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外星信号”是假的
10月25日,研究人员在《自然—天文学》的两篇论文中指出,2019年澳大利亚望远镜检测到的比邻星无线电信号似乎来自地球,而不是外星人。
科学家实现三氧化二砷“仿生递送”治疗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种令人“谈虎色变”的恶性肿瘤,俗称“血癌”。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三氧化二砷(ATO)已获批成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药物。
DNA重新定义人类疾病
通常,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描述和临床症状来诊断各种疾病。但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帮助科学家探索了不同疾病的遗传因素。日本大阪大学和美国哈佛医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对不同人群的生物样本进行了GWAS,以确定与各种医疗指标和特征相关的特定基因组位点。近日,相关论文刊登于《自然-遗传学》。
饮用水能从天上来
目前,全球有22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干旱人口最多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拉丁美洲。
我国学者发现地球最早的苔藓虫化石
日前,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张志飞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张志亮在陕南镇巴县小洋镇小洋剖面灯影组西蒿坪段的碎屑灰岩中,通过酸蚀处理方法,发现了几个毫米级的微体化石。经课题组前期研究,并联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格伦·布洛克(Glenn Brock),并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国内外学者合作研究,认为这些微体化石代表地球已知最早的苔藓动物(苔藓虫)化石。
监测呼吸可揭示不同睡眠阶段特定代谢模式
睡眠对恢复几乎所有组织和细胞的功能,以及新陈代谢至关重要,而睡眠不足与人类的各种代谢功能障碍有关。通过呼气分析,研究人员能测量人类在一个晚上的睡眠中呼出的代谢物。
科学家揭示哺乳动物“吓一跳”科学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伟课题组研究发现,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这条神经环路,对哺乳动物的“吓一跳”反应起到重要作用。这一发现加深了对本能防御行为神经机制的认识,为后续进一步研究人类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等疾病中出现的惊跳反射异常行为提供了新的方向。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锻炼可以有效地治疗焦虑
近日,瑞典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度和剧烈运动都能缓解焦虑症状。相关论文目前发表在《情感障碍杂志》上。
跨物种“催生”!这是什么原理?
蚂蚁和蚜虫是自然界的一对经典“CP”:蚂蚁为柔弱的蚜虫提供保护,蚜虫则报以甜美的蜜露。而为了获取更多蜜露,蚂蚁甚至能“催”蚜虫生育更多后代。在看似“语言”不通的两种生物之间,“催生”是怎么做到的呢?
自闭症患者肠道菌群差异可能与饮食偏好有关
之前有研究表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可能部分源于肠道菌群组成的差异,这主要基于科学家观察到某些类型的微生物在自闭症患者体内更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