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讲了怎样的爱情故事?

唐宋的诗词大家口口相传,耳濡目染的挺多。诗经的文字很多人又觉得晦涩难懂,不认识的字词太多。这就导致不少人都觉得诗词儒雅有气质,却又不知如何去读。大家一般都是对情诗很感兴趣,那大家听过“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句诗吗?这句诗描述的画面很是美好,那你知道它出自哪里吗?今天小编就来讲讲这首诗背后的爱情故事吧。

一、诗词原文
【先秦】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背景故事
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天朗气清的夏末,有一个看起来老实忠厚的男人怀抱着布匹来换丝线。其实他并不是单纯来换丝线的,他把目光投向了我,满脸通红。
我送他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我也想和他一起离去,但是他还没有找好媒人。希望他不会生气,我并不是故意拖着婚期,而是得等到秋天。
终于盼到结婚那天,我登上颓的篱墙,望尽这指向他家乡的小巷。望了很久都没有见到想见到的人,我不仅眼泪簌簌掉下来。终于看到你,我立刻又喜气洋洋。你去卜卦,卦中尽是吉利的话,我们的婚姻必能美满幸福。你用车来迎娶,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就这样,我离开了我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家。父母很心疼我,因为你家家徒四壁。我带着嫁妆,牵着牲口——他们不愿我在那边受苦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桑树上的叶子都不知道落了多少回,枯黄了多少次。我昔日美丽的容颜也慢慢变得苍老,黑瀑布般的长发里藏满了银丝。嫁给你的这几年,我不知道吃了多少苦,但是却换来一个游荡不定、三心二意的你。
我的心就像淇水一样波涛滚滚,可是你却对我不管不顾。也许这就是男人的心吧,我已心灰意冷,看透本质了。都说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女子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我现在才知道父母的深意。
每当家里问起这边的情况,我只是“报喜不报忧”,就连自己的亲哥哥都不敢诉说。我只能装作不在意,说着“只是有点累”这样的话。
哥哥笑道:“你们两个相濡以沫,相互依存,何等幸福啊?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妹妹,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只能假装幸福的笑着,将泪水和痛苦往我肚子里咽。
现在想想,孩童时的我们是那样的不同,你是真诚的,而我是无知的。曾经的“与子偕老”的承诺在现在的我看来,只是空空的一句话。我悔恨啊,这淇水、洼地都总有个岸,而我的痛苦却看不到边。
现在的我回想起年少时的美好,你当时对我还是极尽温柔体贴。现在呢,昔日的海誓山盟还在耳边回响,你就已经违反誓言。你已经和原来不一样了,我也就只能憔悴在岁月中了。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6 

诗经中最唯美的爱情诗是哪一首?

唐宋的诗词大家口口相传,耳濡目染的挺多。诗经的文字很多人又觉得晦涩难懂,不认识的字词太多。这就导致不少人都觉得诗词儒雅有气质,却又不知如何去读。大家一般都是对情诗很感兴趣,那大家听过“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句诗吗?这句诗描述的画面很是美好,那你知道它出自哪里吗?今天小编就来讲讲这首诗背后的爱情故事吧。

一、诗词原文
溱洧
【先秦】佚名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二、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写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诗。
在当时郑国的风俗,就是在三月上巳日这一天,人们要在东流水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宁。而正当青春年华的男女青年也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
三、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古代的情人节,在三月上巳日这一天,青年男女们借着在东流水中洗去宿垢的由头,偷偷见面。此时正是初春时节,是春水涌流的时节,在溱洧之外,暗藏情思的男女在偷偷会面。
这首诗从“大”写起,一句“殷其盈矣”突出了参加欢会的青年人之多。可谓熙熙攘攘、茫茫人海、不可胜数。又从“小”落笔,一句“维士与女,伊其相谑”,写出了这一对看对眼的青年男女的相识、相知、相约同行。两人互相赠送着爱情花,作者用清浅淡墨的手笔,记录下了这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
整首诗的氛围都是很美的,初春时节的美,爱情的美,少男少女纯粹情思的美。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所以说这首《溱洧》算得上是在《诗经》中最为唯美的一篇了。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5 

诗经溱洧中描写的是什么节日?

唐宋的诗词大家口口相传,耳濡目染的挺多。诗经的文字很多人又觉得晦涩难懂,不认识的字词太多。这就导致不少人都觉得诗词儒雅有气质,却又不知如何去读。大家一般都是对情诗很感兴趣,那大家听过《溱洧》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很唯美的,那你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在这首诗中作者又描写了一个什么节日呢?今天小编就来讲讲这首诗中的节日吧。

一、诗词原文
溱洧
【先秦】佚名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二、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写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诗。
在当时郑国的风俗,就是在三月上巳日这一天,人们要在东流水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宁。而正当青春年华的男女青年也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
三、上巳节的由来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上巳节在汉代以前被定为每年的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每年的夏历的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结伴一起去往水边沐浴,称为“祓禊”。后来人们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活动民俗。
在这首《溱洧》中,少男少女就是在上巳节的活动中偷偷相会的。上巳节是在初春时节,正是春心萌动的时节哦。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3 

历史上死相最惨的皇帝是谁 谁把他的头颅当成了收藏品

虽然皇帝看上去是呼风唤雨,但是我们从影视作品中也能看到太子之争是何等残酷,而且,如果是在乱世,就更惨了,为人所杀改朝换代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而历史上的这位皇帝,死就死了,头颅还被人拿去当收藏品,真实可怕。

晋国正卿智瑶
春秋末期的时候,当时的晋国由智、韩。赵、魏四家一齐把持着,其中智氏的实力最强。智氏为了削弱其他的三家,于是就以恢复晋国霸业为名,提出了四家都把一些封地归还给国君,智氏以身作则先献出了万户封邑。之后韩氏和魏氏先后献出了封邑,而唯独赵氏不肯献出封邑。于是智瑶率领韩魏一起围攻赵氏,企图瓜分晋阳。
当时智瑶引汾水灌晋阳城,此时的赵襄子快支撑不住了,赶忙派谋臣去策反韩、魏两家。张孟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动了韩魏两家,于是在一天深夜里,韩魏赵三家一起联合击败了智瑶。当智瑶失败之后,对智瑶有深仇大恨的赵襄子把他的头颅做成了饮酒的酒杯,就此收藏了起来。
宇宙大将军侯景
侯景原本是南北朝时期的羯人,自己两度易主,利用梁朝的矛盾,自己开始了招兵买马。当时的梁武帝昏聩不知,侯景也因为梁武帝的绥靖政策迅速的壮大起来。之后公元548年的时候,当时侯景开始了起兵作乱。
直到他攻破了台城,硬是将梁武帝活活饿死,另立萧纲为皇帝,自封大都督。此时的他还不满意,逼溧阳公主做他的妻子,自封为“宇宙大将军。”但是没过多久侯景就被陈霸先击败,自己的尸体暴露街头被别人分食,头颅被上交武库做为收藏品。
穿越皇帝王莽
王莽是西汉外戚王家的主要成员,在王莽没有篡位的时候,他是一个对内赡养孤嫂、叔伯的人,对外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当时汉朝江山一塌糊涂的时候,王莽一度被认为是周公再世的救世主。但是王莽在皇帝早死、大权旁落的情况下篡位了。
王莽篡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类似现代人的改革,结果导致民怨四起,又加上一些天灾的原因,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当绿林军攻入长安之后,王莽就死于乱军之中了。不过他的头颅得以保留了下来,被之后历代皇帝收藏,直到270多年后,洛阳府库遭遇大火,王莽的头颅也被彻底的焚毁。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3 

三国时期各国人口各是多少?曹操真的有八十万大军么?

三国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了,不管你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肯定都不会陌生,毕竟关于三国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太多,你想不了解都难。不过三国时期,魏国、吴国和蜀国人口到底各有多少呢?曹操称自己有80万大军是真的么?蜀国大概只有28万户,就算兵和民1:2来算,那魏国就有160万户了,真实这样想打下蜀国也不需要花这么长时间了吧。

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
一、疆土数据
魏国的疆域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立国后有87郡及十二州,十二州分别为: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北部)、扬州(北部)。据有关文献记载,公元262年,魏国的国土面积达291万平方公里,是三国中统治面积最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再加上天灾频频,人口空前减耗。后来,董卓乱京,火烧洛阳,据记载:“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青州邑有万户者,著籍不盈数百”,“(冀州)得户三十万众”(只及东汉时的二十分之一)。人口减损之多,可想而知。
三、人口统计
曹操得势后,广行屯田,兴修水利,招募流民。这使得黄巾之乱中的无所事事的农民又投身到农业中,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据记载:“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资食有储,而无水害”。曹操对农民的税收也比较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丝织业也得到复苏。而被董卓烧毁的旧都洛阳,到公元240年时已成为“其民四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的繁华的大都市了。
蜀国所在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在诸葛亮“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的政策下,农业亩产量大大提高。纺织业也得到大力发展,久负盛名的蜀锦远销魏、吴两国。成都已是“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的大都会了。当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降书中说:“百姓布野,余粮栖亩”,“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
吴国立国之初,北方人民躲避战乱南下,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扩大了耕地面积;又由于实行屯田和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此外,武昌的冶铸业,沙中(今江苏常熟)的盐业,三吴的丝织业,侯官(今福州市)的造船业都有很大发展。吴都建业有大市、东市,商业繁盛。据记载:“富中之氓,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
因此,综上所述:蜀国人口约有28万户,士兵人数约10万。 吴国人口约有52万户,士兵约23万。魏国人口约有103万户,士兵约50万。自古有言:“得中原者,得天下。”如今看来,所言非虚啊!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2 

御前带刀侍卫官职大吗 御前带刀侍卫里面的人武功高吗

在不少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御前带刀侍卫这种称呼,各个看上去都是武功高强,而且听名字就感觉牛逼轰轰的,但是,这些人到底是多大的官,和丞相之类的比又怎么样呢?还有武功为题,既然是保护皇帝安全,是不是很厉害?

[御前侍卫的第一印象]
看多了清宫戏,朋友们肯定都对“御前带刀侍卫”这一职位在脑海中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印象,有说帅气的、有说威风凛凛的。但是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御前带刀侍卫”这一种说法就是源自于清代的。
“御前侍卫”指的不是某一个人,他是担负着保护皇帝安全这一责任的官职,而“带刀”就是“御前侍卫”的标志和特权。
[“带刀”侍卫早有渊源]
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典故就是“荆轲刺秦王”,说的是燕太子丹请当时的勇士——刺客荆轲前往秦国以献图的名义刺杀秦王嬴政,阻止他一统六国。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秦王拔出了剑杀掉了荆轲。但是在这一次事件中,没有侍卫前来营救嬴政也成了一个无奈的场景:秦国法律严明,在《秦律》就有此项规定有:禁止侍立在殿上的臣下带兵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荡平了六国。由于有过被刺杀的先例,秦始皇专门设置了“卫尉”这一官职,统领精挑细选的近身卫士,负责整个秦宫内外的安全。
汉代则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御前侍卫部队——“羽林军”。羽林,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在《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
作为秦皇汉武的另外一个——汉武帝刘彻,他最先设置了“羽林军”这一支近卫部队。
唐朝时期成立了一支专门负责皇帝安全的“北衙禁军”,这支部队是完全脱离南衙十二卫的存在,在安史之乱之后,被皇帝直接拿下,毕竟马嵬驿,就是陈玄礼的禁军造的反。
元代的中央禁军称为“宿卫军”。在宿卫军之中,也有着及其清晰的划分,皇帝亲自统领的一支叫“怯薜军”,由枢密院统领的一支则被称为“侍卫亲军”。
到了明代,锦衣卫出现了。严格的说,1382年由太祖从拱衣卫改设的锦衣卫只是广义上的御前侍卫,只负责重大事件的仪仗、侍卫工作,他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巡察缉捕之权,说到底和东厂西厂一样是特务机构,真正卫戍皇城、负责皇帝安全是上直二十六卫,其中,“府军前卫”专门负责皇帝近身侍卫,又称为“带刀舍人”。
清代的侍卫机构分得最细,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大内侍卫等,各司其职。其中,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地位最高,职责也最重要,必要时要做人肉盾牌的。
每一代的君主,都有着自己的“亲信侍卫”保护自己的安全,在涉及到安危的时候,这些人都成了他们的牺牲品、人手盾牌。也有不少人通过侍卫这条路走上了人生巅峰,但历朝历代的禁军都少不了参与宫廷政变,充当政治的牺牲品。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1 

安史之乱后大唐是怎样一步步衰败的

说到古时候的唐代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唐代可以说是中国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了,小编刚刚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议论,安史之乱后唐代是怎样一步步衰败的呢?其实,小编觉得还是很有趣的,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有不少的,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安史之乱是谁发动的
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和史思明组织发起了一场政治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亦称“天宝之乱”。
叛乱发生之后,安禄山将他占据的地盘变成了一个独立于大唐的国家。这就是“大燕”。安禄山自称“大燕”的皇帝,不会再听从李隆基的命令了。不过“大燕”在大唐的眼里也不过就是一个在玩过家家的小孩吧。
安禄山和史思明会发起叛乱,就是看到大唐当时的皇帝李隆基不理朝政,专宠杨贵妃,使得国家混乱。最后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没有的到这个江山,也是逼得李隆基杀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
安史之乱全过程是怎样的
安史之乱往简单了说就是一场战争罢了。
在755年时,安禄山就开始蠢蠢欲动。在同一年的11月15日,唐玄宗知道了安禄山叛乱的这一个消息。在几经犹豫之后,他决定任命安西的节度使封常清再同时去管理范阳、平卢的节度使,以此作为对这次叛乱防守的前期准备,还任命了皇六子荣王李琬作为元帅,当时的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作为副元帅东征。
在唐玄宗做了这些准备之后,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到了一些阻碍,不过因为杨国忠没什么本事,使得安禄山就在同一年的12月12日就攻下了洛邑。当时东京的留守李憕还有御史中丞卢奕因为不投降,就被安禄山杀了。河南的尹达奚珣没什么骨气就投降了安禄山。不知是不是唐玄宗因为有人投降了,有些丧失判断。听信了监军宦官的诬告,用“失律丧师”这样的罪名处斩了封常清、高仙芝这两位坚守这的大将。
在天宝十五年的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并改国号为元圣武。此时大燕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就打入了长安。
唐玄宗看到是这样的局势,就马上选择了逃离长安,逃到了马嵬坡这一个地方。在逃亡途中,士兵又饿又累,不愿意再战斗了,于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就请求唐玄宗杀了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这几个祸乱朝政的人。杨国忠其实已经被士兵们乱刀砍死了,唐玄宗看这样的情况就打算为杨贵妃求情,不过士兵们不买账,最后玄宗还是赐死了杨贵妃。这是士兵们斗志高昂,马上就进行了反击。很快就结束了这次叛乱。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是唐朝一个由盛而衰的点,同时,这件事还造成了唐代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经历了一共七年零三个月,虽然这个叛乱最后是被镇压住了,可是唐朝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了这一次的祸事,大唐是大不如前了的。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来看都是处于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从中最直观的可以看出,那时的民间是民不聊生,大家都不知道日子应该怎么过了。
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不再对于唐朝中央机构的命令言听计从。当中央下达命令时,阳奉阴违,并不会好好地、完整地执行命令。更多的情况下,是把圣旨当做一张废纸。这就看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说是下降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低点。
从经济上看,这次平定叛乱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央的财务状况有点被掏空的感觉。而且因为在打战,人们也无法安心地耕作。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了安心耕作的环境,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据很多史料记载,在这次的安史之乱结束后,民间是有了一场大饥荒。这就可以证明,这次战争对于经济的打击是多么的大。
所以,安史之乱即使被平定了,也给了唐朝不可磨灭的伤害,还影响到了后世。
安史之乱的影响
《旧唐书》中提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几乎没有人烟。唐朝诗人杜甫有诗云:“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战乱后的百姓流离失所,很多民众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人们的生产生活一被打乱,那么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其次,边疆不稳定也是安史之乱的影响。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根本无暇顾及边疆事务。唐玄宗为了镇压安禄山叛乱,召回了镇守在边疆的士兵,造成了边防空虚的状态。
西边吐蕃人见唐朝正在内乱,根本无无暇顾及边疆事务,于是他们和安禄山乱兵一起,夺去了河西走廊、陇右。公元790左右,唐朝陆续失去安西北庭,这让岌岌可危的唐朝政权逐渐危在旦夕。除此之外,唐末藩镇割据额局面,也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以及经济中心南移,百姓赋税加重都是安史之乱的影响。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40 

古代人早上起床真的靠鸡叫吗?古代冷知识盘点

对于古代小编相信很多人都还是非常困惑和好奇的,小编刚刚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古代人早上起床真的靠鸡叫吗,其实小编觉得一些冷知识还是很有趣的,小编今天也是在搜索了一番有关古代的冷知识和你分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通常多久洗一次澡?他们用什么来洗头呢?
古人比我们想象中讲卫生多了。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澡。更有人因为喜欢洗澡而著书立说,这就是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沐浴经》。
古人洗头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洁剂“无患子”来洗头。
古人没有卫生纸,那么上完厕所用什么擦屁股?
古人大概都练过“忍者神功”,在纸张还没有发明之前,古人如厕完后用小木片、竹片来“刮擦”屁股,也不怕刮出痔疮来。即便是纸张发明之后,因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而且纸张较为昂贵,用纸来擦屁股,是大不敬的奢侈行为,古人只好继续当“忍者”。直到元代,蒙古人才不鸟你什么爱惜纸张呢,屁股自此得到了“温柔”的对待。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的?
涂脂抹粉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样法宝是:黛粉、妆粉和胭脂。“黛”是一种黑色矿物,把它先磨成粉再和水,可以用来画眉。妆粉就是现在的粉饼。胭脂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现在琳琅满目的化妆品让女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假面”功力更胜古人几筹。
古人喝水是生饮还是煮开再喝呢?
只有现代人才会被这个问题困扰。古时候还没有环境污染,无论是河水、泉水、井水,甚至是雨水都可以直接饮用,不用担心拉肚子。只有天气寒冷时,古人才会把水烧开了喝。
虽然可以随时随地取水,但古人要提防水源受到污染,因为古代瘟疫的流行,大多跟饮用水有关。武侠片里的恶人,常使用在水里下毒这种下三滥的招,取人性命于无影无形。
古时就有地图吗?那如何制作的呢?
传说大禹治水时,就有地图。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图,是3幅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古地图。西晋的地理学家斐秀创立的《制图六体》,使地图的编制有了更大的精确度。
古代地图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脚印量出来的,所以,制作地图的兄弟们,首先得是跟唐僧似的苦行者。因为,想要制作一张全国地图,往往需要10多年,是个浩大而枯燥的工程。
在没有杀虫剂的时代,古人如何扑杀害虫?
古代用于防治害虫的药物五花八门,植物性的包括嘉草、莽草等,动物性的包括蜃灰、鱼腥水等,矿物性的则有食盐、硫磺、石灰、砒霜等。
使用的方法包括混入种子收藏、伴同种子种植、浸水或煮汁喷洒、点燃熏烟、涂抹虫蛀孔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政府甚至还得专门设官员管治虫害。每到害虫猖狂的时节,便会出现“全民捕虫”的壮观景象。
古人上班时几点到几点?打卡吗?
别以为打卡上班是现代的变态发明。看看古人上班的记录,你会觉得现在算是人性化多了。古代衙门里的公务员上班的时段为:春冬二季,清晨六点签到;夏秋二季,清晨五点半就得签到。如果谁敢无故旷工或迟到,就不是扣点钱那么简单的事情了,依天数和情节轻重,可处以笞刑或徒刑。所以,上班迟到有可能遭受皮肉之苦,不好混啊。
古代的婴儿会喝羊奶或牛奶吗?还是只喝母乳?
古代的婴儿如果可以喝羊奶或牛奶,就不会有这么多幼年夭折的惨况了。古人通常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喝动物奶。婴儿还是以含有人类抗体的母乳为主,因为那时候动物奶还没有现在的杀菌处理技术,婴儿对细菌没有抵抗力。
若母亲没奶怎么办?只能“借乳”了,奶妈这一职业由此诞生。没奶的穷人家,只能用米磨成适合吞咽的细浆来作替代品。
古人怎么取火?
最初,古人看到火山爆发或雷击起火,以为是什么神灵,会顶礼膜拜。后来,燧人氏看见啄木鸟与木摩擦生烟,从中学会了钻木取火。西周时发明了“阳燧”取火,就是用凹面的铜镜,运用阳光聚焦的原理取火。直到人类懂得击石取火后,用火就很方便了。所以,打火石是古人居家的必备品。不过,也要警惕放在小孩小猫够不着的地方,免得玩火自焚。
铁杵真能磨成绣花针吗?如果不行,那针是怎么做的?
在古代,凡属于金属类的东西都算贵重物品,如果典故属实,那位磨铁杵的阿婆,算得上有钱又有闲的人了。
不过,制作铁针的确需要很大的恒心和耐心。先要将烧红的铁抽成铁丝,再剪成一段段,将一头磨尖,另一头钻洞。制作用于针灸的针就更烦琐了,先要将针插入腊肉中用油脂来填补坑洞,尖端还要磨得又尖又圆,才能避免针戳断血管。
以前没有卫生棉,那代替的布是抛弃式的,还是重复使用?
古代妇女身上最长的东西,除了头发、裹脚布,就数“卫生布”了。那是一根长布条,用于“大姨妈”来时。但是,由于古代妇女参加体力劳动比较频繁,所以依然难免“见红”。
此外,因为中国向来崇尚节俭,使用过的布条还是会经过清洗后重复使用。现在的女人应该好好感谢卫生棉的发明者,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人”。
古人如何减肥?有丰胸的偏方吗?
比起现在五花八门的减肥药,古人的办法就简单多了,比如用喝茶来减肥。不过,古代的老百姓难得大鱼大肉,一天到晚都得干又重又累的活,哪儿还胖得起来?
古人丰胸的方法比较自然,比如运用红豆和黄豆等食补的方法来达到丰胸的效果。此外,古人认为穴道按摩也能助长胸部汹涌。
比起古人的“内调法”,现在的丰胸法更危险,一不留神就成了“毁胸”。
半夜在街上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更夫,算公务员吗?
更夫在古代类似现在的社区巡守队和管理员,主要负责夜晚邻里间巡逻和报时的工作。由于夜间出行,他们“撞鬼”的可能性比常人高,港台的僵尸片里头,更夫常莫名其妙地暴毙。
话虽如此,但更夫好歹是个正经的职业,也算是公务员,因为古代军队较低阶的士兵,会被安排当更夫。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待遇没有现在的公务员好。
除了听听唱戏外,古人都怎么过生日的?
中国讲究尊老重贤,只有老年人,才能过大寿。新生婴儿满周岁时,会举行“抓周”。以后每年过生日,往往是父母煮几个鸡蛋就糊弄过去了,这叫“小生日”。
直到60岁才有资格贺“寿”,也就是过“大生日”。此时,可以大摆戏台,亲朋好友还会送上珍贵的礼物和美好的祝福。
所以,在古代,想要过个像样的生日,还得有长命的本事。
如果古代的大侠参加现在的奥运会,会大获全胜吗?
你觉得蜘蛛侠和孙悟空PK,谁会胜出?这种问题只能激起唇枪舌战,永远没有结论。古人大多数从事的是体力劳动,所以耐力和承受力应该比现代人要好很多。但是,现在的奥运会,是以举国之力培养那一小撮运动苗子,有财力、人力、技术的支持,古代大侠八成拼不过他们。不过,像一些看重耐力的比赛,比如马拉松,古人的胜算还是很大的。
古人整容吗?
古人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古人是不会像现代人那样,主动在自己的身上动刀子的。以前的战争很盛行割掉战俘的鼻子,因此古人研发出一套鼻子的再造手术,就是将手臂割开一个缺口,将手臂固定在受伤的鼻子上,等两边的伤口愈合,再从手臂上挖掉一块鼻子大小的肉,来当作新鼻子。不过,这和为了变美的现代整容完全不同。
古人刷牙吗?
古人也是很注重口腔卫生的。咱们的祖先老早就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用了。再后来,印度人发明的“杨枝牙刷”由僧人传入中国,又名“木齿”。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将杨枝一头咬软,蘸了药物刷牙,便令牙齿光洁。
更简单的方法是用“嚼”的,跟长颈鹿似的嚼嫩树枝,也可达到类似效果。现代人哪天“野外生存”时,忘记带牙刷,不妨回归一下古法。
古人近视了怎么办?
古时还没有什么环境污染问题,也没有电视、电脑的诱惑,所以近视的人非常少。通常近视的都是苦读的书生,你想啊,老凿壁偷光、囊萤夜读,不近视才怪呢。
古人以为看不清是因为精神不集中,所以,“定志丸”是最常用的药方,也有用穴道按摩和针灸来治疗眼睛的。
明朝时眼镜从西方传入中国,仗着眼镜,大家毁起眼睛来,更肆无忌惮了。
飞鸽传书真的可行吗?
在中国古代,何时开始使用飞鸽传书,已不可考。在蒙古西征时,传讯鸽就已经被大量用于军事活动,立下汗马功劳。发展到后来,鸽子还成为传递情书的绝妙用具,成为不少美好姻缘的“红娘”。
古人飞鸽传书,多用红丝线捆扎信笺字条,以引起收信者的注意。如今,我们用的是电话、视频等,虽说更方便快捷,却少了一丝浪漫和期盼。
古人有金库或保险箱吗?他们是怎么藏钱的?
早在原始时代,为了保存辛苦捕猎来的食物,古人会挖洞将食物放入洞穴,再放块大石头挡住。后来,演变成用兽皮包裹贵重物品,这应该算是保险箱的雏形了。
随着器皿和锁的发展,人们开始将钱放入不同材质的箱子和柜子中。然而,即便“保险箱”出现了,也难免半路杀出群绿林大盗。钱庄由此应运而生,却也成为更专业的“窝藏赃款”的机构。
以前的纸钞要防伪吗?
古代最早的纸钞诞生于民间,由商人自由发行。但这样做,很容易出现乱发和伪造的情况。后来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收归官方发行,防伪措施更为严密,还会在纸钞上盖上两枚官印。
到了宋徽宗时期,改为图案更复杂的“钱引”,加上多色套印,防伪性更强。此后,历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防伪方法。花样之多,让现代人至今都没有搞清咱们老祖宗到底是怎么防伪的。
古代人装假牙吗?
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发明了汞合金填充龋洞法。宋朝还出现了镶假牙的专业医生。古代的假牙材质很多,除了象牙、牛骨之外,还有坚硬的檀香。假牙除了能解决实际的用牙问题,还有装饰和卖弄的功用。“牙桥”,就是用软金铁线绑住牙齿,再绑入口内,没有咀嚼功能,纯装饰使用。这让人想起九十年代的港片里,暴发户一张口,金牙闪倒一片。
古代男生都留长发吗?
古人对三千发丝劳心劳神的程度,非现代人所能想象。古代无论男女都留长发,而且是越长越好。他们几乎都不剪头发,顶多修理一下边毛,即便这样,还得看着黄历挑日子。
男孩到了读书的年纪,会将头发挽结成发髻,叫“束发读书”。古时的“秃刑”,是古人不堪忍受的惩罚,也就是司马迁说的“剃发受辱”。
古人抽烟吗?
烟草最早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菲律宾的吕宋岛传入中国的,最初在广东福建两省有少量的种植,但抽的人并不多。众所周知,烟草造成祸害,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小小的鸦片,成为改写中国历史的导火线。清光绪年间,英国商人借通商之便,把纸烟带入大陆,刚开始免费送抽,等人上瘾之后开始贩售。
古代玉或宝石类的饰品,是用什么东西雕琢而成的?
黄金有价玉无价,古人老早就知道玉器宝石的珍贵。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表明古人对硬度早就有了认识,知道利用更坚硬的矿物来研磨石器。
雕琢玉器,古人往往是把硬度更高的石英、拓榴石、金刚石等矿物捣碎成沙砾状,就成了“解玉砂”。后来还出现了硬度最高的“金刚砂”,也就是碎钻。这下再硬的宝石都可以任人“宰割”了。
古代人的闹钟只有公鸡吗?
如果那只当闹钟的公鸡被宰了,怎么办?古人当然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除了漏壶和日咎外,古人还发明了香钟。就是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燃烧时间才能准确。再从燃烧后剩余的盘香上的刻度来推测时间。
后来,古人对香钟进行了改良,在香火烧到固定刻度时,上面挂的重物就会落下,撞击盘香下的金属器皿,达到闹钟的效果。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39 

中国古代人怎么过中秋节?

说到中中秋节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中国的中秋节也是有很大的历史背景的,中秋节要吃月饼赏月,小编刚刚看到一则非常有趣的消息,那就是有不少的网友在问小编,中国古代人们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关于这个,小编也是在网上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吧!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起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唐代中秋行“拜月”
中秋节的由来,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传说息息相关: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后,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赏月之余,品尝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一个民俗符号。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为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品尝,从此就有了中秋吃饼食的习俗。当时的大户人家一般都会在中秋节摆设大香案拜月,圆饼、西瓜、苹果、葡萄等供品一应俱全,其中圆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考究的人家,西瓜还要特意切成莲花状供奉。
北宋中秋始“团圆”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南宋“月饼”诞生
月饼的由来,传说源于唐征突厥取胜,有西域商人贺以胡饼,李世民感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此说无据,胡饼汉代已入中原,类于今天的馕。李世民不过是说胡饼之圆,近似月亮罢了,和月饼毫无关系。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旧事》一书对此有记载。并且,蒸制月饼至今仍在山东、河南等地流传。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游览志会》中有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 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 径尺余,重有两斤。”
“饼”在古代是一类面食的总称,比如面条叫汤饼、索饼,馒头叫蒸饼、炊饼,水饺叫煮饼,凉面叫溲饼等。古人祭祀需用面食,以“饼”祭月,在所难免,比如宋代宫廷过中秋时就吃“宫饼”“小饼”“月团”。 元代中亚技师大量进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浆技术更加成熟并得到推广,这推动了月饼的普及。
明代流行“送月饼”,影响至今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北方人亦然。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笔者苏北老家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元代,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清歌 发布于  2022-1-16 16:38 

开除党籍的人员对子女的影响

开除党籍的人员对子女的影响
法律分析:父母被开除党籍的,对子女的征兵政审会有负面影响。

法律依据:《征兵政治审查工作规定》第八条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公民,不得征集服现役

(一)散布带有政治性错误的言论,撰写、编著、发表、出版带有政治性错误的文章、著作的。

(二)曾被刑事处罚、劳动教养、收容教育、行政拘留的;

(三)因涉嫌违纪、违法正在被调查处理,或者正在被侦查、起诉或者审判的;

(四)因犯严重错误被开除公职、勒令辞职、开除学籍或者被开除党籍、留党察看、开除团籍的;

(五)有黑社会性质组织或者犯罪团伙标志、有损国家形象、有损社会公德文身的;

(六)与国外、境外政治背景复杂的人员关系密切,政治上可疑的;

(七)参加过邪教组织或者进行过活动的,参加过有害功法组织或者积极进行过活动的;

家庭主要成员、直接抚养人、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或者对本人影响较大的其他亲属是邪教或者有害功法组织骨干分子的;

(八)本人或者家庭主要成员、直接抚养人参加民族分裂、暴力恐怖、宗教极端等非法组织、带有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或者进行过活动的;

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或者对本人影响较大的其他亲属是上述非法组织骨干分子的;

(九)家庭主要成员、直接抚养人、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或者对本人影响较大的其他亲属,有被刑事处罚、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或者有严重违法问题尚未查清,本人有包庇、报复言行的;

(十)家庭主要成员有危害国家安全犯罪行为或者严重政治性问题,本人不能划清界限的;

(十一)其他不符合征集服现役政治条件情形的。


!admin 发布于  2022-1-16 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