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子发式有哪些 有什么特点

如今,很多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发型,因为发型不仅仅是外在的一种表现,同时背后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风俗和内涵。宋朝时期女子的发型大概分为两种,高鬓和低鬓。尽管宋代女子可以随意打理自己的发型,但发型的选择也体现着个人的家庭经济实力,毕竟发型的选择影响劳作效率,因此家境殷实之人往往梳高鬓,而那些较为贫寒女子会选择低鬓。所谓“高鬓”“低鬓”,其实只是笼统的划分,若进一步划分,那宋代女子的发型就更多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宋代女性的发型吧。

1、朝天髻
基本特征是在头顶梳个高髻,将头发在盘在头顶辫成两个圆柱形,然后朝前反搭,这是为了使发髻显得高大饱满。这种发型看起来干脆利落,直接把所有的头发都高高地盘起来,然后再插上各式珠宝,甚至是鲜花,让头发看起来雍容华贵。早在唐代就十分盛行此种发式,周舫的《簪花仕女图》中所描绘的两个贵妇,体态丰盈,都梳着高髻发型,上面还装饰有各种珠宝与鲜花。至宋代,这种发髻在宫廷之中是一种流行的风尚。
2、同心髻
同心髻是由朝天髻演变而来,但其造型的步骤要比朝天髻简单许多。梳同心髻只需将头发绾到头顶,使之编扎成一个圆形发髻即可,尽管工序简单,但实际上依旧美观。陆游曾描写蜀地三峡一带的女性:“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六支,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由此可见,同心髻当时也很盛行。
3、流苏髻
这种发型类似于同心髻,只是在扎束头发时,在发根缠绕丝带,使其自然下垂到肩膀部位,看上去非常轻盈。琴抚流苏髻,笛横红颊香。流苏髻带给人的就是这样一种温婉清秀之感。
4、龙蕊髻
龙蕊髻又名“双蟠髻”,髻心特别大。在盘完头发之后,还要在头发上扎上一些彩色的丝带上去,远远看去就像是两条龙一样,因此别名又叫“双蟠髻”。苏轼曾在《南歌子》这样描述双蟠髻:“绀绾双蟠髻,云欹小偃巾,轻盈红脸小腰身。”从外形上看,龙蕊髻典雅大气,这种发式感觉更能凸显女人的韵味。
5、云髻
这也是一种高髻,因为梳得高耸,显得有些许蓬松,像云朵的形状一样,所以得名“云髻”,再搭配上簪子,使人看上去柔弱但大方文雅。宋朝晏几道在《浣溪沙》中说:“旋寻双叶插云鬓。”赵长卿《醉蓬莱》中说:“拂掠新妆,巧梳云髻。”这些词句所咏唱的便是这种发式。云髻直到清朝依然存在,例如《红楼梦》中曾经记载过:黛玉头上挽着随常云髻。
6、坠马髻
这种发型的特色在于头发向下侧垂至肩部,并抽出一绺头发使其自由散落,给人一种散落与妩媚的感觉,犹如女子即将从马上摔落之姿。因此古人称之为“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这种髻型早在汉朝时期就已见于文字描述,起初是搭肩的垂髻的形状,后来在各个朝代传承演化,直到清代仍然深受喜爱,但主要为中年妇女所喜爱。从汉至明,坠马髻的形状在各朝代略微有所不同,但主体形式不变,基本上都是偏侧,使挽结的头发倒垂于头的一侧或脑后。到宋朝,坠马髻逐渐变为一种高髻,宋朝诗人洪瑹的《菩萨蛮》中就有关于坠马髻的描写:“蛾眉梳坠马,翠袖薰兰麝”。
7、螺髻
从螺髻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发式就是形状像螺壳的发髻,是将头发盘到头顶,绾成螺壳状,螺髻以高、翘为特点,搭配上流苏更显静美与大气,也能彰显青春活力。这种发式出现得很早,其形状和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古墓壁画上的发式类似,在宋代年轻女性中很流行。有人将螺髻比喻为耸起来的峰峦,这也是取螺髻凹凸明显的外形。比如唐代皮日休的“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既是对山峰连绵的描写,也为螺髻在唐朝的出现提供了证明。
起初梳这种发式的一般是孩童,崔豹曾经这样描写:“童子结发,亦为螺髻,亦谓其形似螺壳。”但是经过历代流传与改进之后,这种发型也获得了女子的热烈欢迎,而且梳这种发式的大多是年轻女性,因为这是一种较为活泼的盘发。这种发型扎起来以后,使得女性显得无比可爱、干练,很有气质。“困倚妆台,盈盈正解螺髻,凤钗坠,缭绕金盘玉指,巫山一段云委”,晁兆所描述的女子便梳着这种螺髻发式。南宋之后,这种发式依然得到流传和保留,如南宋词人辛弃疾《水调歌头•簪履竟晴昼》写到:“螺髻梅妆环列,凤管檀槽交泰,回雪舞纤腰。”
8、包髻
包髻,顾名思义就是将头发扎成髻后,用手绢或是布把头发包裹起来,由此得名包髻。宋朝妇女可以把包裹在头上的绢、缯等束缚成各种各样好看的形状,另外也会采用一些珠花加以装饰,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精美大方的发式。因此这种发式多在民间流行,广受年龄较大的妇人所喜爱,如《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媒人“戴冠子,黄包髻”。
9、结语
宋词中记载的宋代女性发髻还有很多种,如凤髻、宝髻、多鬟髻等。其实,这和我们今天女子设计不同的发型是一样的,发型的多样是为了配合服饰,使整个人看上去更加窈窕,提升气质。宋代无论哪种发式看上去都给人以饱满之感,这是由于宋朝女性的服装特点是修身适体,一反唐代的风华美丽、雍容华贵的特点,展现出一种内敛拘谨、简洁质朴的风格。宋朝女服没有唐代那种宽大的袖襟,流行瘦、细、长的穿衣风格,一般平民女子仍然穿窄袖衣衫,但是较之晚唐更为瘦长,裙裤也比较瘦短。衣服的配色也不同于唐代以红、紫、绿、青为主的传统,多采用各种素淡的颜色。这种服饰特点显得整个人比较瘦弱,凸显女性的线条美,在这种情况下,梳高髻使得脸从视觉上被衬得小而修长,头型也显得更立体,高大的发髻衬托的人并非清雅消瘦,在发髻上再插上各种饰物,更显美丽动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9 

南宋和北宋哪个更繁华

大家也知道宋朝是分南宋和北宋的,虽然两个朝代挨在一起,但是差别还是非常大非常大的,那么也有人要问了,假如拿这个南宋和北宋对比的话,谁更加厉害一些呢?这些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解谜看看吧!

1、北宋和南宋哪个强大?
有人评价“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北宋的GDP占当时世界的80%,在政治上,北宋政治比南宋清明,有着相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等名相,所以论经济与政治北宋比南宋要强大,如果从军事上南宋强大,南宋士兵的战斗力比北宋强的多,而且南宋初年,南宋的名将如云,北宋的名将只有一个狄青。所以哪个强大要看比哪一方面。
2、南宋跟北宋那个更富
南宋。南宋开禧二年(1206)中央财政收入达到8000万贯钱,当时全国人口约7000万。清廷到1900年代为8000万两,人口却有4亿。而南宋1贯钱购买力是清末一两白银的2倍。更重要的是,宋朝税率低于清廷。而且,南宋时期,熟练雇工的工资高于知府工资。(宋朝知府一般是从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 贯以上,至少相当于今天的15 万元人民币) ,且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较北宋都城开封也更加繁华。
南宋经济水平较北宋发展更快更好,主要原因是注重工商发展以及海外贸易。当时的广州、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港。南宋的船队曾经到达过中亚、西亚以及非洲东海岸,广州发现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就是最好的证据。
3、北宋和南宋哪个更富有?
北宋更富有一些,南宋时期战乱对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4、北宋和南宋哪个更有钱?
不能直接比,毕竟北宋、南宋并不在同一起点。在当时世界的一个大环境的比较下,北宋的国内生产总值肯定远大于南宋,毕竟国土面积、人口、通商口岸、以及对外贸易都远胜于南宋。北宋GDP占全球60%,人均GDP为2280美元(折算为现在的年GDP,相当于如今人均年收入1.4万左右,并不算多,但是在古代能达到如此,也非容易之事)。
但是我想说的是,其实两宋的政府都穷,大道理不多讲,你平时经常打架你就会明白了。请客吃饭,赔钱,找打手,找关系,方方面面都是钱。宋朝和隋朝形成一个鲜明对比,隋朝是国家有钱,人民穷;宋朝是国家穷,人民还算过得去。所以说国富不一定民强,民强不一定国家就强大。
5、北宋与南宋哪一个经济比较发达
虽然北宋总体来说总人口数要比南宋高,而且南宋土地面积比北宋要少五分之二,但是北宋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大多都在后来的南宋境内。生产技术方面都比北宋要先进。由于军事的需要又刺激了生产。而且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大趋势。我觉得南宋比北宋经济相对发达。
6、南宋和北宋有什么区别?
宋包括北宋和南宋。区别如下三个方面!
6.1、位置区别。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和金朝为并存政权,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
6.2、政治区别。北宋的政治偏向于隋唐,而南宋的政治却与明代更为类似,毕竟北宋基本上奉行“祖宗之法”,而南宋“祖宗之法”影响力明显减弱,相权与皇权矛盾冲突也有所加大。
6.3、经济区别。经济南宋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商品经济显然更为成熟发达,商业收入对于国家收入的贡献显然更大,而对外贸易也大幅度发展。
扩展资料: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宋朝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学者不在少数。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7、北宋繁荣还是南宋繁荣
当然是南宋了,宋朝时南方已得到很好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8、北宋和南宋哪个国力强大?
北宋国力强大。
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此期间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为265.5亿美元 ,占据世界比重的22.7% ,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北宋(30)南宋(53)。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9 

宋朝十二位皇帝列表

说到这个宋朝的十二位皇帝,其实也还是有很多很多说法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分析看看的,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带来这个宋朝十二位皇帝的简单简介,一起来看看这十二位皇帝都有什么样的简单人生吧!

首先要说一下的是,准确的来说,宋朝的皇帝其实并不是12位,是有18位了,这个请注意。
宋朝皇帝简介:
一、北宋:
1、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2、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的宋太宗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3、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继位,1022年驾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辽国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宋,但因真宗惧于辽的声势,不顾寇准的反对,以每年进贡辽大量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历史上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真宗后期,以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禅之事,朝政因而不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4、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时候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5、宋英宗赵曙(1032年-1067年),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1067年在位,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实。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
英宗赵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
6、宋神宗赵顼(顼xū),英宗长子,谥号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英宗赵曙长子。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国公;后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淮阳郡王;治平元年(1064)进封颍王。治平三年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为神宗,时年20岁。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
7、宋哲宗赵煦(1076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1100年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岁。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葬于今天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8、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是宋朝第八位皇帝,神宗11子,哲宗弟。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另外,他在书画上的花押是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据说象征“天下一人”。
9、宋钦宗赵桓(公元1100~1156年),原名赵亶,又名赵煊。是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生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公元1125)十二月金人南下大举入侵时,徽宗禅位于他,在位1年零2个月。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病死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位于今浙江绍兴东南宝山)。
二、南宋:
1、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1107——1187),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迁至绍兴、临安,建立南宋政权。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求和,杀害岳飞。公元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禅位于宋孝宗,自称太上皇。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2、宋孝宗赵昚(昚shèn 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3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孙,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养子,原来是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由于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其他宗族中选择后继者。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逊位,让位与儿子宋光宗赵惇。绍熙五年(1194年)病逝,终年68岁。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3、宋光宗赵惇(惇dūn 1147年——1200年),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第三位皇帝(1190年——1194年在位),庙号光宗,在位5年。庆元二年十月三日,上尊号圣安寿仁皇帝。庆元六年八月八日辛卯(1200年9月17日)光宗崩殂于寿康宫,享年54岁,后葬光宗于永崇陵。十一月十四日丙寅,庙号光宗,谥号宪仁圣哲慈孝皇帝,嘉泰三年(1203年)十一月八日壬申,加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4、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是中国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宋孝宗时被封为嘉王、平阳王。宋光宗登基后,赵扩被立为太子。绍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被逼退位,由赵扩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宋宁宗在位30年,享年55岁。其统治期间内,宋朝比较安定,百姓比较富裕,还恢复了理学地位。去世后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5、宋理宗赵昀(昀yún),宋理宗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在位40年,享年60岁。赵昀,绍兴府人,宋皇室宗戚,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原名赵与莒,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驾崩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史称“宋理宗”。
6、宋度宗赵禥(禥qí 1240年5月2日-1274年8月12日)荣王赵与丙子,初名孟启,又名孜、长源。宋理宗没有儿子,收其为养子,先后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为太子。理宗于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淳”。宋度宗在位10年,享年35岁,死后葬于永绍陵,谥号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7、宋恭帝赵隰(隰 xí 1271年—1323年)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宋末帝赵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四岁的赵隰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为宋恭帝,年号德佑。諡号恭皇帝,无庙号(一说庙号恭宗)。
8、宋端宗赵昰(昰shì 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在位2年,享年11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
9、宋卫王赵昺(昺bǐng 1272年—1279年),汉族,南宋亦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8岁。赵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1276年2月,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5岁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后(恭帝祖母谢太皇太后因身体不适,暂居临安)。他与其兄赵昰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及其母杨太妃等南宋遗臣的拥护下南逃,蒙古军队统帅伯颜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斩草除根,便遣张弘范、李恒等人追击。当时他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官职,判泉州。1276年夏,赵昰即位称帝,是为宋端宗,继续和赵昺南逃,在元军的不断追击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赵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兴。他在位时,以厓山(今广东新会崖门)为据点,拜张世杰、陆秀夫为左右宰相,并起用张世杰抗元,陆秀夫整顿内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南宋最终还是于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杨太妃等人也相继投水殉国。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灭亡。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8 

碎金巷 碎银巷什么意思

在我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金银器已经不再只局限于给王公贵族进行食用了,而城市的平民却成为了主要的使用者。一些地位较高的庶民或是妓馆都会使用金银器皿。宋代饮酒之风自上而下风行,城乡酒肆林立,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高档酒楼“各分小阁十余,酒器悉用银,以竞华奢”。生意不错、财力允许的小酒楼,也会使用银盘盛放果食,以招揽顾客。

此外,杭州大街上,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街道两旁多是金银盐钞引交易,例如有“沈家、张家金银交引铺”“李博士桥邓家金铺”“汪家金纸铺”“宋家领抹销金铺”等大小铺面,“铺前列金银器皿及现钱,谓之看垛钱” 。这些店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条街市。王謇著《宋平江城坊考》中考证出苏州的“金银巷”“碎金巷”“碎银巷”等巷名的由来,或许就与当时该地区集中形成的金银店铺商业街有关。
在繁荣的商品经济环境中,宋代民营金银器作坊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不仅有成品销售、委托定制、上门服务,还提供官府订购服务等。四川南江县宋代银器窖藏中发现的 10 件银盏证实了官府订购的存在。从其中铭文内容可知,这批形制相同的银盏为嘉定年间官方分三次定制或改做的酒器,每次下单制作数十只至百只不等,定制产品对样式、加工工艺要求十分严格,体现的是宫廷或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味,而宋代金银器皿的式样较多呈现的是世俗化、日常化。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来看,器皿类型以贮饮类的生活用品居多,例如各式盏、杯、碗类饮具,以及瓶、壶、盘等盛器。宋代银容器形体比唐代稍小,胎体轻薄、清秀雅致,但花式繁多,曲瓣式造型更加丰富多彩。如陕西扶风西坡村出土的莲瓣式高足银杯、1981年江苏溧阳平桥宋代窖藏出土的鎏金六瓣花式银杯。
由唐至宋,葡萄纹、忍冬纹、宝相花纹、团花纹等相对抽象的纹样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自日常生活中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植物形象,例如梅花、葵花、樱桃、荷花、海棠、牡丹、菊花、桃花、芍药、水仙等十几种文人诗词作品中常见的花卉大多在金银器皿的纹样中有所应用。实物例证有:福建茶园山南宋许峻夫妇墓中出土的三只六瓣葵口银盏、福建邵武故县银器窖藏中发现的一副银鎏金梅梢月盘盏、江苏南京江浦黄悦岭张同之夫妇墓中的一副梅花纹银盂与银盘。
与唐类似,宋代的饮茶之风同样盛行,甚至有“茶等同于米、盐,一日也不能缺少”之说。金银制成的茶具也受到了富贵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一书中描述道,“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缕银合贮之。”陆游、范仲淹也曾对金银质茶具有过记述:“银瓶铜碾俱官样,恨欠纤纤为捧瓯。”“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宋代宫廷还出现大量以商周时青铜器为模具仿造银器,如黄家巷窖藏银器中,从斗笠碗、钵、覆钵盒盖等器形看,部分品种的造型是商周和汉初常见的青铜和陶质模型礼器,诸多纹饰,如蟠螭纹、云雷纹、卷云纹、蕉叶纹、凤鸟纹等均常见于先秦西汉铜器与漆木器之上。另外,1981年江苏溧阳平桥窖藏出土的鎏金双兽耳乳钉纹银簋也属于这类。这与宋代晚期崇尚古礼,大兴仿造古器之风的历史背景相对应。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7 

赘婿大结局是什么 赘婿背景是哪个朝代

《赘婿》是一部以商战为主题的古装剧,主要讲述男主宁毅逆袭的一生,整个过程可以说非常的励志。那剧情比较幽默轻松,这和小说的风格不太一样,但应该能被更多观众所接受。郭麒麟出演《庆余年》走红后,这次他将担任男主一角,其实宁毅的设定和郭麒麟有些许相似,相信他能再次给观众们带来惊喜。那已经有不少朋友开始好奇《赘婿》的大结局是什么,不怕提前剧透就来看看吧。

1、赘婿大结局
其实《赘婿》的小说并没有正式完结,但大结局可以预见,宁毅从一名只想独善其身的赘婿,成长为真正胸怀天下之人,他的改变也带动了整个苏家。最后宁毅成为霖安城首富,和苏檀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赘婿》从2011年便开始连载,凭借故事的新颖有趣,人物的独特圈粉无数,深得众多网友们的喜爱。《赘婿》已经陪伴粉丝们走过了九个年头,在这期间不仅书中的人物不断发生变化,现实中喜欢这本书的粉丝们也在不断的经历着各种事情,他们都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
这次剧版是由宋轶和郭麒麟主演,他们两个人之前在《庆余年》中出演过姐弟,两个人配合默契,这次则是成为夫妻,让喜欢他们俩的粉丝们都非常的期待。
原著主要讲述了男主从现代穿越到古代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现代的时候男主是叱咤风云的金融界巨头,回到古代后他却变成了一介商贾之家中最没有地位的上门女婿,不过拥有现代丰富知识的男主并不会让自己就这样沉寂一辈子,被别人看不起,男主的全新人生也将在这个时代再次开启。
剧版因为不能有穿越元素,所以宁毅成了当地人。他出身微寒,却始终积极进取,从赋诗、从商,到习武、齐家,从最初安逸度日的赘婿,逐渐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帮苏檀儿一起创业,又助身边的亲朋好友们实现了各自的理想,济人困厄、授人以渔。
2、赘婿背景是哪个朝代
《赘婿》是架空故事,但从各个细节可以判断,剧中所处背景和南宋有些相似。
《赘婿》所在的朝代叫武朝,已经呈现风雨飘摇之势,国家积弱,外有强敌,可谓是内忧外患,这跟南宋的情况差不多,宁毅则是一个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的爱国之人,他本是一介小小赘婿,却阴错阳差成为了国之栋梁,承担了巨大的责任。
赘婿是上门女婿的意思,很多人会用吃软饭、没出息来形容赘婿。赘婿在婚姻里地位低下,受尽冷落,只要你选择了当赘婿,就得做好承受这些的准备。在宋朝时期,赘婿之风盛行,很多夫妻结婚都是男方去女方家,这都来源于宋太祖的身世。
宋太祖父亲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留宿在他母亲的家里,并成为上门女婿,后来才有了宋太祖,所以赘婿之风开始发展起来,很多男人为了得到女方家强大的背景,不惜放弃尊严入赘,借此拥有越来越多的权力。
《赘婿》背景跟南宋很相似,有好几个梁山好汉都被宁毅收为手下,不禁令人想起《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其背景是宋徽宗时期,宋徽宗是宋朝的皇帝,所以《赘婿》里的故事背景跟宋朝有几分相似,不过历史上没有武朝这个朝代,这部剧是架空的,宁毅自然也没有原型。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7 

王彦超和赵匡胤什么关系

“莫欺少年穷”,正式“王彦超给了赵匡胤十贯钱”故事。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是未来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人生无比灰暗的一年。这位时年二十岁的“开封官二代”,正赶上“后晋”变了“后汉”,亲历了开封的战火浩劫,身为高官的老爹赵弘殷也失了势。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眼看要揭不开锅。刚结婚没几年的赵匡胤,也就毅然结束了“啃老”生活,一跺脚外出闯荡,誓言要凭自己一身武艺,打拼出一番天地来。

可理想很丰满,乱世太骨感。离家后的赵匡胤,闯了好些个地方,无一例外都闯得头破血流。身上的盘缠曾被强盗抢了个精光,流落到长安时,身上就剩了两块冷干粮。后来连干粮都没有了,甚至还跑到寺庙的菜地里偷莴苣吃。比起野史里那“千里送京娘”的英雄风采来,真是怎一个灰头土脸了得。
也正是在尝尽了太多世事辛酸后,没脾气的赵匡胤也想着走捷径——靠父亲从前的“老关系”谋个前程。怀着这坚定信念,他又从北方一路跋涉,来到复州(湖北仙桃)投奔父亲的“老同事”,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满以为能在这位“邻家大叔”麾下有个一官半职。没想到这位“王叔叔”却十分冷淡,只是塞过来十贯铜钱,就把这“赵大侄子”打发走人。
如此一幕,也正如学者顾宏义的评价:“大概王彦超不会料到,当时自己像打发叫花子一样对待的落魄汉(赵匡胤),在十数年后会成为能主宰自己生死的天下第一人。”
而放在一些“鸡汤文”里,这位王彦超“大叔”也遭到过不少嘲笑,俨然成了有眼无珠的势利眼。但事实上,这人,没那么简单。
虽然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老同事”,但王彦超的战场生涯,显然传奇的多。十二岁的时候,他就作为后唐将领征战沙场。后晋年间石敬瑭给契丹做“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时,他就是后晋“外交官”桑维翰的随从,等于亲身参与了“交接”。后汉至后周年间,特别是“打发走”赵匡胤后,他又踏上了抗击辽国的战场,多次跟随柴荣痛击契丹精锐,闹哄哄的五代十国时代里,公认的一代良将。
而比起战场上的大杀四方来,这位良将更有个出名的品质:厚道。
比如早年跟随后唐名将李继岌作战时,正赶上后唐朝廷政变,昔日位高权重的李继岌,分分钟成了不如鸡的落毛凤凰。李继岌身边的心腹们纷纷叛变跑路,却唯独王彦超不离不弃,一直忠心耿耿跟在李继岌身边,直到李继岌身亡。放在叛变反水甚至“黄袍加身”成习惯的五代十国年间,这厚道,着实异类。
带兵风格也是异类,别的“名将”多喜欢纵兵奸淫掳掠,他却治军严格,“所至民安之”。别人打仗不择手段,宁可尸山血海也要打赢。他却常在战事激烈时叫停,只要能减少伤亡,能劝降敌军就去劝降。这样一个厚道且有原则好军人,怎么偏偏对“大侄子”赵匡胤势利眼?
首先一个原因,就得看看赵匡胤当时的境况。别看这是王彦超的“故人之子”,可就算是赵匡胤的老爹赵弘殷,也只是王彦超多年未见的老同事,此时隔着千山万水,突然冒出个“大侄子”跑来求工作,而且这“大侄子”一路颠沛流离,浑身衣衫褴褛,满眼一幅穷困潦倒的模样,还拍胸脯说自己是一代英才,这人,能信?
更何况,此时正是中国古代史上乱到糟心的“五代十国”乱世。北方的五个王朝,总计国祚就才53年,平均每十年就要改朝换代。“五代”里的十五位“九五之尊”,七个是靠篡位政变上台,其中五人的“篡位”,更是以骨肉相残为方式。那个年月里,“部下反大将”甚至“大将反皇帝”,全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放在王彦超这样的“防御使”身上,日常收个部下,真要瞪圆眼睛。突然冒出来的赵匡胤,怎么能信?
换句话说,放在那个时代,除了像后来赵匡胤的“老上级”郭威(后周太祖)那样,有着犀利眼光的英雄外,当时那个落魄模样的赵匡胤,走哪都很难有人收。王彦超看不上赵匡胤?真是很正常。
而另一个原因是,“王彦超给赵匡胤十贯钱”这事儿,看上去很势利眼,但放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
五代十国战乱,一个出名的后果,就是严重的“钱荒”。铜钱早已是“久绝铸造”,大量的贵金属被有钱人“藏储私事”。民间老百姓用的,多是铅钱之类的“恶钱”。一枚铜钱在后汉年间,往往能抵百枚铅钱。如此兵荒马乱的年月,遇上一个多年不见的“落魄故人之子”,王彦超“出手”就给了赵匡胤十贯钱,那真是一笔不小的钱。
比比赵匡胤接下来的遭遇,就知道王彦超做得怎样。被王彦超“打发”走后,赵匡胤又投奔了父亲的好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论关系,董宗本比王彦超亲的多,也就收留了赵匡胤,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却对赵匡胤无比忌恨,逮着由头就各种挤兑,终于气的赵匡胤拂袖而去。相比之下,关系没那么“亲”的王彦超,做得已是很不错了。
在青年赵匡胤这一段尝尽世态炎凉的悲催人生里,王彦超做的,已是非常厚道。
所以,对于赵匡胤来说,这一段磨难,他真没当事儿。别说是“塞钱”的王彦超,就算是羞辱过他的董遵诲,后来在皇宫里与他再见,吓得当场就在他面前“伏地请死”。赵匡胤却是哈哈一笑,摆摆手这事儿就过去了。
对董遵诲都如此,对王彦超更如此。一次与王彦超喝酒,喝高了的赵匡胤,也问王彦超那时“何不纳我”。王彦超忙回答说“勺水岂能止神龙耶!”赵匡胤又是哈哈一笑,第二天又“遣中使慰谕”。经历过那个苦难年代的他明白,王彦超能做到那样,真是不容易了。
所以相比之下,赵匡胤对那个乱世印象最深的,与其说是自己受的窝囊气,不如说是他在那一番颠沛流离里,亲眼见证的民间苦难。正是这深刻的苦难记忆,支撑了他在位十七年的坚定信念:力排众议废除了五代时期的大量苛捐杂税,十多年如一日鼓励垦荒,“优待文官”的他,更以酷烈手段,严惩五代时期流毒般的贪暴害民现象。甚至软硬兼施,铲除了唐代以来“藩镇作乱”的土壤。每一个举措,都来自当年的刻骨铭心。
而在这样的变革时代里,当年“厚道”的良将王彦超,也是“厚道”依旧。从“杯酒释兵权”起,他就主动“配合”宋太祖,交出了手中兵权,也因此继续安享高官厚禄。宋太宗年间时,他更主动“知止”,辞掉一切闲职。致仕回家后,晚年更是低调善终。如此作为,也正如北宋学者曾巩的评价:“时以为彦超居富贵能知止足。”
比起好些人津津乐道的,乱世里“识人”的眼光来,“势利眼”王彦超的一辈子更证明:眼光可以有差距,但真正的格局,是做一个有原则有良心,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6 

北宋为何要将都城定在开封

北宋之所以定都开封,其实就是五代时期的历史延续性。自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了后梁、李存勖建立后唐、石敬瑭建立后晋、刘知远建立后汉、郭威建立后周,都以开封为都城。作为中原王朝,定都开封几乎成了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对这一点也是很清楚的。为了成为中原王朝的正统,他必须把首都设在开封。只有当他的都城在开封时,他才能成为名义上的十国之主,才能有合理的理由去征服其他不愿归顺的藩镇。

1.开封繁荣
开封城经历了五代的变迁,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然而,正是这座城市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而没有在这个硝烟弥漫的时代被摧毁。在后唐取代后梁之后,李存勖只用了几千骑兵就拿下了大梁的首都,没有经历什么战争。后晋取代后唐也是同样的。石敬瑭依靠契丹人的力量打败了后梁,但保留了开封城。后晋灭亡于辽太宗之手。后唐军队已经在开封城外战败,开封不战而降。虽然郭威取代了后汉,并在开封城下经历了战争,但对于封城来说,并没有伤害分毫。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顺顺利利的就接管了开封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攻城战役,开封城得以完好保存。而且繁华程度是其他朝代无法相比的。
2.无奈之举
宋太祖有迁都的想法,但被拒绝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开封已经是宋朝所控制下最好的都城选择。
长安太远,水利不修,道路险要,完全成了都城选择要考虑的点。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勉强供应长安的日常生活。对于刚刚建立北宋的赵匡胤来说,这种浪费金钱和劳动力的行为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长安离党项人太近,随时都有危险。
洛阳成了废墟,一点价值都没有。此外洛阳自古以来就是省市之都。所以在乱世之中,洛阳根本无法承担都城的责任,往往成为整个王朝的脆弱点。
南京虽然也是历史上的古都,但是从南京建国的朝代存在了多少年就可以看出来。那个位置不适合成为政治中心。至于其他可以选作都城的城市,要么地位差,要么不在宋朝手里。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5 

南宋将领孟珙有多厉害 孟珙一生贡献介绍

孟珙是南宋后期著名将领,他早年便跟随父亲孟宗政抗金,后来孟宗政病逝,孟珙继承了忠顺军。孟珙一生拥有诸多成就,例如全歼金国武仙军团,联合蒙古消灭金国,还收复了襄阳、樊城等地。可以说孟珙一生十分辉煌,是一位值得敬重的民族英雄。有关孟珙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如果你此前不太了解孟珙的话,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来看看有关他的生平事迹。

1、名将孟珙
1142年1月,抗金名将岳飞被害,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人世。不过在九十二年后,原来岳家军中一位将领的后裔,他实现了岳飞的夙愿,灭掉了金国,带着金国皇帝的尸骨返回南宋。另外,这位将领还抗击蒙古大军入侵,为南宋续命数十年!
此人就是南宋后期的名将孟珙!根据史料记载,孟珙是随州枣阳人,不过他的祖籍是河东绛州。北宋末年,由于金人入侵,孟珙的曾祖父孟安加入岳家军中,随军南下,后来定居于随州枣阳一带。从孟安开始,孟家世代为将,他本人“尝从岳飞军中有功”,他的儿子孟林也是岳家军中的将领。
孟安、孟林的官职应该都不高,孟家直到第三代才开始发迹。孟林的儿子名叫孟宗政,原来担任枣阳县令,由于他勇于作战,经常深入敌后,得到了赵方、吴柔胜等人的推荐。宋宁宗嘉定年间,宋金再度爆发战争,孟宗政坚守枣阳,“历三月,大小七十余战”,以少胜多,击败了数万金军。
由于孟宗政勇猛善战,“金人自是不敢窥襄、汉、枣阳”,金朝军队还称其为“孟爷爷”。孟珙是孟宗政的第四子,将门出虎子,他一直跟随父亲征战沙场,也是屡建战功。孟宗政死后,他创建的“忠顺军”由孟珙管理。孟珙延续父亲的政策,一方面积极整军备战,另一方面率军开垦良田、兴修水利。
2、联蒙灭金
1233年,蒙古大军包围金朝最后的都城蔡州,但作战不利,陷入困境。当时,南宋已经联蒙抗金,所以朝廷派孟珙、江海领兵两万前去支援。宋军初战取胜,斩杀金军一千二百多人,顺利抵达蔡州城下。蒙古大将塔察儿前来拜访,他早就听说过孟珙是员猛将,十分钦佩,两人一起饮酒、射猎,还结为兄弟。
1234年,蔡州之战进入最后阶段,孟珙率领的宋军最先破城,最终彻底灭掉了金朝,他带着完颜守绪的尸骨以及金朝的印玺班师回朝!随着金朝的灭亡,天下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蒙古、南宋爆发战争。1235年,蒙古大军向四川、荆襄方向发起了进攻,荆襄方向的蒙古将领正是塔察儿!
蒙古大军接连攻破襄阳、随州、郢州等地,兵锋直指江陵。孟珙临危受命,前往江陵,最终他领兵“破砦二十有四,还民二万”,成功击退蒙古大军。此后,孟珙又在黄州之战取胜,收复襄阳等地。就在此时,四川防线告急,孟珙赶紧驰援四川,整备当地的军备。1241年,孟拱专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他开始构建以襄阳为核心的防御体系。
虽然孟珙屡立战功,但他也遭到了朝廷的猜忌。当时蒙古在河南的将领范用吉想通过孟珙向南宋投降,但却遭到了南宋朝廷的拒绝。孟珙叹息道:“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自此孟珙一病不起,于1246年病死,终年52岁。孟珙虽死,但他构建的防线抵御蒙古大军二十多年的时间,直到1273年才被元军攻破。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5 

宋孝宗晚年如何度过的 赵惇继位后为何不愿见宋孝宗

宋孝宗赵昚被认为是宋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宋孝宗在位时间共26年,期间他不仅替名将岳飞平反,还重用主战人士,对内惩治贪污,发展农业,使百姓生活有了一定的提升。不过到了宋孝宗晚年,他的生活却过得并不好,宋孝宗为人十分孝顺,他之所以会提前禅位,或许就是因为赵构去世导致他悲痛不已,人也日渐消瘦。等赵构退位后,他的儿子赵惇却选择和父亲保持距离,甚至后来都不愿再去看他一眼。

1、立为太子
宋太祖赵光义上位之后,宋朝以后的君王就从赵光义这支中产生了,再也没从赵匡胤的后人中出现过。北宋末年侥幸逃过一劫的赵匡胤后裔康王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从此宋代由北宋朝进入了南宋朝。
随着年纪的增加,没有儿子的赵构开始面临选择继承人的问题。在封建社会,帝位相继原则上是在本支亲族中传承,即父传子,子传孙、孙传……如果没有嫡(庶)后代,可以扩大范围,在本宗族其他支系中选择继承人。
为了选择继承人,宋高宗在本宗族中经过千挑万选,选出了赵昚。为了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给他安排了最优秀的教师,还不断给他加官晋爵,但时过二十多年,却一直没把其封为太子。原因有二,一是赵构想有自己亲生儿子的愿望一直没有改变。二是其母亲韦太后喜欢一个叫赵琢的年青宗族后辈,从小在宫中养大,韦太后想把其立为太子,赵构虽不满意却不便明确拒绝。十分孝顺的赵构感到为难,就这么一直拖着。
人过中年后,赵构看到自己想有嫡(庶)出儿子的愿望无法实现,但立太子之事已时不待人。就把立太子之事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赵构想:做一个明智的帝王,要有谋政勤政和知人善任的能力,要有坚定的性格和顽强的定力。谋政勤政和知人善任的才能登上御座后才能让人知晓,性格和定力现在就可以检测得到。不是有句俗话,人难过酒色财气这四关吗?于是有一天赵构就给赵昚和赵琢送去了几位宫女。过了一段时间检测,送给赵昚的没变化仍然是老样子,送给赵琢的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通过这次测试,堵住了韦太后的嘴,也使赵构下定了立赵昚为太子的决心。
据野史载,并非赵昚的定力顽强,而是他的老师有智慧。他的老师史浩,是个大才子,懂得帝王的心思,赵构的雕虫小技他一眼看穿。他告诫赵昚千万不要去碰那些宫女,这很可能关系到自己一生的前途。赵昚很钦佩老师,百分百听了他的话,最终赢得了赵构的青睐。野史所述,不可全信,也不可全不信。
2、开创乾淳之治
南宋朝廷制订的一系列政策越来越不得人心,军民的声讨声越来越大,迫于压力加之自己已年老体衰,赵构禅位,赵昚正式登基。赵昚执政后,大力重用能人志士,积极备战,立誓要收复失地。但可惜那时的朝中已无能人,几次征战都以失败告终。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转而将精力放在内政治理上,从政治、农业、军事等各个方面同时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多次下令减免老百姓的赋税,对以前提前征收赋税的作法严加制止,违者一律严惩不贷。要求各地发展农桑,兴修水利设施。
在文化方面,营造宽松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环境,在他执政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和文人。如思想家朱熹、陆九渊、叶适等,文学家陆游、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使得南宋颓废的风气一扫而光,焕发出了难得的生机。后世学者将他治理的这段期间称之为“乾淳之治”。
国富兵强后,赵昚重新把收复失地之事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可惜天不遂人愿哦,他所看重的大将军虞允文病死在四川任上。此后国内再也没有他认为能够担当北伐重任的大将人选了。尔后他一直致力于内政,直到退位去世。
3、提前禅位
宋孝宗赵昚退位的原因有两种说法:其一、邻国的21岁的章宗完颜璟继承了帝位,年过花甲的宋孝宗不愿意和其打交道,就把帝位禅让给赵惇,自己退居重华殿。其二、1187年10月,养父赵构去世,赵昚悲痛不已,为了报到养父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且考虑到自己的年事已高,就决定退位静心为养父守三年丧。在服丧期间,他只吃少量的素食,以至于日渐消瘦,面容枯槁。
笔者经查阅史料分析认为,为养父守三年丧”和“不愿去打交道”和“都是赵昚退位的催化剂,两者缺一不可,开始服丧的事发生在1187年,计划在1190年结束。在服丧期间的1189年,本来就心灰意懒的赵昚,在邻国21岁的章宗完颜璟继承帝位这事推动下,终于下定了退位决心。
老年的赵昚独居,常常想看看自己的儿子赵惇。赵惇起初也像父亲对爷爷一样,常去看望并偶尔陪其游玩。但慢慢的逐步减少了看望次数,直到不去看了,后来干脆以赵昚的名义发布文告“取消看望”。
是啥原因呢?一是赵惇过了十几年的储君生活,已成为一个年过四十,胡须已发白,开始衰老的中年人,对父亲一直迟迟不肯让位于自己很不满意,加之他的性格比较脆弱,对父亲一直怀有猜忌和惧怕心理,即位后和父亲的疏远之心逐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了。二是赵惇继位后,其妻李氏被封为皇后。李氏这女人十分嫉妒、霸道,与公公赵昚的关系不好。当上皇后的李氏,常常在赵惇面前离间两父子的关系,成为赵惇与其父关系日渐疏远的推手。
在那个十分看重孝治的时代,赵惇对父亲的态度惊动了朝廷大臣,指责声不绝于耳,一再劝谏赵惇要去看望自己的老父亲。开先赵惇铁下心装着“懂不起”。群臣干脆串联起来集体辞职,这下子把赵惇难着了。群臣都不愿做事了,自己不就孤掌难鸣了吗?
赵惇思前想后,毕竟生养之恩大于天,过不了良心这一关哟,便想去看看父亲,但皇后李氏加以阻扰,又改变了主意。
赵昚是个讲求百善孝为先之人,他自幼被赵构抱养入宫,对养父极为恭敬孝顺。赵构退位之后,仍然时常干预朝政,在外交大事上,两人意见常常相左。不甘寂寞的赵构常常加以掣肘,但赵昚对此并不生气,还十分注意给养父留足面子、尽量满足他的一些无理要求。如赵昚给冤死的岳飞平反,但在诏书中,却不提养父赵构所犯的严重错误。
年老孤独的赵昚想见儿子始终再也不能实现,为此一直闷闷不乐,身体每况愈下。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宋孝宗病逝于重华宫,享年68岁。直到他死,赵惇也没有去看他。
笔者认为,赵昚是个性情中人,他对养父如此孝顺,但自己的亲生儿了却这样对他,他是因孤独凄凉忧郁而病逝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4 

宋朝重文轻武有什么好处 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现在我国对于男性的审美是白面书生,但是在古代春秋时期对于美男子的审美又是什么标准呢?是高个哎,卷头发,浓胡须。《诗经卢令》当中曾经赞美一个猎人,就是他卷发,而且满脸络腮胡子,这个是当时的美男子。

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尚武之风一直持续到汉朝,持续到唐朝。汉朝的时候,宫中经常举行一种体育比赛,就是扛鼎,就相当于今天的举重比赛。所以汉武帝在宫中曾经专门设了一个职位,叫做第鼎官,就是举鼎比赛的裁判。
所以汉朝的军队也非常厉害。匈奴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结果汉朝的霍去病把他们一直打到匈牙利,有一种说法说匈牙利之所以叫匈牙利,就是因为他们是匈奴人的后代。那么唐代人也很尚武唐代的文人大多都会一点武功。
你比如大诗人李白说他十五学剑术,说自己呢一射两虎,穿我一支箭能射死两只老虎。那这当然是吹牛,不过他会箭术,那是肯定的。所以唐代的书生总想着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我宁愿当一个小排长,我也不愿意做读书人。
那么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尚武之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了呢?这个是从宋朝开始。提到宋朝,我们就会想到一个词儿叫做杯酒释兵权。什么叫杯酒释兵权的?就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当了皇帝不久,有一天把自己的几个老朋友,那就是手下的几个大将军请来喝酒。
喝着喝着,赵匡胤突然放下了酒杯。大伙儿说,皇上,您叹什么气呢?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赵匡胤说,我现在得了失眠症,天天睡不着觉。大伙儿说您为什么睡不着觉呢?赵匡胤说,你们想一想,宋朝以前是什么朝代?
大伙儿说是五代呀,赵匡胤说,那五代的皇帝都是怎么死的?大伙儿一听都不说话。那么五代的皇帝都是怎么死的呢?原来从唐朝到宋朝之间的这个历史叫五代十国。哎,在中国北方50多年里换了5个朝代,为什么总换朝代呢?
因为前一代皇帝没干几天,就被他手底下这个大将军给杀死。大将军当了皇帝。结果没过几天,这个新皇帝又被手底下另一个大将军给杀死了。就这样杀来杀去,53年间换了5个朝代,换了十三位皇帝。那么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他就想我得改变这个规律,要不然哪天我也得让手底下这个将军给杀死。
所以他请大伙吃饭,说了这件事。大伙就说,你让我们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赵匡胤说,多给你们点钱,你们回到老家盖个大别墅是吧,每天随便吃喝玩乐享受生活。这是挺好。
于是第二天呢,这几个大将军都。从此之后,宋朝的这个治国方针就变成了重文轻武。什么叫重文轻武,限制武将的权力,降低武官的地位,然后提高文官的地位。朝廷大事武官没什么发言权。在朝廷上五官见到文官,你要先给文官行李。
大将军在路上骑马,遇到文官。你先要拐到小胡同儿里头,让文官先过,这个叫能兼顾。这样的社会上就越来越尊重文官,越来越看不起武官。那么除此之外呢,赵匡胤还想了很多办法来巩固自己的这个皇位。他怕老百姓提议,于是规定老百姓家里不能有兵器,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一律不能用,不允许老百姓练武。
所以在宋代之前,中国人认为最光荣的事实上战场是杀敌立功。哎,当大将军。但是从宋代开始就不一样了,人们瞧不起将军,瞧不起当兵的。于是有了一句话叫做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那么最光荣的事是什么呢?好好读书,考状元当文官。
这样从宋代开始,中国人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尚武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就从以前那种认为是长着络腮胡子要高大威猛的男人才是美男子,就变成了白面书生,是美男子,开始欣赏京剧舞台上那个说话很文气的细声细气的小生,或者喜欢像贾宝玉那样的小鲜肉,认为这是美男子。所以宋代的问题就是重文轻武。
那么宋代有没有什么长处呢?也有最突出的一条就是皇帝不杀大。我们说中国历代皇帝啊都提倡大臣们要给皇帝提意见,但是几乎每个朝代都因为大臣太敢说话。惹的皇帝生气,把这个大臣给杀掉。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发了一个誓,我们这个朝代绝对不杀给皇帝提意见的大臣。所以宋朝的大臣,你不管把皇帝气到什么程度,最多不过是贬官,从来没有杀头。所以宋朝的大臣特别有安全感,也有责任感。
宋朝的政治叫做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跟读书人一起分享政治权力,一起对天下负责。我们说唐代的大臣,他敢于驳回皇帝的命令。宋代的大臣们,他敢直接把皇帝的命令给烧了。宋真宗,有一次派一个太监拿着他亲笔写的诏书。
来见这个宰相。原来他特别喜欢一个妃子想把她晋升贵妃,当时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个妃子他不符合晋升贵妃的条件。那么李浩看到皇帝的诏书,什么话也没说,当着太监的面把这个诏书放到蜡烛上。烧掉,然后对太监说,说你就跟皇帝说,说我不同意。
你看他胆子多大,所以唐代有个封驳制度,宋代有一个朝省集议论制度。就是集体讨论,遇到重大问题,要文武百官一起开会,大家一起商量。皇帝不搞一言堂。有的时候如果这项政策会影响到某个行业,就邀请某个行业的老百姓来参加。这很像今天的政策听证会。
那么宋朝的言论也比较自由。宋代演员经常敢于讽刺朝政。到了南宋宋高宗的时候呢,著名的奸臣秦桧哎,走后门,让自己的儿子成了状元。
结果不久之后,就有人把这件事变成了一出戏公开演出。那秦桧儿也无可奈何,没法处置,因为法律不允许他处罚演戏的人。北宋著名的昏君宋徽宗看戏的时候,演员敢在戏台上公开批评他的政策不好说,只是百姓一般受无量苦。
你让老百姓受了太多的苦,太多的罪。宋徽宗听了呢,低下头自己在那儿反省,不敢怪罪于老百姓。所以你看宋朝连昏君和奸臣都不敢反对,老百姓给他们提意见。总体上宋朝还是比较开明的一个朝代。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