年代,如果这件事泄露出去,隗顺要遭受的就是家破人亡的大灾难,但是隗顺还是做了,只为英雄落幕后,能有个安歇之处。小狱卒做了这件事以后,没有跟任何人说起过,他把这个秘密埋在了心里一辈子。直到临终前,隗顺才把儿子叫到床边,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

  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也是岳飞死后的第二十年,宋孝宗即位,岳飞才终于得以沉冤昭雪。此时隗顺已经过世许多年了,他的儿子谨遵父亲的遗训,到官府告知了岳飞元帅遗骨的真正所在之处。宋孝宗大喜过望,以礼将岳飞改葬在西湖栖霞岭。

有史料记载,岳飞遗骨重见天日之时,让世人为之震惊——“时无它珠玉为殡,而尸色如生,尚可更歛礼服也”。岳飞的神色如常,尸体也没有腐烂,正所谓英雄都是不朽的!这固然只是一个传说,但也蕴含了人们对于英雄的不舍和尊敬。

  而在八百多年前的那个寒冷寂静的夜晚,一个小小狱卒做出的疯狂且勇敢的抉择,时至今日也是令人敬佩的。正是隗顺的这个决定,才让英雄保留了最后的尊严,他做了一件看起来平凡,但却十分伟大的事情。


!admin 发布于  2023-3-8 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