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是忠臣还是叛徒

  清朝乾隆皇帝对袁崇焕的评价是:“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大致意思是袁崇焕虽然与清朝为难,但是明朝统治黑暗,而且袁崇焕还算忠于国事,所以虽然最后被搞死了,但是也有可取之处。

  觉得还不够,顺便给了袁崇焕的堂兄弟的后代一个小官当当。

  北京袁崇焕的墓地依然是孤坟孑然,石碑和石亭是一百多年后道光年间客居北京的粤籍仕子和商人集资修建的。

  看来清朝吹捧袁崇焕也实在是太不走心了。正因为清朝的不走心,说明了袁崇焕的确对明朝忠心耿耿。

  某一天,皇帝又心血来潮:

  “袁崇焕虽稍有才略而粗自率用,前此平台召对已为大言不惭。至毛文龙虽慓悍不驯,初未显然跋扈……崇焕即欲加裁制,要有控驭之方,纵罪当诛,亦应请命于上,乃以礼节微嫌,辄行诱杀,其专擅之罪较张浚杀曲端为更甚。”

  大致意思就是袁崇焕虽然很有才能,但也有很多毛病,比如诱杀毛文龙,也算袁崇焕最主要的污点之一。


!admin 发布于  2023-3-15 12:28 

袁崇焕为什么杀毛文龙

  袁崇焕杀毛文龙,主要是因为他的做法不合督师袁崇焕的胃口。

  先说袁崇焕吧,个人方面,袁崇焕是个喜欢夸海口的人,书上记载他“好为大言”。在出关之前就给崇祯皇帝夸下海口,五年收复失地。结果失地没收回来,清军打到了北京城下。后来他死的很惨跟他喜欢吹牛这个毛病由很大关系。

  现在说毛文龙,毛文龙是对大明军事上有功的,他在皮岛对清军进行了有利的牵制。使得清军每次都担心后方的问题。

  毛文龙性格比较骄傲,不服上级,桀骜不驯。他有他自己的问题,第一个就是虚报军饷,他手下只有五万人,却报二十万。多余的十五万军饷都被他私吞了。第二个就是他把军队变成了他的私家军,军中要职都让子侄担任。这不符合袁崇焕要统一指挥的要求。第三个就是他对经过皮岛的往来客商收税。当然了,最重要的就是他不听袁崇焕的话,后来袁崇焕想在他身边安插一个文官,他上书皇帝坚决不要。导致袁崇焕记恨在心。

  但是在抗清这么重要的时刻,这些都算不得什么要紧的事情。为什么杀毛文龙,因为袁崇焕觉得他功劳居然比自己还大。这样的人不受自己节制,哪天要是造反了,那还了得?不如先杀了的算了。

  而且袁崇焕曾经说五年复辽的诺言实现不了了,怎么办呢?找个人来背锅吧,这个人就非毛文龙莫属了。所以毛文龙的死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是他肯定罪不至死,袁崇焕在这里担负非常大的责任。


!admin 发布于  2023-3-15 12:28 

袁崇焕为什么敢说五年平辽

  一次,袁崇焕回京上疏陈述兵事。崇祯帝亲自召见他,询问平复辽东之策。袁崇焕回答:“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崇祯帝很高兴,说:“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这就是着名的明史公案“五年平辽袁崇焕”。

  众所周知,从萨尔浒之战后,崛起于辽东白山黑水之间的后金就开始欺负大明王朝了。到崇祯帝即位之际,大明王朝已经丢掉了山海关外绝大部分城池,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等几个孤零零的据点。

  袁崇焕竟然夸口“五年平辽”?凭什么?大臣们当场不好反驳袁崇焕,背后里就不免犯嘀咕。会间休息时,给事中许誉卿找到袁崇焕,询问“五年平辽”的详细方略。

  没想到袁崇焕回答,是用这种话来安慰皇上,“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许誉卿大惊:“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袁崇焕也自觉不妥。但是,话说出去了,是不可能收回来的。怎么办呢?

  等崇祯帝回来,袁崇焕补充汇报,大意是,五年平辽不容易,不过既然陛下交给我,一定不敢推辞。以后请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在军饷、器械、用人、调兵方面多多配合。

  只要能五年平辽,什么事情都好说。崇祯帝一律照准。


!admin 发布于  2023-3-15 12:27 

袁崇焕为什么没有防住清军

  遗憾的是,袁崇焕面对的皇太极,不是一般人,而是不亚于“唐宗宋祖”的一代雄主。眼看后金就要陷于崩溃,皇太极走了一着极为高明的棋子:千里奔袭关内,通过劫掠明朝城池来获得财富,让后金度过难关。

  事后来看,这是一次相当冒险的军事行动。在这之前,后金军队没有进行过类似的长途奔袭战,孤军深入关内更是前所未有。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漏,这支千里奔袭的后金军队必将全军覆灭。

  幸运的是,1629年,皇太极率部避开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在蒙古人的引路下,从防守薄弱的喜峰口攻入关内,并顺利攻克遵化,突入内地。这就是着名的“己巳之变”。虽然在攻打北京时失利,被迫退兵,可皇太极已经实现了全部军事目的。

  一是从内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和人口,足以让后金度过难关。

  二是极大地鼓舞了后金军队的士气。以后,后金将士听到入关都兴高采烈,像过年一样。

  三是皇太极通过这次胜利巩固了统治地位,提高了威信。

  另外,这次军事行动还取得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成绩:通过崇祯帝之手,杀掉了后金的心腹大患袁崇焕。


!admin 发布于  2023-3-15 12:27 

历史上最著名的五位太宗

  1.汉太宗刘恒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汉惠帝刘盈的异母弟,初期被封为代王,因为汉惠帝刘盈早逝,汉朝众大臣便在吕后死后迎立了刘恒为帝。刘恒即位后施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政策,并躬行节俭,开创了着名的文景之治。汉文帝死后被上庙后为太宗。

  2.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和汉文帝以及下面两位太宗类似,都不是父亲指定的继承人。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大哥太子李建成,迫使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后登基。李世民即位后虚心纳谏,对内与民休息,对外开疆拓土,开创了着名的贞观之治。

  3.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在着名的历史迷案烛影斧声后,继承了他兄长赵匡胤的皇位,继位后的他致力于超过自己哥哥赵匡胤,几度出兵功辽想要收复被辽国占据长达半个世纪的燕云十六州。但因为宋军缺少骑兵机动能力差,以及他本人的指挥失误,使得宋朝连遭大败,精锐损失殆尽,从此宋朝只能对辽国采取被动防守。

  4.明太宗朱棣

  明成祖朱棣原庙号为明太宗,嘉靖皇帝即位后将其改为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朱棣在朱元璋死后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自己侄儿朱允炆皇位正式称帝。朱棣称帝后对外先后五征蒙古,收复安南,大大拓展了明朝疆域,对内励精图治开创了永乐盛世。

  5.清太宗

  说清太宗皇太极名不配实并不是贬低他,而是觉得他更应该被称为祖,毕竟大清是他改国号后正式建立,而他在位时让大清取得了对明朝更大的优势,为清朝后来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于皇太极我认为多尔衮才是更合适的清太宗人选,他虽然没有称帝,但他却是皇太极死后大清的实际继承者,而且也符合了以上四位太宗不是合法继承人的条件,但可惜多尔衮最终并没有称帝,而顺治帝非但没有为他上太宗的庙号,还废了他清成宗的庙号。


!admin 发布于  2023-3-15 12:25 

梁武帝为什么饿死

  梁武帝统治南朝的时候,曾经收留过一个降臣叫侯景。没料到,没过多长时间。侯景就起兵作乱,反过头来打梁武帝。梁武帝措手不及,被侯景围困在台城里,身边只剩下一个心腹太监。这个太监也要去打仗了,他知道皇帝胆子小,手脚又笨,临走时,把他藏在台城的城门洞里,还替他弄好了米和柴,又把鸡鸣寺里的长明灯点着了拿来挂在城门洞里。安排好了,才出去打侯景。

  那时,两边打得正热闹,谁也顾不得来看梁武帝。梁武帝一个人在城门洞里,等了一天一夜,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想吃东西,望着现成的柴和米,就是不晓得怎么烧。又等了两天,梁武帝饿得浑身无力,倒在石凳子上,两眼望着那盏长明灯发呆。

  到了第四天,侯景的兵退,那个心腹太监急忙赶回城门洞里来看梁武帝。进去一看,嘿,锅里有米,灶里有柴,还是原样子,梁武帝呢,躺在石凳子上,饿得动也不能动了。他连忙拿柴凑到长明灯上点火烧饭。梁武帝睁开眼睛一望,才懂得灯上也能点火,叹一口气说:“早知道灯与火一样,我也饿不成这个样子了。”说完,头一低,气绝身亡。


!admin 发布于  2023-3-15 12:24 

梁武帝为什么要灭佛

大概是梁武帝研究佛法,所以变得太慈悲,晚年的梁武帝不仅自己吃素,还要求百姓吃素,甚至不许百姓用牲畜来祭祀。不仅如此,因为投入了太多精力在佛法上,梁武帝已经没有再多的精力处理朝政,任用的大臣也越来越煳涂,对忠臣更是苛刻。

  勤于政事的梁武帝已经成为历史,此刻的梁武帝已经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老人,对国事的不上心和多次错误的决定终于招致“侯景之乱”,梁武帝失了都城,被软禁,最后死在台城。

  后世皇帝吸取梁武帝的教训,实施灭佛的活动,因为梁武帝兴佛而招来后世皇帝的灭佛,他虽然没有灭佛,但是灭佛确实因他而起,正如我们所说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样的道理。

  正如小编所说,这么酷爱佛法的一位皇帝究竟为何要灭佛呢?不是梁武帝要灭佛,而是梁武帝的所做作为导致了后面的灭佛运动,他的行为看似是在推崇佛法,但实际是在把佛门推向深渊,这样的事件发生,我想并不是梁武帝想看到的,但那时候的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admin 发布于  2023-3-15 12:24 

梁武帝为什么提倡素食

在古代时候,最令人向往的职位应该就是要当皇帝,身为皇帝可以拥有金钱和美女还有权利等,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担当的,因为当皇帝的风险性还是很高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个高寿的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在年幼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能,在位期间更是政绩显着,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的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的用好人才,而梁武帝很喜欢的东西则是佛法了,在位期间多次出家要当和尚,而且40年的时间里为碰过他的妃子。

  他的第一次出家耗费了3天时间,回宫之后就开始就下旨要大赦天下,希望可以凭借他的善心感化那些做坏事的人。他第二次穿了僧人服打算出家,知情的臣民对他的做法很是慌乱,后来他被臣子用金钱从佛祖那边赎了回来。那之后这位又进行了两次出家,不过最后都是回宫再次做皇帝,而臣子们因为赎回他花费了4亿多的钱财,可以说梁武帝对于出家是很向往的。

  大概是梁武帝研究佛法,所以变得太慈悲,晚年的梁武帝不仅自己吃素,还要求百姓吃素,甚至不许百姓用牲畜来祭祀。


!admin 发布于  2023-3-15 12:23 

民国最美结婚誓词

在中国古代,成婚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大事,谁都没有办法拒绝。古人非常看重子嗣的繁衍,只有生了下一代,才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古人成亲有一套很繁琐的步骤,在现在人看来,那就是麻烦。虽然麻烦,但是每一道步骤,都寄托了人们对这对新人最真切的祝福。

古人结婚一般要遵循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如果这一切都没有问题,那么双方就可以缔结婚姻,写下婚书,这男女之间就是未婚夫妻的关系了。婚书是缔结了姻缘的两家人都会有的,而且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婚书上写的文字也不一样。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这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的结婚祝词,可能很多人都看过,最浪漫婉约的祝福,也是最真挚的祝福。

著名的大家陶行知先生的婚书就没有这么婉约,反而是更加的直白。“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欢喜你遇见了我,我也遇见了你。当时你心里有了一个我,我心里有了一个你,从今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脾气,也要规劝勉励。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中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为了大我忘小己,直等到最后胜利。再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admin 发布于  2023-3-15 12:23 

明朝的灭亡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的灭亡真正原因是什么?藩王吃空了国库?文官内讧分散精力,宦官专权,还是腐败等原因?除了这些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商人;那么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会和商人有关系?晋商、山东商人、辽东商人、浙商都或多或少的帮助过后金,那么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商人不帮助明朝反而去帮助后金呢?

  大明王朝在中叶之后开始禁止海禁,实施海禁带来的后果,就是一些沿海商人发展严重受到阻碍,要知道没实施海禁时候,明朝商人采购商品转手卖到朝鲜和日本能够赚很多钱,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后,根据郑和的航海路线,明朝商人也开始了海上贸易,这其中的利润十分的大。

  明朝实施海禁,晋商异军崛起

  然而明朝实施海禁后,沿海的商人一下子少了很多贸易来源,就和日本倭寇勾结在一起,曾经一度把明朝的沿海地区闹得天翻地覆,好在后来戚继光平定了沿海倭寇之乱,也因为倭寇之乱平定后,沿海的官兵巡防增加,这导致了商人无法再享用这块海上贸易的蛋糕。

  而山西的晋商和辽东的商人,却找到了新的贸易方向——和后金进行商务贸易,那时候东北地区的后金崛起后,迅速地击败蒙古和朝鲜,成为了远东地区最大势力,并且后金还特别有钱,加上东北丰富的矿场资源,这使得许多的明朝商人开始勾结后金进行贸易。

  首先是辽商,后金跟辽商合作,通过将一些矿石贩卖给辽商而换取一些战备物资,例如:粮食、火器、武器装备等;但久而久之,因为辽东战事不断,辽商和后金的合作很多时候被明朝发现,被强迫中止。

  很多辽商也被辽东明军扣押,不得已之下,后金盯上了山西地区的晋商,要知道那时候的晋商可是相当的厉害,不仅生意头脑厉害,还一个个都家财万贯;并且因为长期和大明的战争,直接导致了后金国力的严重损失,国库空虚的后金无法负担起庞大的军需开销。

  晋商与努尔哈赤合作,互通互利

  也因此,当时的后金首领努尔哈赤盯上了山西的晋商,晋商们哪里都敢跑,不仅赶跑蒙古,还敢跑到西伯利亚和俄国人交易,这群要钱不要命的晋商,很快就和努尔哈赤联系上了,努尔哈赤就提出了借贷的要求,就是努尔哈赤从晋商哪里借一大笔巨款用于军费,并且开出的利息十分的诱人,晋商这些人本来就是唯利是图,加上明朝海禁之后,晋商有钱也花不出去,于是这些晋商就借了一大笔钱给努尔哈赤,并且还采购了大量的粮食给后金。

  晋商的这种行为,已经威胁到明朝的国家利益了,不过那时候的山西一大半都被蒙古给占领了,晋商们的生意也严重受影响,他们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巴结上强大的后金势力,至少而言,蒙古是不会欺负晋商。

  然而,据说努尔哈赤借的钱可是天文数字,晋商哪里来那么多钱?其实晋商的发家,还得说明朝这个可爱的朝代,最开始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北方的蒙古依旧是汉人帝国最大的威胁,也因此,明朝的帝王们纷纷在山西、甘肃、陕西一带部署大量的军队,其中山西的军队是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防线,历史上北方民族进攻明朝,基本上都必须要先打下山西的一些重镇。

  晋商凭借“盐引”起家

  明朝近百万军队屯扎在这里,山西土地又不适合种植,军队屯田也不现实,那么怎么供上百万军队吃喝拉撒,明王朝十分的头疼,这时候具有商业头脑的山西晋商就冒出来了,他们负责提供大量的军需粮食,并且解决了军队很多生活问题,而唯一作交换的就是盐引,盐引是什么?

  盐引就是政府专控盐业的条件,获取购买销售食盐的额度凭证,要知道古代盐就相当于金子一样,那时候的盐不像现代的盐,现代的盐便宜又质高,而古代的盐必须是官盐质量才好,私盐的质量差,价格还贵。

  因此,明朝其实都不怎么对盐行业进行封禁,私盐贩子都做不出官盐那么好的质量,而晋商就要求得到盐引,得到了盐引,就可以直接在官盐中获得大量的食盐,然后大量的生产盐供给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后金的崛起,离不开晋商的支持

  晋商因为盐引而赚得了大量财富,他们又通过手中的财富购买大量的粮食再卖给山西一代的驻军,并且晋商都是十分吃苦耐劳,用自己的双手成就了晋商的威名,甚至一度晋商们手中的财富占了明朝几年的财政收入,可见晋商势力的恐怖。

  后金和明朝僵持在辽东时候,后金的努尔哈赤借贷了一大笔钱,也同时给予了晋商极大的优惠和通行卷,晋商如果和后金做生意一定是大赚,可是明朝是严厉禁止本国商人和后金做生意,一些山西商人为了搏一搏,赌一赌,就想尽一切的办法去越过边境来到后金贸易。

  清王朝的建立,晋商功不可没

  后金国家百姓的生活物资大到粮食和建筑材料、小到金银首饰、衣服饰品,晋商是全面撒网,而后金本地的商人头脑转的不如晋商快,很快晋商就占据了大量的后金市场份额;为了改变贸易逆差情况,后金本地商人多次要求政府惩治晋商,但统治者却多次和晋商签订借款协议,并且用后金国玉玺签订了龙票,有了龙票也意味着晋商成为了后金国最尊贵的客人。

  清王朝建立后,为了表彰晋商的贡献,北方边境的所有贸易都交给晋商,这就是晋商和清朝的渊源;可以说晋商撑起了后金匮乏的市场经济的一片天,后金拿着晋商的钱当军费去打仗,再采购这晋商低廉价格的粮食和军需物资,甚至可以说大清王朝的崛起,很大一部分是靠着晋商的财力给撑起来的。如果说,晋商给予后金这些贸易,对明朝没有什么大的损害,那么接下来几点,则带给了明朝极大的损害。


!admin 发布于  2023-3-15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