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成语“鳏寡孤独”的意思,出处,故事
【鳏寡孤独的意思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鳏寡孤独的意思故事】:
山东泰山有个明堂,是周天子巡狩朝见诸侯的地方。到了春秋时,有人劝齐宣王毁掉明堂。宣王拿不定主意,就问孟子说:“有人劝我毁掉明堂,依先生之见,是毁还是不毁呢?”孟子回答说:“那个明堂,是行王道的人发号施令的地方,大王如果要行王政,那就不必毁了。”齐宣王又问:“王政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孟子说:“从前周文王治岐,用的就是王政。做官的子孙,世代有俸禄;市关上只查来往的客商,而不收税;捕鱼的不论水池闸口,都可以下网;犯罪的不株连他的妻子;而且那年老无妻的鳏夫,年老丧夫的寡妇,年老无子的独夫,年幼丧父的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最苦的百姓。他们连诉苦的地方也没有。周文王发政令,行仁德,必定先留心这四种人。”宣王听到这儿,兴致勃勃地说:“讲得太好了!”于是,拿定了不毁明堂的主张。
泛指丧失劳力又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丧妻的人;寡:年老丧夫的人;孤:年幼丧父的人;独:年老无子的人。
书证; 《礼记·礼运》:“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南齐书·高帝(萧道成)纪上》:“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五斛:府州所领,亦同荡然。”
4年级成语“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高屋建瓴】ɡāo wū jiàn línɡ 从高屋顶上向下倒出瓶中的水。比喻居高临下,有气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例〉一部如此宏伟的历史传记影片,很需要这种高屋建瓴的导演构思。
【居高临下】jū ɡāo lín xià 占据高处,俯视低处。形容处于有利的态势。(居:站在,处于。临:俯视。)〈例〉在面对任何问题时,他都很自信,仿佛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
辨析 都是比喻性成语;都有地位有利的意思;都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高屋建瓴”多形容不可阻挡的形势;多用于书面语。“居高临下”多形容可控制全局的有利地位和形势;用于口语和书面语。此外,“居高临下”可形容处于有利的地形。例如:登上城楼,居高临下,市区的全景尽收眼底。此意义不与“高屋建瓴”构成同义。
提示 “瓴”不能写作“领”。
常见成语“锋芒毕露;崭露头角”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锋芒毕露】fēnɡ mánɡ bì lù 比喻人的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锋芒:刀剑等税利的部分。毕露:完全暴露。)〈例〉她在报考音乐学院的初试中,声乐、视唱和乐理均为优秀,在200名考生中锋芒毕露。
【崭露头角】zhǎn lù tóu jiǎo 比喻突出地显示出才能和本领。(崭:突出。露:显露。头角:比喻人的气概和才华。)〈例〉他本是一名不起眼的男生,但动手能力很强,从高一开始,便在软件设计方面崭露头角了。
辨析 都有才能显露出来的意思;都用作褒义;都常作谓语、定语。
“锋芒毕露”是比喻性成语;指把全部的锐气和才能完全显露。“崭露头角”是直陈性成语;指把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才能显露出来;多用于年轻人。
提示 “毕”不能写作“必”,“露”不能读作“lòu”。
常见成语“心神不宁”的意思,出处,故事
【心神不宁的意思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风姐闹了一回, 此时又觉清楚些。见刘老老在这里, 心里信他求神祷告, 便把丰儿等支开, 叫刘老老坐在床前, 告诉他心神不宁, 如见鬼的样子。”
【心神不宁的意思故事】:
凤姐得了病, 没能好好调理, 相反的是贾家被盗、贾琏逼银等事件的打击, 就病上加病, 病情加重了, 一会儿见尤二姐来宽慰她, 一会儿又见一个男人一个女人要上她的炕。她知自己的心里是邪魔悉至。这时刘老老来了, 说乡屯人有病, 都是求神许愿。这句话正中凤姐的下怀, 因此便把丰儿等支开, 实地告诉她心神不宁的情况,求她替自己祷告, 说:“老老, 我的命交给你了!”
心思很重, 安不下来, 精神也恍恍惚惚。心: 心境; 神: 精神; 宁: 安宁, 安静。亦作“心神不定”。
叶圣陶《线下·春光不是她的了》:“他放下手巾时,就去料理带回的东西, 解开这个篮子取出一些来, 又打开那个箱子取出一些来,显然有点儿心神不定。”
四年级成语“如椽之笔”的意思,出处,故事
【如椽之笔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如椽之笔故事】:
晋武帝时,有个名叫王珣的文人,在梦中遇到一个神人,给了他一支很大的笔,那支笔的笔杆就有屋椽那么粗。王珣从梦中醒来,很觉惊异。他把在梦中的奇遇告诉友人,而且非常自信地说:“从这件事看来,今后我一定会成为大作家。”友人听了,也只是把它当作趣谈,并不在意。不久,武帝逝世,哀册之类的文件,全部交由王珣负责起草,王珣似乎借了神力,显得文思敏捷,笔力雄健,在短短的时间内,起草了许多朝廷的重要文告,而且写得又快又好。
象屋椽一样的大笔。椽:架在梁上以承屋瓦的椽子。后用来称颂作者的写作才能。也可简作“椽笔”、“如椽笔”。
【古例】:宋·陆游《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诗:“安得椽笔记始终,插江石崖坚可砻。”宋·杨万里《送罗永年归永丰》诗:“所喜如椽笔,能挥却日戈。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陈毅《题〈长征会师图〉》诗:“感谢母子如椽笔,写来悬挂人民之心间。”
六年级成语“曾参杀人”的意思,出处,故事
【曾参杀人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抒逾墙而走。”
【曾参杀人故事】: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即曾子),是一个比较有修养的人。当曾参居住在费城的时候,恰巧那里也有一个人名叫曾参。有一次,费城本地的那个曾参杀了人,有人闻讯后马上告诉有修养那个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不信,她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说完后仍若无其事地继续织布。一会儿又有人跑来告诉她:“曾参杀了人了。”她仍泰然处之,还织着她的布。又过了一阵,有人慌慌张张跑来告诉她:“曾子杀了人啦!”这时,曾子的母亲害怕了,马上丢掉手上的织梭,爬墙逃走了。
曾参杀了人,他母亲竟相信了。指流言蜚(飞)语十分可怕。
【古例】:唐·韩愈《释言》:“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唐·元稹《寄乐天二首》之一:“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二出:“这冤怎伸,硬叠成曾参杀人;这恨怎吞,强书为陈恒弑君。”
5年级成语“温良恭俭让”的意思,出处,故事
【温良恭俭让出处】
《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温良恭俭让故事】:
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俩经常在一起谈论老师的德行。有一天,在交谈中,子禽问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个国家,肯定能听到那个国家的治国大事。这是他自己请教到的呢?还是人家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你说的都不是,而是老师所到国家的国君,见了老师觉得他有温良恭俭让的盛德,对他十分敬重佩服,于是把国内的政事一一向老师请教;因此每到一国,就知道了一国的政事。他凭这种盛德求得,与别人求得的方法大概是不一样的吧?”
原指孔子具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品德。现多指采取温和的办法而不使用暴力。
【古例】: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优美成语“卓尔不群”的意思,出处,故事
【卓尔不群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卓尔不群故事】:
西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除汉武帝刘彻及献王刘德外,大都是不学无术的好色之徒,后来,有好几个因为野心谋夺帝位而被杀。武帝继位以后,南征北战,平定了四方,其武功名垂青史,可治理国家的经验缺乏,因此后人说他“武功有余,文治不足。”而那个献王刘德,酷爱读书,还研究、整理过先秦时候的书籍。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写《汉书》为景帝的儿子立传时,颇有感触地援引了以前鲁国哀公的话:我生在深宫里,长在妇人手中,从不知什么是忧愁,也不知什么是害怕。而后指出:“这话很对。汉朝自建立起至平帝时,封王子、王孙为诸侯王的数以百计,但多数骄淫无道,这是骄生惯养、仗恃权势地位的恶果!只有献王刘德是个例外,他道德高雅,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超乎寻常,与众不同。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不和众人一样。亦作“卓然不群”。
《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自帝室王公之胄,皆生长脂腴,不知稼穑,其能厉行饬身,卓然不群者,或未闻焉。”
3年级成语“食言而肥”的意思,出处,故事
【食言而肥出处】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食言而肥故事】:
春秋时代,鲁哀公很瞧不起一个名叫孟武伯的大臣。此人言而无话,说话不算数,常常是今天说的信,明天便不认帐。有一次,哀公设宴请客,满朝文武大臣都来赴宴。哀公有个宠信的大臣叫郭重,长得剽肥体胖,浑身是肉。孟武伯极为妒忌郭重。于是,在宴会上,孟武伯借给哀公祝酒的机会,嘲弄郭重说:“郭大人为何吃得这么肥呀!”鲁哀公便讥讽说:“也许是话吃得太多了,怎么能不肥呢?”哀公的话引得哄堂大笑。孟武伯听了哀公的话,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因话吃多了而发胖。食言:说过的话不算数。比喻说话不守信用,言而无信。
【古例】:毛泽东《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你们食言而肥,不承认这个原来答应承认了的区域。”《周恩来选集》上卷二○二页:“我们要一点补充,他说,只要打,我不会辜负你们的。我们打了,他又取消诺言,食言而肥。”陆地《瀑布》:“这样,食言而肥,岂不成了骗人的流氓了吗?”
5年级成语“循循善诱”的意思,出处,故事
【循循善诱出处】
《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 末由也已。’”
【循循善诱故事】:
颜渊是孔子的高足, 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学有成就。他有一天喟然叹息地说:“孔子的学说确是高深莫测的,仰着看, 越看越觉得高大; 想钻进去, 越钻越觉得坚深;有时觉得已学得超过了老师, 可是仔细想想, 又实际上落在老师后面一大截。幸而孔子善于教导, 他总是按照规律引诱我学习, 使我的学问广博起来, 使我很好地懂得礼仪。学习时我想歇一歇都不能够,而是把我的才智都发挥了出来, 以至使我在学问面前能直立地站着。”
善于按照事物规律来引导、教育。循循: 有次序的样子; 善:善于; 诱: 引导。
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循循善诱, 服膺懦行。”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先生循循善诱, 余今日之尚能握管, 先生力也。”李陀《愿你听到这支歌》:“只有谈起艺术,谈起音乐和作曲的时候,他的脸色才开朗起来, 教我的时候不但很耐心, 而且循循善诱。”鲁迅《<奔流>编校后记》:“这一层, 日本比中国幸福多了, 他们常有外客将日本的好东西宣扬出去, 一面又将外国的好东西, 循循善诱地输运进来。”邹韬奋《我的母亲》:“如果母亲生在现在, 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 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