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纸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我国,从古至今有人逝世之后就会有“烧纸钱”的习俗。每年清明节或是中元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带着各种纸钱在亲人,朋友的坟头烧掉。这在民俗中世给逝去的人送上一些钱,能让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过,这样的习俗又是从何而来?为什么人死之后要烧纸钱?古代烧纸钱在最开始诞生的时候,也是为了给逝者送钱吗,还是有什么别的目的?

烧纸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而是东亚祭祀鬼神和祖先时候的传统。
烧纸时候的纸称为纸钱,又称冥纸、冥钱、冥镪、阴司钱、阴司纸、金银纸,大多数纸钱是必须用火焚烧。
当然也有不焚烧的纸钱,如墓纸。古代墓祭用彩色纸剪成长缕,悬挂墓上称为挂钱,继承古俗,现代墓纸也不用烧,扫墓时用碎石子、土块压在坟墓上,代表有主墓地及修缮坟墓之意。
在死者丧事、移动棺材时,也有家属会将纸钱洒在道路、河川上,以供路上、河川的鬼神花用,避免刁难死者亡魂,称为“买路钱”。早时每至险阻、意外频生之地,则会沿路丢洒纸钱,以安山川神鬼,枉死孤魂,避免其恶作剧甚至捉拿替身。也有人在棺材中放入纸钱陪葬的。
关于烧纸和纸钱的起源,有下面几种说法,供各位参考。
纸钱起源于南北朝时,南齐废帝萧昭业好鬼神,剪纸为钱用来陪葬。史料记载:
“南齐废帝好鬼神,常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而有纸钱。”
另有记载是说在五代后周世宗出殡发引之日,百司路祭,以纸制作金银钱宝之样并雕印文字乃是金银纸形制之始。
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烧纸起源于东汉时期,和造纸术的改进者蔡伦有关。
蔡伦有个弟子人称尤秀才,他看着老师造出的纸张滞销,于是想出个推销“纸”方法:
他假装重病死去,而其妻告诉所有邻居,若将纸张剪成“铜钱”形状焚烧之,贿赂神祇,死者即可复活。邻居都不相信,后来尤妻一烧,尤果然立刻复活。
尤秀才施展方法之后,“纸”立刻成为畅销品,同时成为烧纸的源头。但是这个说法有些荒诞不经,很多人不同意。
烧纸钱起源于中国人原始时期祭拜祖先的习俗。
原始祭祖的习俗是为了悼念祖先的亡灵,祈求祖先保佑家族。传统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当人死后要如生前般侍奉他,因此有给予金钱让他享用的作法。起初是以真钱陪葬,后因发生盗墓,改为以陶制或其他材料的假钱陪葬,到最后改以烧纸钱。
由于神明也往往是凡人修成的,所以就从烧纸给祖先,演变出烧金纸给神明的习俗,意味着烧给他们享用。
有一种说法认为烧纸钱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烧符箓(符咒纸)的宗教仪轨,尤其是认为烧纸钱就像烧符咒纸一样具能够传递给祖先,或神鬼的神圣作用。
符箓最先在东汉时期天师张道陵创立正一道时就有了,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符箓的发展又非常兴盛,烧纸钱已经开始成为葬礼的一部分。到了唐朝,烧纸钱已经相当普遍,不仅烧给去世的家人,也烧给神鬼。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3:48 

百鸟朝凤适合什么场合?

说起《百鸟朝凤》这是一首被称为鼓吹乐或鼓乐的民间吹大乐合奏曲。这首曲子最早起源于我国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是我国十大名曲之一。这首曲子以热闹欢快的曲调,模拟出百鸟和鸣之声,歌颂着大自然的美景,充分发挥出了唢呐擅长模仿的特长。那么《百鸟朝凤》这首曲子适合什么场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百鸟朝凤》,民间乐曲,此乐曲是流传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一般情况下是给那些德高望重的逝者所演奏的。演奏时,按照演奏者的技巧和观众的需要作即兴发挥,乐曲可长可短,有时还有公鸡啼鸣,母鸡下蛋的叫声,这首《百鸟朝凤》运用循环换气法的特殊技巧的华彩,还使用了快速双吐演奏技巧使歌曲更为完整。它是流传在我国安徽等地的描写鸟的音乐演奏的乐器唢呐可以模仿出逼真的鸟叫。?
引子--第一段 唢呐与笛子的重奏,展现出百鸟争鸣的情景。?
第二段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旋律使音乐充满活力。
第三段 唢呐自由的模仿各种鸟叫。?
第四段 活泼欢快的乐句,富有情趣。?
第五段 第二次出现鸟的叫声,演奏者运用复杂高难度的技巧模拟了喧闹的百鸟争鸣之声。?
第六段 速度转快,音乐热情奔放。?
第七段 高潮段落,速度加快,音型短小,显示出高超技巧。尾声 第八段 高潮段落的继续,情绪更加热烈与引子相呼应。
《百鸟朝凤》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是一首大哀的曲子,只有德高望重的死者才可以享用,一般人几乎无缘闻听,无论对逝者,还是对悲痛欲绝的孝子贤孙们而言,能享受“百鸟朝凤”,不仅仅是曲如其名的百鸟献瑞,更会由此引发十里八乡对逝者的敬重,代表了一种最为尊贵的荣誉,同时对唢呐匠而言,吹不吹“百鸟朝凤”,自有自己刚正不阿的判断,丝毫不会为亲情和金钱妥协,归根到底,“百鸟朝凤”更是唢呐匠作为一种正义而高尚的存在的价值。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3:47 

近视多少度就会失明

通常来说,近视不会导致失明,近视导致视力的下降主要是因为高度近视,引起了眼底的病变,会导致视力不可逆性的下降。不可逆性的视力下降的主要是发生于高度近视的患者,就是600度以上的近视患者。如果是超过1000度,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发生概率会很高,比如周边部的视网膜变性、黄斑区的新生血管以及黄斑病变,都可能会导致视力不可逆性的下降。如果发生了视网膜脱离,可能会导致视野的缺失以及明显的视力下降。这些病变都有可能会导致视力永久的缺失,如果是积极的治疗,也不至于会发生失明的情况。如果不去重视,没有去采取相应的治疗,发展到后期也会能导致失明。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3:42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临床减重的瓶颈问题获揭示

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黎炜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教授陈宏、孙嘉团队合作,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基线特征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减重效果的决定因素。相关研究9月15日发表于《微生物波谱》。

在全球范围内,超重/肥胖患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肥胖及其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LCD是减重治疗的一种饮食干预模式,然而在不同的研究中,LCD干预的减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解释这种异质性的现象,这也是医学体重管理领域的一个难点。
研究人员开展的研究:在超重/肥胖人群中,不限制热量的短期LCD干预具有显著的减重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影响。短期LCD减重效果存在个体化差异,LCD干预前即基线时Bacteroidaceae 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与短期LCD干预减重效果呈正相关。最后,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基线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高精度ANN预测模型,通过ANN预测模型发现,肠道菌群基线相对丰度可以作为LCD干预之前评估个体化减重效果的预测因子,对临床医学体重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谢黎炜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肠道菌群基线特征是超重肥胖人群短期LCD减重效果的瓶颈因素。该研究通过构建基于肠道菌群基线特征预测LCD减重效果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将为临床医学体重管理和干预提供了全新的临床诊断策略和和有效的干预方法。(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李诚斌)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3:39 

只要几分钟,科学家用个人电脑就能组装完整基因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在个人电脑上重建整个基因组(包括人类基因组)的技术。这种技术比目前最先进的方法快100倍,并仅使用1/5的资源。

9月14日,相关研究发表于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Cell Systems。该技术使基因组数据的表达更紧凑,其灵感来源于为语言模型提供浓缩构建模块的是单词而非字母。
“我们可以在一台普通的笔记本电脑上迅速组装整个基因组和宏基因组,包括微生物基因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教授、论文作者Bonnie Berger说,“这种能力对于评估与疾病和细菌感染(如败血症)有关的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至关重要,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快地治疗疾病,拯救生命。”
自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基因组组装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经过了10多年的国际合作,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第一个完整的人类基因组组装,耗资约27亿美元。
虽然,目前人类基因组组装项目不再需要几年,但仍然需要几天时间和巨大的计算机能力。研究人员表示,第三代测序技术提供了数以万计碱基对的兆兆字节高质量基因组序列,但使用如此庞大的数据进行基因组组装具有挑战性。
目前的技术涉及对所有可能的读取结果进行配对比较,为了比目前技术更有效地实现基因组组装,Bruijn和同事将目光投向了语言模型。从de Bruijn图(一种用于基因组组装的简单、高效的数据结构)概念出发,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最小空间化的de Bruin图(mdBG),它使用了核苷酸短序列而不是单个核苷酸。
Bruijn说:“我们的mdBG只存储了总核苷酸的一小部分,同时保留了整个基因组结构,这使它们比经典de Bruijn图的效率高出几个数量级。”
研究人员用该方法收集了黑腹果蝇的高保真数据(几乎具有完美的单分子读取精度),以及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提供的人类基因组数据。他们在评估所得基因组时发现,与其他基因组汇编器相比,基于mdBG的软件所需时间仅为1/33、随机存取内存为1/8。新软件组装高保真人类基因组数据,比Peregrine汇编器快81倍,内存使用量为1/18,比hifiasm汇编器快338倍,内存使用量为1/19。
接下来,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包含661406个细菌基因组的索引,这是迄今为止同类索引中规模最大的。他们发现,这种新技术可以在13分钟内搜索到所有的耐药基因,而使用标准序列比对需要7个小时。
Berger说:“我们知道该技术是有效的,但不知道在进一步优化代码后,它能在真实数据上扩展得如此好。”
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该研究参与者之一的Rayan Chikhi说:“新技术不需要一些通常昂贵的预处理步骤,比如大多数基因组组装方法需要的错误校正。”
“我们还可以处理高达4%错误率的测序数据。”Berger补充说,“随着错误率不同的长读测序仪价格迅速下降,这种能力为测序数据分析大众化打开了大门。”
Berger指出,虽然该方法目前在处理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高保真读数时表现最好(错误率远低于1%),但它可能很快就能与牛津纳米孔的超长读取兼容,目前牛津纳米孔的错误率为5%~12%,但很快能到达4%。
Berger说:“我们希望帮助科学家们建立快速的基因组检测站点,超越可能会忽略基因组之间重要差异的PCR和标记阵列。”(来源:科学网 唐一尘)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3:38 

心动信号如何传输?科学家揭开结构秘密

心律不齐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然而,伴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中青年人群的患病几率也越来越大。

当我们的心脏跳动时,心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依靠一种微小但却十分精细的电信号来控制,在细胞内部和细胞之间有着钠、钾、钙等离子通道,当这些通道发生故障时,就会导致心脏不规则跳动。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发表于《细胞》的一项研究,解析了钠通道突变体NaV1.5/QQQ处于开放状态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抗心律不齐药物普罗帕酮(Propafenone)与开放状态钠通道的结合位点。这将为开发新的抗心律不齐药物提供结构基础。
心脏跳动,离不开Nav1.5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在人体众多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基因表达、神经信号传递、肌肉收缩、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脏病、精神疾病等。离子通道蛋白是目前仅次于GPCR(G蛋白偶联受体)的第二大药物治疗靶点。
钠离子参与着心脏跳动、神经系统调控、肌肉收缩等生理过程。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蛋白家族包括9个成员,即Nav1.1-1.9,这些成员的序列相似,同时具有组织特异性,Nav1.1-1.3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Nav1.4分布在骨骼肌中,Nav1.5分布在心脏中,Nav1.6-1.9分布在周边神经系统中。
当心肌细胞的膜电位发生变化时,Nav1.5会被立即激活,开启通道闸门,以便使Na+顺利从细胞膜外进入膜内,此时,Nav处于开放态。当一定量的Na+进入膜内后,产生了新的动作电位,心肌细胞收缩。为了避免因过多Na+内流造成细胞受伤,Nav会随即关闭,进入失活态。至此,就完成了一次信号传递,也就完成了一次心脏跳动。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姜道华一直致力于解析Nav1.5的结构及其与临床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2020年,尚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的他曾和合作者一起,解析了心肌细胞NaV1.5在失活态的结构。
捕捉5毫秒的状态
虽然目前已有如利多卡因、氟卡尼和奎尼丁等抗心律不齐药物,临床上已应用了十几年,其效果也比较显著。但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些药物都有副作用。
“由于Nav的9个成员序列的相似性,当治疗药物作用于Nav1.5时,往往也会对其他成员造成影响,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恶心、晕厥等副作用。因此,大家希望能设计出有定向选择性的药物小分子,只对Nav1.5起作用。”姜道华告诉《中国科学报》,因此,解析其在不同构象的结构至关重要,能够为设计药物的提供结构基础。
据了解,对于心脏中Nav1.5而言,每次激活之后的开放状态仅仅维持5毫秒左右,是一个非常难以捕捉的状态。
如何才能抓住这一瞬间的动态并将其展示出来呢?
研究结果表明,在Nav1.5关闭时,需要一个名为IFM motif的结构域的帮助,IFM motif像一个塞子一样,堵在了通道上,以阻隔离子的传输。
“利用点突变的方法,我们将IFM motif突变成氨基酸QQQ,形成IFM/QQQ突变体后,它便无法发挥‘塞子’的功能,如此一来,Nav1.5便能一直保持开放状态。”姜道华说。
但很快,研究人员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Nav一直保持开放状态,Na+就源源不断地从膜外进入细胞内,还没等结构被纯化出,细胞就会因Na+浓度过高而死。
“这里就用到了抗心律不齐的药物小分子,通过反复筛选,我们发现,普罗帕酮作为阻断剂被作用于Nav1.5时,能够有效缓解细胞毒性。”姜道华说。
他介绍,“随后,我们利用冷冻电镜解析了3.4埃分辨率的开放态钠通道的结构,从原子水平上揭示了钠通道快速打开、快速失活和开放态阻断的结构基础。”
助力抗心律不齐药物研发
三维重构图显示,Nav1.5的四个亚基相互交叠,组成了一个近似长方体的中央通道,当它处于开放态时,四个亚基分别向外移动0.6纳米的距离,即一根头发丝的约1/80000。而当通道关闭时,四个亚基又恢复原位。
“钠离子通道真是非常非常精巧,只需要小小的移动,便可完成从开放状态到关闭状态的切换。”姜道华说,我们还发现,抗心律不齐药物普罗帕酮可以穿过开放状态下NaV1.5的激活开口,到达中央通道的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特异性地阻断NaV1.5。
而后的电生理实验进一步证实,普罗帕酮是一种开放状态的阻断剂。
“这项研究通过巧妙的设计将通道定格在‘开放状态’这一瞬间状态,并利用结构生物学手段首次揭示了真核钠离子通道开放状态的结构特点。这项工作不仅仅加深了我们对包括Nav通道门控机制的理解,同时开放状态的结构也将极大的助力钠离子通道相关的药物的研发工作。”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岩评价说。(来源:中国科学报 刘如楠)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3:37 

火星宜居性受体积限制

水对地球和其他行星上的生命来说必不可少,科学家已经发现大量证据表明,火星早期历史中存在水。但现在的火星表面并没有液态水。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一项新研究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原因:火星可能体积太小,无法保留大量的水。

 
对上世纪80年代的火星陨石进行的遥感研究和分析认为,与地球相比,火星曾经富含水。美国航天局的维京轨道飞行器,以及最近火星表面的“好奇号”和“毅力号”漫游车传回了以河谷和洪道为标志的火星景观的引人注目的图像。
 
尽管有这些证据,但火星表面的确没有液态水。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可能的解释,包括火星磁场的减弱可能导致丰厚大气的流失。9月20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认为,今天的火星看起来与“蓝色大理石”地球如此不同,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
 
“火星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华盛顿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助理教授、该研究领衔作者王坤(音译)说,“岩石行星的体积,包括哪些体积超过火星的岩石行星,可能有一个临界值以保持足够的水,来支持其宜居性和板块构造。”
 
在新研究中,王坤和合作者使用钾元素的稳定同位素来估计挥发性元素在不同行星上的存在、分布和丰度。
 
钾是一种中等挥发性的元素,但科学家举行用它作为水等更具挥发性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示踪剂。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方法,不同于以往利用遥感和化学分析收集的钾钍比率来确定火星曾经有过的挥发物的数量。在之前的研究中,该研究小组使用钾示踪剂的方法来研究月球的形成。
 
研究团队测量了之前确认的20块火星陨石的钾同位素组成,这些陨石被看作是火星大块硅酸盐组成的代表。他们确定火星在形成过程中比地球损失了更多的钾和其他挥发物,但保留了比月球和灶神星更多的这些挥发物,这两个天体比地球和火星小得多,也干燥得多。
 
研究人员发现,行星大小和钾同位素组成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在火星等行星中,挥发性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丰度远低于原始未分化的陨石,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该研究共同作者、华盛顿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教授Katharina Lodders说,“这是一项新发现,对于不同的行星何时以及如何接收和失去它们的挥发物具有重要的定量意义。”
 
“火星陨石是我们可以用来研究火星整体化学组成的唯一样本。”王坤说,“其年龄从数亿年到40亿年不等,记录了火星不稳定的演化历史。通过测定钾等中挥发性元素的同位素,可以推断出体积行星的挥发性耗竭程度,并对不同太阳系天体进行比较。”
 
“火星表面曾经有液态水,这是无可争议的,但仅通过遥感和漫游者机器人开展研究,很难量化火星上曾经有多少水。”王坤说,“有很多关于火星水分含量的模型。在其中一些地区,早期的火星甚至比地球还要潮湿。我们认为情况并非如此。”
 
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对寻找火星以外的其他行星上的生命具有启示意义。离太阳太近(或者距离其恒星太近的系外行星)会影响行星体能够保留的挥发物的数量。这种距离测量经常被纳入恒星周围“宜居带”的指数中。
 
“这项研究强调,足以形成适宜居住的、水不会少也不会太多的表面环境的行星范围非常受限。”研究共同作者、瑞士伯尔尼大学空间和宜居性中心的Klaus Mezger说,“这些结果将指导天文学家在其他太阳系中寻找可居住的系外行星。”王坤认为,对于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来说,在考虑一颗系外行星能否维持生命时,行星的大小应该被更加强调,并纳入常规考虑。(来源:中国科学报 晋楠)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3:36 

植物照明时代来袭

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利用嵌入植物叶子中的特殊纳米颗粒,创造出了一种可以由LED充电的发光植物。充电10秒后,植物会发光几分钟,它们可以反复充电。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这些植物产生的光比该研究小组2017年报告的第一代发光植物要亮10倍。

 
“我们想要创造一种发光植物,它的粒子会吸收光,储存一部分光,然后逐渐释放出来。”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教授、新研究资深作者Michael Strano说,“这是朝着植物照明迈出的一大步。”
 
“用活体植物的可再生化学能创造环境光,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论文作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教授Sheila Kennedy说,“这代表了人们对活体植物和照明用电看法的根本转变。”
 
这些粒子还可以促进任何其他类型的发光植物的发光,包括Strano实验室最初开发的植物光源。这些植物利用含有荧光素酶(在萤火虫中发现)的纳米颗粒产生光。“植物纳米仿生”是一个新兴领域,它可以混合和匹配插入到活体植物中的功能性纳米粒子,从而产生新的功能特性。
 
Strano的实验室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植物纳米仿生这一新领域,该领域旨在通过将不同类型的纳米颗粒植入植物,赋予植物新的特征。他们的第一代发光植物含有携带荧光素酶和荧光素的纳米颗粒,其共同作用使萤火虫发光。利用这些粒子,研究人员培育出能发出昏暗光线的豆瓣菜植物,这些光线大约是数小时阅读所需光线的千分之一。
 
在新研究中,Strano和合作者想要创造出能够延长光线持续时间并使其更亮的组件。他们想到了使用电容的想法,电容是电路的一部分,可以储存电能,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对于发光的植物来说,光电容器可以用来以光子的形式存储光,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释放光。
 
为了创造他们的“光电容器”,研究人员决定使用一种被称为荧光粉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吸收可见光或紫外光,然后慢慢地以磷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叫做铝酸锶的化合物作为他们的荧光粉,这种化合物可以形成纳米颗粒。在将它们植入植物之前,研究人员将微粒包裹在二氧化硅上,以保护植物免受损害。
 
这些直径达几百纳米的颗粒可以通过气孔(位于叶片表面的小气孔)进入植物体内。这些颗粒聚集在被称为叶肉的海绵状层中,在那里它们形成了一层薄膜。研究人员说,这项新研究的一个主要结论是,活体植物的叶肉可以在不伤害植物或牺牲光特性的情况下显示光子粒子。
 
可以吸收来自阳光或LED的光子。研究人员表示,在蓝色LED照射10秒钟后,他们的植物可以发出约1小时的光。在开始的5分钟里,光线最亮,然后逐渐减弱。正如该团队2019年在史密森尼设计学院的实验展览上展示的那样,这些植物可以持续充电至少两周。
 
“我们需要一种强烈的光,以脉冲的形式传递几秒钟,这样就可以给它充电。”麻省理工学院前博士后、论文主要作者Pavlo Gordiichuk说,“我们还证明可以使用大镜头,如菲涅耳镜头,将放大的光传输超过1米的距离。这朝着创造人们可以使用的规模照明迈出了良好一步。”
 
“史密森学会的植物属性展览展示了未来的愿景,活体植物照明基础设施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空间的组成部分。”Kennedy说,“如果活体植物可以成为先进技术的起点,那么植物可能会取代目前不可持续的城市电网,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依赖植物的物种带来共同利益。”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光电容器”方法可以在许多不同的植物物种中工作,包括罗勒、豆瓣菜和烟草。他们还证明,这种方法可以照亮一种名为泰国象耳的植物叶子,其叶宽可能超过一英尺,可作为户外照明源。
 
研究人员还调查了纳米颗粒是否会干扰正常的植物功能。他们发现,在10天的时间里,这些植物能够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并通过气孔蒸发水分。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能够从植物中提取大约60%的荧光粉,并在另一种植物中重复使用。
 
Strano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现在正致力于将荧光粉电容器粒子与他们在2017年的研究中使用的荧光素酶纳米颗粒结合起来,希望可以生产出能够在更长时间内发出更明亮的光的植物。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3:36 

用山毛榉树花预测熊入侵

近年来,黑熊屡屡在日本农村和郊区遭遇人类,导致山区附近居民伤亡。如何预测黑熊可能进入人类栖息地的时间,以警告居民采取措施?

日本信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Hideyuki Ida进行了一项为期15年的研究,想看看山毛榉坚果是否可以预测熊冒险到人类居住的地区寻找食物。为了预测山毛榉坚果的收成,他收集了山毛榉树的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近日,相关论文刊登于《景观与生态工程》。
山毛榉林是黑熊的主要食物来源。研究人员分析了多年来山毛榉的雌花、雄花序和填充杆,以及人们消灭的有害黑熊的数量。结果表明,山毛榉坚果产量和黑熊数量有关,这可为熊大规模入侵的早期预测提供依据。
在山毛榉树多的地区,通过观察初夏前山毛榉开花的程度,研究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夏后是否会有熊从山上下来。也就是说,随着花朵数量的减少,熊入侵的风险趋于增加。
Ida说:“我很高兴在居住地区收集的科学数据可以用来帮助人们。”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减少人和熊的直接冲突,促进更和谐的共存。“如果没有当地社区的合作,我们就不可能进入调查地点。此外,十分感谢学生和研究助理在抽样和计数方面的合作。”Ida说。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3:35 

呼吁!关注肥胖相关健康问题而非减肥

在过去40年里,全世界肥胖者增加了两倍。与此同时,节食和减肥等行为也在激增。

但9月20日发表在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 iScience(《交叉科学》)上的一篇综述文章显示,在保持健康和降低死亡风险方面,增加体育活动和增强体质似乎比减肥更有效。作者说,采用体重中性的方法治疗与肥胖相关的健康问题,也可以降低反复节食带来的健康风险。
“我们想让人们知道,脂肪也可以是健康的,健康的身体有各种形状和尺寸。”文章作者之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Glenn Gaesser说,“但我们意识到,在一个痴迷于体重的文化中,那些不以减肥为重点的项目要获得关注可能是一个挑战。我们并不反对减肥,我们只是认为,它不应该成为评判干预项目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
文章作者之一、弗吉尼亚大学的Siddhartha Angadi说:“当你考虑到肥胖的生理现实时,这一点特别重要。体重是一种高度遗传的性状,体重减轻与重大的代谢改变有关,后者也会阻碍减肥效果的维持。”
肥胖与许多健康状况有关,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骨骼和关节问题。但是体重摇摆不定(即不定期节食),也会导致健康问题,包括肌肉萎缩、脂肪肝和糖尿病。作者说,通过关注健康而不是减肥,人们可以获得更多锻炼益处,同时避免体重反复带来的风险。
目前的公共健康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相当于以休闲到轻快的步伐行走的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的体力活动(相当于慢跑或跑步的强度)。
“但重要的是要注意,锻炼的好处是依赖于数量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走出沙发区,至少做一些中等强度的活动。”Gaesser说,“同样重要的是要强调身体活动可以在一天中多次进行。例如,一天中多次短时间散步(即使每次短至2到10分钟)对健康的益处与一次长时间散步一样。”
在综述中,作者还引用了最近的一项研究,该研究比较了体重减轻带来的死亡率降低,与增加体力活动或心肺健康相关死亡率降低。后两者带来的死亡风险降低幅度始终大于有意减肥。
作者还研究了与减肥或增加体育锻炼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标志物的减少。他们使用了来自多个研究的荟萃分析,这些研究涵盖了不同时间和广阔地理区域。Gaesser指出:“科学证据基本上支持我在1996年首次出版的《大谎言》一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承认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包括该领域严重依赖于流行病学研究,而这些研究并不能确定因果关系。他们还指出,只有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可以充分验证使用以健身为重点的方法对肥胖人群心脏代谢死亡风险的影响。
“然而,总的来说,这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了为什么荟萃分析是有用的。”Angadi说,“就体育活动和健康而言,流行病学证据得到了大量实验研究和随机对照实验的支持,它们为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一致发现建立了可信的机制。”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2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