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钙钛矿超快激子解离动力学机制获揭示
受到光照,半导体会产生载流子——电子和空穴,两者因带有相反的电荷在静电吸引力作用下被“捆绑”在一起,形成激子。与自由的电子和空穴相比,激子具有更高的发光效率因而在发光和显示器件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但在太阳能电池等光伏应用中,大量存在的激子不利于正负电荷的分离提取,使太阳能电池效率大幅降低。因此,研究半导体中激子与自由载流子之间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对材料和器件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元凶”
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被认为是地质历史上发生的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已有的研究显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持续约6万年,导致81%的海洋生物物种和约89%的陆地生物物种先后灭绝。
大型食草动物能增强生态系统碳储存持久性吗?
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将野生动物保护和恢复与减缓气候变化目标相结合。然而,大型草食动物的存在会降低某些开阔生态系统的地上生物量,因此,研究人员表示,大型草食动物的恢复可能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产生负面影响。
椰子树的个头,400万年前就决定了
椰子是一种重要的热带油料和水果作物,有着丰富的性状表现,比如植株有高有矮、椰肉有多有少、椰壳有大有小……是什么导致这些差异?椰子身上有太多的谜团待解。
大脑神经调控与读取技术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方英团队在高精度神经调控与读取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以Self-assembled multifunctional neural probes for precise integration of optogenetics and electrophysiology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聚星系统中的密近双星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队副研究员廖文萍和研究员钱声帮等在聚星系统中的密近双星研究方面获新进展。他们发现轨道不共面的“三胞胎”三星组成的特殊聚星系统,为探讨密近双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天然的天体物理实验室。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
仿生润滑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物体(液体和固体)的定向传输在能量传输、智能机器人、生物医学设备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过去20年里,液体定向输运研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重要突破。然而,固体输运研究报道很少。与液体定向输运机制不同(结构或界面化学梯度诱导的毛细驱动力),限域受压条件下固体定向输运需要依靠强大的机械推动力来克服弹性变形接触过程中的摩擦力,而良好的界面润滑是先决条件。
“洞察”号揭示火星平原地质历史
根据《自然—通讯》11月24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洞察”号(InSight)任务采集的地震数据,科学家获得了火星埃律西昂平原地下约200米深处的次表层影像,进而发现熔岩流之间夹着一层浅浅的沉积层。该研究结果增进了科学家对火星地质历史的进一步认识。
多喝咖啡可预防老年痴呆
对于那些早上不喝咖啡就无法面对一天的人来说,迎来了一则好消息:近日,发表在《衰老神经科学前沿》的一项长期研究表明,多喝咖啡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风险。
走路像人,攀爬像猴
由美国和南非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利用在南非一处洞穴发现的200万年前的源泉南方古猿骨骼,重建了古人类最完整的背部化石。分析显示,源泉南方古猿走路像人,而攀爬像猿猴,这意味着源泉种是古人类的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脊椎形状明显介于现代人和类人猿之间。相关研究结果11月23日发表于e-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