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蝴蝶会是什么?对爱情的独特纪念

说起我国少数民族的白族文化,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更是世界民族文化中不朽的佳作。白族人民对爱情有着自己独特的纪念方式,在当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精品,面对现今社会上的各种文化冲突,我们应该继续继承,使白族文化在社会的逆流中发扬光大。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白族的白蝴蝶会吧。

文学典故
三百多年前,明代着名地理学家,远游蝴蝶泉後曾这样描写这种盛况: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万千,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於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中外游客云集这里,万人争观奇景。
神话传说
三情人化蝶
蝴蝶会听起来耸人听闻,实际上并不奇怪。只要你身临其境,而後仔细观察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四月正中百花盛开的季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彩蝶来此聚会,连须钩足,首尾衔接,悬於树枝之上,成为一串串色彩缤纷的蝶花。有时哄然腾空,漫天飞舞,随後又马上衔成串,结成团挂於树上,与泉水映,成为奇异绚丽的立体景观。
但是古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白族中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很久以前,这里有一条凶残的巨蟒时常化成人形,每年要从村寨捉两位年轻漂亮的白族姑娘,拖进洞中,进行糟蹋。後来有一位勇敢的白族猎手杜朝选,有一天他发现了巨蟒,深入洞内杀死了巨蟒,救出了两位可怜的姑娘。姑娘非常感激猎人,她们都愿意以身相许。可耿直善良的猎手说:为苍山滠海除害,乃我白族猎手之责,怎可高攀姐妹,贪图荣华。不料,二位姑娘爱情纯贞,就跳入无底潭中,以死报恩。猎人事後追悔莫及,便也纵身入潭底。
後来这三位情人皆化作彩蝶,翩翩飞舞于无底潭边。三蝴蝶终於结成美满姻缘,父生子,子又生子,子子孙孙,引来数不清的蝶群聚会,因此後人将无底潭改名为"蝴蝶泉",并立庙塑像,祭祀三位为爱情而献身的年轻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9 10:44 

我国少数民族白族有哪些信仰?

我国少数民族白族的信仰是白族文化里面最为深刻的思想,白族信仰从古至今,长期以来受到社会生活以及历史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较强的宗教观念。信仰是所有人生活的寄托,也可以是维护统治的方式。那么,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你所不知的白族宗教信仰吧。

白族人民普遍信仰佛教和道教。白族的本主信仰体现了儒、佛、道融合的思想。传入白族地区的道教在民间有一些法事,比如说白族人新房子落成一年了。要为房子做生日。说这个房子没有建成以前,这里是一片空地,有鬼魂、动物、花草。人来了以后,就把这些环境破坏了。要安龙谢土。整个法会顺着撒净―请神―上表―送圣―请祖宗―安家坛―送祟,一道道来。
还有佛教,做法事要“破地狱”,要破五方,拿着剑,东南西北中,又耍、又唱,还有去点灯,去十供养,所有仪式都有音乐、舞蹈、日常祭礼仪式,一为日常生活中白族家庭或个人在出生、满月、取名、结婚、病痛、丧葬、求子、求职、经商、建房、年节等重要关节,到本主庙向本主献牲祭祀、祈福求顺的活动,主要程序为:明确祭祀意图,准备祭品(香火、活鸡、猪肉、糖果、茶酒等),到了本主庙后向本主上香、献祭品、祈福、磕头等。
早在晚唐时期,有个名“阿阉黎”(阿陀利)的密宗僧人到洱海地区传教,南诏统治者见其教义对巩固奴隶主政权有利,便先后赠封了许多释僧为“国师”、“师僧”,并修建了许多佛塔寺院,使大理地区很早就成为“妙香古国”。
南调幸铭时所建崇圣寺“千寻塔”,铸铜佛一万一千四百尊;建屋八百九十间,耗铜四万零五百九十斤。在宾川鸡足出也建有三百六十余座佛教庙宇,相传释边牟尼的大第子翅冲曾在选里入定守衣。玄奘《大唐西域记》载:“迦叶承佛旨径持正法,结集至尽甘年,将人定灭,乃往鸡足山。”鼎盛时,稳住僧多达五千人;《南沼野史》也说大理国第一代君主段思乎“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9 10:43 

为什么地藏菩萨最终不能成佛?

对佛教比较了解的小伙伴们一定会知道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也可以称之为地藏王菩萨,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中的一个。地藏菩萨普度众生,功德无量,早早地就有了成佛的大智慧。它的大孝和大愿被佛教广为流传,那么他为什么最后还是没有成佛呢?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为什么地藏王菩萨不能成佛?这首先得从地藏王菩萨所发下的宏愿说起。地藏王所发下的大宏愿正是人们所熟知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凡人所发下的誓言都必须要做到,否则将会遭遇天打雷劈,作为诸天神佛之一的地藏王菩萨,对于自己所发下的宏愿当然也需要完成。
根据神话传说记载,人死后都是需要经过地府才能投胎转世的,而若是生前犯了大错,更需要往十八层地狱走一遭。由此可见,地藏王菩萨镇守地狱,不仅仅是超度枉死冤魂,更是想要劝人弃恶从善,投胎后做个好人,实在是功德无量。
但正所谓“一念为佛,一念为魔”,人心是最难度量的,基本上可以认为,只要世间还有人存在,就肯定会有好人、坏人之分,也许你认为你自己做的事情是善的,他人却会认为你做的事情是坏的。所以说,只要世间还有生灵存在,地狱就不可能真正的“空”下来。
而地藏王菩萨的誓言却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因此,即便是地藏王的功德再高,他都需要完成自己的誓言才能成佛。所以说,地藏王菩萨是不可能成佛的。但无论如何,地藏王菩萨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好菩萨。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9 10:42 

观音菩萨原本是男人?本是一位太子为什么成了女儿身?

在很多古代小说里面,还有翻拍的影视剧中,观音菩萨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慈眉善目,心地善良的女性形象,女性本身就具有一种亲和力,菩萨又是“普度众生”,所以对于观音菩萨是个女性的设定,很多人已经默认了。但是在最初的印度佛教传说中,观音菩萨竟然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位太子,这是怎么回事?那观音菩萨又是如何从男人变成女人的呢?

喜欢《西游记》的人,肯定见过电视连续剧当中优美、慈善的观音菩萨吧。殊不知,在佛教历史当中,“观世音”的确“由男变女”,彻底改变了自身的性别面貌。尽管如此,“观音菩萨”仍旧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尊者,那柔美、智慧的笑容,早已经穿透了漫长的历史时空。
据《悲华经》的说法,“观世音”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佛祖”给他起名叫做“观世音”。
有趣的是,高深的佛教传至中国以后,中国本土文化吸纳了“观世音”这一救苦救难的神灵形象,结合道、仙、儒等多方面的教义,缔造了中华本土的“观音传说”。
相传,古代“妙庄王”有三个女儿,三女儿叫做“妙善”。这位姑娘自幼聪慧过人,与众不同。至出嫁之时,执意出家为尼。“妙庄王”为此大怒,将她逐出王宫。后来,“妙庄王”身染顽疾,危在旦夕,一得道僧人指点,需要用亲生女儿的手和眼作为“药引”,才可能治愈。不过,非常遗憾的是,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根本就不答应。接着,那位僧人又告诉“妙庄王”,香山有位道法高深的仙人,兴许能救治。“妙庄王”遣人相请,香山仙人应邀前来,“妙庄王”才发现,香山仙人竟然是三女儿“妙善”。
随后,“妙善”毫不犹豫地奉上了自己的手和眼,为父亲做药引,“妙庄王”因此痊愈。后来,“佛祖”感其孝心,赐了妙善“千手千眼”,世人由此奉她为“观世音”。这就是中国版“观音菩萨”的真实来历。
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形象都属于“男相”。比如,《华严经》里说:“勇猛丈夫观自在。”这种辞藻可以表明,“观世音”的确曾是“男相”。此后,“观世音”又怎么改变了性别了呢?
首先,“观世音”以多苦的众生为救济对象,而在古时,在芸芸众生中,又以女众的痛苦为最。因此,“观世音”多示现女身,与受苦女子站在同一阵线上,用女性的角度去倾听她们的苦难,从而引导帮助她们走上解脱大道。
其次,女性向来给人一种温柔慈善的感觉,并且多了男性无法比拟的母爱。“观世音”深知世间母爱的伟大,所以处处以女身渡世,感化世间的女人,将世间的母爱加以净化而扩大,去慈爱一切众生,成就正等正觉。但女相只是“观世音”随类应化的“示现”,而不是真正的性别,其真正的性别应如上面的《悲华经》所描述的,是一位男性。
源自于印度一带的佛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菩萨,他就是观音菩萨。然而观音菩萨的形象在我国受到我们国家文化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我国元朝以前,由于观音菩萨本身就是男儿身,以前从外面传入我国的观音菩萨的形象自然是男儿身。
元朝初年,大画家赵孟頫的妻子,同样是书画家的管道升画了一幅水墨画,是女性形象的观音菩萨像,这是因为在管道升看来观音菩萨慈悲,爱众生宛若女子。
后来,管道升还撰写了一本名为《观音成道记》的书。根据《观音成道记》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观音菩萨原本是天竺国妙庄王的三女儿,名叫妙善。妙善生下来就只吃素食,一心礼佛,坚定决心绝不嫁人。
由于妙善不嫁人的态度,她的父亲妙庄王很头疼,因此妙庄王向妙善提了个要求,他让妙善去完成十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如果完成了就可以不嫁人,完不成的话便要嫁人了。
这十件事并非是凡人有毅力就一定可以完成的,比如说用竹筐挑水灌满一水池,再比如说一晚上织成一百匹布。妙善完成不了,就诚心向天祷告,天上的诸神被妙善的行为感动了,便下凡间帮助她完成任务。因此妙善顺利的完成了妙庄王刻意刁难她的十件难事。
后来在太白星君的指引下,妙善得道了,成道后的妙善又度父母姊妹全家人皆得成正果。从《观音成道记》所描写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我国本土宗教道教对外来佛教的改变和影响,不同的宗教文化之间相互的借鉴。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因此唐朝时期的皇帝便把老子的地位抬的特别高。宋朝皇帝延续了唐朝对道教的推崇,甚至道教的地位更加的高了。
宋朝的宣和元年,皇帝下诏,把佛祖改为大觉金仙,罗汉改为尊者,观音菩萨改为观音大士,在世俗的统治中人为的将中国的佛教并入了道教。即便是如今,道教也依然有着自己对观音菩萨的称谓:洞天地主圆通自在天尊。
虽然道教从唐朝开始在我国的地位非常高,但是佛教在唐朝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论是皇家还是民间都很喜欢佛教文化。但是由于要避讳帝王李世民名号的原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被免去了世字,改为了观音菩萨。
唐朝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对于观音菩萨名字的忌讳也早就没有了。在我国,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观自在,观世音菩萨,她是深受我国民间百姓爱戴的一位菩萨。
观音菩萨曾立誓要普度天下众生,众生得度,然后自己最后一个得度,所以千百年来,仍然称她为观音菩萨而不称为佛。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9 10:41 

三处有痣菩萨转世真有此说法吗

最近听到了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的,话说啊这个痣也是长得很有说法的,因为一个地方的痣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命运了,当然也没有那么神奇,但是有的时候一颗痣真的就能影响一个人了,所以痣真的很重要,最近又有人说了,三处有痣菩萨转世,哇,这的有这样的说法嘛?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三处有痣菩萨转世这个说法在民间其实还真的是有的,那么是那三处呢?大家说的是腰上、眉心、下巴。
1、腰上长痣
一个人黑痣长腰上,在面相学中,主大富大贵,利官近财,生来财运和官运都极为亨通,象征着腰缠千万贯,腰包总丰实,命格上是财神在前,菩萨在后,贵人不断,从小不愁吃穿,不愁没人爱,家业丰足,特别是左腰上长痣则更添福禄,福大命好,永远有贵人撑腰。
2、眉心长痣
在眉心长痣的人绝对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他们天生的菩萨心肠,见不得别人受苦受累,总是喜欢去帮助可怜人,因此,这样的人也是有福气的,天生命运很好。若是女人能嫁个好老公,得老公疼爱和公婆喜欢。而男人只要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一生福气满满,备受人们的喜爱。
3、下巴之痣
地阁之处为田宅,只要不是达到嘴角边的痣,而是下巴范围偏中的痣,都算是福运较强的,整个家业家运都不会差,如果有这种痣,却还没发财的人,随着时运的发展,痣上生出三根以上的毛,则是财富很快就积累起来。
4、手指痣
手指上的痣,又称为“姻缘痣”,前世与佛结缘,这辈子生来就是享福命,而且这个痣长得离手掌越近越好,财源丰足,出社会后事业能有大晋升,智慧超然、眼光独到,注定受到上司提拔,下属拥戴。后半生广结善缘,婚姻家庭圆满,不仅不缺钱,更能不缺爱,不缺亲的过一生。
5、耳垂长痣
在耳垂上长痣的人天生也很有福气,她们头脑聪慧,双商都很高,很会做事和为人,因此他们的朋友和贵人很多,一辈子通过自己的打拼,朋友的相助和贵人的提携,能取得很不错的成就。这样的人一辈子都多财多福,一辈子福足安康,啥都不缺。
6、脚背上长痣
脚背上的痣,很多人喜欢研究脚心或脚下的痣,却忽略脚背上的痣,脚背正中,有明显的痣相,则是富有的表现,这种富有由攀附而来,要不是嫁入好的人家,要不是跟随了好的老板。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9 10:40 

顾城9首经典诗词赏析

顾城是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唯灵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段时间,属于文化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平时喜不喜欢读诗的人,应该都会在不同途径看见过顾城的诗,总有一句会让你记忆深刻。喜欢顾城诗词的朋友不少,对顾城感到陌生的人也有很多。这次就先为大家准备了9首顾城的经典短诗,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读读看吧。

《门前》
我多么希望,
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远和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雨行》
云 灰灰的
再也洗不干净
我们打开雨伞
索性涂黑了天空
在缓缓飘动的夜里
有两对双星
似乎没有定轨
只是时远时近……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奠》
我把你的誓言
把爱
刻在蜡烛上
看它怎样
被泪水淹没
被心火烧完
看那最后一念
怎样灭绝
怎样被风吹散
《诗情》
一片朦胧的夕光
衬着暗绿的楼影
你从雾雨中显现
带着浴后的红晕
多少语言和往事
都在微笑中消溶
我们走进了夜海
去打捞遗失的繁星
《雪人》
雪人
在你的门前
我堆起一个雪人
代表笨拙的我
把你久等
你拿出一颗棒糖
一颗甜甜的心
埋进雪里
说这样才会高兴
雪人没有笑
默默无声
直到春天的骄阳
把它融化干净
人在哪里
心在哪里呢
小小的泪潭边
只有蜜蜂
《我的诗》
我的诗
不曾写在羊皮纸上
不曾侵蚀
碑石和青铜
更不曾
在沉郁的金页中
划下一丝指痕
我的诗
只是风
一阵清澈的风
它从归雁的翅羽下
升起
悄悄掠过患者
梦的帐顶
掠过高烧者的焰心
使之变幻
使之澄清
在西郊的绿野上
不断沉降
像春雪一样洁净
消溶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9 10:39 

与道教有缘的人征兆盘点

说到道教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教派也还是人气非常非常足的,而且相对于现在的佛教来说,道教更加的不谙世事的感觉,商业化很少,所以感觉道教才是真正的道教了,最近很多人也都说了,自己想入这个道教,那么一般与道教有缘分的人应该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来盘点看看,说不定你就是道教的有缘人了!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哈哈,其实还是说的太严重了,意思就是顺应道家还是有好处的呀,那么这个与道教有缘的人征兆会有哪些呢?
其实这个问题上面已经做出解释,只要你想入道教想和道教有缘分,那么你就会和道教有缘分,因为只要你想,就占有主动地位,你就会去学习,去看道教的一切相关的东西,最近你会发现,你就融入道教了,所以还是挺有意思的哦。
入道教的好处
1、信仰道教让我们不再迷茫
作为道教信仰者,则是以《道德经》为圣典。相信一个无所不能、不生不灭,不动不静,化生万物,生命之源的“道”。认为“道”是至高无上的,这也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但是这个无形无像的“道”,不能让人们感到空洞而虚无。
2、信仰道教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为什么说信仰道教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呢?因为道教除了让我们信仰最根本、最高的“道”,还要求我们要做好事,要帮助人。道教主张“济世利人”,“度已度人”。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在本质上不是单独生存的,他是相互合为一体,道教认为“万物为一体”。认为生命都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要做有道德的人,不能伤害别人,如果伤害到别人,也等于伤了自己。在道教中,信仰很虔诚的人,都是修行很高的人,都是道德水准很高的人,他们不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相反,他们会更好的帮助人。也会让这个世界更有爱心更有慈悲心,让这个世界更和谐。因为有道德的,他们的道德观念不会只局限于人类,他们的道德观念是以整个自然界为主。在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就有讲:“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观点。认为除了对于人类要有慈悲的思想与行为之外,对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也应该慈悲,不能轻易的伤害它们。因此,道教界会积极的为社会做公益事业,会为灾区捐资捐物。同时也会加强自身的建设,让自己所住的道观的环境更美好,所以好多道教宫观都是风景区,而这些风景与文物都是与历代道人的保护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现在有的道观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了。所以,保护好自然环境,也是与我们有关,我们的道德观念用在自然界方面,自然界也会回报给我们人类的!
3、信仰道教会让我们正确看待名利
对名声来说,好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出人头地,光宗耀袓。或是寄希望于后代,望子成龙。所以,一些人,一生为了名声,付出很多的心血。有的人通过努力确实取得了成功,但在成功的另一面却失去了很多。而另一些人也有努力,但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对名利看得开的人,可以达观人生。而一些看不开名利的人,在自己付出了努力而没有得到理想的收获时,觉得好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正确的看待名呢?人们认为幸福的事情都是幸福的吗?
4、信仰道教让我们对生活更乐观
我们道教对于事物的观察,一般都不会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因为道教讲“阴”、“阳”与“和”。即认为事物都有正面与反面,有相互矛盾的现象,也有相互融和统一的方面。所以,我们做事情也不能只是单一的考虑一个方面,要观察到事情的另一个方面。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究做事情,要合乎情,也要合乎理。要做到合情合理。因为有的事情,表面上看来,可能是不对的,但是它却在本质上是对的。这就是信仰道教的人,不会执着于一个死角去思考问题。他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5、信仰道教更有利于世界和平
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则有讲“以和为贵”。即希望人们在生活中要和平共处,同时也不像某些个别人的极端思想一样,非要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道教不但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和平共处,同时也希望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因为道教讲天、地、人是“三才”,都是“道”所化生。而人只是“三才”中的一位。所以,要求人们要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所以,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特别是信仰道教的人,更是要与人和平共处,与自然和平共处。另外,道教除了讲人与自然和平共处,人与人和平共处之外,还希望我们个人在内心里面要做到与自己心灵和平共处,即不要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6、结束语
信仰道教的好处,其实远远不止上面所表达的这些内容,因道海汪洋,非一言而能蔽之。老子认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餘;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因此,道教思想,放之四海皆准。小则可以修之身,修之于家;大则可以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所以,不少企业家,运用道教智慧,在企业管理上也收到不少好处。如葛荣晋所著的《儒道文明与现代智慧》一书里面,就讲了不少中外企业家运、用道教智慧管理企业,取得很多收获的事例。而本文在此只是抛砖引玉的述说一下自己的一些初浅、观点而已。愿我们信仰道教的同仁,能更好的认识道教、理解道教,更虔诚、的信仰道教,更好的走在信仰道教的大道上。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9 10:38 

好马不吃回头草什么意思?好马不吃回头草下一句是什么?

“好马不吃回头草”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形容有志气的人绝不走回头路,当然这个成语能使用的语境也很多,我们也并不陌生。很多人好奇好马不吃回头草下一句是什么,其实这句话并没有下一句,只是因为多了一个对比,所以有人就把“浪子回头金不换“和“好马不吃回头草”放在一起。这两句话看似是矛盾的,但也都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究竟该如何做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中国文化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以后,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了许多的宝贵财富,这些宝贵的财富中有物质财富,也有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也包括好几种,俗语在其中占据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地位,但是有我们古代那些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劳动人民所造成出来的,所以言语看起来比较粗俗,有一句俗语“好马不吃回头草”就非常的经典,尤其是它的下一句更是令人深思。
好马不吃回头草
上了战场的马,只要勇往直前无谓艰险,所以在古人的印象中,一匹马如果在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原上吃草时,能够顺着一条路吃下去,不左顾右盼的,那就一定是好马。这句话所要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不管事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如果三心二意,那么当你遇到困境时,就会深陷于此了。
浪子回头金不换
它就道出了人性的现实,每个人都会犯错,而我们都是在犯错的过程中成长的,就是因为犯了错,所以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对的,才能够幡然悔悟,重新来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那些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加以改正的人了,我们就应当给予他一定的宽容,只不过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却很少,很多人都会打着正义的旗号,将所有事情放大,就仿佛这个错误永远都无法改正了一样。
当然,对于哪些杀人放火的犯罪行为,我们是不支持的,即便是一次也不行,但是对于有一些人的无心之过,或许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而在犯了错误之后,却能及时改正,并反思自己,这些人我们就应该给予一些宽容之心,人总是要成长的,在这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走上一些岔路口,但是也请不要一棍子打死所有人。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9 10:37 

通假字是什么意思?通假字是错别字吗?

其实通假字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指某种字体。通假字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是包含了古今字和异体字;而狭义的通假字可以理解为错字或者别字。但这在古代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古人对于文化的创造从来没有停止,所以在文字阅读方面难免会出现误读、误解的现象。所以这才造成通假字的出现,虽然会带来理解上的障碍,但只要细心阅读还是能体会其中含义的。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我国所特有的,比如我们国家都汉字,汉字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即使是同一个字可能用不同的语调,在不同的环境下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这可比外国的英文字母要难掌握的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些文化已经消逝在历史的洪流当中,还有一些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一些改变,就说我们学习的汉字和古人用的汉字就有一定的区别,现在的汉字被简化了,而古人的文言文就更加的晦涩难懂,但是读起来就更加的有韵味。
众所周知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有一种通假字,而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那个通假字明明就是错字吗,所以很多人就很不理解,为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就叫通假字,而我们现代人写错了字就是真的错别字呢?错别字和通假字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其实通假字并不是古人写错了字,而是在历史的发展变化,那个字的意思古今有了区别,古代人和现代人的用法不同,比如说然字,然在古代就有燃烧的意思,是引火点燃的意思。可是现在我们却用燃来表示燃烧,这就出现了差别,而很多古文当中都是用然字代表燃烧,所以然就成为了一个通假字。但是然它并不是古人写的错字,因为在他们的那个年代,然就是代表燃烧。
还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汉字是古代每一个朝代不断完善的结果,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是用然做例子,古代可能只有这一个然字,而燃是后面的朝代才创造的,你不可能要求古人用一个没有创造出来的字,所以在我们现在人看来是错字的字,在古代它就是正确的。
众所周知我国在一开始有着很多的政权,各个政权使用的文字和语言都是不同的,文化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古代的文字记载就会有着很大的不同,在那个没有统一的年代,每一种形势都是正确的。再来看我们现在,现在我国已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大家都使用同一种汉字,自然就不会出现差别,那么只要和国家规定的不一样,那就是错字。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9 10:36 

为何古人的书法作品中经常会出现错别字?其实是被淘汰的旧时写法

经常在外面旅游的小伙伴们一定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名胜古迹的牌匾或是碑文经常会出现有错别字的情况,这些字不是多一笔就是少一笔。面对这些错别字,很多人都会用迷信的方法去解释,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今天我们就抛开迷信的说法来为大家解释下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西安碑林的匾额出自于清朝名臣林则徐之手。他当时因为鸦片战争的决策失误,被道光皇帝下令革职并发往伊犁。在途经西安时,林则徐写下了今天很多人都倒背如流的2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但在写诗之前,林则徐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其中的碑却似乎少了一笔。这被不少人觉得这是在低调的发泄心中不满。碑字头上少了一撇,寓意着自己因各种原因而丢了乌纱帽。
但其实,碑右半边的“卑”,其小篆写法本就是上方为“甲”。至于加一撇的常态,都是后来演变的结果。古代书法家在写作时,却往往喜欢写最原始的字体,以其文化底蕴进行顺其自然的装逼。
与西安碑林同理,位于杭州的“花港观鱼碑”出自康熙皇帝御笔。但鱼字底下却是三点。有人认为是因为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所以避免在写鱼字时用四点。由于四点经常被用来代表“火”,多少有点烤鱼的意味在里面。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弄成带“水”含义的三点。
这种理解的失误之处,在于鱼字中的四点与通常意味火的热、烹、燃等字都不同。从文字演变角度来说,它最初的造型类似一条鱼的尾巴。从小篆变成隶书后,才开始写作四点底。但在一些汉朝文献中,也有写成两点或三点的情况。到了草书,甚至可以直接写成现代简体式的一横。
所以,康熙皇帝写的三点底的鱼并不是错别字,也不是迷信说法中所谓的故意少写一点。
至于放在在扬州大明寺平山堂正堂的“风流宛在匾”,出自光绪初年的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他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特书此匾。意思是欧阳修在扬州时是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
但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字少写一点,在字又多了一点。有人将其解读为作者希望自己少点风流,多点实在。虽然不免有些冠冕堂皇,但对于文人士大夫而言也是种祖传情怀。
流字最早见于金文。后来的隶书个楷书文字中,加点和不加点的写法都有存在。王羲之流特别喜欢不加点的写法,《兰亭集序》中的两个流字都未加点。后代名帖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五个流字就都未加点。
另外,加点的在字也常见于古代碑贴。所以“风流宛在”的写法其实只是书法家的常规操作,绝非错别字,亦非特别寓意。
很多所谓古人书法中的错别字,可能都是看客对作者用意误解。这些情况只是因为民间手写的跟字书写法不合。大部分书写者又为了显示自己古文字功底深厚,故意采用已经被淘汰的古体写法,也算得上是东亚文化中的一大特色。至于各种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也进一步证明字体被淘汰后的“生命力”是多么乏善可陈。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8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