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熊猫眼”,一定是熬夜的锅吗?

★ 熬夜对黑眼圈有影响,但不是导致黑眼圈的唯一原因。

★ 应对黑眼圈,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预防为主。

昨晚又是两三点才睡的,早上起来照镜子一看,居然起“熊猫眼”了,肯定都是熬夜惹得祸!

 
只要我够黑,就没人能看出我有黑眼圈。| 图虫创意

可调查研究告诉我们,黑眼圈其实并不完全是熬夜导致的。事实上,很多人的黑眼圈可能跟熬夜其实都没有太大关系。难道说,我们对于熬夜会起黑眼圈的经验是错的吗?

01

黑眼圈是什么?

跟熬夜到底有没有关系?

黑眼圈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眼周皮肤颜色较暗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常见的美容问题,对人体生命健康的没有太大的影响。它并不一定是由疾病引起的,但是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炎症、眼周黄褐斑或色素沉着、化妆品、先天因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熬夜不是产生黑眼圈的直接原因,出现黑眼圈不能只赖熬夜。所以出现黑眼圈,最好是找医生面诊,判断黑眼圈的类型,才能分析追溯发生的原因,对因治疗,得到专业的治疗方案。所以说,熬夜是黑眼圈加重的因素,但不是导致黑眼圈出现的根本原因。


qwe 发布于  2021-12-30 17:05 

雇佣真菌做“杀手”,北美乔松成功“开荤”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小与大,刹那与永恒,有时并不矛盾。比如,在一粒土中,也藏着大千世界——植物、动物、微生物正在其中角力。

土壤的热闹世界

看起来,土壤的世界乏味可陈,但实际上,数以亿计的土壤生物在其中生机勃勃。

多数情况下,土壤动物位于土壤生物的顶层,比如土壤中的螨虫(mites)与弹尾虫(spingtail),它们以土壤中的真菌、碎屑为食。而植物则往往充当着被蚕食的角色,为土壤中其它生物提供营养。这么说来,植物似乎永远处于底层,没有反击的机会?

如果你这么想的话,就大错特错了。

植物的反击可能时刻在地下上演,而这场战役则由真菌打头阵。

土壤动物被反杀,真凶到底是谁?

土壤中的真菌和植物一样,日子并不好过——它们都在弹尾虫的菜单上。但在一次喂养实验中,研究土壤中取食网络的科学家发现,用一种真菌喂养弹尾虫时,一向以真菌为食的弹尾虫不仅没吃上饭,甚至惨遭反杀,几乎全军覆没。可是,当用其它真菌喂养时,弹尾虫却几乎都活得很好,顺利生长繁殖。

在饲养弹尾虫的土壤中加入不同真菌后,弹尾虫的存活情况:红色部分表示弹尾虫,蓝色部分表示双色蜡蘑


qwe 发布于  2021-12-30 17:03 

数学之美丨虽然很陌生,但它可能是你最好的朋友

高斯说:数学,科学的皇后。

老师说: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学生说:数学是火,点亮物理的灯; 物理是灯,照亮化学的路; 化学是路,通向生物的坑……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数学让人“又爱又恨”,那么,数学家眼中的数学世界又是怎样的?

在“数学之美”系列的4篇文章中,让我们跟随一位数学工作者的目光,回望两千年的数学史,追忆时间长河里的数学家,一起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字时代城市居民的生活,了解数学家辽阔深邃的思想,欣赏数学世界的美与艺术,感怀数学优雅动人的传承。

数学是什么?数学有什么用?

相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模糊的答案。数学,可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最陌生的朋友。

在公众眼中,数学也许仅仅意味着数字的加减乘除,天气的冷暖变迁,乃至股市的跌宕起伏。而且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中大多数场景用到的数学知识仅仅只需要小学的教育水平。

延绵两千多年的数学文明,尽管数学已经深邃得令人敬畏,却依然没有在现实世界中找准它的生态位,难以展示它数千年来的精彩,也就很难让世人感知它独有的魅力。

和两千多年以前相比,虽然数学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它似乎仍然隐藏在世界的角落里,让人们无从知晓,更无法理解。科技盛宴上的主角,常常是诞生于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等学科的突破性成果。这背后的推崇与荣誉,似乎总和数学无缘。

那么,是什么让数学源远流长的美被忽略?又是什么让数学广博深邃的魂被深藏?

数学,是怎么变成今天这样的?

如果我们回顾数学漫长的发展史,会发现对数学的热忱和研究,大多时候代表了部分贵族的精神追求,数学的蓬勃发展则依赖于贵族之间的志趣交流。

对发现者而言,发明新的数学成果,更多的乐趣是享受到某种精神层面的喜悦。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年代,人们更关心的是生存条件和精神信仰。数学的特立独行天然地在普罗大众与精英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

自古希腊始,在两千多年的时光岁月里,数学的长河逐渐流淌出逾百条支流。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数学的理论和应用真正有了广袤的空间。建立在计算机和信息科技阵地上的数学分支,终于融入现代文明的基因。时至今日,数学内部的分工越发精细。但大体而言,现代数学体系分化出四个演进的主题,分别在理论、应用、审美和传承上演绎着自己的传奇。


qwe 发布于  2021-12-30 17:02 

请再一次记住她的名字 — 屠呦呦 91岁生日快乐!

她发现了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死亡率的青蒿素,也曾为了测试青蒿素的安全性以身试药。今天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91岁生日, 祝福屠呦呦生日快乐!

人物小传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50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让青蒿举世闻名;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

“我学了医,不仅可以远离病痛,还能救治更多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注定她与青蒿一生结缘。

1930年12月,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诗经,男楚辞”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取名习惯,屠呦呦父亲从《诗经·小雅》中撷取“呦呦”二字。父亲又对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他未曾料到,这株“小草”,改变了她的命运。

屠呦呦的求学之路曾被一次疾病中断。16岁时,她不幸染上肺结核,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才康复。这次经历,让她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我学了医,不仅可以远离病痛,还能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从此,屠呦呦决定向医而行……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选择了冷门专业——生药学。多年以后,屠呦呦说,这是她最明智的选择。

1955年大学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至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参加工作4年后,屠呦呦成为原卫生部组织的“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第三期”学员,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发现青蒿素的灵感也由此孕育。

培训之余,她常到药材公司去,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和炮制技术。药材真伪、质量鉴别、炮制方法等,她都认真学、跟着做。这些平日的积累,为她日后从事抗疟项目打下了扎实基础。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北京东直门医院住进了一批特殊的“病人”,包括屠呦呦在内的科研人员,要当“小白鼠”试药。屠呦呦毫不犹豫地说,“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这段故事,还要从“523”项目说起。

1969年1月,39岁的屠呦呦突然接到紧急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与全国60家科研单位、500余名科研人员一起,研发抗疟新药。项目就以1967年5月23日开会日期命名,遂为“523”项目。

最初阶段,研究院安排屠呦呦一个人工作。她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收集整理了2000多个方药,并以此为基础编撰了包含640种药物的《疟疾单秘验方集》,送交“523”办公室。经过两年时间,她的团队逐渐壮大, 历经数百次失败, 屠呦呦的目光锁定中药青蒿:她们发现青蒿对小鼠疟疾的抑制率曾达到68%, 但效果不稳定……

说起研究的艰辛,屠呦呦老伴李廷钊记忆犹新:为了寻找效果不稳定的原因,屠呦呦再次重温古代医书。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几句话引起她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其一是青蒿有品种问题。中药有很多品种,青蒿到底是蒿属中的哪一种?其二,青蒿的药用部分,《肘后备急方》提到的绞汁到底绞的是哪部分?其三,青蒿采收季节对药效有什么影响?其四,最有效的提取方法是什么?”屠呦呦说。

屠呦呦反复考虑这些问题,最终选取了低沸点的乙醚提取。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编号191号的乙醚中性提取样品,对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都达到了100%。

尽管有了乙醚中性提取物,但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却发现疑似的副作用。只有确证安全后才能用于临床。疟疾有季节性,一旦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期,就要再等一年。于是,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也带动同事参与。


qwe 发布于  2021-12-30 17:01 

长三乙火箭发射成功!2021中国航天完美收官

2021年12月30日0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据悉,此次任务是中国航天的年度收官之战,这也是长三甲系列火箭今年第12次发射,12战12捷!

12月30日00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 郑仲利 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十一室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张涛介绍,执行本次任务的长三乙火箭主要有4项技术状态变化,均为可靠性增长及产品化项目,主要包括:优化一级伺服机构泵主轴结构,提高其抗疲劳强度和寿命;优化三级伺服机构阻尼器,提高产品工作稳定性;技术区地面供气设备采用智能减压阀,调压充气更加智能化;箭上口盖首次采用整体挤压成型工艺,后续该工艺可用于火箭壳段生产,替代当前的“蒙皮+桁条”铆接工艺,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2021年,长三甲系列火箭持续保持高密度发射状态。在疫情和任务的双重考验下,型号队伍顶住压力,持续优化设计,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同时优化发射场流程,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彰显了“金牌火箭”的实力。

“60+”“16”“300”“83”“48”,数字背后是长征火箭2021年书写的传奇。


qwe 发布于  2021-12-30 17:00 

听说,广东人正连夜买秋裤,他们快被冻哭了!

★ 体感温度,其实还会受湿度和风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南方的建筑设计很少考虑保暖,而在南方湿度又高,体感温度自然很低。

★ 要想保暖,空调和加热器是两大利器,除此之外还可以密封门缝窗缝,防止热量散失。

就在这几天,寒潮一路南下,袭击了广东!猝不及防的南方网友纷纷吐槽:“寒冷使人年轻,楼下60多岁的保安大爷都冻的跟孙子一样。”

不得不说这一波的寒流确实厉害。它们从北到南横扫整个中国版图,将0度等温线推进到了广东北部,位于亚热带的广州和深圳市最高气温也降到了个位数。刚刚还号称“今天下午还是拖鞋配短袖”的广州小伙伴,现在都转而号召“一起把秋裤穿起来”。
 

降温加降雨,可不是一般的冷。 

气象部门称,26到27日当地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降雨,体感非常寒冷,请注意添衣加被。直到29号,气温仍然会维持在低位,直到30号以后才会明显回升。

气象部门的预警中,提到了“体感寒冷”,也就是说,我们感觉到的温度和实际的气温其实大有不同。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01

体感寒冷,不只是因为天气冷

体感温度本身虽然并不高深,但由于其所受的影响因素太多,不同的地点、季节、场所大小、形状、通风条件、墙壁厚度、外界日照条件等,再加上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体感的温度都会有明显的差别。

不过,学术界仍然发明了一系列半定量方法来描述体感温度。在较高温度范围(>10℃)内时,我们可以结合风速和湿度对气温进行修正,从而求出体感温度。计算体感温度的公式如 

 

风速越高,风就能从体表带走越多的热量,体感温度就有明显降低。而湿度升高时,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受到抑制,体感温度也就随之升高。因此,即便气温相同,高湿度的南方夏日,明显也比北方更让人感觉炎热。所谓的“桑拿天”,就可以用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来解释。


qwe 发布于  2021-12-30 16:59 

糟糕!又让中国秀了一下造桥能力……

经过4年的建设周期

连接舟山本岛和岱山岛的

舟岱大桥建成通车

结束岱山县不通高速

孤悬海外的历史

总建设里程达到了83公里

跨越8个岛屿

拥有10座大桥

成为中国最长的连岛高速公路和

规模最大的跨海桥梁群

 

主通道项目主要由鱼山大桥

舟岱大桥、富翅门大桥及其接线组成

连接富翅岛、舟山本岛、长白岛

岱山岛、鱼山岛等5座岛屿

按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

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

主通道项目是浙江省

“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是长三角区域

重大战略性海岛联络工程

舟岱大桥作为海岛县岱山县

第一条高速公路

彻底结束岱山岛

海上悬岛的局面

改变了岱山人民自古以来

出岛依靠渡船的方式

极大拉近了岱山与宁波的时空距离

出行时间由原来的1小时40分

缩短到了1小时


qwe 发布于  2021-12-30 16:58 

眼球19Hz、心脏5Hz...调对共振频率,次声波就会伤人于无形

人类不仅生活在一个五颜六色的世界,环境中更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了声音的存在,我们才能聆听婉转鸟鸣,欣赏动人乐曲。以及更重要的,信息可以通过声音来传递。

除此之外,在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包租婆甚至用可怕的狮吼功击退来犯的琴魔杀手二人组。看完电影问题来了,是什么声音有这么强大的杀伤力?

人耳能感知的声波频率在20到20000赫兹之间,在20000赫兹以上,人耳听不到的声波属于超声波;而20赫兹以下,则属于次声波的范畴。这样的划分标准与电磁波中的可见光类似,均以人类感知的主观标准划分。声波中最具有狮吼功那种伤人潜力的,无疑就是本文的主角——次声波。

—— 次声波的特点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并通过介质传播的,是一种典型的机械波,传播的实质是机械能在介质中的传递。

从次声波的频率定义中不难看出,它的波长比超声波、可听声高出数个量级。这样的特性,使得次声波不易被水和空气等介质吸收,也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当然也不易衰减(能量的衰减速度与其频率平方成反比)。在声学中,衡量声波的两个重要属性是频率(Hz赫兹)和强度(dB分贝),而次声波的衰减速率非常之低,例如10赫兹声波的衰减速率仅有0.011分贝/公里(30摄氏度、10%湿度的空气环境下)。

在自然界中,许多地理地质现象都是典型的次声波源,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陨石坠落、泥石流等,往往能记录到与事件相伴随的次声波。

在生物界中,虽然人类听不见次声波,但一些动物不仅能感知,还能很好地利用次声波。这一功能集中在大象、长颈鹿、鲸鱼等体型较大的动物,由于它们宽大的颅骨尺寸带来的较大耳距,听觉范围一般都能下探至次声波频段。

—— 次声波与人体 ——

在许多文艺作品中出现过次声波“杀人”的描述,这是一种共振现象的体现。人体许多器官固有的振动频率处于次声频率范围内,例如头部为8~12Hz、眼球为19Hz、心脏为5Hz、胸腔为4~6Hz、腹腔为6~9Hz、盆腔为6Hz。当生物体处于次声环境,且声压达到一定强度,其作用频率与生物体组织器官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就会出现共振反应,此时次声波产生的刺激最大。

若你面对着一个19Hz的喇叭,即使将音量调到100dB,你也无法听到它发出的声音。但由于19Hz正是人眼的共振频率,你将会发现眼球出现晃动震颤,视力变得模糊。而如果暴露在5Hz、177dB的声波下,人将感到难以呼吸,并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心肺受到一定损害。

次声波对人体机体的作用机制中,物理上的共振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与我们平常的认知不同,次声也会引起生化层面的损害,例如损伤组织结构、影响细胞正常的代谢分泌功能等。

名画《呐喊》中的血橙色天空和怪诞的扭曲线条,充分展示了人物内心的压抑与恐惧。近年有学者经查证史料后认为,它其实是一副写实成分很重的作品,那血橙色的天空并不是作者蒙克脑海中的幻像,而是来源于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副产物,喷发的巨量烟尘直冲大气平流层,几乎弥散到了全球,欧洲多地明确记载了当时的血色夕阳。火山产生的次声波围绕了地球三四圈后才消失,幸好蒙克距离印尼上万公里之遥,若是近距离遭遇次声波,那么油画中人物的痛苦将成为真实场景。

——次声波武器可行吗——

自然界中,极高强度的次声波可能对人体产生伤害,若用于制造武器,还能具备穿透力强、隐蔽性高、作用距离远等优势。

次声武器根据设计理论一般分为两类:器官型次声武器和神经型次声武器。
前者采用与人体器官频率相近的次声波,使器官产生强烈共振,导致人体出现肌肉痉挛、脏器损伤甚至死亡;而后者的工作频率与人类神经系统相重合,轻则影响目标人员的心理状态、分散注意力,重则使人丧失意识、休克晕厥。

不过这种传得神乎其神的杀人武器,为什么至今没有投入实战应用?应该说次声波武器在理论上并不存在问题,但效果不一定理想。它的确能穿透防护装甲,即使是坚固的钢筋水泥建筑物也不在话下。不过,如前文定义所述,次声波能传播得很远,等同于它将能量作用到物体的效率很低,在远距离上也难以保持较窄的波束宽度。从输入功率的成本与实现效果两方面来考量,次声波武器的性价比无疑是偏低的,难以大量投入实战。

在军事中,次声波的应用一般出现在核爆监测、以及火炮定位等。联合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CTBTO)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次声波监测台站网络,覆盖频率为0.01至20赫兹,用于监测各国的核试验情况。中科院声学所亦联合多家机构,在国内组成了广域分布的大气次声波监测阵列网络。

早在二战期间,已出现了现代次声定位技术的雏形。若敌方的炮火阵地布设在隐蔽的山谷或掩体工事中,雷达乃至激光等基于电磁波的探测技术均难以探知,但发射时炮口产生的次声波却无处遁形,经分析后可获取发射点的定位。


qwe 发布于  2021-12-30 16:57 

最近寒潮一波接一波,12月的“热门”谣言也该凉了

岁末年终,“闹腾”了一年的谣言依然没有消停。这个月热点事件频出,各种谣言也跟着“蹭热度”:吃草莓会得出血热;河南多地惊现“白光”,是UFO(不明飞行物)造访地球;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携带感冒病毒基因;口罩熔喷布层数越多,防护效果越好……

最近寒潮一波接一波,这些12月冒出来的“热门”谣言也该凉了。

吃草莓会得出血热?

真相: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鼠传人

今年入冬以来,陕西省西安市各大医院相继接诊多例出血热患者。每年10月开始,陕西关中地区就进入出血热高发季,这里也是全国出血热的高发地区。就在最近,“吃草莓会得出血热”的消息传遍了朋友圈,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那么,草莓到底是无辜“躺枪”还是罪魁祸首呢?

“吃草莓和患出血热,二者之间并无直接关系。”天津泰达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一旻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血热即肾综合征出血热,又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我国是出血热的高发地区,鼠类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王一旻解释,感染该病毒的鼠类的血、唾液、尿、粪便中均含有病毒,且具有传染性。“当人们被感染了汉坦病毒的鼠类咬伤,或是接触被感染病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就有可能感染上汉坦病毒,但这种病毒并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他说。

“其实不只是草莓,任何食物如果沾上了带有病毒的鼠类的排泄物,且未经消毒就被人吃掉的话,就可能使人患上出血热,这和食物种类无关。”王一旻说。

最后,王一旻提醒,出血热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汉坦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敏感,不耐热、不耐酸,对紫外线、酒精和碘酒等消毒剂敏感,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只要做好防鼠灭鼠、对外购食品进行有效的清洁,就能有效预防出血热。

河南多地惊现“白光”,UFO造访地球?

真相:系太空岩石闯入地球大气层

前不久,河南省多地夜间出现“白光”,点亮了整个夜空。虽然整个过程只持续了短短5秒,但还是有不少人目睹了这一奇观。于是,网上出现“河南多地惊现‘白光’是UFO造访地球”的传言。

“我看过记录下来的影像,觉得这就是一次火流星事件。”天津市天文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阎为国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火流星是一种常见的天文现象,即较大的太空岩石碎块在高速闯入地球大气层时出现的发光现象,其特点就是会发出比较强的光,有时还会伴有爆炸声。岩石碎块在与大气层摩擦时会燃烧,小的碎块会燃烧殆尽,而大块的碎石落到地上就是陨石。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消息,出现“白光”的当晚,一颗小行星在中国河南省上空发生爆炸,这颗直径大约在0.5米至1米之间的小行星,从河南驻马店一带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后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坠落,在河南省泌阳县东南马谷田镇上空38.4千米处发生了爆炸。这颗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的飞行速度达到了19.7千米/秒,超过了全球任何一款导弹和火箭的速度。

“在火星和木星中间有很多小行星,由于某种原因,有的小行星会脱离原有轨道,被地球吸引,继而撞向地球。”阎为国表示,一般来说,国际上有专门监测这种小行星动态的部门,一般会在小行星撞向地球前发出预警。不过,这次偶发的火流星事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其他监测机构都没有预测到。

奥密克戎携带感冒病毒基因?

真相:两种病毒不可能融合

12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来自南非的最新疫情数据表明,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的感染风险有所上升。同时,他也表示,有证据表明奥密克戎导致的疾病症状比另一变异新冠病毒德尔塔轻。近来奥密克戎的“异军突起”,也引发了人们的种种猜测。其中,“奥密克戎携带感冒病毒基因”的说法流传甚广。

“奥密克戎突变株是新冠病毒的一个新的突变株,和之前出现的阿尔法、德尔塔类似,都是由于新冠病毒在人群中大量传播后发生突变而产生的。”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纯琪介绍,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于今年11月9日在南非被首次发现,该变异毒株之所以受到了广泛关注,是因为其刺突蛋白带有多达32个突变位点,这可能导致病毒发生免疫逃逸,进而更容易感染人体。

陈纯琪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主要是在病毒的外壳蛋白发生了变异,而病毒的外壳蛋白就是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地方。“虽然病毒发生了变异,但和其他的突变株一样,该病毒所携带的基因仍是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而普通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虽说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都是RNA病毒,但这两类病毒感染人体的机制不同、病毒复制的过程、基因组的结构也不同,所以不会融合在一起。”她说。

口罩熔喷布层数越多,防护效果越好?

真相:选对口罩,一层就能达到防护效果

德尔塔余威不减,奥密克戎又来势汹汹。面对传播力越来越强的新冠病毒,有不少商家开始售卖“加厚口罩”“多层熔喷布口罩”,号称多层熔喷布口罩防护力更强。还有人外出时会佩戴多个口罩,觉得这样防护效果更好。

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呢?

“选择正确的熔喷布口罩,一层就能达到很好的防护效果。但如果选了不合适的口罩,再多层、再厚也可能没有防护效果。”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钱晓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口罩能起到防护作用,最核心的就是依靠熔喷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熔喷布技术得到了极大提高,合适的熔喷布一层就可以抵挡新冠病毒。

熔喷布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由超细纤维组成。医用防护口罩用的熔喷布纤维直径更细,可以达到1到4微米,形成的熔喷布孔洞也非常纤细,使新冠病毒无法通过。

“有些口罩,比如医用外科口罩、防雾霾口罩等,即使内部含有熔喷布,但由于其生产工艺不同,对新冠病毒的防护能力也有限;而单纯的棉布和纱布口罩,无论有多少层,都不会增加对新冠病毒的防护效果。”钱晓明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或者佩戴口罩的时候,不应把关注点放在口罩厚度或层数上,而应关注购买口罩的防护类别。若为了抵挡新冠病毒,就该购买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

佩戴多个不合适的口罩,不仅不能预防病毒,反而可能会给自己添病。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明确指出,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会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口罩的密合性。

钱晓明最后提醒,想要提高口罩的防护效能,除了需关注口罩的防护质量之外,合理佩戴也十分重要。正确的佩戴方式应该是,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口罩若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潮湿,就需及时更换;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在医院等环境中使用过的口罩不要重复使用;不要内外反戴口罩。

 


qwe 发布于  2021-12-30 16:56 

灭火的基本方法,灭火的四种方法

火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介质,它的用途有许多,我们日常取暖、做饭都需要用到它,此外还被运用于各个领域,总之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时候控制不好它,就会成为灾难,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火灾。在火灾发生时,如果我们掌握了一些灭火方法,对于控制灾情是非常有作用的。那么都有哪些常见的灭火方法?常见的灭火方法有冷却灭火法、窒息灭火法、隔离灭火法和抑制灭火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灭火的基本方法

1.冷却灭火法

如果是一般物质引起的火灾,使用水来灭火就是属于冷却法。如果是一些特殊的物质着火,那就需要用到相应灭火剂来冷却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2.窒息灭火法

火焰在氧气含量低的环境中是不可以持续燃烧的,所以在发生火灾时,可以采用适当的手段,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如用湿麻袋或沙土等来灭火,使用的就是窒息灭火法。

除了家里外,我们的汽车里也需配备灭火器,以备不时之需。来看看小编的推荐吧:

3.隔离灭火法

这是一种常用于大型火灾的灭火方法,采用的原理是将可燃物与火源隔开,从而阻断火焰的蔓延。例如发生山火时,在火场边缘清理出一条隔离带。

4.抑制灭火法

这个方法主要是将化学灭火剂喷到燃烧区,然后一起参与燃烧反应,使燃烧链的链式反应中断,从而使得火焰燃烧停止或者中断。一般常用的灭火剂有干粉和卤代烷这两种。


qwe 发布于  2021-12-30 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