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高俅真有那么坏吗

说起高俅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本来这个人没什么存在感的,但是由于《水浒》的渲染,使得这个人让人印象深刻。虽说吧高俅宣传的非常坏,大家都能记住他这个“大奸臣”,甚至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历史上真实的高俅高太尉是怎么样的人呢?为什么“六贼”里面没他的份,是不够格吗?

高俅总共跟过三位名人,第一个是大才子苏东坡,第二个是驸马王诜,最后一位就是大艺术家,道君皇帝宋徽宗。书上没有记载高俅跟随苏轼的时间,但是记载了苏轼离开时推荐给小王都太尉王诜(王晋卿)的,这个王诜是宋神宗的妹夫,端王的姑父,王诜是个书画高手,估计苏轼跟王诜就是因文采方面认识的。元祐八年(1093年),高俅作为苏轼的小史,离别前把高俅介绍给朋友王诜。苏轼是天下闻名的大文豪,王诜作为苏轼的朋友文采也不会太差,把高俅介绍给王诜,可以说是抬举高俅。也从侧面证明高俅确实有点本事的,能做苏轼的小吏也就是文书,肯定字要写的漂亮,有文化功底,不然苏轼怎么能看得上?更不可能介绍给别人。为人处事方面也很圆滑,知道变通。他不仅毛笔字写得好,还会舞枪弄棒。
高俅来到驸马府上后,也是小心伺候,认真工作。有一天王诜得到一把上好的篦子,准备送给端王,就让人包好叫高俅送过去。高俅也是命该富贵,这一送就送出个太尉来,送出了一辈子的荣华富贵。高俅拿着篦子来到端王府上的时候,正好看到端王和一帮人在蹴鞠,正好球落到高俅身边,高俅的脑子是真好用,他是秀了一把之后再传给端王,端王一脚接住直接进球。端王很高兴,高俅这小子很会来事,就问他会蹴鞠,高俅说略知一二,端王要他露一手,结果端王鼓掌叫好,结果就把高俅给留下了,叫人给驸马送信说谢谢姑父礼物,把送礼的人也一同送我怎样?王诜当然没意见。
高俅就这样被突来的幸福给砸中了,更幸运的还在后头呢!本来跟着富贵王爷混已经是天大的福气,没想到端王也被幸福砸中了,坐在家里玩皇位就给送来了。哲宗驾崩无出,有高太后做主让端王进位九五之尊,做了皇帝,就是宋微宗。宋徽宗很喜欢高俅想要抬举他,高俅除了字写的好,有点文化外,之后踢球,其他什么都不会,也没当过官,徽宗就让他先去军队混个功劳,以后好提拔。徽宗想来想去还是送到边军刘仲武那里去历练军功,徽宗肯定已经打好招呼了。刘仲武刘仲武在崇宁三年(1104年),吐蕃赵怀德等叛宋的事变中,指挥得当获得大胜而使赵怀德等复降。大观二年(1108年),童贯及刘仲武在西边又取得了一次较大的胜利,他们成功地招降羌王子臧征仆哥,收复了积石军。立了大功之后,宋徽宗非常高兴,亲自接见刘仲武,还让他的九子当官,这是荣宠。估计高俅两次立功都参与了,刘仲武会来事,把功劳分给高俅。
据《挥麈后录》记载高俅“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几年时间就做到节度使的封疆大吏,管理三衙,掌握军权二十年。高俅跟刘仲武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刘仲武犯事是高俅给他求情的,刘仲武去世后,高俅还极力推荐儿子刘琦当官,应该想象的到高俅当初去刘仲武那里磨炼的时候,刘仲武给他不少关照,高俅是以恩报恩。
宋徽宗是十分宠幸高俅的,把禁军交给他管理。徽宗这个人除了不会当管家,其他什么都会,国家大事一概不管,任由下面的人胡搞。高俅管理禁军真的不敢恭维,他十分贪婪,禁军简直就是为他服务的,他让军人去做生意,做工匠等等,怎么赚钱怎么来,赚了钱都交给他,他倒享受的很,广建豪宅,而且都是军人免费帮他营建,每次家里需要建设都是叫军人来。宋徽宗来阅兵的时候,他搞得跟杂耍一般,花里胡哨,宋徽宗看了很高兴。这样管理军队能不出事才怪,所以后来“靖康之耻”他有脱不开的关系。
高俅的结局是还算不错的,还能善终。靖康元年,金军度过黄河,宋徽宗吓得往南逃到了泗州。童贯和高俅也带着军队赶来了,徽宗身边又聚集了一帮宠臣,他们此时没想去抵御外敌,勾心斗角确是非常厉害,童贯和高俅就非常不和,发生冲突。童贯是枢密使,是高俅的上司,他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名为“控扼淮津”,童贯以胜捷兵三千扈从渡淮阳。高俅知道大势已去,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跟随徽宗的童贯等人后来都被杀了,高俅貌似看出了徽宗和欽宗两父子要争权,他不想做牺牲品,结果他没有跟着徽宗去江南,最后病逝善终。他不仅自己寿终正寝,三个儿子还跟着沾光,都做到高官,高柄还在绍兴十七年(1147年)被封为昌国公。
高俅能混到开府仪同三司的高位不可能只靠踢球就行的,徽宗的宠臣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功名的高俅能受宠那么多年。在宋朝没有功名出身是上不了庙堂的,也就是进士出身才是主角。看《水浒》里面高俅是童贯的上司,以为太尉比枢密使大,其实是错误的。北宋军队最高机构就是枢密院,最高长官叫枢密使,也叫枢相。太尉在北宋不值钱,满大街都是,节度使也可以叫太尉,三衙长官也可以叫,军队高官都可以叫,高俅的官职是开府仪同三司,当然也可以叫太尉,当年岳飞,韩世忠都是可以叫太尉的。所以高俅再得宠因为没有进士身份,他永远也别想做枢密使和宰相,别人也看不起他,蔡京和童贯都是他的上司。只是高俅为人处世倒是有一套,不仅能讨好徽宗,在同僚面前也知道分寸。大家各发各的财,井水不犯河水。
高俅做的坏事没有蔡京他们那么多,危害远没有他们那么大,连六贼都不是。北宋六贼是北宋年间六个奸臣的统称,这六个人分别是: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基本都是徽宗宠臣,重臣。南方方腊起义和北方金国入侵都是拜他们所赐,“靖康之耻”他们罪责重大。这六人除了蔡京在发配路上被活活饿死外,其他五个都是被欽宗给赐死的,当时有句谚语叫:“泼了铜倒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铜是童贯,菜是蔡京,他们是六贼之首,可见当时老百姓多么痛恨他们。高俅的身份是不够资格的,也没他们作恶多端,所以高俅是幸运的。
高俅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他有个优点就是念旧。当年在刘仲武军中给过他方便,后来犯事高俅是出力在徽宗面前求情的,刘仲武死后高俅又向徽宗推荐他儿子刘琦做官,这个刘琦就是中兴名将,破金兀术拐子马的大将。高俅对苏轼也是懂知遇之恩,苏轼死后高俅也是经常支助他的家人,始终不忘本,这也是高俅留给后人的一点好印象。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3 

潘美一生有哪些成就 曾率军攻灭南汉

古代名人中,潘美可能是后人对他存在误解最大的人物之一了。实际上,潘美并非是奸臣,他一生立有诸多成就,是北宋开国名将之一。历史教授冯君实评价潘美,称他的功绩实际上比杨业大得多,而且当时朝中都认为他是大忠臣。今天,就准备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潘美攻灭南汉的历史故事,看看历史上真正的潘美是个怎样的人。主要还是希望大家能对潘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别让他再遭受“无妄之锅”了。

1、开国名将
在小说《杨家将演义》中,潘仁美是个反面人物,他公报私仇,迫害杨家将,是个臭名昭著的大奸臣。不过,潘仁美的原型人物却是一位名将,而且立下赫赫战功,是北宋统一天下的功臣之一。此人名叫潘美,可是说是戎马一生,不过他最巅峰的时刻还是他领兵南征南汉。
南汉政权是“十国”之一,统治区域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地区。唐朝末年,刘隐担任封州刺史,之后他又施展手段,成为清海节度使,自此开始他以及他的后裔就开始统治南汉区域。到了958年,刘鋹继位,成为南汉最后一位皇帝。刘鋹在位期间,昏庸无道,任用宦官、宫女把持朝政,导致南汉政局动荡。
970年,南唐国主李煜奉赵匡胤之命,给南汉皇帝刘鋹写了一封信,劝他向北宋皇帝赵匡胤称臣纳贡。没想到刘鋹很生气,他不仅囚禁使者,还在回信中语出不逊。李煜将回信交给赵匡胤,宋太祖看后,当即决定出兵,讨伐南汉。这年九月,潘美被任命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领数万军队南征。
双方交战后,潘美屡战屡胜,先后攻克昭州、桂州、连州、贺州等地。听到这个消息后,刘鋹却很高兴,他认为“昭、桂、连、贺本属湖南,今北师取之足矣,其不复南也。”然而,宋太祖南征的目的就是灭掉南汉,怎么会就此罢手呢?潘美接着领兵南下,长驱直入,直抵南汉重兵防守的韶州。
2、攻灭南宋
当时,南汉在韶州集结了十余万大军,以都统李承渥为主将,列阵于莲华峰山下。与此同时,南汉还有一个秘密武器,这就是战象,“南汉人教象为阵,每象载十数人,皆执兵仗,凡战必置阵前,以壮军威”。潘美不慌不忙,命人准备强弓硬弩,集中射向战象,结果“象奔踶,乘者皆坠,反践承渥军”。宋军乘胜追击,斩获数万计,攻破韶州城。
韶州之战后,刘鋹慌了,赶紧派人向宋军求和,但遭到了潘美的拒绝。因此,刘鋹决定孤注一掷,派弟弟刘保兴领兵十五万,前来抵抗。潘美激励将士兼程行军,抵达距离广州120里的地方。当时,刘保兴的十五万大军凭借山谷坚守。潘美召集众人商议,他认为只有用火攻,才能破敌,“彼编竹木为栅,若攻之以火,彼必溃乱。因以锐师夹击之,万全策也”。
于是,潘美派丁夫数千人,“人持二炬,间道造其栅”。到了晚上,“万炬俱发,会天大风,火势甚炽”。就在南汉军队陷入混乱之时,宋军发起了猛攻,“美挥兵急击之,鋹众大败,斩数万计”。经过这场战争,南汉的主力损失殆尽,再也无力组织抵抗,最后刘鋹选择投降,至此南汉灭亡。
潘美南征南汉,从970年九月开始,到第二年二月,战事彻底结束。他率领数万宋军,先后击破南汉大军数十余万,“凡得州六十,县二百十四”。消息传到开封,宋太祖下诏,加封潘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同时兼任岭南道转运使。之后,潘美又作为副将,参与灭南唐的战争。这场消灭南汉之战堪称是潘美的人生巅峰时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2 

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恭帝 为何在灭国后还活了47年

如果要说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是谁,很多人可能都觉得是南宋的末代皇帝赵昺,而他也在很小的时候被陆秀夫背着一起跳海自杀了。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皇帝,就是赵昺的哥哥,宋恭帝赵㬎。赵昺的死意味着南宋的灭亡,但他当皇帝尚在之后,而且他死后,赵㬎还一直活着,不仅如此还在南宋灭亡之后又活了47年,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5岁退位的宋恭帝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宋恭帝,他是最后一位在南宋的行在(事实上的首都)临安(今杭州)登极称帝的南宋皇帝。这位宋恭帝名叫赵㬎(xiǎn),因为他的名字实在不好记,所以下文就还是叫他宋恭帝了。宋恭帝出生于公元1271年,是南宋第6个皇帝宋度宗的第6个儿子。公元1274年,宋度宗去世,而此时他的前4个儿子都已经夭折,第5个儿子赵昰(Shì)又不是他的皇后全氏所生,所以此时宋恭帝虽然只有3岁,却已经是宋度宗在世最大的嫡子了,因此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南宋第7个皇帝。
而当时只有3岁的宋恭帝当然是不可能亲政的了,所以他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却是由他的祖母太皇太后谢氏和母亲全皇后共同垂帘听政,而当时实际的军国大权则完全由权臣贾似道所掌控。而此时的南宋政权,可以说已经不折不扣地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了。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进一步坚定了中原王朝的定位,此后也进一步加快了灭亡南宋的进程。公元1273年,元朝灭亡南宋的关键战役襄樊战役结束,之后元军渡过长江,一路向临安进发。
公元1275年,贾似道率领13万南宋军队最后的精锐在今天的安徽芜湖与元军展开决战。但南宋军大将夏贵临阵投降元军,而贾似道见势不妙,自己也坐小船逃跑了,结果群龙无首的南宋军立即陷入混乱,死伤逃亡的军士不计其数,还导致大批战船被落入元军之手(几年后这些战船大多毁于元朝讨伐日本之战)。虽然谢太皇太后在此之后立即罢免了贾似道的官职,但当时南宋朝野众怒难平,最后贾似道在流放的路上在今天福建漳州被官员郑虎臣杀死在了一个厕所之中。
但此时南宋走向灭亡的趋势已经不是除掉一两个奸臣所能扭转的了。公元1275年1月18日,元军征宋总帅伯颜率大军兵临临安。最终谢太皇太后看到局势已经没有挽回余地,在当年2月4日抱着当时只有5岁的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
2、宋恭帝在北京的身世浮沉
应该说,在宋恭帝和母亲以及祖母投降之后,还是得到了元廷的一定礼遇。元世祖忽必烈在宋恭帝投降之后一个月就命令整个南宋皇室北上到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朝见自己。而忽必烈见到宋恭帝之后,倒也比较客气,把他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而且还把一个有元朝公主名分的女孩赐给他为妻,等于在名义上宋恭帝此时还成了忽必烈的女婿,也就是元朝的驸马。此后,宋恭帝和母亲就被安置在了大都居住,他的祖母谢太皇太后不久之后也被迁居到了大都,几年后在此去世。
而之所以宋恭帝能够得到比较高的礼遇,可以说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虽然宋元(宋蒙)之间也打了几十年的仗,但双方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历史恩怨,这和金朝曾经长期奴役蒙古各部,并曾经多次处死蒙古贵族,导致蒙古崛起之后始终将其视为仇敌有本质不同。所以忽必烈并没有将南宋皇室赶尽杀绝的意思。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更多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也就是要利用宋恭帝的身份帮助平息南宋的残余抵抗势力。
在公元1276年元军进入临安之后,虽然南宋的皇帝、太后和太皇太后都投降了元军,但在当时的混乱局势中,南宋的重臣文天祥和陆秀夫等人却带着宋恭帝的两个兄弟赵昰和赵昺逃出了临安,此后他们先后立这两兄弟为帝,继续抵抗元军的南进。而在这种情况下,元廷通过给予宋恭帝一定礼遇,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说宋朝真正的皇帝已经顺应天命,把天下让给了元朝,并心甘情愿地向元朝称了臣。并可以进一步将文天祥他们的抵抗斥责为叛乱,同时宋恭帝这块招牌还可以用来招降南宋余部,降低其抵抗意志。
比如在公元1279年,已经元军俘虏的文天祥态度坚决,拒绝投降元朝,甚至忽必烈亲自接见劝降也遭到言辞拒绝。此后忽必烈就想到了宋恭帝这张牌,于是就派出了当时只有8岁的宋恭帝前去劝降。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文天祥看到“先帝”亲自来劝降,不禁痛哭流涕。但当时文天祥已经下定决心誓死不降,所以面朝北方跪在地上,只说了一句“圣驾请回”就再也不说话了。而只有8岁的宋恭帝面对这种情景也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此事也只好不了了之了。
就这样到了公元1282年,元大都突然出现了一些谣言。先是有一个福建僧人说当时土星犯帝座,忽必烈要有麻烦。然后很快就有一个河北定县人聚众1000多,自称宋主,还扬言要到大都解救仍被囚禁的文天祥和宋恭帝。而这些事很自然触动了忽必烈的敏感神经,他很快放弃继续劝降文天祥,将他杀死,同时对宋恭帝和全太后的安置也做出了重大调整。他命令当时11岁的宋恭帝离开大都,前往上都生活,又让全太后到大都的正智寺出家为尼。而此后全皇后就在正智寺度过了的余生,不过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她还是比较长寿,一直活到了公元1309年68岁时才去世,此时忽必烈本人都已经去世15年了。而宋恭帝则自此开始了自己被命运裹挟游历八方的历程。
3、宋恭帝游历八方与后代疑云
其实在此之后,汉文史籍里对宋恭帝的记载可以说就寥寥无几了。公元1288年10月,忽必烈下诏赐给宋恭帝价值100锭银子的钞票。要说获得了额外的生活经费对于宋恭帝来说肯定是件好事,但其实忽必烈赐给他钱却只是为另外一个重要决定做铺垫,而这项决定则基本使宋恭帝永久性的消失在汉文史籍里。
10天之后,忽必烈针对宋恭帝下了另外一道诏书,即要求他即刻离开上都,前往土番(土蕃,即今天的西藏)去学习佛法,也就是命令他出家。当然,关于此事也有另外一种记载,说是有自知之明的宋恭帝当时主动要求出家,以表明自己一心出世,无意从政。而在汉文史籍里,在此之后直到他最终离世,相关的记载就基本是一片空白了,所以曾经有很长时间中原的人并不知道在这几十年间宋恭帝究竟经历了什么。
但在近代以来,多语种史料的交叉验证在历史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一些历史学家在对藏文相关史料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又发现了宋恭帝之后几十年经历的一些蛛丝马迹。根据这些史料记载,宋恭帝在离开上都之后,一路途经今天的内蒙古、宁夏、甘肃和青海等地,最终应该是来到了今天西藏自治区南部日喀则的萨迦寺。在这里他更名为合尊法师,可能还曾经过有一个藏文名字,叫拉尊·曲杰仁钦(意思可能是天子家族的出家僧)。
而宋恭帝在萨迦寺学习佛法似乎非常用心,此后很快成为了精通藏语和梵语的佛经翻译大师,近代学者通过分析不同史料,认为他曾经将《业力果报经》、《百法明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等佛教经典从汉文翻译成了藏文。而且萨迦寺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宋恭帝应该是表现出了很高的学识与道德,以至于他后来甚至可能还成为了萨迦寺的总持。
而宋恭帝随后几十年在西藏的生活应该总体上还比较平稳,甚至可能还曾被允许到其它地方进行过游历。比如有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他可能到过元朝北境的谦州地区。而谦州地区就是许多朋友非常熟悉的唐努乌梁海地区,也就是今天被俄罗斯控制的图瓦共和国。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宋恭帝也许还曾经返回汉地,甚至可能曾经返回过杭州(原来的临安),并在当地传授过佛学。
当然,因为藏文文献对于宋恭帝的行踪也只是有一些零星记载,所以关于他后来的具体生平,也还是存在一些争议。但宋恭帝在抵达西藏之后又活了几十年基本是没有疑问的。而根据汉藏史料记载,宋恭帝在忽必烈之后,历经成宗、武宗、仁宗和英宗四朝,一直活到了公元1323年前后。不过虽然比较长命,宋恭帝最后可能还是被元迁给赐死的。
根据藏文史料《汉藏史集》记载,当时元英宗派人去查看宋恭帝的情况,发现他在当地受到很多人支持,拥有很高威望,元英宗也许是因此受到了震撼,所以很快下令将宋恭帝处死,宋恭帝去世时大约有52岁。而宋恭帝就戮之前,说自己未想反叛,却要被杀,因此希望自己来世能够夺走元朝皇位。这篇史料记载说宋恭帝被杀后,流出的不是血,而是奶汁。而这种说法是当地对于冤死受害者的一种常见描述,所以可以说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宋恭帝在西藏受到爱戴的情况。这篇史料甚至还认定宋恭帝后来转生成为明朝皇帝,果真推翻了元朝。当然,这样的记载肯定不能完全被当作信史,所以也有些观点认识宋恭帝是自然死亡,并非被元廷赐死。
而在宋恭帝死后,关于他的故事却没有完全消失。因为关于他的后代乃至疑似后代在后来也曾经引发过一些历史涟漪。我们前文已经讲到,宋恭帝虽然早早就成了出家人,但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忽必烈就已经把一位元朝公主许配给了他。而汉文史料《宋稗类钞》甚至还记载说他前往西藏的时候,那位公主甚至还随他一同前往。而且宋恭帝在当时还有了至少一个儿子,名叫赵完普。而这个赵完普还至少活到了公元1352年,也就是朱元璋等开始反元起义之时。因为《元史》里记载说当时元顺帝曾担忧反元义军以光复宋朝的名义坐大,曾经特意把赵完普迁居沙州(可能是今甘肃敦煌),此后史籍里关于赵完普的生平再无记载。
而除此之外,一些野史甚至还曾经提出过元顺帝本人也可能是宋恭帝私生子的说法,理由是元朝一个王爷曾经将一名回回女子赠与宋恭帝,而这名女子可能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生母迈来迪。另外当时民间还流传说元顺帝的父亲元明宗曾经说过元顺帝并非自己的儿子。但总体来说,这种说法非常牵强,附会的味道很重,因此其实是不足采信的。不过无论怎样,宋恭帝的一生确实演绎出了非常不同于其它中原帝王的人生轨迹,而且他也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史上失国之后最长命的前朝君主,而这也让他的一生堪称一段传奇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2 

岳飞的工资是多少 宋朝官员收入怎样

说起我国宋朝时期,这是如今很多人都津津乐道的一个王朝,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实际上,宋王朝的太平日子并不多,特别是不断受到西夏、女真和契丹人的威胁侵扰,社会形势是跌宕起伏。正如《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隐藏着令人心悸的一幅“盛世危图”。

不少人都羡慕宋朝的商业经济发达,人自由,钱又好挣。就连一个外国人也说,宋朝是他心向往之的地方,如果能穿越,他愿意去那里生活。
但是,也不能忽略了这样严酷的事实:一个清廉的相当于地级市市长的知府老爷,所得收入,却养活不了一家子。
《宋史.袁韶传》中,就记载了:一个姓赵的知府死后,其家属想送棺柩回原籍地四川安葬,可是连回去的路费也没有,只好卖女儿给袁韶父做妾。韶父知道事情经过后,即资助母女俩回川。
宋代官员的工资收入随职务高低差距悬殊
说宋朝实行“高薪养廉”似乎不完全确切。这要看官大小,官越大,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越高,官越小,所得就越少。这应该属于正常现象,但问题是,三四品以上的高官与五品以下的中下层官,其之间的差别程度令人惊异。
北宋期间,宰相、枢密使月基本工资为300贯,而人口在5万户以上的大县,县官工资20贯,不满5000户的小县,县官工资只有10贯。
县官以下职别的更是可怜。县尉月薪不超过过6000千文,在招待所(驿站)工作的服务员,月薪仅700文。他们生活艰苦,把喝酒吃肉当成了梦。
宋代工资标准虽然多有变化,但通常情况下,宰相与最低级官员的工资比例为100:1。如宰相基本工资300贯(发现金),岗位工资(禄粟,发粮食)100石,而观察天文现象的从八品测算员(保章正)基本工资只有2贯,岗位工资1石。
宋代官员的工资没有十足发给
官员工资并非1贯钱就发给你1000文,一般只能领取600文。后来发行铜钱,规定每贯兑换770文。
北宋时,官员岗位工资,以实物折钱发给,规定每斗粮折钱30文,绢每匹1贯,布每匹350文,绵每两40文。
宋代物价波动次数多,上涨幅度大
宋朝物价水平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到宋徽宗年间,物价上升为一个高峰,南宋后一直上涨不停,到宋末达到顶峰。这里面有诸多原因,其中军费开支、官吏队伍扩大是物价走高的主要因素。另外,人口增多,逢灾荒年,贪官腐败成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宋初期,人口不多,物价比较便宜,官定每斗米70文,到元符年间米价每斗涨至300-1000文。宋徽宗即位一年,一些地方每斗曾涨到1400文。
南渡后的建炎元年,绍兴糯米一斗800文,粳米400文。绍兴二年两浙地区涨到每斗1000文左右。当然受各种因素影响,价格有跌有涨。
南宋官定一石米不打折扣折钱为2150文。
宋朝在10世纪后50年,每公石(相等于约1.51宋石)平均米价为229文;11世纪前50年,每公石为705文;后50年,每公石839文。......到了13世纪前50年,每公石达到了5905文。
宋代官员家庭人口多,生活耗费大
由于物价水平的上升,使相当部分官员的生活陷入困境。北宋著名文学家杨亿,在朝廷专门为皇帝起草公文。他的基本工资每月25贯,但京城物价太高,维持不了30余口家庭的生活,为此,他向宋真宗打报告,要求把他外放到物价较低的地方去。
宋代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当官的更不会考虑计划生育,三妻四妾比比皆是。一般官僚家庭人员数十口属于正常。如苏东坡家有20多人。南宋宁波人,曾任吏部尚书的楼钥家庭人口超过了100人。
家庭人口多,必然日常生活耗费也大。
按20人统计,地主官僚家庭每月需米9石,按每石500文计,每月需4500文;油盐酱菜等副食品,按每人每日15文(当时开封府对失去劳动力的救济金标准为每日10文)计,每月支出需9000文。再加上添衣加被,人情应酬等日常花费,每月开销至少2万文以上。一般官员如果不勤俭节约,生活还是困难的。
王安石变法期间,物价有所回落,但他仍认为,现在的俸禄,还是低的。中底层官员的家庭月耗费用也须在100贯以上。。据范仲淹描述,现在物价这么高,而工资收入又这么低,以致很多官员家庭生活陷入穷窘,儿子无钱结婚,女儿无钱出嫁,老人死后无钱安葬,这样的情况“比比有之”。正因为工资过低,就导致了一些官员”鲜廉寡耻“的行为发生。
岳飞的工资收入到底有多高?
岳飞曾任节度使和只有几个月的枢密副使,似宜以节度使职位计算他的大概收入。
基本工资月400贯,年4800贯;岗位工资实物月150石,年1800石;公用接待费年10000贯,按60%用于公务活动,40%归自己4000贯计;柴炭盐纸等福利费,每年7石。以上按一等节度使计。
(1) 先将现金收入折成实际收入,因为按宋代省陌制度规定,名义上的1000文,实给付770文。那么,岳飞可拿到手的现金为:
(4800+4000)×0.770=6468贯。
将这些现金籴换成米。岳飞生活在1100年至1150年间的南宋朝,当时的平均米价为每公石3506文。那么,岳飞可买进大米为:
6468÷3.506=1844.83公石。
然后将公石换成石,换算比例为0.6641。1844.83÷0.6641=2777.95石。
宋代一石,大概合现在59.2公斤,那么2777.95石,为现在的164454.6公斤。
最后将这些米卖出,按现在比较优质大米价格每公斤8元计算,岳飞可以收入现金为:
8×164454.6=1315637.1元人民币。
(2) 再将实物工资和福利折算成人民币:
8×(1800+7)×59.2=855795.2元。
据此,岳飞一年的合计收入为人民币:2171432.3元。
假如岳飞家庭成员有30人,平均每人不过72381元,大约为现在的中等生活水平。岳飞应该还有其它方面的收入,但我们相信,他的收入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要用于奖赏他的岳家军的,因此他绝不是一个富得流油的元帅。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1 

梁红玉之死被改过吗 历史上梁红玉怎么死的

梁红玉是南宋著名抗金女将,她还是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出生于武将世家,她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武将,后来梁红玉和韩世忠多次出征抗金,立下汗马功劳,梁红玉也因此被封为护国夫人。历史上,我们把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和梁红玉称为古代四大女中豪杰,其中自然是花木兰的名气最大。不过这四人中只有梁红玉是有正史记载的,其余三人都为虚构,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应该多多了解有关梁红玉的事迹。

1、梁红玉之死被改过吗
梁红玉与丈夫韩世忠相遇的过程也颇富戏剧性,韩世忠在宋史中被称为南宋“武功第一”,童贯平定方腊后班师回朝,在京口列席庆祝时召梁红玉等人入侍表演。在席上,梁红玉看韩世忠相貌堂堂、英勇伟岸,韩世忠看梁红玉飒爽英姿、不落俗媚,于是英雄美人终成眷属,从此梁红玉便随韩世忠南征北战、抗击金兵。
1129年,金并再次入侵南宋,宋军大败,韩世忠将梁红玉与儿子韩亮留在杭州后方,自己再次出征。谁知大臣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逼高宗退位,禅位给他年仅三岁的儿子,韩世忠率军平叛,苗刘二人将梁红玉与韩亮作为人质扣押,并请梁红玉劝降韩世忠,梁红玉假意应允,但见到丈夫后不顾儿子安危,劝说丈夫以国事为重,继续进军。韩世忠平叛成功后,高宗亲书“忠勇”二字赐韩,并称梁红玉“智略之优,无愧前史,给内中俸以示报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给功臣之妻俸禄。
南宋的内乱给了金兵可乘之际,同年10月,金兵在完颜宗弼率领下长驱直入,攻入江浙,遭到各地汉人的反抗,无奈之下,金兵在大肆掳掠之后北返。由于敌众我寡,只能智取,在梁红玉的建议下,韩世忠亲率战船诱敌深入,梁红玉则身先士卒,冒着流矢在金山之巅的妙高台“亲执桴鼓”指挥作战。这一仗打的金兵溃不成军,但韩世忠没听梁红玉乘胜追击、逼敌就范的意见,使得金兵没有被全歼,而是突围而去。此后,韩世忠与梁红玉奉命驻守楚州,“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
1135年,梁红玉遭到金兵伏击围攻,腹部受伤,肠子流出以汗巾裹好继续作战,最后她血透重甲,历尽落马而死,遗体被金兵乱刃分尸。不过有关梁红玉的结局不止一种说法,因为史籍缺少相关记载,也就无从得知她的死因究竟有没有被改过。
2、梁红玉和韩世忠
韩世忠初遇梁红玉时,战功低微、职场不得意,这时候遇到沦落风尘的梁红玉,两人就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愫和一种“识君于微末”的惺惺相惜。比如根据另一本野史《鹤林玉露》记载,韩世忠流落街头无处可去,梁红玉心生怜悯,将其收留,后来相处日久,互生情愫,遂结为夫妇。
梁红玉生于武将世家,自幼习得一身俊逸功夫。不过囿于命运,无奈屈身烟花之地。本是怀壁之人,缺乏的,就是一个机遇的跳板。韩世忠和梁红玉的感情,并不仅仅是一个“爱情”如此简单,梁红玉能以官妓的身份,成为名将正妻,必定是对韩世忠的事业有着莫大的帮助,二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相濡以沫式的精神支持,与互相成就。
建炎三年,女真铁骑大举南下,有徽钦二宗做前车之鉴的赵构,仓皇出逃,却被御营统制苗傅与威州刺史刘正彦兵变。为了拉拢韩世忠,叛军挟持了韩世忠家属,逼其就范。梁红玉用妙计脱身,飞马将消息传给韩世忠,并劝其出兵勤王。韩世忠和刘光世第一时间出兵,击溃了叛乱,救出高宗。赵构感激之下,对韩世忠夫妇大加封赏,并在后来秦桧等人构陷岳飞众将时,感念韩世忠当年的救驾之恩,对其进行了“特赦”。
黄天荡大战中,韩世忠八千人围困女真十万人长达48天,在双方僵持不下时,梁红玉亲自登上金山之巅的妙高台,擂鼓助战。但是由于韩世忠用兵失智,围而不击,导致女真人突围而去。虎头蛇尾,未竟全功。
战后朝廷要嘉奖韩世忠,梁红玉却上书弹劾韩世忠用兵不利,世人哗然,估计都在嘲笑韩世忠“管妻不力”。但其实仔细分析,就能看出梁红玉的智慧——居功不傲,退一步方能海阔天空,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谁都懂,却只有聪明人做得到趋利避害,梁红玉做得到,岳飞就做不到。
佳人易得,知音难觅,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聪明的、支持他的女人是多么的重要。韩世忠和梁红玉拥有的,不仅仅是世俗的陪伴,还是一种钟期伯牙式的知音感,这才是爱情最美好也最难得的一面啊。
3、梁红玉为什么会在青楼
其实和方腊起义有关。梁氏本是武将世家,梁红玉也因此从小习武,后来方腊起义席卷东南,梁红玉的父亲受命南征,却因为战败而被惩杀。按照北宋律法,败军之将要被军法处斩,其家眷要充入教坊司为妓,梁红玉便沦落为官妓。
当然,官妓和私娼民妓还有不同,私娼来说,大部分还有起码的人身自由,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里面的莘瑶琴,仰慕者无数,最后姻结痴情的卖油郎秦重,自己选择了幸福的归宿。官妓、营妓和宫妓则不同,她们大多来自于罪臣之家和亡国之后,看似由朝庭供养,是“体制内”的人,实际上没有丝毫自由,是官员和军人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人。
运气好的如梁红玉一般,被看中的官员赎身成为家妓,绝大部分运气不好的,就只能在这个“岗位”上终老,年老色衰后还要面临被无情抛弃的境况。到了宋朝,随着士大夫群体的壮大和对诗词字画的推崇,官妓也紧跟潮流,和艺术挂上了钩,不会弹唱作词、品评诗画、轻歌曼舞的官妓,和不会念经的和尚一样少见。正如《宋稗类钞》所载:“每宴客,命厅籍分行划袜,步于莎上,传唱《踏莎行》。”
久居教坊司的梁红玉,写词唱曲起来,自然也是一把好手。但这般俗媚技能,对有理想、有抱负的梁红玉来说,着实浪费才能。如果没遇上韩世忠,在等级分明、嫡庶有序的封建社会,梁红玉至多像是个承欢男性的附庸,再高的心气也难有施展的机会。
韩世忠超脱于时代的,正是在于对女性能力上的平视。妾氏的身份以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并不能让梁红玉实现平台的跃迁。可以说,在绝对的男权语境下,她个人的人生轨迹,完全在于韩世忠如何去规划。他能够不问出处,单是在正妻过世后将梁红玉扶为正室,这份敢于对世俗礼法公然的无视,就相当有魄力。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梁红玉从教坊到沙场纵横,离不开韩世忠的“慧眼识才”。正是对于妻子见识、胆识的欣赏,才让梁红玉脱离妻子相夫教子的狭窄空间,成为那个擂鼓督战、助夫制胜的女中人杰,夫妻二人在前程上共同拼杀、相互成就。格局决定了婚姻的质量,在人生的前瞻性上,韩世忠是个聪明人。
丈夫的层次,决定了妻子的高度,反之亦然。这种旗鼓相当、共同进退的夫妻关系,也是我们现代人所要学习的婚姻课题。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0 

赵德昭是怎么被赵光义逼死的 赵德昭死因揭秘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他并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这点其实有违常理。所以后人也是怀疑赵光义继位的合理性,毕竟赵匡胤真正死因目前来说也是一个谜。赵光义继位后,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依然服从赵光义安排,跟随太宗出兵征战。谁知,此后赵德昭因为赵光义一句气话训了短见。赵光义此番究竟是无心之举,还是因忌惮赵德昭才将他逼死呢?

1、赵德昭自刎
979年八月,宋太祖赵匡胤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被迫自杀。982年,宋太祖的弟弟、魏王赵廷美卷入谋反案件,被削去官职,贬为涪陵县公,两年后死于流放地房州。赵德昭自杀、赵廷美被陷害,这两件事都与一个人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就是赵德昭的叔父、赵廷美的兄长——宋太宗赵光义!
咱们先说赵德昭之死!话说979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之战中战败负伤,期间一度“失踪”,当时有些将领就想拥立赵德昭为新皇帝。可是没过多久,赵光义又出现在军中,这件事就此作罢,不过赵光义听闻此事后非常不高兴。大军班师回朝后,按照惯例要对消灭北汉的有功将士进行嘉奖,可是宋太宗迟迟没有任何举动。
赵德昭为将士们感到不平,于是就找到了自己的叔叔,也就是宋太宗,向他陈情。然而,宋太宗却很生气,冷冷地说道:“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等到你当了皇帝,封赏也不晚啊)赵德昭听皇帝这么说,内心非常害怕,但他又没有办法来证明自己,最终走上了绝路。赵德昭来到了茶酒阁,将侍从赶了出去,然后关门闭户,用水果刀自杀,年仅二十九岁。
当赵德昭的死讯传来,宋太宗也表现地非常吃惊又很后悔,急忙跑到茶酒阁,抱着赵德昭的尸体痛哭流涕,一边哭还一边说,“痴儿何至此邪!”但是人们都明白,赵德昭之死与赵光义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由于他的逼迫,赵德昭才用死来证明自己。
2、赵廷美之死
咱们再说赵廷美谋反之事。赵廷美是赵匡胤、赵光义的弟弟,在宋太宗即位后,赵廷美被封为中书令、开封尹,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可是到了982年,赵光义得到消息,说赵廷美打算发动政变,对皇帝不利,然后夺取皇位。据揭发者讲述,赵廷美为谋反策划了两套方案。
其一,赵廷美打算趁着赵光义到金明池水心殿游览时将其害死;其二,赵廷美在家里装病,等赵光义到府探病时,然后动手。赵光义不动声色,先把赵廷美贬为西京留守,接着又公布其罪状,然后由文武百官上奏“多逊及廷美顾望咒诅,大逆不道,宜行诛灭,以正刑章。”最后,赵光义表示自己宽宏大量,“降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
赵廷美死后,赵光义哭着对百官说:“廷美自少刚愎,长益凶恶。朕以同气至亲,不忍置之于法,俾居房陵,冀其思过。方欲推恩复旧,遽兹殒逝,痛伤奈何!”有人认为赵廷美谋反根本是子虚乌有,他完全是被人陷害的,而这件事的幕后操纵者正是赵光义。只是这种说法缺少实质的证据,只能说赵廷美的死对赵光义来讲是有利的。
为此,赵光义在赵普的协助下,搞了所谓的“昭宪顾命”,这才算摆脱了皇位危机。不过,赵光义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如果按照“昭宪顾命”,自己百年后,皇位要传给弟弟赵廷美,然后再传给赵德昭,这样一来,自己的子孙后裔根本没有成为皇帝的机会。人都是自私的,赵光义想自己的子孙“垄断”北宋的皇位,因此他才对自己的弟弟、侄子下手。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30 

岳飞枪是什么枪 如何而来的 后来又去了哪里

说起岳飞,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还有岳飞的那杆长枪。相信很多人都会很好奇,岳飞的这杆长枪出自哪里,最后又去了哪里。这把枪出自于沥泉山沥泉洞,由大蛇幻化而成的神枪,称为“沥泉神矛”,又称“沥泉枪”,是古代小说中的名枪之一,持有者为大鹏金翅鸟下界的岳飞岳元帅,出处为清代小说集钱彩的《说岳全传》。

传说北宋徽宗时期,天下太平日久,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可是天意造化,因为徽宗皇帝在祭天的时候,不小心把“玉皇大帝”写成了“王皇犬帝”,激怒了玉帝,派了赤须龙下界转生为金国太子完颜兀术,为祸大宋。
而此时在西天佛祖身边,在讲经时有一只女士蝠不小心放了个屁,被佛祖身边的大鹏金翅鸟活活啄死,大鹏鸟因此被贬下凡,在途中又啄瞎了为祸黄河的一条蛟龙,啄死了蛟龙手下的团鱼精,然后降落到河南相州汤阴县一户姓岳的人家投胎转世,并由陈抟老祖赐名“飞”,表字为“鹏举”。后面蛟龙转生为秦桧,女士蝠为秦桧之妻王氏,团鱼精则转生为万俟卨,专门陷害岳飞,要报前世仇恨。
因为蛟龙报复,岳飞家道中落,和母亲流落到王员外家寄居
岳飞八岁的时候,因为文采出众被陕西铁臂膀周侗(林冲和卢俊义的师傅,本事极高)收为义子,并和王贵、张显、汤怀三人结为异性兄弟,一起在周侗手下学文习武,数年间,岳飞十三岁了,已尽得周侗真传,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一天,周侗要去沥泉山拜访老友志明长老,顺便把岳飞四人也一起带去,到了沥泉山见到了志明长老,从他口中得知在沥泉山中有一沥泉洞,洞里的水亲甜可口,非常适合煮茶,用来洗眼还有奇效,可以使老花眼复明,不过洞里最近有些怪事,经常有烟雾喷出,人一碰到就晕,比迷烟还厉害,这沥泉水也就没人敢去拿了。
本来这事大家听听也就过去了,可是岳飞觉得这是老和尚危言耸听了,所以悄悄地独自一人走去沥泉洞取水,到那才发现,所谓的沥泉奇品原来只是一条大蛇嘴里流出的口水,听着都恶心。岳飞于是拿着石头,直接就往蛇头打去,惊动了大蛇向岳飞扑来,岳飞绕过蛇头,把蛇尾一捉,大蛇就变成了一把丈八长的蘸金枪(两米多,也不知道岳飞怎么舞得起来),上刻“沥泉神矛”四字。
岳飞得了沥泉枪后,又得志明长老传授枪法和兵书,至于其他三人,王贵习大刀、汤怀习枪、张显习钩镰枪,沥泉枪也正式成为了岳飞的配枪,助他驰骋沙场,斩将杀敌,立下战功赫赫:一枪刺倒洪先、双战杨再兴、罗延庆两杆枪、枪挑小梁王、乱军中救宗泽、威震青龙山,大战金兀术、夜战何元庆,牛头山上护赵构等,枪下冤魂有:邓兴、金牙忽、小梁王等。
不过可惜的是,这把陪伴了岳飞一生的沥泉枪最后却遗失在了扬子江中,埋在江底了。岳飞被前世恩仇秦桧用奸计,以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途中来到瓜州地方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出发来到扬子江时,突然刮起大风,风浪大作,黑雾漫天。在江里出现一个似龙无角、似鱼无鳃,喷着毒雾的怪物,岳飞取过沥泉枪,想刺死怪物,结果怪物一阵怪风把枪夺了过去,风浪立停了,怪物不见了,沥泉枪也此失踪了。
这怪物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应该就是秦桧前世的蛟龙和万俟卨前世的团鱼精,似龙无角就是蛟,似鱼无鳃就是团鱼(鳖)。枪出而岳飞成名,枪没而岳飞被杀,而且摄去枪的又是一只怪物,岳飞遇水得枪,又遇水失枪,遇怪成枪又遇怪失枪,这似乎也是天意如此了。更可惜的是,岳飞那精湛的枪法却找不到一个传人,沥泉枪丢了,没办法像青龙刀和蛇矛一样传承下去,而亲子岳云又善用大锤,不善用枪,手下最有资质传承的高宠和杨再兴又早已战死,这实在是一个遗憾。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29 

宋仁宗陵墓没有被破坏是因为什么 为何保存完好

事实上,宋朝的皇家陵寝先后有遭到两次大规模的洗劫,第一次是金朝南下,北宋灭亡的时候;第二次就是蒙古帝国建立的时候。只不过当时金朝士兵没有动过宋仁宗的陵寝,其他的都动过。但在元朝时,北宋各陵都被破坏了。

惟昭陵如故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北宋一共九位皇帝,除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二人被金人掳走,死于异国他乡,其他七位皇帝均葬于此,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的墓,一共八座帝陵。金兵占领中原后,就对北宋皇陵疯狂的挖掘,一片狼藉,宋哲宗的尸骨甚至被扔到了外面。南宋时两位官员曾路过巩县,亲眼见到了这一悲惨景象。
南宋三京淮北宣谕使方廷硕回禀宋高宗赵构时提到,除了宋太祖的永昌陵之外,其他皇陵都遭到惊扰侵犯,宋哲宗的尸骨暴露于外,我实在不忍心,解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尸骨上面。另一位郑刚在他写的《西行道里记》中描述了宋仁宗的永昭陵情况,地面上的建筑基本损毁大半,皇后的陵寝已被火焚,只不过皇帝的陵墓还没被盗掘,“惟昭陵如故”。
宋仁宗的魅力
之所以金兵没有动永昭陵,据说是因为金兵摄于宋仁宗仁义之主的威名。古代皇帝死后能得到一个“仁”字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仁厚了。而且庙号为“仁”的皇帝也是凤毛麟角,宋仁宗还是当得起这个“仁”字的。
他这种仁厚的性格决定了他对待所有人都是一样宽厚仁善,愿意替他人着想。饿了想吃羊肉汤,想到会因此形成惯例,日日杀羊,多添上百只羔羊的性命,于心不忍,宁可自己挨饿,也要忍着嘴馋。出门散步时,口渴也并未声张,因为宫人没有准备水壶,怕宫人因此受罚。一个帝王对待畜生和下人,实属难得。
宋仁宗一生不事奢华,注重节俭,待人宽厚,善于纳谏,勤政爱民,创造了北宋繁荣盛世的顶峰。宋仁宗驾崩后,整个国家,上至宗室大臣,下至布衣乞丐,无不悲痛万分,争相到宫门前为仁宗烧纸祭奠。就连辽国皇帝也嚎啕大哭,为仁宗立衣冠冢表达哀思。
后记
由于国家禁止对大型帝王陵墓进行开发,现在北宋皇陵已经被保护起来了。宋仁宗的永昭陵是北宋皇陵里唯一根据史料恢复重建地面建筑的帝陵,又恢复了永昭陵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历史原貌。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29 

陈桥兵变中掩盖了哪些历史真相

在史料中记载,宋朝的陈桥兵变一场没有预先预谋,也没有流血的病变。赵匡胤在病变之前完全不知情,突然间就被将士们拥立上位了。但是近些年史学者发现,陈桥兵变存在这很多疑点。其实赵匡胤并不像史料中记载的那样完全不知情,同时也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抢班夺权的兵变,而且实施的非常完美,几乎称得上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我们首先来回顾下这场充满疑点的兵变。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久无战事的边境忽然传来了辽国大举进犯的消息,原来是北汉联合辽国,趁着世宗柴荣新丧的时候想要灭掉后周。接替柴荣即位的是年仅七岁的恭帝,垂帘听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只好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思来想去只有朝内赵匡胤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
初二点兵,初三出发,大军行进到一个叫陈桥的驿站,安营扎寨,一晚相安无事。第二天一早,大军哗变,兵将们拥到了帅府的寝帐门口。异口同声地向里面高声大叫:"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天子!"并冲进屋里来,把一件黄袍,强行套在了赵匡胤的身上。然后大军开拔,辽军也不打了,就此返回京城。一路畅行无阻,守卫都城的石守信听闻赵匡胤返京,居然直接打开城门接应。
难道就没有人举兵反抗吗?有一个,他是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但还没有等他召集军队,就被身旁军校王彦升杀死。此时朝廷早朝未散,得知消息,百官推举宰相范质、王溥面见赵匡胤。这二人见到赵匡胤首先是痛哭流涕,悔恨仓促派兵,然后二人抹抹眼泪跪地山呼万岁。
赵匡胤安排二人回宫,一方面安抚百官,另一方面安排禅让事宜。禅让仪式复杂,但二人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安排妥当,并派礼官前来迎请赵匡胤,赵匡胤刚走到大殿的台基上,众朝臣一见,立刻集体下跪,齐呼万岁。初三发兵,初四兵变回京,初五后周就变成大宋了,一切发生的太快,无数的疑点证明,陈桥兵变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
这场兵变有以下几处疑点,让人怀疑。
一、出兵理由
大家还记得赵匡胤为什么帅大军出征吗?史书对这件事是这样描述的:"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这是最初出兵的理由,等到政变发生之后,大宋朝已经建立,又说:"镇州郭崇报:契丹与北汉军皆退。"这是《宋史•太祖本纪》的说法。这里的"七年",指的是后周显德七年。仅仅四天,辽国大军便撤退了,是畏惧赵匡胤的能力吗?显然不是。
尽管宋人都盛传契丹在正月初一大举入寇,但是《辽史•穆宗本纪》,还有这一时期与后周接境的辽国州郡长官与将军们的传记,都没有记载这个事实。就是说,这一年年初,契丹根本就没有出兵攻打后周的事实,甚至连这样的意图都没有。非常明显,这是为了给赵匡胤发动兵变,故意制造出来的虚假军事情报。
二、诸位大臣的反应耐人寻味
在这场兵变中,除了赵匡胤的嫡系赵匡义和赵普之外,有几位大臣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先来看两位宰相的表演。范质、王溥在收到兵变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便被百官推举去见赵匡胤,两人刚一进门,赵匡胤就对着他们难堪地说:"我受世宗厚恩,现在被将士所逼,到了如此的境地,真是无地自容,愧对世宗皇帝!"说罢,放声大哭起来。范质只说了一句话:"仓促遣兵,是我等的失误哇!"接下去,王溥首先跪拜,范质跟着跪拜,两人合唱了一首"万岁"歌。然后回宫,安排禅代事宜。这两位宰相深受先帝恩宠,面对要夺取后周江山的赵匡胤,没有大义凛然的质问赵匡胤,只是假惺惺的说了几句后悔的话,便去安排禅让的事情了。从这两人的反应来看,他两人即便不是同谋,也是知情者。
还有一位大臣很重要,翰林学士陶谷。禅代仪式由当时的朝廷最高礼官——宣徽南院史昝居润主持。仪式将要开始时,大家忽然发现,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 ,没有准备禅位诏书。大家正在担心,翰林学士陶谷得意地从袖管里掏出了私下里代替八岁的小皇帝写好了的禅位诏书。宰相宣读,赵匡胤接诏。这是文臣的表现。
有人认为文臣手中无兵,形势所迫,不得不屈服,武将必然不同。但在这场兵变中手握重兵的可不止赵匡胤一人。符彦卿是后周摄政的太后符氏的父亲,不仅是太尉,还兼着中书令、节度使,麾下天雄军,手握重兵,还是后周封的魏王,地位尊贵无比。还有张永德,他虽然不是柴荣的至亲,但却是后周太祖郭威的驸马,身上还有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依然是宰相级干部,并担任着忠武军节度使,手上同样握有兵权。这二人听到赵匡胤当了皇帝,他不仅没有感到意外,而且马上上表称"万岁",表达拥戴的忠心。
由此看来,尽管这是一次兵变,但却不是窃夺政权,而是接受"中外推戴",顺利接管政权。就是绝大多数的后周官员,联合一起,替代周恭帝,把政权和平地移交给了赵匡胤。看上去好像是赵普和赵匡义的谋划,其实他们也仅只是后周绝大多数官员的前台代言人而已,或者说,他们在台前挥洒自如的表演,幕后是有大批支持者和帮助者的。但不管是兵变夺权还是接受中外推戴,事实证明,宋太祖赵匡胤确实是一名优秀的皇帝,后世盛赞宋太祖,说他"重光破碎旧山河,再造清明新社稷",宋太祖的确当之无愧。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28 

宋哲宗为什么要废高太后称号 宋哲宗和高太后有何矛盾

宋哲宗是宋朝第七位皇帝,他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后人对他的评价颇高,如果宋哲宗不是英年早逝,那靖康之变或许就不会发生。宋哲宗的确是一位很有作为和理想的皇帝,他继位初期因为年纪尚小,所以是由高太后垂帘听政,但在高太后垂帘期间加剧了她和宋哲宗之间的矛盾。等高太后去世后,宋哲宗一度打算废掉太后的称号和待遇,可见这两人之间的冲突积累是有多深。

1、高太后垂帘听政
北宋宣仁皇后高氏是宋英宗的皇后,并在孙子宋哲宗在位初年垂帘听政,长达八年的时间,后世甚至称其为“女中尧舜”。可是,宋哲宗在亲政后,却极力贬低祖母,甚至称其垂帘听政为“老奸擅国”,甚至写好诏书,打算追废祖母皇后的封号。这场北宋政坛风波之后,到底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呢?
事情还得从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说起,年仅38岁宋神宗病死于福宁殿。神宗最大的皇子年仅8岁,成为了北宋的新皇帝,他就是宋哲宗赵煦。8岁的孩子根本没有能力处理军国政务,所以宋神宗的母亲,也就是宋哲宗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站了出来,开始垂帘听政,开始了她将近八年的统治时期。
高太后出身显赫,她的曾祖是北宋名将高琼,母亲是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姨母是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因此她自幼被姨母接入宫中生活,后来嫁给了仁宗的养子宋英宗。不过,高太后在政治上非常保守,宋神宗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高太后多次向宋神宗施加压力,反对变法。所以,高太后垂帘听政后,启用司马光等旧党人士,尽废新法。
高太后“以母改子”,“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废除神宗时期的政策,打击新党人士,史称“元祐更化”。实际上“元祐更化”加剧了北宋政治势力的分裂,引发了更为激烈的党争。同时,高太后还安排旧党人士作为宋哲宗的老师,想把他培养成另一个宋仁宗。不过在宋哲宗的心中,自己的偶像不是曾祖宋仁宗,而是父亲宋神宗!
2、帝后不和
在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期间,宋哲宗感到非常压抑,首先是来自政治上的。每天,宋哲宗都要陪同祖母上朝议政,可是宋哲宗从来都不发表意见。有一次,高太后就问宋哲宗,“彼大臣奏事,乃胸间且谓何?奈无一语耶!”宋哲宗说道:“娘娘已处分,俾臣道何语?”您都做出决断了,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宋哲宗亲政后,曾对大臣们抱怨,当年垂帘听政时,“朕只见臀背”。其次,宋哲宗在生活上感到压抑。高太后对年轻的宋哲宗管束非常严格,还经常让皇帝在自己的寝宫附近休息,同时让数十位年长的女官负责宋哲宗的起居。后来,高太后还干预宋哲宗的婚姻,让他娶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孟氏为皇后。
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高太后病重,她在临终前还嘱咐宋哲宗以及旧党人士,“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此事官家宜深知之。老身没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公等亦宜早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可是宋哲宗亲政后,他就立即任用新党,重新变法,同时打击旧党,史称“绍圣绍述”。
宋哲宗对祖母也非常不满,他甚至觉得当年父皇病死后,祖母曾一度想立吴王赵颢(高太后的儿子)为帝,这就是所谓“宣仁之诬”。于是,在新党人士的怂恿下,朝廷的章奏中居然称高太后垂帘听政为“老奸擅国”,甚至连追废高太后的诏书都写好了。此时,宋神宗的皇后向氏出面哭诉,宋哲宗才就此作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