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人地位是怎么变化的

  中国古代有四民——“士农工商”,指的就是搞仕途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在四千年的古代社会排序里,商人一直是地位最低的一个社会阶层。

  古代商人地位变迁_古近代商人地位变化_中国古代商人地位变化

  到了宋朝和明朝,商人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明显的表现就是宋朝商人弟子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尤其到了明朝晚期,郑和七下西洋,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不过此时“抑制商业,以农为本”依旧是社会主流。

  直到20世纪90年代,商人的地位才真正崛起,“士农工商”演变成“士商工农”。今天,“商人”已经成为成功人士的代名词,是不折不扣的“社会上流人士”。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商人”地位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有人说这是基于职业的歧视,地域的歧视——基于钱的歧视。对于钱多的,自然而然就要抬头仰望他。怎么肥四?你这是歧视古代商人赚得不多吗?!汉朝钱布天下的邓氏、明朝富可敌国沈万三...了解一下?商人会赚钱自古如是!

  职业本无贵贱之分,无论是农业还是商业,转变的不是尊卑之别,而是社会贡献主次之分。

  当生存的需求得到满足,人就会追求更高的需求。于国而言,同样如此。与其说是商业取缔农业,不如说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调整。人们不再考虑吃得饱,而是吃得好。

  有一句话叫“你越在乎什么就越缺什么”,这就好比当今社会不少人抨击网民关注娱乐大于国情。事实上这恰恰是社会稳定国家强大的体现。如果有一天网络上真的人人聊的都是国情和民生,那社会可能真的就到了要人人自危的地步了。

  古代商人地位变迁_古近代商人地位变化_中国古代商人地位变化

  话说回来,历史发展重心是如何从农业走向商业的呢?在我国著名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作者路遥通过平凡的小人物孙少安,向我们再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贫苦阶级通过商业发展带动全村致富的艰难过程。

  受千百年来“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双水村的村民勤劳肯干,却一直是远近闻名的平困乡村。借着政策扶持,青年孙少安首次提出建砖厂改变贫困现状,就被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反对,村名更是背后指指点点,从商之路困难重重。

  然而,通过孙少安和妻子的不懈努力,砖窑越办越好,曾最穷的孙少安一家日子越过约红火,还带领全村村民走向了致富道路,摘掉了双水村的贫困帽子。

  事实上,双水村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有多少个类似的双水村,都是通过由“士农工商”到“士商工农”转变的正确道路富裕了起来,才逐渐有了今天的全民小康生活!

  “士魂商才”才能成就“强国”

  为什么物质财富的增长改变了中国,可人们的仇富心态却越来越严重?其实,人们仇的不是富,而是“为富不仁”。而真正的“士魂商才”,自古以来都是“强国”的中流砥柱,深受百姓爱戴。

  比如上面提到的孙少安和范蠡;再比如《左传》里的一个郑国著名商人弦高。

  一天,弦高赶了几百头牛去做生意,突然遇到准备突袭郑国的秦军。面对危情他急中生智,淡定的向秦国的军队长官表示,“这几百头牛是郑国的国君犒劳秦国大军的”。正是此举,让秦军以为郑国早有准备,便把牛牵走了,没有攻打郑国。

  古代商人地位变迁_古近代商人地位变化_中国古代商人地位变化

  弦高虽折损了所有的牛群,却用他的私人财产拯救了整个国家,使全国人民免于战乱之苦!如此壮举,如何叫人不尊之爱之?!

  只有当企业家或者商人,与士大夫一样,无论其所具备的财富还是知识,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行发展的车轮。

  如今这样的商人不在少数,相信将来,会越来越多。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32 

古代怎么通缉犯人的

  我们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官兵往墙上贴一张通缉令,并大声对周围百姓喊道:“如发现嫌犯及时上报,官府必有重赏。”然而告示上的犯人容貌,那画得叫一个抽象,估计犯人站旁边大家都认不出来,这样也能抓到人吗?

  古代没有照相机,只能凭借当事人的印象让画师画出来大概的容貌,即“画影图形”,主要在唐代之后才出现。画师技术好的还能描绘出正确的五官,技术差的那就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然而官府却总能抓到犯人,其实这是因为,官府抓捕犯人的主要手段,并不是靠画像。

  首先古人出门必须得有“身份证”,最早可追溯到商鞅变法时期的“照身贴”,此后历朝历代都有相应的身份证明制度。过去出门必须带有专门的“路引”,连和尚也要有“度牒”。

  官府开具“海捕文书”之后,四处“张挂榜文”,把犯人的一切信息都写在上面,所以逃犯在逃亡过程中没有合法身份证明,一旦稍加盘查,就会马上露馅。商鞅在逃亡时就是因为没有凭证被拒绝住宿,寸步难行,才无奈返回秦国,最终落得个车裂而亡的下场。

  其次在宋代之后,开始实行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如果有一人犯罪,那么从下至上都要连坐,大家互相监督,谁要是犯了罪,不用捕快来缉拿,甲长和保长就自觉地把犯人绑了送去官府。

  而且保甲制度还有一个包庇罪,如果一甲内藏匿了外来的犯人,那么这十户人家都要倒霉。古代的人口流动非常低,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出远门,一个外来的陌生人进来,很容易被发现,想藏都藏不了。

  最后一招,那就是高价悬赏了,在古代通缉令中分为“暗花”和“官价”,“暗花”一般不对普通人公开,相当于请江湖能人提供情报,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贩夫走卒、镖局船帮,互相传递消息很快,犯人插翅难逃。

  “官价”就是告示上写明的金额,虽比“暗花”低不少,但对于收入微薄的老百姓来说,无疑于一次“中大奖”的机会,一旦哪里张贴了通缉令,当地百姓那可是奔走相告,犯人对他们来说等于会奔跑的摇钱树。

  当然在巨额悬赏之下,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也有不少,像清代大兴“文字狱”之时,一些官僚为了打击异己,用高额的赏金作为诱惑,将通缉令张贴到全国各地。有了上述三点,加上驿站的驿卒传递消息远比逃犯要快,所以总是能抓到人。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很多逃犯干脆不匿名逃亡了,直接落草为寇,当起了山大王。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现代如果碰到一个外地口音,没人会感到奇怪,但在古代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环境下,能往哪里跑呢。

  乱世之时,很多历史人物都当过“逃犯”,例如朱元璋遭遇元廷“海捕”无可藏身,被迫继续流落在皇觉寺为僧。所以通缉令上的画像仅作为参考,最主要是发动群众的力量,因为人民的热情和力量是无穷的。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32 

古代商人的地位为什么低:有钱也是罪

  古代一直有士、农、工、商的排名制度,按照当时的观念,从商除了能赚几个钱,社会地位根本谈不上。这种传统说来也不合理,那些专门为国家经济发展生产的人得不到重视,当权者控制天下,这种现象是封建社会的弊端。

  古代商人地位排名_为什么古代商人地位低_古代为什么讨厌商人

  一、经济制度方面

  古代中国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主,那么在经济制度上的表现就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经济的特征就是自给自足,统治者只需要定期按时的找百姓收取租税(农业税和土地税)以及人头税,无论是历史上的井田制,青苗法,一条鞭法等等土地所有权改良,本质上都是围绕这一根本特征来进行调整的。

  而其他重要的战略物资,比如盐铁等,都是由统治者专卖。所以,古代商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没什么条件,其次,在统治者眼中,这些经济活动并不能产生价值。所以,商人自然没有存在感。

  古代商人地位排名_为什么古代商人地位低_古代为什么讨厌商人

  二、政治制度方面

  古代中国封建王朝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必然对应的政治制度就是封建专制和家天下,我觉得皇帝的想法不复杂,只要将农民和土地这两方面的问题处理好,那么统治就很稳定。

  而商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了人员流动和钱财货币流动,这些对于皇帝来说都是影响统治稳定的,所以当然,就要重农抑商了。

  三、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民以食为天,而占主体地位的汉族群体的性格趋向于内敛保守,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老百姓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心态,对于商业活动不那么热衷。

  古代商人地位排名_为什么古代商人地位低_古代为什么讨厌商人

  当然商人的地位以及商品货币交换活动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自发活跃,比如明朝中期之后,有以家庭纺织为基础,出售布料和成品衣裳的活动,而各种茶楼,食品店等机构的繁荣也见证了这一点。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32 

揭秘中国历史上的太监名将

  说到太监这个名词,就总是会和“作威作福”、“累家败国”之类的贬义词联系起来,浮上人们脑海的也总是什么“十常侍”、“九千岁”一类的大反派。如果说太监这种“皇帝家奴”的群体中还存在着什么正面人物的话,大家能想到的恐怕也只有蔡伦与郑和这两位罢了。至于在军事上,太监的作用就更是被后人所轻视了。其实在历史阴影的深处,我们会发现令人吃惊的史实。

  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上台,其间曾发生太子率领禁军逼宫的政变。叛军势大,宫廷方面却没有将领敢挑大梁,中宗都吓得开始哭鼻子了,杨思勖见状为主分忧,请缨上阵。宛如关云长杯酒斩华雄一般,杨思勖在战场上一刀将叛军先锋砍死,严重打击了敌方的士气,最终造成叛军自行溃散,杨公公就这样完成了自己华丽的初阵。

  不久,中宗的侄子、一代雄主唐玄宗登基。他开创了开元盛世,也开创了太监领兵出征的先河。

  开元初年,越南酋长梅玄成起兵叛唐。在给自己起了个相当威猛的封号——“黑帝”后,老梅与林邑、真腊国合兵同盟,攻陷了唐治下的安南府三十二州。玄宗命令杨思勖主持讨伐。当时已经年过六十的杨公公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战略方针,他在岭南招募当地土著子弟共十余万人马,巧妙地化解了水土不服的难题;随后取东汉马援南征时的伏波故道隐蔽行军,突然出现在梅玄成面前。可怜号称四十万的黑帝大军还没醒过神来就被杨公公的闪电战打得大败,老梅更是在战场上就丢了脑袋,黑帝不幸见到了阎王。玄宗不吝封赏,杨思勖官居骠骑大将军,爵虢国公,打破了唐太宗立下的“阉人不得担任三品以上职务”的祖制。

  其实杨为人残忍好杀,在岭南四次平叛实行焦土政策,总共杀掉了十多万人,为了震慑当地居民还“积尸为京观”,就是把被杀者的尸体堆到一个大土坑里炫耀。因此不论蛮族人还是军中将士都非常惧怕杨思勖,连手下的偏将报告战事时都不敢抬头仰视他。在岭南,杨思勖就如死神一般令人恐惧。从这些事例上,我们既能感受到杨思勖的赫赫战功,也看到了他心理变态的黑暗一面。

  开元二十八年,八十岁的杨思勖病死。十五年后,也就是天宝十四年,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大唐王朝从盛世的顶峰一下跌入了乱世的谷底,伴随着宦官擅权和藩镇割据,中国再度陷入了二百年之久的战乱之世,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中国才获得了安定统一的机会。

  宋朝的太监武将,大概也是历史之最。这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公公,就是那位因水浒传而家喻户晓的使相童贯了。童贯后来因为主持与金人签订引狼入室的“海上之盟”,成为导致靖康奇耻的大罪人,千年来人们对其骂声不绝,实际上童公公也算得上一位名将。

  徽宗曾任命童贯担任西北监军,负责主持与西夏的战事。他率兵连打几次胜仗,西夏国力跟不上,经济快要崩溃,最后表示愿意赔钱谢罪。徽宗遂罢六路大军,“加贯太傅,封经国公”。

  随后在童贯主持下宋朝对吐蕃开战,经过一年的征伐,宋军彻底打垮了河湟地区的吐蕃部队,控制了青海东南部、黄河以北地区。童贯升任成为西北边区最高军政长官。在武力孱弱的宋朝,童公公俨然是帝国上空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将星了。

  徽宗相当以童贯自豪:“契丹人听说我国有一个童贯,屡屡打胜仗,很想见识一下。正好就此派他去考察辽国的情形。”于是把童公公的官职加为检校太尉,前往辽国进行国事访问。辽国人很没有礼貌地嘲弄了童贯,童公公大怒,当下在回国的途中接纳了辽人马植,开始了宋朝经略幽燕的行动。在金兵的帮助下,宋军克复幽燕十六州,完成了太祖太宗的遗愿,童贯以太监之身进封广阳郡王,可谓位极人臣。

  在明朝,也并非只有郑和一名太监专美于军伍:开通西域的侯览,攻打兀良哈的刘永诚……这班堪称名将之花的另类太监,在我中华泱泱数千年上国历史中,构成了一道诡异而又别样的风景。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32 

中国庚子年历史大事件盘点

  公元1900年是大清光绪二十六年,这一年,国内掀起反抗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新高潮,最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义和团在北京,天津等地四处攻击洋人及洋人教堂,西方各国则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而与此同时慈禧太后下令同时向英,法,德,日,意,俄,美,奥,西,比,荷十一国宣战,但仅两个月后,北京城即失陷,慈禧带着光绪西逃,最终被迫于第二年与各国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虽然是第二年签订的,但清政府却是在庚子年战败投降的,所以史学界习惯将《辛丑条约》里面规定的巨额赔款称之为“庚子赔款”。

  公元1840年是大清道光二十年,这一年英国因清政府虎门销烟(发生于前一年)而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由于此时的清政府已经腐朽堕落,积重难返,清军屡战屡败,最终于1842年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清政府对外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这标志着清朝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灭亡的丧钟已然敲响。

  公元1720年是康熙五十九年,这一年清军第二次入藏,彻底驱逐准噶尔势力,进一步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理。

  公元1660年是顺治十七年,永历十四年,这一年顺治最为宠爱的董鄂妃去世,顺治皇帝从此无心政事,此时永历帝已经身处缅甸命悬一线。

  公元1600年是大明万历二十八年,这一年明军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取得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战——播州之役的胜利。

  公元1540年,即嘉靖十九年,蒙古右翼三万户济农吉囊多次率部南侵,均被明军击退。

  公元1420年,即永乐十八年,这一年,朱棣正式下令迁都北京并始设东厂,三杨之一的杨士奇入选内阁,名震一时的唐赛儿起义被镇压。

  公元1360年,即元至正二十年,这一年陈友谅杀死徐寿辉自行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此时天下正直大乱,朱元璋积蓄力量,伺机夺取天下。

  公元1120年,即北宋宣和二年,浙江爆发了方腊起义。

  公元880年,即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攻入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唐形势危急。

  公元760年,即唐肃宗上元元年,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安史之乱即将被平定。

  公元640年,即贞观十四年,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北周名将,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讨伐杨坚,随后兵败被杀,杨坚于第二年称帝建立隋朝。

  公元280年西晋咸宁六年,西晋灭东吴,三国正式结束,天下重归一统。

  公元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一代奸雄曹操去世,曹丕篡汉自立,三国时代正式开始,同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但吕蒙偷袭荆州,关羽最终兵败被杀。

  以上便是我国历史上发生过比较重大事件的庚子年。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31 

中国古代十大名马排行榜

10:盗骊

盗骊,为古代名驹,乃关外名马,体格健壮,千里绝群,脾气暴烈,极难驯服。后泛指良马。古代传说周穆王八骏之一。颈细,色浅黑。《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

9:特勒骠

特勒骠,是李世民的另一坐骑,排列于昭陵祭坛东侧首位。此马毛色黄里透白,喙微黑色。

8:爪黄飞电

爪黄飞电,曹操的爱驹之一,其高大威武,体态庄严,通体雪白,四个蹄子则为黄色,气质高贵非凡,傲气不可一世。

7:照夜玉狮子

产于西域,马中的极品中的极品,通体上下一色雪白,没有半根杂色,传说能日行千里。据说常山赵子龙赵云的坐骑就是照夜玉狮子。

6:黄骠马

又名“透骨龙”,此马马头上有白毛,形状圆如满月,其白点多位于肚子和两肋处。唐初名将秦琼(秦叔宝)的坐骑即为黄骠马。

5:绝影

三国时期曹操的坐骑。顾名思义,此马跑起来快得连影子也跟不上。

4:飒露紫

昭陵六骏之一的“飒露紫”是李世民的坐骑之一,列于陵园祭坛西侧首位。

3:赤兔马

“赤兔马”,据说是汗血宝马,是好马的象征。赤兔马最早是董卓的坐骑,后被董卓用来收买吕布;吕布死后,赤兔马被曹操赏赐给关羽;关羽被杀后,赤兔马思念旧主,绝食而死。

2:乌骓

又称“踏雪乌骓”,以其四蹄皆白、通身乌黑而得名。乌骓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坐骑,传说,项羽自刎于乌江边后,忠于主人的乌骓也自跳乌江而死。

1:的卢

的卢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坐骑,其奔跑的速度飞快,曾背负刘备跳过阔数丈的檀溪,摆脱了后面的追兵,救了刘备一命。“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就是著名词人辛弃疾对此马的称赞。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23 

战国四公子谁的下场最惨

“战国四公子”中,死得的最惨的当为春申君黄歇。早年,他陪伴楚太子熊完在秦国做了十多年人质。楚王病危时,派人到秦国乞求秦王放回熊完太子回去继承王位,秦王就是不答应。这个时候,黄歇挺身而出,去游说秦王。他是有智慧的,先对秦王说:大王,你先放我回去看看楚王是否真的病入膏肓了。秦王感觉有理,就应允了他的要求。黄歇当即与太子对换了衣服,让太子逃离了秦国。太子熊完回楚国后当了国君,就是楚考烈王。

秦王得知太子逃回了楚国,问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勃然大怒,一气之下要杀了黄歇。而黄歇好动脑筋,已经有了应对措施:他事先用重金收买了秦昭王的宠妻和秦相范雎。因而钻了空子,得以机会逃回楚国。由于他以前与楚考烈王生死与共,为楚考烈王回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当上了楚相。

在楚国为相时,他有不俗的业绩。曾说服楚王出兵,帮赵国解了邯郸之围,后来还亲自统军北伐,灭了鲁国。由于楚考烈王的妃妾久不怀孕,为楚国的江山社稷考虑,黄歇敬贡了许多美女给楚考烈王。目的是让这些美女为楚王延续子嗣,让楚国有王位继承人。然而,事与愿违,这些美女的肚子也没有鼓起来!

李园是楚国权臣,本为赵国人,后入楚。他知道春申君的过去,认为是炙手可热的人。就把自己美丽的妹妹送给黄歇,不久李园的妹妹有了身孕。这个时候,李园又与黄歇密谋:要他把自己的已经怀孕的妹子送给楚王。李园妹子进王宫后,生下一个男孩。楚王心花怒放,在封这个男孩为太子(黄歇的儿子)的同时,也加封了李园。

而这个李园是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一旦得志,私心就膨胀起来。他盯上了相国位置,却又惧怕黄歇。于是,就在暗中训练刺客,目的是杀了黄歇,自己取而代之。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撒手人寰。此前,黄歇因率六国联军攻打秦之函谷关受阻,遭到楚考烈王的冷落与漠视。现在听到楚王去世了,想起早先二人同甘共苦的经历,黄歇不顾一切地前去奔丧。

李园就是等待这样的时机,他处心积虑地把黄歇引入棘门内,残忍地杀害了他,还割了他的头扔了出来。随后,凶残的李园又杀了他的全家。足智多谋、知情重义的春申君黄歇落了个这样的下场,他的结局实在很惨。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22 

历史上的东吴始祖是谁

泰伯又称吴太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始祖。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国勾吴。

古公亶父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自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深得古公亶父之宠,并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意在传位于季历再传姬昌。

但当时西岐礼法为传长不传幼,亶父只能作罢。然而泰伯察觉父亲之意,为成全父亲的心愿,避免龙蛇之争的祸害,遂决定让位于三弟季历,并说服二弟仲雍留下子嗣,趁父亲病重之时托言至衡山采药,离开周原。后亶父病逝,泰伯仲雍赶回奔丧,季历与众臣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不受,丧毕携二弟仲雍再次离开周原,前往长江以南无锡梅里避居下来。

后不久,季历被商暗害而死,泰伯又返岐山奔丧,群臣与侄昌再次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仍不受,便由其侄昌继承。泰伯与仲雍又返江南梅里,断发文身开发江南,引导人民兴水利养桑蚕种稻谷,使原本蛮荒的江南得到第一次文明的跳跃。

泰伯教化乡民建立了江南第一村荆村和江南第一巷蛮巷,还有江南第一条人工河泰伯渠。创作的《公刘》、《七月》等著名诗歌,成了《诗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泰伯也因给当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受到土著居民的爱戴,拥立他为国王,建立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句吴。

泰伯到勾吴后未娶,治理勾吴四十九年,九十一岁寿终,卒后葬于鸿山之上,传位于二弟仲雍。至此,泰伯成就了两家天下,一为三弟的周天下,二为二弟吴天下,其让德之高尚使后人敬仰,也被后人尊为至德先圣、三让王、江南文化之祖。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东吴始祖泰伯公虽距今已三千三百年,但其德行仍为后辈之楷模,后世当善加学习以不没至德家风。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22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是怎样的

“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种制度。

我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仅限于是官吏,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传》上“退而致仕”,书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即交换权利于君王。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但“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官吏退休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条件,《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但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但到达退休年龄之前也可以提前退休,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即若身染疾病或者受伤者,虽未到退休年龄也可以退休请俸;明朝亦有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退休。可见,在我国古代,官吏“告老”、“告病”辞去官职,提前退休也是允许的。

“告老还乡”就是“老病不堪厘务者”和“老疾不能任事者”主动请辞,提前申请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提前退休的情形。古代官吏提前退休比较简单,只要官吏提出申请,皇帝一般都会准许。明弘治四年(1491年),皇上就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大清宰相刘罗锅岁至垂年即上奏皇上,请求告老还乡,获得“恩准”后,便雇用小毛驴,直奔山东老家的情形深入人心。


!admin 发布于  2023-4-1 08:22 

绣鞋垫的针是什么材质?

绣鞋垫的针是什么材质?

绣鞋垫的针可以使用不同材质的线针,包括钢针、银针、黄铜针、钻石针等。不同的材质和大小的针头适合于不同的鞋垫材质和绣花线材质,使用不同的针头可以让绣制的效果更为优美和精致。一般来说,绣鞋垫常用的针头规格为1-10号,这些针头做工精细,可以更好地穿过细密的绣花图案,使得鞋垫绣花的质量更加优良。


!admin 发布于  2023-3-31 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