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语和诳语区别是什么?

妄语和诳语区别是什么?
一、表达意思不同

1、妄语:虚妄不实的话;说假话。

2、诳语:骗人的话。

二、出处不同

1、妄语:《水浒传》第四回:“五不可妄语。”

翻译:第五个是(要求)不能说假话。

2、诳语:《有志者》:“出家人不打诳语。先生,实在是你睡性好了点儿。”

反义词介绍:实话

读音:shí huà

表达意思:真话;不虚假的话。

词性:通常在句中作名词,作为主语或宾语。

例句:任何方式的消极态度都会让人沮丧,但是最让人容易遗忘的就是实际上实话比和善要重要得多。


!admin 发布于  2022-3-7 10:08 

现在分词怎么分?要有用的

现在分词怎么分?要有用的
现在分词是非谓语动词的一种形式,顾名思义非谓语动词是不能作谓语但又具备动词性质和特征的一种动词形式。以do为例,它的基本形式是doing,被动形式是being done,完成是形式是having done,完成时的被动形式是having been done,所有否定式都是not+doing,即not紧跟现在分词形式,例如:not doing/not having done等。现在分词从时间上来讲表示进行,从语态上来讲表示主动,记住分词和它的逻辑主语一定是主谓关系,亦即它的动作就是逻辑主语发出来的。另外,现在分词除了不能做谓语之外,他可以做表语、定语、状语、宾语补语等,它还具备一些动词的特征,比如,它后面可以带宾语,也可有自己的状语等。
下面请看一道例题:1,Thinking of his son,who was killed in a traffic accident,__.
A.his heart sank B.he was in deep sorrow C.tears came into his eyes D.we found him in tears
解析:现在分词作状语时,分词的动作要和主句主语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分词的动作也是主句主语发出来的,是属于逻辑上的主谓关系。分析这一道题,A,C选项的主语都不会thinking of,想起他儿子的只有是he,所以答案选择B.
2, The retired man donated most of his savings to the school damaged by the earthquake in Wenchuan,__the students to return to their classrooms.
A.enabling B.to enable C.to have enabled D.having enabled
追问:答案选A,但是能不能选B呢,不可以看成是不定式作目的状语吗?另:请再解释一下the school damaged by.....中的damaged的用法?是过去分词作定语吗?为什么它可以省略which was?
解析:你的理解有一定道理,但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动词不定式做目的状语放在句子的后面常常不能用“,”隔开,所以由于本题中在Wenchuan就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逗号,故不能选择B而只能选择A了。damaged by...就是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表示被动。过去分词做后指定语时,常常可以改写成which was damaged by引导的定语从句。
现在对于现在分词的用法总结如下:
1,现在分词(短语)作表语
(1) 其实分词分为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做表语的现在分词往往表示“令人怎么样”修饰物,而过去分词往往表示“让人感到怎么样”,描述人;例如,interesting,有趣的,修饰物,an interesting book.一本有趣的书,而interested则是描述人,I am interested in a book.是说我对于书籍感兴趣。另外,exciting令人激动的,而excited则是“感到激动的”,moving是“令人感动的”,而moved则是“受感动的”
如:Traveling is interesting but tiring.
旅行有趣但易疲劳。
The pupils will get confused if they are made to learn too much.
如果学生学的太多,他们会糊涂的。
(2) 分词作表语,相当于形容词,往往表示主语的性质、特征或状态,不能与正在进行时(现在分词)和被动语态(过去分词)混为一谈。它们的形式虽然相同但是意义区别很大。注意:一般进行时和被动语态表示动作。


!admin 发布于  2022-3-7 10:08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尊称对方为老师?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尊称对方为老师?
在人际交往当中,如何称呼对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称呼得体,对方满意,彼此交流就会非常顺畅,自己也将因此而收获更多。

如果称呼不当,对方就会不满意彼此之间就无法顺畅交流,自己就会因此而受到损失。

因此,在人际交往当中如何学会称呼对方,需要自己认真学习。

具体来说,在人际交往当中称呼对方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直呼其名。

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这种称呼方式简单直接。但是效果最差。……这是因为直呼其名的称呼方式最不礼貌。

2,以辈分相称。

如果对方比自己年长、辈分高,可以以辈分相称呼。

比如称呼对方叔叔、阿姨等。

这样称呼比较亲切。但是适用面并不是很广。

3,称呼对方的职务。

如果对方的职务比较高,可以以职务相称呼。

比如称呼对方刘经理、李秘书等等。

4,笼统称呼。

这类称呼本身的对象并不明确,只是笼统的称呼。

比如称呼对方为先生或者女士。

5,称呼对方为“老师”。

师长,最受人尊重。

因此,与人交往的时候,称呼对方为老师,就是非常得体的称呼。……这样称呼不但亲切,而且礼貌。……同时还能展示出自己的高素质。

因此,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称呼对方的最佳方式,就是称呼对方为老师……这就是很多人喜欢这样做的原因所在。


!admin 发布于  2022-3-7 10:07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哪些名将?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哪些名将?
当时秦国有很多将领,比如白田、王建、孟鄂等。战国时期,六国并存,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后来秦朝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通过商鞅变法大力增强国力,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打仗离不开能打仗的将军。当时秦国有很多优秀的将领,他们为秦国的统一而战斗,为国捐躯。第一,白起。百田自幼习武,文武双全。他被同乡魏冉推荐进入宫廷,为秦王赵翔工作。当时韩国和魏国联合攻打秦国,百田奉命出征。他足智多谋,用兵如神,共俘获韩国魏24万大军。秦二十七年,白起奉命出征楚国,夺取楚国的尚勇、汉水等地,迫使楚国迁都,随后白起东征赵国,俘获赵国军队近五万,为统一秦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王建。王建出身普通家庭却足智多谋,善于进攻。他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成为一名拥有大量军队的将军。他奉命前往赵,连破十座理想城市。攻打邯郸时,他遭到了抵抗。邯郸城主李牧,引兵赴死。王建很有耐心。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设下反计除掉李牧,俘虏了赵国的统治者,然后攻破燕国。再加上王建很聪明,他深深知道主必有祸,所以经常故意犯错,让秦王觉得他虽然有才华,但用处不大。蒙古蒙毅出生在齐国,却在那里屡遭排挤。无奈之下,他去了秦国,受到秦王赵翔的重用。当他率军到韩国时,他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跨过韩国,占领了魏国的几个城市。孟頫感激秦王的仁慈,命令家族中的后代世世代代忠于秦国。在孟佳的精心指导下,大批人才被送往朝廷。
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将领有白起、王建、张寒、王贲、蒙恬、李信等。我觉得蒙恬很厉害,因为其他将领都在为祖国统一而战,而蒙恬在修筑长城,北击匈奴,维护国家和平。
李信绝对是一个有名的军人。国王,侯,骑马离开北邙,李信在灭燕时立下了汗马功劳,王建和王建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第一将。他们活捉了楚王,灭了六国中疆域最大的楚国。他们的成就也令人震惊。最后一个杀死田雷神的人是战国时期将军中杀人最多的人。他在赵魏杀了60多万人。真的很难说他们谁是最好的。真的很难说,他们都带兵打仗,各有千秋。个人认为王健是最棒的。
白起、、、、齐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将军,魏冉是最强大的将军。
白起、王建、张寒、王贲、蒙恬、司马错、蒙骜、李信、李绩、任涛。说到秦国名将,估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田,也就是公孙琦。


!admin 发布于  2022-3-7 10:07 

为什么有人在才能进入学习状态

为什么有人在才能进入学习状态
因为你可能属于被动学习型,指的就是需要在他人监督下进行学习,所以你只有在有人时才能进入学习状态。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状态是不一样的,跟自己之前养成的学习习惯,和身边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学习状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身体与心理呈现的机能状况。

学习状态的类型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即充沛学习型、被动学习型、努力学习型、投入学习型。充沛学习型,指能够利用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学习的人。
被动学习型,指的就是需要在他人监督下进行学习,努力学习型,就是学生为了达到自己制订的目标而逼迫自己学习,投入学习型,是指学生十分热爱学习,将所有心思都投入学习中。 显然你属于被动学习型。 

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

1.用学习任务趋使自己学习,很多同学在开始一段时间,坚持的还可以,但是一段时间就不行了,那是因为你在学习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每天可以先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时间,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表,让自己清楚每天的任务有哪些。
2.给自己设置合理的休息时间。严格给自己制定一个休息的时间。比如说学习30分钟休息8分钟,学习45分钟,休息15分钟。这个要根据你自己的情况来设置。


!admin 发布于  2022-3-7 10:06 

怎样判断身体长了肿瘤?一个癌的形成要多久?

怎样判断身体长了肿瘤?一个癌的形成要多久?
现代研究已经清楚地揭示了一个事实:癌症的发生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经历许多阶段。从正常细胞到癌细胞再到肿瘤,一般需要10到20年,甚至更长时间。当危险因素严重损害机体防御系统,机体修复能力降低,细胞内基因变异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发生癌症。癌症发生的阶段是:正常细胞→轻度不典型增生(分化障碍)→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粘膜癌)→浸润癌→转移癌。从自然病程来看,即使是过去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肝细胞癌,从发现到死亡也有3 ~ 6个月的存活时间。估计从开始癌变(从甲胎蛋白-AFP低水平升高开始算起)到后期至少需要两年时间。从单个癌细胞发展到甲胎蛋白上升的实际时间要长得多;乳腺癌在临床发现肿块前平均隐匿时间为12年(6 ~ 20年),确诊后自然病程也为26.5 ~ 39.5个月。所以,除了少数进展迅速的肿瘤,绝大多数癌症从一个克隆癌细胞开始到末期,都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漫长过程,完全可以归为慢性病。癌基因是维持基本细胞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的重要基因,其变异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在人类基因组中,已经发现了100多个癌基因,还有数百个其他基因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肿瘤抑制基因可以抑制肿瘤的发生。如果把细胞的正常生长比作一辆行驶的汽车,那么癌基因就像一个油门,可以加速细胞的生长;肿瘤抑制基因是刹车,可以抑制细胞生长。肿瘤抑制基因的缺失或功能丧失很容易导致癌症。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多个肿瘤抑制基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特定人群,癌症甚至对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没有影响。已经反复证明,尸检发现的恶性肿瘤远远多于临床表现的癌症,说明不是所有的原位癌或转移癌都会有临床表现。在70岁以上非癌症原因死亡的人的尸检尸体中发现了癌症,但他们在死前并没有察觉,也没有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任何伤害,说明老年人可以带着癌症生活。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癌症长期存活者。相反,如果这些患者生前被确诊为癌症,即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被当作癌症患者对待,也很难在没有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承受“癌症”的沉重负担。虽然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病情会进行性发展,但和大多数慢性病一样,潜伏期较长,往往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从发病到死亡通常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癌症作为一种慢性病来治疗,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在临床上也是可行的。
这个还是要看个人的身体状况。一般肿瘤的初期到末期大概是两年左右,短的大概一年左右。
其实人体内长个癌也不容易!肿瘤一定是一点一点发生的,从一开始感觉不到什么,到感觉到什么,然后慢慢的不断的增长,越来越大...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年、十年甚至几十年,这也是大多数癌症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原因。
很难估计,需要根据癌症的类型和性质,转移的器官以及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来确定。生物免疫疗法可用于治疗不同阶段的各种恶性肿瘤。
癌症要长到什么程度才能被CT检测出来?现在知道有点晚了。


!admin 发布于  2022-3-7 10:05 

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是什么?

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是什么?
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如下:

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年龄的古代称谓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


!admin 发布于  2022-3-7 10:05 

鸿雁代指的是什么呢?

鸿雁代指的是什么呢?
“鸿雁”代指的是书信 。

古人当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仁义礼智信”俱备的候鸟传递书信,沟通信息。“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

“鸿雁”背后故事

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匈奴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还谎称苏武已死。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秘密地告诉了汉使,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单于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这样匈奴单于只好把苏武放回汉朝。


!admin 发布于  2022-3-7 10:04 

人最基本的能力是什么?

人最基本的能力是什么? 
我们对人的了解,对自身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要了解一个人,也就需要了解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也是综合的。那么怎样来认识和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呢。我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认知力。认知力是人的固有的心理特质,也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主体的认知能力,一是对时空环境的认知能力。对自我主体的认知要回答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要到何处去,我的优点和长处是什么,我的缺点和短处是什么,我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就会表现出很多严重问题。比如,自高自大或自轻自贱,无所适从等等。对时空环境的认知也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能正确判断自己所处时代,所处事物发展阶段,所处生活工作环境状况,这样我们才能适应生存环境,并有所作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涉及感知、观察、识别、对比、判断、记忆等心理活动。认知力的强弱与个人的身体神经感知系统、心理素质、知识积累、思想素质等密切相关。
二、学习力。具有学习力是人成长进步的前提条件。人生而具有学习力,只是强弱有别而已。人一出生,从婴儿起便开始学习。从婴幼儿到少年,到青年,到成年,到老年,人所处的不同阶段,其学习的对象、内容、方法、途径都有所不同。就学习对象看,包括他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事物,书本知识等等。就学习内容看,包括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就学习方法看,包括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听课,阅读,看视频,观摹,参观,考察,练习等。就学习途径看,有在书本中学习,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观察、识别、对比、判断、记忆等。学习力越强的人,他的成长进步越快,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三、行动力。一个人的聪明智慧和能力不仅仅表现在他能想得到,而更多地需要表现在他能做得到。能做得到就需要有行动力。一个人的行动力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人的体能,包括力量、速度、反映的敏捷度、平衡力、耐力等。二是行为的目的性。三是意志力,坚持力。四是社会能力,包括与人相处的能力,在群体中的协调配合能力,在团队中的服从度,以及在团队中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四、自控力。一个人的自控能力非常重要。行动力好比是一辆车的动力系统,自控力则是一辆车的制动系统。没有动力系统,这辆车永远只能停留在原地,而没有制动系统,这辆车开动后,就可能驶向悬崖。人的自控力常常表现在以下方面。在社会生活中,能依规守法,遵章守纪。在为人处事上能诚实信用,守约守时。在个人生活中能张弛有度,有欲有节。一个高素质的人才,一个成功人士,必定是一个自控力极强的人。
五、思辨力。思辨力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思维活动贯穿于人的所有活动之中,但人的思维活动也有其相对独立性。正如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一样,当他因全身肌肉渐冻而不能行动时,却能躺在轮椅上从事宇宙学研究。思辨力强的人一定是一个思想敏锐,观察力、辨别力、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和想象力强的人。
六、创造力。创造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最高表现。人有了创造力,他就可以突破常规,跨越成见,化无为有,化有为无,举一反三,标新立异,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成绩和贡献。
一个人很难成为一个全能的人。他往往某个方面的能力强,而在别的方面的能力却并不突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地观察、识别、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admin 发布于  2022-3-7 10:04 

《水浒传》中宋江性格特点,著名的故事有哪些(尽量保持简练)?

《水浒传》中宋江性格特点,著名的故事有哪些(尽量保持简练)?
宋江之所以接受招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性格,宋江性格的核心在于忠义思想。
《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出场的时候,宋江是个“仗义疏财”之人,天下之人,只要提起宋江,无不赞不绝口,都以能与宋江交好而自豪。宋江也因此声名大噪。
但宋江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一个是重情重义的人。他出身于地主之家,在郓城担任刀笔吏,“自幼攻读经史,长大成人。”他的志向是给妻子和孩子们立下汗马功劳,青史留名,临别武松的时候,他说过自己的志向是“将来去边陲,一刀一枪,博得一夫一妻,千古留名”。
他对皇帝忠心耿耿,这也是他迟迟不上梁山的原因。在刺配江州的路上,晁盖接他上山,他拒绝加入。宋江说,加入梁山,就是逆天而行,逆天而行,不孝不忠,何益?其实是批评黄巢自立为帝,不是男子汉大丈夫,后来在梁山上干的事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
就算是在梁山,宋江也没有反抗朝廷的念头,尤其是随着梁山起义军节节胜利,这种招安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他在招揽关胜等朝中将领,说服卢俊义时,也多次表示过同样的立场。
《水浒传》中关于宋江被招安的描写,倒是与历史记载相符,历史上宋江被张叔夜招安。《宋史·徽宗本纪》:“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人犯了淮阳军,派人去抓他,又犯了东京、江北、楚海州,命知州张叔夜,向他投降。”《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掠夺十郡,无人敢与之争锋。」根据史书记载,宋江是在战败后投降的,而小说中则记载了他在一系列的胜利之后被招安。


!admin 发布于  2022-3-7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