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达姆当年是如何铲除身边的内奸的?

2003年4月8日,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中央司令部摆出了一个超级乌龙,根据当时伊拉克战争的前线指挥官发言人巴特利特表示:美军在7日使用了4枚2000磅的炸弹轰炸了伊拉克重要领导人的开会会场。紧接着美军就有消息向西方媒体透露说:“萨达姆与他的儿子应该都死在了那个会场。”顿时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死亡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然而事实上,在清理废墟的时候发现,美军仅仅只是炸死了伊拉克的18名无辜平民。那么为何美军如此确信却又闹出个这么大的乌龙事件呢?而这就要从两个星期前的第一次“斩首行动”说起了。

3月19日,也就是美军地面大举进攻伊拉克的前一天,美军得到了一个情报,萨达姆与他儿子库塞隐藏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方郊区的一个避难所。于是美军就立即策划了一次斩首行动。第二天20日,美军就开始对巴格达郊区的一片别墅群展开大规模轰炸,但是事后证明萨达姆当时并不在那里,所以第一次斩首行动以失败告终。
但是这次行动的失败并不是因为美军的情报出现了问题,而是萨达姆突然决定要离开。然而美军如此精确的进行打击引起了萨达姆的怀疑。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每天都在更换住所,而且知情人只有他的小儿子库塞以及他最信任的私人秘书阿比德。自己儿子肯定不会陷害自己,但是萨达姆却又不怎么相信跟随自己多年的阿比德会背叛自己。
这种威胁到自己小命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大意的,于是萨达姆决定测试一下阿比德。在3月26日,萨达姆亲自对阿比德下了一跳密令,要求第二天袭击多哈联军指挥部,并且要求阿比德要对任何人保密,包括萨达姆的儿子。次日,伊拉克就对多哈发射了一枚萨默德导弹,不过就在到达目标前的几秒钟就被美国的爱国者导弹所拦截,并且成功的摧毁。
虽说袭击最终失败可,但是萨达姆成功的排除了阿比德的嫌疑。虽说这件事情根阿比德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萨达姆还是怀疑跟阿比德有过接触人有关。于是萨达姆就命自己的儿子乌代开始暗中调查,仅仅过去了几天之后,乌代就传来了消息,说是共和国卫队的穆罕穆德上校与阿比德走的很近,私交不浅,而且在工作上也经常有交集。
有意萨达姆掌握不了确凿证据,所以并没有下令处决穆罕穆德。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萨达姆仁慈,只是他必须拔掉这个隐藏在身边的定时炸弹。于是萨达姆决定拿自己当“诱饵”将那个内奸给“钓”出来。4月6日,萨达姆告诉阿比德第二天在巴格达的某民宅中举行领导人会议,并且让他统治穆罕穆德负责周围的警戒工作。
次日,萨达姆一行领导人按时到了会场,不过在会议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萨达姆就提亚马上更换场地,紧接着一行领导人就秘密的从后门离开了。在萨达姆一行领导人仅仅离开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之后,那栋民居就被美军的4个炸弹夷为废墟。内建被锁定了,埋伏在外面的乌代迅速就将试图逃跑的穆罕穆德给抓住了,萨达姆终于是拔掉了这颗钉子。
但是不久后随着巴格达的沦陷,萨达姆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逃亡之路,而美军也开始制定了第三次斩首行动。不过这一次萨达姆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的保镖出卖了他,最终被美军生擒。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08 

古代太监工资有多少?

太监虽然说出来有些丢人,但是在古代,也不乏有很多混得好的太监,不管最开始是出于什么原因,他们成了宫里的这种不一样的人,不过既然在宫里干活,自然还是会有“工资”的,我们可能觉得太监地位不高,所以能拿到的钱也不多,但其实这也都和他们各自的地位有关,究竟古代的太监工资有多少呢?

在等级的社会里,人们有着不同等级的身份和地位,承担和享受不同等级的义 务和权利,付出不同等级的劳动,也要换来相应等级的回报。宦官虽然是一个特殊 的全体,但也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正常人能够从社会得到的一切,宦官也能够得 到。为皇家效命,无论皇室贵胄,亦是公卿大员,都能领带俸禄,那么,服务于内 廷的宦官们应该也不会例外。宦官们辛劳的为皇室奉献着服务,不会都是“义务劳 动”吧?
作为宦官,即使生在等级社会,即使身份比较尴尬,但也是凭劳动吃饭,出卖 劳动,换取报酬,拿取俸禄,是非常自然的事。无论是在明代,还是清代,太监都 是由品级的,这就意味着太监可以依照自己的品级领取俸禄。
但是,尽管太监是有品级的,但是在朝廷发放俸禄时,太监领到的俸禄与同级 官员领到的数量是不一样的。例如,按照明朝当时的职官俸禄惯例,正四品官员每 年俸禄约合白银144两,而太监由于不用养家荫子,所得俸禄按规定不及正四品官员 的1/10。由此可见,从数量上来说,宦官们的俸银还是比较少的。
但是,尽管太监的俸禄少,但是明朝的很多手握重权的太监非常富有,例如明英宗时期的大太监王振,死后炒家时,查出“金银六十余库,与盘白,珊瑚高二十余尺者二十余株”,另有数处装潢富丽、重檐深阁的宅第,数万匹马和田地万顷。此外,武宗时期的太 监刘谨、熹宗时期的太监魏忠贤等也都是家财万贯的大富豪,如果这些人只是按月领取朝廷的俸禄,根本无法积攒如此硕大的财富。由此可见,贪污受贿等不法手段是太监们积累财富的方式,他们也不会在意每月领取的微薄的俸银。
到了清代,在宫中服役的太监,同样也要领取俸银。按照规定,太监的俸禄 有:月例、月米、公费钱和恩加银。其中恩加银是赏给服役年久而勤劳的太监的,服役年限短的没有。俸禄按太监官衔品级发放。
四品督领侍每月月银8两,米8斗,公费制钱一贯300;五品宫殿正侍每月月银7两,米7斗,公费制钱一贯200;六品宫殿 监正侍每月月银6两,米6斗,公费制钱一贯100;六品副宫殿监侍每月月银5两,米5 斗,公费制钱―贯;七品正执守侍每月月银5两,米5斗,公费制钱一贯;七品副执守 侍每月月银4两,米4斗,公费制钱一贯;八品侍监每月月银4两,米4斗,公费制钱 700文;八品副侍监每月月银3两,米3斗,公费制钱300文。如果太监没有官衔品级,其俸禄按三等发:一等每月月银3两,米3斗,公费制钱600文;二等每月月银2.5两,米2.5斗,公费制钱600文;三等每月月银2两,米2斗,公费制钱600文。
除正式俸禄 外,每年还有节赏、寿赏、加班赏等多种多样的赏赐。特别是遇到生皇子和皇帝大 婚时,赏赐更多。在赏赐中除银钱之外,还按着季节赏赐各种绸缎、绫罗、锦纱、 皮毛和珠宝、玉器以及各种名贵的书画等物。如端午节,除银钱之外,还赏有大叶 蟒、多罗麻等名贵锦纱;中秋和年节赏宁绸、江绸、川绸、织锦缎、闪缎和各种洋绉 与名贵的皮毛。
每年所得的赏赐,都超过所得的俸禄。除了宫廷中的太监,在各亲 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外府也有服役的太监。这些外府太监虽然和在宫中服役的 太监一样,也有官衔品级,但他们的俸禄不是由皇室发,而是由外府自出,而且很少。此外,京城里的外府又有大府、小府之分,穷府、阔府之别,所以即使是同官 衔品级的太监,俸禄也会是千差万别。
清代对宦官的约束要比明代严格的多,因此宦官专权的情况一直没有出现。直 到清后期,随着女主们的执政,尤其是慈禧执政以后,太监的地位才有所上升,并 一定程度的掌握权势,例如安德海、李连英、小德张。他们的家产也就随着权势一 路飙升,每一个都坐拥着万贯的财宝,万顷的良田,这些也不可能是俸禄所得。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07 

为什么段正淳和刀白凤没孩子,刀白凤却为段延庆生下段誉?

要说《天龙八部》中最风流的人物,段正淳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段正淳除了正妻刀白凤以外,还有五位情人、五位私生女。原本以为是自己和刀白凤所生的儿子段誉,却只是养子,他的真正父亲是段延庆。实际上这个设定还有一部分人不能接受,段正淳和刀白凤竟然没有孩子,但她却愿意为段延庆生下段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最大的可能性,还是因为刀白凤想报复段正淳,毕竟段正淳给她带来的伤害太大。刀白凤出生于云南摆夷族,后来嫁给段正淳成为王妃,等她发现段正淳是一位风流之人后,刀白凤痛不欲生,她并不能容忍这种背叛的感觉,所以决定出家。虽然他们还有夫妻之名,但早已没了夫妻之情。

想想刀白凤要面对五位情敌就觉得很辛苦,刀白凤也曾和秦红棉过交手,关键时刻段正淳挺身而出为刀白凤挡下三只毒箭。但段正淳并非只是为了刀白凤,他也同样请求白凤能够放过秦红棉一命,段正淳对自己情人的态度和正妻的态度并无二致,这也是让刀白凤感到痛心的原因之一。此后刀白凤彻底对段正淳死心,也是为了报复段正淳,所以才会和段延庆生下段誉。
不过就算刀白凤和段延庆生下段誉,那她和段正淳为什么没孩子呢?或许刀白凤已经不准备和段正淳维持正常夫妻关系了。因为段正淳的私生女们年纪都在十七八岁左右,而段誉出场时是19岁,可见当年段正淳为了自己的情人从而冷落了刀白凤,所以刀白凤也就没准备给他好脸色看,干脆一报还一报。不明白刀白凤已经算是一位大美女了,段正淳为什么还要到处沾风惹草,结果给自己也戴上了一顶绿帽。
段延庆虽然是段誉的父亲,但他也是在最后才知晓的,而且段誉还不认他这个父亲。感觉这起事件中,段延庆的处境是最尴尬的,他突然就成了白刀凤复仇段正淳的工具,而且最后什么都没得到。不过段誉的父亲不是段正淳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这样他就不用忌讳什么兄妹之情,能够放手大胆的追求王语嫣、木婉清等人了。感觉大理段氏家族的人都很有意思,大家基本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段延庆也是如此。
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段誉如释重负和王语嫣回到了大理。可能很多朋友都以为段誉最后和王语嫣在一起了,不过在《天龙八部》的新修版中,王语嫣并没有和段誉成亲,她最后选择回到慕容复身边照顾他。而段誉则是娶了木婉清、钟灵和晓蕾。被所有人看好的一对,结局并没有走到一起。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07 

黄肠题凑的墓葬有多豪华?

“黄肠题凑”这个词听上去的确是有些拗口,也很难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看上去就是毫不相干的几个字组合在了一起。其实,黄肠题凑是一种墓葬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并不多见,而且基本上在汉朝以后就没有了,而且黄肠题凑非常豪华,甚至比金缕玉衣更加豪华。究竟黄肠题凑豪华到了什么程度呢?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周代和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中。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天山汉墓位于高邮市的天山镇境内。在1979年发掘于神居山的一号西汉墓葬,其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黄肠题凑”,并出土金缕玉衣残片。初步考证墓主人系西汉广陵王刘胥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黄肠题凑”墓穴重要的代表就是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村的秦公一号大墓、扬州的高邮“天山汉墓”和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规格最高,最宏大。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
所谓“黄肠”,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墓葬中的“题凑”结构,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缺乏实物的证据。从已有的汉代考古材料可知:“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
“黄肠题凑”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例如,长沙象鼻嘴1号墓、北京大葆台1号墓等都使用了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外面还有便房。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王侯将相对于自己死后的墓地都极其重视,而在西汉时期也是如此。据相关文献记载,西汉皇帝一般使用名为“黄肠题凑”的葬式,它与“金缕玉衣”一样,都是尊贵地位的象征,不过,“黄肠题凑”到底是什么样子,几千年来却一直都是个谜,直到北京丰台区大葆台西汉墓的发掘,才为考古专家揭开了这个隐藏了千年的谜团。
1974年,当地政府进行建筑施工时,现场工人偶然发现了一些木炭、白膏泥和五铢钱,考古专家赶到现场后,推测此处必有古墓,后进行初步发掘,果然找到了这座西汉时期的巨大王陵。很快,考古专家就发现了这里共有两座竖穴土坑木椁,两墓一东一西,封土相连,是典型的王、后并穴合葬,那么,这是西汉哪位诸侯王的陵墓呢?
经过详细的考释论证,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此墓的主人是广阳国开国诸侯倾王刘建及他夫人的合葬墓。其中,一号主墓室的后室位于整个墓室的最中心,它的外面还依次环绕着一圈内回廊与两圈外回廊。正是在内外回廊之间,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一堵怪异神秘的木墙。
那么它有什么诡异之处呢?原来,整道木墙南北长15米左右,东西宽10米左右,高达3米,而厚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8米!经过仔细辨认,原来它是由一根根长约90厘米,截面宽、高都为10厘米的木枋紧密堆垒而成的,粗略一算,木枋竟然多达1.5万多根!木枋的保存非常完好,历久弥新,木质呈棕褐色,经检测所用木材是中国独有的黄心柏木。那么, 这堵以一座“森林”为代价而建成的奇怪木墙究竟是什么?
经过考证,专家们认定它就是文献中记载的为帝王修建地宫时才能使用的“黄肠题凑”。那么问题来了,这只是一座诸侯王的陵墓,为什么却敢使用帝王才能使用的黄肠题凑呢?原来,在西汉时期,虽然“黄肠题凑”是最高级别的礼葬之制,不过只要经天子特许,地位极高的诸侯王和重臣也可在死后使用“黄肠题凑”,比如《汉书·霍光传》中记载,大将军霍光死后就享有了这一殊荣。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06 

沈阳发现38座古墓,墓主人是谁?

现如今人们发现的古墓其实也不少,有的是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古墓,墓葬中自然就会有很多珍惜的随葬品,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告诉人们古代人的生活。不过沈阳最近一次竟然发现了三十八座古墓,数量可以说是非常多的了,究竟这些古墓是什么时期的,墓主人又是谁?发掘现场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精致小巧的银鎏金龙纹耳环,直径不足1.5厘米,却雕刻着活灵活现的龙头;颤巍巍的鎏金银花簪,簪头摇曳着银莲花、银荷叶、银桃心……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在沈阳发现清代墓葬38座,出土金、银、银鎏金、铜鎏金、琉璃等各类文物460余件。
沈阳水家村清代墓群位于沈阳市浑南区东湖街道水家村东。为配合基本项目建设,今年6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沈阳水家村清代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70平方米。
发掘期间,历经高温烈日、暴雨洗礼,工作人员共清理墓葬38座,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葬具大多为木棺,个别墓葬有火葬罐。
负责此次考古项目的项目领队付永平说:“我们在水家村墓群调查过程中发现了辽金时期、清代的遗物,通过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确定这里是一处清代家族墓地。”
付永平介绍,水家村墓群的人骨保存情况普遍较差。其中一座单人墓内一个绿釉陶盆倒扣在泥土中,静静压着墓主人的尸骸;双棺合葬墓内随葬品有金耳环、铜钱、铜衣扣等,应为一对夫妻。“这些细节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清代盛京城周围家族墓地的分布规律和丧葬习俗。”
高温暴雨天气加大勘探难度
“工地空旷方圆十里买瓶水都难”
对于奋战在一线的考古人员来说,运动鞋、大草帽、双肩包是工作标配。“我们拿把刷子,拎个铲子,再带把尺子,汗流浃背,晒得很黑,扔在工地里都分不清谁是农民工谁是专家。”付永平调侃称,当下正值高温天气,暴雨频频,为勘探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施工工地往往远离城市,周边方圆十里之内连一个小吃部都没有,渴到口干舌燥,想买一瓶水都难,大雨一来连躲避的地方都没有。”据介绍,考古单位经过仔仔细细的勘探,没有发现有价值的遗迹之后,施工单位才可以进场施工。付永平表示,“进入盛夏,一阵暴雨,墓穴就灌满了,大太阳再一晒,那些金耳环、银戒指、各种各样的陪葬品,就散落在骨骸和泥土之中,需要拨开上面的泥土,拿回实验室做分析,才知道具体是什么文物。”
赵晓刚所长透露,目前沈阳市考古所已经完成考古勘探项目二十余个,已经发现青铜时代遗址1处,清代墓群1处。他坦言今年勘探的地点不少项目都是沈阳重点项目,工期都十分紧张,“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加班加点,确保考古工作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根据《沈阳市地上不可移动和地下文物保护条例》的规定,占地五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在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后,向市文物行政部门书面申请考古勘探。水家村发掘工作就是为了配合沈阳某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制造基地一期项目建设。”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晓刚介绍。3月底启动考古勘探,一个多月摸排出多座墓葬,赶紧向国家文物局申请配合性考古发掘。六月底国家文物局批准并颁发考古发掘证照,立即开工,20多天清理了所有38座墓葬。“这20多天里高温烈日,暴雨频频,施工条件十分恶劣。时间紧任务重,还必须保质保量,我们是当作政治任务执行的,共产党员冲锋在前。”
考古是一个土中找土的行当。对于奋战在一线的考古人员来说,运动鞋、大草帽、双肩包绝对是工作标配。挖坑、刨土,不仔细打听,会以为是种树,拿把刷子,拎个铲子,再带把尺子,又像是盖房。水家村项目领队付永平就晒得黝黑,汗流浃背,扔在工地里分不清谁是民工谁是专家。他用手画了一个大圈:“南3公里处有辽金时期的鞑子地遗址,东南 6 公里处有陈家小庙烽火台遗址,遗址内曾采集到青铜时代、汉及辽金时期的遗物。这次在水家村墓群调查过程中发现了辽金时期、清代的遗物,并通过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确定这里是一处清代家族墓地。”
水家村墓群的人骨保存情况普遍较差。M16墓是单人葬,一个绿釉陶盆倒扣在泥土中,静静压着墓主人的尸骸;M22为双棺合葬墓,随葬品有金耳环、铜钱、铜衣扣等,应为一对夫妻;M27大为不同,为双棺加一火葬罐合葬墓,双棺应是夫妻,最右火葬者可能是妾室或续弦夫人。“这些细节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清代盛京城周围家族墓地的分布规律和丧葬习俗。”付永平说,“进入盛夏,一阵暴雨,墓穴就灌满了,大太阳再一晒,那些金耳环、银戒指、各种各样的陪葬品,就散落在骨骸之间,镶嵌在龟裂的泥壳之中,拨开尘封其上的泥土,拿回实验室做分析,才知道具体是什么文物。”
在文物勘探现场,他们带着劳务公司派遣的工人,认认真真,按照每两米一个钻孔、每个钻孔必须打出生土的勘探标准,用洛阳铲一排一排小孔打过去,再一块一块查看土质,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平均一万平方米需要耗时5天。而只有经过考古勘探、没发现有价值的遗迹之后,施工单位才可以进场施工。
“你比如在舜天府项目工地,挖掘机大爪子一下去,就看那土壁上镶着几个陶片。我们的专家当时在附近另一块地上勘探呢,赶紧跑过来一看,得,青铜时代,没跑了。心里又是高兴又是着急,人家停工一天就是一大笔钱呢。那也没办法,必须按照规定走申请挖掘流程,然后加班加点地干!
“确保工期是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勘探质量,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比如沈阳工程学院宿舍楼工地,平地堆放渣土厚达2米,洛阳铲根本打不下去,我们就在渣土层上挖沟,平均每隔两米挖一道深两米的深沟,在沟底再用洛阳铲往下打洞。那一片地和渣土被倒腾了好几个来回,终于圆满完成了勘探任务。”
沈阳大项目,考古要先行。“我们也是拼了。这些项目大部分都是今年沈阳引进重点落实的重点项目,工期均十分紧张。我们动用了一切资源,全所齐上阵,终于保质保量完成了考古勘探工作,不负国家不负城市不负企业不负事业。”赵晓刚屈指一算,年初至今,沈阳市考古所已经完成考古勘探项目24个,已经发现青铜时代遗址1处,清代墓群1处。
施工工地往往远离城市。在这天作穹庐地做席、烈日炎炎黄沙起的大天地里,周边方圆十里之内常常连一个小吃部都没有,渴到口干舌燥,想买一瓶水都难。工地没有固定的休息场所,大雨一来连躲避的地方都没有。加之时间紧、任务重,如何确保考古工作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时刻,考古所的党员干部站了出来,担任项目领队,不计报酬,不论得失,带领几个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冲锋在前,历经酷暑和暴雨的洗礼,圆满完成考古发掘和文物勘探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05 

历史上有没有哪位皇帝,在国家濒临亡国的时候力挽狂澜的?

一个朝代的覆灭,总是很令人惋惜的,比如明朝,很多人认为崇祯做的还是不够好,如果有一点进行一下改善,或许明朝就会是不一样的命运。但是,看多了亡国之君,历史上是不是也有那种,在国家濒临亡国的时候力挽狂澜,将王朝重新拯救回来,继续延续下去的皇帝呢?这样的皇帝,其实应该比亡国之君得到更多的关注。

唐肃宗李亨,他在位期间唐王朝经历了一次足可以倾覆江山导致灭国的大叛乱:安史之乱,肃宗皇帝受命于危难之际,担当起恢复河山、消灭叛乱的重任,最终使唐王朝转危为安。
生逢盛世、盛世之下却隐藏着改变大唐命运的巨大危机,年轻的李亨能否力挽狂澜,救国家于生死存亡之中?
原本储君之位与李亨无关,他的次兄李瑛早在开元三年(715年)就被册立为皇太子,不料却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遭到唐玄宗宠妃武惠妃和驸马杨洄的构陷而被废杀,太子之位因此空缺。玄宗于当年六月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当时并不被看好的忠王李亨。虽然被立为皇太子,但李亨依然战战栗栗不敢怠慢,一直站在武惠妃和寿王李瑁后面的李林蒲、杨国忠等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太子的各种陷害。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已经经过了高祖、太宗、高宗等数代皇帝的悉心经营,已经是承平日久,海内皆和。这一场变乱发生于唐玄宗统治的中后期,玄宗查人不徽、滥用胡人、骄傲自满需对安史之乱负最主要责任。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已然成为气候的叛乱首领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国皇帝,建元圣武。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叛军破潼关。六月十三日,玄宗带领少数妃嫔、随臣逃出长安。十四日,玄宗在逃亡途经马嵬驿时,发生了兵变。这场兵变的核心人物里少不了一个叫陈玄礼的左龙武大将军。
发动马嵬驿之变,杀死祸国之根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于唐王朝危难之际入承大宝,李亨的第一次表现令人欣慰。
得知玄宗仓皇出逃的李亨,此时还在前方督导勤皇之师抗击叛军,但他也没忘了万恶之源杨国忠和杨玉环,于是命心腹宦官李辅国去联络随驾玄宗身边的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授意他在前往成都途中以非常手段除掉杨国忠和杨玉环。李亨如此有把握,也是因为当时随驾玄宗出逃的军士(约3000人),有2000人是归太子统领的禁军,他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代宗李豫)和建宁王李倓在出逃的队伍中“典亲兵扈从”,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队行至马嵬驿这个地方后,陈玄礼为防夜长梦多怕途中生变,于六月十四日夜砍死杨国忠父子,进而带领禁军前往玄宗所在行辕,面圣请求交出杨贵妃,玄宗思虑良久才颜面摆手,当夜杨贵妃即被谥死。
李亨冒着随时都有可能丢掉太子之位的危险处死了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宠臣杨国忠,父子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李亨算是略占上风。随着叛军先后攻下长安、洛阳,玄宗只有一路向前往蜀地而去,但此时已经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皇太子李亨却不能随父皇一起走,他需要以大唐储君的身份,承担起消灭叛军、还都长安的重任。但皇帝远在成都,而太子号召力又有限,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的李亨再一次和臣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年,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成都,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
与玄宗分道扬镳后,肃宗亲历前阵无惧叛军,指挥有度收复两京,虽终他一世不能尽除乱军,但唐朝已得重生。
此时的安史叛军已从星星之火达燎原之势,北方大部已落入叛军之手,大唐已是累卵之危、覆国将至。刚刚继位的肃宗皇帝以正副元帅广平王李豫、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率中央军、朔方镇等军及回纥、西域之兵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大军,从凤翔出发,浩浩荡荡东讨叛军。进军至长安西的香积寺后,于此大破叛军,斩首六万余级,一战而收复长安,在长安休整三天后即联合回纥军收复洛阳,安庆绪仓皇出逃。两京收复对唐朝君民上下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至德二年(757年)叛军发生内讧,安庆绪弑父自立。安史之乱首恶身死,叛军人心不稳,这为唐军反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肃宗没有听从谋士李泌的建议趁乱直捣叛军老巢,错失歼敌良机。乾元二年(759年)三月,肃宗起用不懂兵法的心腹宦官鱼朝恩为监军,至使唐军在相州几近全军覆灭遭到惨败。至同年十月唐军未有太多的突破,肃宗下诏意欲御驾亲征史思明,群臣劝止,此后大将李光弼多次出击,叛军力量大大削弱,至肃宗驾崩时,安史之乱早已成为强弩之末,唐朝得到重生。
唐肃宗在位的短短七年,发动马嵬驿兵变,杀死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杨玉环兄妹。非常时期登基称帝,于国家危难之济承担起复国大任,最终使差点遭受灭国之灾的唐王朝重焕生机,但他在位期间重用宦官李国辅、鱼朝恩,使他们分掌禁军,行监军之权,导致唐王朝中后期陷入永无休止的宦官之乱,这成为他一生政绩中最大的污点之一。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05 

历朝以来为何总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

在西晋中期,八王之乱爆发了,后来逐渐成为了十六国,整个国家就此陷入到了一段长时间的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到589年,进入到了南北朝时期,虽说分裂的态势并没有结束,但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少数民族的大融合时期,最终是有隋文帝杨坚重新完成了统一,建立了隋朝。不过为什么最后是由北方统一南方,而不是南方统一北方呢?当时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究竟是有什么区别?下面就为大家做个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读三国演义,开篇就讲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势,简简单单八个字,却道出了天下分裂和整合的规律。纵观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每一次大分裂之后,最终总是以统一告终。老百姓在遭受社会分裂所带来的痛苦时,最终也能享受着社会统一进程所带来的文明照耀。
但是,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国历史上每次分裂之后,国家四分五裂,最终形成南北对峙,时间长达几十甚至几百年,但每次大一统时代来临时,为何总是北方政权统一了南方?而不是南方政权来统一北方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上都有那些分分合合的事件呢?最后又是哪个政权来领导实现统一事宜的呢?
战国时期,全国各地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以及鲁、宋、卫三个小国,这些国家分布在全国各地,经过几百年发展整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领导的大秦帝国最终担当了统一国家的使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
楚汉战争时间,刘邦领导的北方大汉政权打败了项羽领导的南方楚国,实现了国家统一。虽然刘邦是南方人,但从他打进咸阳接受秦三世子婴投降之后,刘邦被封为汉王,他的政权基础实际上一直在关中一带,属于北方政权。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军阀混战,最后逐渐形成了曹魏、孙吴和刘备的蜀汉政权,三国鼎立,但这种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仅仅几十年时间,就被北方曹魏及后来的晋朝统一了吴国和蜀汉,再次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晋朝“八王之乱”后,中国又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时间长达二百多年,最后又是崛起的北周政权在统一了北方之后,开始实施对南方政权的统一。在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帝位后不久,隋朝便实现了对南方的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大隋帝国。
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每次大分裂之后,都是由北方政权完成对南方政权的吞并,最终实现大一统的国家存在。这似乎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个历史规律。
其次,我们以南北朝时期为例,分析一下在大分裂时期,北方政权和南方政权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都有那些优劣势,通过对比可以找出相应的答案。
第一,我们从南北朝的经济发展方面做一个对比分析。
在西晋“永嘉之乱”后,长时间的动乱,是北方一带的劳动力损失很大,生产资料极度匮乏,在《食货志》里这样记载:“晋末,天下大乱,生民道尽,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而自存者,盖十五焉。”
北魏政权进入中原后,使北方政权逐渐形成统一,社会逐渐安静,这为后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北方的农民在农业耕作方面已经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使用的农具种类也逐渐增多,农业的精细化耕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但如此,农民在农作物施肥浇灌方面也了很多创新和改进,这些技术都超过了南方。
北方的纺织业,也明显要高于南方,生产工具和技术都相当高明。当时在南方当官的颜之推后来回到北方当官,看到这些情形后,他觉得北方的纺织技术已经远远优越于江东了,超过了当时的南方。
在冶金铸造技术方面,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大的进步。北方的綦母怀文创造了宿铁刀的制造技术。南方在齐梁时期有陶弘景有了杂炼生鍒,以及刚朴和横法钢的冶炼铸造技术。祖冲之还制造了一些利用机械力和水力的工具,来促进生产发展。
虽然双方在冶炼技术方面各有所长,但发展的结果却长短不一。
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双方在土地政策方面有所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土地对国家来说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
北魏一直到北周,土地政策大都以均田制为主,这对于农民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所以也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热情,对于当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观南方的土地政策,一直奉行着土地私有化的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土地豪族,农民失去了土地破产,这对发展农业极为不利。
南北政府在刺激农业方面的手段也各有差异,北魏到西魏,再到北周,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北魏办颁布了《均田诏令》,西魏颁布苏焯的《六条诏书》等政策,激发农业生产。但南朝是“人竞商贩,不为田业”的状况,导致经济越来越弱。
可见在经济领域,北朝的优势明显优于南朝。经济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有了坚强的经济基础,才有能力在政治有所作为。
第二,南北政治方面又存在哪些优劣势呢?
在官吏任免和选举制度方面,南朝和北方基本一样,但双方在僚属的辟置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南朝继承的是魏、晋时期的政策,刺史一下都开始自行辟置僚属,而且这些刺史都有一定的军权。北朝在北魏、西魏时期,这种制度和南朝差不多,但到了北齐、北周之后,官吏任命的权利开始逐渐向中央靠拢,地方长官的僚属任命权利逐渐被收回,转移到了中央政府。
在选举方面,南朝也承袭了魏、晋时期的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有士族担任中正。这样一来,政府里所有高级别的官吏都被豪门大户所占领,寒族和下层人士很难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职务。选举的权利始终掌握在世族高门手里,虽然也有过寒门掌管机要的事情,但几率都比较小,下层阶级几乎没有上升通道。
反观北朝,尤其到了西魏、北周时期,中央政府把官吏任命和选举之权收拢到中央,加强了中央的领导,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选拔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这种优势明显要高于南朝。
第三,在军事上南北朝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表现。
南北朝的军事制度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双方存在很大差异。
在南北朝时期,所有的士兵都称为军户,就像我们今天的“光荣之家”一样。而且都是世执兵役,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均不得赦免。这种父子相传的兵役制度在古代非常普遍,尤其在战乱年代,父子,兄弟同时上战场的很多。
双方的差异主要在军队的统帅和军事管理制度方面有很大不同。
在南朝,因为承袭了魏、晋的军队领导体制,所有地方长官往往具有军队指挥权,也就是说把地方政府和军队管理都交给了这个地方长官,地方长官不但有行政权力,而且军事领导权力。这样的体制很容易是地方长官做大,不听从中央政府的调遣,甚至产生和中央政府对抗的恶劣事件。
南朝历史上就出现过东晋的北府兵和荆州兵等地方军事力量。桓温、桓玄领导荆州兵对抗首都健康中央政府,刘裕更是以北府兵为力量,夺取了东晋政权。
但北朝就不一样,无论是北魏的拓跋家族,还是西魏的宇文家族,这些人都是有少数民族部落联盟逐渐演变到开国皇帝,所以军权一直控制在他们手里。这些人都是战场上的枭雄,无论大小战争,要么自己亲征,要不就是委派大将征伐,统一指挥和调遣。军队的统领权始终在皇帝和中央手里。
另外,从西魏、北周起,一直实行的是府兵制度。西魏时大将军宇文泰亲自督率十二军,后来又逐步演化,形成了八柱国,其中六柱国每个柱国督率二大将军,每一大将督军二开府,共计二十四开府。后来,这个军事制度又和均田制结合起来,形成战时能打仗,休兵时能务农的“兵农合一”的新制度,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预备役部队。
这样的制度既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又解决了战时急需的兵员来源问题,使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军事力量的直接控制。到了北周宇文邕时期,国家整体实力已经超过南朝。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能认识到为何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的原因所在。
历史往往在揭开新的序幕之前,总会有一段时间的沉淀反思,社会才能取得新的进步。中国5000年的文明也正是在这样的分分合合中越来越灿烂,越来越吸引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04 

唐太宗一生的耻辱是什么?为什么是向突厥称臣纳贡

隋末,由于隋炀帝接连出现了决策性的错误,于是导致了名声怨起,各个地区都起义不断。最终隋朝便在李渊对率领的起义军给推翻了。在推翻了隋朝之后,李渊便称帝建立了唐朝,并将长安定为国都,也就是如今的西安市。帝位稳定以后,唐高祖李渊便将大儿子李建成册封为太子,将二儿子李 世民封为秦王,四儿子李 元吉封为齐王,其余子嗣也均封了王,看似皆大欢喜的局面,没成想却引来了一场惊天大变。

由于李 世民认为自己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功劳比太子李建成大,也比他更适合当皇帝,最后决定铤而走险,发动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在杀掉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 元吉,并逼 迫高祖李渊退位之后,李 世民如愿成为了大唐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
也许唐太宗成就帝位的手段有欠光明,以至于引来世人的非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圣主之一,正是他开创了“贞观之治”,才为日后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其实,除了“玄武门之变”以外,还有一件事也让唐太宗被世人诟病了很久,那就是在“玄武门之变”过去没多久,唐太宗与入侵唐朝的东 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结盟了,本来结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并不值得议论。
但这次的结盟对唐太宗乃至唐朝来说,都难逃“耻辱”的嫌疑,明面上说是结盟,其实,说是唐朝向突厥 “称臣纳贡”更为恰当,话说当时李 世民刚刚即位不久,突厥便发动二十万大军,直逼到了长安城外的渭水河畔。
此时,突厥大军距离长安城仅四十多里地,一时间朝野震动,无奈之下,李 世民被迫使出“疑兵之计”, 亲自率领众位大臣和和将士,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被唐军的“强盛”给迷惑住了的颉利可汗,在不明就里之下,最终与李 世民签订了和平协议,并撤走了军队,这便是史上的“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
这个盟约是唐朝拿着真金白银换来的,并且还表示了对突厥的臣服之意,正因为如此,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便指责李 世民对突厥过于软弱,有损大唐的国威和气势,毕竟向对手“称臣纳贡” 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不得不说,因为“渭水之盟”而对唐太宗指责是非常错误的,恰恰相反,这才是唐太宗真正高明的地方,而日后的发展也佐证了这一点,就在“渭水之盟”不久,东 突厥的内部便产生了分裂,包括薛延陀在内的诸多部落都对颉利可汗的政令表达了不满。
于是,他们便立了薛延陀为可汗,与此同时,突利可汗也在暗中联系大唐,并与颉利可汗彻底决裂,恰巧此时,东 突厥又遇到了大雪气候,很多牲畜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由此导致突厥的实力严重下滑。
反观大唐在李 世民的领导下,政局日益稳定,国力也越来越强,而唐太宗也无时不刻的在为反攻突厥做着各种准备,在贞观三年即公元六二九这一年,李 世民终于向突厥发动了攻击,并击败了突厥。
转过年,大唐名将李靖向定襄发动进攻,再次大破突厥,结果打得颉利可汗孤身逃走,后来,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还生擒了颉利可汗,经过连场大捷,唐朝也将版图扩大到了贝加尔湖以北区域。
从签订“渭水之盟”到反攻突厥获得大胜,前后总共经历了十二年的时间,唐太宗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当初突厥进攻长安的时候,正值唐朝新建不久,还处在百废待兴的阶段,不宜与突厥开战。
唐太宗用一时的隐忍,为唐朝换来一段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时间,最后等到时机成熟,一举洗刷耻辱,这才是一位英明皇帝最正确的选择,而不是意气用事,不顾现状,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对手展开一场错误的战争。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03 

清朝时期的弩弓可以百发百中吗?构造是怎么样的?

在清朝时期,满人最喜欢的武器就是弓弩了,几于家藏户有,北方汉人亦然。善于使用弓弩的人很多,一直到清朝末年,习弩的风气还是很浓烈。在北京等地,知道民国尚多制弩专家及售弩专店,但均系弋射小弩、手执身带之器。所常见有臂有机之弋射弩,其制有二:一为发弹用之弩,俗名弩弓;一为连续发十弹或十矢之弩,俗名弹弩或连珠弩。

弩弓用一弓形曲体之木为臂,臂上置弓与机,其前端再置粗铁丝制长方形架,架上横系一线,线上系一小珠,架俗名星架,珠名准星。机之后端立一竹牌,牌中凿一小孔;牌俗名斗牌,又名星牌。准星之地位先可上下左右移动,待至由斗牌小孔中以窥准星,与所射成一直线时即固定之,以为射击标准,如是则发即命中。
机用铜制,分上下两段,上与古弩机之牙相似,用以钩弦,下与古弩机之悬刀相似,用以发机。弦用牛筋制,中有斗,斗前端用以衔弹,后端用以钩于机牙上,此为清弩弓之构造式也。
至于弹弩,或连珠弩,则系直臂,臂上置一匣以盛弹或矢(匣大则弹或矢之数目即可增多),匣之近臂处留一弦道,弦道之后端向下微凹,以为衔弦之用,机牙系一长方形之小骨片,即置于此凹处,可自向上下移动。
匣与臂相连之关键,一端借弦通过弦道之力;一端别有一柄,俗名拐子(古当称曰枢),夹于匣与臂之两旁,两键贯之,一键在匣,一键在臂。用此弩时,先置弹或矢于匣中,然后将拐子向前转动,待弦落于弦道后端凹处,则将拐子向后转动;当转动时,匣之后端与臂并不紧接,待匣与臂紧接时,则牙为臂所阻而上升,因而将弦挤出凹处以发弹或矢。
如此往复转动,则弹或矢即连续发射不断。此为清弹弩之构造式也。此弹弩或小矢弩,虽在清代极为盛行,但并非清人创制之器,明茅元仪所著之《武备志》中曾图有诸葛弩形,几于完全与清弹弩相同。是则此器之来源盖甚远也。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03 

为何观赏的鲤鱼叫锦鲤?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捕鱼技术越来越发达,水产生物开始慢慢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尤其鱼类,他们经常活跃在各种餐桌上。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餐桌上,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古人们都是是一些什么鱼。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流传比较早的诗歌总集,但是它的另一个身份,大家却不甚了解,这本跨越千年的诗集其实记载的不只是两周时期的诗歌,还有鲂鱼、鲤鱼、蚌、蛤等许多不同的水生动物。
早在西周时期,鲤鱼就成为了贵族们的必备美食了。《诗经》有云,“饮御诸友,炰鳖脍鲤”,这里说的脍鲤指的是一道现在都十分有名的料理,生鲤鱼片。周宣王时期,击败猃狁人的西周将领尹吉甫就曾经用一道脍鲤宴请各位同袍。自此之后,鲤鱼就成了贵族们首选的宴会以及送礼佳品。甚至在《诗经》中留下了“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美评。
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记载过有关孔子的故事。相传,孔子的妻子生孩子的那天,鲁昭公曾经给孔子送上了几位鲤鱼,因此孔子的长子就被命名为孔鲤。不过,要送给产妇鱼类,鲤鱼并不一定是上佳,更好一点的要数鲫鱼
楚国贵族喜食煎鰿,这道菜出现在楚国诗歌之中,意思是煎鲫鱼。当时由于没有冰箱存放鱼这样的肉食,所以楚国人发明了冰鉴,来保证鱼肉的鲜美性。有趣的是,有两个楚国的附属国的名字也比较有趣,一个叫鱿国,另外一个叫鱼国,都曾经附属于庸国。尤其是鱼国,还曾经帮助庸国驱逐楚国,后来庸国被灭,所以和鱿国一起被并入楚国。不知道,楚王听到这两个国君一起来,会不会馋鱿鱼丝。
有人喜欢吃鱼,那自然有人喜欢买鱼。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集市上都设置了枯鱼之肆,用来买卖鱼类水产。孟子曾经对魏惠王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就是在劝谏惠王,不要过分开发和贩卖鱼类,致使鱼类资源彻底枯竭。
同样是喜欢吃鱼的人,命运不相同的却有很多。有的人因为喜欢吃鱼而命丧黄泉,比如吴王僚。传说吴国有一个做鱼的名厨,名叫太和公,他曾经将自己的一身厨艺传给了专诸,不过专诸却用这厨艺犯下了刺杀君主的大罪,其最终命运正如《聊斋》中的田七郎一样,成了用命还富人恩情的穷人。
有的人,因为鱼而名留青史。鲁国相国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因此那些喜欢送礼的人,特别喜欢送鱼给他,可是公仪休不但不收,还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一旦我贪占鱼类上瘾,开始以权谋私,必然会被打入大牢,到时候你们肯定再也不会送鱼给我了。”一番话竟然成了反腐的名句。
由于鱼类美味,背后的寓意又十分深刻,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经常以鱼类或者鱼类的器官命名。比如上文提到的专诸,又被称为鱄设诸,这里的鱄字就是鯖鱼的意思。还有宋共公末期的几位大臣,鱼石、鱼府等也都是以鱼为名。
除了鱼以外,河蚌和蛤蜊也是当时人们餐桌上的美食。战国时期,苏代就曾经用鹬蚌相争的故事劝谏赵惠文王不要攻打燕国,避免被秦国等其它国家背后偷袭,夺得渔翁之利。而关于蛤蜊的故事也比较多了,蛤蜊美味无比,又被称作西施舌。相传吴国被灭之后,越国王后因为担心勾践宠爱西施,所以把西施沉入江中,她的舌头就变成了蛤蜊。
不过,这种血腥的传说并不能当真。历史上的越国王后是一个非常忠贞的女子。当年,勾践战败之时,曾经要杀死王后再自杀,后来还是文种的劝说,才让勾践夫妇决心来到吴国做俘虏。历经种种屈辱,回到越国之后,王后依旧不改其志,亲自织布,还帮助越王训练西施等美女,是一个被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好王后,由于她没有名字,所以关于吴越争霸的电视剧中,她都被命名为雅鱼,意思是犹如越国水潭里的青鱼,优雅美丽,楚楚动人。
鱼类虽美味,但是其命运却并不佳,尤其是鲤鱼,一生只能为人观赏食用,不得解脱。现在有一个流行语,叫锦鲤,意思是突破不好的现状的人有朝一日鲤鱼跃龙门,也能有登上高处的一天。然而,鲤鱼变成龙,就再也不是鲤鱼了,即使拥有了财富满身,心境也不会再是以前的心境。纵观动物世界里我们选取的动物故事背后的历史人物,我们要看到的不只是他们在成功或者失败的路上获得经验,还要看到他们得到或失去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故事的真谛。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