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住望远的视线,这是因为自己站到了塔的最高层。表现了作者远大的抱负。现在多用这两句来说明站得高,看得远,不为假象所迷惑。
宋王安石 《登飞来峰》 诗: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文公文集》六七卷712页)
明瞿佑 《归田诗话》 卷上: “荆公作于未大用之前,然卒皆如其意,不徒作也。” 清查为仁 《莲坡诗话》 七九: “王介甫未遇时 《登塔》 诗云: ‘不为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峰。’洵乎人之出处行谊,又于笔墨间验之。’
【诗词曲名句】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名句】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蛇吞象:《山海经·海内南经》: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螳捕蝉:《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 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句意: 有些人贪欲极大,如同蛇吞象一样,没有满足的时候,社会上不少人往往是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
【唐诗宋词名句】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形象·歌女”类的诗句。
她那双明亮的眼睛如同澄净的秋水,她那纤细的十指好似刚刚剥开的春葱,又白又嫩。诗人将弹筝女的眼睛比作“秋水”,将十指比作“春葱”,自然而贴切,生动而形象。
注: 眸,指眼睛。
白居易“筝” “全唐诗”第5134页。
繁体:
“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是關於描寫“人物摹寫·人物形象·歌女”類的詩句。
她那雙明亮的眼睛如同澄凈的秋水,她那纖細的十指好似剛剛剝開的春蔥,又白又嫩。詩人將彈箏女的眼睛比作“秋水”,將十指比作“春蔥”,自然而貼切,生動而形象。
註: 眸,指眼睛。
白居易“箏” “全唐詩”第5134頁。
【唐诗宋词名句】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性格·高洁”类的诗句。
屈原生逢浊世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就象蝉蜕于污秽而浮游尘埃之外; 或如庄子处世,梦中化蝶,超然物外,隐逸沧州。诗人典化前人故事,以屈原、庄周自喻,表达用则进,退则藏的清旷磊落的胸怀。
注: 蝉蜕,即蝉出土后蜕去外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真谓纯净而一尘不染。蝶梦,即梦蝶。“庄子·齐物放”: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水云乡,古代多指隐者所居。苏轼“和章七出守湖州”: “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
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 “全宋词”第1687页。
繁体: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是關於描寫“人物摹寫·人物性格·高潔”類的詩句。
屈原生逢濁世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就象蟬蛻於污穢而浮遊塵埃之外; 或如莊子處世,夢中化蝶,超然物外,隱逸滄州。詩人典化前人故事,以屈原、莊周自喻,表達用則進,退則藏的清曠磊落的胸懷。
註: 蟬蛻,即蟬出土後蛻去外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真謂純凈而一塵不染。蝶夢,即夢蝶。“莊子·齊物放”: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水雲鄉,古代多指隱者所居。蘇軾“和章七出守湖州”: “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猶愛水雲鄉。”
張孝祥“水調歌頭·泛湘江” “全宋詞”第1687頁。
【唐诗宋词名句】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性格·高洁”类的诗句。
屈原生逢浊世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就象蝉蜕于污秽而浮游尘埃之外; 或如庄子处世,梦中化蝶,超然物外,隐逸沧州。诗人典化前人故事,以屈原、庄周自喻,表达用则进,退则藏的清旷磊落的胸怀。
注: 蝉蜕,即蝉出土后蜕去外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真谓纯净而一尘不染。蝶梦,即梦蝶。“庄子·齐物放”: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水云乡,古代多指隐者所居。苏轼“和章七出守湖州”: “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
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 “全宋词”第1687页。
繁体: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是關於描寫“人物摹寫·人物性格·高潔”類的詩句。
屈原生逢濁世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就象蟬蛻於污穢而浮遊塵埃之外; 或如莊子處世,夢中化蝶,超然物外,隱逸滄州。詩人典化前人故事,以屈原、莊周自喻,表達用則進,退則藏的清曠磊落的胸懷。
註: 蟬蛻,即蟬出土後蛻去外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真謂純凈而一塵不染。蝶夢,即夢蝶。“莊子·齊物放”: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水雲鄉,古代多指隱者所居。蘇軾“和章七出守湖州”: “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猶愛水雲鄉。”
張孝祥“水調歌頭·泛湘江” “全宋詞”第1687頁。
【唐诗宋词名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桃李”类的诗句。
粉红的桃花再含宿雨益显妖艳,翠绿的柳枝更带春烟,愈觉多姿。落花垂地,家童未扫。莺啼清脆,山客仍沉眠未醒。诗句对仗工整自然,描绘出一幅花红柳绿的静谧的山村景色图,流露出诗人闲居乡间的悠闲逸致。
皇甫冉“闲居” “全唐诗”第2829页。
繁体: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花落傢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花落傢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是關於描寫“繪景狀物·桃李”類的詩句。
粉紅的桃花再含宿雨益顯妖艷,翠綠的柳枝更帶春煙,愈覺多姿。落花垂地,傢童未掃。鶯啼清脆,山客仍沉眠未醒。詩句對仗工整自然,描繪出一幅花紅柳綠的靜謐的山村景色圖,流露出詩人閑居鄉間的悠閑逸致。
皇甫冉“閑居” “全唐詩”第2829頁。
【孟浩然的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出处】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意思】天边的树木细小得有如地上的荠菜,江边的小船弯弯地就象空中的新月。 【全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全诗赏析】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从容逸然的样子,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 “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诗词曲名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名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应当及时自勉自励,岁月匆匆,是不等待人的。语虽平淡,然而含意深刻,发人深省。
晋陶渊明 《杂诗》 之一中云: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集》 四卷115页)
明黄又焕 《陶诗析义》: “不待,不来,一意复言,以为催唤。”清方宗诚 《陶诗真诠》:“‘盛年不再来’ 四句,语意精警,令人发深省。”
【王维的诗句】“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出处】唐·王维《终南山》。 【译注】太乙峰高耸入云,好象近接天帝的都 城。终南山的余脉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海边。“近天都”、“接海 隅”是艺术的夸张,突出了终南山之高大、绵远和气势之磅礴。 【全诗】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1.终南山:在陕西长安县南五十里,又称秦岭。《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曰:“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 2.太乙:即太乙山,乙又作一,是终南的主峰。此处指终南山。天都,传说上天玉帝居住的地方。近天都,极言其高。海隅:海边。 3.分野:古代以九州区划与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对应,谓之分野。中锋:指太乙峰。变:变更,分开,即以太乙峰为中心把终南山分成两部分。 【全诗鉴赏】 终南山在唐代都城长安的南面,其主峰名太乙。诗的开首二句先由山下遥望,用夸张的写法,一下子就把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写了出来。三、四句由入山观望,写终南山的云雾奇景。这两句是互文句式,上下句交错为用,互相补充。非亲身经历者不能领略个中奥妙,非王维又难以用寥寥数字写得如此真切,令人回味无穷。五、六句由中峰俯瞰,展现终南山千山万谷的奇妙姿态。只见四面的山峰各属不同的分野,而这辽阔众多的山峰,由于所受太阳光线的差异和远近高低的不同,又有明有暗,气象万千。 最后两句写诗人与樵夫的问答,但由“人处”、“隔水”也可以想象出那深山的茅屋炊烟和清清的溪水。此诗随着诗人的活动和游踪,由山下、山中、山顶和远、近、高、低各种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终南山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景色,既有壮阔之美,又有朦胧悠远之境。作品形象鲜明,诗中有画,但诗中角度的变换和人物动态的描写,都又为图画所不及。全诗仅四十个字,却把终南山写得如此传神,意蕴无穷,使我们不能不惊叹诗人语言的精炼、准确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出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鉴赏1】诗人把朋友送上船,船早已经扬帆而去,渐渐淡出视野,而他 却久立江边,怅望帆船影尽。诗人一直望着帆影,直到帆影逐渐模糊,消 失在碧空的尽头。帆影早已消逝,只有长江之水,不断流向远方。这两句 看似写景,实则含情,前句写帆船渐渐远游之景,后句写长江滚滚流水之 景,景中却伫立着一个目送友人背影、不舍离开之人,包含得浓浓的依依 惜别之情。诗歌以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意境含蓄,余味无穷。后人常用此句表现自己与友人之间的难舍之情。 【鉴赏2】 原诗中的扬州:扬州在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从武昌去扬州是顺流而下,所以叫做“下扬州”。又因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所以说“西辞黄鹤楼”。这首诗抒写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末两句尤为传神;送别的诗人望着他的朋友孟浩然所乘坐的帆船向东驶去,帆影在蓝天中渐渐消失,一直到一点影子都看不见了,只见长江向东方天边滔滔流去。这个形象,给人以一种迷惘的、失掉了什么似的感觉,而给人们留下的却是久久不能平息的离情别绪。这是一首极有名的“送别诗”,作者借滚滚不息的江水,衬托自己的孤独寂寞与深长的离愁。 【全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之黄鹤矶上,为古今登临胜地。孟浩然: 唐著名诗人,李白的朋友。广陵:即江苏扬州。②烟花三月:指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 花似锦的景色。 【诗大意】 老朋友辞别了西方的黄鹤楼,在景色浓艳的三月东下扬州。一片白帆的影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只看到长江的浪水在天边奔流。 【鉴赏】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轻的李白从四川出峡,在湖北安陆住了十年,认识了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故诗中称之为“故人”。 黄鹤楼在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边,历来是游览胜地。广陵即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有“扬一益二”(当时的繁华都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 之称。诗的开头一二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武汉在西,扬州在东,从武汉去扬州,顺流东下,自然是向西北告别了黄鹤楼。这样的句子,信手拈来,毫无雕饰。第二句接得很好。他向哪里去呢? 去扬州。“烟花三月” 用得非常妙。它不仅是指出了离别的季节,也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烟花”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色。江南三月,风光明媚,孟浩然将去的又是繁花似锦,绣户珠帘的江南名都,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目的地,但透过字面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诗人对作为三吴都会的扬州的无限神往。前人称此句为 “千古丽句”。 后二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送别情景的描写很巧妙地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感。楼头话别,孟浩然登船启程了。诗人依然伫立江边,目送故人所乘船只远去,渐渐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明丽的天空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本身就具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别情如流水,诗人凝望着天际江流,这时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涛,奔向碧空尽处,仿佛依依不舍去追赶远行的朋友。整幅画面情景交融,给人苍茫空阔的感觉。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惜别深情,对于不能同游的惋惜,以 及对扬州胜景的无限神往,尽在江边送别的形象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