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是什么色
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是什么色
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有朱红、紫红、粉红、粉绿、粉紫、粉蓝、桔黄、天蓝、黑、白等十几种颜色。在众多的颜色中,粉绿、朱红、粉紫、天蓝四种颜色使用的最多,因此这四种颜色是秦俑服饰的主要色彩。
狄仁杰为什么被满门抄斩
狄仁杰可以说是名垂青史的一位人物,不少人都看过有关狄仁杰的电视剧以及书籍,大家都知道,狄仁杰是一位清明正直的好官,受到了不少人爱戴,但最近网上有人传说狄仁杰被满门抄斩,不少人都想了解狄仁杰为什么被满门抄斩,其实并没有被抄家,而是次子贪婪残暴,导致狄仁杰立的生祠被毁了。
狄仁杰其实没有被满门抄斩
1、网上关于狄仁杰被满门抄斩的消息其实是误传,只是因为狄仁杰次子狄景晖贪婪残暴,让百姓心生抱怨,将狄仁杰立的生祠给拆了,生祠被拆了之后一片狼藉,看起来就像是被抄家了一样,因此就有不少网友觉得,这是狄仁杰被抄家了,但是其实并没有被抄家。
2、狄仁杰的名声是非常好的,因为判案非常公正,为不少百姓平反,因此狄仁杰也是受到了许多百姓的爱戴,这也是为什么狄仁杰能够里生祠的原因,只不过狄仁杰的次子并没有像狄仁杰一样廉明,反而是贪婪残暴,不仅让百姓非常讨厌他,也让百姓对狄仁杰的恶意达到了极点。
3、在正史上,狄仁杰和他的子孙后代都没有被满门抄斩过,不过狄仁杰是入过狱的,这是有记载的,在狄仁杰担任丞相之后的第4个月里,就被人无限谋反,导致被免职入狱,但即使是这样,狄仁杰也也没有因此被满门抄斩,后来狄仁杰也是被平反,到了神功元年才再次当上了丞相。
4、狄仁杰是一生都是清清白白的,基本上不会做出什么对不起百姓对不起朝廷的事情,因此狄仁杰基本上是没可能被满门抄斩的,网上关于狄仁杰被满门抄斩的消息基本上都是谣传或者误传,大家不要信以为真。只是狄仁杰是儿子品行不好,被百姓憎恶而已,并不是狄仁杰本人犯了多大的错。
资治通鉴从哪个朝代到哪个朝代
北宋。《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
一、《资治通鉴》介绍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悲欢。
二、《资治通鉴》意义
所谓“资治通鉴”,是为“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通过对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来警示后人。它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军事史,它涵盖了礼乐、历数、天文、地理、经济、文化等内容,是一部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去借鉴的历史名著。
三、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书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司马光修订《资治通鉴》的原因,据考证主要有两点:
其一,司马光觉得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问世以来,史书典籍杂乱繁多,甚至有很多相冲突的地方,普通百姓都不一定能全部看完,何况政务繁多的皇帝呢?于是,司马光就删繁就简,选取重要的部分,组成一部编年体通史。
其二,司马光认为以古为鉴,能帮助世人尤其是人主辨明善恶。但由于更注重治国安邦、经略天下,所以《资治通鉴》更多的是选取有关国家兴衰、百姓生计的实例。
四、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哪个朝代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哪个朝代
都江堰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风景宜人,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岷江流域对百姓的生活影响很大,他想,要消除水患就必须在平原上广修渠道,一则可以泻洪,一则可以灌溉,发展生产;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须凿开玉垒山,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
经过周密策划,李冰决定先从玉垒山开始。他亲自带领指挥民工在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然后在江心用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堤堰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他还亲自规划、修建许多大小沟渠直接宝瓶口,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这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
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可充分保障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还有效地冲刷了沉积在宝瓶口前后的泥沙。这些辅助设施使都江堰成为一个宏伟而缜密的系统工程。
李冰为此耗尽了心力,可他还不满足。他还为工程的维护和长久的使用作了考虑,制定了一系列维修和监控办法,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沿用。都江堰建成后,使得成都平原杜绝了水患和旱灾,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什么关系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是蒙古开国君主。
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大约在1170年,他的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他的母亲就带着他和几个弟弟活下去了,过的很辛苦。正是因为少年时期的不易和艰难,培养出铁木真勇敢坚毅的品质。
十二世纪末,他被蒙古部推举为部落首领。1202年,他联合扎答兰部的札木合和克烈部的王罕,击败了塔塔儿、泰亦乌、蔑儿乞等部。他又同王罕合兵,打败了札木合。在札木合残暴统治下的大批奴隶,都纷纷奔向铁木真一边。紧接着,他又消灭了王罕,最后战胜了强大的乃蛮部。那些较小的部落,也都顺利地被降服或自动归附。
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召开部落首领的忽里勒台,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起蒙古汗国。
在位期间,成吉思汗戎马征战一生,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他所创建立的赫赫业绩,对于蒙古人来说,或许是空前绝后的。
但是,成吉思汗所发动的征战,虽然最初皆以复仇开始,但进而讨伐过之,甚至横扫无辜,践踏自安之邦。大规模的西征,尤其征战南高加索和里海草原,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孛儿只斤·忽必烈,就是元世祖。那么他跟成吉思汗有什么关系呢?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居然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不知道。
从辈分上来说,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成吉思汗的四子托雷的第四个儿子。他是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1227年,成吉思汗过世了。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第三个儿子窝阔台继承为可汗,第四个儿子托雷担任监国。窝阔台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汗位。两年后,托雷的长子蒙哥被选为了可汗。而蒙哥之后,就是忽必烈当上可汗。
1264年,忽必烈把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忽必烈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平定了李憻及乃颜、海都叛乱,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忽必烈像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也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元史》中这样记录: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大都病逝。
史记记载了从什么到什么时的历史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
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明朝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告终。
霍去病和卫青是什么关系?
霍去病是卫青同母异父姐姐的儿子,即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卫少儿与平阳县吏霍仲孺私通所生。)
扩展资料:
霍去病属于少年英雄,他的母亲是卫青的姐姐卫少儿。因为裙带关系而得到汉武帝刘彻重用。他虽年少位尊,但精于骑射,为人少言寡语,胆气内藏,敢做敢为。刘彻想教他兵法,他答:“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为他建造府邸,他回答:“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霍去病六战匈奴全胜,每次都是纵横数千里深入敌营,横扫大西北,立下旷世奇功,被封侯封爵,权贵满朝无人能比。但他的弱点是骄横跋扈,不体恤士卒,而因私怨射杀李敢更是其一大污点。不过其功绩还是彪炳汗青,公元前117年,23岁的霍去病突然病逝。汉武帝调发属国铁甲军给他修坟墓,墓的外形象祁连山,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为车骑将军首次出征奇袭龙城,到漠北之战,对战匈奴几乎全胜。
元朔六年,春、夏,卫青为大将军两次领十万骑兵扫荡漠南伊稚斜单于大本营。歼敌过万,二出定襄。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以十四万匹战马及五十万步卒作为后勤补给兵团,授与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兵分两路,跨漠长征出击匈奴,最终漠北决战以卫青、霍去病告终。
清朝是哪一年到哪一年?清朝多长时间
清朝是哪一年到哪一年?清朝多长时间
清朝(1636年一1912年) 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北洋政府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清朝从此结束。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啟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鸦片战争后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成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 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未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代统治267年,共有10位皇帝住在紫禁城内,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清朝十二帝顺序
清朝十二帝的顺序是:
1.清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年号:天命。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9月30日),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领、后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实际奠基者。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河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抚顺新宾县西南),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尔哈赤为长子。
2.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年号:天聪、崇德。爱新觉罗·皇太极(公元1592年11月28日申时-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爱新觉罗氏,清太宗文皇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称天聪汗,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3.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75]年号顺治。
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为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4.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5.清世宗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
6.清高宗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7.清仁宗睿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清仁宗睿皇帝(1760-1820年),爱新觉罗氏,原名永琰,后为避免避讳扰民,改称颙琰,年号嘉庆,世称嘉庆皇帝。
嘉庆四年,乾隆帝去世,颙琰开始亲政,亲政仅六天便逮捕乾隆朝时大奸臣和珅,将和珅的金银财宝等价值连城的物品全部归属自己所有。嘉庆帝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的势头。
8.清宣宗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生于紫禁城撷芳殿中所。年号道光。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嘉庆四年(1799年)被密建为皇储。嘉庆十八年(1813年)封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颇思励精图治,振衰除弊。
9.清文宗显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满族。宣宗旻宁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即位,年号咸丰。时政治腐朽,内忧外患交困。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出师北伐,直逼京师。清廷集八旗、绿营兵主力及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对外则妥协投降。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后,咸丰帝派桂良、花沙纳与英、法、俄、美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大肆掠劫珍宝财物,焚毁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承德,命弟奕䜣留京求和,同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被迫签订丧失大片领土的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
1861年病死于热河行宫。葬遵化定陵,庙号文宗,谥号显皇帝。
10.清穆宗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清穆宗(1856—1875)即爱新觉罗·载淳,1861—1875年在位,文宗长子。咸丰十一年(1861)六岁即帝位,由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辅佐,定年号祺祥。同年九月其生母慈禧太后、恭亲王奕?等发动政变后,改年号为同治。由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实由慈禧太后掌权。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亲政,仍由慈禧太后掌权。次年底病死。葬遵化惠陵,庙号穆宗,谥毅皇帝。
11.清德宗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清德宗景皇帝1871年—1908年(在位34年),一心想要中兴清朝,主持了维新变法,但是最终却由于袁世凯告密被慈禧太后囚禁在了瀛台,最终年仅30多岁便郁郁而终。
12.【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是苏完瓜尔佳·幼兰。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