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时期打仗的一些奇葩原则

众所周知,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懂得利益的国度。在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就连打仗也是要讲礼仪的。在《左传》中就有说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春秋战国时期,祭祀有着很多繁琐的礼仪细节,但是让人意外的是,打仗也会像祭祀一样,有着很多的规矩,需要各个诸侯国共同遵守。

第一条原则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而且要战争,必须师出有名,不能随便发动战争,而且还有“不加丧,不因凶”的限制,就是不允许乘敌国国君去世或闹灾荒等重大变故之际发病打仗。在交兵前要由使者代表国君去交代交战的理由,因此杀使者等同于杀国君,这是违反礼仪的行为,会被所有诸侯鄙视。
第二条:交战时,遇到对方国君非但不能攻击,还必须行礼,然后再继续找其他对象PK.晋国和楚国的鄢陵之战,晋军主将打着打着三次遇到楚王,三次都下车脱帽行礼,楚王十分高兴,派人赏赐了晋国主将一把弓箭,主将这哪敢收,又行了三个肃拜之礼后找别人对决去了。
第三条是不鼓不成列,也就是对方没摆好阵势不可以打对方,宋襄公就是因为坚持这个原则,吃了个大败仗,被后人一直说是愚蠢。
第四条:如果有人受伤,不能再继续攻击第二次。宋国内战中,死对头华豹和公子城狭路相遇,华豹一箭射出,箭头从公子城的耳边穿过,惊魂未定的公子城搭箭准备回击,但华豹手快又把弓箭拉满了,公子城便大叫:你已经射一箭让我受伤了,不给我还击的机会么,卑鄙无耻。华豹为了保持风度,竟然真的放下了弓箭,等公子城回击,于是公子城一箭把华豹射死了,这样一个老实人,真不知道是应该敬佩还是可怜他。
第五条最为不可思议,如果对方逃跑不可以追赶,要追最多只能追五十步,据说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也出于这个原则。不仅如此,如果在战场上俘虏了对手,如果这位人长有白头发,是要把他放回去的。因为有白头发说明年龄大了。要以礼待之。总之在历史上真正的春秋打仗就是有这么多的规矩,如果不遵守,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因为那是小人行径。在我么现代人看来,他们的打仗和体育竞技差不多,虽然最终会有一个输赢,但是礼节第一,打仗第二。
可见春秋时期,古人们视礼义廉耻超过自己的生命,性命是小,不遵守礼仪制度,让国家和国君蒙羞才是最丢人的事情。小伙伴们,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穿越回去?完全不顾所有的规则,杀他个片甲不留,做一个常胜将军?顶多打不过就跑。。。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14 

二战三巨头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谁更爱喝酒?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世界三巨头,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那就是美国的罗斯福、英国的丘吉尔以及前苏联的斯大林。这三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正是这三个国家的最高领导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体作战方针,使得轴心国的军队在欧洲与亚洲这两个主要战区屡屡受挫。

从表面上来看,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三人的关系非常的不错,而且是盟友关系,但事实上呢?国与国之间的关心不存在好不好,只有利益才是永恒。这三个超级大国从表面上来看是和平友好,其实暗地里都是斗着一口气在,谁也不想让谁发展的比自己快,发展的比自己更超前。而这种关系就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就有所体现了。这一天本来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三国领导人欢聚在一起把酒言欢,本来是一件好事的,但是慢慢的,这场庆祝会就演变成为了一场斗酒会。
罗斯福喝酒向来都很有节制,除非是在正式宴会上面,他在平时用餐的时候一般是不喝酒的。罗斯福曾经在1944年写给霍普金斯的信中有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已经削减了我的酒量,仅仅只是每晚喝一杯半的鸡尾酒,仅此而已。绝不会再和别人敬的威士忌,也不会在临睡前喝酒。”
罗斯福平时就有个小爱好,那就是喜欢摆弄调制鸡尾酒。那天庆祝会上,罗斯福为了表示自己对同盟国的诚意,于是专门亲自调配了一杯鸡尾酒亲手递给斯大林。罗斯福对自己调配鸡尾酒技术非常的自信,本想着是等待着斯大林赞美一两句的,但是让罗斯福没想到的是,在斯大林喝了几口之后说道:“嗯,味道真不错,可是这酒却把胃搞的冰凉凉的。”
斯大林在举行宴会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总喜欢将伏特加、葡萄酒以及苏制白兰地摆在每一位客人的面前。斯大林在第一举杯的时候喝的总是面前的那一小杯伏特加,但是不会喝完,总会留下一半,然后再将这一小半杯的伏特加倒在一只较大的杯子中。在这之后,斯大林就开始一直用小酒杯喝着葡萄酒,等上了甜品之后就会再喝上一小杯香槟。斯大林喝的这些酒都是一些非常烈的酒,而不是像罗斯福调配的这种温和的鸡尾酒。
斯大林喝完罗斯福的鸡尾酒之后向罗斯福劝说了自己的独特品酒法,就是前面所说到的,先喝小半杯伏特加,再用小杯子喝葡萄酒,等到葡萄酒的甜味过去了,最后在品上一点香槟。这样的喝法胃里是暖乎乎的,而且各种酒的味道都会在舌尖,也能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本来是罗斯福是想向斯大林推荐自己的鸡尾酒,但是却反被斯大林教育了品酒的法子,心里自然是有些不爽的。后来当罗斯福照着斯大林所说的去品了一轮美酒之后,却也是挑一些不足的位置。斯大林这脾气是人人皆知的,当下就不开心了,于是两人就关于品酒展开了一番激烈的争论。好好的庆功宴成为了品酒斗酒大会。
而丘吉尔呢?可以说丘吉尔是三人里面最爱喝酒的,不仅爱喝,而且还非常能喝。在宴会上,丘吉尔根本不想搭理两人的争论,一直沉浸在品尝各种美酒当中。在德黑兰的宴会上美酒云集,可以说这是丘吉尔的天堂了,喝酒都来不及,肯定是不会参加罗斯福与斯大林两人的无聊争论当中。在这场宴会上,丘吉尔最后把自己喝醉了,甚至兴奋的将酒杯都给推倒了。
丘吉尔的儿子曾经说自己的父亲:“我父亲喝酒的名称大的出奇,事实上平时他喝酒喝的并不是很多,一天下来也喝不了一瓶酒。”丘吉尔喝酒最喜欢的搭配就是威士忌加汽水,而且丘吉尔喝白兰地绝对不会超过两杯,因为丘吉尔认为只有酒鬼才会去喝白兰地。
庆功会结束的时候,这三个巨头,只有丘吉尔是喝的最尽兴的,最后是烂醉如泥,倒在了庆功会的椅子上。而罗斯福与斯大林呢?知道庆功会结束了还在争论不休。事实上罗斯福与斯大林的争斗有着很大的政治关系,从罗斯福一开始调配鸡尾酒开始,两国的政治斗争也就开始了,就像是后来的美苏冷战一样,只动嘴不动手。而宴会上的三巨头的反应也正好符合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国际局势。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13 

历史上第一个驸马是谁?竟然是一个外国人?

驸马在现代人看来,就是古代公主的丈夫,在很多戏剧话本里面,驸马出现的次数很多,他们因为考取了功名,所以娶到了公主,身份地位一下子就很高,有些还因为成了驸马而抛弃自己家中的糟糠之妻,最后下场悲惨的人。不过,这些都是人们的故事,你知道历史上第一位驸马是谁吗?这第一个驸马,竟然还是一个外国人。

现代人理解的驸马,就是公主的丈夫,但其实在最开始,驸马的意思与公主并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一种职务,只不过这种职务很低。因为先秦两汉时期皇帝出门,大多数都会乘车,而出于安全考虑,每次出门都会有几辆一模一样的车,其中只有一个是正车,其他的都是副车,为的就是迷惑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保障自己的安全。
除了皇帝本人之外,还会安排几个替身,分别坐在不同的马车上,那么被刺杀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而这些驾驶副车的人,就称为副马,相传是因为一个副马救过刘邦一命,刘邦觉得“副马”不文雅,所以就改成了驸马,掌管副车的官职就是驸马都尉,两汉时期多是由皇亲国戚的子孙担任。
而后来三国时期,曹操的养子何宴,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之后担任驸马都尉一职,晋朝时期也有皇帝女婿成为驸马都尉,因为驸马都尉常常就和皇帝女婿是同一个人,久而久之,人们就把驸马和皇帝女婿联合在一起了,所以后世的公主的丈夫们统称为驸马,不过他们的实际职位并不高,只有清朝时期的“额驸”地位才逐渐显赫。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第一个驸马,可能和公主是没有关系的,他只是一个小官而已。而这个人就是金日磾。金日磾的名字读作“金密低”,是很少见的读音,他是西汉时期人士,但是是一位匈奴人。我们知道,秦汉时期和匈奴是势不两立的状态,这个匈奴人竟然会成为汉朝官员,或许也是很少见的。
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后来在匈奴和西汉的战争中兵败,被霍去病所俘虏,来到长安之后,汉武帝赐给他金姓,封了很多官职,其中就有驸马都尉。但其实更难得的是,他虽然是匈奴人,但是来到汉朝以后,就一直忠心于汉朝,甚至一起平定叛乱,维护西汉王朝的统治,汉武帝病重时,又与霍光一起辅佐太子刘弗陵,被封为秺(音毒)侯。
不仅是金日磾,还有他子孙后代,都以忠孝闻名,而且历经七世而不衰,可以说他除了血缘上是一位匈奴人之外,其他所有方面都是一个忠于汉王朝的政治家,这的确是非常难得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13 

古人避暑有什么办法?

夏天到了,自然是要避暑了,现代空调已经相当普及,夏天太热的时候打开空调,整个房间都能凉爽下来,对人们来说自然是非常舒服的办法。不过在古代,虽然没有空调,但是同样也有他们自己的办法消暑,那么古人是怎样避暑的?而一说到避暑,古代的富人们和穷人们的避暑办法,可以说还是天差地别的。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虽然说得很夸张,但是古代的富人们,夏天降暑的办法的确是非常多,而且恐怕很多办法现代人都想不到。首先就是冰鉴,很多人都知道了,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冰鉴,是贵族们用来夏天消暑的利器,将冬天储存下来的冰块放在里面,还可以放上各种水果冰镇一下,这个夏天的确是很舒服了。
另外,还有很多的避暑山庄,这些大部分都是贵族富人们私有的,里面常年温度都要比外面更低,夏天避暑非常好,但是冬天就会更冷了,所以只适合夏天前往消暑,冬天还是烤火更好。有一种亭子可以收集起下雨时候落下来的雨水,天热的时候再把雨水从屋檐上流下来,形成雨帘,还有水车可以循环利用雨水,这样一来,亭子内部就一直是凉爽的温度了。
想想看,在烈日炎炎的时刻,自己坐在亭子里面,外面都被太阳晒得快要烤焦了,但是自己这个亭子有一道雨帘与外界隔开,水还能吸热带走亭子里的热浪,就非常适合观赏风景,吟诗作画,的确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以用来降暑的单品,比如象牙席,象牙有多珍贵不用多说,制成的席子更是难得,就算是皇帝也未必能有。
还有就是最直接的冰块了。富人的冰窖里面会藏着冬天时候收集起来的冰块,夏天取出来用,实在是太舒服了。不过,穷人们没有富人这些东西,他们又该如何乘凉呢?冰块肯定是没有的,但是很多人应该知道,井水一向是冬暖夏凉,用井水冲冲澡,夏天的时候洗去一身的汗和热意,也是很舒服的。
穷人们当然不可能有象牙席,但是还有竹席,虽然用的竹子可能也是非常差的竹子,制作也不怎么样,但是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东西了。还有扇子,富贵人家或许连扇子都可以由下人扇风,或者有半自动的风扇,穷人们自给自足,自己给自己扇风,也许连扇子都没有,那就有什么用什么,也不会去挑。
说了这么多,也并不是想说古代富人和穷人就是天差地别,只是想告诉大家,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有自己的乘凉方式,所以古人会不会被热死,这并不是我们需要为他们担心的问题,毕竟老祖宗们经历了那么多年,这点办法都没有的话,还怎么活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12 

古代人秃头了怎么办?

秃头的问题,想必也是困扰了不少人吧,很多人人到中年就会开始秃头,但是有一些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因为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也还是慢慢秃头了,这个时候,他们有假发来帮助自己改善一下形象,但是古代人如果秃头了要怎么办?古代是不是也有假发,他们是如何解决秃头的困扰,重新长出头发来的?

现代人面对头发问题,一定不可能比古代人面对头发问题要来的更加担忧,现在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头发在心理上的重要性,其实都还是远低于古人的,至少现在不会有人从出生开始就不剪头发吧?有时候想要改善一下自己的发型,洗剪吹一条龙也不是没有,但是古代人就不会这个样子。
在古人眼中,剪掉头发是一种很不孝顺的事情,而如果是剃了光头,那就更是不能接受了,通常也只有罪犯才会将他们的头发剃光,这样一来,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会成为他的一个耻辱,他会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汉人非常注重自己的头发,没事才不会去剪个头发什么的,这一点与元朝和清朝是不一样的。
但是毕竟还有一个苦恼,就是自然脱发,不是自己剃掉头发,而是头发自己掉了,而且还越掉越多,到最后成了地中海,或者成了秃头,那该怎么办?就像是杜甫说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古代男子成年后会束发,然而杜甫的头发掉着掉着就快没了,连束发都做不到,却还是坚持要戴着发簪,很坚强。
其实古代解决秃头问题也不难,最简单的就是戴帽子,帽子一戴,不管是掉了一半还是已经成了光头,谁也看不出来。另外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假发,没错,古代就已经有假发了,不光是秃头的人,哪怕是头发正常,但是想要做一个美美的发型,有时候也是需要用到假发的,所以假发在古代是存在的,而且还比较流行。
假发的历史还非常久远,更远的暂且不说,在马王堆汉墓里面,就发现了用真人头发编缀而成的假发,战国时期也有假发实物标本,所以假发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另外,如果不想要借助外力,而是想要真真实实的让自己的头发再重新长出来,可就要更难一些了,最重要的就是改善自己的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对头发有好处,更是对身体有好处。
另外就是洗发水,古代的洗发水与现代不同,这些就可以从古代典籍当中去寻找了,比如有茶籽渣、芝麻叶、木槿叶、草木灰等等,种类很多。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大概是很多秃头人士的梦想,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12 

古代皇帝有什么娱乐项目?皇帝除了工作还会做什么?

皇帝也并非日日都是“日理万机”,现代人工作讲究劳逸结合,古代其实也是一样,皇帝也不可能每一秒钟都扑在工作上,他们也有自己的休息时间。不过因为古装剧中,很少有人会去着重刻画皇帝的娱乐项目,重点都集中在后宫了,所以很少有人知道,皇帝在不工作的时候有什么消遣的,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奔波在快节奏现代都市中的我们,在一日工作结束,拖着疲惫身躯回到家中后,或是读书,或是追剧,或是运动,总会为自己寻找喘息的空间。娱乐是生活中必需的消遣,是疲惫身心的充电器。古代帝王常年困于国事,为了祖宗基业殚精竭虑。在工作之余,富有四海的天子,又会怎样自娱呢?
宫廷娱乐丰富多彩,规模宏大,大致有文艺、体育、棋类、动物等几大类别。
一、文艺娱乐
历代宫廷中都少不了文艺娱乐。
丝竹管弦,娉婷舞步,颇得帝王欢心。李夫人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绝世舞步获汉武帝青睐,杨玉环一曲《霓裳羽衣曲》令唐玄宗痴迷,陈叔宝一支靡靡《玉树后庭花》响彻江南,高纬一曲洋洋《无愁》洒遍关东。从汉武帝到齐后主,从唐明皇到李后主,无论雄才大略还是昏庸无能,天子都对音乐舞蹈听不厌,观不倦。
故事精巧的戏曲也流行历朝。作为早期戏曲,俳优戏在五代风靡宫廷。后唐庄宗李存勖极喜俳优戏,不仅观戏取乐,还常常粉墨登场,为自己取艺名“李天下”。唐穆宗李恒整日观剧,“倡优在侧,驰骋无度”。宋代南戏兴盛,宋徽宗庆寿时以戏剧飨客。清代京剧兴起后,宫中娱乐须臾不可离,同治、光绪、慈禧均醉心其中。
魔术杂技也是汉唐宫廷娱乐的一大内容。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天子常在上林苑中观看表演,大型幻术表演鱼龙曼延令时人大开眼界:武帝拥翠色锦被,倚玉几,高坐平乐观上,下方演员尽力逢迎。先是舞动彩色巨龟,气氛热烈时藏在巨龟中的演员须臾将彩色神山放出到龟背上,这便是“蔓延”。
鱼龙则是演绎由鱼化龙的全过程,首先是祥兽猞猁口吐金块入水,然后猞猁瞬间变成比目鱼游戏水中,并不断喷出水雾,水雾弥漫四野之际,气氛达到高潮,比目鱼消失,一条三十余米的巨大黄龙腾跃而起,气势宏伟。这一史上著名表演给汉人留下相当震撼的记忆,班固在《汉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描绘。唐代宫廷杂耍艺人归乐舞部门“立部伎”统属,表演技艺精湛,白居易作诗称赞“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
二、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放松身心,有益身体健康,在宫中也甚为流行。
力量型运动在早期宫廷较为流行。秦武王喜爱举重,常选拔大力士陪伴身旁,在攻下韩国宜阳城后,听说城中有龙文赤鼎,便急不可耐的来举鼎取乐,结果折膑身死。相扑可以练习搏斗技能,早在西周便受到重视,周天子于每年孟冬时节都要欣赏相扑表演;汉武帝曾在长安举行相扑比赛,比赛之日万人空巷;魏武帝列相扑入宫中百戏;孙皓则令宫女戴金步摇,为其表演相扑。
更受欢迎的是球类运动。
足球早在《战国策》中便以“蹴鞠”的名字出现,汉代尚踢用毛编制的实心球,唐代即“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并把网挂在竹上,设门“风流眼”,球员分列半场,射球入“风流眼”者为胜。汉武帝、汉成帝均喜爱蹴鞠,曹操常将蹴鞠高手带在身旁,高俅因善蹴鞠而平步青云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马球在唐代极为盛行。大唐立国之初,李世民为操演骑兵,令军中常打马球。马球球大如拳,以坚韧木材制成,漆成朱红色,外绘花纹。军士手持数尺长的彩绘球杆,骑在马上,用偃月形杖端击球,入对方门者为胜。唐宫中多有马球场,遍布大明宫麟德殿、中和殿、雍和殿等处,场地极为考究,“平望若砥,下看如镜”。
唐章怀太子李贤、唐玄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僖宗均酷爱马球,唐玄宗更是马球高手。中宗景龙年间,吐蕃至长安迎娶金城公主,唐蕃于梨园进行马球比赛,吐蕃连胜宫中高手,气焰嚣张,时为临淄王的唐玄宗于贵戚三人下场挑战,击败吐蕃,为大唐挽回颜面。宋初马球尚较流行,宋太祖也是个中好手;到了徽宗朝,上喜文事,马球日渐荒废,甚至将骑乘的马改为驴。
三、棋类
棋类游戏开发大脑,也是宫中消磨时间的好选择。
围棋出现甚早,汉高祖刘邦便曾与戚夫人在竹荫下对弈。魏武帝常召围棋高手入宫切磋;晋武帝司马炎则令中书令张华对弈,以致耽误政务;宋武帝刘裕醉心于此,与高手羊玄保下棋,以宣城太守之职为赌注;唐玄宗与贵戚对弈,眼见不敌,一旁观战的杨玉环便将怀中宠物狗扔上棋盘,玄宗顺势赖账了事,安史之乱后逃亡四川途中,玄宗仍不忘带上围棋手;宋徽宗亦爱围棋,常吟“忘忧清乐在枰棋”。明清两代,帝王亦多有爱围棋者,康熙、雍正、乾隆便是个中好手。
弹棋出现在汉成帝年间,盛于魏晋。弹棋的棋盘通常由石质制成,四周平整而在中间隆起,黑白棋各有六子,游戏时将棋子放在棋盘两侧,弹棋子越过中央击打对方棋子,先击中者为胜。唐朝以后,弹棋逐渐失传。
四、动物
历代宫中多豢养各色动物,或以观赏,或以取乐。
斗鸡是宫中流行的动物游戏,早在西周宣王时便受到欢迎。大玩家汉成帝刘骜酷爱斗鸡,曾从越南(汉交趾郡)获得几只善斗的长鸣鸡,成帝极为喜爱,连其微服游玩时都随身带着。唐代宫中斗鸡气氛浓厚,玄宗在大明宫和兴庆宫之间修建鸡坊,畜养上千只斗鸡。
斗蟋蟀作为另一项喜闻乐见的娱乐,在宫中经久不衰。宋理宗极好此道,奸相贾似道便是其斗蟋蟀的伙伴。明宣宗朱瞻基曾下密旨予苏州知府况钟,令其选蟋蟀进贡,时人作诗讽刺“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清代蒲松龄更是将其写入《促织》一文。
娱乐一事,本为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皇帝高居庙堂,垂拱示范于天下,不可稍有不慎,故而常常受到朝臣劝阻,难得尽享其中之乐。今日我辈亦然,休闲娱乐,须得张弛有度,娱身健体,颐养精神,方是其中正道。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11 

养心殿为何会那么的冷呢?

说起养心殿,建于嘉靖十六年六月,清朝后来沿用了明朝的养心殿,曾经作为皇帝寝宫之一。在雍正元年时期就成为了皇帝寝宫以及日常理政中心,是代替宫廷政治的活动中心,见证了整个清朝的历史。去了故宫的游客都会想去养心殿参观一下,毕竟是皇帝的寝宫,大家都非常好奇当年皇帝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所以养性殿也是故宫里比较受欢迎的景点。

但是大家都觉得去过养心殿一个感觉,就是里面特别的冷,而且感觉里边湿气比较重。身体本身有湿气的朋友进去之后就感觉身体非常的不舒服,为什么这个地方比较冷啊,这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为什么还会很冷呢?为了研究故宫养心殿为什么这么冷,专家拆开地板之后才发现了原因。
故宫养心殿里的地板是木材制成的,而且非常的神奇,故宫里比较潮湿,这些木材有腐烂的痕迹,地板拆开之后,发现里面有一个管道,用一条条青砖瓦片铺成,里面聚集了很多的水蒸气,当时很多人就比较奇怪,这个管道有什么用处,后来研究发现这个管道我们的暖气是差不多原理的,将睡加热到一定温度,输送到地板下的水管散热网络,通过地板发热来实现取暖。
也是古代的时候冬天供暖用的,没想到常年没人使用,这里就聚集了很多的水蒸气,从而导致这个养心殿比较阴冷潮湿。那么这也导致了这些木材腐烂了。后来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就频繁的更换,把故宫地板拆开之后才发现老祖宗真的是太聪明了,我们现在用的地暖,原来是很多年前老祖宗就用过的东西,要不是专家把地板拆开,我们现在人还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还会有暖气呢,看来古人真的是太有智慧了。
除了地暖的取暖设施,古代故宫还有火炉,辅助取暖方式。不住人的宫殿,冬季一般用火盆或熏笼取暖。熏笼是一种炭火盆,不仅仅是这样,就连紫禁城的墙都是做的保暖设施,一道又一道的围墙,除了分隔空间的功能外,还可用来防火和抵御冬天的寒风。所以在古代的故宫很温暖了。
真的不感叹,老祖宗实在是太聪明,我们现在用的东西,古代早就有了,故宫里的智慧有很多,等你去发现。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10 

古代人外出如何住店?

现代人出门在外住酒店住旅馆,都是需要有身份证才可以的,用身份证登记之后才可以入住,而身份证上面就有个人的信息。但是在古代,虽然旅店有不少,但是如果要住店的话,该如何登记呢?古人住店要不要出示身份证之类的证明信息,古代人有没有身份证?他们出门住店的时候是怎么办的,一起来看看吧。

人们总是好奇古代人是如何完成某件事情的。没有可以预订酒店的网站,来到陌生城市,上哪找酒店?那么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开房的?是否也要进行身份登记?
不仅需要,而且查得很紧,没有“介绍信”只能睡马路。古代的中国虽然无法信息化管理户口,但很早以前就有完整的户籍制度。为了证明和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古人发明了“路引”、“门券”抑或“鱼符”、“牙牌”之类证明身份的腰牌。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古人的防伪技术是非常差的,因此经常出现假冒的身份证。
大部分古代中国人很少有出远门的机会,只有少数人有这个需求。
如果是官员、商人出差,或得到官方授权的外事活动,都会持有“符节”或“符卷”,这种“符”、“节”、“卷”等,都是早期入住旅馆的身份证明,这些相当于现代的“介绍信”。后来的“驿卷”、“信牌”也都属于旅行凭证。
当然,在小说里出现的荒郊野岭的客栈,比如孙二娘开的人肉主题客栈、李凤姐开的美女主题客栈,理论上说,由于天高皇帝远,应该是不需要的。
和现代一样,客人入住后要进行详细的身份信息登记,称为“店薄”,或“店历”,要妥善保存,留底备案,逐月定期交官方查验。
而且这种登记制度,来客的姓名,籍贯,职业以及到何处去,干什么事,都要一一登记在案,官役衙差要时不时地去检查,一到夜晚不准客人进出,直到天亮方可,规定寺庙和普通百姓家不得收留外乡人住宿等。
《马可•波罗游记》中,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当时元大都(今帝都)看到,所有客栈和旅馆的老板,"要将投宿的客人的姓名写在一个簿子上,注明他们来去的日期和时间,这种簿子每日须交送一份给驻在方形市场的那些官吏。"
古代旅馆业,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除了官办宾馆外,城市旅馆、家庭旅馆都出现了。当时城里的“谒舍”,就是一种城市旅馆,这种城市旅馆数量很多,分布广泛,多供做小生意的普通下层人入住,《汉书•食货志》中谓“方技、商贩、贾人坐肆、列里区谒舍”,就是这个意思。而官办普通旅馆称为“传舍”,服务稍好,专用于接待“官差”。
至于品牌宣传,古代当然没有OTA、没有连锁酒店直销渠道……主要靠口碑传播。古代旅馆早已充分考虑了硬件建设,让客人入住后更觉舒适,以增加客人来源。《上客舍议》称,“冬有温庐,夏有凉荫”,这里的“温庐”相当于现代配有暖气的房间,“凉荫”则是纳凉休闲去处。
古代客栈有哪些种类?中国古代旅馆种类繁多,称谓不一。由于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机构建置、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人们对旅馆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古代旅馆在各个时期的称谓也不尽相同。
商朝后期,为适应走南闯北的商贾的食宿需要,一批“客舍”、“客馆”相继出现。秦汉时期设立的“驿传”则是专供传送邮件公文和来往官员居住的旅馆名称。
汉代,旅店又有了较大发展,长安城里修建有140多所“郡邸”,还建造了“蛮夷邸”专供外国使者和商人食宿。
晋代京都到各州的驿道每40里有:“驿”,每20里有“亭”,不仅供过往官吏食宿,而且也对百姓开放,这就有一点商业旅店的性质了。南北朝时,出现一种新兴的旅馆——邸店,它是供客商食宿、存货和交易的场所。
唐宋以后,旅馆的分工和接待对象的划分更明确,各地出现了专门接待学子的“状元店”、“高升店”。有专门接待商人老板的“广源店”、“万隆店”;有面向杜甫这样一直很忙且四处游山玩水的驴友和一般游客的“悦来店”、“吉顺店”等。
从《周礼》所记来看,早在周代中国的旅馆业已很发达,而且似乎是“连锁式”发展。如周王规定,有“国营招待所”性质的“驿亭”,要求每10里有“庐”,即简易房舍;每30里要设“路室”,以供休息;每50里的市镇要设“候馆”,候馆即可以入住的招待所。
现代流行的城市旅馆、家庭旅馆,在先秦时已出现,主要有“馆”、“寓”、“舍”等。这些旅馆档次和功能区别明显,以供不同身份的旅客入住。
“馆”比较高级,用来接待贵宾,如“国宾馆”、“诸侯馆”,这类旅馆都是官办的。
古代客房亦分出不当的档次。宋元时期,豪华间叫“头房”,明清时因为出差官员多住这样的上等客房,又称为“官房”;普通或较差的房间则叫“稍房”、“陋室”;多人间则称为“通铺”、“大铺”。一般来说,等级由高到低分为天号、地号、人号、通铺,柴房和马圈……
房间设施也和当时的GDP增速有关,以清朝为例,民间客店发展既有兴旺繁荣的状况,也有萧条不堪的情形。康乾时期,《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有“客店别名在校场,三元房屋甚排场”之句,足见客店的繁荣;而《老残游记》描述清末一家客店的“上房”只是“中间安放一张八仙桌子,桌上铺一张漆布……”。
客栈内都有哪些职位?从最低的洗碗工,杂工,小二(跑堂的),厨子,账房(收银的),掌柜的,一般就这四种。小二做的活很杂,包括拉客进来,引客人进房,打水,吃饭时点菜,或者送饭菜进客人的房里,抹台,客人吃完后还要收拾桌子等。有时店子小了掌柜会兼了账房的工作。
古代旅馆也会给客人打折,甚至免费。有的朝代强行规定,官办旅馆在特定的时日要免收房费。如宋代,当时的官办旅馆便有免费入住日。《宋朝会要》记载,在赵恒(宋真宗)当皇帝的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遇到严冬,当年正月,朝廷便以“雪寒”为由,要求“应店宅务赁屋者,免僦钱三日。又曰‘贫民住官舍者,遇冬至寒食,僦值三日’。”
所谓“僦钱”,也就是房费。这记载说得很清楚,官办旅馆(官舍)在雨雪天和“冬至”、“寒食”等日子,应免收房费。此外,在疫病流行时,也有免房费的现象。
“宾至如归”,最初是周王对国宾馆的服务接待要求,此后“宾至如归”成了古代中国旅馆业通行的行规和服务的最高境界。
为客人代购代销代付是古代旅馆常规的服务项目,为男性成年客人提供“特殊服务”也是常有的事。在古代,人们出行主要靠步行或马车等,所以出去一次数月数年不回家是常事,特别是生意人。
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情况,旅馆的“特殊服务”自然成为方便旅客的项目之一。有的老板将娼妓安排住在旅馆附近,甚至直接让她们住在旅馆里面。
中世纪摩洛哥旅行家拔图塔(这哥们曾在元朝时期游历了广州后,复从福建泉州北上大都,但只到杭州即折回,1347年还印度,随即返回故里)在其著作《伊本拔图塔行记》中写道 :“客人有欲蓄妾者,主人代为购婢作妾,给室以二人居,费用由主人临时代付。”这里说的“主人”即为旅馆老板,因为古代蓄妾并不违法。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10 

伊朗国内有哪些民族?各个都是历史悠久

根据2017年的人口数据,伊朗国内拥有着8110万人口,由数十个民族组成。自古以来,伊朗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处多元化的位置。在人类历史上,崛起于伊朗高原的政权往往能够沟通中亚、两个流域、印度以及高加索地区。而这也使得伊朗成为了亚洲大陆上最重要的战略通道。

当然,历史上不少入主伊朗的民族都会被波斯文化的精妙和悠久所折服,进而波斯化。今天的伊朗多民族格局就是这样形成的。伊朗最大的民族是波斯族,占全国人口的66%。这个民族讲波斯语。在18世纪后又逐渐形成了现代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的伊朗语族。
波斯民族无疑是伊朗高原上最有凝聚力的存在。他们的祖先从公元前7世纪进入了这里,融合了古代的米提亚人,埃兰人,斯基泰帕提亚人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古代中亚到印度次大陆的伊朗语族各族,诸如栗特人,吐火罗人,斯基泰人,印度斯坦人都是波斯人的近亲。波斯文化深深影响了后来的阿拉伯世界和印度次大陆,乃至于欧洲。今天的伊朗不少民族依然可以被视为波斯族的同化者。伊朗境内的波斯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
第二大民族是阿塞拜疆人,他们的人口占据了伊朗的四分之一。阿塞拜疆人可以被看做大波斯民族的一部分。他们使用波斯语,是什叶派穆斯林。阿塞拜疆族和伊朗的土库曼族一样是突厥乌古斯人的后裔。11世纪,乌古斯(土库曼)人的塞尔柱王朝崛起,征服了中亚和西亚大片土地。突厥人大量进入安纳托利亚高原,高加索山脉和伊朗高原,这就是今天伊朗,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境内阿塞拜疆族和土库曼族的祖先。今日的阿塞拜疆族在伊朗社会中人才辈出,包括大教长哈梅内伊也是阿塞拜疆族。
此外,库尔德人在伊朗也被视为大波斯民族的一部分。根据伊朗的说法,库尔德人是古代米提亚人的后裔。伊朗境内的库尔德人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讲库尔德语,这种语言和波斯语很接近。也有一些库尔德人从阿夫沙尔王朝时被迁徙到东部的呼罗珊省。
乌兹别克族和塔吉克族也是伊朗重要的组成部分。前者在17世纪才形成,融合了突厥,蒙古各部。近代的乌兹别克族多次与波斯人发生战争,他们大多分布在呼罗珊地区。
塔吉克族则是波斯人的兄弟民族,他们分为平原塔吉克和山地塔吉克两大部分,其中平原塔吉克人与波斯人语言接近。塔吉克人的祖先就是古代中亚的诸伊朗语民族。
此外,普什图人和俾路支人也是东部边境上的大族。普什图人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一般来说,“普什图人”就是阿富汗人的代表。历史上的阿富汗人曾经两次征服伊朗高原。俾路支人的祖先则来自叙利亚一带,在8世纪进入马什哈德一带,现在分布在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三国接壤处。伊朗的俾路支人分布在锡斯坦地区,他们和普什图人一样大多处于贫困水平,且锡斯坦地区的犯罪率和分离主义势力一直让德黑兰保持警惕。
此外,还有分布在西部地区,以胡齐斯坦为核心的阿拉伯人。他们是古代阿拉伯征服者和教士,以及商人的后裔。还有卢洛人,巴赫蒂亚里人和犹太人分布在伊朗各地。
目前的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朗虽然也强调波斯民族的特性,但并不盛行民族主义思想。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09 

古代妻妾们是怎么相处的?

电视剧里面总是有很多大户人家里面娶了很多小妾,而男主人又因为偏爱导致妾的地位比妻还要高,在家里面可以说是横着走的,把正室都不放在眼里。但其实妾的地位是非常低的,毕竟不像正室那样出身高,自己不仅没有工作,要靠着男主人才能生活,家里的事情妾其实是插不上嘴的。那古代的妻妾之间到底是怎么相处的,她们真的会争宠吗?

其实,咱们如今所说的一夫多妻制度并不准确,应该说中国古代历史上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字面意思很明确,就是作为男士,一生只有一个正式妻子,其他在美丽的再好的也只能是小妾,妻妾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和地位差别。在很多时候,一般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嫁到男方家里作为正妻,而小姐的贴身丫鬟才是小妾,这样一说,你应该很清楚妻妾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了吧。所以这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决定了妻妾之间不会有太大的摩擦争斗。
那么正妻无法抗衡,小妾之间是怎么相处的呢?这里也许真的有点存在争风吃醋的意思,因为小妾之间没有了跟正妻之间那种严格的等级关系,她们之间是等级平行的,因此个人就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能得到男方的宠爱,谁的地位相对就高一点,但是很少有像电视里演的那样争得你死我活的,因为那个时候人们都清楚,之所以能够生活在一起还是男方主持家务的,一但过分了,谁都没有好果子吃的。
所以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像电视里那种争斗不能说绝对没有,存在,但是不会太多,都看宫廷剧深宫争斗那么厉害,其实很多时候每个妃子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庭院里,互不沟通的。因此不要被电视剧给迷惑了。
在古代家庭中,虽然妻与妾的职责都是侍奉丈夫、治内管家以及生儿育女,但是,妾对于家主来说近似奴隶,只是对于婢女和仆人来说,妾应该算主子。同时,妾在家庭中的权利也是很受限制,十分卑微的。
首先,妾不能参加家族的祭祀,妾被排除在家庭之外。妾的亲属根本不能列入丈夫家的姻亲之内,就连妾所生的子女(即庶出),也必须认正式妻子为“嫡母”,而生身母亲只能为“庶母”。这样,妾所生的子女是少爷、小姐,而妾的身份是奴隶;妾称自己的子女为少爷、小姐,她的亲生子女只呼其为“姨娘”。
如《红楼梦》中,贾政之妾赵姨娘,不但全府上下主子都看不起她,就连稍有脸面的丫环婢女也不把她放在眼里。赵姨娘的亲生女儿探春并不认她为母亲,也不认生母的弟弟为舅舅,她只认贾政的正妻王夫人为母亲。母女应有的生身血缘关系在宗法制的道德规范下成为主奴关系了。对于妾来说,只能把自己看作是代替正妻生育的人。由于嫡庶之分甚严,妾的地位低下,正妻去世后,必须再娶一个妻子,以至造成诸多弊端。
此外,在与丈夫的关系中,如果说“夫为妻纲”,夫妻之间本来就不平等,那么,妾与丈夫的关系就更不平等了。对于妾,丈夫可随意处置,或打骂,或遣逐,甚至把妾杀了,《唐律》《宋律》也只是处以流刑。《清律》处罚更轻,只是“杖一百,徒三年”。但如果妾打骂丈夫,则处罚得比妻打骂丈夫严得多,“骂夫,杖八十”。如果打夫,“不问有伤无伤,俱徒一年或一年半”。在家中,妻可以使唤妾,打骂妾,而妾不得有侵犯妻子的行为,妾犯妻与妾犯夫同罪。因此妾在宗法制家庭中是没有什么权利的,名分上是主子,实际上与奴隶无异。但是,一般来说,为夫家生育过子女的,其在家庭中的身份、地位、权利往往会随之提高。此外,视门第、家庭的教养等的不同,妾的权益也因之而异,往往在妻、妾与丈夫之间产生一种微妙的关系。
由于古代娶妾的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因此,丈夫对妾负有满足其性欲的义务,如果一个男子娶了妾,而不能经常与她发生性关系,那么,这个男子会受到谴责。此外,还规定如果妻子不在,妾不得与丈夫通宵相守,必须在性交完毕后即离去。
在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性关系的平衡极为重要,得宠与失宠时时会引发家庭矛盾,而对于妾来说,唯有性生活,她们是与妻子一样享有权利的,并且,由于负有生育的职责,她们比妻子更优越,能时常与丈夫接触共宿。妻妾们把能否得到丈夫的抚爱看成最重要的事,为了避免由此引起的纷争,古代的许多“家训”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如在《秘戏图考》卷二中,记叙了一本仅剩残章的明代家训中有关条例:
(1)(上脱四字,或作‘妻妾日劳’)督米监细务,首饰粉妆,弦素牙牌。以外所乐,止有房事欢心。是以世有贤主,务达其理,每御妻妾,必候彼快……(余脱去)
2)街东有人,少壮魁岸,而妻妾晨夕横争不顺也。街西黄发伛偻一叟,妻妾自竭以奉之,何也?谓此谙房中微旨,而彼不知也。
(3)近闻某官纳妾,坚扃重门,三日不出,妻妾反目,非也。不如节欲,姑离新近旧,每御妻妾,令新人侍立象床。五六日如此,始御新人。令婢妾侍侧,此乃闺阁和乐之端也。
(4)人不能无过,况婢妾乎!有过必教,不改必策,而策有度有数也。俯榻解挥,笞尻五下六下,下不过胯后,上不过尾闾是也。间有责妾,每必褪裸束缚挂柱,上鞭下捶,甚至肉烂血流,是乃害彼害我,以闺门为刑房,不可不慎也。
在这几条家训中,强调了女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单调乏味,因此,性生活对于她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比男人,还可以在外工作,交朋友。并且,强调了男人的性生活技巧远比年轻漂亮重要,只要性交技术出色,那么尽管人老伛偻,却受到妻妾的敬重,合家和睦。
此外,家训中对新妾娶进家门,主张让丈夫与妻、与妾性生活时让新娶的女人在场,以打消猜疑之心。最后一条,是主张惩罚妾时,不要痛打一丝不挂的女人,而只是适度地在不会造成重伤的部分施刑。可见,古代对妻妾的性生活是十分重视的,把它看作调和家庭纠纷的主要问题。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