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逆商 有什么测试实例
什么叫逆商?逆商即“逆境商”或“挫折商”,英文为AQ(Adversity Quotient),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史托兹博士发明,它将AQ划分为控制感、主动性、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四部分,分别从这四个维度衡量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心态的积极程度以及对环境、周围人群和自我情绪的把握能力。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什么叫逆商,希望能帮到你。
什么叫逆商
根据保罗·史托兹博士的研究,一个人AQ愈高:愈能以弹性面对逆境,积极乐观,接受困难的挑战,发挥创意找出解决方案,因此能不屈不挠,愈挫愈勇,而终究表现卓越。 相反的,AQ低的人:则会感到沮丧、迷失,处处抱怨,逃避挑战,缺乏创意,而往往半途而废、自暴自弃,终究一事无成。 AQ不但与我们的工作表现息息相关,更是一个人是否快乐的重要关键。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20%的IQ+80%的EQ和AQ。
逆商是什么?逆商”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却在时下的白领群体中流行开来,反映了白领群体工作和生活压力与日俱增、寻求减压甚至自我救赎的一种迫切心理。
企业HR部门也表示出对“逆商”的关注和认可,以北京大中电器为例,“逆商”AQ已纳入企业员工考核体系中,成为测评员工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些HR负责人介绍,大多数企业的职场白领都曾经或正在遭遇职业挫折,尤其是很多在之前顺风顺水的年轻白领们,遇到重压往往都暴露出不同程度的抗挫折能力差的问题。专家同时也提醒职场人士,通过自我测试和反省,在逆境面前正视自己的抗压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反应方式,将大大提高职场生存能力,拓展职场生存空间。
逆商测试实例: 张建,男,某IT企业研发部门职员,工作年限5年。 29岁的张建白头发越来越多,他说IT业是公认的高压行业,如今每天的压力可以说完全来自工作。本已经当上一个部门小主管的张建因为老板重新调整部门,而又回到了一个大部门的普通员工岗位。工资降低了,加班费取消了,工作量丝毫不减,还要提心吊胆害怕完不成任务或出了差错会被裁员。
这让张建倍感打击和失落,对上班也产生了抵触情绪。现在,他几乎每天早晨醒来都为要去上班而苦恼,而每天晚上又因为工作而失眠,甚至做梦都在编程、开会。这种日子让他常常觉得喘不过气来,身体状况比以前差多了。张建说自己现在就是休息的时间也会满脑子都是工作的事,常常想要放弃,但又怕眼下一时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我觉得自己就是点儿背,跟很多同学相比,我工作比别人累,挣的比别人少,干了好几年了升职也不见希望。”张建说,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总觉得整个人随时要垮掉了。测试结果: “张建的AQ得分是118,在人群中属平均偏低水平。”
专家点评:逆商测试结果显示,张建在职场主动性方面和情绪控制方面明显较弱。他觉得,挫折会是持续的,这种想法有时会阻碍他的行动,导致一些事情被拖延。面对小挫折,他仍能保持信心,但在重大挫折面前,他很容易气馁,这时他更需要给自己重建信心。同时,挫折在他看来,会是特定的某个事件,但偶尔也可能会影响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在沮丧时,会不自觉放大坏消息的影响,这时需要别人在旁给他提醒,随着挫折的增加,自己很难将这些挫折分开,容易处于压力状态。
狗狗智商排名是怎样的
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是你知道吗,不同品种的狗,智商是不同的。以下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科伦通过多年研究总结的一个狗狗服从智能及工作智能的排行榜。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狗狗智商研究,希望能帮到你。
狗狗智商研究
1.边境牧羊犬
2.贵宾
3.德国牧羊犬
4.金毛猎犬
5.杜宾
6.喜乐蒂
7.拉不拉多拾猎犬
8.蝴蝶犬
9.洛威那
10.澳洲牧羊犬
11.彭布罗克威尔斯科尔基
12.迷你雪纳瑞
13.英国跳猎犬
14.比利时特弗伦
15.史其派克犬
比利时牧羊犬
16.柯利牧羊犬
凯斯犬
17.德国短毛指示犬
18.平毛拾猎犬
英国可卡
标准雪纳瑞
19.不列塔尼犬
20.美国可卡类犬
21.威玛犬
22.比利时马林诺斯
伯恩山
23.博美
24.爱尔兰水猎犬
25.维兹拉犬
26.卡狄肯威尔斯科尔基
27.切萨皮克湾拾猎犬
波利犬
28.巨型雪那瑞
葡萄牙水犬
29.万能梗
法兰德斯畜牧犬
30.边境梗
31.威尔斯跳猎犬
32.曼切斯特梗
33.撒摩椰犬
34.田野长毛垂耳猎犬
长须牧羊犬
35.凯恩犬
爱尔兰梗
36.挪威猎麋犬
37.猴梗
丝毛梗
迷你平犬
38.英国蹲猎犬
法老王猎犬
克伦伯长毛垂耳猎犬
38.洛威梗
39.大麦町(斑点狗)
40.软毛麦色梗
贝林登梗
短毛猎狐梗
41.爱尔兰猎狼犬
42.库瓦兹犬
澳洲牧羊犬
43.萨路基猎犬
44.其实查理王猎犬
德国刚毛指示犬
黑褐猎浣熊犬
美国水猎犬
45.西伯利亚哈士奇
比熊犬
美国玩具长毛垂耳猎犬
46.西藏猎犬
美国猎狐犬
猎水濑犬
.灵提
刚毛格里芬指示犬
47.西高地白梗
48.拳师
49.腊肠
50.雪橇犬
51.中国沙皮狗
52.罗德西亚背脊犬
53.伊比沙群猎犬
54.波士顿
55史凯梗
56.西里汉梗
57.巴哥犬
58.法国斗牛犬
59.布鲁塞尔格里芬犬
60意大利灵提
61.中国冠毛犬
62.单第丁蒙梗
西藏梗
日本钟
63.英国老式牧羊犬
64.大庇里牛斯山犬
65.苏格兰梗
圣伯纳
66.斗牛
67.吉娃娃
68.拉萨犬
69.斗牛獒犬
70.西施
71.巴吉度猎
72.獒犬
73.京巴
74.血提
75.苏俄牧羊犬
76.松狮犬
77.斗牛犬
78.贝生吉犬
79.阿富汗猎犬。
解读排名
排名1~10是工作与服从智能最高的狗狗,大部分这些狗狗听到新指令5次,就会了解其意涵,并且能够轻易地记住这个新习惯。主人下达指令时,它们遵守指令的机率高于95%。此外,即使主人当时位于远处,它们也会在命令下达后几秒钟内就有反应。这些都是工作与服从智能相当不凡的狗狗。即使训练它们的人经验不足,它们依然可以学得很好。
排名11~26是优秀的工作犬。它们似乎要练习5至15次,就能学会简单的指令。这些狗狗也能记住那些指令,不过需要稍加练习。它们遵守第一次指令的机率是85%。对于那些稍微复杂的指令,它们有时候反应会稍微延迟一些,但只要勤加练习,就能消除这种延迟的状况。当主任离它们比较远时,它们的反应也有可能稍微延迟一些。不过,即使训练人员经验稍微不足,还是有办法把这些狗调教得很优秀。
排名27~39是属于中上程度的工作犬。虽然重复了15次指令之后,它们才会开始表现出似懂非懂的反应,但一般来说,只要做过15至20次练习,它们就可以把任务执行得很完美。这个程度的狗狗需要很多额外练习,尤其是在学习阶段初期。它们对第一次指令做出回应的机率是90%。它们的表现优劣取决于练习时间多少。整体说来,这些狗狗的比哦县与排名较前的狗狗一样好,只不过动作没那么平顺连贯,而且反应的时间也稍微慢半拍。如果主人站得稍远,它们可能不会回应主人的指令。如果训练者缺乏经验,或者太过严厉或没耐心,这些狗狗的表现就会很差。
排名40~45是工作与服从智能中等的狗狗。在学习过程中,它们会在练习15至20次之后,才对任务有基本的了解,不过若想得到令人满意的表现,可能需要25至40次的练习。如果没有练习,它们可能会忘记曾经学过的动作。他们回应第一指令的机率是50%,但是先决条件是必须要先重复练习与训练。它们回应指令的时间可能稍慢。如果主人站得很近,它们的表现就较佳。如果与主人之间的距离增加,狗狗的表现就会变差。如果超过某个距离,主人可能就得提高音量,才能让狗狗遵照指令。对这些狗狗而言,训练品质决定了表现的优劣,较高明的训练员可以把这些狗狗调教得跟其它聪明狗狗一样好,但是经验不足的的训练人员,尤其是那些缺乏信心者,可能拿这些狗没办法。
排名55~69的狗狗,其工作与服从智能只能被评为“差强人意”。有时候它可能需要25次的重复练习才能稍微了解指令的意涵,而想达到完美的表现,可能需要40至80次的练习。即使经过这么多联系,还是无法成为永久的习惯。如果要它们永远记住这个指令,并且把任务执行得很完美,则需要非常多的练习。如果联系中断了一阵子,它们表现出来的就会象从来不曾学过这些动作。经过练习之后,这些狗狗都很容易分心,而且只在它觉得高兴的时候,才会执行主人的指令。如果主人站在离狗狗稍远的地方,就必须花很多时间对它们大叫,因为它们很可能相应不理。这些狗的主人经常会使用与猫主人一样的措施来形容自己的狗狗:宣称它们是“独立”、“冷漠”、“容易感觉无聊”等等。一名有经验的训犬师,只要肯花很多时间,对狗狗投注坚定但慈爱的关注,就可而已使这些够够对指令产生立即的反应,不过它们的表现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差强人意而已。
排名70~90是被评为工作与服从智能最低的狗狗,在训练初期,这些狗狗可能需要30~40次重复,才能稍微理解主人想要它做什么。若想要它们记住这个指令,通常得让它们联系上百次。即使经过这么多的训练,它们的动作看起来依然缓慢不确定。学会了这个指之后,必须给它们非常多的练习,否则它们就会忘记,而且会表现得像是没有学过任何动作一样。有些评委认为训练这些狗的关键是,在训练初期就必须它不间断的联系,使这些行为变成永久的习惯。然而,即使习惯行成了,它们还是没办法每次都回应主人的指令。它们回应第一次指令的机率是25%,有时候它们会把头偏离主人,对主人的指令有所反应时,行动常常也是缓慢不确定、或者心不在焉、心不甘情不愿。又些狗狗必须带上项圈才会听话,一旦解开项圈,就无法无天。这些狗狗比其他的狗狗更需要有经验的主人,普通的训练人员可能很快就会因为无法控制这样的狗狗而感到沮丧。有些训犬人员会因为摆不平这样的狗狗而对自己的能力质疑。
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智力有所不足
为什么很多人宁可承认自己不够努力,却不愿承认自己智力(Intelligence)有所不足?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为什么人们不愿承认自己智力有所不足,希望能帮到你。
从某种意义上,人像是一个侦探,在不断对事情发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归纳。不同的人在对事情结果的归因方式上确实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最基本的差异有三个:
1、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事情搞砸了,如果你觉得是别人的错,那是外在归因。如果你觉得是自己的错,那是内在归因。
2、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事情搞砸了,如果你觉得是智商问题,那是稳定的原因,如果你觉得是努力问题,或者时运不济,那是不稳定的原因。因为努力可以改变,时运也会变化,但智商却很难变化。
3、可控的原因和不可控的原因。事情搞砸了,如果是努力不够的原因,那是你自己能够控制的。如果是智力的原因,那就不是你能控制的了。
对成功和失败的不同归因方式会影响人的自尊。如果把成功归为内在的,稳定的,可控的原因,人的自尊就会得到提升,产生“老子就是牛逼”的感觉。如果把失败归为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原因,人的自尊就会收到打击,产生“老子就是撸sir”,的感觉,并产生抑郁情绪。
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宁可承认自己不够努力却不愿承认自己智商不如别人?”是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归因方式,会自动为保护我们的自尊服务。努力和智商都是内在原因,但努力通常被认为是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把失败归为自己的努力,你常常会有“我分分钟就能迎头赶上”的错觉,不会太伤自尊。而智商通常被认为是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把失败归因为智商,你会产生"再努力都没用"了的感觉。这对自尊是极大的打击。
所以,当自己失败而别人成功时,大部分人会觉得,嗯,这是努力问题。但是当自己成功而别人失败时,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嗯,这是智商问题。说到底,这都是虚荣心问题。
补充:
1.把失败归因为智商更有利于自尊还是归因为努力更利于自尊?
我在答案中提到,把失败归因为努力而非智力更有利于保护自尊。而@陳浩和@Akatsuki?Ryu的答案提到,对于一些认为不努力比不聪明更丢人的人,或者这样的文化,人们宁可把失败归因为不聪明而不愿意归因为不努力。我觉得是有道理的。怎么样的归因更有利于自尊确实存在着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这和“归因方式在大部分时候为我们的自尊服务”的假设并不相悖,只是我们对不努力更有面子还是不聪明更有面子有不同的认识。但我同时也认为,题主所提到的现象更普遍些。
2.所有的归因方式都为保护自尊服务吗?
大部分时候是这样。但也不一定。除了保护自尊,我们的归因方式还会与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核心观点,即所谓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当你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失败者的时候,你更容易以自我否定而非保护自尊的方式进行归因。但这样你就失去了心理对自尊的保护功能,并经常陷入抑郁当中。一句话,你可能病了。
3.对不同的事情我们都进行相似的归因吗?
当然不。我们的归因方式并不只是取决于心理加工倾向,同样取决于更多现实的证据。当有更多证据告诉我们,确实是我们智力不够而不是努力不够的时候,再想骗自己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在归因为智力和归因为努力都可以的模糊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很多人仍然会有自己的归因倾向,而这种归因倾向是有个体差异的。我说的是这个。假如存在一个归因为智力的证据和归因为努力的证据各占50%的理想的平衡点,大部分人仍然会表现出我在答案中描述的归因倾向。这是我这个答案的意思,也是它的限度。
感谢大家的批评指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某种意义上,我们所有的答案都是片面的,至少对我自己的答案,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好在片面之中也包含了部分道理,这可能就是这些答案的价值了。
智商最高的十位天才是谁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硬件”造成的。智商高的人总是让人钦羡,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智商最高的天才,希望能帮到你。
当今在世的智商最高的十位天才
1.Stephen William Hawking(斯蒂芬·威廉·霍金)
今年70岁,智商160。他或许是这个榜单上最令人熟知的人。有关他的介绍太多太多,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宇宙之王”。
2.Kim Ung-yong(金雄鎔)
今年50岁,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中的分数达到了210分,这个分数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2岁时就能读能写日、韩、英、德四国文字,4岁时就开始学习大学课程,如果这都不算什么的话,8岁时他就被NASA邀请到美国学习。
3.Paul Allen(保罗艾伦)
今年59岁,智商170。微软联合创始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身家约142亿美元,拥有很多公司和球队。
4.Rick Rosner
今年52岁,智商192。很难想象有着这样高智商的人竟然是Jimmy kimmel Live的电视编剧。不过他的智商确实不一般,他多才多艺,履历表里还有保镖,裸模,滑旱冰服务员等等。
5.Garry Kasparov(加里·卡斯帕罗夫)
今年49岁,智商190。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个名字大家肯定不会陌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几次他与深蓝的人机大战了。出生在阿塞拜疆他天赋秉异,22岁就获得世界冠军,能讲15国语言,还是一位数学家、计算机专家和纽约《华尔街》杂志的定期撰稿人。退役后从政,不过似乎不是很顺利,作为反普派,几次被逮捕。
6.Sir Andrew John Wiles(安德鲁·约翰·怀尔斯爵士)
今年59岁,智商170。英国数学家,1994年他证明出困扰数学家三百多年的费马最后定理,是数学上的重大突破,这个定理也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数学问题。
7.Judit polgar(尤迪特·波尔加又称小波尔加)
今年35岁,智商170。同样是一名国际象棋大师,从小就和两位姐姐接受父亲的“波尔加试验”,他父亲一直想证明从小给小孩一个专业方面的培训会取得特别出色的成就。而她的成功也就充分验证父亲的教育理论的成功。她7岁时就曾经在一次友谊赛中击败南斯拉夫特级大师达姆扎诺维奇,15岁4个月零28天时,被国际棋联授予国象男子特级大师的称号,成为吉尼斯最年轻的男子国际特级大师,被誉为“外星少女”。
8.Christopher Hirata
今年30岁,智商225。他的智商让所有人钦羡,13岁就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物理金牌,14岁就进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16岁就开始在NASA从事火星殖民相关计划,22岁获得普林斯顿博士学位。
9.Terence Tao(陶哲轩)
今年36岁,智商230。华裔澳大利亚籍,2岁就开始研究数学,9岁修完大学数学课程,13岁成为最年轻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20岁获得普林斯顿的博士,24岁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聘为正教授。06年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成为澳洲惟一荣获数学最高荣誉“菲尔茨奖”的澳籍华人数学教授。
10.James Woods(詹姆斯·伍兹)
今年65岁,智商180。好莱坞实力派男星,与大多数明星不一样,他还是是为高材生,他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修线性代数。美国高考语文满分800分,数学799分,获得麻省理工大学全额奖学金,毕业后从事演艺工作,至今获得三项艾美奖,两项奥斯卡提名奖。
智商高低与寿命有什么关系
英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思维敏捷就意味着长寿。研究人员是通过对在2200余名受试者的调查得出上述结论的。在1932年,当受试者只有11岁时,曾经接受过智商测试,现在对这些人的寿命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证实,在儿童时期智商高,思维敏捷的人容易长寿。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智商高低与寿命的关系,希望能帮到你。
智商高低与寿命的关系
研究人员对Aberdeen地区曾经接受过IQ测试的受试者进行了追踪研究。他们发现受试者在其学生时期智商越高,他们在76岁之前死亡的机率越小。比如说,一名IQ值为115的妇女与一名IQ值为85的妇女相比,前者在调查时仍然在世的概率是后者的两倍。男性在相同情况下高智商者在调查进行时仍然在世的可能性要比低智商者高出32%。
来自Edinburgh大学的Ian?J.?Deary及其同事Lawrence?J.?Whalley在今年四月份的《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其研究报告。
众所周知,低收入者将会面临健康状况不佳,寿命短等问题。Deary和Whalley在报告中提醒说,收入和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和智力都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究竟智商与寿命有无关系还很少有人研究。
在这一研究中,智商与寿命的这种关系也是在充分考虑了诸多社会因素之后,受试者儿童时期的IQ值和寿命之间才会有相关性,这些社会因素包括受试者父亲的职业,儿童时期家庭的居住条件是否拥挤(这是受试者家庭社会状况的一个反应)。
他们对IQ的研究是为了将所了解到的儿童时期的因素与受试者以后的健康状况联系起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成年后的健康状况受到其儿童期生活状况的影响。比如说,许多研究证实,低出生体重与成年后高血压、肾病和心脏病的发病危险上升有关。许多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因素都能够解释儿童期IQ值与寿命的这种相关性。受试者在其11岁时的智商反应了他的胚胎发育状况、儿童期的营养状况及其他一些生命早期因素。高智商的儿童更有可能具有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远离吸烟、酗酒及其它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
相关灯的起源与发展
灯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东西,可是你知道灯的起源吗?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灯的起源与发展,欢迎阅读。
灯的起源与发展
《海内北经》称舜的女儿宵明和烛光发明了人造光源:“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何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大荒北经》记有烛龙(《海外北经》称为烛阴)的故事:“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或谓此处的烛龙乃北极光的神化,其实这则神话也可能是古代以龙油为灯烛的记录。据此可知,帝舜时代大规模捕龙养龙,其实际价值在于获得点灯照明的能源(灯与火把的区别在于前者使用液体燃料照明)。
事实上,用牛羊猪等动物的脂肪提取的油脂在常温下为固体或膏状,它们只能涂抹在火把上帮助燃烧照明,而不能用于点灯照明。而且,在先夏时期,尽管人们可能已经在使用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但是还没有提炼矿物液体油的能力;与此同时,当时的人们也没有找到从植物中提炼燃料油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那个时代的人们,该用什么油点灯呢?
当然只能是用鱼油了。我们知道,生活在海边的人,能够从鲸鱼身上提炼出点灯用的油。对于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先民来说,不大可能从海边进口点灯用的鱼油,因此必须从江河里的鱼类或两栖类动物身上打主意,于是富含脂肪的娃娃鱼就被列入首选的对象。据说秦始皇陵里的长明灯,用的就是娃娃鱼油。
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推论,帝舜时代开始的大规模捕猎娃娃鱼的行为,造成了娃娃鱼的数量急剧下降,甚至一度处于濒临灭绝的状况。与此同时,由于娃娃鱼的近乎灭绝,人们也就逐渐忘掉了娃娃鱼的样子。在此前后,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灯油来源,并终于(大约在夏代前后)发明了从豆类、油菜籽、芝麻等植物中提炼植物油的技术。
过了很长的时间,由于人们有了取代娃娃鱼油的植物油,因此人们不再捕猎娃娃鱼,野生的娃娃鱼才逐渐恢复了生存的机会。但是,这时的人们已经不知道娃娃鱼就是先夏时期的龙了;而人们记忆中的龙,由于没有了对应的现实动物,也就获得了“自由”,即获得了被充分夸张和神化的条件,久而久之它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神龙。
但是,为了点灯照明用油,中国古人曾几乎把龙捕杀灭绝,这应当值得深刻反思。
灯具起源发展于哪里
灯具的起源,要追溯到远古时代。灯具的发明与火的发现和用火照明密切相关,而人类发现和保存火是灯具发明的前提。原始人从火的用途中,知道火可以照明,因此可以说,最早的篝火就是我们先人发现的第一盏灯。
远古时代,原始人没有照明的器具,也缺少火种。他们在恶劣的、黑暗的环境中艰难度日。黑夜从来不是人类的朋友,它桎梏着先人们原本低级的生存活动,也为野兽的肆虐和侵袭制造了可乘之机……然而,这一切随着火的广泛使用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火,驱散了虫豸和野兽,也削减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忧患;同时,人类渐渐有意识地保存火源,而这些用来保存火源的辅助设备经过不断改进和演变,也就形成了专用照明的器物——灯具。
史料表明,在电还没有被发现之前,灯一直是照明的工具。灯的使用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电力时代和后电力时代。
总的来说说灯具又可以分为六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战国时期。这时候的金属工艺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历史阶段,作为青铜器
文化中一种后起的新生事物,铜灯具至少在上层社会中已经被普遍使用,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具。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经济与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当时制陶业很发达,所以陶器具几乎代替了青铜器皿在人们日常家居饰品中的地位,但制铜工艺也并没有因此而衰退,相反,汉代的青铜灯具的铸造工艺还出现了新的进步。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动物灯具、人物灯具开始大规模地流行。魏晋南
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祀和喜庆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有侍女手捧烛台或烛台正预备点燃蜡烛的场面,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穴中,也常会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的灯擎。
第四阶段:隋唐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十分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十分繁荣,尤其是瓷器的发展十分迅速,这促进了瓷器灯具的发展。
第五阶段: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在灯具的功能上把实用灯和随葬用灯分开,主要表现在装饰艺术上。宋代瓷灯具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按工艺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坯体装饰、釉色装饰和彩绘装饰;按工艺技法也有刻、划等等。
第六阶段:明清时期。这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刻,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材质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在材质上除了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台灯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材料的灯具。种类繁多、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灯具历史上的新天地。
我国速读训练发展概观是怎样的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进行传统阅读时,主要使用左脑的功能;而在采用“速读”方式阅读时,则充分调动了是左右脑的功能作用,各自发挥左右脑的优势共同进行文字信息的形象辨识、意义记忆和理解,所以“速读”又被称之为“全脑速读”。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我国速读训练,希望能帮到你。
一 速读训练发展概观
速读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尽快地读完更多的文字材料,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它的 历史并不长,但一出现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现已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适应信息社会能力的重 要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迅速地判断急行中的舰艇作用,美国采用闪示机对士兵进行快速识别训练,达 到了提高急速反应能力的效果。这种闪示识别是现代速读训练的常用方法,然而,用于对文字材料的速读训练 却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了速读方法和训练仪器,60年代开始出现了速读课程和 快速阅读学。一些教师、官员、医生、律师等主动前去接受训练,据报道该国总统肯尼迪也在其列。当今,速读训练在美国中小学十分流行,就是高校也有80%的设有速读课程,对学生进行速读指导。
在前苏联,C.乌斯季诺夫于1931年首先在《提高口语和书面问答的技巧》一书中论述速读问题。60年代一 些人对速读产生兴趣,70年代则有一大批专家全力从事速读研究,制造专门的训练仪器,建立相关实验室,编 写教材。以后人们对速读训练的兴趣日渐浓厚,不少学校开展专门的教育实验。阅读科学专家奥?库兹涅佐夫 、列?赫罗莫夫通过10年的研究和实验揭示了速读的特点、方式和基本规律,从实际训练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整 体阅读法、鉴别阅读法和无声阅读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实验效果显著。
法国十分强调多读、快读,1966年就编有标准的教科书《快速阅读》,既作方法指导,又组织大量的练习,使用效果较好。扩大视域,寻读,猜读,已成为目前法国常用的速读训练方法。
世界范围内的速读已从理论研究发展到实际训练,在最近20年时间里法国、美国、英国、前苏联、日本、巴西等国先后成立了全国性的阅读指导组织,速读是指导的重要训练内容。概括起来,国外速读训练方式主要 有三类,
一类是采用速示器、声音节拍器、光影移动机、投影仪、语言储存器等助读机械的仪器教学法;
一类 是仅采用纸、黑板等传统教学设备的常规教学法;
还有一类是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的综合教学法。仪器教学 法曾盛行一时,但近来人们发现,一些人一旦离开了机器助读,速读能力又会跌至原有水平,因此不少阅读专 家主张运用无助读仪器训练,以持久地巩固效果。
我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快速阅读研究,较早的见于20世纪30年代龚启昌开展的实验。台湾台北师专附 小谭达士于1962年开始从事速读探索,经过10周训练,五年级学生的速度提高了4倍多,达1232字/分,理解系 数为92%。1966年再度开展实验,在此基础上著有速读训练专著,阐明了汉语速读的性质、教学目的、内容和方 法,对以后的汉语速读研究带来很多启发。
从总体上讲,我国的现代速读训练在80年以后开始受到逐步重视。1981年华南师大附小开展了实验,提出 了集中注意,全神贯注;眼脑直映,革除默念;不要指读,不逐字思索;尝试回忆,记忆要点;按词按句,成 成面地读的策略。实验班的学生读速达2100字/分,理解率为75~80%。1987~1990年浙江舟嵊小学经过三年的实验提出,在讲读 课、课外预习和复习时都应提出相应的速读要求,经专门的训练,学生的读速达2100字/分,理解率为75~80 %。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提出了速读的原理、方法,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小学实际运用的 训练体系。在积极开展实验的背景下,1989年我国成立了“中学语文高效阅读研究中心”等组织,迄今全国绝 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快速阅读基本原理
现代速读科学是建立在生理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的基础上的,在能力特定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速度 取决于读物的性质、阅读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那么,为什么经过专门的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能够成倍 地提高呢?
(一)大脑思维速度快于视觉感知速度。语言文字材料有明确、连贯的特点,而思维却是简约的、跳跃的 ,视觉接收信息的速度远远慢于思维速度。速读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增加视觉材料,使视觉信息的处理速度尽可 能接近思维速度,充分发挥视觉辨认字体功能以及大脑的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的巨大潜力。
(二)大脑可直接从汉语字形中获取意义。书面符号是发声标志,是一个抽象概念;每个符号又有特定的 意义,这是另一个抽象概念。要把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大脑中的意义,一般要把字形符号转化为语音,即经过 语音转录才能获取意义。但是,汉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从字形获取字义并不一定要经 过语音转录。从教学实践上也可发现,学生识字时形义联结比形音联结牢固,汉语在速读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 所在。70年代,国外有对比实验表明,汉语的默读速度较英语、德语都快。
(三)略读冗余信息不影响整体理解。这里的冗余信息指,人们可以从其他部分的文字材料中全部或部分 推知一部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信息。一般文章都有一定的冗余信息,其中科技文章高达70%。这是因为,语言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有时读了一部分就可以推知后面其他部分内容。从此可见,跳过蕴含冗余信息的那 部分材料不读,并不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主要内容的理解。
(四)理解与速率可协调发展。理解主要受制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而读得快慢与学生的认 知方式、阅读特有的技巧有关,因此,两者并不是绝然对立的。在一定范围内,读得快并不一定比读慢理解得 差。这是因为,读得慢,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作局部的理解,不利于尽快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领会 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读得慢大脑有空闲时间,想象一些与读物不相干的思想,干扰对读物的理解。19 36年,我国艾伟研究指出,在每秒钟读5~8字的范围内,小学生的阅读理解率与速度成正比。从人类总体看, 读得快的人,理解能力也较强,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0。在速读训练时,当理解率在75%以上时可不断加快速度。
(五)人类具有极大的速读潜能。未经专门训练的成人,阅读速度一般为300~400字/分。1985年有人对初一138名学生进行了速读可行性研究,隔一周安排一次训练,经过13次的课堂练习后,多数学生的有效读速为 600~1000字/分,比一般读速提高了3倍左右。我国其他众多的实验也表明,在2~6个月内学生的读速可提高 2~5倍。据此推论,我们目前的读速至多只开发了1/4~1/5潜能。《吉尼斯世界纪录》载,迄今阅读最快的人是美国的赫怀特?柏葛,速度达25000词/分。这一速度非常人能达到,但却说明人类速读的潜能是很大的。
三、速读训练的有效措施
速读有技巧,速读训练更要讲究方法、途径。根据国内外已有的教学、训练经验,以下策略,值得广大教 师学习、采用。
(一)采用视读方式。视读方式有多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要求默读,因为朗读比默读多了发音和听觉及其 分析器核准的环节,致使从看到文字到理解内容的过程复杂化,其转化时间也大为延长。一般读者的朗读速度 是150~200字/分,仅为默读速度的1/3左右。而且,默读速度越快,两者的差距也越大。轻声读、唇读(嘴唇 默不作声地一开一闭)、喉读(喉咙咕噜不停)、心读(内心自语)也影响读速,需彻底克服。
(二)控制视线运动。阅读时,眼停和眼动相间出现,眼停指视线停顿注视字词的瞬间,眼动则指视线从 上一个眼停急速移到下一个眼停,视线从一段文字中的上一行末端移到下一行首端则称扫视。在眼动时间不变 的情况下,眼停次数越少,所需时间越短,那么阅读速度就越快。控制视线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减少眼停次数和时间,减少回视次数,使眼停与注意点同步进行,根据读物和自身特点掌握眼停和必要的回视。在训练时,应注意克服一些视线运动问题,如为了集中注意力用手指、铅笔或尺子指着汉字逐字阅读的“指读”,为了使视 网膜对准正在阅读的汉字而摇动整个头(非眼球运动)的“摆头”;因辨别不清字形或发现前面所读尚不理解时视线返回前面重读的“回视”,扫视漏行(视线跳得太远)、同行重复、视线停顿或混乱地来回移动等“笨拙扫视”,它们均影响读速。指读、摆头、回视一般可通过意志努力克服,消除笨拙的扫视的最有效方法是根 据已读过的文字预测下一行文字的开头,作好心理准备。当视线到句末时应以跳跃方式移到下行首端,而不是 沿已经读过的一行回视到开头再移到下行。
(三)扩大视读广度。阅读的视读广度指一眼能看清并能了解意思的字数,一般来讲一次眼停的视幅是4~9厘米,在1/5秒的时间内能看清8~10个有意义联系的汉字。人们阅读并不特别去辨认一个个字词,因此各人的 视读广度差异很大,但经过专门的练习可渐渐扩大。如有条件可借助幻灯机、速读器、投影仪等仪器进行速示 从而开展视读广度的训练。把文字材料写在白纸或纸板上手工速示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闪示后,学生要迅速读出词、词组和短句,字数应逐步增多。速读段落和篇章,除了严格限定时间以及进一步采用意群速读技巧外,还可采用狭条速读法和直线速读法进行训练。狭条速读是目光在书面字行中间狭窄区间移动,视线同时投向两边。直线速读法是指视线在每行文字的中线垂直往下移动,要求一次眼停看一行文字。
(四)抓住重点阅读。语言材料每个部分所负载的信息量是不相等的,有的表达重要信息,有的表达次要信息,而分布又是有规律的。如句子中有关键词,段落中有中心句;篇章中有重点句段。就单句而言,负载信 息量最大的文字,在记叙和描写性语体中是主语、谓语和宾语;而在科技语体、政治语体中有时是定语、状语和补语。就复句而言,除表示唯一条件的,偏正复合句的重点一般在主句。对于科技文章,首先要阅读开头的 一二段,然后阅读以后各段落的开头几句或第一行,最后再阅读末尾的二段或一段。这是因为开头两段一般要表述写作主题、作者的观点或概括下文内容,最后一段或接近尾部的段落多为文章的综述、结论及其中心思想 ,而中间各段开头几句,很可能是主题句。
(五)逐步依次阅读。由于大脑处理信息是遵循一定的程序的,因此,如果人们能够依照一定的顺序阅读,使大脑能够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对信息作出重新编码,那么阅读速度就快。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提炼出适合自己的阅读程序是极其重要的。前苏联专家提出的“整体阅读法”值得借鉴,这种方法依据书名、作者、资料及数据、题材、事实、特点和争议、新思想及其运用的可能性等顺序进行阅读。由于文体不同。对不同的材料又要注意抓住不同的特点进行阅读。对于记叙文应注意:(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所涉及的人物;(2)事件的发生、发展直到结果的全过程;(3)主要内容;(4)中心思想。反复地使用某种阅读程序,形成动力定势,学 生就会主动地寻找有关部分阅读。
(六)预测判断阅读。在阅读时,人们并不是逐字逐句地感知字词机械地接受文字所传达的信息的,阅读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如对词句的接续、意义的展开、情节的推进都不断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法国哲学家曾精辟地指出:“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期待。你在预测句子的末尾,预测下一个句子,预测下一页书。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以K.S古德曼为代表的“自上而下”阅读理解模型认为,阅读是一个 选择、预期、检查和证实的过程,它在于有选择地使用最少的、最有成效的线索构造出意义。我国已有的研究已表明,学生在阅读中如果能主动地预测下文,而预测的短语和句子又完全与下文相吻合,那么对下文的阅读,就变得轻松而流畅,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反之,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或虽然预测但准确率很低,那么下文的阅 读就会变得很费力,从而影响阅读速度。
四、速读训练改进思路
尽管我国已有一些中小学开展了速读实验,但从全国整个语文教学现状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看,训练方法 应加强科学化,从而提高实际效果。
(一)改变思想观念。懂得深、读得快是学生善于阅读的二个基本指标。传统的语文教学尽管也赞赏“过目不忘”的强记阅读,但从小学、初中直到高中,语文教师总是要求学生认真读、仔细读——只求准确理解,不必提高速度。“一目十行”常作为贬义词用来批评学生的快速阅读。提及速读,有些教师会质疑“理解尚困难,哪有速度可求?”把理解和速度完全对立起来。教师必须改变这一传统观念,真正认识在一定范围内提高速度不仅不会影响理解,反而有利于理解。还有一些教师认为,速读仅适用于“聪明”的学生。在一些实验中确实发现,较大幅度地提高速度对理解的影响,智力高的学生远远低于一般的学生。但是众多的实验表明,即使对于智力中常或偏下者,经过专门的训练,逐步掌握速读技巧,也可在具有一定的理解率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在知识骤增的现代社会,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如果人们仍然停留在每分钟阅读二三百字的速度上,必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世界上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把加快阅读速度提高到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 高度来认识。
(二)确定教学目标。速读能力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阅读能力,对学生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如美国确定了全国统一的阅读速度标准,初年级为80~158词/分,中年级175~204词/分,高年级214~250词/分,大学生250~280词/分,高级专家340~620词/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还应提出不同年级的训练内容序列。年级目标应有明显的层次,如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篇幅由短到长(字词、词组、句子、句群、段落等),阅读速度由缓慢到快速,速读方式从扫读到略读等等。据实验总结,阅读速度的提高方式有稳步进步、突然进步、停滞进步、不规律进步、大幅度进步和缩小进步之分,因此在速度上每提出一个要求都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适应时
间,进步不快甚至出现暂时的停滞和后退,也不要操之过急。浙江乐连珠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1~6年级的 速度教学目标,很有参考、借鉴价值。
(三)拓展训练途径。速读训练主要有二个途径,一是专门编制材料,设立速读训练课,如在特定的年级每周开设1节速读训练课,如在特定的年级每周开设1节速读课,教师向学生讲解速读的原理,传授视读、控制线运动、扩大视读广度等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训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速读的方法,还便于加强学生的效率意识,形成速读习惯。另一途径是,结合语文常规教学进行速度训练。具体表现在,克服要求学生指读、不允许根据上下文猜读,要求像精读一样进行泛读等直接影响读速的传统作法;在讲授新课时,可规定在短时间内读完课文,初步领会课文;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在多读中提高速度。
(四)延长训练时间。我国现行的速读训练,较早的是从小学二下或三上开始的,这是较为合理的。因为这时学生的识字量、阅读理解水平已基本上满足速读的要求,尽早训练便于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速读潜能。然而,已有的绝大多数训练多是短期的,一般是几个月,短的只有几周,最长的也不过是二三年时间。出现效果之时,便是中止训练之日。据美国专家报道,速读技能一旦为读者掌握,在半年到一年内可保持效果60~100%,但速读毕竟属于智力技能,尚未纯熟掌握就中止训练,读速很快会跌回到原来的状态。因此,专门的速读课可有时间限制,而在常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速读训练则应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常抓不止。
相关萌的起源与发展
萌,草木的芽,常用于描述植物发芽的过程,或者用于描述事物开始发生的状态。今天,胡亚会吧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相关萌的起源与发展,欢迎阅读。
萌的起源与发展
一般咸认为,‘萌え’一字是由‘燃え’所变化而来,来源是出自日文的IME输入法。‘萌’本意是指读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时,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热血类作品经常使用‘燃烧’来形容这状态,用罗马拼音输入的话,就是‘Mo E(も え)’。利用日文输入法的话,输入Mo E只会显示‘燃え’和‘萌え’。为了区分因为美少女而热血的状态,和传统的热血的分别,就借用同音的‘萌え’来形容,并成为ACG界的一种网路黑语。
根据日本同人辞典,‘萌’的来源还有其他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出自1993年NHK放送的《天才电视君》的女主角‘鹭傼 萌(SAGISAWA.MOE)’主角在她有难的时候,会大叫她的名字‘萌~!’一部份的迷因此而模仿。另一个说法是由TV动画《美少女战士SAILOR MOON S》中的土萌(TOMOE)萤出现等等说法。但现在却还没有一个是确定的,所以‘燃え’、‘萌え’的说法就成为现时最被接受的一套说法。
另一个说法则跟汉字的本身意义有关。根据《商务学生词典》,‘萌’指草木发芽,及比喻事物的开始,所以用作‘开始吸引目光’的‘引申义’也是有可能的。也有说是指看到美少女时,就如春天降临一样的感觉,而草木萌芽则在春天,因此就借用来代表这种‘心花怒放’的状态。由于笔者本身日文水平有限,加上对这方面没什么研究,因此也不详述了。
‘萌’的起源众说纷纭。但‘萌’的系统化发展,笔者则认为与恋爱游戏(俗称‘Gal Game’或‘女Game’)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恋爱游戏与‘萌’的系统化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关系是很理所当然的,是‘Gal Game’必然的发展结果。一般都认为,《心跳回忆》(台译:纯爱手札)是恋爱培育游戏的始祖。这一点本身没有错,但在它之前已有不少H-Game有追求女孩的成份。从笔者的角度看,《心跳》固然是促进了‘萌’的系统化发展,而在它之前的PC H-Game《同级生》更具有殿堂级的意义。
《同级生》是90年代初的H-Game作品,也是elf公司的其中一个镇山之宝(另一个是《龙骑士》系列)。在《同》之前,当然还是有以‘泡妞’为题材的游戏(当然也是H-Game),但直到《同级生》之前,还没有一套作品是如此清楚地将女角完全‘归类’。重新审视这一套十年前的作品,会发现今天很多所谓‘萌’的元素都有包含:千金小姐、运动少女、青梅竹马、御姊、老师,甚至极端点的,还包括校医、护士、OL、人妻、朋友妻等元素。唯独‘萝莉’一项,因为当时‘有害图书整肃运动’而不敢加入,否则其元素会更完整。到了后来的《同级生2》还加入了义妹、眼镜娘、偶像、义母等元素。由此可以看到,‘萌’的元素本来就跟‘H’的元素是密不可分的。
《心跳回忆》作为纯爱系恋爱游戏的老祖宗,制定了一个非AVG恋爱游戏的基本规格:所有女角是完全平等的,玩家可以用接近一样的手法(如育成特定的能力值,或制造指定Event)去追求不同的女角。每个女角都有其自己的故事,而故事之间是可以完全不衔接,并不会像《同级生》般,由不同女角的故事去构成一个大故事。而正正因为女角们是完全独立的,厂家就必须替每一个角色塑造一个独有的卖点,否则将很难吸引玩家追求所有女角。而这种‘务求每个女角不一样’的想法,正是促成‘萌’概念系统化的背景。
‘Gal Game’对‘萌’概念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就以《心跳回忆》为例,一出就是十三个女角,Konami如何为这十三个女角塑造独一无二的特征?那就只好将一大堆女角受欢迎的元素,进行一套系统化的分类,于是就形成了一套女角的方程式出来。诗织是传统的青梅竹马(幼驯染)、虹野是典型运动学部经理、如月是文系眼镜娘、纽绪是古怪科学家、清川是运动女将、美树原是害羞少女、伊集院是男装美女,这些都是将传统美少女的受欢迎元素,系统化整理后的‘萌’概念。这些概念到了今天仍然被大量应用:‘幼驯染’是王道中的王道,还有哪套是没有的;《草莓100%》的东城是传统的文系眼镜娘,另一女角西野则是传统的料理少女;《Happy Lesson》里的如月是古怪科学家;《君望》的凉宫遥则是传统的害羞少女。由此可见《心跳》在萌的系统化发展历史里,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心跳》的另一意义,是因为它将女角限于‘乙女’这一年龄层。《心跳》不能像《同级生》般加入教师、护士的元素,于是就只能集中于年龄以外的萌元素,制作单位逼着对萌元素进行更细微、更系统化的整理,否则将无法为十三个女角做独有的设定。情况就如在餐厅点菜,以前只懂得在牛肉、猪肉等不同种类中选择,如果食肆只能提供牛肉的时候,就一定要再对牛肉进行更系统化的分类,于是就有分西冷、T骨的分类。《心跳》的系统化整理,令传统美少女的受欢迎元素,得到了细致的系统化整理,使系统化概念有了成型的背景。
随后的Gal Game,基本上已离不开《心跳》走出来的路──将‘萌’精华化、系统化。而这种系统化的‘萌’,亦吹向了动画界。要提到萌动画,就不能不提《机动战舰大和美女》。这套作品可说是一套‘放在动画里的Gal Game’,因为整个故事设定都跟Gal Game如出一辙。在战舰上,一个男主角配搭多个女角,基本设定跟Gal Game完全一样。而女角们也要个性化,大量将萌元素分类和加入,如青梅竹马的女主角、偶像、无口的萝莉、身材好的大姊姊、眼镜娘等,完全是全方位渔翁撒网。
而星野琉璃的意外成功,更造就ACG业界大量开发萌系的作品。而为了开发新的萌元素,就不断加入新的尝试,将其他旧的美少女受欢迎元素更精华化。情况就有如,将一大堆过往的受欢迎美少女角色,丢将一个离心机中,将不同的精华部份分隔开来。于是就能归纳出某些萌元素特别受欢迎,某些就应该避免。而由此开始,萌的系统化整理就更快、更广,慢慢形成一些例牌的公式设定,如猫耳、女仆、巫女、无口、天然呆。由服饰装扮,到生活或语言习惯,所有萌元素都被归纳和整理。这亦慢慢造成了只要加入特定的萌元素,就连一头猫、一只羊,甚至一个西瓜都可以萌的神奇现状。
萌的词性、定义
由于‘萌’是一个完全崭新的词语,而其概念成型也只有区区十年左右的历史,因此‘萌’的定义、词义都未完全定型,而词性也是参考同音字‘燃え’的应用方式。
先谈词性问题。不管是说‘燃’还是‘萌’,もえる(燃える / 萌える)都是动词,而もえ(燃え / 萌え)则是动词和形容词。日语文法我管不了(笑),所以谈一下中文的用法。由于中文的方块字特性,不像日文在字后加一个‘る’就能改变词性,因此在华文圈里‘萌’这字已经完全是失控,什么词性都有。当名词用,是在说‘萌’这种概念;当动词用,如‘我萌小樱’,就是说‘小樱这角色令我萌起来’;当形容词用,如‘麻幌很萌’,也同样是说‘麻幌这角色令我萌起来’。
笔者不敢说这样词性混乱,是否一件好事。但由此也证明了,‘萌’这名词的词性仍然未定性,仍然是充满生命力的一个名词。而新兴语言的词性问题已属于语言学的范畴,在此笔者也不敢胡乱诠释,所以在此处就打住了。
至于‘萌’的定义,也由于它的概念仍然在发展中,所以也很难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基本上,萌一定是美少女,一般而言都是日式的大眼风格。而在这之上再加入萌元素,如女仆、天然呆、眼镜、关西腔、萝莉等等,就会成为一个萌系的女角。举例的话就是车仔面,面饼是不可或许的,而在这之上就加上不同的配菜,如鱼蛋、猪皮、萝卜。可爱的美女就是面饼,而各种萌元素就是配菜。当然,有萌的元素不一定萌,还要看这些元素的结合是否准确、配合。没有放面饼,但给你一碟白饭,就算加入了鱼蛋、猪皮、萝卜也好,它永远都不是车仔面。因此美少女 / 少年本身,是在‘萌’里不可缺失的重要部份,否则加入再多的萌元素也是徒然。所以从某程度上来看,设计一个萌系角色,并将她的萌元素发挥出来,也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
现时萌元素的系统整理已相当完善,甚至到了‘照单执药’的程度。赤松健在‘萌’概念方面确是有一手,看一下《魔法老师》,即使撇除了布景板,三十个女学生中仍然有十多个完全可供发挥的萌系角色,而且当中是没什么重叠的部份。这有赖于萌概念的系统化,和赤松健对萌的掌握,由此可见萌的千变万化。
萌的本质是‘妄想’。这跟ACG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因为现实里很难找,于是就在二次元里找,这也是御宅里特别多2DC(二次元情结者)的原因。现实中有妹妹的,九成不会是妹控;反之,没姊姊的才会成为姊控。在都市长大的人,有多少个还有所谓‘青梅竹马’、‘义妹’?所以幼驯染和义妹才会是王道中的王道,因为想像才是最美好的。这也是为什么,当《下级生2》的女主角不是处女的时候,玩家们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弹。现实中要面对的痛苦,哪可能萌得起来啊?
‘萌’与‘可爱’的分别
由于‘萌’的词义尚未定性,于是就出现了乱用的情况。最容易搞错的,就是‘萌’与‘可爱’的分别。
‘可爱’是非常传统的词语,词义已经很固定,相信也不用笔者去解释。它是一个‘及物’的形容词,是可以拿来形容人、动物,甚至死物的形容词。小孩可以很‘可爱’,一只小猫可以很‘可爱’,一枝肥肥短短、设计吸引的原子笔也可以很‘可爱’,当然一个ACG角色也可以很‘可爱’。
但‘萌’跟‘可爱’不同,基本上是针对‘人’的形容词。在这里先说明,这儿说的‘人’也包含了任何ACG或现实戏剧的角色,不管其是否虚构。‘萌’跟所有只能形容人类的形容词(例如:豁达)一样,是可以应用在文艺作品里的‘角色’上的。举例说,我们都可以说‘令狐冲很豁达’,但不可以说小狗、一枝笔‘很豁达’。同理,我们可以说‘小樱很萌’,但却不能说一只小猫、一只滑鼠‘很萌’。
要令一只笔变得萌?可以的。说穿了就是‘拟人化’三个字。一个电脑作业系统(OS)可以萌的起来吗?但拟人化了的OS娘就可以了。一只猫不能萌,但猫娘就可以了(如《万能文化猫娘》、《Di Gi Charat》)。但本质上,萌的对象仍是一个人,不是物件本身。
‘萌’是不及物的形容词,但语文本身千变万化,并没有必然的规则。《月姬》只是一套ACG作品,是死物。但如果说‘《月姬》这作品很萌’,语法上、逻辑上都没有错。但此句的伸义,是指‘《月姬》这故事的角色都很萌’,实际上并无违反‘萌’是不及物形容词的原则。
‘萌’本身是具有‘好色而慕少艾’的意味,即使没有色情成份,也具有‘性意味’。在这儿必须强调,所谓‘性意味’并非指‘性暗示’。萌不一定会引起性冲动,但一定要跟受众的‘性取向’有关。‘萌’其实不限于‘男观众对女角’,理论上只要符合性倾向,即可说某角色很萌。女观众一样可以觉得男角很萌,女同性恋者亦一样可以说女角们很萌。但当然女性看男角的‘萌’,也必然有其一套特别的系统。
‘萌’的应用与‘性感’有点相似,女生一样可以觉得男生很‘性感’,但男生必然不会用女生的角度,觉得另一个男性‘性感’。男观众只会说女角萌,一定不会说一个正太或少年萌。相反,女生就可以。‘萌’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感情冲动、一种对可以成为恋爱对象的角色的好感。觉得一个角色萌,不代表需要有性暗示,但却必须配合性取向。‘知好色而慕少艾’是人性,并不代表这就是色情。因此不要对‘萌’的性意味觉得反感,这只是一种情感的悸动而已,是美好和正面的。
由是观之,即使没有任何色情的成份也好,‘萌’本身是有‘性意味’的名词,因此就更加不可能与可以使用于死物上的‘可爱’混为一谈了。
‘萌’现像的现状
萌其实是可以计算的算式。萌元素的种类很多,而这些萌元素并不需计算,也可以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也许某部作品的女角,并没有经过萌的计算,但她一样可以萌。但以萌系作品来说,萌却往往是经过计算的。
萌系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将萌元素计算后,集中于少部份角色上。这些萌元素本身可以是常见的,但要如此集中地出现于同一个角色上,就是人设时计算的结果。举个例,《拜托了,老师》的风见瑞穗就是典型经过萌的计算的角色:人妻、御姊、老师、外星人。完美的计算下才能产生完美的萌角色,才能吸引最多的受众。就如前面所说,萌的本质是带有非现实的妄想成份,就是因为现实里找不到完美,才会在二次元里找。而‘萌’就是找寻心目中完美的女孩的一种表现而已。
只是,萌的千变万化,是开始还是结束?随著「萌元素’愈来愈系统化,也代表著「萌’的活力正在衰退。事实上,当萌系作品愈来愈多,但新的元素愈来愈少的时候,就代表萌已愈来愈走入窄巷。组合可以千变万化,但元素本身却没有新的发展。换句话说,现在玩的萌元素已开始老调重弹,只不过是利用不同的配搭来制作一点新鲜感而已。
萌的流派基本上已经定下来,而ACG经常玩的也主要环绕这些王道题材,只是用配菜的转换来区分而已。一般而言,萌的元素可分成以下数类:
? 身份
例如青梅竹马(To Heart 神岸明)、女仆(魔力女管家 麻幌)、老师(Happy Lesson 一文字睦月)、义妹(D.C.da capo 朝仓音梦)、巫女(神无月巫女 姬子)、妖精(罗得岛战记 蒂德)、机械人(To Heart 玛露琪)等
? 外表特征
外观又可以分服装和身体,例如猫耳(Di Gi Charat DiGiKo)、水手制服(全金属狂潮 泰莎)、眼镜娘(草莓100% 东城)、贫乳(魔力女管家 麻幌)等
? 性格
例如口不对心(全金属狂潮 千鸟要)、害羞(君望 凉宫遥)、天然呆(School Rumble 天满)、温柔(青出于蓝 樱庭葵)等
? 语言
例如无口(机动战舰 星野琉璃)、关西腔(樱大战 李红兰)、口癖(Keroro军曹 摩亚公主)、毒舌(Rozen Maiden 翠星石)等
? 行为
例如每朝叫主角起床上课(To Heart 神岸明)、校门等放学(心跳回忆 藤崎诗织)、爱心便当(心跳回忆 虹野沙希)、暴力(Love Hina 成濑川奈留)等
当然,萌元素绝对不止这么少。也有一种是声优萌,是A和G专有的,简单而言就是利用声优本身来作为萌的元素。
有些萌元素可以单独使用,有些则要混用才有最好效果。像‘每朝叫主角起床上课’,就必须配合‘青梅竹马’或‘义妹’,例如《To Heart》神岸明、《同级生》鸣泽唯。‘毒舌’与‘无口’混用,如《机动战舰》星野琉璃;‘关西腔’与‘口癖’合用,如《樱大战》李红兰;‘千金小姐’与‘口不对心’并用,如《School Rumble》泽近爱理。
但配搭的王道愈多,就代表愈来愈公式化。公式化代表活力开始衰退,因为一切都有公式的话,创新精神就会减少,玩的手法也会愈来愈窄。萌派作家都知道路愈走愈窄,都尝试从其他东西入手,去找新的元素。但萌系作品不断推出,而新元素却没有随着比例增加,使萌系角色愈来愈易出现重叠。有些作家为了避免此情形,就将角色由两种萌元素组合,变成三种、四种。但过犹不及,过多的萌元素会使读者变得过滥,尤其女角一多的话,‘滥萌’的感觉就更强烈。
有一些作家会利用其他东西去包装,让老调重弹的萌元素,‘看起来’有新的元素。例如军服并不会让人萌,但让一班萌系女角穿上就会有新鲜感。一只羊、一个西瓜本身并不会令人想到萌(猫是例外的,因为猫属性属萌元素一种),但把它拟人化了,加入传统的萌元素,就看似有新的元素加入,但本质上其实都是老调重弹的。
当然,元素本身是百搭的,就算随便混用都有效果。有时候,明明是有冲突的属性,都可以有特别的效果。如《老师的时间》的童颜老师美佳,就是萝莉 + 老师属性;《这是我的主人》的泽渡泉,就是女仆 + 暴力女属性;《Happy Lesson》的九龙长月,就是女扮男装 + 旗袍属性;《R.O.D》的读子,就是御姊 + 天然呆属性。配搭本身很大胆,于是就有新鲜感,反而因此而爆出冷门来。所以要让‘萌’继续发展,创新的大胆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但不管萌本身是否在走进窄巷,受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受众本身并不介意老调重弹的话,萌本身有没有变化都是小问题了。
萌系作品的将来发展
萌元素本身是中性的。它跟剧本的深度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排斥,就算一套作品的女角很萌,也不代表剧本一定就脆弱。上一季刚播完的《Air》便是一个好例子,而其原作游戏的剧情,更得到极多的玩家所肯定。
但无可否认的,卖萌的作品本身,剧情一般都很薄弱。尤其当愈来愈多受众只关心角色萌不萌的时候,ACG制作者根本不会再理会剧情,只推出一堆萌女角组成一个故事,然后就可以推出了。当连供与求两方都如此的时候,内容薄弱的萌系作品自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也因为萌系作品这种只为赚钱的风气太盛,对真正认真的ACG制作者而言也是一种压力。如果自己的作品有萌的元素,会否吸引到一批喜欢萌的受众?但相对而言也必须考虑,会否因此而令原本不打算看萌的受众感到反感而离去?尤其当‘萌=剧本烂’的概念变得根深柢固的时候,这种二元性的思考就会愈益强烈。于是,原本不卖萌的作品,会更加不卖萌。他们会尽量回避萌的元素,使作品没有萌的色彩。尤其当萌愈来愈系统化时,要回避就更容易。
反过来说,对原本就卖萌的作家而言,会更加热衷于此。最低限度,也要在大家感到厌倦前先赚够了钱。反正受众喜欢的东西很容易看得出来,只要某一天某种元素突然跑出来,就跑过去一起跟风就好。于是,就会慢慢出现了‘萌者愈萌,非萌者愈不萌’的两极化现像,一班是完全追逐潮流的,另一班是完全回避潮流的。
当然,中间路线也不是没有的。但这是否代表两边通吃了?萌系作品易赚钱,于是原本与萌格格不入的作品也来玩萌了。明明是硬派作品的,却跑来参一脚萌系元素,像大热的《真.三国无双》就是好例子。谁会想到,今天的《三国无双》最重视的竟然是女角?女角的特性,由萝莉、乙女、才女、人妻都有,萌的味道与原本阳刚的战场愈益格格不入。对萌的受众而言,为什么不玩一套Gal Game而去玩一个战争游戏?对原本想玩一些阳刚气息的人而言,愈来愈多的萌系女角又是否让他们感到无力?也许这种策略能取悦一些受众,但对不论是追求萌还是非萌的受众而言,这也只是一个两边不讨好的作品而已。
‘萌’本身不能构成一套作品。作品仍然是依靠人物、故事等元素来组成。‘萌’只是一种调味料,如果一套作品本身就有一个好剧本、好人设,加入‘萌’反而会更加完善,并不会因此而减低它的价值。但如果单靠‘萌’就想吃饭的话,在萌元素发展减缓的情况下,受众总有一天会离弃这种没有基础的作品。调味料可以令一碟菜更好吃,但调幅料本身并不能成为真正的美食的。
快速阅读历史发展是这样的
速读,作为一种现象,古今中外,均已有之。我国古代,《北齐书》曾记载王孝瑜“读书敏速,十行俱下”。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快速阅读的历史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快速阅读历史发展
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看杂志,往往是“几页几页地翻”。经科学地速读训练,其读速更大得惊人:日本加古德次先生精心训练的速读能手长江美子,最快可达每分钟读20万字。我国北京铁路二中程汉杰老师,台北师专附小谭达士校长训练的学生其阅读效率也是成倍、成数倍地增长。本模式实验表明:学生阅读效率一般可提高4—5倍,达到1500字/分。大量经验表明,速读能力同其他技能一样:通过训练,才能提高;通过有效的训练,就能迅速地提高。
在我国的文献记载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天文学家张衡就有“一览便知”的本领。《后汉书·张衡传》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还有当时的哲学家王充,幼时家贫,没有钱买书,“尝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精通众流百家之言。”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诗人王粲,能够一览便知,过目成诵。《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写蜀中刘琼手下有一位别驾张松,出使魏国,名士杨修拿出曹操所著兵书《孟德新书》十三篇,向其炫耀曹操的文韬武略。张松看了一遍,就从头至尾背诵出来,竟无一字差错。看来,这决不是作者的凭空杜撰,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宋代刘克庄《后村集》中有一首六言诗曰:“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看来,他也是具备快速阅读能力者。《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对贾宝玉说:“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这也是在讲速读。
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些具备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仅仅被当作天生奇才,他们的快速阅读只是一种经验性的技巧,还可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概括和总结,因此也就难免渐渐失传。
在国外,具备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也在历史上多有记载。据说,法国的拿破仑就是一个酷爱读书,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的人。他能在一天内读完20本书,即使外出或率军队远征,也要让人带几十箱书籍来供他阅读。在一次和俄国沙皇作战时,拿破仑被打得落花流水,他的书也被俄军缴获。回国后,拿破仑凭记忆开出清单,派人重新购置,当人们将清单和上次的书单核对时,发现竟然一模一样,无一差错和遗漏。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打字机的一个部件时,有一次和制造商们约好某一天把各种打字机的样子都送来,并各派代表来说明。之后,爱迪生把图书馆中有关这个部件的书都借来,在客人们来的前一天晚上集中精力看一遍。第二天,爱迪生就对客人们头头是道地讲起来。事后,他的助手把他那天晚上读过的书借来通读一遍,结果用了11天才读完。
文学家高尔基,也是具备令人吃惊的快速阅读能力的人。有人在回忆录中说,他看书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后来,前苏联学者研究出来的垂直阅读法,可能就与这些记载的线索有关。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40多岁就当选此职,是美国最年轻的总统。他每分钟能阅读1,200多个英文词,而一般美国人的阅读速度仅为200多个英文词。也就是说,肯尼迪的阅读速度是一般美国人的五六倍。他曾提出过“平面凸现”的阅读方法,即眼睛就像照相机镜头一样,可以一次阅读整整一页的内容。
显然,这些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和他们具备异乎寻常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是具有密切关系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当选之后,就专门抽出两个星期时间,请专家来为他传授快速阅读,以便到白宫后能及时处理由总统签发的堆积如山的文件。
在现代欧美发达国家中,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一类职务的人,每天的业务工作中,有3/4时间消耗在阅读各种文件资料上,用于创造性工作的时间仅为1/4。这是因为,在这些国家中,所有的社会活动都特别注重契约,所有的事项都要写在书面上,一切活动都要严格按契约书上的条款来办事。像我们中国人这样靠口头承诺进行业务往来的现象,在那里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地位越高,每天处理契约文件的工作就会越多,越重要。这种社会生活上的必要性,才正是快速阅读在欧美发达国家率先被作为一门新学科而加以研究、推广和应用,并得以迅速普及的根本原因。
快速阅读在日本现状是怎样的
快速阅读在现时代非常受人追捧,那么在日本快速阅读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胡亚会吧小编为大家提供一些快速阅读在日本的现状资料,欢迎阅读。
快速阅读在日本现状
速读,作为一种现象,古今中外,均已有之。我国古代,《北齐书》曾记载王孝瑜“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看杂志,往往是“几页几页地翻”。经科学地速读训练,其读速更大得惊人:日本加古德次先生精心训练的速读能手长江美子,最快可达每分钟读20万字。我国北京铁路二中程汉杰老师,台北师专附小谭达士校长训练的学生其阅读效率也是成倍、成数倍地增长。本模式实验表明:学生阅读效率一般可提高4—5倍,达到1500字/分。大量经验表明,速读能力同其他技能一样:通过训练,才能提高;通过有效的训练,就能迅速地提高。
重视大脑速读记忆练习、开发思维资源,是自然资源非常匮乏的日本战后振兴的重要原因。为了推动快速阅读的发展,日本速读协会制定了类似围棋段位的速读段位。速读专家田崎仁先生曾作过统计:未经练习的日本人一般阅读速度为400-600字/分,经过60小时的速读练习后,可增长3-20倍。因此,各界人士都进行速读学习,全社会工作效率倍增,而学生则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成绩。在日本,快速阅读专家加古德次、芦田献之、田崎仁、佐藤泰正等人,分别从韩国、美国引进快速阅读法,并组织团体,开办学校,出版专门教材和与之配套的录音、录像磁带,进行快速阅读的研究和推广,并培养出每分钟读1万字以上的速读能手。
快速阅读在日本已经形成潮流。“新日本速读协会”标榜:“提倡快速阅读法是时代潮流。”他们把个人电脑作为训练工具,把阅读材料存储进去,用软件来控制阅读材料在显示器荧屏上停留的时间。据日本专家研究,科技人员完成一个项目所花的时间,查找资料占50.9%,计划思考占5.7%,实验研究占32.1%,撰写研究报告占9.3%,其他占2%,也就是说,一半的时间将用来查找资料。不学会快速阅读,势必影响科研成果的取得。
快速阅读在日本
重视大脑速读记忆练习、开发思维资源,是自然资源非常匮乏的日本战后振兴的重要原因。为了推动快速阅读的发展,日本速读协会制定了类似围棋段位的速读段位。速读专家田崎仁先生曾作过统计:未经练习的日本人一般阅读速度为400-600字/分,经过60小时的速读练习后,可增长3-20倍。因此,各界人士都进行速读学习,全社会工作效率倍增,而学生则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成绩。在日本,快速阅读专家加古德次、芦田献之、田崎仁、佐藤泰正等人,分别从韩国、美国引进快速阅读法,并组织团体,开办学校,出版专门教材和与之配套的录音、录像磁带,进行快速阅读的研究和推广,并培养出每分钟读1万字以上的速读能手。
快速阅读在日本已经形成潮流。“新日本速读协会”标榜:“提倡快速阅读法是时代潮流。”他们把个人电脑作为训练工具,把阅读材料存储进去,用软件来控制阅读材料在显示器荧屏上停留的时间。据日本专家研究,科技人员完成一个项目所花的时间,查找资料占50.9%,计划思考占5.7%,实验研究占32.1%,撰写研究报告占9.3%,其他占2%,也就是说,一半的时间将用来查找资料。不学会快速阅读,势必影响科研成果的取得。