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成语“迷途知返”的意思,出处,故事
【迷途知返的意思出处】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为足下当戮力同心,匡冀汉室,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迷途知返的意思故事】:
东汉末年,袁术想反汉自立,曾写信给陈珪。信中说:“过去秦王朝腐败,天下群雄争夺天下。如今世事纷扰,也有土崩瓦解之势,正是天下英雄豪杰有为之时,我与你是旧交,所以希望你同我一起举事。”王珪在给袁术的回信中说:“汉室虽弱,但有曹将军扶助,总有一天可使海内清定,天下太平。我以为你应该同他戮力同心,匡复汉室。然而你却阴谋不轨,实在令人痛心。如果你能迷途知返,还可以免遭杀身之祸。”
迷失道路,知道回来。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比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自觉地改正。
【古例】: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
2年级成语“草木皆兵”的意思,出处,故事
【草木皆兵的故事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草木皆兵的故事故事】:
公元383年,统一了北部中国的秦王苻坚,率领号称百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谢玄带领八万军队前去抵抗。苻坚的先锋部队二十五万,在寿春被谢玄用奇兵击溃,杀死苻坚的大将梁成。苻坚和他的弟弟苻融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阵列严整,士气很高,似有锐不可当之势;又看看北面的八公山上,把草木都看成是人,认为有大军埋伏在那里。苻坚回过头对苻融说:“这是强劲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少呢:“说着,脸上浮现出失算、恐惧的神情。
把山上的草木都认作是敌人军队部署在那里。形容心里极度的疑惧、惶恐,神经过敏,发生错觉。【古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四年级成语“志同道合”的意思,出处,故事
【志同道合的意思出处】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志同道合的意思故事】:
三国时魏国曹操的儿子曹植, 向来与哥哥曹丕不合。曹丕即王位当了文帝以后, 曹植常自怨愤, 有抱利器而无所施之感。他被魏文帝徙封东阿王后, 曾上疏谈了举贤任能的看法。疏中有段话这样说: 以前商汤时的伊尹, 本是个下贱的陪嫁的佣人; 周文王时的吕尚(即姜尚姜子牙),原是个地位低下的屠夫、钩鱼人, 后来都被用为栋梁之臣, 并为国家建立了不朽功勋。这说明汤武、周文等君主能任用志同道合、足智多谋的贤能人啊。
志向相同, 走的道路也一样。道: 道路, 方向。
宋·陈亮《龙川集·与吕伯恭正字书》: “志同道合, 便能引其类。”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两人相遇之后, 深感志同道合, 杜甫想炼‘大药’, 李白想‘拾瑶章’。”叶圣陶《倪焕之》:“等候在前头的, 是志同道合的伴侣, 是称心满意的事业,是理想与事业的一致; 这些全是必然的。”
4年级成语“兵贵神速”的意思,出处,故事
【兵贵神速的意思出处】
《三国志·魏志·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
【兵贵神速的意思故事】:
公元207年,为了彻底消除北方的边患,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远征三郡乌丸。由于粮草辎重太多,行军速度很慢,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河间的易城。谋士郭嘉就对曹操说:“兵贵神速。我们应当把大量辎重留下来,派出轻兵兼程前进,才能出其不意地取得胜利。”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亲自率领几千精兵日夜兼程北上,直趋辎顿的所在地柳城。在离开柳城一百多里的白狼山,曹军同前来迎战的乌丸骑兵遭遇了。曹操登上高处,发现敌军队形不整,就立刻命令先锋张辽率领部下猛冲过去。乌丸军队在曹军凌厉的攻势下,被打得丢盔弃甲,尸横遍野,踏顿和部下的许多将士都死于乱军之中。
用兵贵在行动迅速。兵:用兵,打仗。神速:行动特别迅速。指打仗时行动要出其不意地快,使敌人难以预料。
【古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丞相既知兵法,岂不知‘兵贵神速’乎?丞相起兵,迁延日久,故孙权得以准备。”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七回:“兵贵神速,今夜分四路去劫大寨,杀得他只轮不返”
常用成语“稠人广众;大庭广众”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稠人广众】chóu rén ɡuǎnɡ zhònɡ 指人多的公开场合。(稠:稠密。)〈例〉那人在稠人广众中耍泼,遭到人们的谴责。
【大庭广众】dà tínɡ ɡuǎnɡ zhònɡ 形容有很多人的公开场合。(大庭:宽大的庭院。广:多。众:许多人。)〈例〉在大庭广众之下行凶,这样的人应该严惩。
辨析 都是直陈性成语;都指有很多人的公开场合;都常与方位名词“中”、“之下”构成方位短语一起充当句法成分;都常作宾语、定语。
“稠人广众”多用于书面语;“大庭广众”多用于口语。
提示 “庭”不能写作“廷”。
5年级成语“力透纸背”的意思,出处,故事
【力透纸背的意思出处】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意在笔先, 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的意思故事】:
赵翼说的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事。陆游一生写了很多诗, 今存的就有九千多首。他的诗, 风格雄浑豪放, 内容丰富, 感情强烈。明代文学家杨慎说陆游的诗, 纤丽之处似秦观, 雄慨之处似苏轼。他的诗是怎样写出来的呢? 赵翼说, 除了陆游的才气豪健外, 主要是在写诗之前, 构思十分精审, 所以写出的东西, 立意深刻, 语句精练, 力透纸背。
陆游写诗用的力,能透过纸,达到纸的背面。形容诗文立意深刻,造语精炼。
【古例】:鲁迅《生死场·序》:“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三年级成语“合浦珠还”的意思,出处,故事
【合浦珠还出处】
《后汉书·孟尝传》: “尝到官, 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踰岁, 去珠复还。”
【合浦珠还故事】:
东汉时, 合浦郡沿海, 不产谷物, 而盛产珍珠。可由于地方官吏残暴凶狠, 贪得无厌, 极力搜刮, 人民生活极为艰苦。珍珠蚌都迁到别的地方去了。后来, 孟尝到合浦来做太守, 他大胆实行改革,革除过去的种种弊端, 为老百姓谋利, 使合浦又开始繁荣起来。远走他乡的百姓, 也都回到家乡, 安居乐业。不到一年, 合浦的珍珠又发展起来了。人们都高兴地说:“珍珠又回到合浦了。”
珍珠回到了合浦。合浦: 汉代的郡名, 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还: 回、归。后比喻人去而复归或物失而复得。亦作“珠还合浦。”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珠还合浦重生采, 剑合丰城倍有神。”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合浦珠还自有时, 惊危目下且安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 “错囊充牣, 而合浦珠还,君幸足矣。”
五年级成语“扶老携幼”的意思,出处,故事
【扶老携幼出处】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就国于薛, 未至百里, 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扶老携幼故事】:
齐国国相孟尝君田文, 正为封邑薛地的债收不回来而烦恼,他的门下有个名叫冯的食客, 自告奋勇为孟尝君到薛地去收债。冯有心地问道:“债收毕, 买什么回来?”孟尝君无心地答道:“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吧。”冯驱车到薛地, 却只对了一下帐,就以孟尝君的名义,宣布这次债务全免了, 并当众烧掉券契。佃农们异常高兴, 振臂高呼万岁。孟尝君知道他这样做很不高兴。冯便说:“您叫我买家中所缺少的, 我看家里珠宝犬马美人样样都很多,所缺少的是义,我这是为你买的仁义啊!”不久, 齐国君王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孟尝君便离开京城前往薛地居住。他还未到达薛地,当地人民就扶老携幼到百里之外来迎接了。这时, 孟尝君才对身边的冯说:“先生为我买的‘仁义’, 我今天才看到。”
搀着老人, 领着小孩。携:拉着, 带领。形容所有的人都出动了或难民逃难惨状。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果见城门开处, 百姓扶老携幼, 手持白旗而出。”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乡里人听见锣响, 一个个扶老携幼, 挨挤了看。”
4年级成语“熟能生巧”的意思,出处,故事
【熟能生巧的意思出处】
《欧阳文忠公集·归田录》:“我亦无他,惟手熟耳。”
【熟能生巧的意思故事】:
宋朝有个陈尧咨,射箭的技术很高,盖世无双。他又常常以此自得自夸。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的射箭场上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子路过,就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毫不在意地观看,看了很久还不离开。看到陈尧咨射箭十次能射中八九次,观众无不为之叫好,而卖油翁只是微微地点点头,说:“这有什么稀奇?”陈尧咨闻言,带着很不惬意的口气问:“老头子,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艺难道还不高超吗?”老头说:“我虽不会射箭,但这没有什么奥妙,不过是手熟罢了。”尧咨愤愤地说:“你竟敢小看我的射箭本领?”老头说:“我是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的。”于是他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住葫芦口,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落入却没有弄湿钱币。观众看了掌声雷动,这时,陈尧咨也只好笑着叫他走了。
(一切工作)做熟练了就有巧妙的办法。
【古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一回:“俗语说的:‘熟能生巧。’舅兄昨日读了一夜,不但他已嚼出此中意味,并且连寄女也都听会,所以随问随答,毫不费事。”
四字成语成语“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搬弄是非】bān nònɡ shì fēi 在别人背后妄加议论,故意挑起纠纷。(搬弄:挑拨。是非:口舌纷争。)〈例〉人应该光明磊落,不要在背后搬弄是非。
【挑拨离间】tiǎo bō lí jiàn 挑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团结。(挑拨:引起,挑动。离间:拆散,隔开。)〈例〉对挑拨离间、搞阴谋诡计的人,必须清除。
辨析 都是直陈性成语;都有制造矛盾,惹起事端的意思;都用作贬义;都常作谓语、定语。
“搬弄是非”着重于故意制造是非;语义程度较轻。“挑拨离间”着重于故意让别人反目成仇;语义程度较重。
提示 “挑”不能读作“tiāo”,“拨”不能读作“bá”,不能写作“拔”,“间”不能读作“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