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由来
泰山的由来
“泰山”的由来此称谓都与泰山的“封禅”有关。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旧例,有幸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穿上五品官穿的浅绯色官服,觉得奇怪,便去问他。郑镒支支吾吾,不好回。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幡绰替他回答说:“此泰山之力也!”妙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
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是五岳之长,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做“岳”、“岳翁”、“岳父”、“岳丈”等。据文献记载,这种称谓大致始自宋代。妻母则称做“岳母”,在书面文献中,后来也有称做“泰水”的。
汤包的由来
汤包的由来
1、灌汤包是一种汉族特色小吃,相传600多年前,元末明初,朱元璋起义攻打天下,率领起义军打到浙江的金华城下,由于守城元兵早有防备,把城墙加高了七尺,另外还给城门加上了万斤闸。起义军攻打了九天九夜,还是破不了城,只得在城外安营。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大将常遇春、胡大海等十分焦急,白天夜里商议破城之法。
2、一天深夜,常大将军夜不成眠,在帐外踱步想着破城计策。忽然,他发现城门开了,万斤闸慢慢地升起,只见元兵押着一批民夫到江边偷偷地到江边挑水。常遇春连忙唤醒胡大海和起义士兵,冲向城门。常大将军用肩膀顶住万斤闸,高喊到:“弟兄们,冲进城去啊!”顷刻间,起义军似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批接一批向城里冲去。
3、常遇春肩顶万斤闸,时间长了,肚子饿得慌。这时,恰好营里送来包子、菜汤等点心,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给他喂包子、菜汤。常遇春真是饿慌了,一面狼吞虎咽地吃着包子,一面不停地催促:“汤,包子,汤,包子……”胡大海看着肩负万斤闸,汗流浃背的战友,喂着喂着顿生一计,令一士兵先将菜汤灌进包子,再把包子喂到战友嘴里。
4、常遇春吃着,觉得喉咙湿润了,力量倍增。直到士兵们都冲进了城里,他放下万斤闸。后来,常遇春问胡大海:“你那天给我喂的什么好吃的,使我力量倍增?”胡大海笑着说:“就是你叫的‘汤包’呀!”常遇春也笑着说:“如果没有你的汤包,我早就被万斤闸压趴下了。”后来,人们也就借着这个传说做出了灌汤包。
唐人街由来
唐人街由来
1、唐人街,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聚居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
2、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在宋代时,“唐”就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中国人的历史情结很深。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673年,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1875年,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称唐人街为“唐人城”,其通英语,英语称唐人街为Chinatown。唐人街的历史比英语名称Chinatown要早几个世纪。
唐山的由来
唐山的由来
1、唐山之名始于后唐。据《滦县志》记载:“唐山周回数里,复岭重岗,其东麓则徒河萦带。相传后唐李嗣原曾屯兵于此,立石城二百余丈。又后唐姜将军斩蛟有功,葬于此,后人建庙祠之。山以唐名,实由于此。”
2、明初,明太祖驱逐鞑靼,北方地广人稀。为充实边境,除招抚流亡复业外,还从江、淮、浙、鲁等地迁入户口。永乐二年(1404年),明王朝开始在唐山编屯置村:土民编社,迁民编屯。因而,逐渐形成桥头屯、刘家屯、马家屯等古老的村庄。
3、唐山原来是一个荒僻的村落,它是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城市。清政府为了开发煤铁矿,光绪二年(1876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谐同美国矿师马立斯到开平镇勘测,勘察结果很好。唐廷枢向李鸿章报告,认为要雇用洋匠,采用西法,开采煤铁,大有作为。1877年,李鸿章指定唐廷枢主持开平煤矿的开采工作。因而当年建立开平矿务局,在桥头屯买地造房,购置机器。随着煤矿的发展,人口增多,商贾繁盛,1878年桥头屯升格为镇(乔头镇),与开平镇平行。
4、1898年,乔头镇以镇北有“唐山”,而改名为唐山镇,此为唐山行政名称之始。二十世纪初,唐山从工业镇逐渐发展为工业城市。1928年,唐山镇改称唐山市,仍属滦县八区管辖。1938年,日伪北平临时政府明令设唐山市,市区范围扩大,增加30个自然村。1939年10月,正式成立唐山市政机构。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唐山市人民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冀东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唐山市为河北省省辖市。
唐诗的由来
唐诗的由来
1、“诗”在唐朝发展到顶峰与当时的文化特征以及社会规则分不开。唐朝以前,南朝士族生活优越,偷安成习,他们以能做五言诗为荣,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因此“诗”这种题材在唐朝以前就已经出现,而且成为社会潮流,已经在文学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到了唐朝,“诗”的地位愈发提高,作诗成为考取功名的正途,后来甚至不是科第出身的人不能当宰相,所以唐朝文人都必须要会作诗,作诗之风也就在唐朝流传开来。
2、唐诗能被世人称颂,自然不仅仅是因为唐朝全民皆诗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唐朝出现了最著名的诗人以及流传最广的“诗”。唐朝鼎盛时期,文人墨客可以靠着佳篇秀句为自己赢得社会的尊敬和优厚的待遇,因此他们都在作诗方面下过苦工。一部分诗人也就从中脱颖而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些广为人知的诗人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让我们见识到了唐诗的精美。唐朝,“诗”发展到了顶峰,也成为唐朝文化最好的代表。
糖的由来
糖的由来
1、糖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中国古书上出现“饴”字是在汉代,“饴”是古人口中的一种糖。饴、饧在古代,主要指的是麦芽糖的制成品。相对而言,“饧”指稍硬一点的“饴”。植物种子发芽时一般会产生出糖化酵素,从而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不太容易结晶,但很容易制成胶装物质。
2、它是古人最早制作出的甜味剂。这种糖现在在国内各地都还比较常见。很多地方还保存着在“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祭灶的习俗,冀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用麦芽糖是为了让灶王爷的嘴巴甜一点。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写了一部70万字的《糖史》,对于糖的来龙去脉以及在我国发展传播的源流都给予了很深入的探讨。
糖葫芦的由来
糖葫芦的由来
1、糖葫芦的来源是来自南宋的宋光宗皇帝赵停。绍熙年间,赵停最宠爱的黄贵妃有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
2、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糖画的由来
糖画的由来
1、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2、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坚瓠补集》中有一首诗,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况:“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录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腹。霉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桃花的由来
桃花的由来
桃花名称来自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桃花潭在我国哪个省
桃花潭在我国哪个省
桃花潭,长江支流青弋江上游的一段,历史名胜,位于安徽省泾县以西40公里桃花潭镇翟、万二村之间。桃花潭水深碧绿,清澈晶莹,翠峦倒映,山光水色,尤显旖旎。唐代诗人李白一曲《赠汪伦》使潭显名于世,成为历史名胜。潭两岸,有汪伦踏歌送别李白处东园古渡、踏歌岸阁、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怀仙阁、汪伦墓等景点。
桃花潭距泾县县城40公里,青弋江上游,介于翟、万二村之间。其名由来说法不一。有云:古人见于澄泓苍霭,如入《桃花源记》所述之武陵源,故名之。又云:兹潭十数里而近桃林缤纷,夹岸无杂树,值芳飞红雨之际,适谪仙李白应其地豪士汪伦之邀来游,睹此情景遂得此名。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千古绝唱,使桃花潭更显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