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德舆的诗句】“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出处】唐·权德舆《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 【意思】 昨夜系裙的绣带自动松解,今朝屋梁的蟢子飘忽若飞。 【赏析】我国古代妇女,结腰系裙的带子多种多 样,有的是丝束、有的是帛缕,还有的是绣 绦。由于腰带过长,有时一不留神,难免绾 结松弛,这种情况被古人认为是夫妇好合的 预兆,所以多情的女主人公马上就把这一偶 然现象与自己的思夫之情联系起来了。“昨 夜裙带解”,莫不是我的丈夫要回来了?她 欣喜若狂,辗转难眠。第二天,晨曦临窗,正 如诗中所写,她又看到“今朝蟢子飞”。“蟢 子”即喜蛛,一种长脚的蜘蛛。 昨晚自己的裙带松开,今早又有长脚的 喜蛛飘舞在自己的衣衫上,祥兆接二连三地 出现,这难道会是偶然的吗?该不是久别的 心上人要回来了?于是喜出望外的女主人公 由衷地默念“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古代 作为丈夫的代称)归” ! 【全诗】 《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 .[唐].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注释】 ①蟢子: 蜘蛛的一种,又叫喜蛛。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谓 “此虫来著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 ②铅华: 搽脸的粉。 ③藁砧: 本为切草砧石切草要用鈇 (斧),“鈇”与“夫”音同,所以六朝时人多以藁砧代指丈夫。 【鉴赏】 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旨在 “撰录艳歌”,徐本人是当时著名的宫体诗作者,故后多以玉台体指言情纤艳之作。权德舆此诗标明“玉台体”,也是此类诗作。但他写得感情真挚,朴素含蓄,可谓俗不伤雅,乐而不淫。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是写思妇所见到的喜兆。思妇一个人在家中生活久了,十分无聊寂寞,盼望自己的丈夫早点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她发现裙带上的结自己解开了。按习俗,这是夫妇好合的兆头。早上一起来,又见到捕食蚊子的蟢子飘舞若飞。而这按习俗来说一定有喜事。因此,她心中暗自高兴,莫不是自己丈夫终于要回来了。这是多大的喜事呀。因此她说: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1:50 

【诗词曲名句】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名句】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春水浓绿,好象染过的一般,岸上的桃花浮映在水中,象少女的脸色。状写新颖,色彩鲜丽。唐陈子良 《新成安乐宫》诗,有 “桃花落脸红” 句。

宋苏轼《送别》 诗: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衰翁送客水边行,沙衬马蹄乌帽点。昂头问客几时归? 客道秋风黄叶飞。系马绿杨开口笑,傍山依约见斜晖。” (《苏轼诗集》四八卷2584页)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1:50 

【诗词曲名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名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人死之后,亲戚还有点悲痛,其他人已经唱起了歌。

晋陶渊明 《挽歌诗》 之三中云: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 《陶渊明集》 四卷142页)

清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 卷一四: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非《十九首》 安得此名句。” 清吴淇 《六朝选诗定论》 卷一一: “‘亲戚’ 二句,好在 ‘或’、‘亦’ 二字。他人亦歌,即亲戚亦在或然之间,只得未归之前,片时之哭耳。夫幽室之闭,悠悠千载,以送者片时之哭校之,济得什事? 真可痛也。”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1:50 

【唐诗宋词名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哲理事理·社会”类的诗句。

江东有许多有才能的子弟,项羽重新夺取天下还是有可能的。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成败的独到见解,抒发了对项羽失败的惋惜之情。

杜牧“题乌江亭” “全唐诗” 第5981页。

繁体: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是關於描寫“諭理警世·哲理事理·社會”類的詩句。

江東有許多有才能的子弟,項羽重新奪取天下還是有可能的。表達瞭自己對於歷史成敗的獨到見解,抒發瞭對項羽失敗的惋惜之情。

杜牧“題烏江亭” “全唐詩” 第5981頁。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1:49 

【宋之问的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 【意思】贬谪到岭外,同家人的音信便已中断,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 了一个春天。岭外:即岭南,五岭以外 或以南的地方,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 参见“五岭皆炎热”条注。音书:音信。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远离亲人,久 无音讯。[例]但家中有部电话,它缩地 有方,千里之遥刹那间可成咫尺,就不 必像古人那样叹息“岭外音书绝,经冬 复之春”了。(李元洛《一勺灵泉》) 【全诗】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①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全诗鉴赏】 这首诗是写久居在外的人即将回家时的感受。本诗又传李频作。从本诗的地名和表达的心情来看,比较符合宋之问的情况。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曾贬岭南。本诗可能为他从贬所泷州 (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时途径汉江所作。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主要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前一句写空间上的隔绝,后一句写时间上的隔绝。而作者传达的感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绝的叠加。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困居贬所,无依无 靠,孤苦零丁的情态也历历可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两句描写自己快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写得既别出心裁,却也在情理之中。本来常年在贬所生活,现在终于回来了,应该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 “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却道出了不同寻常之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这很符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情。作者贬居岭南好多年,而且音书俱绝,他在想经历了这么久的年月,家乡的亲人们是否还依然健在,有没因为自己的贬谪 而受到牵连。正如杜甫所写的: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 “情更怯”,“急欲问” 变成了 “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感受。前两句为后两句的原因,后两句更曲折地表达了前两句的感情。 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王 翃)金昌绪 余杭(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仅录诗一首。 【点评】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追叙岭南的情况。在荒远的岭南与家人断绝了音讯,而且经冬历春,度过了漫长的时间,表现了诗人在贬居之地的苦闷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断”字写出了诗人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是抒情名句,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情。因为诗人被贬岭外,与家人音讯隔绝,既时刻思念家人,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遭到不幸,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这种“情怯”、“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就越加明显。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渡过汉江后的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抒写真切,富于情致,耐人咀嚼。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1:49 

【诗词曲名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名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投: 赠送。琼瑶: 美好的佩玉。句意: 她把木桃赠送给我,我用琼瑶报答她。

《诗·卫风·木瓜》 第二章: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诗集传》 三卷41页)

宋朱熹注: “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1:49 

【诗词曲名句】草色遥看近却无.

【名句】草色遥看近却无。

见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条。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1:49 

【诗词曲名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名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 广大的沙漠。燕山: 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句意: 广阔的沙漠,沙白如雪,燕然山的残月如钩。描绘出边塞辽阔的自然景色。

唐李贺 《马诗》 之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李贺诗歌集注》 二卷101页)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1:48 

【李商隐的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还确定 不了归期,此时,巴山夜雨淅淅沥沥,雨 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君:你。巴山: 泛指当时四川东部一带的山岭。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归期难定,雨 夜里茫然愁闷的情状。[例]有一天夜 里下雨,枕上耳听窗外的淅沥声,我起 床给在西安等待我的寒玲写信,引唐诗 描写自己的心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 山夜雨涨秋池……”我真的什么时候离 开重庆呢? (碧野《跋涉者的脚印》) 【全诗】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鉴赏1】 此诗可与刘皂《旅次朔方》(即《渡桑干》,详后)参读。 晚唐诗比盛唐诗浑厚不足,而深细过之。出现了一些内容形式都比较生新的作品。刘皂《旅次朔方》和李商隐《夜雨寄北》这两首手法类似的七绝,便属此列。 读者大都注意到此二首诗形式上的异中之同,即诗中时间上的前与后,空间上的此与彼交织在一起,以羁旅情思穿插串联,宛转关情。而较少言及它们内容境界上的拓新和形式上的同中之异,其实这两首诗的最值得注意的共同之处,乃在于诗人在不同的境况中独立发现了一个心理上的怪圈,这就是人生在趋新之后会产生恋旧的心理,所谓执热愿凉,又使这种人生况味得到各具特色的表现。《旅次朔方》写从咸阳来并州,日夜忆咸阳:从并州至桑干,又日夜忆并州。《夜雨寄北》则写到异时异地两个情景即西窗剪烛和巴山夜雨,从巴山夜雨忆西窗剪烛,又从想象中来日的西窗剪烛忆巴山夜雨。这后一个情境是虚拟的,与前一诗相比,尤有扑朔迷离之妙。 【鉴赏2】 唐代诗人李商隐(约813—约858)作。这首七绝,大概是作者滞留巴蜀地区时,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在秋雨淋涔的夜里,诗人作客异乡,深夜难眠,思念妻子。但作者却从对方写起,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一句之中,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怀念之情、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都表现出来了。接下去,写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借景抒情,使人感到他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与淅淅沥沥的夜雨交织在一起,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这一句还点明了地点、时间和诗人的处境。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紧扣“夜雨”,驰骋想象,另辟新境,由此刻的思念之苦写到日后的团聚,并具体设想夫妻重逢,剪烛夜话。而今夜独剪残烛,愁听巴山夜雨,吟诗寄远的情景,正是将来夫妻剪烛夜话的内容。诗人以未来的欢乐反衬今夜的孤苦,又想象今夜的孤苦将会增添重聚的欢乐。设想出奇,合情合理。此地 (巴山)、彼地 (西窗)、此地 (巴山) 的往复对照,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曲折、深刻地表现了客居异地的孤寂和思念妻子、渴望北归的心情。 近体诗特别是绝句,篇幅短小,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让“期”字和“巴山夜雨”四字重复出现,贴切地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的艺术意境。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1:48 

【王湾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出处】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意思】残夜还没消退,海上已升起 一轮红日;旧岁尚未过去,江上的春意 已经来临。 【鉴赏】 这两句诗是倒装句,是 “残夜生海日,旧年入江春” 的意思。残夜就要过去了,海上又升起了日头; 旧年就要过完了,春天又来到了江边。感叹光阴无情,岁月又匆匆逝去,抚今追昔,徒增游子无限的乡愁。 【赏析】广阔如海一般的江面之上,茫茫夜色尚未退去,一轮明日已然从残存的夜色中缓缓升起;凛凛寒冬还未逝去,又一年的新春早已从昔 日的寒冬之中悄然生发。诗句中的“生”和“入”两个动词的使用,不仅为 朝阳与初春添上了拟人化的色彩,更显得二者的生发顺畅自然、轻巧灵 动,虽然只是微露端倪,却足以令人欣喜。这句诗既是写景佳句,也包含 着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初阳生于夜色,而它的光辉能够抹 去残夜的黑暗;新春生于寒冬,而它的温暖足以消弭旧冬的严寒。后人常用此句在困境中给予自己无尽的希望。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江海上红 日初升,春意呈露的景色。[例]今年初 春,我从广州坐船去汕头。在船上,我 出乎意外地看到一次最伟大最壮观的 日出。……红日把汹涌的海浪染成红 色,仿佛不是海浪在奔涌,而是烈火在 燃烧,是热血在沸腾。这时,也许你会 想起“东方红,太阳升”那雄浑的旋律, 而我,则想起了一首唐诗,那“海日生残 夜,江春入旧年”的优美意境。(南海居 士《海日生残夜》) 二、用以比喻如日东 升,勃然向上的势态。[例]如李氏刚建 立唐朝之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结束 混战,稳定中原,加强与少数民族与周 边国家的交往,国势如一轮初生之红 日,无怪乎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 旧年”历来为人们击赏。(宋红梅《论中 国古典诗歌中的太阳意象》) 【全诗】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1.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大江,与金、焦二山合称“京口三山”。题一作“江南意”。 2.首二句《河岳英灵集》作“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析诗意知王湾驶船东行。 3.阔:一作“失”。指江水盛大,与岸齐平。 4.此联颇富哲理,指出新生于旧的自然变化规律。 5.结联用汉苏武被困匈奴,思念故国系书雁足传讯事。王湾家居洛阳,故临空寄意。 【鉴赏】 王湾是一个不太显达的诗人,但是“词翰早著”。故居洛阳,一生“尝往来吴楚间”。此诗为其名作, 历代备受盛赞。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之北,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山峻水阔。诗人泛舟东下,泊于山脚, 见江南景色俊秀,风光明媚而生怀乡之思。此诗便抒发了这样一种情怀。它语意清新,境界壮阔,充分显示出意气风发的盛唐气象。 首联以工丽对偶开篇点题。因北固山横插江中, 泊船于山下,依山面水,故山水并提。“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指题中 “北固山”。瞻望前程, 山环水绕, 望不断的青山隐隐绿水悠悠, 而漫漫归处, 更在青山之外。诗人乘船前进, 江中行舟, 正向展现在眼前的 “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 “客路”。“客路青山外”是虚写, 想象丰富, 空灵跳脱;“行舟绿水前”是实写, 自然质朴,清新贴切。此联中,宦游江南的羁旅之情已从“客路”“行舟”的字里行间隐隐透出;飘泊游荡、前途无着的茫然之感也从“青山外”“绿水前”中不断流露。它与尾联中的怀乡之思、捎书之愿遥遥相对, 彼此呼应。 颔颈二联都是写江上景色, 开阔而壮观。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春潮涌动, 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不见两岸。一个 “阔”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游子舟中所见江面辽阔、气势壮观的实景。无边无际的水域之上, 孤舟一叶,风帆高举,仿佛悬于水面。说风不用 “风顺”而用 “风正”,足见风的大小合适,风向对路;它是那样强劲有力, 却又不徐不疾, 此等好风唯在春天有! 说帆不用 “行”、“举”却用一个 “悬”字,足见不仅风顺,而且水顺,潮平无浪,舟行如飞。“两岸阔”“一帆悬”两两相对,前者极尽壮阔,后者极尽孤单,结合来读,相互映衬,更见山河气势之恢宏。句子也愈发显示出其非同寻常的精采。它与“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给人以非常相近的美感。 颈联, 历来是吸引人们的警句, 它构思巧妙而内容丰富, 极见神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北固山下,镇江周围,江面水域辽阔, 故以“海”形容之。当残夜尚未消退之时,太阳便划破黑暗在东方的海面上涌动,即将升腾而起;江南气候温和,旧年的腊月还没有过完,江风江水便都透露出了春的气息。诗人写 “海日”写 “江春” 皆神妙莫比, “生”“入”二字不仅仅写出了时序的暗转与代更,更使人感到了新生命的强大力量。海日这新的曙光早在黑暗中就已孕育,终于冲破了残夜;春天的脚步是那样有力,匆匆不可待,提前急急地闯入到旧的一年。这是什么?这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体现着生命的律动、生命的力量,它是那样坚强有力。这两句因了“生”“入”二字,非常形象地给予了读者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它充溢着自然的理趣和辨证的法则,使人感到韵味无穷。若将其换成 “升” “随”二字, 那味道可就完全不同了, 再也没了这份生机与活力。 以上二联虽然都是写行舟所见,但是角度各不相同。颔联写空间,是实写;颈联写时间,重于虚写, 以实代虚。手法上, 前者体现静观, 后者强调动态。而无论是写 “时”还是写 “空”,意象都是恢宏壮观的,都给人以乐观豪迈、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 海日升,春意动,诗人驶舟,继续前行。此时,一群大雁掠过晴空。啊,这是北归的雁群, 它们将要经过洛阳!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鸿雁捎书的传说,触景生情,盼望着雁儿能够到达故乡,捎去自己对亲人的深深思恋。此联承颔颈二联而来, 与首联遥相呼应,表现出茫茫客路上所泛起的一层淡淡乡愁。 此篇最见盛唐气象。我们读过不少抒写羁旅之思、怀乡之情的篇什,它们大都表现出一种哀怨忧伤、缠绵悱恻的情绪,格调纤细柔弱。王湾此诗,也写羁旅,也写乡愁,也有一股淡淡的忧伤。但是由于境界雄奇壮美,意气刚健清新,音节铿锵响亮,语句新奇精警,所以不仅不使人感到颓唐,反而使人耳目一新,感到精神振奋。明代评论家胡应麟在 《诗薮》中特举此诗为 “盛唐句” 是极有道理的。 【赏析1】 这是一首记游之作。次,住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有南、北、中三峰,北峰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归雁,雁为候鸟,秋天南下,春天北归,故称归雁。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所以诗人要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给故乡洛阳。全诗生动地描绘出旅途中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明媚景色。
整首诗紧紧围绕着一个“次”字展开,用“青山”、“绿水”、“平潮”、“风帆”、“海日”、“江春”这几样景物,组成了一幅江南特有的冬景图。首联写“客路”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洒脱; “行舟”二字将神驰乡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抓住江潮这一特有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江潮涨后水波浩荡、风顺帆悬的图景,意境开阔。一个“正”字,兼包“顺”风与“和”风的内容,唯其如此,帆才能够“悬”。颈联上句写天将破晓时,一轮红日涌出江面的奇观,下句虽写残冬,但江南已有春的气息,使全诗情趣盎然。尾联二句紧承颈联,与首联遥相呼应,表露出滞留异地他乡的思归之情。总之,这首诗格调壮美,意境阔大,预示着盛唐诗歌发展的前景。相传当时尚书左丞相张说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特别欣赏,亲手题于政事堂,以为赋诗的“楷式”。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则认为这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线的标志。可见这首诗在当时以及后世受到普遍的重视。 【赏析2】 唐代诗人王湾(生卒年不详)作。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的诗。全篇语意清新,境界开阔,体现了盛唐诗气魄宏大,富于深广概括力的特色。
诗的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人泊舟于北固山下,纵目远望,只见青山重叠,大江上碧波荡漾。他想象自己所乘的船,将朝着青山之外、绿水之前扬帆而去。这一联,写景工丽而跳脱,视野已相当开阔。这青山绿水在诗人的笔下透露着新鲜朝气。紧接着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上句描绘江潮涌涨,两岸显得特别空阔;下句巧妙地以一叶高悬的帆,映衬出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丽画面。这一联,显示出诗人开朗的胸襟。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破晓日出,江上早暖。我们好象同诗人一道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看见朝日冲破夜色,从江海相接处喷礴而出,并闻到江风送来的温馨的春天气息。诗人把“海日”、“江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与情思,在写景之中,有意无意地暗示出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又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由于这一联写景逼真、气魄宏大、概括深广,曾被当时的宰相张说激赏,亲手题在政事堂,让朝中文士作为楷式。最后一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紧承三联而又遥应首联,盼望北归的鸿雁把家信捎回洛阳,向家中人报告自己迎春的欣喜之情。
这首诗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从整体看,也是意境浑成,全篇和谐的。


!admin 发布于  2023-3-3 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