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的瘟疫?

今天也给大家说说这个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的瘟疫吧,看看当时的瘟疫都是什么情况,看看古人遇到了瘟疫怎么办吧!

468年,中国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及安徽发生疫病,14—15万人死亡。
747—749年,君士坦丁堡瘟疫使该城瘫痪,瘟疫蔓延到卡拉布里亚、希腊和西西里,死亡20万人。
1097年9—12月,巴勒斯坦和埃及在第一次十字军远征时期发生瘟疫和饥荒,死亡10万人。
1348—1666年,在欧洲一直被称为“黑死病”的淋巴腺鼠疫造成2500万人死亡,是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
1358年,山西及河北发生疫病,死亡人数超过20万。
1520年,墨西哥因西班牙人进入发生天花病,造成300余万人死亡,在此后的50年内,墨西哥因为天花又丧失了近2000万人。
1530年,土耳其发生严重斑疹伤寒传染病,死亡10万人。
1544年,匈牙利布达佩斯因斑疹伤寒流行造成围攻该城的霍阿奇姆的帝国军队死亡3万人。
1545年,古巴发生斑疹伤寒传染病,死亡25万人。
1560年,巴西发生天花流行病,死亡数百万人。
1575—1577年,在当时的新大陆墨西哥高原发生斑疹伤寒大流行,死亡约200万人。
1600年,俄国发生饥荒和瘟疫,死亡50万人,另外在利沃尼亚还有3万人死亡。
1603—1604年,英格兰发生瘟疫,仅伦敦就死亡5万人。
1611年,君士坦丁堡大遭鼠疫之害,死亡20万人。
1630年,意大利文斯发生瘟疫,并向北蔓延到蒂罗尔,死亡50万人。
1664年,英格兰伦敦发生大瘟疫,为了制止传染,烧了三天大火来净化空气,历史学家们认为这次传染病一直延续到1666年9月,共死亡10万人。
1672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发生淋巴腺鼠疫,死亡40万人;法国里昂6万人死于淋巴腺鼠疫。
1711年,奥地利和德国流行淋巴腺鼠疫,死亡50万人。
1760年,叙利亚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阿贝马里蒂有记载的死亡人数就达10万。
1772—1855年,中国云南省有31个县、市流行鼠疫,25.3万人死于该病。
1792年,埃及发生瘟疫,死亡80万人。
1799年,非洲因瘟疫流行死亡30万人。
1826—1837年,欧洲发生霍乱传染病,仅1831年就死亡90万人,共死亡数百万人。
1840—1862年,世界霍乱流行,持续20余年,死亡数百万人。
1847—1948年,英格兰伦敦因流行性感冒死亡1.5万人;1851—1855年,因肺结核流行,一年内就5万人,共死亡25万人。
1856—1900年,中国云南全省有86个县流行鼠疫,共计死亡73万多人。
1863-1875年,世界霍乱流行持续达10年之久,仅1866年东欧就死亡30多万人,死亡人口超过千万。
1884—1953年,中国福建57个县、市中有71万多人死于鼠疫。
1887—1919年,中国内蒙东部52万人死于鼠疫。
1889—1890年,世界发生流行性感冒,波及全球人口的40%,死亡千百万人。
1892—1899年,1923—1925年,第六次世界霍乱大流行,死亡千百万人。
1903年1—8月,印度广大地区发生瘟疫,死亡60万人,其中旁遮普邦死亡13万人。1904—1905年,孟买及西北部各省和旁遮普邦发生瘟疫,平均每周死亡1.8万人,有几周超过4万人,计死亡100万人。1906—1907年,印度瘟疫继续流行,死亡167.27万人。
1908年,印度持续长时间的瘟疫开始趋于平息,死亡14.87万人。
1910—1913年,中国和印度发生淋巴腺鼠疫,流行期间,死亡数百万人。
1914—1924年,俄国因饥荒和流行性感冒,死亡2000万人。
1915年,塞尔维亚流行斑疹伤寒,半年就死亡15万人。
1917年10月革命前后,俄国斑疹伤寒严重流行,约300万人死亡。,
1917—1919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夺走了印度1300万、美洲50多万和非洲与欧洲无数人的生命,计死亡2500万人。
1921年印度霍乱流行,造成50万人死亡。同期发生淋巴腺鼠疫,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24年,印度再次发生霍乱,死30万人。
1926—1930年,印度天花造成惊人的疾病灾害,死亡50万人。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56 

为何没有人敢盗刘备的墓呢?这与诸葛亮有什么关系?

千年来,刘备的惠陵一直保持的很完好,没有盗墓贼敢盗刘备的陵墓,而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在刘备的陵墓当中放了意见东西。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刘备陵墓中到底有什么玄机呢?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在古代的时候,工匠们的工艺制作都是纯手工完成的,而且因为是完全纯手工制作,所以才特别的富有价值。有些古代制作的东西,即便是放到现在,也足够让人惊叹。例如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这是古代人民智慧和劳动的成果。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些神秘的古代陵墓。
中国古代的陵墓,也是有些特殊化的。因为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当中,人们讲究入土为安。所以他们会对死后的陵墓非常的重视。无论是哪个阶层的人民,他们都会对死后的陵墓好好的设计。大家平时肯定通过一些盗墓题材的影视剧,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古代陵墓的奥妙所在。我们时常会看到陵墓里面设置各种奇思妙想的陷阱机关。那么陵墓设计究竟巧妙在什么地方呢?
今天所要讲述的神秘陵墓是属于三国时期的刘备。大家可能对刘备非常的熟悉,但对于他的陵墓设计者究竟是谁,应该是一头雾水吧?其实刘备的陵墓设计者就是他的军师诸葛亮。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有各种奇谋智慧,其中他对于机关的设置也是非常的擅长。而刘备的坟墓同样也设置了很多机关。我们也可以体会诸葛亮之所以会设置各种机关的原因。就在于他想要刘备死后可以不被其他人所打扰。
但是刘备的陵墓为什么从来没有被盗贼盗过呢?原来诸葛亮在刘备的陵墓当中设置了一种非常厉害的机关。这种弩箭上有剧毒,一旦有人不小心触碰了开关,这带有剧毒的弩箭,就会朝人射过去。而这种弩箭的剧毒可以让人在几分钟内死亡。这种剧毒杀伤力这么大,怪不得刘备陵墓从来没有被盗贼盗过。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55 

古代发生过哪些瘟疫?是如何发生又是如何治好的?

因为武汉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情况,让很多人最近的关注点都在这件事情上面,社会上也有很多情况发生,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了。不过,其实这样大规模的传染病也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生了,而且在古代也有过,有一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瘟疫”。我们常常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瘟疫发生的时候人们都是非常恐慌的,那么古代的瘟疫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最重又是怎么样被治好的呢?

1.古代的瘟疫是什么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等。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丹溪心法·瘟疫五》:“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其发病急剧,证情险恶。若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可见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治以疏利透达为主,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可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斑、神志皆乱、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参见疫、天行、时行、温疫发斑等条。
2.古代的瘟疫是如何发生的
中国的古装剧中经常有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瘟疫”。所谓的瘟疫,按照今天的理解,即一种易流行的急性传染病,有点类似于西方的黑死病。在中国的古代,每当瘟疫发生时,经常会发生大量的人口死亡,人民苦不堪言。瘟疫究竟为何会发生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个方面是瘟疫的产生与传播。产生原因可分为两个要素。一是自然因素,即我们熟知的四种自然灾害:水灾、旱灾、蝗灾、地震。这四种灾害的发生经常是很难预料的,而且它们有时甚至是相伴而生,造成严重后果。水灾和地震的直接后果都是人和牲畜的大量死亡。大量的人畜尸体若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便容易形成疫病的传染源。旱灾和蝗灾则是造成庄稼欠收,粮食不足,继而导致人畜的死亡和传染源的形成。二是社会因素,包括战争和饥荒。战争在古代并不少见,比如王朝交替时的战争、民族之间的争夺、以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战争之后,不免尸横遍野,死伤无数,如果处理不周,也容易形成疫病。至于饥荒,它的结果和前面的例子非常相似,不再赘述。
当这些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发生时,人们会进行迁徙来躲避灾难,迁徙使得疫病广泛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即使不发生迁徙,人们相聚而居,接触频繁,也极易导致疫病的流传。所以一人得病,可能全家乃至全村都跟着遭殃。
第二个方面是应对不当。显然,古人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在面对瘟疫肆虐时,人们往往很难有效地应对。就大的社会背景而言,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害在瘟疫来临之前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人们早已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来及时实行防护和治疗,即使有,效果也相对有限。而中央的救治由于时空的距离,也难以及时到达地方。就个人而言,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人的营养状况变得十分不理想。人体营养缺失或多或少会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如此一来,瘟疫的发生和传播就更加容易了。
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有一个部分是人类在与各种疾病不断斗争。所以,社会的进步亦体现在越来越多的疾病得以防范和治愈,体现在人的健康得到有效和长久的保障。时至今日,仍然有人为了医疗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生而为人,所以才要更努力地维护生命的意义。
3.古代发生过哪些瘟疫
先秦时期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瘟疫流行之猖獗。
三国
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
晋朝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瘟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隋朝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并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唐朝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
出于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宋代
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元朝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瘟疫的治疗方法。
明朝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吴氏认为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虽然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又进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
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的。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而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而不胜正,未能顿发”;“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与散发性的不同表现。而戾气致病又有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情况。此外,由于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认为“……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并且还指出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清朝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在与温疫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作用。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54 

监狱在执行死刑的时候,为何有救护车在场?

最近看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监狱在执行死刑的时候,这个现场是必须要有救护车在现场的,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啊?这死刑犯不都死刑死了么?还要救护车干吗?不是应该只要殡仪车就好了吗?那么到底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吧!

监狱执行死刑必须有救护车在场,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执行死刑枪毙罪犯,都是真枪实弹,在执行过程中应该严格枪支使用规定,但是在历史上也出现过枪支走火伤人事件,有备无患,必须准备救护车。
第二,枪毙罪犯,罪犯有可能会出现,休克,瘫软,昏迷等等意外情况的发生,为了严肃法律, 保证刑场的用刑规范,也需要及时抢救死刑犯,让他们安全到达刑场。
第三,死刑犯也有捐献器官,尸体的现象,救护车就负责这个任务。
救护车进入刑场,不仅仅是为了罪犯,而是面对整个刑场的任务,刑场上也发现过,执行工作人员突发疾病的现象。
一般的刑场都会是远离城市闹市区,一般都会选择人员稀少的地方,而每次枪毙罪犯,都需要武警,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同时到场,所以有一辆救护车还是必须配备的。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54 

甘肃省的省会不是在张掖吗?

最近在看兰州的历史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其实兰州并不是甘肃省的第一个省会啊,好像最开始甘肃省的省会是在张掖,后来才改到兰州去的,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吧!

现在大家都知道甘肃省的省会是设在了兰州,但其实最早的时候兰州却不是省会,是到后来才改成了这里。一般省会的城市是不会随便的更改的,一更改可能会给当地的人带来不少的心态变化造成矛盾,不利于中央和当地官员的管控,所以一般在历史上是省会的城市也被一直延续了下来。
但甘肃的省会为什么会把在西北方的张掖改为了兰州呢?
张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西汉之时开辟了重要的丝绸之路,其中路上的道路之中张掖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点。其实最早的时候这里并不叫这个名字,丝绸之路像一个张开翅膀的老鹰,连接了西域和大汉王朝,相互帮助,而掖就有扶助的意思,这里又几乎是在最中心的地方,所以就用这个名字来命名了。
张掖这里有着许多的粮食和蔬菜生产,因为连通西域所以其它地方的蔬菜水果在这里种植的也很多,堪称是内陆地区的鱼米之乡,就是这样一个十分优越的城市为什么会失去了省会这个位置呢?
秦朝之前甘肃一直都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而且也几乎都是在张掖孕育而生,可见不仅仅是因为丝绸之路,直到汉朝的时候,在这里生活的匈奴屡次进犯,卫青、霍去病等大将率军来抵御,当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大汉获得了胜利,匈奴也退出了这里。将军们发现张掖这里的很适合发展农业,所以禀报给了圣上,皇帝也就下令在这里设置了郡县,以后每次征战之时大军也都会来到这里驻扎囤积粮草,慢慢的这里就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军事、经济等的中心,曾经与西域各少数民族缔结盟约也都是在这里。
但是到了清朝的时候状况却发生了改变,清朝与之前的朝代相比疆域更加大了。曾经首都都几乎是在陕西和河南一带,相对在中间的地,而到了明清之时首都却改为了现在的北京,离甘肃就更远了,对这里的管理一开始也有些松散。
虽然大清放松了,但这对西北准格尔部来说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这个部落一直虎视眈眈想要扩大领土,甚至是消灭大清掌握天下。张掖的位置在那时候就是非常的靠近准格尔部了,都知道要想占领一个地方就要先打下中心之城,只要中心陷落了,其它的地方也就不在话下了,所以这个部落多次攻打到了张掖进行骚扰。
大清当时实行的是军队与将领分离的政策,军队的调动权力都在皇上手中,但即便如此君王也担心自己鞭长莫及,边关会有人偷偷地笼络军心不听自己号令,所以留在边关守城的军队也并不多。每次一有外敌来侵犯,城中的士兵也只能是给京城传消息求救,再简单的进行抵抗,等到京城之中接到消息再下令让将领带着八旗将士们前去,怕是城中的士兵早已经被歼灭了。
但是这种军队政策是为了防止将军拥兵自重作乱而实行的,是不可能会取消的,所以只能想办法拖延边疆部族打下甘肃的时间,皇上与朝中的大臣们思来想去只能把省会迁到了更偏向东南的兰州来,以此来延缓敌军的进攻时间,也为自己调兵遣将争取了时间。就这样张掖从省会的位置上掉了下来,清朝政府做的这件事其实也不是没有意义的,至少给边疆各部落攻占甘肃的进程增加了重重的困难。
兰州在历史上虽然不像张掖是在丝绸之路的中心地带,但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一个重要的交通便利之地,也是古时经商往来的一个必须会经过的地方,只不过不如张掖离西域更近,西域的物产也就稍微的差一些。但更接近汉族却也给这里带来了优势,它感受着中原和西域文化的双重熏陶,留存了许多风格的历史文化,所以虽然是不如张掖,却也是一颗重要的内陆明珠,将甘肃省会迁到此处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了。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53 

一次性口罩是谁发明的?

最近肺炎十分严重,又是呼吸道疾病,所以这个控制住呼吸就好说了,所以这个口罩就变得十分的重要,最近很多人也说了,这个口罩到底是谁发明的呢?还真的是造福人类的一个非常非常棒的发明了,其实说起口罩的发明,这背后的故事也还是非常的有故事的,而且故事也十分的曲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随着我们进入了冬天,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的同时,雾霾也越发频繁的出现,在北方或者大城市的一些金粉,可能出门的时候都会带上口罩,但是,金粉们知道口罩是谁发明的么?
金粉们肯定会很疑惑,口罩这么简单的东西需要发明么?这个也算的上先进制造技术么?
老实说,小编一开始也是这么觉得的,但事实是中国第一个口罩是由一位中国医学家发明的,他的名字叫伍连德
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以及北京协和医院,金粉多少会了解到一点点。伍连德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及医学院的主要筹办人之一。
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年代,1935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伍连德,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亚北部的槟榔屿。其父伍祺学系开设金店的侨商,母亲是第二代马来西亚华侨。
他7岁时进入英国人设立的槟榔屿公学,接受10年制教育。从小就非常刻苦地学习,成绩非常优异。17岁获得女王奖学金赴英国读书,在大考中获得“基本学者”的名衔,包揽学院几乎所有的奖学金和奖章。
游学欧洲期间,他先后在英国圣玛丽医院、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从事研究,曾师从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梅奇尼可夫和霍普金斯。
1903年,他以有关破伤风菌的学术论文,出色地通过了剑桥大学博士考试后,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没有想着在英国领取高薪,过着惬意的生活,而是回到了出生地槟榔屿,在那里开了个私人诊所,积极参加华侨社会服务,致力于社会改革,如反对吸毒和赌博。但他觉得始终不满足,“因为我总想做一点儿较大的医务事业,同时我也想得个机会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1907年,伍连德应清朝直隶总督袁世凯聘请,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1910年年底
正值清王朝最后一个冬季
一场可怕的瘟疫
席卷了中国东北部地区
10月25日
满洲里首次出现暴毙患者
11月7日
瘟疫开始在哈尔滨蔓延开来
许多感染瘟疫的患者都有同一个症状:就是发烧、头疼、胸闷最后窒息死亡。尸体皮肤呈青紫色,样子看起来非常的可怕。而就在这时,伍连德却不顾自身安危,亲自赶往疫情重灾区。
12月24日,伍连德来到哈尔滨,随着他一起来的包括一名陆军医学堂的教练员和一名学生。
在抵达哈尔滨的第三天,他们为了弄清楚疫情来源,伍连德准备冒险解剖一具尸体。
这种事情在当时的社会里,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这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在当地一间贫民窟里,伍连德进行了中国医生历史第一例人体解剖,经过伍连德地分析,他认为这属于肺鼠疫,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这也是科学史上,第一次对鼠疫进行分类。
当时正值年关,返乡过年民众众多,为了阻止疫情继续传播,伍连德提出了初步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设立隔离区,并向关内征召医生,他甚至还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伍,动员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一同加入防疫活动中来。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他还设计发明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用于隔离病患,后来这种口罩被称为——“伍氏口罩”
这种口罩造价低廉,制作方便,民众纷纷带上了口罩,因此死亡率也大大降低。
在1911年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这种方便又实用的口罩,受到了各国医学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样式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当防疫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考虑到腐烂的尸体,极有可能成为二次传染来源
于是伍连德又说服大家,将染病的尸体集中火葬。
但是因为有中国违传统人伦,此事上报并获得清政府准予后,才得以实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火葬。
在伍连德的组织下,仅仅不到四个月,这场百年不遇的瘟疫终于被终结,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伍连德功不可没。
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关于伍连德的相关信息
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以及发现旱獭于其传播中的作用”,而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此消息2007年才在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上正式披露,这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人。
1913年,美国医史学家嘉立森出版了《医学史》,这是一部论述医学历史的专著,全书近700页,然而有关中国医学的内容,寥寥无几,不足一页,而且还存有谬误。
伍连德看后非常不满,立即致函加里森质问,但是嘉立森却回函道:“中国医学或有所长,顾未见有以西文述之者,区区半页之资料,犹属外人之作,参考无从,遂难立说,简略而误,非余之咎。”
在看到回函后,伍连德感到吃惊。原来中国医学记载的资料如此之少于是他身体力行。
与医史学家王吉民先生一道,先后花费了16年时间,用英文撰写了《中国医史》一书,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传统医学,以及中医的历史成就,维护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地位和尊严。
1924年,伍连德在沈阳筹建了东北陆军医院,这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医院。
1926年,他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为当地培养医学人才,这个学校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并且,他前前后后总共为中国,筹办了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校,为中国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
1937年日军大举入侵中国,他在上海的住所,被日军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毁。最后他不得已,带着家人返回马来西亚槟榔屿,在那里开设诊所,悬壶济世。
1903年的伍氏家庭三代合影
自此之后,他的事迹渐渐尘封,最后于1960年1月21日在槟榔屿逝世
享年81岁。
因为他的逝世,英国《泰晤士报》发文称,“伍连德的逝世使医学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毕生为我们做的一切,我们无以回报,我们将永远感激他!”
在1959年出版的英文版,《抗疫斗士——一个现代华人医生的自传》一书的序言中,伍连德写道:
“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
“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字)博士一人而已。”1924年,梁启超如此评价伍连德。
是啊,他一生所做出的贡献。我们无以回报,但我们能做到的,那就是记住他,记住曾经有这么一个华人,为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叫“伍连德”。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52 

秦始皇的地宫当中有多少水银?有什么作用?

秦始皇陵,虽然如今还没进行发掘,但是咱们利用高科技仪器测量也对其了解了一些,那就是秦始皇的地宫当中有着非常多的水银。根据很多文献记载,秦始皇当年在四川陕西等地区收集了大量的水银,而且还大力支持当地的丹砂矿的开采,为地宫的修建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据此很多野史记载,秦始皇与巴寡妇有暧昧关系,其实完全是误传。水银在地宫当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绘制山川湖海,还有防腐、防盗等实用功能。

秦始皇地宫有多少水银
秦始皇地宫当中有多少水银,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而且根据周围地质勘察取样也发现了,周围有大量的水银,而且整个水银占地面积达到12000㎡,汞含量平均达到250ppb,即使地宫封土外围汞含量也达到平均30ppb。这是经过2000多年之后,测出的汞含量还如此之高,可见地宫当中汞的数量有多大,要知道水银具有易挥发的特性,夯土也是能够向外扩散的。
那么地宫内部到底有多少水银呢?目前学界“百吨”说比较普遍,根据专家推测,在12000㎡的强汞区内,按照20℃汞的浓度为13.54g/㎝³换算,秦始皇陵墓当中水银理论数字应该是1600多吨,但是考虑到水银要汇聚成山川、大海,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即使不是平铺到墓穴当中的,但是按照水银密度测算,不会差太多,应该在百吨以上。
秦朝时候炼汞的方法是低温焙烧法,炼汞炉一般高约0.6-0.7米,两个炉子连成一组,合用一个燃烧室,主要以木材作为燃料。炉子主要由地锅、天锅、顶锅、还有装水银的钵组成。地锅主要用来装压碎的朱砂矿,天锅放到地锅上,用于收集汞蒸气。天锅上面还要接一根泥管,一直通到冷凝器那儿。有时候为了提高效率,还在冷凝器上洒水。这些汞蒸气凝聚到钵的内壁上,为了防止汞珠坠落,还在内壁上涂抹桐油,产生吸附力。装水银的钵必须不断更换,否则形成大珠之后,容易流到地锅当中。据《天工开物》记载,焙烧炉一次能够装15-20公斤的朱砂矿石,如果用炭烧,需要10个小时。如果是优质的矿石,能回收率能够达到20%,每天能够产出3公斤的汞。
限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汞的生产率也不是很高,而且汞易挥发,秦始皇地宫当中这么多的汞,肯定不是几年之内能够上贡完成的。
这些汞都是从哪里来的
据《史记》记载,有两个矿产地,一个在巴渝地区也就是重庆,另一个在陕西的旬阳,说起巴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巴寡妇,在《史记·货殖列传》也记载了巴寡妇的事迹。巴寡妇世世代代经营丹砂矿产,家产富可敌国,而且巴寡妇舍得花钱,雇人保护自己,没有人敢侵犯他,而且秦始皇非常敬重她“女怀清台”。司马迁感慨,为何一个乡野寡妇,能够和帝王一样扬名天下?
秦始皇武力统一六国,为何允许一个妇孺在巴渝,要知道像靠冶铁起家的赵卓氏,以及山东的程郑氏都被迫迁到四川,目的都是为了削弱旧贵族的经济实力,进而削弱他们的政治影响力。但也绝不是巴寡妇守贞节,在战国和秦朝时期,还没有贞节观,一直到西汉时期,妇女改嫁都稀疏平常的,因此贞节只是后世附会的故事罢了。
当然更不是郭沫若先生所写的那样,秦始皇和巴寡妇有男女关系,郭沫若先生在他大型历史剧《高渐离》当中,把秦始皇描绘成,荒淫无度,把天下美女汇集咸阳琅琊行宫里,并且玷污了巴寡妇。秦始皇后宫美女如云,怎么会看上一个偏远山区的寡妇呢?根据王学理先生《巴寡妇怀清的矿业与秦始皇陵水银之需》研究,巴寡妇是一个统称,是指这一地区丹砂采矿炼汞的从业者群体。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溱州土贡丹砂”,也就是重庆綦县,这一地区一直盛产汞,也就是丹砂矿。
另外还有陕西的山阳,旬阳地区也是汞矿主要产地之一。现在旬阳县汞储存量还是居全国之最,并且放眼亚洲,储存量也是最高的,达到5000多吨,根据旬阳古矿洞中采集到的遗物判断,其开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至于山阳、略阳等县采汞的上限年代,虽不能确证始于秦代,总可以做这样的推断:在封建专制时代,通过政权力量,迫使全国上贡丹砂的事实未必都做详细记录。
西南地区大量的丹砂矿是如何运送到西安的呢?其实蜀道在武王伐纣时期就已经开通了,其中《尚书·牧誓》中记载了巴蜀地区参加战斗的经历。所以这些栈道在秦朝时期就已经修过,通常在峭壁上凿孔,然后插上木梁,形成栈道,可见当时运输丹砂矿的困难。旬阳运送丹砂到西安则要方便多了,顺着旬河,再沿子午道就可以抵达西安。
为何墓葬中用汞
墓葬当中发现丹砂,最早要追溯到河南偃师二里头商朝墓葬,当时墓底有大量的朱砂,厚度达到6㎝。后来在商朝的妇好墓当中,也在棺木周围发现了大量的朱砂。在国外玛雅文明墓葬当中,尸身先裹以棉毯,再撒以朱砂,在第二次埋葬时甚至会将尸骨涂朱砂。
把朱砂放在棺木当中可能和古代信仰有关,因为朱砂能够防虫,防腐,而且经久不褪色,在古代有不死的象征,因此经常用在死者身上。在《旧汉书》中记载,秦始皇地宫当中要“锢水泉,塞文石,致丹漆”,也就是,要排地下水,并且设法封闭泉水,并且用文石筑壁,用青泥膏及浇灌铜液堵漏,再涂以红漆以为防渗及防潮。可见秦始皇地宫当中这些朱砂,除了宗教意义外,还有防潮、防腐的作用,而且还是很好的红色颜料。
汞因为是液态金属,所以成为很多金属的溶剂,能够形成汞合金,古代记载“汞杀金银”,就是指汞能溶解金银。在春秋时期,人们利用液态汞溶解金银,然后利用汞的可挥发性,发明鎏金工艺。
汞还具有毒性,因为它无色、无味,因此古代墓葬当中使用汞防止盗墓行为。据《括地志》记载:
“齐桓公墓在临苔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岗,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薄,珠襦、玉匣、缯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古籍当中齐景公墓地,飞鸟进去都会立刻死掉,可见利用汞防止盗墓,秦以前就有了。
虽然秦始皇地宫目前技术条件,没有进行挖掘,但是按照目前测得数据,保守估计至少也有20吨以上水银。秦朝从探矿、采矿、运输、研磨、蒸馏、储存,已经有了一整套化学工艺,可见先秦时期冶金水平也是非常高的。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51 

民国四大名校分别是哪四大?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大学排名的事情,其实不管怎么排,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大学是不能改变的,最近有人提起了民国四大名校的事情,那么这个民国四大名校分别是哪四个呢?他们的排名情况又如何呢?下面一起分析看看吧!

其实民国年间并无四大名校之说,而是有五大名校的说法,这五所知名高校分别是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除了国立中央大学以外,其他几所大学都还原名存在,在此不再赘述,重点介绍一下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前身是晚清名臣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相继经历了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几个阶段。建国后国立中央大学被拆分、调整,几经转换,成为今天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大学。这些大学今天几乎全部是全国重点大学,由此也可看出当年中央大学的学术地位。
1930年代初,罗家伦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期间得到国民政府支持,获得240多万元建筑经费,在南京中华门外石子岗一带建设了新校区。这时的中央大学除了文、理、法、教、工、农、医等7个学院30多个系科外,还有一个附属牙医专科学校,一个实验学校,一个畜牧兽医专修科,一个航空机械研究班,两个研究所,一所实行义务教育的附属小学,22所实验农场,规模非常可观。
抗战爆发后,罗家伦带领师生,有条不紊地搬迁到大后方重庆,还在沙坪坝盖了新校舍。据罗家伦回忆,不仅学校所有仪器、图书和设备完好无缺地迁移至重庆,就连农学院实验牧场的优良牲畜品种也乘船来到山城。当这些长途跋涉的动物们进入重庆市区时,正好遇到罗家伦校长。放佛骨肉重逢,罗先生悲喜交集,热泪盈眶,下车与那些异地重逢的动物们拥抱亲吻了一番。
西南联大教授在抵达昆明后合影
抗战期间,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组成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搬迁至云南昆明;国立武汉大学搬到了四川乐山,齐邦媛在其《巨流河》中有详细的描述;国立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带领下,一路长征至贵州遵义,播下下文化的种子。
国立中央大学毕业证书
这些大学学术地位非常高,国立中央大学当时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茅;国立浙江大学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之剑桥;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也处于世界高校之前列。当时社会上如此评价中国最高学术机构中研院:“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而中研院的院士和主要研究人员几乎都出自以上几所大学。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51 

历史上莫名消失的2男1女,为何至今下落不明?

要说历史上那些莫名其妙消失的人,其实他们并不是消失了,准确地说是下落不明,他们并不是人间蒸发,而是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什么地方。其实历史上消失的人并不在少数,史书上对他们没有了最终的记载,后人自然也就是没有办法得知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其实消失的人很多,比如朱允炆、老子、徐福、西施等等,在史书上失去了记载的人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其中比较著名的几个人物,他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朱允炆
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朱元璋是一代的霸王,从一名农民成为了一代的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说有让人佩服的地方,也有人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方,对于朱元璋来说对于后代最大的影响就是杀光了武将,这也是其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做皇帝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但是他的孙子朱允炆却要稍微的逊色一点了,毕竟是没有保住自己的家国,在朱元璋去世之后,由于很多善于打仗的大臣都被杀了,而朱允炆手上也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人,最后就落得被人夺得了皇位的下场。
但是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有很多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而值得奇怪的就是对于朱允炆的去向。当时的皇宫被一场大火烧掉了,很多人都没有找到这位皇帝,甚至不知道是生是死,很多人对于这件事情有很多的看法,有人说是朱允炆借着这个火势逃走了,而有的人却说是死去了。但是没有人能够给出非常的有力的证明,一个皇帝的失踪,自然就成为了历史上的最大谜案了。
2.徐福
日本现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颇晚,当是后世徐福来日传说传入日本附会所建。又,徐福墓数量过多,如杨贵妃墓,前前后后有数十座,徒增疑点。
但日本早于徐福来到前早已有人居住,并已有其文化。徐福与童男童女到来充其量只是与当地人通婚再产生后代而已。
据《日本国史略》提到:“孝灵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来。(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赍三坟五典来聘。福求药不得,遂留而不归。或云,止富士山。或云,熊野山,有徐福祠。)”说徐福带童男童女来日本修好,贡上三坟五典而寻求仙药,然而不得仙药,只等定居下来。在《富士文书》中则提道徐福来到日本,协助当地农民耕种,带来一些新的技术。到达日本后,徐福再没有返回中国,而且没有得到长生不老药,担心秦始皇追杀,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为“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巧合的是,连云港市现有云台山脉,姓氏都与山有奇特渊源。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都还有姓秦的日本人,有些家门口楼上还仍然刻着“秦”字。
还有一种主流说法:徐福到了琉球群岛或是到了渤海湾中的一个小岛再到济州岛。于大海上遇到风暴失踪或沉船。
3.西施
在吴越之争硝烟散尽之后,美女西施的结局,后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
1、愧疚自缢说
在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演绎的情节是,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
2、被范蠡带走说
这种说法较为风行,典籍中有记载。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说
西施在越灭吴后的命运还有一种说法,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4、被吴人沉江说
民间有一种传说,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唐代罗隐写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从唐代人写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吴人沉江说”,有一定市场。
5、被勾践沉江说
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传说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这种说法和“被吴人沉江说”、“被范蠡沉湖说”是异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
6、被越后沉江说
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这种说法因较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较流行。《东周列国志》上就是这种说法。
“沉江说”,典籍记载较早。离吴国灭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这些人都是“死其所长”——因各自的所长招致相同的祸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他清楚地说“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确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另一典籍《吴越春秋》也明确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鸱夷”,有人解释是指范蠡,根据是范蠡曾经“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史记·货殖列传》)。笔者认为这里的“鸱夷”,解释为“牛皮”较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于江”上了。范蠡改姓名为“鸱夷子皮”,是纪念朋友和对手伍子胥的怀念。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也是用鸱夷牛皮收敛的尸体。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载:“鸱夷子皮,范蠡自谓也。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还有一个证:浙江沿海一带一道名菜“西施舌”(一种蛤蜊肉),据说就是纪念西施沉江的,所谓美女加美食。
也就是说,西施之魂已经回归故里,至于埋葬在什么地方,是葬的尸体,还是衣冠,则需要进一步考证。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50 

为什么科学技术起源于欧洲?

很多人都在说了,这个科学技术其实还真的就是国外的发达,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那么有的人也问了,这个科学技术为什么会起源于欧洲呢?有什么不一样的讲究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科学技术起源欧洲,主要是源于文化的发展方向不同,欧洲的文化发展那时是比较全面的,它们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发展研究通过几百年的演化,造就了欧洲的科学技术的萌芽、追求、发展、成功、不断的探索才有欧洲科学技术的发源地。如电灯、电话、蒸汽机的发明促使了一个崭新的初始工业时代的来临,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不仅给陆地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且激发了远洋海上交通,再一个是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大大地促进了欧洲的军事扩张。
军事扩张大肆在全球洗劫财富,这样更加地促进了欧洲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欧洲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完全是得益他们文化思想拓展方向不同于东方,换句话说他们的文化是比较务实的。
再看地球的东方各国受着儒家思想,什么道教、佛教……等等文化,千年来束缚了东方人的思维,追求的是虚无缥缈的境界,包括在古、近代的当政者都追求的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怎么可能成为科学的发源地呢?但是这种文化对生态环境是没有任何伤害的。所以当时的生态环境保护是超级好的!东西方文化发展方向不同取得社会效果也就不同,同时都有弊有利。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提升,对于满足人类的财富与生活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和不断的提高。
任何事物都只能一分为二去看待,有利就有害,在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与好处的同时,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却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这就是科学技术带来有害的一面。也就是说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没少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麻烦。
虽然说欧洲是科学技术的发源地,但不能说东方古国就没科学技术发明,发明还是有的,比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只不过没有深入科学技术的发掘,没有将火药造成枪炮,用于军事防御上,只是停留在民用区域上……等等。这还是原于我们的儒家、道家文化所至,因为文明古国倡导以和为贵的文化。所以当政者以及臣民根本不会去倡导与发掘科学技术,根本就没有这种文化思想,所以,科学技术的发源地落入了欧洲,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