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在皇兴三年(469年),册立位皇太子。他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那么他为什么要迁都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背后的原因。

鲜卑拓跋政权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孝文帝将国都从平城南迁到洛阳,是从太和十七年十月孝文帝下诏营建新都起,至太和十九年九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止,历时仅仅两年就完成,都城的迁移是浩大而繁杂的工程,孝文帝仅用时2年,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奇迹。但是在北魏的朝廷与宫廷之中,真正自始至终支持孝文帝迁都者只是少数人。
这主要是因为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时,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冯太后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影响。而且孝文帝决定定都洛阳的计划,是很突然而机密的,甚至于连当时被视为左右手的元澄、李沖事先都不知道。
那么北魏孝文帝为什么突然要迁都呢?他迁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还是为了摆脱冯太后的控制。
定都洛阳与全身披挂准备发兵南征策略的制定是突然而机密的,就连孝文帝的左右手元澄、李沖都不知道,这很显然出于另外一批人之手。实际上,在北魏政权南迁的过程中,襄助孝文帝完成历史使命的关键人物是尚书李沖、任城王拓跋澄和孝文废皇后冯氏三位。但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很快从鼎盛走向衰落和灭亡。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0 18:54 

火星男孩找到中国圣人了?这样的谣言大家就不要信了吧

说到火星男孩还是挺有意思的,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以前预言还是非常非常成功的,但是现在大家也懂了这个人的预言都太假太假了呀,哈哈,最近也有人说了,火星男孩好像找到了中国圣人了,那么这样的谣言大家真的要信?小编觉得还是不要信了吧,哈哈!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中国圣人的预言和描述,如推背图预言中国圣人治理乱世,未来世界大同。诸葛亮《马前课》、刘伯温《烧饼歌》中也都有关于中国圣人的描述,而且这两位还是可能穿越的10位古代人。
而这位火星男孩直接预言中国主宰世界,这其中是有什么联系,还是虚假呢?
2010年10月2日俄罗斯真理报对这位火星男孩做了采访,问了一系列如世界末日、埃及、火星,以及中国的问题。
当时记者问他2012年12月21日是否是世界末日,他回答到末日无法避免,但并不是2012年,这要等我们诞生于中国的伟大的指导灵返回神国的那一天才能发生,因为不到这一刻,你们可能就永远不会觉醒,不到最后的灾难,最后的末日,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永远不会了解到和平与爱的重要意义以及自己待在地球的使命,但智慧、善良和探索知识的人将会得到答案,记住,从内心去寻求答案,不然,他们会失望的。当然,这次神是不允许人类自我毁灭而消失在这地球上的,不然我们也不会一直频频与你们接触了,这亦是为更伟大的‘宇宙计划’,是为更大的喜悦所安排的。届时,超自然的神力将干预,我们亦会在必要时出面——世界的平衡遭到威胁,我们警惕着随时准备干预!”
但当记者问他,这位中国伟大的指导灵是谁时,火星男孩却不肯说出名字。
他称,他无法告诉人类他是谁,但他正在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并且有许多和火星男孩一样的人跟着这位中国圣人一起轮回,而且这位神秘的圣人有一个保护者。如果火星男孩波力斯卡说出了这位指导灵的名字,那他的国家将会驱逐他,并会想耶稣一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很玄乎,但受到了媒体的质疑,媒体问他:“你出生在俄罗斯,为什么总是提及对你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国家中国?”
波力斯卡说:“我出生的地方格里亚达与中国西部——伟大的指导灵诞生的地方处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出生在地球的这个地方,但我相信我与伟大的指导灵一样,都有自己的使命。”
波力斯卡还说道“请不用担心,中国,这个被神国选出来以让那些承担着使命的神而轮回的国家,有着特定的历史身份,正像你们历史所言,中国像一只沉睡的雄师正在苏醒。在那儿,伟大的指导灵已经诞生并不断成长,他是伟大的光的指导灵。只要您们肯发挥自己的光与力量,你们将会发现你们是在不断被保护着,同时你们也将看到你们是如何被拯救的。这在未来,很快你们自己将会看到!”
最后他还对全世界人类进行了提醒,如果人类不能够共同努力,不愿意接受他们的帮助,不愿意学习提升自己的意识水平,那么谁都帮不了人类。最后,地球可能将在经历一个特定的净化期后,在2011-2013年间,在经历一系些特殊事件后,将为地球上的和流之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火星男孩接受俄罗斯《真理报》采访时说的话。火星男孩预言中国圣人但自始至终都没有透露他预言的中国圣人到底是谁,到底波力斯卡要找的中国人是谁?
虽然他没有说明白,但他的一些证明却震惊了科学家,他将中国广州叫做谷粒,而中国广州与埃及金字塔之间相差8325粒谷穗,这是之前从来没有人详细计算过的。而且他解读了周易中暗含的意义,用数学的方式解密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实在令人惊讶。
并且这位自称来自火星的男孩波力斯卡对中国的文化了解得一清二楚,如果说有人刻意将它捧起来,但这些知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背下来的,而且还要面对记者的临时提问,难道他真的来自火星?
所以火星男孩说的事情真假,大家一看就懂了吧。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0 18:54 

为什么说李世民娶了萧皇后?这是真的吗?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还是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他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他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玄武门之变”,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就是这样一位皇帝,他娶了萧皇后,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

一、李世民的成就
李世民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二、萧皇后是谁?
萧皇后是暴君杨广的皇后,然而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比李世民大了整整三十岁。
三、李世民真的娶了萧皇后吗?
关于这个传闻,肯定是假的。那些都是野史,真实度并不高。
四、李世民娶了萧皇后这件事是假的的原因
1.要是按照辈分的话,李世民可是要叫萧皇后表姑的。
2.萧皇后比李世民大了整整三十岁。
3.萧皇后回到长安之后已经64岁了。
萧氏去世之后,李世民还以皇后之礼来下葬萧氏。所以说这件事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0 18:53 

推背全图60卦都预言了什么

说到这个推背图大家也懂的还是非常的复杂的,一般人都看不懂的,小编也看不懂,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推背全图60卦的预言,这个还是非常的有意思的,有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试试!

推背图第一象 甲子
谶曰
茫茫天地 不知所止
日月循环 周而复始
颂曰
自从盘古迄希夷 虎斗龙争事正奇
悟得循环真谛在 试于唐后论元机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古今治乱相因,如日月往来,阴阳递嬗,即孔子百世可知之意。红者为日,白者为月,有日月而后昼夜成;有昼夜而后寒暑判;有寒暑而后历数定;有历数而后统系分;有统系而后兴亡见矣。
推背图第二象 乙丑
谶曰
累累硕果 莫明其数
一果一仁 即新即故
颂曰
万物土中生 二九先成实
一统定中原 阴盛阳先竭
金圣叹注解:
一盘果子即李实也,其数二十一,自唐高祖至昭宣凡二十一主。二九者指唐祚二百八十九年。阴盛者指武「明空」当国,淫昏乱政,几危唐代。厥后开元之治虽是媲美贞观,而贵妃召祸,乘舆播迁,女宠代兴,夏娣继之,亦未始非阴盛之象。
推背图第叁象 丙寅
谶曰
日月当空 照临下土
扑朔迷离 不文亦武
颂曰
参遍空王色相空
一朝重入帝王宫
遗枝拨尽根犹在
喔喔晨鸡孰是雄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武「明空」当国,废中宗于房州,杀唐宗室殆尽。先武氏削发为尼,故有参遍空王之句。高宗废后王氏而立之,故有喔喔晨鸡孰是雄之兆。
推背图第四象 丁卯
谶曰
飞者不飞
走者不走
振羽高岗
乃克有后
颂曰
威行青女实权奇
极目萧条十八枝
赖有猴儿齐着力
已倾大树仗扶持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狄仁杰荐张柬之等五人反周为唐。武后尝梦鹦鹉两翼俱折,狄仁杰曰:武者陆下之姓也,起二子则两翼折矣。五猴指张柬之等五人。
推背图第五象 戊辰
谶曰
杨花飞 蜀道难
截断竹萧方见日
更无一史乃乎安
颂曰
渔阳鼙鼓过潼关
此日君王幸剑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
定于此处葬金环
金圣叹注解:
一马鞍指安禄山,一史书指史思明。一妇人死卧地上,乃贵妃死于马嵬坡。截断竹萧者肃宗即位,而安史之乱平。
推背图第六象 己巳
谶曰
非都是都 非皇是皇|
阴霾既去 日月复光
颂曰
大帜巍巍树两京
楚舆今日又东行
乾坤再造人民乐
一二年来见太平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明皇还西京,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叔
郭子仪收复西京,十月收复东京,安史之乱尽弭,十二月迎上皇还西京,故云再造。
推背图第七象 庚午
谶曰
旌节满我目 山川跼我足
破关客乍来 陡令中原哭
颂曰
蝼蚁从来足溃堤
六宫深锁梦全非
重门金鼓含兵气
小草滋生土口啼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藩镇跋扈及吐蕃入寇中原。
推背图第八象 辛未
谶曰
搀枪血中土 破贼还为贼
朵朵李花飞 帝曰迁大吉
颂曰
天子蒙尘马首东 居然叁杰踞关中
孤军一注安社稷 内外能收手臂功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建中之乱。叁人者,李希烈、朱次泚、李怀光也。李怀光以破朱泚功,为卢杞所忌,遂反,故曰破贼还为贼。叁人先后犯关,德宗乘舆播迁,赖李晟以孤军收复京城,而社稷重安矣。
推背图第九象 壬申
谶曰
非白非黑 草头人出
借得一枝 满天飞血
颂曰
万人头上起英雄 血染河川日色红
一树李花都惨淡 可怜巢覆亦成空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黄巢作乱,唐祚至昭宗。朱温弑之以自立,改国号梁温,为黄巢旧党,故曰覆巢亦成空。
推背图第十象 癸酉
谶曰
荡荡中原 莫御八牛
泅水不涤 有血无头
颂曰
一后二主尽升遐
四海茫茫总一家
不但我生还杀我
回头还有李儿花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朱温弑何皇后、昭宣、昭宗而自立,所谓一后二主也。未几为次子友
所弑,是颂中第叁句意。李克用之子存
代父复仇,百战灭梁,改称后唐,是颂中第四句意。
推背图第十一象 甲戌
谶曰
五人同卜 非禄非福
兼而言之 喜怒哀乐
颂曰
龙蛇相斗叁十年
一日同光直上天
上得天堂好游戏
东兵百万入秦川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伶人郭从谦作乱,唐主为流矢所中。
推背图第十二象 乙亥
谶曰
块然一石 谓他人父
统二八州 已非唐土
颂曰
反兆先多口
出入皆无主
系铃自解铃
父亡子亦死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石敬塘求救于契丹。唐主遣张敬达讨石敬塘,敬塘不得已,求救于契丹,事之以父礼,贿以幽蓟十六州。晋帝之立国契丹功也,然卒以契丹亡,故有系铃解铃之兆。
推背图第十叁象 丙子
谶曰
汉水竭 雀高飞
飞来飞去何所止
高山不及城郭低
颂曰
百个雀儿水上飞
九十九个过山西
惟有一个踏破足
高栖独自理毛衣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周主郭威夺汉自立。郭威少贱,世称之曰郭雀儿。
推背图第十四象 丁丑
谶曰
石榴漫放花 李树得根芽
枯木逢春只一瞬
让他天水自荣华
颂曰
金木水火土已终
十叁童子五王公
英明重见太平日
五十叁参运不通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周世宗承郭威受命为五代之终,世宗姓柴名荣,英明武断,勤于为治,惜功业未竟而殂。五代共五十叁年,凡八姓十叁主,颂意显然。
推背图第十五象 戊寅
谶曰
天有日月 地有山川
海内纷纷 父后子前
颂曰
战事中原迄未休
几人高枕卧金戈
寰中自有真天子
扫尽群妖见日头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五代末造,割据者星罗棋布,惟吴越钱氏[钱四世]稍图治安,南唐李氏[李升叁世]略知文物,余悉淫乱昏虐。大祖崛起,拯民水火。小名香孩儿,手执帚着,扫除群雄也。
推背图第十六象 己卯
谶曰
天一生水 姿禀圣武
顺天应人 无今无古
颂曰
纳土姓钱并姓李
其余相次朝天子
天将一统付真人
不杀人民更全嗣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宋太
受禅汴都,天下大定,钱李二氏相率归化,此一治也。
推背图第十七象 庚辰
谶曰
声赫赫 干戈息
扫边氛 奠邦邑
颂曰
天子亲征乍渡河
欢声百里起讴歌
运筹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议和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宋真宗澶渊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入寇,寇准劝帝亲征,乃幸澶渊。既渡河,远近望见卸盖皆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夺气,遂议和。
推背图第十八象 辛巳
谶曰
天下之母 金刀伏兔
叁八之年 治安巩固
颂曰
水旱频仍不是灾
力扶幼主坐灵台
朝中又见钗光照
宇内承平氖象开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仁宗嗣立,刘太后垂听政。旁有一犬,其惟狄青乎。
推背图第十九象 壬午
谶曰
众人嚚嚚 尽入其室
百万雄狮 头上一石
颂曰
朝用奇谋夕丧师
人民西北尽流离
韶华虽好春光老
悔不深居坐殿墀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神宗误用安石,引用群邪,致启边,用兵西北,丧帅百万。熙宁初,王韶上平戎叁策,安石惊为奇谋,力荐于神宗,致肇此祸。
推背图第二十象 癸未
谶曰
朝无光 日月盲|
莫与京 终旁皇
颂曰
父子同心并同道 中天日月手中物
奇云翻过北海头 凤阙龙廷生怛恻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司马光卒,蔡京父子弄权,群小朋兴,贤良受锢,有日月晦盲之象。
推背图第二十一象 甲申
谶曰
空厥宫中 雪深叁尺
吁嗟元首 南辕北辙
颂曰
妖氛未靖不康宁 北扫烽烟望帝京
异姓立朝终国位 卜世叁六又南行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金兵南下,徽宗禅位。靖康元年十一月,京师陷,明年四月,金以二帝及宗室妃嫔北去,立张邦昌为帝。卜世叁六者,宋自太祖至徽钦,凡九世,然则南渡以后又一世矣。
推背图第二十二象 乙酉
谶曰
天马当空 否极见泰
凤凤淼淼 木冓大赖
颂曰
神京王气满东南 祸水汪洋把策干
一木会支二八月 临行马色半平安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司马光卒,蔡京父子弄权,群小朋兴,贤良受锢,有日月晦盲之象。
推背图第二十叁象 丙戌
谶曰
似道非道 乾沈坤黯
祥光宇内 一江断楫
颂曰|
胡儿大张挞伐威 两柱擎天力不支|
如何兵火连天夜 犹自张灯作水嬉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贾似道当权,汪立信文天祥辈不能以独力支持宋室。襄樊围急,西子湖边似道犹张灯夜宴,宋室之亡其宜也。
推背图第二十四象 丁亥
谶曰
山崖海边 不帝亦仙
叁九四八 于万斯年
颂曰
十一卜人小月终 回天无力道俱穷
干戈四起疑无路 指点洪涛巨浪中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帝昺迁山,元令张弘范来攻,宋将张世杰兵溃,陆秀夫负帝赴海:宋室以亡。」
推背图第二十五象 戊子
谶曰
北帝南臣 一兀自立
离离河水 燕巢捕‘麦戈'
颂曰
鼎足争雄事本奇 一狼二鼠判须臾
北关锁钥虽牢固 子子孙孙五五宜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元太租称帝离河,太祖名铁木真,元代凡十主。斧铁也,柄木也,斧柄十段即隐十主之意。

推背图第二十六象 己丑
谶曰
时无夜 年无米
花不花 贼四起
颂曰
鼎沸中原木木来
四方警报起边垓
房中自有长生术
莫怪都城彻夜开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顺帝惑西僧房中运气之术,溺于娱乐,以致刘福通、徐寿辉、方国珍、明玉珍、张士诚,陈友谅等狼顾鸱张,乘机而起。宦官朴不花、壅不上闻,至徐达、常遇春直入京师,都城夜开,毫无警备。有元一代,竟丧于淫僧之手,不亦哀哉。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故曰木木来。
推背图第二十七象 庚寅
谶曰
惟且与月 下民之极
应运而兴 其色曰赤
颂曰
枝枝叶叶现金光
晃晃朗朗照四方
江东岸上光明起
谈空说偈有真王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明太祖登极。太祖曾为皇觉寺僧,洪武一代海内熙洽,治臻大平。
推背图第二十八象 辛卯
谶曰
草头火脚 宫阙灰飞
家中有鸟 郊外有尼
颂曰
羽满高飞日 争妍有李花
真龙游四海 方外是吾家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燕王起兵,李景隆迎燕兵入都,宫中大火,建文祝发出亡。
推背图第二十九象 壬辰
谶曰
枝发厥荣 为国之栋
皞皞熙熙 康乐利众
颂曰
一枝向北一枝东 又有南枝种亦同
宇内同歌贤母德 真有叁代之遗风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宣宗时张太后用杨士奇、杨溥、杨荣叁人,能使天下又安,希风叁代,此一治也。时人稍士奇为西杨,溥为南杨,荣为东杨。
推背图第叁十象 癸巳
谶曰
半圭半林 合则生变
石亦有灵 生荣死贱
颂曰
缺一不成也占先
六龙亲御到胡边
天心复见人心顺
相克相生马不前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张太后崩权归王振,致有乜先之患。其后上皇复辟,石亨自诩首功,率以恣横伏诛,此一乱也。
推背图第叁十一象 甲午
谶曰
当涂遗孽 秽乱宫阙
一男一女 断送人国
颂曰
忠臣贤士尽沈沦
天启其衷乩更纷
纵有胸怀光坦白
乾坤不属旧明君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天启七年间,妖气漫天,元气受伤。一男一女指魏阉与客氏而言。魏杀客氏,客氏熹宗乳母,称奉圣夫人。
推背图第叁十二象 乙未
谶曰
马跳北阙 犬嗷西方
八九数尽 日月无光
颂曰
杨花落尽李花残
五色旗分自北来
太息金陵王气尽
一枝春色占长安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李闯、张献忠扰乱中原,崇祯投环梅山,福王偏安不久明祀遂亡。颂末句似指胡后,大有深意。
推背图第叁十叁象 丙申
谶曰
黄河水清 气顺则治
主客不分 地支无子
颂曰
天长白瀑来
胡人气不衮|
藩离多撤去
稚子半可哀
金圣叹注解:
此象乃满清入关之徵。反客为主殆亦气数使然,非人力所能挽回欤。辽金而后胡人两主中原,璜璜汉族对之得毋有愧。
推背图第叁十四象 丁酉
谶曰
头有发 衣怕白
太平时 王杀王
颂曰
太平又见血花飞
五色章成里外衣
洪水滔天苗不秀
中原曾见梦全非
金圣叹注解:
证已往之事易,推未来之事难,然既证已往,似不得不推及将来。吾但愿自此以后,吾所谓平治者皆幸而中,吾所谓不平治者幸而不中,而吾可告无罪矣。此象疑遭水灾或兵戎与天灾共见,此一乱也。
推背图第叁十五象 戊戌
谶曰
西方有人 足踏神京
帝出不还 叁台扶倾
颂曰
黑云黯黯自西来
帝子临河筑金台
南有兵戎北有火
中兴曾见有奇才
金圣叹注解:
此象疑有出狩事,亦乱兆也。
推背图第叁十六象 己亥
谶曰
纤纤女子 赤手御敌
不分祸福 灯光蔽日
颂曰|
双拳旋转乾坤
海内无瑞不靖
母子不分先后
西望长安入觐
金圣叹注解:
此象疑一女子能定中原,建都长安。
推背图第叁十七象 庚子
谶曰
汉水茫茫 不统继统
南北不分 和衷与共
颂曰
水清终有竭
倒戈逢八月
海内竟无王
半凶还半吉
金圣叹注解:
此象虽有元首出现,而一时未易平治,亦一乱也。
推背图第叁十八象 辛丑
谶曰
门外一鹿 群雄争逐
劫及鸢鱼 水深火热
颂曰
火运开时祸蔓延
万人后死万人先
海波能使江河浊
境外何殊在目前
金圣叹注解:
此象兵祸起于门外有延及门内之兆
推背图第叁十九象 壬寅
谶曰
鸟无足 山有月
旭初升 人都哭
颂曰
十二月中气不和
南山有雀北山罗
一朝听得金鸡叫
大海沈沈日已过
金圣叹注解:
此象疑一外夷扰乱中原,必至酉年始得平也。
推背图第四十象 癸卯
谶曰
一二叁四 无土有主
小小天罡 垂拱而治
颂曰
一口东来气太骄
脚下无履首无毛
若逢木子冰霜涣
生我者猴死我雕
金圣叹注解:
此象有一李姓,能服东夷,而不能图长治久安之策,卒至旋治旋乱,有兽活禽死之意也。
推背图第四十一象 甲辰
谶曰
天地晦盲 草木蕃殖
阴阳反背 上土下日
颂曰
帽儿须戴血无头
手弄乾坤何日休
九十九年成大错|
称王只合在秦州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一武士擅握兵权,致肇地覆天翻之祸,或一白姓者平之。
推背图第四十二象 乙巳
谶曰
天美人自西来
天朝中日渐安
长弓在地
危而不危
颂曰
西方女子琵琶仙
皎皎衣裳色更鲜
此时浑迹居朝市
闹乱君臣百万般
金圣叹注解:
此象疑一女子当国,服色尚白,大权独揽,几危社稷,发现或在卯年,此始乱之兆也。
推背图第四十叁象 丙午
谶曰
君非君 臣非臣
始艰危 终克定
颂曰
黑兔走入青龙穴
欲尽不尽不可说
惟有外边根树上
叁十年中子孙结
金圣叹注解:
此象疑前象女子乱国未终,君臣出狩,有一杰出之人为之底定,然必在叁十年后。
推背图第四十四象 丁未
谶曰
日月丽天 群阴慑服
百灵来朝 双羽四足
颂曰
中国而今有圣人
虽非豪杰也周成
四夷重译称天子
否极泰来九国春
金圣叹注解:
此象乃圣人复生,四夷来朝之兆,一大治也。

推背图第四十五象 戊申
谶曰
有客西来 至东而止
木火金水 洗此大耻
颂曰
炎运宏开世界同
金乌隐匿白洋中
从此不敢称雄长
兵气全销运已终
金圣叹注解:
此象于太平之世复见兵戎,当在海洋之上,自此之后,更臻盛世矣。
推背图第四十六象 己酉
谶曰
黯黯阴霾 杀不用刀
万人不死 一人难逃
颂曰
有一军人身带弓
只言我是白头翁
东边门里伏金剑
勇士后门入帝宫
金圣叹注解:
此象疑君王昏,一勇士仗义兴兵为民请命,故曰万人不死一人难逃。
推背图第四十七象 庚戌
谶曰
偃武修文 紫薇星明
匹夫有责 一言为君
颂曰
无王无帝定乾坤
来自田间第一人
好把旧书多读到
义言一出见英明
金圣叹注解:
此象有贤君下士,豪杰来归之兆,盖辅助得人,而帝不居德,王不居功,蒸蒸然有无为而治之盛。此一治也。
推背图第四十八象 辛亥
谶曰
卯午之开 厥象维离
八牛牵动 雍雍熙熙
颂曰
水火既济人民吉
手执金戈不杀贼
五十年中一将臣
青青草自田间出
金圣叹注解:
此象疑一朱姓与一苗姓争朝纲,而朱姓有以德服人之化,龙蛇相斗,想在辰巳之年,其建都或在南方。
推背图第四十九象 壬子
谶曰
山谷少人口 欲剿失其巢
帝王称弟兄 纷粉是英豪
颂曰
一个或人口内啼
分南分北分东西
六爻占尽文明见
棋布星罗日月济
金圣叹注解:
久分必合,久合必分,理数然也,然有文明之象,当不如割据者之纷扰也。
推背图第五十象 癸丑
谶曰
水火相战 时穷则变
贞下起元 兽贵人贱
颂曰
虎头人遇虎头年
白米盈仓不值钱
豺狼结队街中走
拨尽风云始见天|
金圣叹注解:
此象遇寅年遭大乱,君昏臣暴,下民无生息之日,又一乱也。
推背图第五十一象 甲寅
谶曰
阴阳和 化以正
坤顺而感 后见尧舜
颂曰
谁云女子尚刚强
坤德居然感四方
重见中天新气象
卜年一六寿而康
金圣叹注解:
此象乃明君得贤后之助,化行国内,重见升平,又一治也。卜年一六,或在位七十年。
推背图第五十二象 乙卯
谶曰
慧星乍见 不利东北
踽踽何之 瞻彼乐国
颂曰
枪一点现东方
吴楚依然有帝王
门外客来终不久
乾坤再造在角亢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东北被夷人所扰,有迁都南方之兆。角亢南极也。其后有明君出,驱逐外人,再度升平。
推背图第五十叁象 丙辰
谶曰
阙中天子 礼贤下士
顺天休命 半老有子
颂曰
一个孝子自西来
手掘乾纲天下安
域中两见旌旗美
前人不及后人才
金圣叹注解:
此象有一秦姓名孝者,登极关中,控制南北,或以秦为国号,此一治也。
推背图第五十四象 丁巳
谶曰
磊磊落落 残棋一局
啄息苟安 虽笑亦哭
颂曰
不分牛鼠与牛羊
去毛存鞟尚称强
寰中自有真龙出
九曲黄河水不黄
金圣叹注解:
此象有实去名存之兆,或为周末时,号令不行,尚颁止朔:亦久合必分之徵也。
推背图第五十五象 戊午
谶曰
惧则生戒 无远勿届
水边有女 对日自拜
颂曰
觊觎神器终无用
翼翼小心有臣众
转危为安见节义
未必河山自我送
金圣叹注解:
此象有一石姓或刘姓一统中原,有一姓汝者谋篡夺之,幸有大臣尽忠王室,戒谨惕励,一切外侮不灭自灭,虽乱而亦治也。
推背图第五十六象 己未
谶曰
飞者非鸟 潜者非鱼
战不在兵 造化游戏
颂曰
海疆万里尽云烟
上迄云霄下及泉
金母木公工幻弄
干戈未接祸连天
金圣叹注解:
此象军用火,即乱不在兵之意。颂云,海疆万里,则战争之烈,不仅在于中国也。
推背图第五十七象 庚申
谶曰
物极必反 以毒制毒
叁尺童子 四夷讋服
颂曰
坎离相克见天倪
天使斯人弭杀机
不信奇才产吴越
重洋从此戢兵师
金圣叹注解:
此象言吴越之间有一童子,能出奇制胜,将燎原之火扑灭净尽,而厄运自此终矣,又一治也。
推背图第五十八象 辛酉
谶曰
大乱乎 四夷服
称弟兄 六七国
颂曰
锋烟净尽海无波
称帝称王又统和
犹有煞星隐西北
未能遍唱太平歌
金圣叹注解:
此象有四夷来王,海不扬波之兆。惜乎西北一隅尚未平靖,犹有遗憾,又一治也。
推背图第五十九象 壬戌
谶曰
无城无府 无尔无我
天下一家 治臻大化
颂曰
一人为大世界福
手执签筒拔去竹
红黄黑白不分明
东南西北尽和睦
金圣叹注解:
此乃太同之象,人生其际,饮和食德,当不知若何愉快也。惜乎其数已终,其或反本归原,还于混噩欤。
推背图第六十象 癸亥
谶曰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颂曰
茫茫天数此中求
世道兴衰不自由
万万千千说不尽
不如推背去归休
金圣叹注解:
一人在前,一人在后,有往无来,无独有偶,以此殿图,其寓意至深远焉。无象之象胜于有象。我以不解解之,着者有知当亦许可。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0 18:51 

刘伯温传的十大预言是什么

说到这个刘伯温大家也知道的预言能力非常非常强大,话说刘伯温有十大预言,那么这个刘伯温的十大预言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也还是挺有意思的,有感兴趣的下面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

刘伯温并没有什么十大预言,顶多只有四大吧,下面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了,有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试试。
刘伯温:
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成为天子的朱元璋此时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刘伯温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显,朱元璋也会将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来,嘘寒问暖。
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刘伯温的四大预言:
一、《烧饼歌》
《烧饼歌》全文1912字,将近40余首诗歌。《烧饼歌》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它准确的揭示了明朝及后的历史发展脉络,许多事情发生后都与预言契合。让人不觉为之吸引,也让刘伯温在世人眼中成了“神机妙算”的天神。
二、《金陵塔碑文》
《金陵塔文碑》于1918年在南京发现,传言也是刘伯温在南京的时候所建,碑文的前部分准确的预测了中国成立前的内战、抗日战争和最后由中国共产党统治中国,但碑文的后半部分并没有实现。
三、《透天玄机》
《透天玄机》又名《铁冠数》。相传元代末年,刘伯温在华山幽谷游玩,偶遇铁冠僧人。刘伯温与其对话,僧人同刘伯温总结在开世的一万五千年内,我们要经历二百七十个劫数。各个王朝兴亡,都是天地之气运,循环复始。
四、《救济碑文》
这个预言先是地震,然后是怪疾。描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情景,不过他也告诉我们解救的办法既万恶归善,善是一切根源的开始,否则,面临的选择只有死亡。
近日,佟平犀利地指出历史上的刘伯温并不是民间流传的那样神机妙算,而是一个官瘾很大的儒生。我们暂不论他政治上的追求,从《烧饼歌》发生的情景,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温是一个观察能力很强的人。其实,刘伯温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知道朱元璋称帝后疑心病越来越重,就以告老还乡。但是他没有想到谗言动摇了君心,可能心病也是他病情加重的原因。

清歌 发布于  2021-12-30 18:51 

江南首富沈万三是如何遭到朱元璋猜忌的?他的结局如何?

我们现在对成功的商人都是很敬仰的,许多经商成功的知名人物都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今天我们谈论的主人公便是商人的老祖宗,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江南首富沈万三。他的传奇故事很多流传至今,甚至民间传闻他有一个“聚宝盆”,放进去的东西可以变成金银财宝,可见其富可敌国的财富数量是多么惊人。沈万三当时这么有钱,难免会受到当朝统治者的猜忌。那么沈万三是如何遭到朱元璋猜忌的?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明朝首富沈万三是被朱元璋流放云南的,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沈万三被朱元璋猜忌是主要原因。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一、沈万三其人。
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元末明初商人,吴兴南浔(今属浙江湖州)人。沈万三是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沈万三在经商过程中,走遍了异国他乡,最后他在苏州市昆山市周庄镇定居了下来,现在还有沈万三故居景点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游览一下。
二、沈万三的财富之谜。
提起富可敌国的商人,你会想起谁?现代的马云是吧,明朝沈万三的财富有10000亿,有10个马云的财富,8个秦朝吕不韦的财富,9个和珅的财产。沈万三的财富是怎样积攒的呢?
据说沈万三第一桶金是躬耕周庄的土地获得的,周庄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历来是种植粮食和油菜,种桑养蚕的好地方。
沈万三最初随父亲来到这里,主要也是依靠发展农业生产,“躬耕起家”。周庄八景之一“东庄积雪”,描绘的正是沈氏庄园当年的景色。东庄有着许多巨大的粮仓,每年都储藏着无以计数的粮食。这也是他后来定居此地的原因。周庄就像沈万三的初恋情人一样,虽然不是最好的但难以忘怀。
说实话,光靠农业小富即安可以,但达到富可敌国肯定不行。
沈万三第二桶金就是开展了海外贸易,也就是走私,把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贩卖给洋鬼子。换取外汇,然后从中渔利。这种生意来钱很快,除了贩毒就是走私来钱快。沈万三积攒了大笔金银财宝。
有道是:"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得夜草不肥。"沈万三后来得到了一笔飞来之财。
据说元代汾湖富甲一方陆德源很欣赏沈万三的聪明才智和经商信用,觉得自己已经老了,看破了红尘。于是就把财产全部赠送给沈万三,自己去澄湖边的开云馆当了道士,直到寿终。
以上是沈万三财富来源,其实还有一种不靠谱的说法,据说沈万三有个聚宝盆,放进一支金钗,能取出一大把金钗;放进一只银元宝,就能取出一盆银元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不知道放个媳妇,能否出来一群媳妇不?
三、沈万三为何被朱元璋猜忌?
有道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沈万三富可敌国不是好事。出名不要紧,最要紧的应该低调做人。沈万三没有考虑这些,到后来以至于惹祸上身。
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推翻了元朝,进入了南京城,面对破败不堪的南京,朱元璋决定重修城墙。但老朱手里没多少钱,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国库早空虚了。
当时南京大富豪沈万三为了拍马屁,找到老朱说,"修南京城墙我包了,皇上你就别管了,"朱元璋一想,不能都给他修了,到时老百姓都感激他,不知道有我这个皇帝了。最后朱元璋给了沈万三三分之一的城墙,沈万三还在南京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
朱元璋对沈万三做的很满意,沈万三乘热打铁,又请求出资犒劳军队。每人文银十两。这次沈万三万万没想到,拍马屁拍到马蹄上了。朱元璋发怒说:“匹夫劳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
要杀沈万三的消息被朱元璋的老婆马大脚知道了,还是皇后马大脚知书达理。马皇后进谏说:“听说法律是用来诛杀不法之徒的,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老百姓富可敌国,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上天自然会惩罚他,陛下又何必再杀他。”
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饶过沈万三的死罪,把他流放到云南去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9 11:02 

清朝乾隆皇帝为何要多次下江南呢?

说起清朝的乾隆皇帝大家肯定不会陌生,现在的很多清宫戏都是讲述的乾隆皇帝的故事。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也算是励精图治,在民生和经济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其“康乾盛世”也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而且乾隆还曾多次下江南考察,身为一国之君,乾隆多次下江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第四个儿子,25岁即位,89岁驾崩,是历史上比较长寿的一位皇帝。历史中记载乾隆在位期间共计下江南7次,但是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的目的究竟何在,真的是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吗?
乾隆皇帝下江南,更多的是体察民情,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身为一国之君,下江南更多的是政治需求。
首先,乾隆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君王,不可能自己一个人亲自处理所有的事情,安抚民心笼络知识分子就是下江南的一个目标;江南地区文化发达,又是明朝起家之地,当地的居民对明朝较为维护清军入关之后反抗颇为激烈。许多著名学者,以及知识分子,拒绝为清朝服务,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较高,容易引起地区思想的不稳定,乾隆南巡也是为了安抚民心,笼络和利用他们。
其次,检查江南吏治,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国家的财税大部分来源于此,因此容易由于“山高皇帝远”而引起经济动荡,滋生出贪官污吏,容易造成贪官舞弊,多次下江南,检查地方官员,是否侵吞国库是动摇政权的根本。同时加强与江南地主士坤的关系,京城的供给大部分源自江南地区,鼓励他们发展经济、活跃市场从而保证国库充盈,达到巩固江山的稳定,凡是经过的地方都会不同程度的减免赋税。
再次,考察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作为当时重要的交通运输路线,关系到皇家贵族甚至是黎明百姓衣食供给的命脉,京杭大运河沿线的赋税占领当时国家的大部分税额,沿着大运河可以清楚并且知晓税赋的征收管理。同时古代的通信手段都是比较落后的,无法第一时间知晓天下大事,下江南顺便可以视察民情,想要国家长盛不衰,就要亲民。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视察河工,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勘察黄河大坝,黄河大坝的管理关系民生的大局,视察江南地区的河工水利,更是期待江南地区的丰收,维持京城的供给,保证战争的时候粮食的充分供给,以备不时之需。
综上所言,乾隆皇帝下江南并不是他人口中的游山玩水,也并非是寻求自己的生世之谜,真正的优秀统治者政治家更加关注的是自己如何真正的一统天下。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9 11:01 

江南四大才子是谁?江南四大才子各有哪些代表作?

江南四大才子我们肯定都听说过,不过除了唐伯虎我们比较熟悉以外其他三位都是谁呢?作为才子他们四位的代表作又有哪些呢?今天就带大家抛开江南四大才子谐星的一面,谈谈正经事。虽然可能在部分朋友的眼里,江南四大才子在影视剧里的形象都是纨绔子弟,但实际上他们的确是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也对得起这个名号,现在唐伯虎的真迹基本上都是天价了。

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对唐寅(即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的合称。然而这四位才华横溢的名人的最终结局却是各有不同。
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先后逝世,妻子在他24岁时病逝、妹妹相继也离开人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8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名“解元”,次年入京应战会试。却因弘治十二年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再娶的妻子也因之离去。突发的变故让唐寅丧失进取心,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唐寅失意之余远游闽、浙、赣、湘等地,靠卖文画为生,纵情于酒色当中来自娱。
唐寅绘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等绘画作品传世。嘉靖二年(1523年)十二月二日,唐寅病逝,年五十四岁。唐伯虎去世时,家中一贫如洗,最后还是他的好友祝枝山慷慨相助,将他埋葬在桃花庵附近。
祝枝山,字希哲,因生而左手六指,故自号枝山,江苏吴县人。祝枝山自幼就显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中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后任广东惠州府兴宁知县,后升任应天府(今南京)通判。嘉靖二年(1523年)因病致仕归里。他家学渊源,专攻书法,亦善诗文。其书,隶、楷、行、草诸体均工,尤以草书成就为最特别,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其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潇洒自如。其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嘉靖五年十二月(1527年1月)卒,享年六十七岁。
文徵(征)明,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江苏苏州人。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自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26岁到53岁,十次科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以贡生进京,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此时其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心中悒悒不乐。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57岁时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潜心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书画的人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文征明传世画作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等,1559年3月,九十岁的文征明卒于家中。
徐祯卿,字昌谷,一字昌国,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他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但早年屡试不第,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同年中进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徐祯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9 11:00 

真正的“江南”是指的中国哪儿?古代和现代有什么区别吗?

说到“江南”其实大家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有一种烟雨飘渺的感觉,很美很朦胧了,还有就是江南其实就是长江以南的地方了,那么有的人说了这也太片面了吧,那么有的人要问了,历史上的江南又是指的中国的什么地方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江南十八府、江南四大名城都是江南。
江南十八府:徐州、淮安、扬州、江宁、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凤阳、庐州、安庆、池州、宁国、徽州、滁州、和州、太平、广德。
江南四大名城:南京、苏州、扬州、徽州。
有人质疑,杭州是不是江南?
我认为杭州不属于江南。杭州不属于江南省,所以杭州不是江南城市。杭州是钱塘江刚波佬,垃圾土杭是低贱的穷地方。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探讨三个问题。
①为什么有人说江南省是正统的江南?
②杭州文化上是否属于纯正的江南文化?
③杭州算不算江南名城?
下面是我认为杭州不是江南的理由:
①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安徽省、浙江省嵊泗列岛等地。省会和政治中心是今天南京。顺治、康熙之时,江南一省的赋税相当于全国的二分之一,富庶程度可见一斑;同期科考之时,上榜人数就占全国的一半之多,于是有【天下英才半数尽江南】的感叹!江南实力确实不可小觑。而杭州却不属于江南省!因此安徽、江苏等地有人质疑杭州非江南,确实有一定道理。
江南在先秦是一个很大的行政区划,唐太宗把全国分为十道,行政上对江南做出了限定。后来宋朝设江南路,随着时间的流逝,江南也逐渐缩小。“江南”一词的奠定就在清代的江南省。因此,有专家认为,江南省是真正的江南,这是有道理的。古九州中有徐州,当时徐州也很大,后来徐州越分越小,隋朝改郡为州,就在今天徐州范围,所以我们说徐州基本上说今天徐州,而不是古徐州。从此点来说,杭州不属于江南。
漫画《别了》
②何为江南文化,本人也不敢妄言。有人按方言划分,有人按风俗划分。浙江杭州是否属于纯正的江南文化,这个也不好说。南宋建国时,杭州有大量中原人迁来,方言上也深受中原官话影响。杭州方言已经不是纯正的江南方言。以吴文化定义,杭州不算江南。
杭州方言与周边的吴语区差异明显,有些类似江淮官话(刚波话)区,受到了北方官话的强烈影响,同时也保留了吴语的底层残留。杭州方言中大量的儿化尾词、嵌词——比如极富官话特色的小伢儿、手儿紧。而江淮官话区往往以“头”、“子”作为词缀。比如杭州方言用你我他,而吴语区用侬俄伊。
有人认为,江南就是长江以南,杭州在长江以南,当然是江南。这个说法前提就是错误的。请问,南京也有两个区在长江北岸,南京就不算江南了吗?南极洲在长江以南,南极洲就最江南吗?杭州连长江都看不到,难道比江南沿江的城市更有资格说是江南?
③杭州算不算江南名城。我查了查资料,“江南四大名城”最早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士林在《钱江晚报》提出,认为是南京、苏州、扬州、杭州。
《钱江晚报》是杭州地方报纸,把杭州与江南自古有名的三座城市放在一起。缺乏严谨性。
杭州与徽州的去留问题,引发了黄山人与杭州人的争辩,也引发了杭州是江南城市的质疑。
④又有一小部分人指出,白居易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能说明什么?我说:“塞北忆,最忆是杭州。”请问你们是否同意杭州是塞北?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江南。
就文化而言,我敢说杭州不是江南。举个例子,有杭州人说南京不是江南,当然有南京人质疑杭州不是江南。这不奇怪,当然可以质疑杭州不是江南。杭州在我眼里不是江南。
纵观网上抹杀妄言徽州、金陵、扬州不是江南城市的人,基本上是苏南浙北一代人。有一些地区发达了,开始抹杀核心江南城市的贡献,自己标榜自己为江南。那些被抹杀的地区,有权力质疑反击。我认为杭州根本就不是江南!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9 10:58 

司马迁是怎么知道夏朝和商朝的历史的?

说到司马迁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他这个人真的不简单,《史记》这本书的强大的小编也不用多说了,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些问题,那就是司马迁虽然写《史记》但是他会把以前的夏朝和商朝的历史都会写出来的,其实这几个朝代的历史资料非常少,那么司马迁是怎么做到收集资料的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第一,别责怪司马迁对夏朝商朝的记载不够详细。《史记》作于公元前100年前后,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已经过去了2000年;距开始于约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业已过去了1500年。而且,又是在那个文明尚不很发达的时代,并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老司马已相当不容易了。
第二,也千万别对《史记》抱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那只能反证自己浅薄。几乎所有严肃的古代史学家和当今学者,都对《史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包括《夏本纪》和《殷本纪》。
篇幅有限,商朝历史也更清晰,咱们着重聊《史记》的《殷本纪》,看看司马迁都依据了哪些史料。
《殷本纪》对商代史研究具有根本性的极高的价值。
2011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的重要成果,由宋镇豪先生主编的11卷本《商代史》正式出版。这部700多万字的断代史,填补了中国上古史的空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开创性工作。
这部书的第二卷,是韩江苏、江林昌所著的《〈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两位作者,开篇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引录如下——
“从史料学角度看,我们今天研究商代史的材料已比较丰富,不仅有历代 史学家补充积累起来的传世文献,更有20世纪考古发现的大量地下材料。 在这众多材料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材料还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这不仅是因为《殷本纪》产生于公元前100年前后,体现了其时间的早期性; 也不仅是因为《殷本纪》以世系为时间坐标,以历代殷王贵族大臣为叙述中 心,钩稽商民族自先商时期至整个商代长达约一千年的历史,体现了其系统 完整性;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作《殷本纪》时,所用材料的原始性和叙述史事的公正性,从而使其具有相当程度的客观可靠性。《殷本纪》的系统完 整性为我们构建商代史提供了框架基础,而其客观可靠性又使我们复原一个真实的商代史成为可能。 《殷本纪》与《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一样,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史料价值,与司马迁著述《史记》时的主客观方面因素有关。”
这是顶级专业学者的精准评价了。
关于司马迁的家学和师承。
司马迁的始祖,是五帝之一颛顼氏属下的大臣重黎氏,掌管天文地理。重黎氏历经唐、虞、夏、商,世代为天官史官。至周朝,重黎氏之一支任司马之职,赐姓司马氏。周宣王时,司马氏担任史官,继守先祖之业而因袭相传。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为汉武帝麾下太史令。司马谈的老师,是汉武帝时著名天文学家唐都、当时著名的《易》学家杨何,以及道家学派的黄生。司马谈由此形成了自己对先秦学术的系统认识,著有《论六家要指》。
司马迁后来的成就,与司马谈的史学家教密不可分。
司马迁十岁左右通习古文。所谓“古文”,既是指识读古文字,也是指诵读以古文字书写的先秦典籍。 向古文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董仲舒《公羊春秋》学说主张大一统思想,对司马迁写作《史记》有重大影响。
这样的家学与师承,从小使司马迁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学素养与知识,为他日后编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关于《殷本纪》史料的原始可靠性。
司马迁从小饱读先秦典籍,熔铸先秦古书文献,确保了《殷本纪》史料的原始可靠性。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他继父之职,任太史令,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博览皇家图籍。经过西汉前期的努力,到司马迁时,皇家图书资料已很丰富。孝惠四年,朝廷下令去除挟书之律,壁藏者纷纷显身。文帝之时,更开献书之路、立博士之官。及景帝、武帝之时,已是百家腾跃;河间献王、鲁恭王好书求士之风,更是闻名于天下。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都聚集到了司马迁那里。他说:“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于是乎,“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这种独特的条件,使司马迁进一步广读天下群书,对先秦传世古籍得以最全面把握。 正是在此基础上,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能采集先秦传世典籍,并将其融汇贯通,条理分类,从而将五帝以来2500年左右的上古文明史作了全面的反映。 司马迁自己说到了他写《史记》所依据的主要典籍——
1,“六经”典籍。
《太史公自序》说:史记“凡百三十篇,五十ニ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这是从总体上讲,《史记》所依据的是《六经》和其他典籍。
《孔子世家赞》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是说,按照孔子的折中办法处理典籍之间的异同。
《五帝本纪赞》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这是说明了《五帝本纪》的文献依据。
《夏本纪赞》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他认为,《夏小正》是可参考文献。
《殷本纪赞》说:“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是说商族祖先为契,这是可信的。
《三代世表序》说:“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他认为,不少古籍的五帝和三代的一些年谱不太可信,所以他的《史记》中没有列入。
2,诸子百家书籍。
《管晏列传赞》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孙子吴起列赞》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者。”
《司马穰苴列赞》说:“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太史公自序》说:“《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
《商君列传赞》说:“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
《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荀卿,赵人…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这是说到了他所依据的诸子百家书籍,并说世间常见之书他便不再介绍、引用。
3,历史、地理等书。
《十二诸侯年表序》说:“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谋》。”
《大宛列传赞》说:“《禹本纪》言河出昆仑。……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十二诸侯年表序》说:“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
《六国年表序》说:“太史公读《秦记》。” 《儒林列传序》说:“余读《功令》。”
这是他依据的一部分历史地理典籍。
有关司马迁著《史记》,博采先秦典籍的事实,《汉书》、《后汉书》均有大致相同的说明——
《汉书・司马迁传赞》说:“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后汉书・班彪列传》说:“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
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实录”、“求信”。司马迁作《史记》,自称是 “实述”、“整齐”。《史记》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杰作,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以“实录”精神,博采先秦“六经”“诸子”典籍。 《史记》一书,所明引先秦古书,达一百余种,其中《六经》及记传说解书二十余种,诸子百家书五十余种,历史地理书二十余种,文学艺术书近十种。
具体来说—— 司马迁作《史记》时,取材主要是来自六艺经传。《五帝本纪》几乎完全采用了《尚书》之《尧典》、《舜典》,《大戴礼记》之《五帝德》、 《帝系姓》。《夏本纪》完全采用了《尚书》之《禹贡》、《皋陶谟》、《益稷)、《甘誓》诸篇,及《大戴礼记》之《夏小正》。《殷本纪》、《宋世家》全载 《尚书》之《汤誓》、《洪范》、《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及《诗经》之《商颂》。《周本纪》、《鲁世家》则全面采用《诗经》之《大雅》、《小雅》、《周颂》、《鲁颂》,以及《尚书》之《牧誓》、《金縢》全篇 ;《无逸》、《吕刑》、《费誓》、《多士》、《顾命》之部分内容或大意。
关于《殷本纪》叙事的真实性。
司马迁为了编纂《史记》,不仅利用太史令职务之便利饱读天下典籍,还游历天下,进行实地考察,以调查所得的活资料与传世文献相印证,从而增强了《史记》所叙史事的真实性。
他曾“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并多次随从汉武帝巡行天下;还奉使出游西南。
《史记》中有许多关于实地考察的具体记载——
《五帝本纪》说:“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周本纪》说:“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ト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 邑。所谓‘周公葬毕’,毕在镐东南杜中。”
《孟尝君列传赞》说:“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魏世家赞》说:“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
《孔子世家费》说:“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袛回留之,不能去云。”
《淮阴侯列传赞》说:“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司马迁通过这些实地考察,与传世文献、口耳传闻资料相“协调”“整齐”,最后著成《史记》。 所以,韩江苏和江林昌说—— “因此,《史记》一书的历史真实可靠性实非一般坐拥书城而成的史书所能比拟”。关于《夏本纪》,北大考古院副院长孙庆伟教授亦有极高评价。限于篇幅,不多赘述。可参看他写的《鼏宅禹迹》一书。
当然,不能说《史记》没有不足——其一是秦始皇“焚书”,使无数典籍灰飞烟灭,老司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二是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非“雅言”的一些史料宁可舍弃也不选用,造成了于史实的偏差,比如对于商王世系关于王亥的记载。但这毕竟是白玉微瑕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9 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